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细胞外液构成
    B.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 免疫系统对于内环境稳态没有调节作用
    D.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C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组成,也叫细胞外液,A正确;
    B、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免疫系统对于内环境稳态有调节作用,C错误;
    D、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为细胞代谢提供所需物质和条件,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C。
    2. 酸味主要由H+介导,味觉感受细胞的膜上有H+通道(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味觉感受细胞
    B. H+进入味觉感受细胞以维持静息电位
    C. H+阻塞K+通道利于味觉感受细胞兴奋
    D. 味觉感受细胞产生兴奋即形成酸味感觉
    【答案】C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据题图分析可知,H+是通过特定的H+通道进入味觉感受细胞,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
    B、静息电位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形成的,而不是氢离子内流,B错误;
    C、当H+进入味觉感受细胞时,它可能会改变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和膜电位。如果H+阻塞了K+通道,那么K+的外流就会受到抑制,这可能会导致膜电位的变化,进而使味觉感受细胞更容易兴奋,C正确;
    D、味觉感受细胞产生兴奋后,会释放神经递质将兴奋传递到下一级神经元,但形成酸味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完成的,而不是在味觉感受细胞,D错误。
    故选C。
    3. 脊髓的背根神经元参与人的伤害致痛反射(如图),脑啡肽可抑制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的释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谷氨酸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B. 谷氨酸与受体结合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C. 脑啡肽与背角中间神经元表面受体结合抑制其兴奋
    D. 脑啡肽使人在受到伤害刺激时疼痛感增加
    【答案】B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谷氨酸经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传递兴奋,A错误;
    B、谷氨酸兴奋性神经递质,所以谷氨酸与受体结合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B正确;
    C、脑啡肽与背角中间神经元表面受体结合抑制谷氨酸的释放,C错误;
    D、脑啡肽可抑制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的释放,使人在受到伤害刺激时疼痛感减小,D错误。
    故选B。
    4. 失温症是指人的核心体温低于35℃的一种疾病,患者会出现寒战、意识障碍等症状。关于失温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引起体温下降
    B.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可能导致失温症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引起寒战
    D. 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使肾上腺素释放增多
    【答案】D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
    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失温症是核心体温低于35℃,这是由于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从而引起体温下降,A正确;
    B、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时,机体不能很好地调节体温,可能导致失温症,B正确;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引起骨骼肌战栗(寒战),增加产热,C正确;
    D、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使肾上腺素释放增多,而不是下丘脑-垂体-靶腺轴,D错误。
    故选D。
    5. 测定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前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变化,可协助鉴别甲状腺激素过少(甲减)患者的病变部位。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减称为原发性甲减。支持原发性甲减的结果是( )
    A. 基础TSH高于正常人,注射TRH后TSH升高
    B. 基础TSH高于正常人,注射TRH后TSH下降
    C. 基础TSH低于正常人,注射TRH后TSH显著升高
    D. 基础TSH低于正常人,注射TRH后TSH无明显变化
    【答案】A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甲状腺病变的甲减患者,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因此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据此可知试验前血清中TSH水平应高于正常值,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减,垂体正常,则注射TRH后TSH升高,A符合题意。
    故选A。
    6. 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
    B. B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
    C. 树突状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D. 辅助性T细胞受损只抑制细胞免疫,不抑制体液免疫
    【答案】D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A、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具有呈递抗原的作用,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A正确;
    B、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B正确;
    C、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既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因此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
    D、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起作用,所以辅助性T细胞受损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D。
    7. B细胞活化失调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异常活化的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会造成多个脏器功能受损。科研人员制备了能识别B细胞表面两种抗原(BCMA和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将其输入患者体内后,使病情持续缓解,患者体内自身抗体水平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SLE属于自身免疫病
    B. 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不需要抗原呈递细胞
    C. 此CAR-T治疗使患者自身抗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水平
    D. 推测此CAR-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并裂解B细胞
    【答案】B
    【分析】一、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
    二、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详解】A、SLE患者体内异常活化的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呈递细胞呈递抗原信号等过程,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CAR-T治疗后患者自身抗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水平,C正确;
    D、CAR-T细胞能识别B细胞表面的抗原,可特异性识别并裂解B细胞,D正确。
    故选B。
    8. 风湿性心脏病与免疫系统某功能异常有关,这项功能是( )
    A. 免疫自稳B. 免疫防御
    C. 免疫监视D. 抗原呈递
    【答案】A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
    1、免疫防御主要是人的皮肤、黏膜,以及各种免疫细胞、效应细胞、杀伤细胞等等,构成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它可以有效的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还可以清除已经入侵到人体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可以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病原体成分,如肿瘤、衰老细胞和凋亡细胞;
    3、免疫自稳是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态,使其功能不发生改变。一旦免疫自稳发生了改变,免疫功能紊乱,就会发生一些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免疫系统过强、过低或缺失也会引起相应的疾病,比如发生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等等。
    【详解】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器官而导致的疾病。这种情况是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自己”和“非己”时出现了错误,不能正确地维持自身内环境的稳定,所以与风湿性心脏病相关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是免疫自稳功能异常。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激素通过催化细胞代谢来调节植物生命活动
    B. 生长素通常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
    C. 植物的生长发育往往取决于植物激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D. 基因、激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完成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答案】A
    【分析】一、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
    二、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植物激素没有催化作用,可影响细胞代谢来调节植物生命活动,A错误;
    B、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B正确;
    C、植物的生长发育往往取决于各种植物激素在体内的相对含量,即植物激素之间的比例关系,C正确;
    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D正确。
    故选A。
    10. 下图为野生型拟南芥及几种突变体的表型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赤霉素可促进拟南芥生长
    B. 野生型gai对赤霉素信号转导起正调节作用
    C. rga可抑制gal的效应
    D. 相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将使gai和gal突变体同等恢复生长
    【答案】D
    【分析】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详解】A、由图可知,赤霉素不敏感型和赤霉素缺失的个体株高均低于野生型,因此可推测野生型中的赤霉素能促进拟南芥生长,A正确;
    B、赤霉素不敏感型(gai突变体)的株高小于野生型,说明该突变体中赤霉素没有发挥正常作用,因此可推测野生型gai对赤霉素信号转导起正调节作用,从而使赤霉素发挥促进生长的作用,B正确;
    C、gal突变体的株高小于野生型,但rga/gal双突变体的株高大于gal突变体、小于野生型,因此可推测rga可抑制gal的效应,C正确;
    D、赤霉素不敏感型是由于赤霉素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施加赤霉素后促进生长效果不明显,而赤霉素缺失突变体是由于赤霉素分泌不足导致生长受到抑制,因此施加赤霉素后促进生长效果显著,因此相同浓度赤霉素处理不能使gai和gal突变体同等恢复生长,D错误。
    故选D。
    11. 下图所示为细胞分裂素(CTK)的作用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TK通过激活B型ARR抑制A型ARR表达
    B. A型ARR基因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自身表达
    C. “细胞分裂素响应”包括激活细胞周期
    D. AHP合成受阻突变体可能对CTK不敏感
    【答案】A
    【分析】细胞分裂素(CTK)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的分裂和扩大,其作用机理是:CTK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因为细胞分裂素存在 于核糖体上,促进核糖体与rnRNA结合,加速了翻译速度,形成 新的蛋白质,从而促进细胞的分裂和扩大。除此之外,细胞分裂素还具有抑制不定根形成和侧根形成,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分裂素(CTK)与细胞分裂素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过程激活B型ARR和A型ARR,A型ARR会抑制B型ARR表达,A错误;
    B、由图可知,B型ARR会促进A型ARR基因的表达,形成mRNA,进而促进A型ARR的表达,而A型ARR会抑制B型ARR的表达,使A型ARR的表达量减少,即A型ARR基因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自身表达,B正确;
    C、根据图示,“细胞分裂素响应”过程中涉及到激活细胞周期等多种反应,C正确;
    D、因为AHP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若AHP合成受阻,那么可能会对CTK不敏感,D正确。
    故选A。
    12. 克氏针茅是一种多年生密丛草本植物,兴趣小组调查希拉穆仁大草原上克氏针茅的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希拉穆仁大草原上所有的克氏针茅为一个种群
    B. 种群密度是克氏针茅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 应选取克氏针茅密集区取样调查种群密度
    D. 如果种群数量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答案】C
    【分析】一、样方法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详解】A、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希拉穆仁大草原上所有的克氏针茅为一个种群,A正确;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对于克氏针茅种群也是如此,B正确;
    C、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不能选取克氏针茅密集区取样,这样会使结果偏大,C错误;
    D、如果种群数量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C。
    13. 棉铃虫和棉叶蝉是棉田中常见害虫。转Bt基因抗虫棉产生的Bt蛋白可杀死棉铃虫,但对棉叶蝉几乎无作用。科研人员调查抗虫棉棉田和非抗虫棉棉田中棉叶蝉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棉铃虫和棉叶蝉的生态位不完全一样
    B. P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棉田中棉叶蝉种群的K值
    C. 从M点到N点,种内竞争加剧
    D. 抗虫棉棉田中棉叶蝉种群数量较多可能是种间竞争下降所致
    【答案】B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 生态位。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棉铃虫和棉叶蝉之间具有竞争关系,所以棉铃虫和棉叶蝉的生态位不完全一样,A正确;
    B、P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棉田中棉叶蝉种群最大值,但不一定是K值,B错误;
    C、从M点到N点棉叶蝉的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C正确;
    D、转Bt基因抗虫棉产生的Bt蛋白可杀死棉铃虫,但对棉叶蝉几乎无作用,棉铃虫被杀死,则抗虫棉棉田中棉叶蝉种群数量较多可能是种间竞争下降所致,D正确。
    故选B。
    14. 科研人员研究长期施加N、P肥对高寒草甸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照组不施加N、P肥
    B. 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土样采集
    C. 常用标记重捕法统计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
    D. 20g·m-2的N、P混施更有利于提高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C
    【分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详解】A、从图中对照与施加N、P肥的组对比来看,对照组是不施加N、P肥的,这样才能与施加肥料的组形成对比,研究肥料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A正确;
    B、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强,适合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土样采集,B正确;
    C、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而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微小,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其个体密度和类群数,而不是标记重捕法,C错误;
    D、从图中数据可知,在20g·m-2的N、P混施时,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数据相对较高,所以20g·m-2的N、P混施更有利于提高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正确。
    故选C。
    15. 下列有关探究实践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加入酸或碱后,肝匀浆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而非更像自来水
    B. 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不需要另设对照实验
    C. 探索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处理时间长短应该一致
    D. 用不同方法处理插条,促进插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均相同
    【答案】D
    【分析】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②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2、在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要考虑的因素有:温度要一致、所用的植物材料条件相同、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用浸泡法时,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
    【详解】A、由于肝匀浆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因此该实验通过加入盐酸或NaOH后的变化比较可知,肝匀浆pH的变化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A正确;
    B、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由于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所以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B正确;
    C、探索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自变量为NAA浓度,处理时间长短属于无关变量,各组应该一致,C正确;
    D、由于浸泡法、快速沾蘸法等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影响2,4-D的吸收效率,从而影响最适浓度,因此用不同方法处理插条,促进插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D。
    第二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6题,共70分。
    16.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功能。为改良由于过度放牧等活动造成的退化草原,研究了退化羊草草原耙地处理后植物群落的演替。
    (1)羊草草原中_______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2)研究初期(1983年)进行耙地(耙地可切断羊草根茎而促进芽的分化和生长)处理,然后围栏封育。每年8月调查群落特征指数,部分结果如下表。
    注:重要值是描述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物种的相对密度(某一植物种的株数占群落所有植物种的株数的比例)增加,会使其重要值增加。
    ①退化羊草草原进行的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
    ②羊草是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因羊特别爱吃而得名;其繁殖能力很强,可用根茎无性繁殖。请解释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羊草重要值上升的可能原因______。
    (3)耙地处理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
    A. 处理后1~7年多样性下降,是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所致
    B. 处理后1~7年多样性下降,与群落中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均匀度下降有关
    C. 处理后16~30年多样性逐渐稳定,与经过种间竞争群落格局渐趋平稳有关
    D. 人为干扰、降水量等因素会影响物种多样性
    【答案】(1)各种生物种群
    (2)①. 次生 ②. 耙地处理主要促进了羊草的生长和繁殖,围栏封育减少了动物的取食,也促进了羊草的繁殖;在演替过程中,一年生、二年生植物逐渐被竞争力更强的多年生羊草取代。这些因素使羊草相对密度增加,重要值增加。
    (3)BCD
    【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羊草草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小问2详解】①退化羊草草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这样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②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羊草重要值上升,原因可能是:耙地处理主要促进了羊草的生长和繁殖,围栏封育减少了动物的取食,也促进了羊草的繁殖;在演替过程中,一年生、二年生植物逐渐被竞争力更强的多年生羊草取代。这些因素使羊草相对密度增加,重要值增加。。
    【小问3详解】A、虽然处理后1-7年多样性下降,但从图中无法直接得出是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所致,有可能是物种之间个体数目分配均匀度变化等其他原因,A错误;
    B、根据题干中多样性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及个体数目分配均匀度的关系,处理后1-7年多样性下降,有可能与群落中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均匀度下降有关,B正确;
    C、处理后16-30年多样性逐渐稳定,种间竞争会使群落的格局渐趋平稳,进而使多样性稳定,C正确;
    D、人为干扰如耙地等活动,以及降水量等自然因素都会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D正确。
    故选BCD。
    17. 转录共激活因子PGC-1α参与调控能量代谢和线粒体活性。为寻找抑郁症的治疗靶点,对海马脑区PGC-1α与抑郁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1)抑郁行为可用绝望状态来指示,强迫游泳实验是一种评价绝望状态的方法,不动时间越长表明越绝望。将若干小鼠随机分为三组,通过定位注射改变海马PGC-1a的表达,4周后进行强迫游泳实验,结果如图1.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会诱导小鼠出现抑郁行为,相反则会诱导小鼠出现抗抑郁行为。
    (2)树突棘是位于树突上的功能性突起,是小鼠90%以上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后部分。三组小鼠海马DG区树突棘数量如图2所示。据图1、图2推测,海马中PGC-1a表达的改变可能通过调节_____参与抑郁行为/抗抑郁行为的发生。
    (3)星形胶质细胞在维持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中,星形胶质细胞可增殖并转化为对兴奋性突触有吞噬作用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统计DG区星形胶质细胞数量,结果如图3.
    ①结果显示,DG区星形胶质细胞数量与树突棘数量呈________关系。
    ②请解释海马PGC-1α减少改变DG区树突棘数量的原因________。
    (4)UCP2位于线粒体内膜上,是PGC-1α调节的下游蛋白。测定三组小鼠海马DG区细胞中的UCP2含量,发现其与PGC-1α含量正相关。科研人员推测UCP2可调控抑郁行为/抗抑郁行为。设计实验检验此推测,实验组应选择的小鼠、处理及支持推测的结果是______。(写出一组即可)
    a、正常小鼠
    b、海马PGC-1a沉默小鼠
    c、使海马DG区UCP2过表达
    d、使海马DG区UCP2沉默
    e、小鼠出现抑郁行为
    f、小鼠出现抗抑郁行为
    (5)本实验提示,______可能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策略。
    【答案】(1)海马PGC-1a减少
    (2)DG区树突棘的数量
    (3)①. 负相关 ②. PGC-1α减少→DG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并更多分化为吞噬兴奋性突触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DG区兴奋性突触被吞噬→DG区树突棘的数量减少
    (4)ade 或acf
    (5)提高海马PGC-1a的表达水平
    【分析】一、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二、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
    【小问1详解】海马PGC-1a沉默组的不动时间长于对照组,说明海马PGC-1a减少会诱导小鼠出现抑郁行为,相反则会诱导小鼠出现抗抑郁行为。
    【小问2详解】据图1、图2可知,海马中PGC-1a表达量升高,DG区树突棘的数量增加,由此推测,海马中PGC-1a表达的改变可能通过调节DG区树突棘的数量参与抑郁行为/抗抑郁行为的发生。
    【小问3详解】①结果显示,DG区星形胶质细胞数量越多与树突棘数量越少,说明DG区星形胶质细胞数量与树突棘数量呈负相关。
    ②海马PGC-1α减少改变DG区树突棘数量的原因是PGC-1α减少→DG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并更多分化为吞噬兴奋性突触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DG区兴奋性突触被吞噬→DG区树突棘的数量减少。
    【小问4详解】为了验证探究UCP2含量与PGC-1α含量正相关,则实验自变量是UCP2是否表达,因变量为小鼠是否出现抑郁行为。实验思路为:a、正常小鼠,d、使海马DG区UCP2沉默,e、小鼠出现抑郁行为;或a、正常小鼠,c、使海马DG区UCP2过表达,f、小鼠出现抗抑郁行为。
    【小问5详解】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提高海马PGC-1a的表达水平,能出现抗抑郁作用,所以提高海马PGC-1a的表达水平可能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策略。
    18. 替尔泊肽是一种新型降糖药,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科研人员对其降糖机制进行了研究。
    (1)影响正常人体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胰岛素分泌还受激素和_______调节。
    (2)注射一定量替尔泊肽,18周后评估食欲,结果如图1.
    结果表明,替尔泊肽可通过_______,起到降糖作用。
    (3)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激素,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替尔泊肽是GLP-1受体激动剂,可与GLP-1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进而引发与GLP-1相同的效应。
    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进入____细胞后,经过一系列过程,引起胰岛素____。当GLP-1受体被GLP-1或替尔泊肽激活后,使胞内cAMP浓度升高,从而______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效果。
    (4)直接注射胰岛素可能引发低血糖,而使用替尔泊肽可降低低血糖的风险。请解释使用替尔泊肽时不易出现低血糖的原因________。
    【答案】(1)①. 血糖水平 ②. 神经
    (2)降低食欲,减少糖的摄入
    (3)①. 胰岛B ②. 合成和分泌 ③. 增强
    (4)替尔泊肽促进胰岛素分泌具有葡萄糖依赖性。当血糖浓度较高时,可显著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而当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后,胰岛素释放不再被刺激,血糖一般不会进一步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小问1详解】正常人体中,血糖浓度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分泌除了受血糖浓度影响外,还受神经调节(下丘脑可通过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的活动)以及其他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等)的调节;
    【小问2详解】根据图1可知,注射15mg替尔泊肽后,在进食后的各个时间段(与安慰剂对照相比),食欲评分更高,即食欲更低。食欲降低会导致人体摄入的食物减少,从而减少血糖的来源,起到降糖作用。所以结果表明,替尔泊肽可通过“降低食欲,减少食物摄入”,起到降糖作用;
    【小问3详解】根据图2可知,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进入胰岛B细胞后,经过一系列过程,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因为血糖浓度升高是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刺激因素,血糖进入胰岛B细胞后会引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最终促使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从图中可以看出,当GLP-1受体被GLP-1或替尔泊肽激活后,使胞内cAMP浓度升高,从而增强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效果;
    【小问4详解】替尔泊肽是GLP-1受体激动剂,它的作用依赖于体内血糖浓度。只有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会通过一系列机制增强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效果,可显著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而当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后,胰岛素释放不再被刺激,血糖一般不会进一步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如果直接注射胰岛素,不依赖血糖浓度,可能会在血糖本身不高的情况下使胰岛素过量,从而引发低血糖。
    19. NaCl在肿瘤微环境中高度富集。科研人员探究了Na+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1)由细胞毒性T细胞(Tc)介导的免疫称为_________免疫。
    (2)获取特异性识别黑色素瘤细胞表面抗原的Tc细胞,用NaCl处理Tc细胞5天后,将Tc细胞与黑色素瘤细胞共培养,检测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率(图1)。用胰腺癌细胞制备胰腺癌模型小鼠,用NaCl处理特异性识别胰腺癌细胞的Tc细胞后,过继到7天前接瘤的模型小鼠中,检测肿瘤大小(图2)。
    图1结果说明高浓度NaCl_________。据此结论推测,图2中I、Ⅱ组的处理分别是______。
    a、过继高浓度NaCl处理的Tc细胞
    b、过继低浓度NaCl处理的Tc细胞
    c、不过继Tc细胞
    (3)钠钾泵是一种载体蛋白,每消耗1个ATP可向胞外泵出3个Na+,同时向胞内泵入2个K+。uabain 可抑制钠钾泵活性。用NaCl处理Tc细胞后,再用uabain处理,检测Tc细胞膜上Ca2+的流量(图3)和培养液中颗粒酶含量(图4)。
    ①从图3可知,高浓度Na+促进由TCR活化引起的Ca2+内流,依据是______。
    ②Na+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如下图。请综合以上信息补充完善该图_____。
    【答案】(1)细胞
    (2)①. 可促进Tc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②. c、b
    (3)①. 加入F(ab')2前,高浓度和低浓度Na+处理的Tc细胞Ca2+的流量均很低;加入F(ab')2后,高浓度Na+处理的Tc细胞Ca2+流量明显高于低浓度Na+处理组 ②. 提高;增大;颗粒酶
    【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Tc)介导的免疫。
    小问1详解】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由细胞毒性T细胞(Tc)介导的免疫称为细胞免疫。
    【小问2详解】结合图1分析,相比低NaCl处理组,高NaCl处理组细胞凋亡率高,说明高浓度NaCl可促进Tc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图2实验目的是探究用NaCl处理特异性识别胰腺癌细胞的Tc细胞对肿瘤的影响,三组实验的处理分别是不过继Tc细胞、过继低浓度NaCl处理的Tc细胞、过继高浓度NaCl处理的Tc细胞。结合图1可知,高浓度的NaCl可促进Tc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图2中,7天后I组肿瘤继续增大,为不过继Tc细胞;Ⅱ组肿瘤开始减小,但减小的幅度小于Ⅲ组,因此Ⅱ组为过继低浓度NaCl处理的Tc细胞,综合分析,图2中I、Ⅱ组的处理分别是c、b。
    【小问3详解】①结合图3可知,加入F(ab')2前,高浓度和低浓度Na+处理的Tc细胞Ca2+的流量均很低;加入F(ab')2后,高浓度Na+处理的Tc细胞Ca2+流量明显高于低浓度Na+处理组,说明高浓度Na+促进由TCR活化引起的Ca2+内流。
    ②结合图3和图4的结果分析,胞内Na+浓度升高,使得钠钾泵活性提高,使得Na+的泵出增多,K+的泵入增多,膜外与膜内的电位差增大,促进Ca2+内流,进而促进Tc细胞合成和分泌更多的颗粒酶,颗粒酶可进入靶细胞并介导靶细胞凋亡,最终促进靶细胞的裂解死亡。
    20. 脱落酸(ABA)在植物适应压力胁迫中起关键作用,但长期的压力胁迫会使植物对ABA信号发生脱敏(响应减弱)。科研人员对其原因进行了研究。
    (1)在压力胁迫下,ABA与靶细胞的______结合后,激活SnRK2激酶,SnRK2激酶再激活下游效应因子,进而引发ABA响应基因(如NCED3)表达,从而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发挥______作用。
    (2)STT3A可对蛋白质进行N-糖基化修饰,N-糖基化在蛋白质折叠、定位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烟草种子萌发某阶段用ABA处理,检测NCED3含量(图1),在萌发第10天测量主根长度(图2)。

    ①由图1可知,ABA持续处理会使植物对ABA信号响应减弱,依据是______。
    ②由图2可知,STT3A_____植物对ABA信号脱敏。
    (3)根据相关研究提出假设:SnRK2可被STT3A进行N-糖基化修饰,产生N-SnRK2.为检验假设,将STT3A、用His标记的SnRK2(表达产物为SnRK2-His)和PNG(去N-糖基化酶基因)进行不同组合后,转入到烟草中短暂表达,然后提取蛋白进行电泳分离、检测(图3)。请在图3中补充画出支持假设的实验结果。

    (4)利用荧光报告基因技术标记SnRK2激酶,对不同ABA处理时间下的烟草叶片细胞中SnRK2激酶进行定位研究,结果如图4.综合上述研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概述长期压力胁迫下植物对ABA脱敏的机制____。
    【答案】(1)①. ABA受体 ②. 调节
    (2)①. 对照组NCED3表达先明显增强,3h后迅速降低,甚至低于处理前 ②. 促进
    (3)
    (4)在ABA持续作用下,SnRK2被STT3A修饰,N-糖基化修饰改变了SnRK2的定位,过氧化物酶体中SnRK2增加,核内SnRK2减少,使得ABA响应基因表达减弱。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细胞内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但发生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使基因的表达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表型模拟是指由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类似于某基因型改变引起的表型变化的现象。
    【小问1详解】当植物受到压力胁迫时,ABA会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最终引发ABA响应基因的表达,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发挥调节作用。
    【小问2详解】①由图1可知,ABA持续处理会使植物对ABA信号响应减弱。这是因为随着ABA处理时间延长,对照组NCED3表达先明显增强,3h后迅速降低,甚至低于处理前,说明植物对ABA信号的响应程度在减弱,即发生了脱敏现象。
    ②由图2可知,STT3A与植物对ABA信号脱敏有关。在ABA处理下,STT3A过表达的烟草主根长度更长,说明这些烟草对ABA的响应减弱,即发生了脱敏。而STT3A功能缺失的烟草主根长度更短,说明它们对ABA的响应增强。因此,可以得出结论:STT3A促进植物对ABA信号脱敏。
    【小问3详解】为了检验假设“SnRK2可被STT3A进行N-糖基化修饰,产生N-SnRK2”,科研人员进行了不同组合的实验,并提取蛋白进行电泳分离和检测。根据假设,预期的实验结果是:在STT3A和SnRK2-His共同存在的条件下,能够检测到N-SnRK2的存在;而在加入PNG(去N-糖基化酶基因)后,由于PNG能够去除N-糖基化修饰,因此检测不到N-SnRK2的存在。所以,在图3中,在STT3A和SnRK2-His共同存在的泳道中会出现N-SnRK2的条带,而在加入PNG的泳道中和无STT3A得泳道中不出现N-SnRK2的条带。即用图表示为 。
    【小问4详解】在长期压力胁迫下,STT3A对SnRK2进行N-糖基化修饰,产生N-SnRK2。这种修饰可能改变了SnRK2的活性或稳定性,导致其无法有效激活下游效应因子和ABA响应基因的表达,从而使植物对ABA信号发生脱敏。据题图4分析可知,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概述长期压力胁迫下植物对ABA脱敏的机制为:在ABA持续作用下,SnRK2被STT3A修饰,N-糖基化修饰改变了SnRK2的定位,过氧化物酶体中SnRK2增加,核内SnRK2减少,使得ABA响应基因表达减弱。
    21.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怀孕期间母体激素重塑神经系统为育儿做准备
    在40周左右的妊娠期内,女性的身体会经历许多深刻的生理调整,包括新陈代谢提高和免疫调节改变等。这些变化的主要诱因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等激素水平的大幅上升。与怀孕前比,产前3周雌激素水平可升高3000多倍,孕激素水平可升高100多倍。
    这些激素还会重塑女性的大脑。妊娠期间,孕妇的大脑灰质体积和皮质厚度有所下降,但大脑白质的微观结构完整性在孕早期和孕中期显著上升。
    下丘脑内侧视前区(MPOA)中的MPOAOl神经元是性激素的靶标,对母体的行为至关重要。给予未怀孕雌性小鼠雌激素和孕激素,能诱导小鼠产生育儿行为。而敲除MPOA中神经元的雌激素受体Esrl和孕激素受体PR,都会对育儿行为产生损害。
    对比未怀孕小鼠和孕晚期小鼠MPOAGl神经元去极化阻滞的比例、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如图),科学家发现,怀孕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对MPOAGal神经元进行了重塑。MPOAG神经元的变化使雌性能够对幼崽的刺激做出持续性更强、更有选择性的反应。
    怀孕期间激素不仅会重塑已有神经元,还会诱导新神经元的产生。研究显示,成年小鼠大脑中不同的干细胞库在怀孕期间被激活,产生特定类型的嗅球神经元,这些新生神经元使母鼠嗅觉对幼崽的识别更加敏感。休眠的干细胞因怀孕而被激活,类似过程也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孕期激素对神经系统进行重塑,使女性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这一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育儿行为和产后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视角。
    (1)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受________轴的分级调节。
    (2)去极化阻滞是静息电位升高带来的Na+通道蛋白失活。根据文中信息推测,怀孕使小鼠MPOAG神经元的兴奋性________。
    (3)神经元上树突棘数量增加对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是________。
    (4)根据文中信息,补充完善孕期激素重塑MPOAGal神经元的机制图。请在方框内填相应激素,在括号内选填“抑制”或“促进”_____。
    【答案】(1)下丘脑-垂体-性腺
    (2)升高
    (3)增加突触数量,增强神经元的信号来源
    (4)
    【分析】性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而在正常情况下性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故性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是下丘脑,该分泌活动依赖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这个分级调节系统。
    【小问2详解】根据柱状图可知与未怀孕小鼠相比, 孕晚期小鼠MPOAGl神经元去极化阻滞的比例较低、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相对较高,而去极化阻滞是静息电位升高带来的Na+通道蛋白失活,所以可推测孕晚期小鼠MPOAGl神经元的兴奋性较高。
    【小问3详解】突触由轴突的膜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组成,研究发现孕晚期小鼠MPOAGl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小鼠,增加的树突棘可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新的突触,进而增强神经元的信号来源。
    【小问4详解】 孕晚期小鼠MPOAGl神经元去极化阻滞的比例较低、说明雌激素会抑制去极化阻滞,而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相对较高说明孕激素促进树突棘形成,所以机制图如图示:。演替阶段(年限)
    物种数(年限)
    重要值
    羊草
    冰草
    大针茅
    冷蒿
    猪毛菜
    第一阶段(1983)
    22
    23
    27
    19
    43
    5
    第二阶段(1984~1985)
    29(1984)
    65~72
    17~32
    10~11
    15~19
    14~47
    第三阶段(1986~2004)
    30(1990)
    50~134
    8~69
    1~43
    1~19
    0~5

    22(2003)
    第四阶段(2005~2012)
    19(2012)
    22~104
    2~35
    11~149
    4~26
    0~13

    相关试卷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识图作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PDF版,含答案),共1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共12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