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庆阳市七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庆阳市七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轼的《赤壁赋》【注】以其特有的旷达通脱的气质、深邃的思想内涵、行云流水的风格以及对汉赋的成功改造而获得巨大成功。苏轼糅合了汉代骚体赋和大赋二者之长而避免了二者之短,使思想的流露能伸缩自如、游刃有余。
首先,《赤壁赋》继承了汉赋共有的铺陈手法。另外,它又继承了汉代骚体赋的抒情议论和汉大赋的主客问答为特色的结构,是赋的一类变体——文赋。赋中“苏子”与“客”对人生的探讨,为说服对方而对论据进行的叙述描写——“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都显示了对汉赋上述诸特色的充分继承。
其次,《赤壁赋》对汉赋也进行了更多创新。从现存文献来看,汉代骚体赋不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亦可成篇,诸如贾谊《吊屈原赋》、班彪《北征赋》、蔡邕《述行赋》等。但这些鸿篇巨制皆由一人倾诉而下,乃至如《述行赋》,堆垛故实,虽情韵深沉,却未免稍显板滞。汉大赋中的主客问答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架构,是为了铺陈叙事、展现宏大场景。《赤壁赋》则通过“苏子”与“客”的论辩,在思想的相互交锋中阐释哲理,宣扬一种委运任化、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以解脱人生坎坷的萧条烦闷,使文章结构精致。赋中人物角色转换灵活,行文空灵跳脱,显示此问答已不同于汉大赋的问答。
《赤壁赋》的铺陈亦不同于汉赋的铺陈。汉代骚体赋如文章开头所引贾谊《吊屈原赋》中的“风”“神龙”“蟂獭”“骐骥”等名物的呈现,是作者抒发“有志不获骋”愤懑之情的载体,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比附意义。汉大赋的铺陈则仅仅是名物的呈现,以示夸饰和博学,或形成气势,没有承载任何情感。不论是西汉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以“凭虚”为特色的《子虚赋》《上林赋》,还是东汉扬雄为代表的逐渐走向“征实”的《甘泉赋》《河东赋》《长杨赋》诸赋,都是如此。但《赤壁赋》的铺陈,则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以议论为主,统摄描写和抒情,如上述引文中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等描写被“此非”一词统摄,“方其破荆州……横槊赋诗”被“固”一词统摄,而“况”一词引领余下的动作铺陈。这些词语的统摄,充分显示了《赤壁赋》中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作者的议论感慨,以表达对“事”即人生价值意义的看法,体现了“楚辞和骚体主情,大赋主物,文赋主事,律赋并主情事”的发展历程。
(摘编自房召义《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谈苏轼〈前赤壁赋〉对汉赋的承变及意义》)
材料二:
文赋因为借鉴了散文创作经验,所以形成了崇尚议论的新特点。如何在议论的同时不影响赋“铺陈状物、叙事抒情”的文体本质就十分考验创作者的写作功力。晚唐赋体议论适时而发,与赋的特点融为一体的创作实践影响了宋代文赋的创作。杜牧《阿房宫赋》以铺叙、夸张的修辞手法想象描绘了秦朝统治者建造阿房宫的骄奢,最后在文章末尾顺势而发,水到渠成地进行议论。相比《阿房宫赋》的文章结构,苏轼《赤壁赋》对议论的处理更为成熟,使赋和议论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首先,他把议论辩驳放于主客问答之内,在叙述夜游赤壁的过程中自然发生,不断推进。其次,在议论内容阐发的过程中,苏轼注重铺陈的使用,如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来突出曹操赤壁战败的困境。另外,苏轼在《赤壁赋》中,第一段状写江风明月,第二段又写了水中之月,而第三段议论明月悲风,第四段则从水与月的变化入手。
文赋中的骈偶句式也是作家言情状物时所必须倚重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使文赋保存了赋的基本特征。骈散句式的此消彼长、渗透融合在宋代达到了平衡。《赤壁赋》开头就使用散句记叙夜游赤壁的时间、人物、地点。在描摹状物、抒发情感时运用骈句,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有时,苏轼还会将散句和骈句合为一句,如“______”。或是在句子末尾使用“也”,使行文流畅婉转。从文章整体来看,散句非常明显,但这些散句又能组成骈句,工整规律,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骈散句式的搭配使用,让文章在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主客问答是赋传统的表现手法,苏轼在《赤壁赋》中既继承了这一特点,又有所突破。《赤壁赋》突破了主客问答的固定体例。最初汉大赋中的主客问答往往作为赋的主体部分出现,有的由一小段序言引入,序言最后“其辞曰”以下就是主客问答的内容;有的直接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而《赤壁赋》则是将直接议论与设辞问答相结合,由夜游赤壁、乐而歌之、倚歌和之、苏子愀然的游览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出主客间的对话,并在主客问答间阐发议论,将主客问答与叙事记游融为一体。
(摘编自周嘉寅、张心科《〈赤壁赋〉:承前代遗风,创赋体新变》)
【注】苏轼先后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两篇赋。课本所选的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赤壁赋》充分继承了骚体赋和汉大赋的特色,同时在汉代赋体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赤壁赋》是赋的一类变体。
B.蔡邕的《述行赋》不用主客问答,全篇皆由作者一人倾诉而下,虽堆垛故实、情感韵味深沉浓厚,但未免稍有板滞之感。
C.与“凭虚”或“征实”的汉大赋相比,《赤壁赋》的铺陈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且多处以一词统摄内容,如“固”“况”等。
D.文赋具有“主事”的特征,《赤壁赋》中所写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就属于“事”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的一大特点,但并非所有的汉赋都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行文。
B.汉代班固《两都赋》全篇恣意铺陈,语言华丽,淡化抒情,是典型的骚体赋。
C.文赋的创作崇尚议论,如杜牧在《阿房宫赋》文末对秦朝的灭亡发表了议论。
D.苏轼《赤壁赋》摆脱了传统赋体句式的禁锢,用句或骈或散,显得自由灵活。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赤壁赋》例句填入材料二横线处的一项是(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4.请根据材料,概括《赤壁赋》与汉大赋“主客问答”形式的不同之处。
5.苏轼创作《赤壁赋》的经验方法,对我们写文章有什么借鉴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B 3.A
4.①《赤壁赋》在问答中进行事理的推论,汉大赋专注于名物的铺陈与渲染;
②《赤壁赋》在叙事记游中引出主客问答,汉大赋则将其作为主体部分或全部内容。
5.①要善于借鉴经典文章的写法,扎根传统,汲取营养。
②要勇于创新求变,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对传统的写法进行改造。
③将议论与其他表达方式融合,用具体的事例、场景等铺陈来支持观点,增强说服力。
④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句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苏轼《赤壁赋》在赋体发展中的创新与继承。材料一分析了《赤壁赋》巧妙融合汉赋的特质,通过主客问答和铺陈方式的改良,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学。材料二则强调其议论和句式上的突破,通过与散文经验的结合,使《赤壁赋》实现情景交融、主客问答灵活自然的创新。总体来看,这两篇文章全面探索了苏轼如何巧妙承继又不拘泥于传统,为文赋的发展开创了新方向。
【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就属于‘事’的内容”错误。原文是“这些词语的统摄,充分显示了《赤壁赋》中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作者的议论感慨,以表达对‘事’即人生价值意义的看法”,“事”指有关人生价值意义的内容,选项中所引句子与人生价值意义无关。
故选D。
【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淡化抒情”错误,由材料一中“汉大赋的铺陈……以示夸饰和博学,或形成气势,没有承载任何情感”“楚辞和骚体主情,大赋主物”等可知,“骚体赋”与“淡化抒情”相矛盾。
故选B。
【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处要符合“将散句和骈句合为一句”的特点。
A.骈散结合;
B.是散句;
C.是散句;
D.是骈句。
故选A。
【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赤壁赋》则通过‘苏子’与‘客’的论辩,在思想的相互交锋中阐释哲理,宣扬一种委运任化、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以解脱人生坎坷的萧条烦闷,使文章结构精致”可知,《赤壁赋》在问答中进行事理的推论,注重思想的交锋与哲理的阐释;由“汉大赋中的主客问答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架构,是为了铺陈叙事、展现宏大场景”可知,汉大赋中的主客问答主要是用于名物的铺陈与渲染。
②由“《赤壁赋》则是将直接议论与设辞问答相结合,由夜游赤壁、乐而歌之、倚歌和之、苏子愀然的游览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出主客间的对话,并在主客问答间阐发议论,将主客问答与叙事记游融为一体”可知,《赤壁赋》在叙事记游中自然引出主客问答,将问答与叙事紧密结合;“汉大赋中的主客问答往往作为赋的主体部分出现……有的直接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可知,汉大赋则将其作为主体部分或全部内容。
【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由“苏轼糅合了汉代骚体赋和大赋二者之长而避免了二者之短,使思想的流露能伸缩自如、游刃有余”“《赤壁赋》继承了汉赋共有的铺陈手法。另外,它又继承了汉代骚体赋的抒情议论和汉大赋的主客问答为特色的结构……都显示了对汉赋上述诸特色的充分继承”可知,苏轼在创作《赤壁赋》时借鉴了汉代骚体赋和大赋的优点,我们写文章也应善于借鉴经典文章的成功写法,扎根传统,汲取营养。
②由“《赤壁赋》对汉赋也进行了更多创新”“《赤壁赋》则通过‘苏子’与‘客’的论辩,在思想的相互交锋中阐释哲理……使文章结构精致……赋中人物角色转换灵活,行文空灵跳脱,显示此问答已不同于汉大赋的问答”“《赤壁赋》的铺陈亦不同于汉赋的铺陈……这些词语的统摄,充分显示了《赤壁赋》中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作者的议论感慨”可知,苏轼对汉赋的传统形式进行了创新改造,《赤壁赋》的主客问答和铺陈方式都有别于汉赋,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勇于根据自身表达的需要对传统写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③由“苏轼注重铺陈的使用,如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来突出曹操赤壁战败的困境”“在议论内容阐发的过程中……使赋和议论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他把议论辩驳放于主客问答之内,在叙述夜游赤壁的过程中自然发生,不断推进。其次,在议论内容阐发的过程中,苏轼注重铺陈的使用”“另外,苏轼在《赤壁赋》中,第一段状写江风明月,第二段又写了水中之月,而第三段议论明月悲风,第四段则从水与月的变化入手”可知,苏轼在《赤壁赋》中将议论与铺陈等表达方式巧妙融合,用具体的场景来支撑议论的观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在写作中也应学会这种融合多种表达方式的方法。
④由“骈散句式的此消彼长、渗透融合在宋代达到了平衡”“《赤壁赋》开头就使用散句记叙夜游赤壁的时间、人物、地点。在描摹状物、抒发情感时运用骈句”“有时,苏轼还会将散句和骈句合为一句……让文章在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可知,苏轼在《赤壁赋》中根据不同的表达需求灵活运用了骈散句式,使文章富有变化又有规律,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我们在写作时也应依据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
迟子建
这个季节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女人坐在风中淘米的姿态。我重归那个布满黄沙的院落的时候,这个女人正坐在一棵山丁子树下窸窸窣窣地淘米,那个时候风吹过树叶,树叶也爆发出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树好像也在帮着这个女人淘米。
我的母亲宁静地存在于这个小镇的两间房屋和一个院落中。我们居住着一幢板夹泥房屋当中的两间,因而我家的大门朝南洞开,而居于东头和西头的两户人家,却可以把大门开向日出和日落的方向,他们的院落也相对比我们的大。母亲在阳光下淘米的时候其他两户的女主人也在淘米。淘米声响成一片也就像一股春天的风声了,我站在这股奇异芬芳的风中,看着白花花的米汤像乳汁一样四溢。
春天和母亲连同一顿午饭在等待我。屋檐下被遮挡了的拥挤的阳光缩在墙坯上,泛着一块一块油亮的光泽。我带着某种根深蒂固的陌生感惴惴地坐在饭桌旁,小心地拿起一双筷子和一只饭碗,我抬头看了一下母亲,发现她正疲惫而温情地冲我点头,我的心底里猛然间涌起一股无边的潮湿的像眼泪一样的激情。
春天就在屋里屋外竖着或者躺着,它的身体绿得明滑鲜艳。山丁子树芽中的那种绿嫩让人牙痛,而草甸子上整整齐齐的,密密实实的丝绒地毯的绿又给人一种抽筋断骨的感觉。在这种时候哪怕是一只羊走进草丛,你开始觉得羊是白的,但它在草丛里活动久了,你就眼花缭乱了,羊仿佛也因沾染了满天春色而变成绿的了,你会心惊肉跳地以为羊丢了呢。
我被这里的春天给实在威慑住了。这个古老的小镇整个被绿色给统治了。这种统治使得草地、路边、墙脚不得不在它的怀中温温柔柔地开放绿色。绿色无边无际得像绵绵无期的相思,我实在闹不明白春天是在哪里采来了这么非凡的色彩,使我们祖祖辈辈的人为它而发疯,为它而专注地活着。
住在我家东头的邻居是一个寡妇。她的丈夫死于春天最初的日子。我见到她的时候她坐在春天腰部的天气中给她的孩子们洗衣服。她头上的孝已经不见了,她的面色看起来并非那种经历了巨大创痛的土黄色,而是一种隐隐的微微的粉红色。
我喜欢和她在一起。她的故事非常多,她能从天上的月亮讲到地上的蛤蟆,从河里的鱼讲到岸上的石头。她是一个力气很大的女人,母亲淘米的声音是沙沙的,而她淘米的声音却是哗啦啦的,她的手劲仿佛要把米给碾碎了。她对春天有着一种原始的由衷的热爱,她喜欢这个季节馈赠于她的全部野菜。
我喜欢吃野菜源自她。她能辨认出几十种能吃的野菜,母亲一贯认为那是穷人吃的东西,所以我们家的饭桌敞向菜园,而她家的饭桌却大大地开向田野。她从田野上撷取那些野菜养育她的孩子们,使孩子们长得生龙活虎的,果然个个都有一身的力气。而她的菜园里的青菜却因此而被冷落。她生就一副优质的牙齿,洁白而匀称,她吃起野菜来有声有色的。
如今我回忆起野菜就像刚刚听完一场交响乐,心中的情绪仍然停留在某一乐章的旋律之中。野菜以无与伦比的妖冶的美态永久地令我销魂。它身上散发着的气息是一顶年岁已久的情人的草帽的沉香,它的姿容是春天在太阳底下最强烈的一次绚烂的曝光,它的眼睛是春天最美丽的泪水。它的落落寡欢,独立不羁,处于山野的野性风味像夏日的窗口一样永远地为我所眷恋。
我跟着她学会了辨认野菜。田间地头上油亮、光滑而瘦削着的是艾蒿,在水泡子边的塔头礅上长着的小树形态的是鸭子嘴,生长在松树林地上的有一掐茎秆就冒出白浆的三叶菜和形如棕榈的野鸡膀子;专爱拣洼地繁衍自己的是水芹菜,喜欢一片片站在春天黄昏中戴着漂亮的绿色公主帽的是猫爪子菜,通身长满白色细绒毛的是老桑芹……
我们的小镇像一只古色古香的坛子一样,封存着许多逝去的春天的沉香。你如果把它打开,会看到许多融化为深红色的散发着吓人幽香的花泥,它们是许多古老的春天的永恒的叹息。这悠久的叹息像冬至的雪花一样总让人产生一种幻觉——春天该安排在哪一个日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家的大门朝南洞开,东头和西头也住了两户人家。母亲淘米的时候其他两户的女主人也在淘米,作者并不觉得淘米声聒噪。
B.作者热爱家乡的景、物、人,移情于春天,写“春天就在屋里屋外竖着或者躺着”,将春天当作人来写,让热爱之情愈发深切。
C.一句“使我们祖祖辈辈的人为它而发疯,为它而专注地活着”,虽有夸张,但也写出了家乡人祖祖辈辈对春天质朴深沉的喜爱。
D.文章在叙写作者家东头的寡妇邻居时,“力气很大”“手劲仿佛要把米给碾碎了”等通俗直白的表达,突出了邻居的壮实与粗俗。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树芽草甸,是温温柔柔的绿意,《荷塘月色》写杨柳和树,却是蓊郁阴森的,说明自然之景和作者心情相生相融。
B.本文中寡妇邻居能识别大量野菜,尽显生活的困窘;《故都的秋》中都市闲人“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的微叹,则充满悲秋气息。
C.本文和《赤壁赋》都传达了作者对美景流逝的感受,都将自然观察与人生思考融为一体,文章内容厚重,意蕴悠远。
D.本文和《故都的秋》都在写相应的季节之景中,抒发对故地真挚热忱的喜爱与赞美,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传统乡土情结。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修辞运用上非常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9.文章中,作者对家乡春天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6.D 7.B
8.①运用比喻手法,将草甸比作丝绒地毯,写出了草的密集柔软,生动地展现了春天草甸的美好景象。
②运用了夸张手法,“牙痛”“抽筋断骨”夸张地写出了绿色带给作者的强烈冲击。
③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上的绿,转化为感觉上的“牙痛”“抽筋断骨”,跨越了感官的界限,让人对春天的绿有全新的深刻感受。
9.①初归时的陌生与惴惴:作者重归小镇,带着某种根深蒂固的陌生感惴惴地坐在饭桌旁,对家乡春天更多是一种陌生和不安的情绪。
②被春天威慑后的惊叹:看到家乡被绿色统治,作者被春天的景色所威慑,惊叹于春天色彩的非凡,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开始萌生。
③最后是对春天产生的眷恋:通过与邻居相处,了解到邻居对春天的热爱以及野菜的独特魅力,对家乡春天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解析】
【导语】迟子建的散文《春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乡小镇的春景,以淘米的母亲及邻居寡妇的互动为线索,表现出春天的繁茂和生活的丰富。文中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将春天描绘得绿意盎然、充满生命力,抒发了对自然的深沉热爱。通过平凡的乡野细节,传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春天的赞美,再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令人温暖的春天景象。
【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突出了邻居的壮实与粗俗”错,“力气很大”“手劲仿佛要把米给碾碎了” 等表述,是为了展现邻居充满活力、生命力旺盛,突出她对生活充满热情。
故选D。
【7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尽显生活的困窘”错,本文中寡妇邻居能识别大量野菜,体现的是她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熟悉,并非“尽显生活的困窘”。
故选B.
【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作者将草甸子上的草比作“丝绒地毯”,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整整齐齐的,密密实实的”描绘出草甸上草的生长状态,而“丝绒地毯”则形象地传达出草的质感,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草的密集与柔软,就像看到一块精心编织的丝绒地毯铺在地上,生动地展现了春天草甸的美好景象。
②“牙痛”和“抽筋断骨”是典型的夸张表达。正常情况下,绿色不会真的让人产生“牙痛”和“抽筋断骨”的实际感觉。但在这里,作者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极度强调了山丁子树芽的绿嫩以及草甸子绿的程度给作者带来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已经超出了普通的视觉感受,以夸张的方式突出了春天绿色的浓烈和独特。
③正常情况下,“绿嫩”是我们通过视觉所感知到的山丁子树芽的颜色和质地特点。然而,作者却将这种视觉感受与味觉感受“牙痛”联系在一起,让读者仿佛能从味觉的角度去体会那种独特的感受。同样,草甸子的绿原本是视觉上的印象,作者却将其转化为身体上“抽筋断骨”这样强烈的感觉。这种通感的运用,打破了常规的感官界限,让人不仅从视觉上理解春天的绿,还能从身体的感觉上体会到春天绿色那种强烈的、独特的感染力,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
【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①根据文本“我重归那个布满黄沙的院落的时候……我带着某种根深蒂固的陌生感惴惴地坐在饭桌旁,小心地拿起一双筷子和一只饭碗”可知,作者重回家乡小镇“根深蒂固的陌生感”和“惴惴” 这两个词,生动地描绘出作者此时的心境。阔别家乡,再次归来,一切似乎既熟悉又陌生,这种陌生感不仅源于环境,或许还夹杂着对家乡变化的不确定,以及与家乡长久疏离产生的隔阂。在这样的情绪下,作者对家乡春天的感受更多是陌生和不安的,春天在此时还未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只是一个存在于周围的环境背景。
②根据文本“山丁子树芽中的那种绿嫩让人牙痛,而草甸子上整整齐齐的,密密实实的丝绒地毯的绿又给人一种抽筋断骨的感觉。我被这里的春天给实在威慑住了。我实在闹不明白春天是在哪里采来了这么非凡的色彩,使我们祖祖辈辈的人为它而发疯,为它而专注地活着”可知,作者用细腻且夸张的笔触描绘了家乡春天的绿色,山丁子树芽“绿嫩让人牙痛”,草甸子的绿像“丝绒地毯”且给人“抽筋断骨的感觉”,这种独特的描写让春天的色彩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也震撼了作者。“威慑”一词表明春天的景色之浓烈、独特超出了作者的预期,使其惊叹于春天色彩的非凡。这种惊叹引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关注和兴趣,喜爱之情开始在心中萌生。
③根据文本“我喜欢和她在一起。她对春天有着一种原始的由衷的热爱,她喜欢这个季节馈赠于她的全部野菜……处于山野的野性风味像夏日的窗口一样永远地为我所眷恋”可知,作者与邻居的相处,让其感受到邻居对春天的热爱,这种热爱具有感染力。邻居对野菜的喜爱以及能辨认多种野菜的能力,让作者也对野菜产生了浓厚兴趣。作者对野菜进行了充满诗意和深情的描写,“无与伦比的妖冶的美态”“年岁已久的情人的草帽的沉香”等语句,将野菜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出作者对野菜深深的喜爱。而野菜是春天的馈赠,对野菜的眷恋进一步深化了作者对春天的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馊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成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嗓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材料二:
嘉祐中,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崄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一变,欧阳之功也。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剌,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即而果几也。复数年,公为御试考官,而几在庭。公曰:“除恶务本,今必痛斥轻薄子,以除文章之害。”有一士人论曰:“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公曰:“吾已得刘几矣。”既黜,乃吴人萧稷也。是时试《尧舜性仁赋》,有曰:“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公大称赏,擢为第一人,及唱名,乃刘辉。人有识之者曰:“此刘几也,易名矣。”公愕然久之,因欲成就其名。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始从尹洙A游B为C古文D议论E当世F事G迭H相师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兴且百年”,与《诗经·邶风·静女》“洵美且异”中的“且”意思相同。
B.尚,崇尚,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尚能饭否”中的“尚”意思不同。
C.“戏续之曰”,与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意思不同。
D.既,已经、在……之后,与苏轼《赤壁赋》“肴核既尽”中的“既”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士人所作文章大多因袭五代的遗风,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等人试图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力不足未能如愿。
B.欧阳修读了韩愈的遗稿后,十分仰慕,于是废寝忘食,用心探求其中的精义所在,而欧阳修所写的文章“法严词约”,苏轼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C.士人刘几险怪的文风引得学子们纷纷效仿,一时形成了风气,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对这种“太学体”非常憎恶,在批阅文章时有意压制这种陋习。
D.有个举人在文章中写下“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一句,欧阳修认为这一定是刘几所作,于是用红笔横涂一道,但此文实际上出自吴人萧稷之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
(2)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
14.材料二中,欧阳修为什么“愕然久之”?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0.BDG 11.A 12.D
13.(1)先前那些轻浮浅薄的人等到欧阳修出门,就聚集在他的马前大声喧哗,街使都无法制止。
(2)恰逢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他决心狠狠惩戒这种文风,凡是写这种新奇文章的人一律黜落。
14.欧阳修一直深恶刘几险怪奇涩的文风,在之前的考试中也对刘几这类文章进行了严厉批判。
此次唱名时,他发现自己极为赞赏并提拔为第一人的刘辉,竟然就是他一直厌恶的刘几改名而来。
这与他之前对刘几文风的判断和态度形成了巨大反差,出乎他的意料,所以欧阳修“愕然久之”。
【解析】
【导语】这段文言文反映了宋代文风的变迁与欧阳修的文学态度。欧阳修继承韩愈立古文的精神,勇于革新,抑制险怪文风,促进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欧阳修对文风弊病深恶痛绝,严格甄别士子作品,他的严肃态度与文学主张对当时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刘几的故事,文章表现出文学革新与传统风格冲突的复杂性,以及真正才华应被认同和包容的思想。
【1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开始与尹洙交往,一起创作古文,议论当代世事,相互学习。
“始从尹洙”,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游”,应在其后断开,故B处断句;
“为古文”,即“写作古文”,“古文”作“为”的宾语,所以D处断句;
“议论当世之事”,“当世之事”为“议论”的宾语,应在“事”后断开,即G处断句 。
故BDG断开。
【1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且”,将近/并且。句意:宋朝建立将近百年。/(它)确实美得特别。
B.正确。“尚”,崇尚/还。句意:当时士人崇尚写险怪奇涩的文章。/(廉颇)还能吃饭吗。
C.正确。“之”,代词,代指举人写的话/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句意:(欧阳修)开玩笑地接着那句话续写。/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D.正确。句意:已经将(他)黜落,才发现是吴人萧稷。/菜肴和果品都已经吃完。
故选A。
【1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D.“此文实际上出自吴人萧稷之手”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一句确实被欧阳修认为是刘几所作并进行了涂抹,但此文实际上是刘几所写,并非吴人萧稷之手。“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这句才是吴人萧稷所写。
故选D。
【1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向”,先前;“嚣薄”,轻浮浅薄;“聚噪于马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聚于马首噪”。
(2)“会”,恰逢;“痛惩”,狠狠惩戒;“一切”,一律,都。
【1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中提到“嘉祐中,士人刘几,骤为怪崄之语,学者翕然效之,欧阳公深恶之”,表明欧阳修从一开始就对刘几那种险怪奇涩的文风极为厌恶。这种厌恶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持续存在的态度,为他后续对刘几文章的处理方式做铺垫。
“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当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时,他坚决地对包括刘几所代表的这类险怪文风进行打压,只要是写这种新文的人都予以黜落。像之前看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就断定是刘几所写并给予严厉处理,这体现了他对刘几文风批判的坚决态度。
此次考试,欧阳修看到“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这样的文章时,“大称赏,擢为第一人”,可见他对这篇文章的喜爱和赞赏程度之高。然而,“及唱名,乃刘辉。人有识之者曰:‘此刘几也,易名矣。’”,欧阳修惊讶地发现自己如此赏识并提拔为第一的刘辉,竟然就是他一直厌恶的刘几改了名字。这种情况与他之前对刘几文风的判断和厌恶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原本被他视为文风恶劣的人,其文章却得到自己的高度赞赏,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所以才会“愕然久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朝建立将近百年,可文章体裁仍然沿袭五代的余习,刻意雕琢,追求骈偶,文风污浊不振,士人因循守旧,议论卑下,气势薄弱。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有意倡导并弘扬文风,但力量不足。欧阳修在随州游学,在废书箱中得到唐代韩愈的遗稿,阅读后心中十分仰慕。于是刻苦钻研,探寻其中的奥秘,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要与韩愈并驾齐驱。欧阳修参加进士考试,在礼部考试中获得第一名,被选拔为甲科进士,调任西京推官。开始与尹洙交往,一起创作古文,议论当代世事,相互学习。又与梅尧臣交往,创作诗歌相互唱和,于是凭借文章名扬天下。进入朝廷后,担任馆阁校勘。在嘉祐二年主持贡举,当时的读书人崇尚写险怪奇涩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坚决排斥打压这种文风,凡是写这类文章的人一概黜落。考试结束后,先前那些轻浮浅薄的人等到欧阳修出门,就聚集在他的马前大声喧哗,街使都无法制止。然而考场的风气,从此就改变了。欧阳修奉诏修撰《唐书》的纪、志、表,自己撰写了《五代史记》,笔法严谨,用词简约,大多采用《春秋》的遗旨。苏轼为他的文章作序说:“论述大道像韩愈,议论政事像陆贽,记叙事情像司马迁,诗赋像李白。”
材料二:
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学考试中获得第一名。他突然写出怪异艰涩的语句,学者们纷纷效仿,于是形成了风气。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恰逢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决心狠狠惩戒这种文风,凡是写这种新奇文章的人一律黜落。当时的文风因此为之一变,这是欧阳修的功劳。有一个举人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说:“这一定是刘几。”开玩笑地续写了一句:“秀才剌,试官刷。”于是用大朱笔从开头到结尾横着涂抹,称其为“红勒帛”,判定为大错谬并张榜公布。不久之后果然是刘几。又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御试考官,而刘几也在考场。欧阳修说:“除恶务本,如今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轻薄的人,以消除文章的弊病。”有一个士人写道:“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欧阳修说:“我已经找到刘几了。”黜落之后,才发现是吴人萧稷。当时考试的题目是《尧舜性仁赋》,有一个人写道:“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欧阳修非常赞赏,提拔为第一名,等到唱名时,才发现是刘辉。有人认识他说:“这是刘几啊,他改名了。”欧阳修惊愕了很久,于是想要成就他的名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骑曹灵州归觐①
张籍
翩翩出上京,几日到边城。
渐觉风沙起,还将弓箭行。
席箕②侵路暗,野马见人惊。
军府知归庆,应教数骑迎。
【注】①骑曹,即骑曹参军,官名。归觐,原谓归谒君王父母,此指离开京城到灵州巡视拜访。②席箕:草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上京”点明李骑曹此次行程是从京城出发,“翩翩”写出了他离京时意气风发的形象。
B.“几日”从时间上反映此次从京城到灵州的行程之速,“边城”则写出了灵州的地理位置。
C.“渐觉”表明随着行程的推进,环境发生变化,而途中不忘携带弓箭,有敏锐警惕之意。
D.全诗围绕李骑曹“归觐”展开,实写归觐途中景物以及到达军府后众人欢迎的庆贺场面。
16.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席箕草肆意生长,侵占道路,使道路变得昏暗。“侵”形象地写出草占道路的情形。
②野外无人驯养的马见到人后十分惊慌,写出了野马的警觉。
③两句选取典型意象,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也传达出对友人此行的关心。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李骑曹从京城出发到灵州途中经历的风沙环境以及途中感受到的警惕和边塞萧瑟,展现了诗人对边地风情的描绘,以及对李骑曹此行的高规格接待。诗中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交织,生动体现了边地的独特风貌和任务的光荣。
【1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实写”错误,归觐途中的情形与众人欢迎的庆贺场面是诗人想象之景。
故选D。
【1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侵”形象地写出草占道路的情形。这个字将席箕草拟人化,仿佛草有意识地去“侵占”道路。通过“侵”字,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席箕草生长的繁茂与肆意,它不受限制地蔓延,逐渐遮蔽了道路,生动展现了草与路之间的动态关系,让诗句画面感十足。
②“野马”这一意象生动地反映出边塞的荒僻。在边塞广阔的原野上,野马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习惯了在没有人类干扰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当它们见到人类时,会本能地感到惊慌。这种“惊”的反应,深刻地写出了野马对人类的警觉,侧面反映出边塞地区人迹罕至,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较小,从而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与原始。
③诗人在颈联中巧妙地选取了席箕草和野马这两个具有边塞特色的典型意象。席箕草对道路的侵占和遮蔽,展现了边塞植被肆意生长,却又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景象;野马见人就惊的反应,凸显了边塞的荒僻,人迹罕至,野生动物对人类的陌生与警觉。这两个意象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边塞荒芜、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边塞的凄凉与萧索。诗人通过对这些边塞景象的细腻描写,委婉地表达出对友人此去边塞的担忧与牵挂,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真挚的关心和深厚的情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的特殊风韵。
(3)《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自问自答,抒发独自怀远的忧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采之欲遗谁 所思远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论是在国外工作生活的子女回国探亲,还是远嫁的女儿回到老家,抑或在外务工的儿子瞒着父亲提前回家,“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这是为什么?其实,归根结底,每个人心底都有对团圆的渴望,都有对家庭温暖的希冀。再遥远的物理距离,也阻隔不了亲人之间的眷念与深情。
“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用心良苦,其目的就是给亲人们不期而至的惊喜。在双方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不对称,可是长辈非但不会责怪晚辈,反而会 ① 。在我们没有看见的幕后,还有无数人在 ② ,期待着阖家团圆的那一天。
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许多留守在家乡的老人和孩子,与在外地打拼的年轻人存在着物理距离,春节成为团聚的契机。“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通过戏剧效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亲人之间双向奔赴的情感互动。在这样一个 ③ 的时代里,有些东西却未曾改变,那就是对家庭和亲情的向往与追求。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人称代词从“人们”转变为“每个人”,然后又转变为“我们”,表达效果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8.①喜出望外 ②翘首以盼 ③变动不居
19.“人们”:强调了“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这种行为引发情感共鸣的普遍性,突出该现象的广泛影响。
“每个人”:强调个体,突出了对团圆和家庭温暖的渴望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内心深处的共性,更加强调个体情感的一致性。
“我们”:将读者纳入到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解析】
【1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文中说长辈对晚辈“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的行为,非但不会责怪,“反而”表转折,表明长辈会因为这种不期而至的惊喜而特别高兴,所以用“喜出望外”合适。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
②根据语境“还有无数人在……期待着阖家团圆的那一天”,“翘首以盼”能够生动地体现出人们对阖家团圆的急切盼望之情。翘首以盼:形容殷切盼望。
③结合前文“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说明时代变化快,用“变动不居”来修饰“时代”符合语境。变动不居: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
【1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人称的变化的表达效果的分析。
①“人们”:“‘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人们”是一个泛指的群体概念,使用“人们”强调了“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这种行为引发情感共鸣的普遍性,突出该现象的广泛影响。
②“每个人”:“每个人心底都有对团圆的渴望,都有对家庭温暖的希冀”,“每个人”强调个体,突出了对团圆和家庭温暖的渴望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内心深处的共性,更加强调个体情感的一致性,从个体角度深化了对情感的阐述。
③“我们”:“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亲人之间双向奔赴的情感互动”,“我们”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亲近感,将读者纳入到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到这种情感互动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彩云之南,那片以复杂地形地貌和丰富生态类型著称的土地,①有着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的美称。然而,②荣耀背后却承载着保护濒危物种的巨大压力。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上,有一些野生植物如隐匿的珍宝,数量稀少得令人咋舌。由于经费有限,无法同时保护所有濒危物种,所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旗号创建了。
曾经被宣布灭绝的云南梧桐,在2017年被重新发现,它生长在金沙江两岸的干热河谷,③是热带稀树草原生境里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乔木物种,它已经有4000万年岁月沧桑。甚至比人类去云南都要早;还有一种高大的活化石——滇桐,更是有着5000万年的悠久历史。④根据遗传学研究显示,濒危物种并非不适应自然,而是受气候变化与人类干扰。一些古老的物种很难靠自身进化赶上天灾和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速度。
在野生植物保护的征程中,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静带领团队注重实践,绝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以漾濞城为例,人工繁殖打破了种子休眠,繁育出希望的幼苗;迁地保护,将幼苗置于昆明植物园,⑤确保野外发生意外时物种是否仍能延续;回归自然,把幼苗栽回野生漾濞城旁,壮大种群数量;就地保护,邀请当地百姓参与,共同守护野生漾濞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20.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删去后均不影响原意表达的一项是( )
A.由于 同时B.已经 甚至
C.更是 并非D.一些 来自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说杨静及其团队“绝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一句熟语,它在文中有着怎样的含义?
【答案】20.B
21.①改为“有着‘动植物王国’的美称”或“被誉为‘动植物王国’”。
④改为“根据遗传学研究”或“遗传学研究显示”。
⑤改为“确保野外发生意外时物种仍能延续”。
22.①“绝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一句谚语,指是不要让所有的风险集中在一个选择上。
②在文中,这说明杨静及其团队采取多种方法保护野生植物,通过人工繁殖、迁地保护、回归自然和就地保护等多种途径,增加成功率,避免单一方法可能导致的失败风险,确保濒危物种的存续。
【解析】
【2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由于”表示原因,如果删去,句子将缺少原因状语,变得不完整。
“同时”表示同时进行,“无法同时”指不能兼顾,如果删去,改变原句的意思,即无法保护所有濒危物种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经费有限。
B.“已经”和“甚至”在文中是起强调作用,即使去掉,句意依然完整。
C.“更是”表示递进或强调,如果删去,强调意味将减弱。
“并非”表示否定,是句子“濒危物种并非不适应自然”的核心部分,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将完全相反。
D.“一些”表示数量或范围,如果删去,句子将变为所有古老物种都难以赶上天灾和人类改造速度,这与原意不符。
“来自”表示杨静的团队来源,如果删去,会失去对杨静团队背景的明确描述。
故选B。
【2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有着……的美称”与“被誉为”句式杂糅,可改为“有着‘动植物王国’的美称”或“被誉为‘动植物王国’”。
④“根据研究”与“研究显示”句式杂糅,可改为“根据遗传学研究”或“遗传学研究显示”。
⑤“确保”与“是否”不合逻辑,删掉“是否”。
【2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熟语含义的能力。
①本义:“绝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要把风险分散在不同方面,不要都集中在一个选择上。
②文中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中,杨静及其团队不采用单一的保护方式,而是通过人工繁殖、迁地保护、回归自然、就地保护等多种不同的保护措施,具体做法有“人工繁殖打破了种子休眠,繁育出希望的幼苗;迁地保护……;回归自然……;就地保护……” ,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以降低因单一方式可能带来的风险,确保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提高物种延续和壮大种群的成功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然,充满了未知与神秘,又承载着我们的情感。郁达夫感慨:“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德国作家歌德笔下的维特,也将自然视为“乐园”。而彼时的普鲁士诸国面对泛滥的自然灾害,将“征服自然”作为奋斗目标。
你眼中的自然是什么样的?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人与自然关系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不同人对自然的态度为切入点,引导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郁达夫的观点强调自然与艺术、人生的紧密联系,自然不仅是外在的景观,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映照,欣赏自然能让我们领悟艺术的真谛,感受人生的丰富。歌德笔下的维特将自然当作心灵的“乐园”,突出自然在慰藉人类灵魂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普鲁士诸国“征服自然”的目标,则与前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强硬、对抗性的态度。
题目要求我们结合这些材料,阐述两个问题,一是你眼中的自然是什么样的;二是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是从是什么角度来论述,后者是从怎么样、怎么做角度来论述。考生可以结合材料的关键词“自然”“未知与神秘”“承载……情感”“视为‘乐园’”“征服自然”等来立意构思,把握以上关键词的相互内在联系,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阐发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比如围绕“自然”这一关键词,既可以关联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的人文景观,以及自己的旅游足迹,谈谈“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人文情怀”;又可以关联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谈谈“热爱自然是新时代的大势所趋”,描写家乡的名胜古迹与自然保护。比如可以围绕“未知与神秘”“承载……感情”“乐园”等阐述人与自然之间互依互存的关系。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通过对材料中不同观点的简要阐述,引出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主题,提出观点,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批判“征服自然”的片面观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性。接着结合工业革命后人类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问题分析破坏自然的危害,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论述 “征服自然” 带来的严重后果。然后列举新时代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功案例,如塞罕坝机械林场、浙江安吉余村等,阐述尊重自然带来的积极影响。最后呼吁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从自身做起,共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立意:
1.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人文情怀。
2.热爱自然是新时代的大势所趋。
3.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4.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在多元价值观和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中找到一个平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庆阳市七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多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