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陇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和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语撰写了下面一段随笔,请你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一个精彩的世界。不必说朱自清笔下混着青草味和花香的春天,老舍笔下济南温晴的冬天,刘湛秋笔下美丽而使人爱恋的四季之雨带给我们的视听盛宴:也不必说因为肝病整宿翻来(fù)去睡不着觉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瘫痪儿子的史铁生母亲,对技术精益求精、以身(xùn)职的白求恩;单是郑振铎《猫》中“我”虐待、冤枉第三只猫后心中的无限忏悔,就足以让我们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1.请阅读上述随笔,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1)混着( ) (2)虐待( )
2.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翻来(fù)去______ (2)(xùn)职______
【答案】1.(1)hùn (2)nüè
2.(1)覆 (2)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1)混着:hùn zhe,搀杂在一起。
(2)虐待:nüè dài,凶狠残暴地对待人。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1)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意思是形容一次又一次来回地翻动身体。
(2)殉职:xùn zhí,(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3.根据情境,填写合适的古诗文句。
古人常将自己的情思寄托在景物之中。谭嗣同《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1)______,(2)______。志南和尚《绝句》“(3)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春风暖,也是心欢喜。同样站在水边,孔子却说“(4)______,(5)______”(《(论语)十二章》),由眼前一去不返的流水想到了逝去的一切是多么珍贵,怎能不珍惜。“油蛉在这里低唱,(6)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昆虫的声音和砖下的偶遇,蕴藏的是儿时鲁迅在百草园的无限乐趣。寒假将至,要和相处已久的朋友分别的你会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7)______,(8)______。”来表达对朋友的牵挂与怀念。
【答案】(1)河流大野犹嫌束 (2)山入潼关不解平 (3)沾衣欲湿杏花雨
(4)逝者如斯夫 (5)不舍昼夜 (6)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7)我寄愁心与明月 (8)随君直到夜郎西
【令人深省的语言】下面的语段摘自小语的读书笔记,请你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俗话说:“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②“人”字______只有两笔,写起来容易,______做起来并不简单。③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无数道阻碍我们前行。④突破和翻越障碍的关键,在于一个人自身实力的堆砌。⑤有智慧的人,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持续学习,让自己不断增值。⑥而糊涂的人,即使走得再远,也难以把握住迎面而来的良机。⑦做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以退为进,以减为加,以慢为快,以终为始。
4.请在第②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5.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语段中加点的“翻越”和“良机”按照词性划分,分别是______词、______词。
【答案】4.[示例]虽然……但是……
5.[示例]在“前行”后加“的高墙”。
6.①动 ②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从句子逻辑来看,前半句“‘人’字只有两笔,写起来容易”陈述的是关于“人”字书写方面相对简单的客观情况,而后半句“做起来并不简单”则是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关于做人难易程度的表达。“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这种先让步承认一个事实,接着通过转折引出相反意思的逻辑关系,使得句子在表意上更加连贯且突出了做人的复杂性与写“人”字的简单形成的对比,让读者更能直观感受到其中的反差,所以使用“虽然……但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原句“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无数道阻碍我们前行”存在成分残缺的语病问题。“遇到”是谓语动词,按照正常的句子结构,它后面需要搭配一个宾语来明确遇到的具体对象是什么。而原句中只说了“阻碍我们前行”,这只是一个修饰性的表述,并非完整的宾语部分。可在句末加上“的高墙”,“无数道阻碍我们前行的高墙” 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偏正短语,充当“遇到”的宾语,使句子结构完整,表意清晰合理,表达出人生路上会碰到很多像高墙一样阻挡我们前进的障碍这一完整意思,当然,这里宾语部分也可以添加其他合理的词语,比如“的障碍”等,只要能使句子成分完整、表意准确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性。
“翻越”是动词。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翻越”体现的是一种具体的动作行为。
“良机”为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名称的词。“良机”指的是好的机会,是对一种事物(抽象意义上的机会)的命名。
7.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如果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自己的朋友,共走漫漫人生路,你会选择哪一位?请结合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我会选择孙悟空,西天取经途中,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等情节,都说明他是一个不怕困难、英勇无畏,充满正能量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现实。
师徒四人各有特点,孙悟空无所畏惧、敢于反抗,猪八戒憨厚可爱,沙僧任劳任怨,唐僧坚定执着,选取其中一位,抓住特点说明原因即可。
示例一:我会选择孙悟空,因为孙悟空本领高强,坚韧不拔。一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毫无二心。途中遇到各种妖怪和困难,他都一一解决。和他一起去完成一件事,我就会遇到各种困难都不怕,面对各种问题都能处理的游刃有余。
示例二:我会选择唐僧,西天取经途中,女儿国的蝎子精、狮驼岭的孔雀精、天竺的玉兔精、翠云山芭蕉洞的铁扇公主都想嫁给唐僧,但是他都不曾改变他西天取经的理想,说明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
示例三:我会选择沙僧,沙僧一路默默无闻,他为这个集体做的一切都不曾表功,但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如四十回写到,连孙悟空都想散伙,但沙僧却极力劝大家不要散伙,说明他是个憨厚朴实,默默奉献的人。
示例四:我会选择猪八戒,八戒一路上制造笑料无数,如第二十二回八戒说道,妖精,你且莫哭,等老猪讲与你听。先来的孙行者,次来的者行孙,后来的行者孙,反复三字,都是我师兄一人。他有七十二变化,腾那进来,盗了宝贝,装了令弟。令弟已是死了,不必这等扛丧,快些儿刷净锅灶,办些香草、蘑菇、茶芽、竹笋、豆腐、面筋、木耳、蔬菜,请我师徒们下来,与你令弟念卷受生经。俏皮的语言为取经之路增加了乐趣,与这样的人作伴,人生就一定充满快乐。
8.请你参加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1)【活动一:明问题】说说下面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作为整本书阅读等任务群的内容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读书目,但遗憾的是,在时下电影、电视、电脑和手机无孔不入的时代,加上音像制品的普及,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代替名著经典阅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将少之又少。这样不少中学生逐渐降低甚至失去对文字阅读的兴趣,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下降。
(2)【活动二:写名言】请写一则读书名言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努力读书。
【答案】(1)不少中学生逐渐降低甚至失去对文字阅读的兴趣,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下降。
(2)示例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示例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优秀作品,尤其是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读书目,但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代替名著经典阅读,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可知,中学生受影视、漫画及电子产品影响,阅读名著经典的时间被大量压缩。结合“不少中学生逐渐降低甚至失去对文字阅读的兴趣,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下降”可知,课外阅读时间减少导致中学生对文字阅读兴趣降低,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幅下滑。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不少中学生逐渐降低甚至失去对文字阅读的兴趣,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下降 。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作答此题,首先回忆日常积累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这些名言可以来自古今中外的名人,比如中国的杜甫、苏轼,外国的高尔基、富兰克林等;思考名言所传达的核心思想,要选择那些能够激励自己积极读书、体现读书重要性或读书方法的名言。
示例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示例二: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二、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前种地时,不少地因为没有化肥,第一年丰收了,第二年可能就得减产。如今有了化肥,能持续地给作物供应养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分不足带来的减产问题。有的地方因为以前过于寒冷,原来的玉米品种种起来产量非常低,而且一旦遭遇严寒,减产严重,如今有了抗寒的玉米品种,可以适应较寒冷的地区种植;再比如抗倒伏的玉米品种、抗锈病的玉米品种等等,这些都是抗逆性强的品种,对粮食的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近些年农作物机械化种植、打药、收割,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及生产效率。
【材料二】
如下表。
【材料三】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的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日常生活中的升学宴、喜宴、谢师宴等等,造成的粮食浪费数量庞大,加上一些超市,一到晚上就将“过期”的盒饭、蔬菜、饮料大批次地从货架上撤下扔掉,所浪费的数量也不容小觑。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舌尖上的浪费”这一现象,中央从国家层面出台八项规定,倡导开展“光盘行动”,印发《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等,旨在杜绝公务活动用餐浪费、推进单位食堂节俭用餐,形成全社会节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9.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二】中数据变化的原因。
10.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在日常生活中会如何践行【材料三】中倡导的“光盘行动”。(答出两点即可)
1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寒的玉米品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作用。
B.2015 年后,我国粮食产量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
C.虽然近年来我国粮食供给稳定,但我们平时也应该节约粮食。
D.超市合理配置盒饭、蔬菜、饮料数量也是一种节约粮食的方式。
【答案】9.①化肥的施用解决了养分不足带来的粮食减产问题;②使用优良的农作物种子对粮食的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③机械化的综合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及生产效率。
10.示例:①在学校食堂就餐时,按需打饭,不剩菜,不剩饭,拒绝浪费;②在外就餐时,适量点餐,剩饭打包,不攀比不浪费。
11.B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材料二为折线图,由图表可知,全国粮食产量从1991年到2022年呈上升趋势。
结合材料一“如今有了化肥,能持续地给作物供应养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分不足带来的减产问题”可知,使用了化肥,解决了养分不足带来的粮食减产问题;
结合材料一“有的地方因为以前过于寒冷,原来的玉米品种种起来产量非常低,而且一旦遭遇严寒,减产严重,如今有了抗寒的玉米品种,可以适应较寒冷的地区种植;再比如抗倒伏的玉米品种、抗锈病的玉米品种等等,这些都是抗逆性强的品种,对粮食的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可知,玉米品种改良,使用优良的农作物种子对粮食的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结合材料一“近些年农作物机械化种植、打药、收割,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及生产效率”可知,农作物机械化种植、打药、收割,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及生产效率。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建议题。注意对象是中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分析即可。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材料三中倡导的“光盘行动”,可建议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粮食,根据实际需要购买食物,避免剩饭剩菜。在饭店用餐时,要根据人数适量点菜,吃不完的要打包带走。学校食堂按需取餐,减少浪费。据此作答即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筛选与辨析。
B.根据图表可知,2015年以后折现趋势放缓,增长缓慢,“2015年后,我国粮食产量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有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陪伴的那个夏天
胡炎
①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②我的高考成绩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稍有闪失就会名落孙山。我的忐忑在暑热里不断发酵,我开始失眠,一点胃口也没有。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③父亲长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
④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我们骑着车,一直到了郊区。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后来,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烫得跳起来。
⑤我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自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我无奈地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想哭。
⑥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伸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但是他还是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过了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扒出一颗花生来。这是农民收割遗留下的。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竟格外香甜。
⑦我们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找到了不少花生,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
⑧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⑨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⑩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⑪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⑫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我很快发现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爬到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越来越虚。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啦。”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甲】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总有适合你摘的,人活着,怎么能一棵树上吊死呢?”
⑬我默然无语。
⑭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些。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⑮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
⑯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说:“往上游走。”我有点讶然。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⑰我有些沉醉了。
⑱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
⑲我使劲点点头。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痴得手足无措:我按第一志愿被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的身边!
⑳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乙】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12.文章记叙了父亲陪伴“我”生活的几件往事。请依据文章内容,补充下面表格。
1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人工的防护堤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4.文章第⑯段中的“极熟悉”与“极陌生”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15.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16.文章中父亲教给了儿子很多的人生道理。阅读文中【甲】【乙】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2.①从无奈到轻松 ②在收摘后的果林找果子 ③从惊讶到沉醉 ④父亲给“我”录取通知书
13.(1)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将风的吹拂写成人或动物的“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凉爽宜人,表达了“我”在树林里乘凉的惬意和愉快的心情。
(2)运用了景物描写,写古朴的桑树、老槐和水清澈、透明,表明多走几里路,“我”看到了更美丽的风景,揭示了越往前走,“风景”越美的道理,表现了父亲善于引导,有教育智慧。
14.不矛盾。“极熟悉”是因为我们过去经常去那条河捉鱼,“极陌生”是因为河道发生了变化,“人工防护堤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因此,“极熟悉”与“极陌生”的说法不矛盾。
15.①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爱孩子)的人。他见到“我”高考后意志消沉,就带“我”去乡下,去河边游玩,教给“我”人生的道理;②父亲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他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在沙地上找花生,在收摘后的果园找果子;③父亲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带“我”去河边,鼓励“我”追求无止境。
16.甲处:表层含义,告诉儿子长果子的树很多,不要只看见眼前的;深层含义,揭示了成长的道路千万条,总有适合自己的路的道理。乙处:表层含义,是告诉儿子,多走一段距离,看到的风景自然会大不相同;深层含义,“走得再远一些”,指考上大学,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在人生的旅途上,要看得更远,要无止境地追求。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⑤段“我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自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我无奈地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⑨段“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概括可得:从无奈到轻松。
二空,结合⑫段“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我很快发现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爬到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越来越虚”概括可得:在收摘后的果林找果子;
三空,结合⑯段“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说:‘往上游走。’我有点讶然”、⑰段“我有些沉醉了”概括可得:从惊讶到沉醉;
四空,结合⑲段“我使劲点点头。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痴得手足无措:我按第一志愿被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的身边”概括可得:父亲给“我”录取通知书。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一句将风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联系第⑤段“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想哭”等语句可知,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凉爽宜人,表达了“我”在树林里乘凉的惬意与愉快。
(2)结合“人工的防护堤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可知,这句话为环境描写,细致描写出曾经是人工防护堤当前的景色。联系第⑱段“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可知,表明多走几里路,“我”看到了更美丽的风景,揭示了越往前走,“风景”越美的道理,侧面表现出父亲对“我”循循善诱的教育。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首先明确:不矛盾。结合⑯段“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说:‘往上游走。’我有点讶然。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可知,“极熟悉”是因为我们过去经常去那条河捉鱼,“极陌生”是因为河道发生了变化,“人工防护堤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因此这句话并不矛盾。
【15题详解】
本道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第②段“我的高考成绩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稍有闪失就会名落孙山。我的忐忑在暑热里不断发酵,我开始失眠,一点胃口也没有”,第③段“父亲长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第⑫段“我很快发现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爬到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越来越虚。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啦。’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等语句,写父亲见到孩子高考后意志消沉,就带儿子去乡下,去河边游玩,借摘果子这件事教育“我”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第⑥段“过了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扒出一颗花生来。这是农民收割遗留下的。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竟格外香甜”,第⑫段“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写在沙地上找花生,在收摘后的果园找果子;可见父亲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第⑱段“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第⑲段“我使劲点点头。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痴得手足无措:我按第一志愿被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的身边”,写父亲带孩子去河边,鼓励孩子追求无止境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有远见的人。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甲】结合“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总有适合你摘的,人活着,怎么能一棵树上吊死呢?’”可知,该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借摘果子这件事教育“我”的情景,表面指告诉儿子长果子的树很多,不要只看见眼前的;实则揭示了成长的道路千万条,总有适合自己的路的道理,表现了父亲的教子有方以及对“我”的爱。
【乙】“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是父亲要告诉儿子,多走一段距离,看到的风景自然会大不相同;联系第⑲段“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痴得手足无措:我按第一志愿被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的身边”可知,该句还有深层含义,即“走得再远一些”,指考上大学,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在人生的旅途上,要看得更远,要无止境地追求。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①,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②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
(选自《鹿亦有知》)
【注】①秋祭:官府在秋季举行的祭天地的仪式。②固:坚持。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鹿稍长,甚驯( ) (2)其家户外皆山( )
(3)至暮必归( ) (4)待吾虑之(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伐薪为生”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以刀劈狼首(《狼》)
C.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
(2)是夜鹿去,遂不归。
20.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7.(1)很,非常 (2)全,都 (3)到,到了 (4)考虑
18.A
19.(1)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崽,(就)带回家喂养。
(2)这天夜里鹿就离开了,不再回来。
20.文章告诉我们许多动物都有灵性,我们要善待它们,与它们和平相处。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鹿长大一点后,十分驯良。甚:很,非常;
(2)句意为: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皆:全,都;
(3)句意为:到晚上必然回来。至:到,到了;
(4)句意为:等我考虑考虑。虑:考虑。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伐薪为生”意为为:靠砍柴为生。以:介词,凭借;
A.句意为:凭借这一点可以成为老师了。以:介词,凭借;
B.句意为:用刀劈砍狼的头。以:介词,用;
C.句意为: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以:连词,来;
D.句意为:意图想要从通道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以:连词,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于:在;携:携带;本句是省略句,翻译时注意补充主语“他”;
(2)重点字词:是:这。去:离开。遂:于是。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20题详解】
本文通过描写鹿得姓李的人喂养,“甚驯,见人则呦呦鸣”“至暮必归”,然而知道自己会有生命危险之后,“是夜鹿去,遂不归”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动物都有感情,要善待动物,不要背叛它们,否则它们会离你而去。更要珍惜、善待自己拥有的一切,否则等到失去后后悔也是徒劳。
参考译文:
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仔,就带回家喂养。鹿长大一点后,十分驯良,见到人就呦呦叫。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鹿出去,到晚上必然回来。到了秋祭的时候,照常例要用鹿(祭祀),由官府监督,打猎的人很着急,限期要送上,那个猎户十几天都没有打到鹿,于是向李氏请求要那只鹿,李氏不给他。猎户一个劲地哀求。姓李的人迟疑道:“等我考虑考虑。”当夜鹿就离开了(逃走了),不再回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请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22.《天净沙·秋思》与本诗都写到了秋景,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1.“排”字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凌云的孤鹤一飞冲天的气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
22.《天净沙·秋思》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本诗表现了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解析】
【21题详解】
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首先,从字面上看,“排”字写出了鹤在晴空之下,振翅高飞,将前方的云层一一排开的场景。这种描述不仅赋予了鹤以鲜明的形象,还通过鹤与云层的互动,展现了秋天的高远与辽阔。其次,从象征意义上讲,“排”字所表达的是一种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鹤能够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正是因为它具备了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在刘禹锡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刘禹锡在被贬朗州后,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这种精神与鹤排云而上的形象形成了完美的呼应。最后,从整体意境上看,“排”字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还提升了整首诗的艺术价值。它使得诗句在表达秋天美好景色的同时,也传递了诗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情感。这种情感与秋天的萧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对比阅读。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构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都透露出浓郁的秋色和无限的凄凉悲苦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是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漂泊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曲子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构成一种凄凉悲苦之意境。这种情感的表达与马致远当时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则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情感。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便表明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喜爱。接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更是以鹤的形象象征了秋天的美好和诗人奋发进取的精神。整首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与刘禹锡当时被贬朗州但仍保持乐观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写作任务。
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匆匆前行的脚步,却让我们忽略了原来就在身边的美好:幸福、关爱、信任……温暖的亲情,纯真的友谊,美好的春天……
请以“原来______一直都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500字。
【答案】略。夏天父亲陪“我”做的事
“我”的心情变化
穿过河床去树林乘凉,沙地里拣花生吃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从惭愧到踏实
沿着上游去捕鱼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从惊喜到欣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陇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陇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性学习,材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填空题,默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