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1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41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41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解析版doc、第41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024·山东泰安期末)明代是白鹿洞书院发展的兴盛时期,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书院洞主多由政府官员兼任,书院还仿照府、州、县学设立生员名额。白鹿洞书院这一特点反映出( )
A.书院教化职能的弱化
B.官府大力支持民间教育
C.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D.科举考试方式得到革新
2.(2024·山东济南模拟)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清政府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这一转变缘于( )
A.维新变法的成效
B.中体西用的突破
C.经济结构的变动
D.民族危机的加深
3.(2023·山东烟台模拟)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步成为全国出版业中心。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上海日印万张报纸、周出千份刊物、月出百卷书籍。有些书坊除印制古籍外,还大量刊印新学西书,如《陆操新义》《英话注解》《万国舆地图》等。这主要得益于( )
A.外商资本输出规模扩大
B.机器运用、市场扩展
C.科学成为当时主流思潮
D.政府推动、民众需求
4.(2024·辽宁锦州模拟)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开端,欧洲各国兴起了建立公共图书馆浪潮。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农村,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公共图书馆。进入图书馆的读者没有性别和身份限制,除享受图书阅读外,还可以享受台球室、棋艺中心、咖啡屋等娱乐设施。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 )
A.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B.是基层政府自治的体现
C.满足了精英群体文化诉求
D.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
5.(2023·湖南长沙模拟)下图所示为故宫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这些文创产品( )
A.促进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
B.植根于故宫文物的教育功能
C.承载着传承精妙工艺的使命
D.是对博物馆公益属性的破坏
6.(2023·河北石家庄调研)《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诞生至今,已经有194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167个国家的897处文化遗产、218处自然遗产、3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共1154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上数据截至2022年11月中旬)这说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
A.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B.彰显鲜明的人文价值
C.得到政府的有效保护
D.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7.(2024·广东湛江模拟)2017年,山东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就《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作出说明:“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是《泰山管理条例》,后来……更改为《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一法规的出台( )
A.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B.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C.有助于提升自然遗产的经济效益
D.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屏障
8.(2023·海南模拟)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筑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山庄正门“丽正门”用满文、蒙古文、汉字、藏文、维吾尔文五种文字镌刻,外八庙的碑文多用满文、蒙古文、汉字、藏文四种文字书写。据此可知,这些历史文化遗存( )
A.推动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B.体现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松散
C.反映出清代民族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D.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B组(发展素能,创新思维)
9.(2023·黑龙江哈尔滨模拟)清代顺治前期,清廷将大部分书院改为义学,“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顺治后期,一些旧有书院被重新修葺并加以利用,政府也设立了一些新书院。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清初书院的重建反映了( )
A.政府重视社会伦理秩序的建设
B.国内民族斗争渐趋平息
C.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得到百姓认同
D.经济繁荣促进教育发展
10.(2023·安徽黄山模拟)近代以来,一些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设施,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并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据此可知( )
A.绅吏阶层支持推动新政兴起
B.社会读书风气浓厚
C.公共资源建设彰显国家自觉
D.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11.(2023·福建厦门质检)1535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立了检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皇家委员会。皇家委员会迫使两所大学交出从前从教皇那里获得的特许状和所有的“教皇契据”、大学地产和其他财产清单。这一做法( )
A.使新教成为英国国教
B.加快了大学世俗化进程
C.促进了城市教育的兴起
D.使大学成为科研中心
12.(2024·山东青岛模拟)1905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中国近代第一家博物苑,“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对社会免费开放。张謇此举旨在( )
A.完成师夷长技
B.践行中体西用
C.推行实业救国
D.实现教育救国
13.(2023·安徽芜湖检测)下面为2008—2020年北京市全市按行业登记的博物馆数量统计图。表中数据反映的情况( )
A.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促进了民众休闲方式多元化
C.适应了百姓文化生活的需要
D.丰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
14.(2023·河北石家庄模拟)下图为阿尔及利亚的著名岩画《人与巨牛》,画面前面是几位妇女,她们在做着舞蹈、嬉戏的动作,其身后静立着一头巨牛。该画作( )
A.说明原始农业起源于非洲北部地区
B.反映出牛耕技术在当地的普遍使用
C.真实还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场景
D.体现了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融合
15.(2023·云南昆明模拟)20世纪60年代,教皇保罗二世认为欧洲应该首先是一个基督教的欧洲;1983年的“所罗门宣言”建议把一个共同的文化遗产有意识地确定为欧洲认同的一个因素;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强调了欧盟的统一公民资格和防务认同。“欧洲认同”理念( )
A.推动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
B.弥合了欧洲的文化差异
C.旨在复兴欧洲的古典文化
D.实现对民族界限的超越
16.(2024·河北邯郸模拟)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从2008年起,通过互联网等媒体隔年发布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文化遗产。最早列入名单内的此类遗产包括南极洲的斯科特小屋、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的近代上海建筑等。这说明,文化遗产保护( )
A.颇受网民关注
B.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C.面临新的挑战
D.存在厚古薄今倾向
17.(2023·江苏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9年,随着一系列“废旧立新”旨令的下达,清政府以“保存国粹”为宗旨,批准设立京师图书馆。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作为中央政府创办的国家图书馆,京师图书馆藏书向社会开放,“无论士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可入览”。1928年,京师图书馆改称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内除有专业阅览室和普通阅览室,还有研究室,为深入研究专门问题的学者提供服务。在服务国内读者的同时,国立北平图书馆还与国外相关机构交换图书、馆员,进行学术交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昆明设立办事处,坚持运行馆务,并因地制宜地制订收藏计划,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征集省志,在图书馆界起到模范作用。
——摘编自孟化《国家图书馆与近代文化(1909—1949)——从京师图书馆到国立北平图书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国家图书馆设立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简析国家图书馆对推进近代中国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18.(2023·湖北咸宁联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延续和繁荣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建筑方面,中国文物保护原则不断发展与演变。我国早期的文物保护法规中有两个基本原则,即对现状进行保存和恢复原状。1961年,国务院颁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表示对古代建筑进行复原是文物保护的“最高级别的追求”,对现状进行保存是文物保护的“最低的标准”。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模糊了对现状进行保存和对古代建筑进行复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都是对中国文物进行保护的原则。立法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文物保护的要求。
——摘编自张政君《中国文物保护原则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以“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44讲 战争与文化交锋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44讲战争与文化交锋-学生版doc、第44讲战争与文化交锋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42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42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解析版doc、第42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40讲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40讲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解析版doc、第40讲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