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生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024·重庆模拟)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 )
A.起源于旱地农业文化区
B.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
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已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2.(2023·北京海淀模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出现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斫木为耜,楺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这些传说( )
A.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
B.可与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相印证
C.阐述了当时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
D.源于对原始时期历史文献的解读
3.(2023·山东青岛模拟)下表中的史料可用于考证( )
A.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
B.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
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
4.(2023·河北省级联考)西周在选任官员时,推行“六德”“六行”的道德等级体系。“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这种做法( )
A.适应了宗法礼制的要求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增加了儒生入仕机会
5.(2023·辽宁抚顺模拟)下图为人们根据《周礼》等文献中“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等记载所绘制的示意图。该图显示出,井田制( )
A.与郡县制相配合 B.对农民剥削较少
C.以宗法制为根基 D.具有理想化色彩
6.(2023·湖北武昌质检)《国语·楚语》中申叔时指出,教太子学《春秋》、诗、礼、乐、训典;子囊在提到楚国时,指出其“抚有蛮夷”,“以属诸夏”;楚人还借用殷人和周人的文字。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中原地区的文化辐射各国
B.楚国形成具有南方特点的楚文化
C.初步形成华夏族的文化认同
D.楚国实行开放且包容的民族政策
7.(2023·全国高三练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往往主动触及时事,注重矫正社会弊病。“拨乱世,反之正”虽最早由儒家提出,却无疑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愿望。这反映了( )
A.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一致性
B.巨变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C.各学派学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D.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政治前瞻性
8.(2024·山东滨州模拟)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孟子强调“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说明二者的相同追求是( )
A.社会和谐 B.天下大同
C.亲亲尊尊 D.以民为本
B组(发展素能,创新思维)
9.(2024·北京怀柔模拟)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400年,良渚文明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下图显示了良渚出土文物上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数字的比较。据此可知( )
A.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已出现了早期文字
B.良渚刻符继承了甲骨文成熟的造字模式
C.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D.良渚文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典型文明
10.(2023·北京朝阳模拟)在《易》《礼记》等古代文献中,尧、舜、禹、汤被誉为华夏族的四位最英明的帝王(见下表)。近代以来,学者通常将尧、舜归入“传说时代”。中国早期历史的世代从自古以来的“尧舜禹汤”变为近代的夏商周,这主要是由于( )
A.考古学的发展推动研究的深入
B.对早期国家形态认识存在差异
C.尚未发现夏朝以前的文化遗存
D.《史记》所依据的资料业已失传
11.(2023·山东日照模拟)《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分别赐给二人玉五珏、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规格的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 )
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
B.社会治理秩序亟须重构
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
12.(2024·湖北模拟)《尚书》中称君主、诸侯、公卿大夫为君子;《诗经》中,除了具有德行的统治者称君子外,女性的丈夫也称为君子;而《论语》中,孔子称有德行的人都是君子。君子内涵的演变( )
A.加速了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B.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变
C.适应了大变革的政治需求
D.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13.(2023·湖北武昌质检)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利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 )
A.分封制度不断强化
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伦理道德日益败坏
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14.(2023·河北唐山开学考试)春秋战国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现象(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
C.完成了货币统一化历史任务
D.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15.(2024·河北衡水模拟)商鞅在《赏刑》一文中,提出可通过“壹赏、壹刑、壹教”的方式达到“无赏、无刑、无教”的理想状态;商鞅在其他文章中也认为只要做到“秉权而立,垂法而治”,最终就可达到“刑政不用而治”的理想状态。商鞅的这些思想( )
A.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B.继承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
C.体现了法、道、儒理论的交融
D.借鉴了儒家对于人性的认识
16.(2023·山东青岛模拟)杨朱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孟子认为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子认为杨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社会秩序礼崩乐坏
B.社会思想多元开放
C.士人阶层走向没落
D.儒法思想趋于一致
17.(2023·辽宁辽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特征之一。在上古时期,封国之间公、侯、伯、子、男和贵族之间公、卿、大夫、士等的社会资源配备,包括宫室、车旗、舆服、器用之类都按照所谓的“命”来安排。《天子建州》记载,周王室派周公阅到鲁国使聘,鲁国招待之物中熬稻、熬黍象征着文治,虎形盐巴则意味着武功……每当新的统治集团夺取政权之后,统治者便着手建设礼乐制度,历代都有所谓“议礼”,即通过礼制大讨论,制定符合本朝的礼乐大典……儒家思想被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其“尊尊亲亲”的根本特点也转化为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法则。唐代的刑书有律、令、格、式四种,其中的“令”就是“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的使用范围不限于中国本土,当礼仪制度在中国本土出现缺失时,“礼失而求诸野”,在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地区还可见到中国传统古礼的遗踪,比如朝鲜半岛、日本部分地区还保留冠礼,东南亚部分地区还保留籍田礼。
——摘编自柳诒徵《中国礼俗史发凡》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特点的成因。
18.(2023·山西忻州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如图所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论证。(要求:明确列出所选角度,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内容
出处
史料一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
《尚书·君奭》
史料二
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系辞下》)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礼记·大学》)
《史记·五帝本纪》以《诗》《书》等文献为依据,将尧舜作为真实的君主加以记载,为历代所认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41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41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解析版doc、第41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37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37讲交通与社会变迁解析版doc、第37讲交通与社会变迁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9讲 法律与教化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29讲法律与教化解析版doc、第29讲法律与教化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