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四声)音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默写
(1)“古时文人路,生不逢时多。”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以“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登高远眺,表达悲国运不济的愁绪;刘长卿在《长沙过贾谊宅》中以“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借典故道出千古文人的无奈;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在“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的描写中流露出人生失意时的苦闷。
(2)君子应以天下为己任。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下的“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是老而弥坚的爱国之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写下的“⑨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_”是心怀天下的济世情怀。
【答案】①一上高城万里愁 ②蒹葭杨柳似汀洲 ③汉文有道恩犹薄 ④湘水无情吊岂知 ⑤停杯投箸不能食 ⑥拔剑四顾心茫然 ⑦欲为圣明除弊事 ⑧肯将衰朽惜残年 ⑨先天下之忧而忧 ⑩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却说牛二抢先来到A面前,把手里那口宝刀扯了出来,问道:“汉子,你这刀要卖几钱?”A道:“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牛二喝道:“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百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作宝刀?”A道:“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牛二道:“怎的唤作宝刀?”A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牛二道:“你敢剁铜钱么?”A道:“你便将铜钱拿来,我剁与你看。”……
A叫道:“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联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自首!”
(1)选文中的A是_____,他的绰号是“____”。
(2)选文第二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这个词正确写法是“_____”。
(3)A为何杀死牛二?请概述选文省略的有关情节。(40字左右)
(4)A杀死牛二后,怕牵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而《水浒传》中另一位英雄鲁智深,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
【答案】(1)①杨志 ②青面兽
(2)①联累 ②连累
(3)示例:牛二故意寻衅滋事,企图夺取杨志的宝刀,杨志忍无可忍,一时性起,杀死了牛二。
(4)示例:我赞成鲁智深的做法,他深知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积累。
由“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可知,选文出自《水浒传》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选文中的A是杨志,因为他的脸上有一大块青色的胎记,因此绰号是“青面兽”。杨志因失花石纲被太尉高俅赶出了殿帅府。为了生活,他在汴京城卖掉了家传的宝刀。在卖刀的过程中,遇到了泼皮牛二,牛二无理取闹,杨志一气之下杀了牛二,被监禁在死囚牢中。由于杨志除掉了当地的恶霸牛二,得到了众人的周济,最终被发配到北京大名府充军。
(2)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联累——连累:因事牵连别人,使别人也受到损害。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概括。
由“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可知,选文出自《水浒传》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杨志因失花石纲被太尉高俅赶出了殿帅府。为了生活,他在汴京城卖掉了家传的宝刀。在卖刀的过程中,遇到了泼皮牛二,牛二无理取闹,俩人产生争执。争执中,杨志展示了他所售宝刀的特性,以证明其价值远超普通刀具。然而,牛二不仅质疑刀的价值,还挑衅并强迫杨志展示刀的能力,最终在混乱之中,牛二动手攻击杨志,并试图抢夺宝刀。为了自卫,也因为牛二的侮辱和威胁,杨志一怒之下杀了牛二,被监禁在死囚牢中。由于杨志除掉了当地的恶霸牛二,得到了众人的周济,最终被发配到北京大名府充军。
由此可概括为:牛二逼迫杨志展示刀的功能,并不断挑衅,意图强夺宝刀,在激烈的肢体冲突中,杨志出于自卫杀了牛二。
(4)本题考查表达看法。
杨志和鲁智深在面对杀人后的处理方式上展现了两位英雄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价值观。
杨志杀死牛二后选择主动去官府自首,这体现了他对法律秩序的尊重以及对自身行为负责的态度。尽管他是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杀了人,但他的行为显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原因给他人带来麻烦或伤害。这种做法也反映出杨志作为一位曾经有志于仕途的武官后代,内心深处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选择了用智逃脱。这一举动更多地体现了鲁智深机智灵活、不拘泥于形式的一面。他深知如果自己被官府抓住,不仅无法继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反而可能会遭受不公平的待遇甚至丧命。因此,鲁智深的选择是一种更为现实且富有策略性的反应,它表明鲁智深虽然同样重视正义,但他更倾向于通过直接行动解决问题,并能巧妙地保护自己免受不必要的伤害,以便日后能够继续行侠仗义。
示例:杨志杀死牛二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表现了他敢做敢为,不连累他人的性格特点;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的做法,表明鲁智深粗中有细,也说明他对官府的黑暗与腐败了解至深。
3.九年级某班举行“走进书信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下面是某网店店主给买家张先生的一封信,请按要求修改。
致张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张先生:
您好!
由于我们工作失误的原因,将您订购的衣服错发成了围巾。给您添麻烦了,深表歉意!烦请您在收到围巾后将原物退回,地址是×××,邮资由我们承担。您订购的衣服也已经寄出,请您查收。希望这条新的围巾能给您这个冬天增添温暖。欢迎再次惠顾。
此致
敬礼!
店主:×××
×年×月×日
①这封书信中“增添温暖”属于_____________短语。
②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封书信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
①结合古代书信常识,在横线上各补充一个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有风筝,夏有 ,秋有青鸟,冬有 。书信一来一往间,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A.荷 雁 B.鱼 雁 C.鱼 雪 D.荷 雪
②请对出关于书信的对联。
上联:送九州书信 下联:_______
(3)请根据以下文字,探究《见字如面》节目好评如潮的原因。(答出三点即可)
《见字如面》这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在众多文化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好评如潮。节目邀请众多明星,现场朗读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和情感的一封封信件,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给人一种久违的书信文化气息,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当今喧嚣嘈杂的综艺娱乐节目大环境之下,这档节目用最简单、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类节目应有的模样,传承了中国文化,激活了公众对于传统文化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与迷恋。
【答案】(1)①动宾 ②把“的原因”删去。(注意:不可删去“由于”) ③“敬礼!”应顶格书写
(2)①B ②下联:传四海佳音
(3)①朗读的书信承载着中国人的过往生活和情感;②众多明星现场精彩朗读,引发了观众的共鸣;③节目激活了公众对于传统文化无处释放的热情与迷恋;④节目用最简单、朴素、真诚的方式传承了中国文化。
【解析】
(1)本题考查书信。
①“增添温暖”是动宾短语。“增添”是动词,“温暖”是受动词支配的宾语。
②“由于我们工作失误的原因”句式杂糅,可删掉“的原因”。
③书信结尾的祝福语如果分两行,第二行应顶格写。这封书信祝福语中的“敬礼!”要顶格。
(2)本题考查句子补写和对联。
①根据句意,横线处应填入能代表夏季和冬季的事物。鱼是任何季节都有的,因此第一空用“荷”恰当;雁代表了迁徙,主要在秋季和春季出现,因此第二空用“雪”恰当。
②上联“送九州书信”结构为“动词+四字偏正短语”,下联也要符合这一结构特点,第二字还应该是数词,下联末字要为仄(三、四声)音字。
如:通五湖佳音;连四海友情;达八方信息。
(3)本题考查语段内容概括。
结合“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和情感的一封封信件,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可概括为:朗读的书信承载着中国人的过往生活和情感;
结合“节目邀请众多明星,现场朗读……引发观众的共鸣”可概括为:众多明星现场精彩朗读,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结合“这档节目用最简单、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类节目应有的模样,传承了中国文化”可概括为:节目用最简单、朴素、真诚的方式传承了中国文化;
结合“激活了公众对于传统文化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与迷恋”,可概括为:节目激活了公众对于传统文化无处释放的热情与迷恋。
二、阅读(55分)
(一)(22分)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②在一旁的妹妹扳着孙瑞斌的肩膀,一连串地问:“说什么了,爸说什么了?”孙瑞斌说:“听不大清楚,好像是‘黄河,冷啊,黄河,冷啊’。”妹妹说:“什么‘黄河’,你一定听错了。”孙瑞斌无奈地望着父亲的面孔,沮丧地说:“咱爸平时对你最好了,你自己听吧。你就算听不清,也比我懂他心思。”
③说他妹妹贴心,还真没错。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孙瑞斌说:“他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
④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⑤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接着,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⑥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⑦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⑧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
⑨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军号、药箱、马鞍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是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⑩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⑪军毯被放在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抬起胳膊挡住孙瑞斌手中的毯子,为下文叙写毯子的故事埋下伏笔。
B.父亲让孙瑞斌想办法找到送毯子的解放军,体现出他深切的感激之情。
C.文章的最后一句旨在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D.“军毯”是记叙的关键物品,体现了解放军与老百姓并肩战斗的军民鱼水情。
5.结合语境,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请赏析加点词)
6.联系上下文,说说⑤⑥段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7.假如你是前来红色博物馆的参观者,在听完这条军毯背后的故事后,你能从孙士田老人身上学到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8.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看似矛盾,却道尽了革命年代人们“冷”“暖”的生命体验。请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分析“冷”“暖”的内涵。
【链接材料】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陆定一《老山界》
【答案】4.A
5.(1)比喻,将毯子比作薄土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毯子硬、薄的特点,暗示年代久远,表现了父亲对毯子的珍视。为下文写毯子的由来做铺垫。
(2)沉淀指溶液中析出了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或比喻凝聚、积累),这里形容军毯上凝结了父亲与解放军的过往,表现了军毯意义重大,表达了父亲对解放军的感恩之心。
6.插叙,插入了父亲得到军毯的故事,交代了毯子的由来,写出了毯子对父亲的特殊意义。解开前文父亲弥留之际对毯子念念不忘的悬念(交代了原因),为后文孙瑞斌献出毯子做铺垫,体现了小说中军民一家亲的主旨。
7.①父亲是一个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人,从他在部队强渡黄河时,冒着大雨低温去帮忙可以看出;②父亲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他去世前还托付儿子一定要找到送毯子的解放军可以看出。
8.“冷”在本文中既指罕见低温下身体所感受到的温度,也指革命年代经历的艰难困苦。比如本文父亲为了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没吃饭,再比如链接材料中一座座难以翻越的山。“暖”指父亲获救后的身体感受,也指革命年代迎难而上、力求上进、互帮互助的精神。如《白杨礼赞》中农民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本文父亲与部队的深厚情谊。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有误,文章在第③段写了父亲抬起胳膊挡住孙瑞斌手中的毯子后,第④段紧跟着写了与毯子有关的一个故事,第③段写了父亲抬起胳膊挡住孙瑞斌手中的毯子是为后文做铺垫,起烘托作用。伏笔和后文的照应内容一般有一段距离,这里不是埋伏笔。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赏析。
(1)根据第②段“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把毯子比喻为薄土坯,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毯子的硬、薄特点,结合④段“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可知,暗示了毯子的年代久远,为下文写毯子的来历做铺垫;结合本段上文“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可知,蕴含着父亲对毯子的珍视。
(2)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联系语境解释文中的含义。“沉淀”一词本指溶液中释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比喻凝聚、积累,这里用来形容军毯上凝结了父亲与解放军军民情深的过往,父亲心怀感恩之心,在最后的日子里想要寻找救命恩人解放军,表现这条军毯在老人心中意义重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叙述顺序。
文章开头写父亲一直含糊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并且眼神始终不离放毯子的红漆柜子。后文写父亲去世后,孙瑞斌找不到送毯子的解放军,于是把毯子送进博物馆。⑤⑥两段通过回忆的方式,叙述了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军毯的故事,这个故事插入在上面的的故事中,这是插叙的写法。
父亲一直含糊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并且对一条老旧的毯子念念不忘。插叙的部分解开了这个悬念,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父亲会对这条毯子如此珍视。同时,这段插叙也为后文孙瑞斌决定将毯子献给红色博物馆做了铺垫。因为了解了毯子的特殊意义,所以孙瑞斌的决定显得更加合理和感人。通过讲述父亲与军毯的故事,小说展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相互帮助的精神,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主旨。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第⑤段“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第⑥段“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让他好好睡一觉”可知,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担任民兵排长,积极帮助人民军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可见父亲是一个热爱祖国、责任心强的人;
结合第⑥段“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第⑦段“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可知,父亲醒来后埋怨妻子不叫起自己,不知救命恩人的名字;一直珍藏着军毯,临终还想着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看出他的懂得感恩,知恩图报。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此题要分析“冷”的字面含义与深层含义,并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示例:冷:本义形容形 寒、凉、温度低。根据第④段“忽然天降大雨,六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父亲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可知,在本文中,一方面指在冰冷的河水里身体所感受到的温度,同时也含比喻义,就是指革命年代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如本文中父亲为了“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这样的艰辛,再如链接材料中“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些红军长征途中的遇到困难。
“暖”本义指温度不冷也不热。根据第④段“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可知,“暖”既指当年父亲获救之后的身体温暖的感受,也指内心里感到军民互助的温暖情谊。再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中北方农民力求上进、朴质、坚强的精神充满了暖色调,带给人正能量,带给积极向上的暖流和力量。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7分)
材料一
存在着一种思维:它让我们形成意见、做出判断、做出决定、形成结论。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它批判前一种思维,让前述思考过程接受理性评估。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考,特别地,批判性思维是针对你自己或者他人就特定情形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进行评估。无论我们写文章、提建议或者作决策,如果我们不是随心所欲地敷衍了事,而是对自己的论证展开反思并不断完善,我们就能生产出较好的思维产品。完善我们的思考的办法就是进行批判性思维,也就是说,像思维的教练一样对自己的思想展开批判。
批判性思维并不一定能告诉你:你是否该养只狗,全球变暖是否为真以及为什么你的汽车不能发动。但是,针对前述每一个问题,批判性思维的确能够帮助你识别不好的理由。毕竟,理性往往会屈服于一己之利、一厢情愿的思维以及其他种种诱惑,另外,我们难以避免自己的思维不受各种认知偏见的约束。
(节选自布鲁克·诺埃尔·摩尔《批判性思维》,有删改)
材料二
中学语文给我们的一项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到了中学阶段,语文教育就要超越语言文字规范和叙述,而迈向文字思维和思想。有价值的阅读和写作,都需要思维支撑,批判性思维又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让人去批评、否定、反驳,而是一个有能力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答案、结论、教条、权威、常识)往前再走一步,提出探索性疑问,在证据中分析推理,最后作出某种独到、有说服力判断的过程。
你拿什么去“批判”?批判性思维是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的,有了阅读形成的积累,你才能站到更高处去“批判”。歌德说“只知其一,等于无知”。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是批判的前提,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因为只有“一元思维”,满足于接受一个标准答案,陷入“无知的确定性”。通过阅读积累,知道很多事情有两种以上的可能性,才能形成对比、辨析、辩证的思考,创造力就被驱动了。语文教育要通过丰富的阅读给学生打开思维阀门,举一反三,进行创造。
(节选自曹林《语文教育决定了影响你一生的关键素养》,有删改)
材料三
在议论文写作中,写作者就是批判性思维者。写作者不能把自己当作辩护律师,律师在为当事人辩护的时候,代表的是当事人的利益,他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寻找和使用对当事人有利的证据。在法庭上,主持公道的是法官,法官是仲裁者。我们应该像法官一样说理,因此,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不能考虑一种观点而不考虑与其相对或相反的观点,否则就偏颇和片面了。比如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我们可以写下相对的论点:细节不能决定成败。再进一步思考:细节能不能决定成败呢?显然,这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如果战略决策有问题,大方向出了问题,细节不仅不能决定成败,其对于事态发展的影响力也是极为有限的。因此,我们可以对这个论点进行恰当的修正:在确定了大方向之后,细节可以决定成败。
(2)不能只考虑常规的论据而不考虑反例与特例。多数天鹅都是白的,我们可否由此得出结论说“天鹅是白的”?显然不能。因为哪怕有一只天鹅是黑的,这个断言也是不能成立的。
(3)不仅要考虑正面的论证,也要考虑反驳与证伪。在议论文写作中,立论与驳论互为支撑,这样的论证会更加严密。我们读过很多带有批判性思维的议论文,其中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典范。
(节选自余党绪《说理与思辨》,有删改)
9.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 )
A.如果我们使用批判性思维对自己的论证展开反思并不断完善,就一定能生产出较好的思维产品。
B.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中学生超越语言文字规范和叙述,进行有价值的阅读与写作。
C.缺乏批判性思维都是因为只有“一元思维”,满足于接受一个标准答案。
D.议论文写作者不能把自己当成辩护律师,因为律师总是带着偏见地去驳斥另一个观点。
10.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完成表格。
11.小黄同学在学习完本学期课程后,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想和你交流。请你结合材料二,任选其中一个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谈谈你的看法。
(1)学习了《智取生辰纲》后,小黄认为杨志丢生辰纲只是一个“偶然性”事件。
(2)ChatGPT快速发展并走进学生生活,小黄认为中学生使用人工智能会助长惰性,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3)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小黄义愤填膺地说:“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又尖酸刻薄,真令人讨厌。”
12.为什么余党绪老师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带有批判性思维的议论文写作的典范?请结合材料三分析。
【答案】9.B
10.①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作用 ②中学语文给我们的一项能力是批判性思维
③批判的基础是充分的阅读 ④批判的前提是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
11.示例:《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在金钱面前固然表现得可鄙,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之处,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要区别对待理性与情感。
示例2:杨志丢失生辰纲看似是偶然,实则必然。从社会背景来看,生辰纲本就是不义之财;从杨志身份来看,他出身将门,想要在朝廷出人头地之心战胜了正义感;从性格来看,杨志不善沟通,高傲蛮横又刚愎自用,且梁中书对其并不信任,丧失了人和;从对手来看,对手聪慧且同心合力,早有谋划;从天时地利来看,六月的黄泥岗,一片松树林是下手的最好时机。
示例3:人工智能只是改善人类生活的工具,如何使用这个工具才是关键。我们只要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就能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如果我们遇到问题,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再借助工具,那么既能够帮助我们 高效解决问题,还能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正确认识工具、使用工具,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1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驳对方论证入手,根据对方的论据无法证明其论点来批驳敌论的论证,从而证明了敌论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然后提出正面论点,立论与驳论互为支撑,使论证更加严密。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辨析。
A.材料一第一段中说“如果我们不是随心所欲地敷衍了事,而是对自己的论证展开反思并不断完善,我们就能生产出较好的思维产品”,使用批判性思维对自己的论证展开反思并不断完善,只是能增加生产出较好思维产品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定能”,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所以 A 项错误;
C.材料二第二段说“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因为只有‘一元思维’,满足于接受一个标准答案”,只是说很多人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原因是“一元思维”,并不是所有人,该项以偏概全,所以 C 项错误;
D.材料三第一段说“写作者不能把自己当作辩护律师,律师在为当事人辩护的时候,代表的是当事人的利益,他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寻找和使用对当事人有利的证据”,并不是说律师总是带着偏见地去驳斥另一个观点,而是律师会为了当事人利益只考虑对当事人有利的方面,该项理解错误,所以 D 项错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1)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可知,此句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后文“完善我们的思考的办法就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第二段“批判性思维的确能够帮助你识别不好的理由”可知,材料一接着介绍了批判性思维对完善思考的作用;
所以材料一主要是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作用。小标题概括为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作用”。
(2)(3)(4)小标题具有概括主要内容的作用,提炼材料二的小标题就是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中心论点,后面的(3)(4)则是对材料二内容进行分层概括,是分论点。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首句“中学语文给我们的一项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到了中学阶段,语文教育就要超越语言文字规范和叙述,而迈向文字思维和思想”可知,开篇提出了一个观点,指出了中学语文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有价值的阅读和写作,都需要思维支撑,批判性思维又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一种思维”、第二段“批判性思维是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的,有了阅读形成的积累,你才能站到更高处去‘批判’”可知,这里论述了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指出了阅读是批判的基础,因此可概括“批判的基础是充分的阅读”的观点;结合材料二第二段“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是批判的前提,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因为只有‘一元思维’,满足于接受一个标准答案,陷入‘无知的确定性’”可知,指出了掌握多元材料和角度和批评的关系,掌握多元材料和角度是批判的前提,因此可概括“批判的前提是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的观点。
“批判的基础是充分的阅读”“批判的前提是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这两个观点都体现了“中学语文给我们的一项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观点,阅读和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都是在中学语文学习中逐渐养成、培养的能力,所以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学语文给我们的一项能力是批判性思维。
由此可概括(2)中学语文给我们的一项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可概括(3)(4)“批判的基础是充分的阅读”“批判的前提是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材料二强调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的批评、否定、反驳,而是在既有观点、结论等基础上,提出探索性疑问,依据证据分析推理,做出独到、有说服力的判断,并且要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形成对比、辨析、辩证的思考。对于小黄的看法,我们不能直接认同,而要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挖掘事件或现象背后的多元因素,运用批判性思维给出新的观点。
针对“学习了《智取生辰纲》后,小黄认为杨志丢生辰纲只是一个‘偶然性’事件”。
根据批判性思维的要求,不能仅从表面认定杨志丢生辰纲是偶然事件,要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各种因素。从文本中可以挖掘出社会背景、杨志自身性格、身份以及对手情况、天时地利等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了事件的走向,说明杨志丢生辰纲存在必然性。
示例:杨志丢失生辰纲绝非偶然,而是诸多必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生辰纲是搜刮而来的不义之财,在那个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这样的财富必然会成为众人觊觎的对象,为其被劫埋下了隐患。就杨志自身而言,他出身将门,一心渴望在朝廷中出人头地,这种急切的心态让他在押送生辰纲时急于求成,忽视了许多潜在的危险。而且杨志性格上存在严重缺陷,他不善与手下沟通,对待他们高傲蛮横、刚愎自用,动不动就打骂责罚,导致手下对他心生不满,失去了团队的凝聚力,即丧失了“人和”。同时,梁中书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只是利用他来完成押送任务,这也使得杨志在执行任务时处处受限。再看他的对手,晁盖等人聪慧过人,且团结一致,早早就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对杨志等人的行动路线、作息规律等了如指掌,在谋划上占据了先机。从天时地利方面来说,六月的黄泥岗酷热难耐,一片松树林为晁盖等人提供了绝佳的隐蔽场所和下手时机,杨志等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体力和警惕性都大大下降。综合这些因素,杨志丢失生辰纲是必然的结局。
针对“ChatGPT 快速发展并走进学生生活,小黄认为中学生使用人工智能会助长惰性,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按照批判性思维的理念,不能片面地认为中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就一定是负面的影响。我们要看到人工智能的两面性,从正确使用人工智能的角度出发,思考其对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出不同的观点。
示例:不能简单地认定中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就会助长惰性,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其对中学生产生何种影响,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如果中学生能够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它完全可以成为学习的有力助手。比如,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不是立刻依赖人工智能给出答案,而是先经过自己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实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再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获取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自己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这样不仅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人工智能丰富的知识资源和多样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进行创意写作时,学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提供的素材和灵感,结合自己的想法,创作出更具创新性的作品。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它,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针对“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小黄义愤填膺地说:‘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又尖酸刻薄,真令人讨厌’”。
依据批判性思维,不能仅仅从道德批判的单一角度去评价菲利普夫妇,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的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深入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以更全面、客观的视角看待他们的行为。
示例:菲利普夫妇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表现确实让人感到可气,他们在金钱面前的势利和冷漠,以及尖酸刻薄的态度,令人反感。但如果我们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中,菲利普夫妇处于社会底层,经济条件十分窘迫,生活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把金钱看得很重。他们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为了孩子的未来,时刻担忧着生活中的各种变故。当他们得知于勒可能会成为他们的经济救星时,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他的归来;而当发现于勒穷困潦倒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他们选择了逃避和嫌弃。这种行为虽然自私,但也是他们在艰难生活环境下的无奈之举。我们不能仅仅从道德层面去谴责他们,而应该看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困境对他们行为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认可他们的行为,只是在评价他们时,要更加全面、客观,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奈。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提炼和分析。
根据材料三第二、三、四段的段首可知,余党绪老师认为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批判性思维要注意三点:不能考虑一种观点而不考虑与其相对或相反的观点;不能只考虑常规的论据而不考虑反例与特例;不仅要考虑正面的论证,也要考虑反驳与证伪。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被认为是带有批判性思维的议论文写作典范,可结合这三点来分析:
结合材料三第二段“不能考虑一种观点而不考虑与其相对或相反的观点,否则就偏颇和片面了”可知,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对方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没有只局限于这一种观点,而是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没有片面地只关注一方面的观点,使思考和论证更全面。
根据材料三第三段“不能只考虑常规的论据而不考虑反例与特例”可知,文中鲁迅针对对方以部分中国人的表现作为论据,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以这些“中国的脊梁”作为反例,说明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中国人都失掉了自信力,突破了常规论据的局限,考虑到了反例与特例,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结合材料三第四段“不仅要考虑正面的论证,也要考虑反驳与证伪。在议论文写作中,立论与驳论互为支撑,这样的论证会更加严密”可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通过对对方论据的分析,指出其“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他信力”,“求神拜佛”是“自欺力”,从而反驳了对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点,证明其论证的荒谬。接着提出自己的正面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以历史和现实中的“中国的脊梁”为论据进行论证,立论与驳论相互结合、互为支撑,让论证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泉香而酒洌 洌:___________ (2)颓然忽其间 颓然:____________
(3)天忽阴翳 翳:___________ (4)未尝家居 尝:______________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的位置用“/”标出。(断两处)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
16.欧阳修与张养浩都被赐予谥号“文忠”。请结合“知识小卡片”,说说选文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谥号的特征。
【答案】13.(1)清 (2)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3)遮挡 (4)曾经
14.(1)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百姓的出游啊。
(2)晚上就向上天祷告,白天就外出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懈怠。
15.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
16.张养浩能为百姓的苦难奔走,辛苦劳作,以公署为家,体现了他的“慈惠爱民”故而谥号“文”;他“虑国忘家”,为了远赴陕西赈灾,日夜辛劳,体现了“杀身报国”“世笃勤劳”,因此得到谥号“忠”。欧阳修被贬滁州,依然能和百姓同游,与民同乐体现了它“慈惠爱民”,所以谥号为“文”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句意:泉水甜酒水清。洌:清。
(2)句意: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3)句意:天空忽然阴云密布。翳:遮挡。
(4)句意: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尝:曾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重点字词:
(1)伛偻: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提携,绝:断。
(2)则:就。祷:祷告。于:向。终日:整日。少:稍微,丝毫。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每想到一件难受的事,就拍着胸脯大哭,因此得病不起。
“每一念至”写张养浩的内心感受,“即抚膺痛哭”写的是张养浩的具体举动,“遂得疾不起”写的是导致的结果,中间应该分别断开;
故断句: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链接材料对于谥号的介绍、结合两篇文章中主人公的具体行为,分析被赐予“文忠”谥号的原因。
张养浩的谥号“文忠”:
在“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严峻形势下,张养浩“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把自己家里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了乡里贫困的人;“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在赴任途中,遇到饥饿的人就赈济他们,看到死去的人就安葬他们。这些行为都充分展现了他对百姓的慈爱与关怀,体现了“慈惠爱民”,故而谥号“文”。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表明他到任四个月,从未在家居住,一直住在公署,全身心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做到了“虑国忘家”;“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从早到晚,没有丝毫懈怠,为赈济饥民日夜操劳,最终“得疾不起”,因过度劳累而患病不起,直至去世,这无疑是“杀身报国”“世笃勤劳”的体现,因此得到谥号“忠”。
欧阳修的谥号“文忠”:
在《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描绘了滁州百姓出游的欢乐场景,而这背后是欧阳修治理有方,让百姓安居乐业,得以享受生活;“醉能同其乐”,欧阳修喝醉了能和百姓一同享受快乐,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与民同乐,体现出他对百姓的关爱,展现了“慈惠爱民”,所以谥号为“文”。
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这个命令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一切资财都分送给周围邻里中的困难户,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了官府,又到社坛去求雨,结果是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才停止,庄稼由此得到了生长,秦地的百姓十分高兴。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难受的事,就拍着胸脯大哭,因此得病不起。去世的时候只有六十岁。关中的百姓,听到张养浩去世的消息,悲哀痛哭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
三、作文(55分,卷面分5分)
17.作文。
画家和诗人
有共同的眼睛
通过灵魂的窗子
向世界寻求意境
——艾青《彩色的诗》
我们不是画家与诗人,却也拥有这样一双眼睛,借着这双眼睛看向窗外,也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请以“那天,我推开了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材料
小标题
具体内容
材料一
①_______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考,可以帮助完善我们的思考。
材料二
②_______
分别从“③___”和“④____”两方面论证如何批判。
材料三
合理运用批判性思维
从议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三点切入。
“谥号”知识小卡片
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博闻多见曰文;敏而好学曰文;刚柔相济曰文,德美才秀曰文;坚强不暴曰文。
忠:危身来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危身利国曰忠;事君尽节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教人以善曰忠。
(摘自《逸周书·谥法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