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每题1分,共25分)
1. 下列各项属于性状的是( )
A. 豌豆的花色B. 衣服的颜色
C. 山的高矮D. 桌子的大小
【答案】A
【分析】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详解】A.豌豆的花色属于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是性状,故A正确。
B.衣服不是生物,故衣服的颜色不是生物的性状,故B错误。
C.山不是生物,故山的高矮不是生物的性状,故C错误。
D.桌子是非生物,故桌子的大小不是生物的性状,故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人的大眼睛和双眼皮B. 豌豆的圆粒和绿粒
C. 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D. 果蝇的红眼和白眼
【答案】D
【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详解】A.人的大眼睛和双眼皮是同种生物的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A错误。
B.豌豆的圆粒和绿粒是同种生物的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B错误。
C.狗的短毛和卷毛是同种生物的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C错误。
D.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3. 下列描述属于遗传现象的是( )
A. 同一种水果有酸有甜B. 缺乏氮肥的水稻,又黄又矮
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D. 双胞胎之间也有些许差异
【答案】C
【分析】遗传是指生物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
【详解】AD.“同一种水果有酸有甜”、“双胞胎之间也有些许差异”体现了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是生物的变异现象,AD不符合题意。
B.缺乏氮肥的水稻,又黄又矮,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不符合题意。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上的相似性,因此属于遗传现象,C符合题意。
故选C。
4. 下列关于生物性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人们总是通过性状区分出不同的生物
B. 生物的性状都是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
C. 每个生物体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性状
D. 生物的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答案】B
【分析】生物的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等的统称。
【详解】A.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性状,如植物的形态、颜色、生长习性等各不相同,动物的外形、毛色、行为方式等也存在差异,所以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性状来区分不同的生物,故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性状有的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如人的肤色、头发的曲直、植物的高矮等,但也有很多性状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如人的血型、某些植物的抗病性等,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或检测手段才能观察到,故B符合题意。
C.任何生物都有许多种性状,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如豌豆有种子的颜色、形状,植株的高矮等多种性状,人有肤色、血型、单双眼皮等多种性状,故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等的统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下列关于豌豆的人工杂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防止自花传粉应除去未成熟的雄蕊
B. 人工收集花粉后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
C. 人工授粉后套袋可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D. 如图实验中提供花粉的矮茎豌豆为母本
【答案】D
【分析】豌豆人工授粉的过程:首先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然后套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在套上纸袋。
【详解】A.在豌豆人工杂交实验中,为了防止自花传粉,通常需要在花蕾期(即花还未开放,雄蕊未成熟时)就除去母本的雄蕊。这样可以保证母本的花粉不会自花授粉,为之后的人工授粉做好准备,故A正确。
B.人工收集花粉后,需要将花粉涂抹在已经去雄的母本的雌蕊柱头上,以实现人工授粉,故B正确。
C.人工授粉后,为了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即防止其他花粉通过风、昆虫等途径授粉到已经人工授粉的雌蕊上),需要对母本进行套袋处理,故C正确。
D.在豌豆人工杂交实验中,提供花粉的植株被称为父本,而接受花粉的植株被称为母本。图中高茎豌豆去雄处理,接受花粉为母本,故D错误。
故选D。
6.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核中染色体、DNA与基因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为: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详解】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此,染色体、基因、DNA三者之间的包含关系的表述中,由大到小依次是:染色体>DNA>基因,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 人类的体细胞中含染色体( )
A. 23条B. 46对C. 22对D. 23对
【答案】D
【分析】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其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3条。
【详解】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23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中含有23对染色体,体细胞是由受精卵分裂而来;所以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它指的是每个体细胞都含23对染色体。由此可见,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8. 下列不属于遗传病的是( )
A. 艾滋病B. 红绿色盲C. 唐氏综合征D. 唇裂
【答案】A
【分析】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结构或者是功能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详解】A.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不属于遗传病,A正确。
B.红绿色盲是部分色盲,分为红色盲和绿色盲。患者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看成两色调:长波部分为黄色,短波部分为蓝色,属于隐性遗传病,B错误。
C.唐氏综合征,指的是体内的第21对染色体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属于一种先天性染色体疾病,属于遗传病,C错误。
D.唇裂一般指的是上唇裂隙,就是从唇红到鼻底的裂开,是由于遗传物质引起的可遗传的疾病,D错误。
故选A。
9. 白化病的致病基因用a表示。有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则该夫妇的基因组成分别为( )
A. AA、AAB. AA、aaC. Aa、AaD. Aa、AA
【答案】C
【分析】白化病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显性性状时控制的基因有两种:两个显性或一个显性一个隐性,表现出隐性性状时控制的基因只有一种:两个都是隐性基因。
【详解】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患儿,说明这对夫妇除含有一个控制正常肤色的基因外,都含有一个控制白化病的隐性基因,即夫妇双方的基因组成都是Aa。白化病患者的基因组成是aa,其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又由于此夫妇正常,因此必有显性基因A,故此夫妇的基因组成都是Aa。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婚配,其医学依据是( )
A. 近亲婚配的后代必患遗传病
B. 近亲婚配的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几率增大
C. 人类的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D. 近亲婚配与伦理道德不相符合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禁止近亲结婚,解答时可以从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危害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机率大,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可以减少后代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11. “一母生九子,一窝十个相”,这句谚语说明了生物界普遍存在( )
A. 遗传现象B. 变异现象C. 繁殖现象D. 生长现象
【答案】B
【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详解】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相”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性。因此“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相”这句俗语说明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是变异。
12. 下列不属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 )
A. 视觉正常的夫妇生下患色盲的儿子
B. 家兔的毛色有白色、黑色、灰色
C. 玉米地中常出现个别白化苗
D. 经常在野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
【答案】D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A.视觉正常的夫妇生下患色盲的儿子,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不符合题意。
B.家兔的毛色有白色、黑色、灰色,也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不符合题意。
C.玉米地中常出现个别白化苗,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不符合题意。
D.经常在野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属于不可遗传的变,D符合题意。
故选D。
13. “天宫课堂”上,航天员向大家展示了正在生长的水稻已经进入了种子成熟期,这些种子带回我国后将会被种植,这种育种方式属于( )
A. 扦插B. 杂交育种
C. 诱变育种D. 植物组织培养
【答案】C
【分析】诱导育种的原理利用太空射线等手段改变种子中的遗传物质,从而获取新品种。
【详解】A.扦插是指把能产生不定根的植物体的枝条剪下,将下端插进潮湿的土壤中,使枝条长成一个新个体的方法,故A不符合题意。
B.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而取得某些双亲基因重新组合的个体的方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失重、宇宙射线等手段诱发生物基因突变,属于诱变育种。所以上过太空的水稻种子被带回后在我国种植,这种育种过程应用的方法就是诱变育种,故C符合题意。
D.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各种活的植物组织或部分器官,并给予适合其生长、发育的条件,使之分生出新植株的一种技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变异在生物学和实践上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能够使生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环境
B. 所有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C. 变异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D. 人们可以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变异选育新品种
【答案】B
【分析】变异在生物体上泛指生物种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包括形态、生理、生化以及行为、习性等各方面的歧异,变异是生物进化和人类育种的根源,包括可遗传的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可以使生物更好的适应变化的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对生物生存有利,有的有弊;故B符合题意。
C.变异产生不同的种类,可以促进生物不断进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变异是不定向的,会产生不同的品种,人们可以选择对人类有益的变异培育出新的品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关于生命起源有许多说法,现在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说法是( )
A. 自然发生说B. 神创论
C. 宇生说D. 化学进化学说
【答案】D
【分析】关于生命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观点,其中化学进化学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详解】A.自然发生论与神创论差不多同样的古老,人们根据自己双眼对许多表面现象的观察,如腐肉会产生蛆等,得出了低等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这叫做自然发生论或自生论,故A不符合题意。
B.神创论认为,那个年代所有著名的学者都毫不怀疑地相信圣经的字面解释,神创论的思想对那个时代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C.宇宙生命论认为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生命可能起源于其他星球。人们提出地球生命来源于别的星球或宇宙的“胚种”,根据是地球所有生物有统一的遗传密码及稀有元素埋在酶系中持有特殊重要作用等事实,故C不符合题意。
D.化学进化论主张从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来研究生命的起源。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原始的生命体。属于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并得到很多资料和数据支持的理论,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 如图为巴斯德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设置a瓶的作用是作对照实验
B. 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烧瓶的瓶颈不同
C. 将a、b两个烧瓶的肉汤煮沸的目的是杀死其中的微生物
D. 该实验巴斯德得出的结论是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由分析可知,设置a瓶的作用是作对照实验,A不符合题意;该实验是为了证明使肉汤腐败的微生物是来源于空气,还是自身产生,因此控制唯一变量是(有无微生物进入),而不是瓶颈的形状。控制变量的方法是瓶颈形状不同(一个是直的,一个是弯的),B符合题意;实验前巴斯德把a、b肉汤煮沸使肉汤处于无菌状态是为了排除瓶内微生物对实验的干扰.,C不符合题意;瓶颈是直的,微生物能够进入,肉汤腐败了。因此可以说明肉汤的腐败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造成的,D不符合题意。
17. 原始大气与现在空气相比较,在原始大气中没有的气体成分是( )
A. 氮气B. 甲烷C. 氧气D. 氢气
【答案】C
【分析】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
【详解】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相比没有氧气。
故选C。
18. 按照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 )
A 原始大气B. 原始海洋C. 原始森林D. 原始陆地
【答案】B
【分析】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据此解答.
【详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19. 在研究生命起源的历程中,米勒实验证明了( )
A. 实验室内具备模拟原始大气的条件
B. 实验室内能够以模拟雷电作为能量
C. 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D.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生成有机物
【答案】D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详解】A.米勒实验中甲烷、氨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但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阶段,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故A错误。
B.米勒通过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了能量条件。这只是米勒实验中的一部分,米勒的实验最终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故B错误。
C.米勒的实验中将烧瓶内的水煮沸,模拟了原始海洋,并从中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这证明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故C错误。
D.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其中甲烷、氨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冷凝器模拟了降雨,装置下的液体模拟了原始海洋。 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故D正确。
故选D。
20.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 )
A. 比较解剖学B. 分子生物学
C. 化石D. 胚胎学
【答案】C
【分析】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
【详解】A.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A不符合题意。
B.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是指构成生物的大分子生物,它们相似和差异的程度,可以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C符合题意。
D.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 下列有关植物进化顺序中,正确的是( )
A. 原始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 原始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C. 原始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D. 原始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
【答案】A
【详解】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而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故选A
22. 郑氏始孔子鸟化石为生物进化的某一过程提供了证据。郑氏始孔子鸟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由此可以推断( )
A. 两栖类可能起源于鱼类B. 爬行类可能起源于两栖类
C. 鸟类可能起源于爬行类D. 哺乳类可能起源于鸟类
【答案】C
【分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详解】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的直接的证据,通过对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的研究,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规律;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这说明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由原始生命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而不是一次在地球上出现的;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表明,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由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C正确。
23. 果农常用杀虫剂杀灭害虫,第一次使用效果显著,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药效逐渐下降。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 药效下降是因为害虫体表产生了保护膜
B. 害虫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 杀虫剂的选择,使具有耐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
D. 害虫能识别杀虫剂,可以趋利避害
【答案】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图中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弱的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抗药性强的害虫大量繁殖,抗药性强的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弱的害虫密度又减少。
【详解】AD.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药效下降是因为着杀虫剂使用次数的增加,抗药性弱的个体基本死亡,剩下的都是抗药性强的个体及其抗药性强的后代,使用杀虫剂就没那么容易杀死这些害虫了,AD错误。
B.抗药性强和抗药性弱的变异是本身就存在于害虫群体中的,是不定向的,被动产生的,不是害虫为了适应环境主动产生的,B错误。
C.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耐药性强为有利变异,在杀虫剂(环境)的选择下,生存下来,C正确。
故选C。
24.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A. 森林古猿B. 大猩猩
C. 黑猩猩D. 长臂猿
【答案】A
【分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的进化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人是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正确。
BCD.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都是现代类人猿,它们与人类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BCD错误。
故选A。
25. 北京房山周口店猿人遗址发现的“北京人”属于以下哪个阶段( )
A. 南方古猿阶段B. 能人阶段
C. 直立人阶段D. 智人阶段
【答案】C
【分析】人类的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大阶段。
【详解】A.南方古猿是从猿到人转变的第一阶段,能够直立行走,但还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征,如臂长于腿,善于攀援等,只能使用天然工具,如树枝、石块等,不会制造工具,故A不符合题意。
B.能人是最早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类,比南方古猿有了明显的增大,他们制作的工具较为简单,主要是一些石器,如砍砸器、刮削器等,故B不符合题意。
C.北京人就处于这个阶段,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且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还学会了用火,过着群居的生活,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故C符合题意。
D.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相似,他们已经能够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如石针、骨针等,还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会人工取火,晚期智人还出现了原始的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5分)
26. 西瓜果实成熟后期可能出现开裂现象,科研人员对此开展研究。
(1)西瓜的抗裂与易裂是一对_______,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用A、a表示)。科研人员将抗裂和易裂西瓜进行杂交,子一代全部为抗裂西瓜,表明_______为隐性性状,子一代抗裂个体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
(2)用_______观察两种西瓜果皮的切片,视野如下图。与抗裂西瓜相比,易裂西瓜的果皮细胞体积_______(大/小),细胞层数_______(多/少),该结构特点可能是其易裂的原因之一。
(3)在种植抗裂西瓜过程中,若在果实成熟后期大量浇水,也容易开裂,这说明生物的性状也受_______的影响。
【答案】(1)①. 相对性状 ②. 易裂 ③. Aa
(2)①. 显微镜 ②. 大 ③. 少
(3)环境
【分析】(1)西瓜的抗裂与易裂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科研人员将抗裂和易裂西瓜进行杂交,子一代全部为抗裂西瓜,这表明易裂为隐性性状。因为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已知西瓜的抗裂和易裂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用A、a表示),由于易裂是隐性性状,所以其基因组成是aa,抗裂是显性性状,基因组成可能是AA或Aa。而子一代全部为抗裂西瓜,所以子一代抗裂个体的基因组成为Aa。
如图所示:
(2)观察两种西瓜果皮的切片通常使用显微镜。 与抗裂西瓜相比,易裂西瓜的果皮细胞体积大,细胞层数少,该结构特点可能使果皮的韧性降低,从而是其易裂的原因之一。
(3)在种植抗裂西瓜过程中,若在果实成熟后期大量浇水,也容易开裂,这说明生物的性状也受环境的影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但生物的性状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制约,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7. 如图是染色体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生物的体细胞中③________的数目是恒定的,而且是________(成对/成单)存在的。
(2)③的主要成分是①和②________,其中①___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的分子结构为双螺旋。
(3)图中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称为________,其控制着生物的性状。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________细胞及其融合在亲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
(4)人类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
A. 细胞质B. 细胞膜
C. 细胞核D. 细胞各个部分
【答案】(1)①. 染色体 ②. 成对
(2)①. 蛋白质 ②. DNA
(3)①. 基因 ②. 生殖 (4)C
【分析】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基因→DNA分子→染色体→细胞核→细胞。
图中①DNA、②蛋白质、③染色体。
(1)每种生物的细胞内含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因此正常情况下,生物的体细胞中③染色体的数目是恒定的,而且是成对存在的。
(2)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此③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①DNA和②蛋白质,其中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的分子结构为双螺旋,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因此,图中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控制着生物的性状。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联系亲子代的桥梁是生殖细胞,由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因此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生殖细胞及其融合在亲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
(4)A.细胞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B错误。
CD.人类的遗传物质主要以DNA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主要储存库,因此,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中,C正确,D错误。
故选C。
28. 生殖是人类繁殖后代的重要生命活动,后代的性别也在此过程中确定。某班同学利用小球模拟人类后代性别决定的过程。实验时2人一组开展模拟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准备两个小桶,分别标记甲、乙。
步骤二:取10个白色小球放入甲桶,5个白色小球和5个黑色小球放入乙桶。
步骤三:小组两位成员分别从甲、乙桶中各取一个小球,并记录两个小球的颜色组合。
步骤四:将取出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摇匀。
步骤五:按步骤三和四重复操作10次。
分组模拟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
分析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某同学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成,该同学的性别是________性,其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
(2)甲乙两个小桶中各摸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受精过程,甲桶中摸出的小球模拟的是_______(精子/卵细胞)产生的过程。
(3)黑色小球代表的是含有________(X/Y)染色体的生殖细胞,若从乙桶中摸出黑色小球,从甲桶中摸出白色小球,则两个小球的颜色组合表现的性别为________。因此,与卵细胞结合的________类型决定了男女的性别。
(4)统计表中结果表明两种组合的比例接近________,由此说明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
【答案】(1)①. 女 ②. XX
(2)卵细胞 (3)①. Y ②. 男性 ③. 精子
(4)1:1
【分析】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①常染色体是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人共22对常染色体。
②性染色体是与性别决定有关染色体。人一对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③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Y),产生的精子(生殖细胞)有两种: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
④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X),产生的卵细胞(生殖细胞)只有一种: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
(1)题图是某同学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成,观察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X,根据人类性别决定方式可知:该同学的性别是女性,其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
(2)在甲乙两个小桶中各摸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这一过程模拟的是受精过程。其中,甲桶(10个白色小球)中摸出的小球模拟的是卵细胞产生的过程,因为女性只产生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故甲桶中的小球全部代表X染色体。
(3)黑色小球在实验中代表的是含有Y染色体的生殖细胞,即精子。若从乙桶中摸出黑色小球(代表Y染色体精子),从甲桶中摸出白色小球(代表X染色体卵细胞),则两个小球的颜色组合表现的性别为男性(XY)。因此,与卵细胞结合的精子类型(X染色体精子或Y染色体精子)决定了男女的性别。
(4)统计表中结果表明,“白白”(代表XX组合)和“黑白”(代表XY组合)两种组合的比例接近1:1,由此说明在自然条件下,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这一结论符合人类性别决定的生物学原理。
29. 黄鼠的体色有深色与浅色之分,如果黄鼠的体色与环境差异较大,很容易被天敌捕食,有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环境区域内黄鼠的数量,结果如图1所示。请根据以下两个图回答问题:
(1)黄鼠体色有深有浅,黄鼠体色的变异是_______(定向/不定向)的。由图1可知,浅色岩区________(浅色/深色)的黄鼠数量多于深色岩区,该现象说明在浅色岩区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有利/不利)变异。
(2)不同岩区生活着不同颜色的黄鼠,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3)上述事实说明,生物的遗传、________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4)图2表示科学家发现的未被破坏的沉积岩石层示意图。由此可知,Ⅰ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________,Ⅲ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________。
【答案】(1)①. 不定向 ②. 浅色 ③. 有利
(2)自然选择 (3)变异
(4)①. 简单 ②. 复杂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生物的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这些都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由图1可知,浅色岩区浅色的黄鼠数量多于深色岩区,该现象说明在浅色岩区这种浅色变异属于有利变异。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不同岩区生活着不同颜色的黄鼠,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黄鼠体色有深有浅,这些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与生存环境体色一致的黄鼠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存活下来,与生存环境体色不一致的黄鼠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不同岩区生活着不同颜色的黄鼠,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因。上述事实说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4)化石在地层中出现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因此由图2可知,Ⅰ地层较古老,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简单,Ⅲ地层距今更近,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复杂。
30. 科普文阅读
古人类基因如何改写人类进化
瑞典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对一块4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骼的线粒体DNA区域进行了测序,首次获得已灭绝的人类近亲的DNA序列。由于对线粒体中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带来的信息十分有限,帕博之后承担起了对尼安德特人细胞核内DNA进行测序的巨大挑战,并获得了成功,且在2010年发布了第一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序列。
帕博带领的研究团队对西伯利亚南部的丹尼索瓦洞穴中发现的一块4万年前的指骨进行了DNA测序,与来自尼安德特人和当今人类的所有已知的序列相比,该DNA序列是独一无二的。帕博发现了一种此前未知的古人类,并命名为丹尼索瓦人。
帕博的发现使我们对人类进化史有了新的理解。在智人迁出非洲时,欧亚大陆上至少居住着两个原始人类种群。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欧亚大陆的西部,而同属于智人的丹尼索瓦人则居住在该大陆的东部。在智人向非洲以外扩张和向东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与尼安德特人结合,还与丹尼索瓦人结合,留下了“印”在我们DNA中的痕迹。
由于帕博的发现,我们了解到:来自我们已灭绝的近亲物种的古基因序列,影响了当今人类的生理机能。例如:在现在人类中存在的丹尼索瓦人的EPASI基因,它赋予了个体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优势,并且在当今生活在西藏的人中很常见。
人类虽然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但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长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并经过长期的隔离,因此在许多遗传性状上出现显著的差异,形成了四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黄种)、欧洲人种(白种)、非洲人种(黑种)和澳大利亚人种(棕种)。
请回答:
(1)斯万特·帕博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先对尼安德特人骨骼的________DNA区域进行测序,后对尼安德特人________内DNA进行测序,获得了第一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序列。
(2)帕博带领的研究团队对西伯利亚南部的丹尼索瓦洞穴中发现的指骨进行了DNA测序,发现了此前未知的古人类,并命名为________。
(3)人类起源后,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为( )
①智人阶段②能人阶段③南方古猿阶段④直立人阶段
A. ①②③④B. ③②①④
C. ③②④①D. ②①③④
(4)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属于人类进化过程的________阶段。
(5)西藏人的DNA中最有可能具有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________基因。人类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在许多遗传性状上出现显著的差异,中国人属于四大人种中的________。
A.蒙古人种(黄种) B.欧洲人种(白种)
C.非洲人种(黑种) D.澳大利亚人种(棕种)
【答案】(1)①. 线粒体 ②. 细胞核
(2)丹尼索瓦人 (3)C
(4)智人 (5)①. EPASI ②. A
【分析】人类的进化历程主要经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是人类出现的最初阶段,智人是人类进化的高级阶段,直立人是人类进化的关键阶段。
(1)根据文章内容,斯万特·帕博和他的研究团队的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他们先对尼安德特人骨骼的“线粒体DNA区域”进行了测序,这是首次获得已灭绝的人类近亲的DNA序列。但由于线粒体中的基因组信息有限,他们之后承担起了对尼安德特人“细胞核”内DNA进行测序的巨大挑战,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发布了第一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序列。
(2)根据题干资料可知:帕博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丹尼索瓦洞穴中发现的指骨进行DNA测序后,发现了一种此前未知的古人类,并将其命名为“丹尼索瓦人”。
(3)根据科学研究和历史记录,人类进化大致历程是从③南方古猿开始,经过②能人阶段,再到④直立人阶段,最后进入①智人阶段,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人类起源后,经历了从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才演变成现代的人。智人是人属下的唯一现存物种。形态特征比直立人更为进步。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晚期智人臂不过膝,体毛退化,有语言和劳动,有社会性和阶级性。因此,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属于人类进化过程的智人阶段。
(5)根据文章内容,西藏人的DNA中最有可能具有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EPASI”基因,这个基因赋予了个体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优势。而中国人则属于四大人种中的蒙古人种(黄种),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组合类型
l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9组
10组
总数
白白
2
3
3
5
4
10
6
5
7
4
49
黑白
8
7
7
5
6
0
4
5
3
6
5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