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全国通用)
专题39 诗歌之炼句、语言风格(讲练)-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39 诗歌之炼句、语言风格(讲练)-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9诗歌之炼句语言风格知识梳理+练习原卷版docx、专题39诗歌之炼句语言风格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二、阅读——理清思路,归纳技巧。
1、圈划关键句子。阅读文章时,考生要有边读边圈划的习惯。
2、认真审清题目。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尤其是阅读中的问答题。
3、养成主题意识。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任何写作内容手法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4、分条整理答案。首先是答案表述的完整;其次是踩分点的完整。
三、应用——筛选信息,关注情境。题内所需的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交叉比较充分,题干的设置注重情境化,关注考生个性化的表达、探究、创意等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
四、写作——再现生活,规范卷面。
专题39 诗歌之炼句、语言风格(解析版)
【考点解读】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其中涉及的题型和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
一是诗歌内容理解,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人物形象;
二是语言赏析,分析诗歌的用词、用句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是情感体悟,领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如壮志未酬、思乡怀人等;
四是表现手法,考查诗歌运用的对比、衬托、象征等手法。
【考点点拨】
一、提问方式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句(某联)的妙处。
2、请从××角度赏析某句(某联)。
3、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4、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5、请谈谈这首诗(词)的语言风格。
6、有人说这首诗(词)有某特点,请从语言角度分析。
考点1:第一节 炼句
一、赏析句子表达效果“2个角度”
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一般而言,要从2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写景、造境、表情)与表达技巧(主体从写景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炼字、结构几方面赏析)。
可以从以下2个角度切入解题:
1.内容(句意、写景、造境、达情)
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从写景手法、抒情方式两方面切入;
(2)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用典;
(3) 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抑扬、虚实、动静、视听等布局谋篇与表达中心的技巧;
(4) 结构 承上启下、铺垫、点题、照应、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5) 语言 主要从炼字词方面切入: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巧妙运用。
二、赏析句子的2个突破点
(一)赏析句子的写景艺术
这类题,有的题干中明确要求赏析写景艺术,有的虽无要求,但所给句子是个写景句。对于这类题,赏析时要注意:
1、赏析角度
(1)正面描写:
①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空间——上下左右、远近高低、俯仰定移;(常涉及写景顺序,例如由近及远)
③角度——形、声、色、态;
④其他——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借助修辞方法来描写;
(2)侧面描写:
①衬托——动静、声静、乐哀等;
②对比——乐景哀景、明暗等;
③虚实——想象、联想;
2、阐释分析
①对写景艺术的阐释。如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动”何为“静”,“动”“静”如何结合。
②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要扣住手法自身效果,主要是在诗歌中的效果。
★写景的艺术效果无非是以下几点:
A、对景物自身的效果,如使景物生动形象。
B、造境,营造了什么意境,渲染了什么氛围,扩大了什么意境等。
C、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为抒发什么情感做铺垫。
(二)赏析句子的抒情艺术
一般是由“所用的抒情艺术(手法)+所要抒发的情感”构成,关键是对所用抒情艺术(手法)的准确判断。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作者在诗歌中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寓理)、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抒怀)、用典抒情等。例如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就是用典抒情。
三、解题秘籍
考点2:语言特色(风格)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语言特色类题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
一、解题步骤
1、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2、列例证
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效果
指出这一特色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二、语言风格(特色)分类
【语言风格分类1】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语言风格分类3】
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速记口诀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韵味长。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奇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2、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
【考点典例】
一、【2024年江苏扬州中考真题】诗歌阅读(6分)
过广陵驿
萨都剌①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②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③,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
8. 《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赏析。
9. 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自笑”的内涵。
【答案】8. 该句使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之苦,对于同样分处两地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9. 诗人“自笑”自己是一个在江南滞留的客人,十多年的心事,只有一盏明灯知晓而已,带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同时又有着惆怅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的意思是:月色如水,不远处点点砧声敲响,更显一片宁静;繁霜满天,云天间一声秋雁鸣叫,也催促游子踏上归程。作者连用“寒砧、寒月,老雁、霜天”四个意象,视觉上写月光如水,繁霜满天,听觉上写点点砧声敲响,一声秋雁鸣叫,视听结合,更进一步描绘出秋意深重的场景,渲染了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也委婉地抒写出内心的悲愁。寒砧令人想起家中的妻子,寒月使人惆怅羁旅孤单,而归鸿与霜天也似乎都在提醒诗人应该早点还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之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诗句“自笑栖迟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灯前”和前文可知,作者飘泊他乡、孤寂难捱,一点寒灯就勾起了他联翩的思绪,看到这一幕幕让人思乡的画面,作者却忽然开始自嘲起来。结合作者身份背景,作者自称“淮海客”,因为他这位北方人长期滞留于南方,虽然早已习惯了当地的风俗,但是始终觉得应该落叶归根。所以埋藏在心中的“十年心事”,突然就被一盏灯全部点亮,更折射出其心中的无限愁情。作者的一份深情难以言表,只好自嘲和假装豁达,体现出作者的惆怅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二、【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24分)
参加校文学社组织的“兰”主题诗文共读活动。
【甲】
兰
(明)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①。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选自明·簟溪子《兰史》,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注】①雕伤:花木枯萎。雕,通“凋”,凋落,衰败。
【乙】
跋①盆兰
(明)李流芳
①己未春,余北上至濠梁,病还。夜则苦不寐独处惘惘非对友生流连酒肆即无以遣日。二月二日,与子薪、韫父、尔凝、家伯季从子,泛舟南郊,听江君长弦歌。值雨,子薪偕尔凝、君长宿余家。盆兰正开,出以共赏。子薪故有花癖,烧烛照之,啧啧不已。
②花虽数茎,然参差掩映,态变颇具。其葩或黄或紫,或碧或素。其状或含或吐,或离或合,或高或下,或正或攲;或俯而如瞰,或仰而如承②,或平而如揖,或斜而如睨,或来而如就③,或往而如奔。或相顾而如笑,或相背而如嗔,或掩抑而如羞,或偃蹇④而如傲,或挺而如庄,或倚而如困,或群向而如语,或独立而如思。盖子薪为余言如此,非有诗肠画笔者,不能作此形容也。余既以病不能作一诗记之,欲作数笔写生,而亦复不果。然是夜与子薪对花剧⑤谈甚欢,胸中落落一无所有,伏枕便酣睡至晓,从此病顿减。此花与爱花人皆我良药,不可忘也。
(选自《檀园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有删改)
【注】①跋: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多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②承:捧着。③就:前往。④偃蹇(jiǎn):高耸的样子。⑤剧:流畅,此处指畅快。
4. 甲诗“长养非其方”中的“长”字,有同学认为应该读“cháng”,有同学认为应该读“zhǎng”。你赞同哪种读法?谈谈你的理解。
5. 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超出三处不得分)。
夜则苦A不寐B独处C惘惘D非对友生E流连F酒肆G即无以H遣日
6. 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乙文中加点的词。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子薪故有花癖,烧烛照之,啧啧不已。
8.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好诗往往“自然达意,委婉尽情”,甲诗也有这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 请梳理乙文中“兰”能让作者“从此病顿减”的原因。
10. 有感于“兰”的品质,你想制作一枚兰花书签,勉励自己做“兰”一样的人。请结合对诗文的感悟,撰写书签上的文字。(不超过50字)
【答案】
4. 示例一:我赞同读“cháng”,“长养”理解为长时间地养育。
示例二:我赞同读“zhǎng”,“长养”理解为使生长、培养。
5. BDG
6. ①. ① ②. 困倦;疲乏 ③. 实现
7. 子薪以前就有赏花的癖好,这天晚上点上蜡烛照着看花,不停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8. 甲诗“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自然地写出兰花生长在深山,散发着浓郁的幽香,“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委婉地表达出兰花虽被移到高堂却因生长环境改变而可能受到伤害,体现了“自然达意,委婉尽情”的特点。
9. ①盆兰色彩绚丽,形态万千,令人赏心悦目;②与好友子薪等一起赏花畅谈很愉快。
10. 示例:如兰之淡雅,似兰之坚韧,绽放自我,芬芳人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长养非其方”,若理解为“长期养殖不是对待兰花的正确方法”可知,此处“长”是长期的意思,应读“cháng”;
若理解为这样培养它却不是按照它生长的方式,则“长”是“使生长,培养”的意思,则读“zhǎng”。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夜晚就痛苦得难以入睡,独自一个人就怅然若失,不是面对朋友、留恋在酒肆中,就没有办法消遣日子。“夜则苦不寐”主谓结构,描述在夜晚的状态,应在“寐”后停顿;“独处惘惘”偏正结构,描述独自时的情绪,应在“惘”后停顿;“非对友生流连酒肆”并列结构,“对友生”表示面对朋友,“流连酒肆”表示留恋在酒肆中。应在“肆”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夜则苦不寐/独处惘惘/非对友生流连酒肆/即无以遣日。
故选BDG。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有的在相对而笑。根据查工具书法,查看选项,“看”切合本句语意,故选①。
(2)句意为:有的倚靠着好像很困倦。根据结合语境法,“或挺而如庄,或倚而如困,或群向而如语”是在描述兰花的状态,“有的挺拔好像庄重典雅”,“有的成群面向好像在交谈”,再根据句中的“倚”是靠着,那么兰花靠在一起,好像很疲惫。可知,此处的“困”是困倦,疲乏。
(3)句意为:也没有结果。根据课内关联法,“未果,寻病终”意为,没有实现,最终病死了。“果”是“实现”的意思,推知此处也是“实现”之意。句意:也最终没有做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故:以前。癖:癖好。烧:点燃。啧啧:表示赞叹。已:停止。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诗“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自然地描绘出兰花生长在深山中散发着浓郁香气的情景,简单而直接地表达了兰花的生存环境和独特气质。“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以平实的语言讲述兰花被世人发现移到高堂的经历,表达自然流畅。“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委婉地写出兰花离开原本的生长环境,即便受到爱护但也并非最适宜它的地方,含蓄地表达了对兰花遭遇的惋惜。“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真切地写出对兰花在寒冷冬天可能受伤害的担忧,情感表达很真挚。“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最后通过对比,委婉地传达出兰花还是在山林中更能自然绽放的观点,充分表达了对兰花原本生存状态的向往,以及对其被改变环境的遗憾之情,情感抒发得较为深沉而委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②段“是夜与子薪对花剧谈甚欢,胸中落落一无所有,伏枕便酣睡至晓,从此病顿减。此花与爱花人皆我良药,不可忘也”可知,“从此病顿减”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花”,而二是爱花人(子薪)。结合②段“花虽数茎,然参差掩映,态变颇具。其葩或黄或紫,或碧或素。其状或含或吐,或离或合……”可知,“花”的颜色色彩绚丽,“花”的形态千姿万别;令人赏心悦目。结合②段“盖子薪为余言如此,非有诗肠画笔者,不能作此形容也”可知,子薪对兰花的解读具有诗情画意,十分形象和生动,令人耳目一新,与好友子薪等一起赏花畅谈很愉快。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感悟。先根据对诗文的理解,写出“兰”的品质,然后写出自己如何做一个像“兰”一样的人。
根据甲文“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可知,“兰”具有具有淡泊名利、芳香高雅的品质。
根据乙文“花虽数茎,然参差掩映,态变颇具”可知,“兰”具有典雅的特点。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如兰般生于幽谷,绽放幽香,无论环境如何,都坚守本真,宁静自芳,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
【乙】
己未年春天,我向北行至濠梁,生病后返回。夜晚就苦于不能入睡,独自一个人感到迷茫,如果不是和朋友交往、留恋酒肆,就没有办法打发日子。二月二日,和子薪、韫父、尔凝、家伯的季从子,在南郊泛舟,听江君长弹弦唱歌。正遇到下雨,子薪和尔凝、君长在我家住宿。盆中的兰花正好开放,拿出来一起欣赏。子薪向来有喜爱花的癖好,点着蜡烛照着兰花,不停地发出赞叹声。
花虽然只有几茎,然而参差不齐、相互掩映,姿态变化很有特点。它的花有的是黄色,有的是紫色,有的是碧绿,有的是白色。它的形状有的含着,有的吐出,有的分离,有的合拢,有的高,有的低,有的端正,有的倾斜;有的俯身好像在俯瞰,有的仰头好像在承接,有的平着好像在作揖,有的斜着好像在斜视,有的过来好像在靠近,有的离去好像在奔跑。有的相互对视好像在欢笑,有的相互背对好像在生气,有的遮掩抑制好像在害羞,有的高傲好像在矜持,有的挺拔好像在庄重,有的倚靠好像在困倦,有的成群面向好像在交谈,有的独自站立好像在思考。大概子薪对我这样描述,不是有诗人的情思和画家的笔法,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我已经因为生病不能写一首诗来记录它,想作几笔写生画,也最终没有做成。然而这天晚上和子薪对着花尽情畅谈非常愉快,心中空旷没有任何杂念,伏在枕头上就酣然入睡直到天亮,从此病一下子减轻了很多。这花和爱花的人都是我的良药,不能忘记啊。
【考点精练】
一、诗歌阅读
时人见寒山
(唐)寒山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意思是,时人看见诗人,都认为他是个疯疯癫癫的人。
B.三,四句写诗人外部形象:不但貌不惊人,还胡乱穿着粗布衣服。
C.后四句说诗人虽然与时人有严重隔膜,但还是欢迎时人来“寒山”。
D.这首诗特色鲜明,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意蕴深厚、富有哲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潇洒快意,意境上显得超凡脱俗。选项中“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说法错误;故选D。
二、诗歌阅读
观书
(明)于谦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②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
[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B.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
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
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尾联是用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反衬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C错误,选C。
2.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
示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用比喻修辞,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活水随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句,用典,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答题思路:选择诗句,赏析其中两种不同修辞。
示例:“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三千字”是夸张,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金鞍玉勒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事,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三、诗歌阅读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
D.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的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孤单落寞”错,应是一种“惬意”,“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一说于诗无据。
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诗的尾联写当年亲手所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了。“无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两句运用对比,表现了今夕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要求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首先答出尾联的内容,“当年亲手所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了”,然后分析手法,注意从艺术手写景的特征和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无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两句运用对比,表现了今夕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思恋之歌,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痛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B.首联先从古语中翻出新意,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然后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
C.颈联极写诗人自己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D.尾联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10.颔联是如何表现爱情的坚贞和思念的痛苦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9.C
10.①利用谐音,“丝”与“思”谐音;②运用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用“春蚕”“蜡炬”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仿佛蜡泪要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③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表现了爱情的坚贞和思念的痛苦。
【解析】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顾影自怜”表述有误。“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能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派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所以这是对对方的猜想,而不是诗人顾影自怜;
故选C。
10.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运用了比喻、对偶和双关的手法,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用的双关的手法;而春蚕吐丝,丝尽而死,蜡烛燃烧,烧尽泪止,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这里选取了春蚕丝尽,蜡炬成灰的意象,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流露出诗人无尽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爱恋和无尽的相思。
五、【2023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离亭燕
张昇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张昇(992—1077)字杲卿,一生经历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国运渐衰的过程,这首词是他辞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离亭燕,词牌名。②低亚:低垂。
15.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怀古词,写作者退居金陵后登高楼所见,由眼前之景引发思考与感慨。
B.首句点明季节,不同于一般诗词写秋的萧瑟,而是写出美丽如画又恣意洒脱的秋景。
C.上阕中“浸”字写出长江水天相接的景致,接着描写了晴空澄澈、江波潋滟的画面。
D.下阕从远望天际到近看酒家,六朝变迁成为“闲话”,含蓄批评世人不关心国事。
16.请赏析“寒日无言西下”一句。
【答案】
15.D
16.作者以自身的感觉写视觉,使用拟人的修辞(“寒日无言”实为词人无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词人面对国运的衰败极其担忧与无奈的孤寂之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意思是历史更迭,六朝的兴盛和衰亡已随风消散,全都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闲谈的谈资。此处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并非“含蓄批评世人不关心国事”。
故选D。
16.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寒日无言西下”的意思是:只见凄凉的夕阳默默地西沉。此处从视觉角度写夕阳西下的景象,“寒日无言”将寒日拟人化,赋予“无言”的情态,实际上是写作者面对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的景象,没有任何的话语言说,而夕阳不仅是眼前之景,更象征国家命运的衰微,诗人融情于景,表达了对国运衰微的担忧和自身的孤寂之感。
六、【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3.下列选项中,对本首词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实写所见景象,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B.“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仿佛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终于得到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C.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一个“谩”字,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抒发了空有才华却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D.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作者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24.词分豪放、婉约两种风格,分析本首词属于哪一种,请阐明理由。
【答案】
23.A
24.豪放风格。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解析】
23.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词的开头虚写梦中所见景象,不是实写。
故选A。
24.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风格。这首词是婉约词派李清照的作品,风格为豪放派。开头两句写景展现一幅辽阔、壮美风景。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壮丽,其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千帆舞”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开阔壮美奠定了基调。“九万里风正举”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更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融在内,虚实结合。整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七、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4.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5.结合对本诗的理解,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案】
24.烟雾、河水、月光、沙滩,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25.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写歌女不知亡国恨,来表现上层人物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艰难的状况。既表现出了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解析】2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从“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可以知道,诗中描绘了烟雾、河水、月光、沙滩。
“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迷离的月色和淡淡的轻烟笼罩着冒着寒气的秦淮河水,也笼罩着秦淮河岸的安静沉寂的沙滩,使人感受到无比的柔和与幽静。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水边夜色。
25.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结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诗人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与无限的感慨。诗人借古讽今,讽剌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讽刺了那些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和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的情怀。
八、【2022湖南怀化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诗】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7.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18.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7.该句中的“迷”字用的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
18.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
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
【解析】
17.本题考查字词赏析。
首先“秋色遥看入楚迷”大意为“秋天的景色进入到楚地就看得不是那么明显和清晰了”。在这里其实是想说路途的遥远,让诗人无法目送朋友这么远。所以表达出的是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关心。
18.本题考查诗词比较。
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大意为“我将自己的忧愁和担忧之情寄托给明月,希望可以一直陪伴你到夜郎的西边”,由此我们知道这是将月亮当作人去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和担忧之情;
同样乙诗“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大意为“谁会可怜被驱逐的人呢?只有白云送你去江西了”,这一句也是把白云当作人,会护送朋友去江西,这也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担忧。
九、【2022江苏省淮安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 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水面初平云脚低”句的画面。(60字以内)
5. 同样写草,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与本诗中“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
【答案】
4. 示例:水面刚与湖岸齐平,波光荡漾。层层白云同水波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5. ①《春望》中“城春草木深”写出春天,城内草木丛生。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村托国家残破。
②“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草刚露出,但仅能遮没马蹄,写出了早春之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湖水涨湖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阅连成一片”,抓住早春景物的特点,再加上自己恰当、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即可。
示例:湖水刚刚开始上涨,与湖岸平齐,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
“城春草木深”借景抒情,写出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在。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的早春时节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十、【2022江苏扬州中考真题】诗歌阅读(5分)
长相思·雨①
[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②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注]①长相思,词牌名。②道,知。
9. 运用想象,描绘“窗外芭蕉窗里灯”的画面。
10. 赏析“一声声,一更更”或者“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的妙处。
【答案】
9. 诗人客居异乡,在雨夜,独坐室内,点一盏孤灯,隔窗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孤灯照着离人难入梦。
10. “一声声,一更更”形容雨声,连用两个叠宇,描摹雨断断续续的声音,既显得形象,在声音上也显得贴近。雨声之所以如此清晰入耳,是因为人夜深难寐。
“愁人”怪雨无情,不顾人的心情,就这样在空洞洞的台阶上一点一点滴到天明,这说明人一夜未睡。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
【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描绘画面的能力。
用自己的话描述某句诗中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即可。句意是: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据此,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诗人雨夜孤灯相伴,独坐室内听窗外雨打芭蕉的景象,来作答。
【10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妙处。
诗句中“一声声,一更更”是间接写雨的,“一声声”写雨之稠密,“一更更”写雨不断绝,衬托诗人的夜深难寐。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意思是:雨声啊,不懂得离人不爱听,敲打着空阶一直到天明!从中看出诗人一夜未睡。“空”,一是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二是突出了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一声声,一更更”的雨声,凄凄涼涼,仿佛人心中的愁绪一般,永远没有尽头。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
【点睛】参考译文:
雨滴声声,报时的更鼓声一遍又一遍,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此时似乎也变得多情起来,安慰孤独的我。好梦难成,心中遗憾难平,窗外的雨可不管忧愁的人喜不喜欢听,仍是不停地下着,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来。
十一、【2022湖北襄阳中考真题】)古代诗歌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表现了悲愤中的一种豪迈气概。
B.诗人用“斗十千”“直万钱”这种比喻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气氛。
C.“闲来”两句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一展宏才、有为当世。
D.全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复杂的情感变化。
8.班刊《名诗佳句欣赏》栏目正在向同学们征集对《行路难(其一)》最后两句的赏析,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7.B
8.示例一:这两句诗写的是: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扬起高高的帆,远渡碧海青天。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示例二: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解析】
7.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B.有误,诗的开头“斗十千”“直万钱”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其目的不是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而是为接下来写感情的激荡变化做铺垫。
故选A。
8.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根据题目要求,要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结合“赐金放还”的背景,诗句既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豪迈气概。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十二、【2022广西贵港中考真题】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了“老夫”苏轼“少年”“轻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
B.“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极言行走之快。
C.“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能跃马疆场。
D.本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是他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1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了典故,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
11.A
12.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表达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的感情。
【解析】
1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
A.“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理解有误。词的上片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描写表现的是“形狂”;下片中“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等句子表现的是“心狂”;
故选A。
1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意思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以及报效国家的思想情感。
十三、【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
4.长势繁茂
5.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这句是诗人对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故“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长势繁茂的特点。
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诗歌前两联三次点到“黄鹤”,有实写,有虚写。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你看“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这是一种彻底的寂寞,把人的心都冻到骨髓里面去了。下一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无尽地遐思。
故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十四、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下第①后上②永崇③高侍郎
唐·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④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释】①下第:落第,未考中。②上:上书。③永崇:指长安。④芙蓉:荷花,莲花。
(1)作者借用某个事物来暗示自己的情志,于是这个事物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请结合本诗最后两句,对此作具体分析。
【答案】
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以“芙蓉”(即荷花)自喻,借写芙蓉生在秋江上,不怨东风(春风)不来,未得和百花一齐开放,来表现自己科举落第后的怀才不遇和虽遭挫折却乐观豁达的胸襟。这里的“芙蓉”不仅是作者高洁情操的写照,也寄寓了作者对自己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品格的坚守,即使面对逆境也不失风骨,不怨天尤人,而是保持一种积极向上、自我肯定的人生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分析。
诗歌大意: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种植,日边的红杏倚着彩云栽培。木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畔,从不抱怨东风不让她及时开放。
从诗歌的整体背景来看,高蟾在科举考试中落第,心情自然是复杂而失落的。但他并没有直接抒发这种情感,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巧妙之处。
在“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这两句中,作者选取了“芙蓉”(即荷花)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荷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高洁、清雅的象征,与世俗的污浊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将自己比作秋江上的荷花,既展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也暗示了自己当前的处境——如同荷花一样,虽在秋江之上,未能与春日百花争艳,但依旧保持着自身的清丽与高雅。“不向东风怨未开”一句,更是将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里的“东风”可以理解为科举考试的风向标,也可以看作是世俗的评判标准。作者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因为未能得到科举的青睐(即“未开”),就去怨恨那“东风”(即科举制度或世俗眼光)。这种态度展现了作者超脱于世俗之外的高远志向和豁达胸襟。他明白,自己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外界的认可与否,而是取决于自己内心的坚守与追求。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荷花生长环境的客观描述,更是作者自我情感的深刻抒发。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将自己对科举落第的失落与不甘、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追求、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自豪等复杂情感都寄托在了“芙蓉”这一形象之上,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意蕴悠长。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十五、融入自然之中,领悟诗人情怀。(5分)
【甲】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 赏析《野望》或《归园田居·其三》中的画线句(选择其一)。
11. 联系诗歌及诗人,分析二位诗人归隐各自抒发的不同情感。
【答案】10. 【甲】诗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乙】诗颔联表现诗人早起晚归,躬耕劳作的场面,说明诗人乐在其中。
11. 【甲】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乙】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甲诗颔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句意: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这两句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山山、树树,秋色、落晖中展现的画面是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乙诗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意: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二句写诗人为不使田地荒芜,每天一大早下地,晚上月亮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工作辛劳,但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可以看出诗人并无抱怨之意,而是洋溢着愉快的心情和归隐的自豪。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主题。
甲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尾联,直抒胸臆。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乙诗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写的是劳动的地点及结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的是劳作的艰辛;“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的是作者的志趣。总结为:主要写出了种豆的地点和劳动成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十六、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在逆境中追寻阳光”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题目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惟①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②困踬③,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减)
【注释】①惟:句首语气词,无实义。②屯邅:处境艰难困苦。③困踬:困厄不得升进。踬,跌倒,受挫。
【丙】
黄溪夜泊
〔宋)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6. 请完成文言词汇整理表。
7. 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自 公 仕 宦 四 十 年 上 下 往 复 感 世 路 之 崎 岖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醉能同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9. 下列有关甲、乙、丙三篇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欧阳修饮酒除了为排遣心中的抑郁,更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丙诗中,欧阳修饮酒则是为了宽慰乡愁。
B. 甲文中,欧阳修是一位心系百姓、治理有方的好官,从乙文“读其文,则其人可知”这句话可得印证。
C. 甲文借游人、宾客之乐表达作者之乐;丙诗则借楚人之“恨”言诗人之“恨”。
D. 从甲、乙、丙三篇古诗文中可知欧阳修仕途的坎坷,这也导致了他生前始终无法名动天下。
10. 丙诗的颔联历来为人传诵,请自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11. 乙文中有两处“呜呼”,你认为这两处“呜呼”应当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12. 有人评价欧阳修的一生是“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这样的评价是否合适?请结合甲、乙、丙三篇古诗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6. (1)B。(2)表露。(3)埋没。(4)已经。
7. 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
8. (1)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2)先生活着的时候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作流传于后世,如果有这样的成就已经足够了,我们又悲伤什么呢!
9. D
10. 示例:语言神奇瑰丽,诗人从大处落墨,描绘出峡川从黄昏到静夜的景象。在这幅画面上,众多的景物如高山、丛林、溪水和明月,把画面装饰得既壮美又幽深。描绘了峡川月夜的苍茫、辽阔、凄清之美,抒发了作者无辜被贬的深沉感慨,又有思乡怀归的惆怅之情。
11. 第一处的“呜呼”应当用低缓,沉重的语气朗读,能够表达对欧阳修政路坎坷的同情。第二处的“呜呼”应当用沉痛、悲切的语气朗读,表达了对欧阳修逝世的痛心与惋惜。
12. 示例:合适,甲文中的欧阳修也处于被贬滁州时期,但是他却能将这种困境消解于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中,与滁州的山水同乐,与百姓同乐。乙文说欧阳修人生之路崎岖坎坷,处境艰难困苦,遭人排斥,使得他颠沛流离,但是,他仍然能够在这样的处境中一直秉承他的刚正果敢之气,到晚年都没有放弃,可见他的坚持。丙文虽然体现出他被贬之后的惆怅忧愁,但是结尾一句“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贬谪岂能来”在悲极之中,诗人笔锋一转,不再作那儿女情长的伤心之语,而是将悲情化为临风吟咏,似乎为今日能饱览楚地奇异谲诡的风光而自豪。于解嘲中放达,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旷达豪迈之气。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临溪而渔:到溪边来钓鱼。根据查找字典法可知,结合句意,应该选B.到;靠近。临:到,靠近。
(2)征于色,发于声: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发:表露。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其发于外者”的“发”的意思是:表露。句意:表达或展示在外部。
(3)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根据语境推断法可知,这里指欧阳修虽然屡遭贬谪,但是其品格、行为自然有公论,不能够被埋没。掩:埋没。
(4)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既:已经。根据参考成语法可知,“既压复起,遂显于世”中的“既”的意思是:已经。句意: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
“自公仕宦四十年”句意完整,说的是欧阳修做官的时间之长;“上下往复”写的是欧阳修的遭遇;“感世路之崎岖”写的是欧阳修的遭遇给人的感受。故分别断开。
故断句: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述:记叙。以:用。文:文章。者:的人。整体是判断句式。
(2)惟:只。生:出生。闻:闻名。于:在。苟:如果。如此:像这样。足:满足。何悲:悲伤什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D.结合乙文“惟公生有闻于当时”的意思“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可知,“也导致了他生前始终无法名动天下”错误;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莽莽苍苍的树木,终日不散的烟云,使三峡显得阴霾沉沉。开阔的江面,明月高悬,不时传来猿猴的悲鸣。
这是一处写景句,抓住了万树、苍烟、溪流、明月、猿猴哀鸣等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壮美、幽深的画面。万树、满川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氛围,苍烟具有朦胧、凄清的氛围,明月则易引发思乡之愁绪。这两句诗通过远近高低、虚实结合的描写,展现了三峡的壮丽与幽暗。树木茂密,烟云不散,三峡显得阴暗沉闷;而明月高悬,猿猴在夜间的哀鸣,更是增添了夜晚的凄凉感。这种景象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更通过景物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颔联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绘三峡的幽暗、壮丽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忧愁的氛围,表达了自己谪居他乡的愁苦之情。这种情感与标题中的“夜”字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例如,猿猴的哀鸣并不一定是真的听到,但这种想象却有效地加重了悲凉的氛围,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从“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可以看出,欧阳修做官四十年,处境困难,颠沛流离。因此,第一处的“呜呼”应当用低缓,沉重的语气朗读,表达作者对欧阳修政路坎坷的同情。从“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可以看出,欧阳修已经去世了,作者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了,内心感到非常的遗憾。因此,第二处的“呜呼”应当用沉痛、悲切的语气朗读,表达作者对欧阳修逝世的痛心与惋惜。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文段的认识和评价。
“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意思是说,欧阳修是一位超越政治险境,同时超越自身困境而坚守自得的“达者”。从甲乙丙三个文段来看,这个评价是合适的,也是恰当的。
结合甲文第一段可知,滁州百姓跟随欧阳修外出游玩,在宴会上自在地欢饮,这些侧面表现了欧阳修治理有方,让百姓安居乐业,虽然被贬,但是欧阳修没有消沉,而是认真对待工作,让百姓过上和平、安乐的生活,结合甲文第二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欧阳修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与民同乐”,展现了他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对百姓的关爱,这是超越了政治险境的“达者”;
从乙文内容来看,“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欧阳修为官四十年,仕途坎坷,被贬到边远偏僻之地,结合“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可知,但他果敢刚正的气节,一直到晚年也没有衰退。不因人生旅途中的困顿而改变自身的追求,这是一位超越自身困境的“达者”;
从丙文他被贬夷陵时的诗歌来看,前三联写他刚到达时,也觉得忧愁难忍,愁肠百结,这是人之常情。但从“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可知,他说闲来信步漫游,遇见山水佳丽,不妨高声长吟。如果不是贬官外放,又怎么能饱览各地的奇山异景。从另一个视角看待自己的被贬,从被贬的境遇中发现美好,可以看出欧阳修不再作儿女情长的豁达豪迈之气。这是一位坚守自得的“达者”。
【点睛】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如果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那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伫立风中怀念,情感上不能忘却,就是因为想到从此不能再见到先生,今后将宗仰谁呢?
【丙】楚人自来喜爱登高,抒发心中的烦闷。我才到这里,也觉得忧愁难忍。莽莽苍苍的树木,终日不散的烟云,使三峡显得阴霾沉沉。开阔的江面,明月高悬,不时传来猿猴的悲鸣。远离故乡,又逢岁暮年关,怎不叫人心惊。要想安慰孤独的灵魂,最好还是开怀痛饮。闲来信步漫游,遇见山水佳丽,不妨高声长吟。如果不是贬官外放,又怎么能饱览各地的奇山异景。
解题步骤
释句意(若是写景则为描图景)
明技巧
析作用(包含了表达技巧作用、点氛围与析情感)
答题模板
这句诗是( )意思,运用了( )手法,写出了( )景象,营造了( )意境,
表达了( )情感。(涉及不到的可以不写)
诗/词人
语言风格
诗/词人
语言风格
屈原
雄浑悲壮
李贺
忧郁激愤;奇诡瑰秀
曹操
豪放磅礴
元稹
艳丽浅近、平浅明快
陶渊明
朴素自然
白居易
平白清新
张九龄
诗委婉蕴藉
刘禹锡
或开朗流畅,或含蓄隽永
骆宾王
擅长铺陈,圆熟流转
李商隐
清丽俊逸;
陈子昂
激情奔放,刚健质朴
杜牧
含蓄绰约;清健俊爽
孟浩然
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温庭筠
绮丽香艳
王维
恬淡生动
李煜
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后期词作,凄凉悲壮
王昌龄
雄健高昂
欧阳修
词风的清丽明媚
李白
飘逸洒脱
范仲淹
词风的苍凉悲壮
杜甫
沉郁顿挫
晏殊
词风的明朗疏淡
王之涣
气势雄浑,意境开阔,韵调优美
苏轼
旷达豪迈
孟浩然
清远空淡,韵味深长
柳永
缠绵悱恻
高适
雄厚豪健,悲壮浑朴
黄庭坚
自然流畅
岑参
雄浑奇拔
秦观
情真意切
韦应物
清新典雅
李清照
婉约凄切;婉约含蓄
韩愈
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杨万里
新鲜活泼
柳宗元
描绘细致,语言淡泊
陆游
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贾岛
萧瑟悲愁
辛弃疾
气势雄壮;慷慨悲壮
王勃
意境开阔,清新质朴
姜夔
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文中词句
方法
解释
或相顾而如笑
【查工具书】顾:①看;②考虑;③拜访;④反而
(1)_____(填序号)
或倚而如困
【结合语境】或挺而如庄,或倚而如困,或群向而如语
(2)_____
而亦复不果
【课内关联】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3)_____
文言词汇整理表
文言词汇
方法借鉴
为加线字释义
临溪而渔
查找字典法: A.从高处向下看。 B.到;靠近。C.面对;对着。 D.接近,将近。
(1)
其发于外者
课内迁移法:征于色,发于声。
(2)
而终不可掩者
语境推断法: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3)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
参考成语法: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70 中考作文之选材(讲练)-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70中考作文之选材知识梳理+练习原卷版docx、专题70中考作文之选材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69 中考作文之审题与立意(讲练)-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69中考作文之审题与立意知识梳理+练习原卷版docx、专题69中考作文之审题与立意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41 诗歌之情感分析(讲练)-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41诗歌之情感分析知识梳理+练习原卷版docx、专题41诗歌之情感分析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8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