


江西省吉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测试时间:75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日20时18分,太阳活动区13842爆发耀斑活动,峰值强度达到X9.0级,达到大耀斑等级。这是自2019年到现在,第25太阳活动周里太阳爆发的最强耀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耀斑出现( )
A. 较少的年份,短波通信常中断 B. 较少的年份,农业生产倾向增产
C. 较多的年份,磁暴现象出现多 D. 较多的年份,地球上的降水较少
2. 此次耀斑爆发可能导致地球( )
①环太平洋发生地震 ②电离层出现扰动 ③高层大气密度降低 ④高纬度出现极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耀斑出现较多的年份,短波通信常中断,磁暴现象出现多,A错误、C正确;耀斑出现较多的年份,地球上的降水异常,不一定是降水减少,D错误;耀斑出现较少的年份,农业生产不一定增产,B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地震与太阳活动无关,①错误;耀斑爆发可能导致地球电离层出现扰动、高纬度出现极光,②、④正确;耀斑爆发形成日冕物质抛射,可能导致地球高层大气密度升高,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 )
A. 寒武纪比奥陶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 B. 侏罗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
C. 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与地表升温有关 D. 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4. 寒武纪地层中含有的化石最可能是( )
A. B.
C. D.
5.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 )
A. 早古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 B. 石炭—二叠纪出现大冰期
C. 中生代经历喜马拉雅运动 D. 新近纪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答案】3. C 4. A 5. B
【解析】
【3题详解】
据图中生物多样性曲线可知,奥陶纪比寒武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A错误;侏罗纪是爬行动物时代,并非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B错误;据图可知,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时期(二叠纪末),地表温度有很大上升,绝大多数物种无法适应而灭绝,故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与地表升温有关,C正确;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太阳辐射能,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ABCD对应的化石分别是三叶虫、鱼类、恐龙和蕨类植物,寒武纪地层中含有的化石最可能是三叶虫,A正确;志留纪出现鱼类,泥盆纪为鱼类时代,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B、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早古生代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A错误;据图可知,石炭—二叠纪地表温度明显偏低,出现大冰期,B正确;喜马拉雅运动主要发生在新生代,C错误;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新近纪联合古陆已经完全解体,D错误。故选B。
下图为四幅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对图中地貌景观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风力堆积地貌 B. 乙—流水侵蚀地貌
C. 丙—海岸侵蚀地貌 D. 丁—喀斯特溶蚀地貌
7. 甲地貌景观多分布于我国( )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东南地区
8. 乙地貌景观( )
A. 组成物质颗粒均匀 B. 多呈规则三角形状
C. 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D. 地表海拔基本一致
【答案】6. D 7. A 8. C
【解析】
【6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A错误;乙(冲积扇)为流水堆积地貌,B错误;丙(海滩)为海岸堆积地貌,C错误;丁(石林)为喀斯特溶蚀地貌,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甲地貌景观(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多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A正确;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东南地区降水较多,易出现流水侵蚀地貌,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乙地貌景观为山麓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逐渐变细,A错误;冲积扇多呈扇形,不是规则三角形状,B错误;山麓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C正确;冲积扇纵剖面(从扇顶到扇缘)海拔逐渐变低,横剖面中间海拔高于两侧,D错误。故选C。
气象气球是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平台,一般上升高度可达30km,继续升高气球就可能发生爆炸。下图示意即将升空的气象气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气象气球从近地面上升到30km高空的过程中( )
A. 气温始终逐渐降低 B. 天气一直复杂多变
C. 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D. 大气密度逐渐降低
10. 气象气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会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变化 B. 气压变化 C. 湿度变化 D. 紫外线强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题详解】
30km高空位于平流层,气象气球从近地面上升到对流层顶的过程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但进入平流层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A错误;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和杂质极少,天气晴朗,B、C错误;随高度增加,地球引力减小,大气密度逐渐降低,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因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所以气象气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球内气压比球外气压高得多,球内空气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增大,直至将气球胀破,B正确;气球爆炸与气温、湿度、紫外线变化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其大小取决于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下图为某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分别与图中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曲线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12. 与副热带海区相比,赤道附近表层海水( )
A. 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小 B. 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大
C. 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D. 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13. 关于海水密度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层海水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B. 海水密度总体随深度增加而递增
C. 最大海水密度出现在低纬度海区
D. 深层海水密度随深度而迅速递增
【答案】11. A 12. C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曲线①为温度;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曲线②为盐度;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增高而增大,曲线③为密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则据图分析即可得出,与副热带海区相比,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曲线③为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变化,表层海水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增,最大海水密度出现在高纬度海区,A、C错误;海水密度总体随深度(压力)增加而递增,B正确;深层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水循环及全球水量平衡示意图,图中箭头①~⑦表示水循环各环节。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是平衡的。图中数值表示该环节水量的多年平均值(单位:千km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 ① B. ③ C. ④ D. ⑥
15. 海洋水中的矿物质含量( )
A. 基本上不变 B. 总体会增加 C. 总体会减少 D. 在冰期较低
16. 图中⑥、⑦环节的水量数值之和最可能是( )
A. 47 B. 72 C. 119 D. 505
【答案】14. D 15. B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箭头①代表海洋蒸发,②代表海洋降水,③代表水汽输送,④代表陆地降水,⑤代表陆地蒸发,⑥代表地表径流,⑦代表地下径流。其中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结合上一题及所学知识,陆地径流不断地将陆地的矿物质向海洋输送,海洋向外输出矿物质的途径少,数量少,所以海洋水中的矿物质含量总体会增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⑥、⑦环节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全球海洋年蒸发总量为505千km3,年降水总量为458千km3,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年入海径流总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505-458=47(千km3),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
(1)写出①、②两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值的范围。
(2)比较①、②两地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并分别阐述原因。
【答案】(1)120~160千卡∕厘米2·年。
(2)①地气温日较差大于②地。
原因:①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故日温差大。②地位于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云雨天气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气温不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故日温差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①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为220~240千卡∕厘米2·年,②地为80~100千卡∕厘米2·年,故差值范围为120~160千卡∕厘米2·年。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①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升温快,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气温低,故日温差大。②地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且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云雨天气多,云量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升温慢,气温不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降温慢,气温不低,故日温差小,所以①地气温日较差大于②地。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苔原带的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2550m之间,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各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
(1)据图说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2)简述长白山西坡苔原带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
(3)分析长白山西坡苔原带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答案】(1)此时段,垂直变化率为负,即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1月达到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值,在4月达到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小值。
(2)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
(3)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耗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增加;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是指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读图可知,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为负值,说明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值出现在1月份,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小值出现在4月份。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为正值,说明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苔原带,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热量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
【小问3详解】
植被与土壤间的联系密切,土壤性质会因植被类别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与灌木相比,因为自身耗水量的关系,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耗水量少,因而土壤水分含量增加。但随着灌木的减少,枯枝落叶减少,草本植物提供不了足够多的腐殖质,有机质来源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自然减少。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其水位季节变化很大。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体量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类似于海陆风)较显著。下图示意博斯腾湖位置及湖区湖陆风风速的月变化。
(1)简述湖风的形成原理____,并在下图直线上添加箭头,表示吹湖风时的空气运动方向____。
(2)指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城市周边湖风、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原理:一天中陆地气温高于湖泊时,陆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低于湖面,风从湖面吹向陆地,形成湖风。 绘图如下:
(2)冬季。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太阳高度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且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影响:湖风增强,陆风减弱。
理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增强;夜晚减小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湖泊和陆地比热容不同,存在热力性质差异,即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当一天中陆地气温高于湖泊时,陆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低于湖面,风从湖面吹向陆地,形成湖风。绘图如下: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冬季。这是因为冬季博斯腾湖入湖水量小,水域面积小,湖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夜长昼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且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该湖纬度高,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影响不显著。所以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冬季。
【小问3详解】
由材料一可知,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受城市的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温度高,湖区温度偏低,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受到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温度降温不明显,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甚至会出现湖边城市夜晚气温仍高于湖面的现象,使陆风减弱甚至消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稀土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源自,图示系统入网电量理想状态表现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