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NT20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NT20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们”。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亲情”的意思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还具有更加一般性的含义,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总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
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而且常常是回报的总是比施与的要多一些。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
(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
材料二: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处。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付账,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外地人)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 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 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就人际关系而言,“人情”既可以用以表达宗亲以内的关系,也可以用以表达宗亲以外的其他亲近关系。
B.人情网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相对稳定性,一旦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人情网就不存在了。
C.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人和地的因缘被固定了,地缘是血缘的投影,血缘和地缘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D.社会生活越发达,人际往来越繁重,为了更好地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就需要“当场算清”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人情”,材料一中“人情”的含义更为广泛,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
B.两则材料都认为在关系稳定的人情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会发生正面冲突,即便心不和,也会维持表面的和谐。
C.两则材料都认为回报是维持人情关系的必要环节,并且一般而言,回报的总要比施与的多一些, 以便长久来往。
D.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导致人情结束的原因,材料一提到移居者水不归乡导致断交,材料二提到两相清算导致断交。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为什么村子里开店面的“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5.春节将至,即便春运紧张,大多数人也不会停下回乡的脚步。这反映了中国人的哪些心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B 2.B 3.D
4.①开店需要“当场算清”的“钱上往来”,无法在亲密社群内部展开。
②“新客”与村人没有血缘和地缘关系,村人和他才好意思讲价钱。
5.①重视亲情。春节返乡与宗亲团聚,维持亲密的血缘关系 。
②看重人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段进行拜年等人情往来活动以稳定人情网络。
③眷恋故土。“血缘和地缘合一”的特征使中国人眷恋故土的情结扎根于心,春节返乡可慰藉思乡之情。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中国传统人情社会的结构与特征。材料一着重分析了人情在中国社会的基础地位及其在地缘和血缘共同作用下的稳定性,强调人情的回报机制和不易流动的特性。材料二则认为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并指出在密切的血缘社群中,人情是无法清算的关键因素。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人情关系中伦理和经济层面的复杂交织,以及社会流动对传统人情关系的挑战。
【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一旦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人情网就不存在了”错,材料一第二段“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人情网中的人员处于社会流动中时,若回来则可以稳定人情网;而不回来意味着人情运行解体,也就是这个人退出这个“网”。
故选B。
【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B.“人与人之间不会发生正面冲突,即便心不和,也会维持表面的和谐”错。一是材料二说“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没有明确指出题干中的这两点;二是材料一说“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并非任何情况下都会维持表面和谐。
故选B。
【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讲到人情网的稳定性,以及春节等特定节日对中国人回归家乡和维系人情网络的重要性。
A.表达只要心能安定,哪里都是故乡,与材料观点相悖;
B.揭示嫌贫爱富的社会现象,与材料观点不吻合;
C.描绘田园生活的自在安宁,与材料观点无关。
D.“每逢佳节倍思亲”契合人在外地生活时的归属感和思乡情感,与材料一加强人情网联系的观点一致,适合作为论据支撑。
故选D。
【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材料二写到“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而亲密社群中“最怕‘算账’……‘清算’等于绝交”。因此,村子里的人情社会无法展开清算行为,而开店需要“钱上往来”,正适合由外地人完成。
②对于“新客”而言,“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这显示出因为没有血缘和地缘的联系,村人与“新客”之间可以纯粹以经济利益为标准进行交易,没有人情的负担和约束,使他们能更直观和简洁地进行商业活动,因此“新客”成为开店的主导力量。
【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①重视亲情:“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这体现了血缘维持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在春节期间,返乡和宗亲团聚体现了对亲情的重视,“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
②看重人情:“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春节期间的拜年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维系亲情与人情的重要方式,通过相互拜年、走访亲友等举动稳定人情网络,体现了中国人特别看重人情的心理需求和文化传统。
③眷恋故土:原文中提到“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这表明血缘与地缘的结合让乡土成为中国人情感的深厚根基。在传统社会中,乡土不仅是亲情维系的场所,更承载着故乡情结和文化记忆,春节时远离家乡的游子返乡,是为了与故土重新联结,从而慰藉内心的思乡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 (节选)
史铁生
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牺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
现在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
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我说过,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想。
我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那个爱唱歌的小伙子在不远的地方一直唱。要是有人走过来,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我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可是你写成了,而且发表了。人家说我写的还不坏,他们甚至说: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我心说你们没想到的事还多着呢。我确实有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我很想让那个唱歌的小伙子知道,因为他的歌也毕竟是唱得不错。我告诉我的长跑家朋友的时候,长跑家很激动,他说好吧,我玩命跑,你玩命写。这一来你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是中了魔了,我走到哪儿想到哪儿,在人山人海里只寻找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试剂就好了,见人就滴两滴看他是不是一篇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显影液就好了,把它泼满全世界看看都是哪儿有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结果你又发表了几篇,并且出了一点小名,可这时你越来越感到恐慌。我忽然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质,被一个什么阴谋抓了来当人质,不定哪天被处决,不定哪天就完蛋。你担心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文思枯竭,那样你就又完了。凭什么我总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适合作小说的生活素材就总能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我坐在这园子里凭什么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写呢?你又想到死了。我想见好就收吧。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保夕了。可你并没有去死。这说明什么?是的,我还是想活。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这不对吗?我不该得到点什么吗?没说不该。可我为什么活得恐慌,就像个人质?后来你明白了,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你明白了这一点是在一个挺滑稽的时刻。那天你又说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个朋友劝你: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了。就像你看穿了死之后所得的那份轻松?一个人质报复一场阴谋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杀死。我看出我得先把我杀死在市场上,那样我就不用参加抢购题材的风潮了。你还写吗?还写。你真的不得不写吗?人都忍不住要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你不担心你会枯竭了?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
这下好了,您不再恐慌了不再是个人质了,您自由了。算了吧你,我怎么可能自由呢?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您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
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为什么活”,作者觉得自己最初只是出于不甘心,后来是为了写作,最后明白自己是为了得到爱情和实现价值。
B.“我心说你们没想到的事还多着呢”,暗含着作者对那些说“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的人低估了他的写作水平的不满。
C.文章发表后,作者很想让那个唱歌的小伙子知道,一方面是感激小伙子一直陪伴自己写作,另一方面是想以此激励小伙子。
D.作者觉得人是不应该消灭欲望的,虽然欲望可能会导致人成为“人质”、感到恐慌,但消灭了欲望也意味着消灭了人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将地坛拟人化为园神,在作者笔下,这位园神是一位长者,也是一位智者,这既显示了创作的匠心,也表明了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
B.文中大量使用问句,有设问,有反问,有疑问,这与开篇所写的“我”复杂多变的情绪形成呼应,也与全文“我”没有一刻安宁的心境相吻合。
C.文章语言质朴而不乏生动,如写“我”“中了魔了”,希望见人就滴“小说试剂”,把“小说显影液”泼满全世界,幽默风趣,富有画面感。
D.文章蕴含哲思,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关于“人质”的体会,关于“演员和观众”的感悟以及“罪孽和福祉”的说法,都充满思辨意味。
8.付诸实践后,在“写作”这件事情上,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概括说明。
9.作者在文中多处交替使用“我”和“你”来称呼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D 7.B
8.①开始写作时害怕自己写不成,内心忐忑。
②文章发表后得到赞许,感到高兴,对写作着迷。
③因写作出名后,担心文思枯竭,感到恐慌。
④明白“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后,感到轻松。
9.①使用“我”,便于直接叙述自己的经历,直白地表露所思所想。
②使用“你”,转换视角,便于客观冷静地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
③交替使用“我”和“你”,形成对话式的自诉自省,便于呈现作者纠结、焦虑、突围的心路历程。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对自我存在与写作目的的深刻反思。他通过地坛这一意象,围绕生存的意义、写作的动机与内心的矛盾展开。文章以地坛为背景,将内心的挣扎与追寻通过拟人的园神表达出来。史铁生在文中探讨死亡与生存、欲望与人性、写作与生活的紧张关系,展现出一个作家在残酷现实中的自我救赎与智慧契悟,富有哲思和人文关怀。文中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呈现复杂情感与心理斗争。
【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A.“最后明白自己是为了得到爱情和实现价值”错,爱情和价值只是作者说自己活着是“想得到点什么”时举的例子,代表着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但并非最终明确活着就是为了追求这两个具体的目标,作者强调的是活着的意义与欲望的关系,这种举例仅用来说明追求的方向,而不是真正的动力与终极目标。
B.“低估了他的写作水平的不满”错,“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是人们对作者的肯定和赞扬,并非低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因此“我心说你们没想到的事还多着呢”是表现作者内心的小得意而非不满。
C.“感激小伙子一直陪伴自己写作”错,文中只写到作者偷偷写作时,小伙子在远处一直唱歌,小伙子并没有一直陪伴他写作。
故选D。
【7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也与全文‘我’没有一刻安宁的心境相吻合”错,这些问句显示出了“我”起伏的心境,而“我”的心境并非全文中都“没有一刻安宁”。
故选B。
【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的能力。
①在作者开始写作的时候,他“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并且“要是有人走过来,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这些细节描写清楚地传达出作者初始写作时的忐忑和不安,他害怕写不成,担心别人看到自己在写作时可能遭遇的尴尬,这种心理上的不安伴随着他对写作的初步尝试,是他付诸写作实践最初的内心体验。
②“我确实有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文章发表并且得到赞赏后,作者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写作成为一种让他着迷的激情,他“四处寻找小说题材”,“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这种沉浸感表露无遗。
③“而我坐在这园子里凭什么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写呢”,在获得一些名望后,作者随即陷入对未来的恐慌,担忧自己灵感枯竭,尤其是在坐轮椅的情况中对写作产生巨大的压力,好比“人质”被阴谋挟持。
④“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作者最终从阴影中走出,理解到写作只是生活的方式之一,而非目的。因此,他感觉到一份轻松“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了”,这理解帮助他缓解了之前的压力。
【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叙述人称的能力。
①通过使用“我”,作者能更加直接地叙述自己的经历,表达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文中说“我心说你们没想到的事还多着呢”,这表露了作者在面对读者反馈时的真实反应,这种直白的表述方式让读者能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增加了叙述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②使用“你”使作者能够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身,正如文中所述“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作者以“你”来反思自己在面对生死选择时的内心挣扎,将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思考呈现出来。这样的视角转换,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折射出作者对自身生存意义的深入探究和对写作意义的反思,增加了行文的客观性与深度。
③原文中“我在这园子里坐着”“你说,我心说你们没想到的事还多着呢”,通过“我”的深陷情绪与“你”的自我对话,揭示了作者从思考“为什么活”到“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的转变,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与逐步达成的和解。交替使用,使得“我”和“你”仿佛在对话,让作者可以在对话中理清自己的思绪,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寻找前进方向的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材料三: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独韩文公起A布衣B谈笑C而麾之D天下E靡然从公G复归于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耻,以……为耻,是意动用法,与材料二中“以来谏者”的“来”用法不同。
B.元和,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乾隆”都属于年号。
C.乃,却、竟然,与材料一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用法和意思都相同。
D.夺,胜过,与《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认为士大夫们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而如今他们的见识又比不上这些人,这种现象很是令人奇怪。
B.对释迦文佛的手指骨,上至王侯公卿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争先追崇,有的百姓甚至为此不惜破产、自残。
C.皇帝认为韩愈狂妄,不可饶恕,人们因此十分惊惧,而国戚权贵们也认为韩愈罪过太重,进言贬谪他为潮州刺史。
D.苏轼认为韩愈影响改变了东汉以来儒家之道丧失、文风败坏的局面,堪称顶天立地、关系盛衰、正气浩然之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14.韩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的特点在三则材料中有何体现?请分别说明。
【答案】10.BDG 11.C 12.C
13.(1)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
(2)韩愈犯上违逆陛下,确实应当治罪,然而如果不是心怀忠诚,不惧怕被罢官责罚,他怎么能做到这样?
14.①材料一:韩愈在《师说》中直言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言行。
②材料二:韩愈上疏谏言皇帝奉佛太过,指出奉佛会招致皇帝短命,言辞尖锐。
③材料三:(苏轼评价)韩愈为尽忠心不惧触怒皇帝。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围绕韩愈的人格特点及其影响展开。材料一摘自《师说》,通过批评士大夫不肯拜师之风,表现韩愈对教育与学习精神的重视;材料二节选自《旧唐书》,讲述韩愈因上疏反对迎奉佛骨而触怒皇帝,被贬潮州,显示其忠诚直率;材料三出自苏轼的赞美文章,赞扬韩愈在文风和儒道复兴上的贡献。三则材料一同展现了韩愈的勇气、直言无畏与道德风范,尤其是在文化复兴中的重要地位。
【1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唯独韩文公从平民中崛起,谈笑着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没有不跟从他的,儒家之道和文风又回到正道。
“韩文公”是主语,“布衣”作谓语“起”的状语,状语后置,其后断句,故B处断句;
“谈笑”修饰“麾之”,中间不能断开,“麾之”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句,故D处断句;
“天下”作“从公”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句,“从公”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句,故G处断句。
故选BDG。
【1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来”,使动用法,使……到来。句意:不以互相学习为耻。/以便使敢于劝谏的人来到您身边。
B.正确。
C.“乃,却、竟然”“用法和意思都相同”错误。意思不同。才/竟、竟然。句意:然后才送往各个寺庙。/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
D.正确。胜过/改变。句意:勇气胜过三军的统帅。/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故选C。
【1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进言贬谪他为潮州刺史”错,由原文“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可知,原文说的是国戚权贵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韩愈说情,于是皇帝将他贬为潮州刺史,而不是“进言贬谪他为潮州刺史”。
故选C。
【1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若”,差不多;“羞”,感到羞耻;“谀”,谄媚。
(2)“忤”,违逆;“诚宜”,确实应当;“黜责”,贬斥,责罚。
【1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韩愈在《师说》中批判士大夫们不愿拜师学艺,认为有年长与位尊之分反而互相讥笑,原文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直言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言行,体现了韩愈敢于指出社会风气弊端的真率。
②材料二:《旧唐书·韩愈传》中,韩愈因反对皇帝迎奉佛骨的行为,上奏指责,指出“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直言皇帝因奉佛过度而可能遭遇不利,甚至具体指责自东汉以来因奉佛而导致帝王早夭的历史,这种敢于直言并针砭时弊的做法表现出韩愈不畏权势,敢于揭露问题的无畏精神。
③材料三: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赞扬韩愈的忠勇,“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即因其对皇帝直言不讳,冒犯皇家而不惧,世称其忠直,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非常勇敢,展示了韩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的精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材料二:
韩愈说话直爽坦率,没有什么畏惧和避讳的,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可以书写经文传布佛法,塔三十年开启一次,开启了便年成丰裕、人民康泰。元和十四年正月,皇帝命令中使杜英奇带领宫人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才送往各个寺庙。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荒废本业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来求供养佛骨的。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这件事。疏文奏上,宪宗非常恼怒,拿出奏疏给宰臣看,打算对韩愈处以极刑。裴度、崔群上奏说:“韩愈犯上违逆陛下,确实应当治罪,然而如果不是心怀忠诚,不惧怕被罢官责罚,他怎么能做到这样?恭敬地乞求圣上稍微赐给他一些宽容,以便使敢于劝谏的人来到您身边。”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佛太过分,我还可以容忍他。至于说东汉奉佛之后,帝王都招致短命,为什么话说得这么大逆不道呢?韩愈身为臣子,胆敢如此狂妄,一定不能宽赦!”于是人心震惊叹惜,以至国戚权贵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为韩愈说情,于是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材料三:
自东汉以来,儒家之道丧失文风败坏,异端邪说一起兴起,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这些宰相辅佐,都不能挽救。唯独韩文公从平民中崛起,谈笑着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没有不跟从他的,儒家之道和文风又回到正道,大概到现在有三百年了。文章重振衰败了八个朝代之久的文风,儒家之道挽救了沉迷不悟的天下人;他的忠心触犯惹怒了皇帝,勇气胜过三军的统帅:这难道不是顶天立地,关系到兴盛衰亡,正气浩然而独立存在的人吗?(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①
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②久立烟苍茫。
【注】①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政治上遭诬陷而自求外放,六月出任杭州通判,本诗即作于赴杭途中。②故人即李定,其人此时在寿州,东坡有《寿州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诗可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日夜不停地前往杭州赴任,如今已是满眼枫叶芦花的秋天,可见出行时间之久。
B.颔联写船驶出颍口,淮水宽阔使人感觉天际忽远忽近,船随水动让人觉得淮山时高时低。
C.颈联对仗工整,用工笔细描,写寿州的白石塔已经在望,要到达那里,还得绕过黄茅冈。
D.尾联先写自己望不到寿州岸,接着从对面落笔,写故人已在“烟苍茫”中久立等待,构思精巧。
16.当代作家潘向黎评价此诗“全然写景,而心情自见”,你从本诗写景中能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C
16.①从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之景中,能读出诗人遭诬陷不得不远离京师的失意、郁懑的心情。
②从淮水广阔无际、淮山连绵起伏之景中,能读出诗人暂时忘却烦恼、醉心自然的心情。
③从白石塔可见而寿州烟水苍茫望不到之景中,能读出诗人前途迷茫、惆怅不安的心情。
【解析】
【导语】苏轼的《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借秋日舟行的壮丽景色,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描绘了舟行中的枫叶芦花以及长淮和青山,既展现了自然的辽阔,又隐约流露出对政治挫折的不甘和对故友的深切渴望,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1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工笔细描”错,这一联属于粗笔勾勒,运用了白描手法。
故选C。
【1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写出了诗人日夜不停地赶路,沿途满目深秋景象的情境。其中“日夜”表现了赶赴任所的急切,而“枫叶”“芦花”点明深秋时节,虽有“秋兴”之语,但实际上透露的是一种伤感心情。结合注释内容,诗人因政治原因自求外放,离京赴杭,身为士人却不得志,其对自己仕途的失意与对现实的无奈通过描写急促的旅途和苍凉的秋景自然流露。情景交融之中,诗人悲郁的情绪暗藏于深秋景致中,语意含蓄而情感深沉。
②颔联中诗人描绘了淮水的辽阔和青山的连绵。面对“长淮忽迷天远近”和“青山久与船低昂”的景象,诗人仿佛被这壮阔秀美的自然画卷所吸引。此处虽是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舟行中的诗人对自然的欣赏与投入,暂时摆脱了远离京师的失意和外放的无奈。青山、淮水的动态之美,使诗人烦闷的内心获得一丝释放,展现了他在大自然中短暂忘忧、醉心其间的惬意心情。这种融情于景的手法,使景色生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此刻复杂的情感状态。
③颈联中,诗人写已看到寿州标志性的白石塔,但前方的黄茅冈还未渡过,暗示行程未竟,前方道路尚有曲折。而尾联描绘烟雾笼罩的远景,既表现出诗人无法清楚望见故人的无奈,也借“烟苍茫”的空旷迷蒙之景,流露出对未来前途的迷失和惆怅。这既是对自然风光的细腻勾勒,又寄寓了诗人被贬途中对命运多舛和政治失意的感慨,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三)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利用AI技术将同学们设想的班徽绘制成图,当大家纷纷为他点赞时,他说他只是像荀子《劝学》中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已。
(2)悲观的人常会感叹人生短暂而羡慕自然永恒;其实换个角度去想,一切皆永恒,就像苏轼《赤壁赋》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古代诗人常常借助“风”这一意象来渲染气氛或传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现代, ① ?在叶嘉莹看来,“诗词不是知识,不是学问,而是一种感发人心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不死”。因此,她鼓励年轻人多读古诗词,进而从诗词里的感情境界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力量。
在叶嘉莹看来, ② ,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她说过“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传给年轻人”。90岁生日时,叶嘉莹曾说“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的这句诗,就是她从事诗教事业的生动写照。以她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无数莘莘学子的敬仰与爱戴。如今,她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她的学术成就、教育贡献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将永远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词义包括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词的最初含义称作本义,与本义相关的意义是引申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意义是比喻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加点的“不死”,词义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
A.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郁达夫《故都秋》)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C.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朱自清《荷塘月色》)
D.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鲁迅《拿来主义》)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 ②教年轻人学习古典诗词
19.A
20.她以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无数(或“莘莘”)学子的敬仰与爱戴。
【解析】
【1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问号可知,此处内容应设置一个引出下文解释说明的疑问句,从文段的整体内容来看,叶嘉莹探讨了古诗词的意义,以“诗词不是知识,不是学问,而是一种感发人心的力量”来回答一个现代人对为什么要读古诗词的疑问。因此,此处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这样可以引出后面叶嘉莹的观点,以解答这个问题,使上下文逻辑紧密连贯。
②从下文“只是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传给年轻人”以及叶嘉莹的愿望“如果人有来生,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可以看出,叶嘉莹认为传承古典诗词、教导年轻人学习古典诗词,是她的一种愿望和快乐所在。因此,补写内容应贴合“传承古典诗词”“教导年轻人”的主题,填入“教年轻人学习古典诗词”能够完整体现她的教学热情与快乐,符合上下文逻辑并切合文意。
【1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的词义类型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不死”本义指生理上的活着,这里指的是精神状态或内心的生机活力,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是引申义;
A.“饱”的本义是吃得满足,这里“看不饱”指看不够、看不足,是由“吃饱”引申到视觉上的满足感,是引申义;
B.“樊笼”不是真实的笼子,而是比喻束缚的环境,是比喻义;
C.“黑影”,指由物体遮挡光线而呈现的暗影,是本义;
D.“钉子”,这里比喻遇到的挫折或碰壁,是比喻义。
故选A。
【2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句子“赢得了无数莘莘学子的敬仰与爱戴”缺少主语,把“她”放在“以”前面,让“她”作主语;
二是语义重复,“莘莘学子”包含“无数”的意思,删掉“莘莘”,或者删掉“无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杯牛奶,如何从牧场端上餐桌?从一块钢材到一辆汽车、一艘邮轮,要经历多少链条?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能找到直观的答案。2024年11月26日至30日,620家企业、机构齐聚北京,展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链”接老朋友、新伙伴,共享链博会这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带来的机遇与红利。展链条、展生态、展场景……在一次次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观展中,链博会助力更多企业精准识别自身在供应链上的位置、找到全球最优的“链”伙伴,推动形成精准、有活力的企业共生态。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的链博会本次以国际化水平更高、互动合作更深入的特色体现了我国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的责任与担当。
21.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①用问句开篇,引发读者思考,自然引出链博会。
②举日常生活实例,使读者对链博会的联想更为具体、形象。
22.①链博会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②本次链博会(的特色是) 国际化水平更高、互动合作更深入。
③这体现了我国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的责任与担当。
【解析】
【2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文中“如何从牧场端上餐桌?”和“要经历多少链条?”两个问句直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一个简单的产品,要经历怎样的链条和工序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种提问方式不仅增强了文字的趣味性和读者的参与感,还巧妙地为下文介绍链博会铺设了道路,阐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开篇方式令文章过渡自然,又能引导读者顺畅地进入对链博会的探讨。
②通过“一杯牛奶”和“从一块钢材到一辆汽车、一艘邮轮”的实际例子,使得抽象的供应链概念变得具体易懂。这些熟悉的生活实例让读者能够轻松联想到供应链在其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使得链博会的主题更加可感知、可理解。同时,这种具体化的表达能够激发读者对供应链各环节的好奇,进而理解链博会如何帮助企业精准识别自己的链条位置,找到国际合作机会,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形象感。
【2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先抽出句子主干“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的链博会”,即中心主题,变成一个短句“链博会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以说明链博会的基本定位;
再将附加成分“本次以国际化水平更高、互动合作更深入的特色体现了我国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的责任与担当”中“国际化水平更高、互动合作更深入”的特色信息提取出来,与主题名词“链博会”结合,组成一句单句“本次链博会(的特色是) 国际化水平更高、互动合作更深入”,强调本次展会的特点,从而使信息更加显著。最后,将附加成分的结论性部分,“这体现了我国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个单独句子,以突出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和责任担当。
四、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史铁生认为“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那么,作为当代青年,你如何看待人的“欲望”?在成长的道路上,你将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节选自史铁生的名言,聚焦于作者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写作意义的探寻。最初,史铁生写作是为了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对抗死亡的恐惧。他一度沉迷于写作,却又害怕才华枯竭,再次陷入对死亡的恐惧。最终,他意识到“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写作成了他对抗虚无、安顿自身的工具。材料的核心在于对“欲望”的探讨,欲望既是人活下去的动力,也可能让人陷入恐慌和焦虑。史铁生最终的顿悟在于:接受“欲望”,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创造力。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欲望”。欲望是指人们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个人需求和价值观。欲望可以涵盖各种各样的领域,包括物质财富、权力、社会地位、爱情、满足基本需求(如食物和住所)等。“欲望”可以指人对生存、价值、爱等等的渴望,是人活下去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也可以指过度追求某种物质或精神享受而成为堕落的深渊。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欲望”的复杂性和双重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价值。
写作时,文章可以结合史铁生的经历,分析“欲望”作为动力和压力的两面性,例如他渴望写作带来的价值感,却也恐惧才华枯竭。同时,联系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例如对成功的渴望、对物质的追求等,并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述如何正确对待“欲望”。可以引用名言警句或心理学理论,增强论证的力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例如树立合理的期望、培养积极的心态、将“欲望”转化为行动力等,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使论证更加充分。
立意:
1.欲望是人生的双刃剑。
2.在欲望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3.驾驭欲望,成就自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承德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