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时量 75 分钟,满分 10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广东省村镇聚落体系可分为城区型村镇聚落体系、近郊型村镇聚落体系、远郊型村镇聚落体系和山区
    型村镇聚落体系四种类型。图为四种村镇聚落体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符合山区型村镇聚落体系分布的示意图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甲类村镇聚落体系( )
    ①表现为“城中村”或“城边村”状态②城镇化程度远低于其他三类聚落体系
    ③多数村镇聚落融入城市空间组织体系④目前聚落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 D 2. B
    【解析】
    【1 题详解】
    从中可知:甲模式中市/县级聚落点规模最大,公共服务生活圈最广,应该是城区型;乙模式中市/县级聚
    落点规模也较大,且与周边镇级聚落点的公共服务生活圈是相离的,应该是近郊型;丙模式市/县级聚落点
    规模小,周边有多个镇级、村级聚落点,公共服务生活圈相交相切,应为远郊型;丁模式镇级、村级聚落
    点相距较远且分散,应为山区型,D 正确。故选 D。
    【2 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甲类应该是城区型;据图甲可知,由于较多村级聚落点被市/县级聚落点所包围,或者村镇级
    聚落点位于市/县级聚落点附近,故甲模式表现为“城中村”或“城边村”状态,多数村镇聚落融入城市空
    间组织体系,①③正确;甲模式中市/县级聚落点规模最大,公共服务生活圈最广,城镇化程度高于其他三
    第 1页/共 15页
    类聚落体,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广东城区型村镇聚落体系应重点升级改造融入城市整体发展,而非经济发
    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导,②④错误。故选 B。
    【点睛】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城镇化率低,应为山区型;城区为非农业活动为主,城镇人口为主,
    城镇化率最高,为城区型;近郊区发展迅速,城镇化率较高;远郊区发展较慢,城镇化率较低,为远郊型。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大、频率高,流动人口变化对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产生一定影响,研究城市公共
    服务数据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左图示意 2023 年我国 6 个城市公共设施实际服务人口与常住
    人口的规模占比,右图示意城市实际服务人口、常住人口、短期驻留人口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说法符合图中各城市发展现状的是( )
    A. 各城市人口均以迁入为主 B. 拉萨市的短期驻留人口数量最多
    C. 长春市公共服务压力增大 D. 北京短期流入人口多于流出人口
    4. 为改变现状,长春市应该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
    A. 放宽落户政策 B. 加大资源开发 C. 产业转型升级 D. 完善基础设施
    【答案】3. D 4. C
    【解析】
    【3 题详解】
    读图可知,长春市实际服务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规模占比低于 100%,即该市人口以迁出为主,公共服务压力
    减小,A、C 错误;拉萨市常住人口基数小,虽然实际服务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规模占比最高,但不能说明其
    短期驻留人口数量最多,B 错误;北京市实际服务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规模占比高于 100%,说明北京短期流
    第 2页/共 15页
    入人口多于流出人口,D 正确。故选 D。
    【4 题详解】
    长春市实际服务人口少于常住人口,说明短期外出常住人口较多,城市活力较弱,城市无法满足部分居民
    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长春市急需产业转型升级,振兴经济,吸引人才回流,激发城市活力,C 正确;人
    口流出主要是因为产业和经济发展慢,因此放宽落户政策和完善基础设施对人口流入吸引力比较小,A、D
    错误;加大资源开发不能改变产业结构,不能提升吸引力,而且东北地区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故无法改
    变现状,B 错误。故选 C。
    【点睛】城市的实际服务人口和常住人口是两类不同的人口统计概念,其差异主要体现在统计周期的长短,
    即人口统计周期的精度。实际服务人口通常是较短周期(如每日)情况下某城市内部实际存在的人口规模,而
    常住人口则是较长周期情况下(与国家统计部门常住人口概念相对应,通常为连续 6 个月以上)某城市内部稳
    定的居住人口规模。因此,常住人口的统计,包括了统计周期内短期离开该城市的流出人口,但不包括统
    计周期内流入该城市的短期驻留人口。
    青海湖因气候变化,湖面发生升降,在不同位置形成多条成排滩坝(滩坝是滨浅湖区湖滩和坝的总称,
    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在沿岸湖滩长期堆积而成)。图 1 示意青海湖滩坝的分布,图 2 为近 1.8 万年以来青海
    湖湖平面升降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第 3页/共 15页
    5. 与图示阶段②相比,阶段④形成的滩坝规模特征及原因是( )
    A. 较小,湖面较低 B. 较小,侵蚀较强 C. 较大,堆积明显 D. 较大,风力较小
    6. 在滩坝的形成过程中,关于青海湖湖岸线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一滩坝形成过程中,湖岸线时进时退
    B. 阶段②形成和结束过程中,湖岸线可能以垂向变化为主
    C. 多条滩坝的形成,说明湖岸线相对稳定
    D. 现今湖岸线相对大多历史时期,大致向陆地方向扩张
    【答案】5. C 6. B
    【解析】
    【5 题详解】
    与阶段②相比,阶段④湖面水位高,带来的泥沙等物质较多,堆积作用更明显,所以形成的滩坝规模较大,
    C 正确, A 错误; 侵蚀较强会导致滩坝规模较小,与题意不符,B 错误; 风力大小不是滩坝规模的主要影
    响因素,D 错误。故选 C。
    【6 题详解】
    在相对稳定的沿岸流和波浪影响下,砂砾稳定沉积而形成单一滩坝,此时湖岸线也相对稳定,A 错误; 而
    多条滩坝的形成,说明湖岸线不稳定,时进时退,C 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①到②和②到③阶段,湖
    平面高度近乎垂直变化,很可能是这一高度湖床较为陡峭,导致湖岸线以垂向变化为主,湖岸线变率最大,
    B 正确; 现今湖平面低于历史时期,说明青海湖面积在缩小,故湖岸线向湖泊方向退缩,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横剖面呈"V"字形。
    堆积地貌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包含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
    扇形堆积体,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
    由于湖陆热力差异,鄱阳湖周边形成明显的湖陆风环流。湖陆风起、止时刻具有季节变化。下图是鄱
    第 4页/共 15页
    阳湖某监测站 2010-2015 年湖陆风起止时刻及其频次统计图,四条曲线表示湖风开始、湖风停止、陆风开始、
    陆风停止时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四条曲线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 陆风开始、湖风停止、陆风停止、湖风开始
    B. 陆风停止、湖风开始、陆风开始、湖风停止
    C 湖风开始、陆风停止、湖风停止、陆风开始
    D. 湖风停止、陆风开始、湖风开始、陆风停止
    8. 与冬季相比,鄱阳湖夏季湖风起、止时刻( )
    A. 开始晚,结束晚 B. 开始早,结束早
    C. 开始早,结束晚 D. 开始晚,结束早
    【答案】7. A 8. C
    【解析】
    【7 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而言,白天湖面为高压,陆地为低压,吹湖风,夜间相反吹陆风;从图中可看出,
    ①曲线从傍晚开始,说明为陆风开始时刻曲线,③曲线从傍晚开始,早晨上升较为明显,12 点之前达到峰
    值,说明为陆风在 12 点前停止,为陆风停止时刻曲线,④曲线从日出后开始,说明为湖风开始,到 12 点
    后达到峰值;②曲线在 21 时左右开始,说明应为陆风开始之后的湖风停止时刻曲线。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8 题详解】
    湖陆风的转变,实际上是由湖与陆的温度变化而导致的,白天陆地升温快,温度高于湖泊,陆地气压低于
    湖泊,以湖风为主;夜晚陆地降温快,温度低于湖泊,陆地气压高于湖泊,以陆风为主。冬季昼短,日出
    较晚,陆地升温后温度高于湖泊的时刻较晚,即湖风开始晚;夏季昼长,日出时间早,陆地升温时间早,
    湖风开始早;冬季日落较早,陆地降温使得温度低于湖泊的时刻较早,即湖风结束早;夏季日落时间晚,
    第 5页/共 15页
    陆地温度低于湖泊温度的时间晚,湖风结束的时间晚,由此可知鄱阳湖夏季湖风弃置时刻开始早,结束晚,
    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点睛】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 ,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海陆风在近地面有两个局地环流
    组分,即日间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
    平谷区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2004 年起,平谷应急水源地开始为北京主城区供水。2014 年,北京主城
    区供水紧张局面缓解。该区地下水位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开采量影响。1990~2022 年,平谷区地下水位变
    化大致分为 4 个阶段(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该区为北京主城区供水的直接水源是( )
    A. 河流水 B. 湖泊水
    C. 地下水 D. 冰雪融水
    10. 该区地下水位受开采量影响最大的阶段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④阶段该区地下水位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降水增多 B. 水利设施完善
    C. 灌溉用水减少 D. 南水北调实施
    【答案】9. C 10. C 11. D
    【解析】
    9 题详解】
    平谷区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地下水水量大,季节变化小,且水质较好,最可能是为北京主城区供水的直
    接水源,C 正确;河流水、湖泊水水质较差,且水量季节变化大,是直接水源的可能性小,A、B 错误;北
    京冰雪融水量较小,D 错误。故选 C。
    【10 题详解】
    第 6页/共 15页
    材料中提出,2004 年起,平谷应急水源地开始为北京主城区供水。且读图可知,③阶段地下水位下降明显,
    但降水量没有明显下降趋势,可推断出地下水位受开采量影响较大;与③阶段相比,①、②、④阶段受降
    水量影响较大,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11 题详解】
    2014 年“南水北调工程”通水进京,北京市供水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导致平谷区地下水开采量减少,④阶段
    地下水位呈波动上升趋势,D 正确;④阶段大气降水与地下水没有呈正相关,大气降水增多不是该阶段地
    下水位波动上升的主要原因,A 错误;水利设施完善对该区地下水位变化影响较小,B 错误;无信息表明该
    区灌溉用水减少,C 错误。故选 D。
    【点睛】“南水北调”即“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
    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
    北京和天津。2014 年,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建成通水。截至 2022 年 5 月,南水已成为京津等 40 多座大中城
    市 280 多个县市区超过 1.4 亿人的主力水源。
    高山林线交错带是山地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为树线,由孤立的树木连接而
    成,下边界为林线,是郁闭森林的最高海拔上限。白马雪山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中段,平均海拔
    在 4000m 以上,山高谷深,自然景观垂直带谱十分明显。图 1 为“树种线、树线和郁闭型林线之间的位置
    关系图”。图 2 示意白马雪山针叶林和灌丛草甸随高程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第 7页/共 15页
    12. 白马雪山的林线海拔约为( )
    A. 3500m B. 3900m C. 4100m D. 4500m
    13. 白马雪山树线与树种线之间的植被( )
    A. 以阔叶林为主 B. 以针叶林为主 C. 以矮曲林为主 D. 以灌草为主
    14. 白马雪山海拔 2300m 以下森林逐渐消失,出现林线倒置,其原因为( )
    ①受干热的东南风影响 ②受山谷风环流的影响
    ③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 ④山地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12. B 13. D 14. D
    【解析】
    【12 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高山林线交错带是山地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为树线,由孤立的树
    木连接而成,下边界为林线,读图 2 可知,其中海拔 3900m 处针叶林占比最大,海拔 3900m 以上针叶林占
    比降低,且草甸占比上升,表明海拔 3900m 以上森林封闭度降低,可知林线(封闭森林的最高海拔)的海
    拔约为 3900m,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13 题详解】
    读图 1 可知,白马雪山树线与树种线之间的区域海拔较高,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应以灌草为主,D 正确,
    ABC 错误;故选 D。
    【14 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白马雪山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中段,平均海拔在 4000m 以上,山高谷深,海拔 2300m
    第 8页/共 15页
    以下为干热河谷区域,受山谷风环流的影响,为山地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焚风效应”显著,使得该区
    域温度高,降水少,不适宜森林生长,②④正确;东南风为湿润气流,①错误;该地不受副热带高气压的
    影响,③错误;故选 D。
    【点睛】林线是山地森林上限连续不断的森林分布界线。超过此界线,被适应高寒、风大的高山灌丛和草
    甸所替代,森林线在低、中纬度的高山上明显。
    研究表明,泥炭是一种记录过去气候变化的可靠地质载体。一般认为当沼泽表面气候温暖、湿润时,
    泥炭的腐殖化度较低。科研中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泥炭样品的吸光度,泥炭腐殖化程度与其碱提取液的吸
    光度值呈正相关。图示意我国东北长白山区锦北泥炭距今 6000 年以来剖面样本的吸光度变化。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15. 锦北泥炭剖面样本距今 1600 年左右吸光度较低,且剖面中木本植物残体含量大,当时的气候特征与下
    列气候事件体现一致的是( )
    A. 黄河中下游平原严重干旱事件 B. 北太平洋大规模结冰事件
    C.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湿气候事件 D. 中国明清时期小冰期气候事件
    16. 锦北泥炭样本吸光度反映该地区距今 6000~3500 年以来的环境变化,最可能的是( )
    A. 沼泽中水生植物增多 B. 沼泽地表水盐度降低
    C. 沼泽地面积显著增大 D. 沼泽边缘演化为草原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 题详解】
    据图文材料可知,一般认为当沼泽表面气候温暖、湿润时,泥炭的腐殖化度较低。泥炭腐殖化程度与其碱
    提取液的吸光度值成正相关。锦北泥炭剖面样本距今约 1600 年左右吸光度较低,且剖面中木本植物残体含
    量大,则其泥炭的腐殖化度较低,说明当时沼泽表面气候温暖、湿润,生长的木本植物多。我国气候当时
    第 9页/共 15页
    应处于温暖湿润期,和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湿气候事件体现一致,C 正确;黄河中下游平原严重干旱事件中
    的“干”,与当时的温暖、湿润气候特征不一致,A 错误;北太平洋大规模结冰事件、中国明清时期小冰期
    气候事件都体现的是“冷”,与当时的温暖、湿润气候特征不一致,BD 错误。故选 C。
    【16 题详解】
    据图文材料可知,一般认为当沼泽表面气候温暖、湿润时,泥炭的腐殖化度较低。泥炭腐殖化程度与其碱
    提取液的吸光度值成正相关。读图距今 6000~3500 年以来锦北泥炭样本吸光度是波状上升的,说明当时沼
    泽表面气候变干、变冷,沼泽中水生植物会减少,A 错误;由于变干水分蒸发,沼泽地表水盐度会升高,B
    错误;由于变干水分蒸发,沼泽地面积显著减小,C 错误;由于变干水分蒸发,沼泽地面积显著减小,沼泽
    边缘演化为草原,D 正确。故选 D。
    【点睛】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都会对当时的自然、人类环境造成影响。气候表现为“冷
    干”时,高纬度地区植被减少,森林的边界向低纬度移动,游牧民族生存困难,可能会发生较为激烈的游
    牧、农耕民族之间的冲突;我国黄土高原的环境演化,游牧民族的入侵都一定程度上和气候的变化规律相
    契合。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为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可以衡量人口耕地关系紧张程度。乌蒙山区
    地处滇、黔、川三省交界处,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境内山高坡陡、切割纵横,相对落差大,低海拔地区多
    为河谷地带,中高海拔地区分布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原草场,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原因的影响,耕地减少的
    现象突出。下表为乌蒙山区人口、耕地情况统计表,下图为乌蒙山区各海拔高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
    化图。
    海拔高度(m) 人口密度(人/km2)耕地比例(%) 耕地减少率(%)
    <1000 244.87 6.75 15.06
    1000~1300 247.85 19.94 15.70
    1300~1600 265.67 29.28 8.60
    1600~1900 264.36 14.09 8.89
    1900~2200 193.45 14.02 6.86
    第 10页/共 15页
    2200~2500 154.37 13.36 4.19
    >2500 117.81 2.55 7.97
    (1)简述乌蒙山区人口与耕地垂直分布的共同特征。
    (2)推测 1300~1900m 的中海拔地区耕地面积大的原因。
    (3)指出耕地减少的总体垂直变化趋势,并比较 100Om 以下低海拔地区与 2500m 以上高海拔地区耕地减少
    的人为原因差异。
    (4)推测 1900m 以上高海拔区域人地关系日趋缓和的原因。
    【答案】(1)特征:乌蒙山区人口与耕地集中分布在中海拔地带(海拔 1300-1600m 附近),以此为界,海
    拔高度向上、向下扩展,其人口与耕地均呈现递减的现象。
    (2)原因:1300~1900m 的中海拔地区,地形逐渐变得相对平缓,气候条件组合较好(温度和降水状况对经
    济活动和人体健康都比较适宜),而且坝子分布较为集中,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宜耕地比例较高。
    (3)总体变化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减少率总体呈递减态势。
    差异:1000m 以下低海拔地区属于河谷地带,峰高谷深,环境极为脆弱,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压力的增
    强,低海拔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耕地呈快速减少态势:2500m 以上高海拔地区属于山地高原地区,宜
    耕地越来越少,为保护环境,部分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或退耕还林还草),使耕地减少。
    (4)原因:受人口压力和环境影响,人口大量外流:人类活动干扰程度逐渐降低,耕地减少程度变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乌蒙山区各海拔高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为材料,设置 3 道小题,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
    因素、农业区位、人地关系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 1 详解】
    根据乌蒙山区人口、耕地情况统计表中的数据可知,不同高度乌蒙山区人口密度与耕地比例有明显差异,
    集中分布在中海拔地带(海拔 1300-1600m 附近),以此为界,海拔高度向上、向下扩展,其人口与耕地均
    第 11页/共 15页
    呈现递减的现象。
    【小问 2 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乌蒙山区耕地集中分布在中海拔地带(海拔 1300-1600m 附近)。根据材料可知,中高海拔
    地区分布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原草场,地形相对比较平坦开阔。同时乌蒙山区纬度较低,中海拔地区气候
    更温和,气候条件组合较好(温度和降水状况对经济活动和人体健康都比较适宜);而且地形平坦的地区更
    有利于泥沙堆积,坝子分布较为集中,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宜耕地比例较高。
    【小问 3 详解】
    读表格数据可知,海拔 1300m 以内地区耕地减少率高达 15%,1300-1900m 之间的区域接近 9%,而 1900m
    之上小于 8%,因此蒙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减少率总体呈递减态势。乌蒙山区境内山高坡陡、切割纵
    横,相对落差大,低海拔地区多为河谷地带,峰高谷深,环境极为脆弱,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压力的
    增强,低海拔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耕地呈快速减少态势;而 2500m 以上高海拔地区属于山地高原地
    区,热量条件较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适宜耕地的面积越来越少,为保护环境,部分耕地转换为林
    地或草地(或退耕还林还草),使耕地减少。
    【小问 4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00m 以上高海拔区域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较高,说明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
    比较大由于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同时环境更为恶劣,人口大量迁出,人口数量减少。同时受人
    类活动干扰程度逐渐降低,耕地减少程度变小。这样人均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因此,人地关系日趋缓和。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冷气团势力十分强劲,冷空气移动速度很快,此时冷暖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多是“快行冷锋”。如
    果冷气团势力比较弱,冷空气移动速度比较慢,此时冷暖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多是“慢行冷锋”。铃鹿山
    脉地处日本本州岛南部,西侧为琵琶湖,冬季不结冰但时有降雪。冬春季节,当冷锋过境之后,铃鹿山脉
    西侧常形成较强高压,并触发铃鹿山脉东坡强劲的下降风,当地人称之为“铃鹿大蛇”。下图示意“铃鹿
    大蛇”发生区域的位置和地形。
    第 12页/共 15页
    (1)分析冬季冷锋过境后铃鹿山脉西侧形成较强高压的原因。
    (2)与乙线相比,说明甲线处更容易形成“铃鹿大蛇”的原因。
    (3)研究发现,“快行冷锋”通过琵琶湖形成 降雪通常还少些。请解释原因。
    【答案】(1)冷锋过境后,铃鹿山脉西侧被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铃鹿山脉阻挡冷气团推进,
    冷空气堆积增厚下沉,使高压增强;冷锋过境形成的降雪,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融雪吸热,使气温降
    低,使高压增强。
    (2)与乙线相比,甲线处海拔更高,西侧堆积的冷空气更为深厚,势力更强;甲处气流经过的鞍部隘口更
    为狭窄,狭管效应更强;甲处东侧的高差更大、坡度更陡,重力加速作用更强。
    (3)冷气团移动速度快导致在湖面驻留时间短,热量补充少,垂直温差缩小(空气上升运动弱),降雪量减
    少:冷气团移动速度快导致气团水汽补充少,降雪量减少:冷团移动速度快使得降雪云带推移速度快(强风
    加快云带消散),降雪时间短。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快行冷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锋与天气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
    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 1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冷锋过境后,铃鹿山脉西侧被冷气团控制,受冷气团影响,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西北季风带来的冷空气受到东北-西南走向的铃鹿山脉的阻挡,使得冬季风带来的冷空气大量堆积在山脉西
    侧,造成山脉西侧降温幅度较大,而低温使空气收缩下沉,使高压增强;冷锋过境在铃鹿山脉西侧形成较
    为丰富的降雪,地表积雪量大,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当积雪融化,需要吸热,使气温降低,高压增强。
    【小问 2 详解】
    第 13页/共 15页
    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与乙线相比,甲线处海拔更高,西侧能够堆积的冷空气更为深厚,势力更强;
    甲处气流经过的鞍部隘口更为狭窄,冬季风在通过甲处时受狭管效应影响更明显,风力增强的幅度要大于
    乙线的山谷;甲线处铃鹿山脉东坡等高线更加密集,坡度更陡,冷空气在下沉时速度更快,势力更强。
    【小问 3 详解】
    “快行冷锋”的冷气团势力十分强劲,冷空气移动速度很快,冷气团移动速度快导致在湖面驻留时间短,
    接受热量补充少,垂直温差缩小(空气上升运动弱),水汽难以遇冷凝结,降雪量减少;冷气团移动速度快,
    导致气团水汽补充少,大气较为干燥,降雪量减少:冷团移动速度快,风力较大,使得降雪云带推移速度
    快(强风加快云带消散),故降雪时间短。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达里湖(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为内陆构造堰塞湖。某地理研学小组对达里湖进行了实地考察,
    发现:达里湖为咸水湖,湖泊周边有大量火山遗迹,出湖古河道被熔岩填充,湖泊四周的熔岩台地上发育
    多种湖库地貌景观。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会导致湖面的升降,不同海拔的湖面塑造了不同高度
    的湖岸地貌。
    (1)简述达里湖的形成及其演变为咸水湖的过程。
    (2)研学小组认为达里湖水位曾远高于现在,请为其判断提供两条佐证依据。
    (3)说明在气候变暖和构造运动两者共同影响下达里湖湖面海拔的变化趋势。
    【答案】(1)早期,该地地壳断裂凹陷形成古湖盆,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汇入,积水形成(有出湖
    水道的)淡水湖;后期,岩浆活动,冷却凝固的熔岩阻塞出湖古河道,湖泊失去排盐通道,湖水蒸发,盐
    分不断累积,逐渐演化为咸水湖。
    (2)湖泊四周的熔岩台地发育湖岸地貌,说明历史时期湖面高度曾到达这个高度;距目前湖岸一定距离发
    现湖泊相沉积物或沉积物中含有湖相化石;滨湖地区沉积物呈现上粗下细特征。
    (3)气候变暖,蒸发增大,会导致湖面海拔下降,而湖盆地壳的升降也会导致湖面海拔随之升降;二者共
    同影响下,若湖盆地壳下降,则湖面海拔下降;若湖盆地壳上升幅度大于蒸发导致的湖面下降幅度,湖面
    第 14页/共 15页
    海拔上升;若湖盆地壳上升幅度小于蒸发导致的湖面下降幅度,湖面海拔会下降。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达里湖为背景材料,涉及盐碱湖的形成过程、湖泊缩小的原因以及变湖面海拔化趋势等相
    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 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
    养。
    【小问 1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达里诺尔湖属于构造堰塞湖,因内力作用而形成。早期,该地地壳断裂凹陷形成古湖盆,
    地势低洼,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汇入,积水形成(有出湖水道的)淡水湖;后期,古火山群喷发的
    大量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玄武岩,阻塞出湖古河道,湖泊失去排盐通道,湖水蒸发,盐分无法排出,不断
    累积,逐渐演化为咸水湖。
    【小问 2 详解】
    据材料可知,湖泊四周的熔岩台地上发育多种湖库地貌景观。说明历史时期湖面高度曾到达这个高度;距
    目前湖岸一定距离发现湖泊相沉积物或沉积物中含有湖相化石,说明历史时期湖泊面积大于现在,水位高
    于现在;湖泊沉积物来源于湖岸周边高地,从湖岸到湖心,沉积物颗粒逐渐由粗变细。滨湖地区沉积物呈
    现上粗下细特征,说明历史时期距湖岸更远,沉积物更细,即历史时期湖泊面积大于现在,水位高于现在。
    【小问 3 详解】
    气候变暖,蒸发增大,湖泊水分支出增多,会导致湖面海拔下降;构造运动主要是地壳的升降,湖盆地壳
    的升降会导致湖床海拔的升降,进而导致湖面海拔随之升降;若湖盆地壳下降,二者共同影响下,水位降
    低,则湖面海拔下降;若湖盆地壳上升幅度大于蒸发导致的湖面下降幅度,水位上升,湖面海拔上升;若
    湖盆地壳上升幅度小于蒸发导致的湖面下降幅度,水位下降,湖面海拔会下降。
    第 15页/共 15页

    相关试卷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四)地理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四)地理试卷,文件包含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试卷四地理试卷pdf、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