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白银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白银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的《赤壁赋》【注】以其特有的旷达通脱的气质、深邃的思想内涵、行云流水的风格以及对汉赋的成功改造而获得巨大成功。苏轼糅合了汉代骚体赋和大赋二者之长而避免了二者之短,使思想的流露能伸缩自如、游刃有余。
首先,《赤壁赋》继承了汉赋共有的铺陈手法。另外,它又继承了汉代骚体赋的抒情议论和汉大赋的主客问答为特色的结构,是赋的一类变体——文赋。赋中“苏子”与“客”对人生的探讨,为说服对方而对论据进行的叙述描写——“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都显示了对汉赋上述诸特色的充分继承。
其次,《赤壁赋》对汉赋也进行了更多创新。从现存文献来看,汉代骚体赋不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亦可成篇,诸如贾谊《吊屈原赋》、班彪《北征赋》、蔡邕《述行赋》等。但这些鸿篇巨制皆由一人倾诉而下,乃至如《述行赋》,堆垛故实,虽情韵深沉,却未免稍显板滞。汉大赋中的主客问答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架构,是为了铺陈叙事、展现宏大场景。《赤壁赋》则通过“苏子”与“客”的论辩,在思想的相互交锋中阐释哲理,宣扬一种委运任化、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以解脱人生坎坷的萧条烦闷,使文章结构精致。赋中人物角色转换灵活,行文空灵跳脱,显示此问答已不同于汉大赋的问答。
《赤壁赋》的铺陈亦不同于汉赋的铺陈。汉代骚体赋如文章开头所引贾谊《吊屈原赋》中的“凤”“神龙”“蟂獭”“骐骥”等名物的呈现,是作者抒发“有志不获骋”愤懑之情的载体,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比附意义。汉大赋的铺陈则仅仅是名物的呈现,以示夸饰和博学,或形成气势,没有承载任何情感。不论是西汉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以“凭虚”为特色的《子虚赋》《上林赋》,还是东汉扬雄为代表的逐渐走向“征实”的《甘泉赋》《河东赋》《长杨赋》诸赋,都是如此。但《赤壁赋》的铺陈,则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以议论为主,统摄描写和抒情,如上述引文中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等描写被“此非”一词统摄,“方其破荆州……横槊赋诗”被“固”一词统摄,而“况”一词引领余下的动作铺陈。这些词语的统摄,充分显示了《赤壁赋》中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作者的议论感慨,以表达对“事”即人生价值意义的看法,体现了“楚辞和骚体主情,大赋主物,文赋主事,律赋并主情事”的发展历程。
(摘编自房召义《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谈苏轼〈前赤壁赋>对汉赋的承变及意义》)
材料二:
文赋因为借鉴了散文创作经验,所以形成了崇尚议论的新特点。如何在议论的同时不影响赋“铺陈状物、叙事抒情”的文体本质就十分考验创作者的写作功力。晚唐赋体议论适时而发,与赋的特点融为一体的创作实践影响了宋代文赋的创作。杜牧《阿房宫赋》以铺叙、夸张的修辞手法想象描绘了秦朝统治者建造阿房宫的骄奢,最后在文章末尾顺势而发,水到渠成地进行议论。相比《阿房宫赋》的文章结构,苏轼《赤壁赋》对议论的处理更为成熟,使赋和议论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首先,他把议论辩驳放于主客问答之内,在叙述夜游赤壁的过程中自然发生,不断推进。其次,在议论内容阐发的过程中,苏轼注重铺陈的使用,如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来突出曹操赤壁战败的困境。另外,苏轼在《赤壁赋》中,第一段状写江风明月,第二段又写了水中之月,而第三段议论明月悲风,第四段则从水与月的变化入手。
文赋中的骈偶句式也是作家言情状物时所必须倚重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使文赋保存了赋的基本特征。骈散句式的此消彼长、渗透融合在宋代达到了平衡。《赤壁赋》开头就使用散句记叙夜游赤壁的时间、人物、地点。在描摹状物、抒发情感时运用骈句,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有时,苏轼还会将散句和骈句合为一句,如“ ”。或是在句子末尾使用“也”,使行文流畅婉转。从文章整体来看,散句非常明显,但这些散句又能组成骈句,工整规律,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骈散句式的搭配使用,让文章在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主客问答是赋传统的表现手法,苏轼在《赤壁赋》中既继承了这一特点,又有所突破。《赤壁赋》突破了主客问答的固定体例。最初汉大赋中的主客问答往往作为赋的主体部分出现,有的由一小段序言引入,序言最后“其辞曰”以下就是主客问答的内容;有的直接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而《赤壁赋》则是将直接议论与设辞问答相结合,由夜游赤壁、乐而歌之、倚歌和之、苏子悄然的游览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出主客间的对话,并在主客问答间阐发议论,将主客问答与叙事记游融为一体。
(摘编自周嘉寅、张心科《〈赤壁赋〉:承前代遗风,创赋体新变》)
【注】苏轼先后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两篇赋。课本所选的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赤壁赋》充分继承了骚体赋和汉大赋的特色,同时在汉代赋体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赤壁赋》是赋的一类变体。
B.蔡邕的《述行赋》不用主客问答,全篇皆由作者一人倾诉而下,虽堆垛故实、情感韵味深沉浓厚,但未免稍有板滞之感。
C.与“凭虚”或“征实”的汉大赋相比,《赤壁赋》的铺陈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且多处以一词统摄内容,如“固”“况”等。
D.文赋具有“主事”的特征,《赤壁赋》中所写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就属于“事”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的一大特点,但并非所有的汉赋都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行文。
B.汉代班固《两都赋》全篇恣意铺陈,语言华丽,淡化抒情,是典型的骚体赋。
C.文赋的创作崇尚议论,如杜牧在《阿房宫赋》文末对秦朝的灭亡发表了议论。
D.苏轼《赤壁赋》摆脱了传统赋体句式的禁锢,用句或骈或散,显得自由灵活。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赤壁赋》例句填入材料二横线处的一项是(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
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4.请根据材料,概括《赤壁赋》与汉大赋“主客问答”形式的不同之处。
5.苏轼创作《赤壁赋》的经验方法,对我们写文章有什么借鉴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B 3.A
4.①《赤壁赋》在问答中进行事理的推论,汉大赋专注于名物的铺陈与渲染;
②《赤壁赋》在叙事记游中引出主客问答,汉大赋则将其作为主体部分或全部内容。
5.①要善于借鉴经典文章写法,扎根传统,汲取营养。
②要勇于创新求变,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对传统的写法进行改造。
③将议论与其他表达方式融合,用具体的事例、场景等铺陈来支持观点,增强说服力。
④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句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分析了苏轼《赤壁赋》在继承汉赋基础上的创新,包括结构和哲理表达上的突破。文章指出其通过主客问答和铺陈手法,灵活表达人生哲理,相比于传统汉赋,具有独特性。材料二则探讨了文赋的发展,强调其议论特点,指出苏轼在赋体结构和语言上实现的创新与平衡。这两篇文章共同揭示了《赤壁赋》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革新,对赋体文学的重要影响。
【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赤壁赋》中所写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就属于‘事’的内容”错误,原文是“这些词语的统摄,充分显示了《赤壁赋》中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作者的议论感慨,以表达对‘事’即人生价值意义的看法”,“事”指有关人生价值意义的内容,选项中所引句子与人生价值意义无关。
故选D。
【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淡化抒情”错误,由材料一中“汉大赋的铺陈……以示夸饰和博学,或形成气势,没有承载任何情感”“楚辞和骚体主情,大赋主物”等可知,“骚体赋”与“淡化抒情”相矛盾。
故选B。
【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
此处要符合“将散句和骈句合为一句”的特点。
A.骈散结合;
B.是散句;
C.是散句;
D.是骈句。
故选A。
【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汉大赋中的主客问答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架构,是为了铺陈叙事、展现宏大场景。《赤壁赋》则通过‘苏子’与‘客’的论辩,在思想的相互交锋中阐释哲理,宣扬一种委运任化、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以解脱人生坎坷的萧条烦闷”可知,《赤壁赋》在问答中进行事理的推论,汉大赋专注于名物的铺陈与渲染;
②结合“《赤壁赋》则是将直接议论与设辞问答相结合,由夜游赤壁、乐而歌之、倚歌和之、苏子悄然的游览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出主客间的对话”“汉大赋中的主客问答往往作为赋的主体部分出现……有的直接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可知,《赤壁赋》在叙事记游中引出主客问答,汉大赋则将其作为主体部分或全部内容。
【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文中有“《赤壁赋》继承了汉赋共有的铺陈手法。另外,它又继承了汉代骚体赋的抒情议论和汉大赋的主客问答为特色的结构”,可知要善于借鉴经典文章的写法,扎根传统,汲取营养。
②文中有“《赤壁赋》对汉赋也进行了更多创新”“文章结构精致。赋中人物角色转换灵活,行文空灵跳脱”,可知要勇于创新求变,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对传统的写法进行改造。
③文中有“苏轼《赤壁赋》对议论处理更为成熟,使赋和议论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首先,他把议论辩驳放于主客问答之内,在叙述夜游赤壁的过程中自然发生,不断推进。其次,在议论内容阐发的过程中,苏轼注重铺陈的使用”“另外,苏轼在《赤壁赋》中,第一段状写江风明月,第二段又写了水中之月,而第三段议论明月悲风,第四段则从水与月的变化入手”,可知将议论与其他表达方式融合,用具体的事例、场景等铺陈来支持观点,增强说服力。
④文中有“《赤壁赋》开头就使用散句记叙夜游赤壁的时间、人物、地点。在描摹状物、抒发情感时运用骈句”“有时,苏轼还会将散句和骈句合为一句”,可知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句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 天
迟子建
这个季节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女人坐在风中淘米的姿态。我重归那个布满黄砂的院落的时候,这个女人正坐在一棵山丁子树下窸窸窣窣地淘米,那个时候风吹过树叶,树叶也爆发出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树好像也在帮着这个女人淘米。
我的母亲宁静地存在于这个小镇的两间房屋和一个院落中。我们居住着一幢板夹泥房屋当中的两间,因而我家的大门朝南洞开,而居于东头和西头的两户人家,却可以把大门开向日出和日落的方向,他们的院落也相对比我们的大。母亲在阳光下淘米的时候其他两户的女主人也在淘米。淘米声响成一片也就像一股春天的风声了,我站在这股奇异芬芳的风中,看着白花花的米汤像乳汁一样四溢。
春天和母亲连同一顿午饭在等待我。屋檐下被遮挡了的拥挤的阳光缩在墙坯上,泛着一块一块油亮的光泽。我带着某种根深蒂固的陌生感惴惴地坐在饭桌旁,小心地拿起一双筷子和一只饭碗,我抬头看了一下母亲,发现她正疲惫而温情地冲我点头,我的心底里猛然间涌起一股无边的潮湿的像眼泪一样的激情。
春天就在屋里屋外竖着或者躺着,它的身体绿得明滑鲜艳。山丁子树芽中的那种绿嫩让人牙痛,而草甸子上整整齐齐的像密密实实的丝绒地毯的绿又给人一种抽筋断骨的感觉。在这种时候哪怕是一只羊走进草丛,你开始觉得羊是白的,但它在草丛里活动久了,你就眼花缭乱了,羊仿佛也因沾染了满天春色而变成绿的了,你会心惊肉跳地以为羊丢了呢。
我被这里的春天给实在地威慑住了。这个古老的小镇整个被绿色给统治了。这种统治使得草地、路边、墙角不得不在它的怀中温温柔柔地开放绿色。绿色无边无际得像绵绵无期的相思,我实在闹不明白春天是在哪里采来了这么非凡的色彩,使我们祖祖辈辈的人为它而发疯,为它而专注地活着。
住在我家东头的邻居是一个寡妇。她的丈夫死于春天最初的日子。我见到她的时候她坐在春天腰部的天气中给她的孩子们洗衣服。她头上的孝已经不见了,她的面色看起来并非那种经历了巨大创痛的土黄色,而是一种隐隐的微微的粉红色。
我喜欢和她在一起。她的故事非常多,她能从天上的月亮讲到地上的蛤蟆,从河里的鱼讲到岸上的石头。她是一个力气很大的女人,母亲淘米的声音是沙沙的,而她淘米的声音却是哗啦啦的,她的手劲仿佛要把米给碾碎了。她对春天有着一种原始的由衷的热爱,她喜欢这个季节馈赠于她的全部野菜。
我喜欢吃野菜源自她。她能辨认出几十种能吃的野菜,母亲一贯认为那是穷人吃的东西,所以我们家的饭桌敞向菜园,而她家的饭桌却大大地开向田野。她从田野上撷取那些野菜养育她的孩子们,使孩子们长得生龙活虎的,果然个个都有一身的力气。而她的菜园里的青菜却因此而被冷落。她生就一副优质的牙齿,洁白而匀称,她吃起野菜来有声有色的。
如今我回忆起野菜就像刚刚听完一场交响乐,心中的情绪仍然停留在某一乐章的旋律之中。野菜以无与伦比的妖冶的美态永久地令我销魂。它身上散发着的气息是一项年岁已久的情人的草帽的沉香,它的姿容是春天在太阳底下最强烈的一次绚烂的曝光,它的眼睛是春天最美丽的泪水。它的落落寡欢,独立不羁,处于山野的野性风味像夏日的窗口一样永远地为我所眷恋。
我跟着她学会了辨认野菜。田间地头上油亮、光滑而瘦削着的是艾蒿,在水泡子边的塔头礅上长着的小树形态的是鸭子嘴,生长在松树林地上的有一掐茎秆就冒出白浆的三叶菜和形如棕榈的野鸡膀子;专爱拣洼地繁衍自己的是水芹菜,喜欢一片片站在春天黄昏中戴着漂亮的绿色公主帽的是猫爪子菜,通身长满白色细绒毛的是老桑芹……
我们的小镇像一只古色古香的坛子一样,封存着许多逝去的春天的沉香。你如果把它打开,会看到许多融化为深红色的散发着吓人幽香的花泥,它们是许多古老的春天的永恒的叹息。这悠久的叹息像冬至的雪花一样总让人产生一种幻觉——春天该安排在哪一个日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家的大门朝南洞开,东头和西头也住了两户人家。母亲淘米的时候其他两户的女主人也在淘米,作者并不觉得淘米声聒噪。
B.作者热爱家乡的景、物、人,移情于春天,写“春天就在屋里屋外竖着或者躺着”,将春天当作人来写,让热爱之情愈发深切。
C.一句“使我们祖祖辈辈的人为它而发疯,为它而专注地活着”,虽有夸张,但也写出了家乡人祖祖辈辈对春天质朴深沉的喜爱。
D.文章在叙写作者家东头的寡妇邻居时,“力气很大”“手劲仿佛要把米给碾碎了”等通俗直白的表达,突出了邻居的壮实与粗俗。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树芽草甸,是温温柔柔的绿意,《荷塘月色》写杨柳和树,却是蓊郁阴森的,说明自然之景和作者心情相生相融。
B.本文中寡妇邻居能识别大量野菜,尽显生活的困窘;《故都的秋》中都市闲人“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的微叹,则充满悲秋气息。
C.本文和《赤壁赋》都传达了作者对美景流逝的感受,都将自然观察与人生思考融为一体,文章内容厚重,意蕴悠远。
D.本文和《故都的秋》都在写相应的季节之景中,抒发对故地真挚热忱的喜爱与赞美,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传统乡土情结,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修辞运用上非常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9.文章中,作者对家乡春天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6.D 7.B
8.①运用比喻手法,将草比作丝绒地毯,写出了草的密集柔软。
②运用了夸张手法,“牙痛”“抽筋断骨”,夸张地写出了绿色带给作者的强烈冲击。
③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上的绿转化为感觉上的“牙痛”“抽筋断骨”,跨越了感官的界限,让人对春天的绿有全新的深刻感受。
9.①重归家乡之初,对家乡春天有着某种根深蒂固的陌生感。
②感受到家乡春天的美好,被家乡春天威慑住了。
③最后,由家乡的春天引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解析】
【导语】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描绘了春天在小镇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对比,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刻画得淋漓尽致,并表现出对家乡及质朴生活的热爱。文中将春天拟人化,意象丰富,同时,对野菜的描述,既体现了生活的艰辛又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折射出对乡土文化的珍惜与钟爱。
【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D.“突出了邻居的壮实与粗俗”错误,作者对寡妇邻居的态度是积极的,寡妇邻居并不粗俗。
故选D。
【7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B.“尽显生活的困窘”错误,邻居家里是有青菜可以食用的,寡妇邻居能识别大量野菜展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则充满悲秋气息”错误,“微叹”是对秋味的感受和感叹,并没有充满悲秋气息。
故选B。
【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
①“草甸子上整整齐齐的像密密实实的丝绒地毯的绿”运用比喻手法,本体是“草”,喻体是“丝绒地毯”比喻词为“像”,将草比作丝绒地毯,赋予文字丰富的情感和感染力,写出了草的密集柔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色彩的美丽与逼真。
②“绿嫩”“绿”而能让人“牙痛”“抽筋断骨”,运用了夸张手法,夸张地写出了绿色带给作者的强烈冲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春天绿意的鲜活和生命力的强烈。
③“绿嫩”“绿”是视觉,“牙痛”“抽筋断骨”是感觉,以感觉写视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上的绿转化为感觉上的“牙痛”“抽筋断骨”,跨越了感官的界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绿意的浓密与春天的强盛,赋予了春天色彩以生命,让人对春天的绿有全新的深刻感受。
【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①由“春天和母亲连同一顿午饭在等待我”“我带着某种根深蒂固的陌生感惴惴地坐在饭桌旁”,可看出重归家乡之初,对家乡春天有着某种根深蒂固的陌生感。
②由“春天就在屋里屋外竖着或者躺着,它的身体绿得明滑鲜艳”“我被这里的春天给实在地威慑住了”,可看出感受到家乡春天的美好,被春天的强烈绿意所威慑,心灵受到震撼。
③由“我实在闹不明白春天是在哪里采来了这么非凡的色彩,使我们祖祖辈辈的人为它而发疯,为它而专注地活着”“我们的小镇像一只古色古香的坛子一样,封存着许多逝去的春天的沉香”“它们是许多古老的春天的永恒的叹息”,可看出最后由家乡的春天想到了祖辈和逝去的春天,引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栽,犹仍五季余习。锼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嗓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材料二:
嘉祐中,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崄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一变,欧阳之功也。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刺,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即而果几也。复数年,公为御试考官,而几在庭。公曰:“除恶务本,今必痛斥轻薄子,以除文章之害。”有一士人论曰:“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公曰:“吾已得刘几矣。”既黜,乃吴人萧稷也。是时试《尧舜性仁赋》,有曰:“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公大称赏,擢为第一人,及唱名,乃刘辉。人有识之者曰:“此刘几也,易名矣。”公愕然久之,因欲成就其名。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始从尹洙A游B为C古文D议论E当世F事G迭H相师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兴且百年”,与《诗经·邶风·静女》“洵美且异”中的“且”意思相同。
B.尚,崇尚,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尚能饭否”中的“尚”意思不同。
C.“戏续之曰”,与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意思不同。
D.既,已经、在……之后,与苏轼《赤壁赋》“肴核既尽”中的“既”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士人所作文章大多因袭五代的遗风,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等人试图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力不足未能如愿。
B.欧阳修读了韩愈的遗稿后,十分仰慕,于是废寝忘食,用心探求其中的精义所在,而欧阳修所写的文章“法严词约”,苏轼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C.士人刘几险怪的文风引得学子们纷纷效仿,一时形成了风气,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对这种“太学体”非常憎恶,在批阅文章时有意压制这种陋习。
D.有个举人在文章中写下“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一句,欧阳修认为这一定是刘几所作,于是用红笔横涂一道,但此文实际上出自吴人萧稷之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
(2)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
14.材料二中,欧阳修为什么“愕然久之”?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0.BDG 11.A 12.D
13.(1)从前那些态度轻狂、刻薄的人等到欧阳修出来时,聚在他的马前大声喧哗,街上巡逻的士兵都无法制止。
(2)恰逢由欧阳修主持考试,他决心严历地惩治一番,凡是写这种艰涩险怪新体文章的考生概舍弃贬退。
14.欧阳修根据文章风格,本以为已找出刘几的文章,黜退了他,借斥责轻浮学子整肃了文风,没想到欧阳修最后判定为第一名的竟是刘几。巨大的反差使欧阳修“愕然久之”。
【解析】
【导语】文言文展现了北宋文坛改革的历史背景。材料一描绘欧阳修如何致力于改变宋初文风,通过学习韩愈等古文先驱,推动士人重新崇尚简约严谨的古文风格。材料二则聚焦于欧阳修作为考官时,坚决反对刘几等人创作的“太学体”,突出他在批评浮夸文风和激励优秀文章方面的贡献。文中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欧阳修在推动文风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其锐意改革的决心和卓越的识人才华。
【1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
“从尹洙”作状语,修饰“游”,中间不断开,“游”后B处断开;
“为古文”是动宾结构,其后D处断开;
“议论当世事”也是动宾结构,其后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将要/而且。句意:宋朝立国将近百年。/荑草确实美好而且珍异。
B.正确。崇尚/还。句意: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僻的文章。/还能吃饭吗?
C.正确。代词,它/助词,的。句意:于是戏谑地在它后面续写道。/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D.正确。都是“已经”“在……之后”。句意:已经斥退了(这个人)。/菜肴果品已经吃光。
故选A。
【1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此文实际上出自吴人萧稷之手”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确实是刘几所作,并非出自吴人萧稷之手。后文“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是出自萧稷之手,欧阳修误以为是刘几写的。
故选D。
【1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向”,从前;“嚣薄者”,态度轻狂、刻薄的人;“制”,制止。
(2)“会”,恰逢;“主文”,主持考试;“弃黜”,舍弃贬退。
【1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前文欧阳修看到刘几在公庭参加考试,欧阳修有先前的印象,认为“除恶务本,今必痛斥轻薄子,以除文章之害”,恰好有一个士子的文章写着“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以为是刘几,斥退了他,借斥责轻浮学子整肃了文风,结果后来发现写这句话的是吴人萧稷;
而考《尧舜性仁赋》时,发现有一个士子的文章写得好,“公大称赏,擢为第一人”,这个人叫刘辉,有人说这就是刘几,改名字了,没想到欧阳修最后判定为第一名的竟是刘几。巨大的反差使欧阳修“愕然久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朝立国将近百年,但文章体裁,仍然承袭五代遗风。行文措辞刻意雕琢,追求对偶,以致文风污浊不振,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提倡,(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力不足。欧阳修游历随州时,在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读后心中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参与进士考试,被列为第一名,选拔进入甲科,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欧阳修与梅尧臣交游,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欧阳修)回京返朝,担任馆阁校勘。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僻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从前那些态度轻狂、刻薄的人等到欧阳修出来时,聚在他的马前大声喧哗,街上巡逻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的纪、志、表,又独立写成了《五代史记》,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苏轼为欧阳修文集作序说:“论说道理与韩愈相似,议论政事与陆贽相似,记叙事情与司马迁相似,诗词歌赋与李白相似。”
材料二:
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他屡屡写出诡谲险怪的文句,学子们纷纷跟着仿效,一时形成了风气。欧阳修非常憎恶这种文风。恰逢由欧阳修主持考试,他决心严厉地惩治一番,凡是写这种艰涩险怪新体文章的考生一概舍弃贬退。当时文风为之一变,这实在是欧阳修的功劳。有个举人在文章中议论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说:“这个人一定就是刘几。”于是戏谑地在其后续写道:“秀才刺,试官刷。”(意思: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我考官就把你刷掉。)于是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称作“红勒帛”,批上“大纰缪”三个字张榜公布。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也在庭中。欧阳修说:“清除邪恶一定要彻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轻浮学子,以便铲除文坛祸患。”有一士人(在试卷中)议论道:“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意思:皇上将精明强干的人都收到了礼帽之下。)欧阳修说:“我已经找到刘几了。”已经斥退了(这个人),(才发现)是吴人萧稷。当时廷试《尧舜性仁赋》,有考生写道:“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意思:所以能得宁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帝还高寿,如果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欧阳修对此大加赞赏,将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等到公布姓名时,发现这个考生叫刘辉。有认识刘辉的人说:“他就是刘几,改名字了。”欧阳修吃惊了很久,于是有了成全刘辉名声的想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骑曹灵州归觐①
张籍
翩翩出上京,几日到边城。
渐觉风沙起,还将弓箭行。
席箕②侵路暗,野马见人惊。
军府知归庆,应教数骑迎。
【注】①骑曹,即骑曹参军,官名。归觐,原谓归谒君王父母,此指离开京城到灵州巡视拜访。②席箕:草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上京”点明李骑曹此次行程是从京城出发,“翩翩”写出了他离京时意气风发的形象。
B.“几日”从时间上反映此次从京城到灵州的行程之速,“边城”则写出了灵州的地理位置。
C.“渐觉”表明随着行程的推进,环境发生变化,而途中不忘携带弓箭,有敏锐臂惕之意。
D.全诗围绕李骑曹“归觐”展开,实写归觐途中景物以及到达军府后众人欢迎的庆贺场面。
16.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席箕草肆意生长,侵占道路,使道路变得昏暗。“侵”形象地写出草占道路的情形。
②野外无人驯养的马见到人后十分惊慌,写出了野马的警觉。
③两句选取典型意象,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也传达出对友人此行的关心。
【解析】
【导语】《送李骑曹灵州归觐》通过描绘李骑曹从京城到边城灵州的旅程,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和边地的险恶环境。诗中运用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如“风沙起”和“野马见人惊”,来烘托出旅途的艰辛和庄重,最后以归觐的庆贺场面收束,表达对李骑曹使命完成的期望与祝愿。
【1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实写”错误,归觐途中的情形与众人欢迎的庆贺场面是诗人想象之景,是虚写。
故选D。
【1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颈联“席箕侵路暗,野马见人惊”中,“席箕侵路暗”写出了茂密的野草(席箕)覆盖道路,使道路变得昏暗,使得行人无法看清前路,凸显了荒凉和艰险。“侵”为拟人手法,赋予席箕草人的特点,形象地写出草占道路的情形。
②“野马见人惊”,野外无人驯养的马见到人后十分惊慌,生动表现了荒野环境的野性及孤独,写出了野马的警觉,渲染出一种动态的紧张和不安。
③两句诗选取野外席箕草和野马等典型意象,突出旅途的艰辛与环境的险恶,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传达出对友人此行的关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的特殊风韵。
(3)《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自问自答,抒发独自怀远的忧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论是在国外工作生活的子女回国探亲,还是远嫁的女儿回到老家,抑或在外务工的儿子瞒着父亲提前回家,“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这是为什么?其实,归根结底,每个人心底都有对团圆的渴望,都有对家庭温暖的希冀。再遥远的物理距离,也阻隔不了亲人之间的眷念与深情。
“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用心良苦,其目的就是给亲人们不期而至的惊喜。在双方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不对称,可是长辈非但不会责怪晚辈,反而会 ① 。在我们没有看见的幕后,还有无数人在 ② ,期待着阖家团圆的那一天。
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许多留守在家乡的老人和孩子,与在外地打拼的年轻人存在着物理距离,春节成为团聚的契机。“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通过戏剧效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亲人之间双向奔赴的情感互动。在这样一个 ③ 的时代里,有些东西却未曾改变,那就是对家庭和亲情的向往与追求。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人称代词从“人们”转变为“每个人”,然后又转变为“我们”,表达效果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8.①喜出望外/大喜过望 ②翘首以盼 ③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瞬息万变
19.①“人们”一词带有客观叙述的意味,转变为“每个人”,自然地将读者带入其中,也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具有共同点。
②“我们”一词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表达情感,引发读者共鸣。
【解析】
【1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①结合“可是长辈非但不会责怪晚辈,反而会”的语境可知,此处与“责怪晚辈”的意思相对,可填“喜出望外/大喜过望”。喜出望外:出乎意料地高兴和快乐。形容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好事,而感到特别的高兴。大喜过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更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②结合“期待着阖家团圆的那一天”的语境可知,此处与“期盼”相应,可填“翘首以盼”。翘首以盼:仰着脖子等待着出现,很急切地希望看到某人、某事、某物的出现。
③结合“有些东西却未曾改变”的语境可知,此处应表示与之相对的“变”,再加上与“时代”的搭配可知,此处可填“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瞬息万变”。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形容发展迅速,变化很快。千变万化:形容事物变化很多,没有穷尽。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很多。
【1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首先,来看“人们”这个词。它带有一种客观叙述的意味,像是在描述一个普遍现象或者社会趋势,没有特别强调个体感受。比如,文中开头说“‘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这里的“人们”就是一个泛指,表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接着,文中出现了“每个人”这个词。这个词将叙述的焦点从泛泛的“人们”转向了具体的每一个个体,自然地将读者带入其中,让读者感受到这个情感共鸣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心底都有对团圆的渴望和对家庭温暖的希冀。比如,“其实,归根结底,每个人心底都有对团圆的渴望,都有对家庭温暖的希冀”,这句话就通过“每个人”这个词,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这种情感的普遍性。
②最后,文中出现了“我们”这个词。这个词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感觉到作者和自己是站在同一立场的,共同在感受这种亲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同时,“我们”也便于作者表达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比如,“‘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通过戏剧效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亲人之间双向奔赴的情感互动”,这句话中的“我们”,就让读者感觉到自己和作者一起在感受这种情感的互动,从而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所以,文中人称代词的变化,从“人们”到“每个人”,再到“我们”,不仅让叙述更加具体和生动,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受情感的深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彩云之南,那片以复杂地形地貌和丰富生态类型著称的土地,①有着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的美称。然而,②荣耀背后却承载着保护濒危物种的巨大压力。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上,有一些野生植物如隐匿的珍宝,数量稀少得令人咋舌。由于经费有限,无法同时保护所有濒危物种,所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旗号创建了。
曾经被宣布灭绝的云南梧桐,在2017年被重新发现,它生长在金沙江两岸的干热河谷,③是热带稀树草原生境里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乔木物种,它已经有4000万年岁月沧桑,甚至比人类去云南都要早;还有一种高大的活化石——滇桐,更是有着5000万年的悠久历史。④根据遗传学研究显示,濒危物种并非不适应自然,而是受气候变化与人类干扰。一些古老的物种很难靠自身进化赶上天灾和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速度。
在野生植物保护的征程中,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静带领团队注重实践,绝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以漾濞槭为例,人工繁殖打破了种子休眠,繁育出希望的幼苗;迁地保护,将幼苗置于昆明植物园,⑤确保野外发生意外时物种是否仍能延续;回归自然,把幼苗栽回野生漾濞槭旁,壮大种群数量;就地保护,邀请当地百姓参与,共同守护野生漾濞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20.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删去后均不影响原意表达的一项是( )
A.由于 同时B.已经 甚至
C.更是 并非D.一些 来自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说杨静及其团队“绝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一句熟语,它在文中有着怎样的含义?
【答案】20.B
21.(1)语句①,修改:“有着‘动植物王国’的美称”或者“被誉为‘动植物王国’”。
(2)语句④,修改:“根据遗传学研究”或者“遗传学研究显示”。
(3)语句⑤,修改:“确保野外发生意外时物种仍能延续”。
22.文中指杨静及其团队在保护野生植物时采取多种措施,以分散植物保护所存在的各种风险。
【解析】
【2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A.“无法同时保护”和“无法保护”意思不同,不能删去“同时”;
B.“已经有4000万年岁月沧桑”,删去“已经”不影响原意;“甚至比人类去云南都要早”,删去“甚至”也不影响原意。此项两个词语删掉均不影响句子意思。
C.“濒危物种并非不适应自然”与“濒危物种不适应自然”意思完全相反,不能删去“并非”;
D.“一些古老的物种”和“古老的物种”范围不同,不能删去“一些”。
故选B。
【2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①,成分赘余,句式杂糅,“有着”和“被誉为”不能同时存在,要么说“有着‘动植物王国’的美称”,或者“被誉为‘动植物王国’”。
语句④,句式杂糅,“根据……研究显示”是两个句子杂糅,“根据遗传学研究”和“遗传学研究显示”二者选一。
语句⑤,一面与两面照应不周,“确保”与“是否”不能搭配,删掉“否”,修改为“确保野外发生意外时物种仍能延续”。
【2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绝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要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应该做多手准备,以分散风险。
文中说“在野生植物保护的征程中,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静带领团队注重实践”,他们的具体做法有“人工繁殖打破了种子休眠,繁育出希望的幼苗;迁地保护……;回归自然……;就地保护……”,如此能够分散风险,确保野生植物能够真正被保护好,延续下去。可见“绝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文中指杨静及其团队在保护野生植物时采取多种措施,以分散植物保护所存在的各种风险。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然,充满了未知与神秘,又承载着我们的情感。郁达夫感慨:“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德国作家歌德笔下的维特,也将自然视为“乐园”。而彼时的普鲁士诸国面对泛滥的自然灾害,将“征服自然”作为奋斗目标。
你眼中的自然是什么样的?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人与自然关系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构成,旨在探讨“顺应自然”“热爱自然”“征服自然”观点下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与反思。为此,材料首先概述自然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然后分别引用郁达夫和歌德的话,表达了自然对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滋养作用。但自然对我们人类而言又不是永远温柔、不具伤害力的存在,因此,材料最后还提到普鲁士诸国面对自然灾害时产生的“征服自然”的思想,反映了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的传统观念。最后,材料给出问题,询问考生对自然的看法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材料的关键词主要有“自然”“未知与神秘”“承载……情感”“视为‘乐园’”“征服自然”等。考生审读材料,立意构思时,需要整体感知上述材料的话题内容及其含意,把握以上关键词的相互内在联系,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阐发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自然,是生命的摇篮,是万物生长的源泉。山川湖海、草木花鸟,无一不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勃勃生机。在自然的怀抱中,人类得以繁衍生息,文明得以孕育发展。正如古人云:“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自然的索取日益贪婪,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空气变得浑浊……自然母亲总是在承受着伤痛。但实际上,征服自然并非明智之举,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长久之计。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我们不仅要从自然中汲取养分,更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韵律。当我们以一颗敬畏之心面对自然时,我们就会发现,自然其实是一位智慧而宽容的导师,它教会我们谦卑、坚韧与和谐。
写作时,关键词“自然”可以作为立意的一个基点,既可以关联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的人文景观,以及自己的旅游足迹,谈谈“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人文情怀”;又可以关联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谈谈“热爱自然是新时代的大势所趋”描与家乡的名胜古迹与自然保护。此外,考生亦可以将“顺应自然”“热爱自然”和“征服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谈看法,围绕“自然”这一关键词,阐述无论是面对天灾想要征服自然,还是顺应或热爱自然,都应该在多元价值观和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中找到一个平衡。本题文体不限,考生既可以写记叙文,写自己和自然之间的故事,也可以写议论文、演讲稿等文体。
立意:
1.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人文情怀。
2.热爱自然是新时代的大势所趋。
3.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4.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多元价值观和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中找到一个平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白银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白银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白银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甘肃省白银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甘肃省白银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