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广元市市直属普通高中备课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广元市市直属普通高中备课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四川省广元市市直属普通高中备课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四川省广元市市直属普通高中备课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广元市市直属普通高中备课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广元市市直属普通高中备课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 三星堆出土的罍大口尊等青铜器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安徽阜南、湖北枣阳、湖南华容、重庆大昌等地都有不少发现。这些尊和罍属于商式铜器,具有鲜明的南方风格。这可用于说明( )

    A. 中华早期文明交流与互动B. 早期中国南北联系的加强
    C. 三星堆文化社会生产力发达D. 多元一体政治格局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提及商式铜器的“尊和罍”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安徽阜南、湖南华容等地“都有不少发现”,可知此时南北间的技术、经济、文化等存在着一定的交流、互动,A项正确;“加强”不合题意,应为“存在”,排除B项;“社会生产力发达”不合史实,与三星堆文化模仿商式铜器相悖,排除C项;“多元一体政治格局的形成”为秦朝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2. 有学者认为,周代分封诸侯实际上是用封国的形式从组织上消化商朝遗民,并使他们成为周统治下的“新民”,即周公所说的“保殷民”“作新民”。这说明,周代分封( )
    A. 清除了商民反叛隐患B. 有利于形成政治认同
    C. 实现了国家文化统一D. 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周朝分封制下商朝遗民成为新民,可见分封制下,有利于促进不同的民众形成共同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A项“清除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周代分封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3. 春秋中后期政治的主要特征是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一些卿大夫代替了公室而掌权,最典型的是“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这种局面( )
    A. 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B. 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统治
    C. 导致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D. 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中后期,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究其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结果,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卿大夫崛起,代替公室而掌权,A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统治是在秦汉时期,而非春秋时期,排除B项;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是原因,而非结果,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而非卿大夫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
    4. 在秦代,郡县间的文书,主要包括上级的要求和下级的请示与回复文书。下级在未得到回复的情况下不会擅自处理事件,若上级一直没有回复,则下级会一直追报,而郡一级机构会按期检查下级的文书情况,以避免遗漏。这一处理方式体现了( )
    A. 秦朝政治制度核心B. 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
    C. 中央地方的平衡制约D. 上计制度的考核办法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下级机构需等待上级命令和回复,强调了上级对下级事务的掌控,显示出中央对地方的强力控制和管理,文书制度通过定期追查和检查,以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指导和命令能够贯彻执行,这正是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的体现,B项正确;秦朝政治的制度核心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这一处理方式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并非中央地方的平衡制约,排除C项;上计制度是指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报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材料并非反映上计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5. 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此路多为贸易丝绸瓷器,后世将此路称为丝绸之路,汉朝在西域设置了河西四郡,并逐步形成河西-西域的中央核心区域,国家逐步经营并设置军事基以拱卫都城。这说明( )
    A. 汉王朝重视社会的治理B. 丝绸之路的地位十分重要
    C. 西域要塞威胁国家统治D. 治理能力不断的发展完善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38年(中国)。根据材料“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此路多为贸易丝绸瓷器,后世将此路成为丝绸之路,汉朝在西域设置了河西四郡,并逐步形成河西-西域的中央核心区域,国家逐步经营并设置军事基以拱卫都城。”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以及汉朝设置河西四郡、经营西域的行为,这说明汉王朝重视社会的治理,A项正确;丝绸之路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域威胁国家统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不能得出治理能力不断的发展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6.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并接受大臣建议,以严法管理。这些举措导致
    A. 商人囤积居奇B. 私营工商业的没落
    C. 政府垄断生产D.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盐和铁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资,国家将其收归国有进行垄断专营,能够大大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盐铁官营是国家进行垄断性经营,排斥商人,排除A项;材料并未显示出私营工商业的没落,排除B项;政府只是垄断了盐和铁的生产,并未垄断所有物资的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
    7. 汉武帝时期曾担任过御史一职的张汤、赵禹均参与制定了汉代律典《越宫律》和《朝会正见律》;汉昭宣时期曾担任过御史的丞相于定国也以广博律学而著称;《史记》《后汉书》等所载御史事迹,皆以“明法、好学、谦虚”为特征。这反映出汉代( )
    A. 遵循依法治国、法律至上B. 选官标准发生新变化
    C. 对监察官职业技能的重视D. 中央官员的博学多才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题干中明确提到,曾担任过御史的官员们都参与了律典的制定,且他们的特征包括“明法、好学、谦虚”,这反映出汉代对监察官(御史)的法律知识和职业技能有很高的要求和考察,C项正确;题干只是描述了御史们参与律典制定和他们的特征,并不能说明汉代遵循依法治国、法律至上,排除A项;虽然题干描述了御史们的法律知识和特征,但并未说明选官增加了法律知识考核,排除B项;题干只是描述了御史们的法律知识和特征,并不能说明中央官员的博学多才,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规模的瘟疫流行B. 战乱异常频繁
    C.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D. 官府组织移民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至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南方人口相对来说,下降幅度较小,而材料中的官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数十不存一,这说明部分户数和人口数被地方豪强大族掌握,C项正确;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不是官府控制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此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排除B项;官府组织移民可能会使人口在地区间发生流动,但通常不会导致总体数量如此大幅度的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种现象从文明史的角度( )
    A. 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B. 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C. 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D. 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儒、佛、道三教相互碰撞与交流融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时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
    A. 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B. 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 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 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到后周(中国)。据材料“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可知,新藩镇军队的特点使得其难以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而中央禁军力量的强大则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这有助于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局面,为重新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创造了有利条件,A项正确;“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这些变化对遏制藩镇割据有积极作用,但不能说从源头完全消除了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军事力量的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 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D.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赋予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附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据此分析,羁縻府州政策的推行
    A. 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到统治阶级队伍中来
    B. 为贞观之治赢得了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C.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 扩大了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推行羁縻府州的和平民族政策,为“贞观之治”提供了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B项正确;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到统治阶级队伍中来”的是科举制,排除A项;唐代的“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与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排除C项;羁縻府州是唐朝民族政策不能扩大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排除D项。
    13. 以下是由唐朝三省六部制到宋朝二府三司制的演变示意图,从这一演变过程可知( )
    A. 宰相制度走向衰亡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官员数量日益减少D.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到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为宰相,仅保留行政权,财权归三司,军事归枢密院,还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权力,与唐朝相比,相权进一步削弱,所以材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B项正确;明朝时期,废除宰相制度,排除A项;宋朝时期出现了冗官局面,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这说明隋朝( )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C. 国强民富社会安定D. 南方经济地位上升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隋朝政府和民间的仓库中保存大量粮食和纺织品,反映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经济繁荣,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粮食和纺织品贸易,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发达,排除A项;仓储丰富主要反映国家的物资储备,不能体现百姓富足,排除C项;材料未单独描述和强调南方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该思想( )
    A. 隐含了平等和叛逆色彩B. 推动了传统儒学的思辨化
    C. 蕴含了儒学的精神价值D. 系统阐释了认识理论体系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儒家注重“德”“行”统一,以“行”释“德”,立足实践阐释道德价值的行为表达。 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性格、道德品质,而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就体现了其中的精神价值,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儒家的道德价值,而非平等与叛逆,排除A项;儒学的思辨化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化,以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论)来表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认识理论体系是一个认识实物的过程理论,与材料中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 下表为不同时期人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 《传家集》为当时人的记载,其评价更具有权威性
    B. 三人的评价都是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
    C. 何乔新将王安石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来进行评价
    D. 《鹤林玉露》与《椒邱文集》为后人记载,评价客观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安石之意,盖以欲行王政,当先致富强。而宋之中叶,帮藏耗竭,兵卫寡弱,不足以有为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何乔新的评价明确提到了王安石所处的历史背景,即“宋之中叶,帮藏耗竭,兵卫寡弱,不足以有为也……”,这表明他在评价王安石时考虑了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C项正确;根据材料“变乱旧章,兴害除利,舍是取非……(乃至)病民伤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家集》为当时人的记载,但是司马光的记载也可能受到个人偏见或政治立场的影响,不一定客观,排除A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司马光的评价确实可能受到他的伦理观念和政治立场的影响,但不能因此推断所有人的评价都是如此,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人的记载也可能受到个人偏见或时代观念的影响,不一定客观,排除D项。故选C项。
    17. 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负责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由此可知,元代驿传制度( )
    A.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 增加了政府工作职能D. 开中国邮递先河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运输官府物资…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传递公文”可知朝廷的这种做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据材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负责运输官府物资”可知,驿传制度主要是为官方服务,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有驿传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没有增加政府职能,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之前就存在邮递,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分别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 )
    A. 缓和了君权相权之间的矛盾B. 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
    C. 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D. 开创了地方官员集体议政的先河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且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这种权力运作方式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提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行省的运作方式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兼顾,没有涉及便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排除B项;“开创”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9. 卫所是明代常备军的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之地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下表是明朝初年部分地区设置卫所的情况。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A. 助推海外贸易B. 抵御荷兰殖民扩张
    C. 保卫都城安全D. 抗击倭寇的侵扰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依据材料“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并结合表格中卫所的驻地在东南沿海地区与数量可知,主要是为了抗击倭寇的侵扰,D项正确;明朝实行海禁,排除A项;荷兰的殖民入侵主要是在台湾地区,排除B项;保卫都城安全应设置在北京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20. 1421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永乐皇帝在诏令中规定“赍敕及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朝贡)国”,并为他的船队提供了银两铜钱等,以便在印度洋国家进行贸易;1430年,宜德皇帝也“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印度洋各朝贡国,同样命令郑和等领取了为购买阿丹(今也门港市亚丁)等国“进贡方物”而准备的苎丝瓷器等物品。这些诏令体现了郑和下西洋( )
    A. 以耀兵异域为目的B. 实施了开放的海洋政策
    C. 加重政府财政负担D. 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中明朝皇帝对郑和下西洋的诏令中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既有发展宗藩关系的政治目的,又有与印度洋地区的国家进行商品贸易的要求,这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D项正确;材料中的皇帝诏令既有对藩属国的赏赐的内容,又有与印度洋国家进行贸易的内容,“耀兵异域”的目的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明朝海洋政策较为保守,一度禁止海外贸易,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明朝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材料未涉及郑和下西洋对明朝财政的影响,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它无官署,无属吏,无专官,不是正式国家机构,无丝毫独立性;直接听命于皇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其成员由皇帝特旨从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等中调取”。材料中的“它”( )
    A. 处理国家事务迅速而机密B. 拥有拟定大政方针的票拟权
    C. 是行政决策一体化的产物D. 促成文书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它”是军机处,它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因此,军机处处理国家事务迅速而机密,A项正确;材料机构是军机处,而拥有票拟权的机构是内阁,排除B项;军机处无决策权,排除C项;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并未促成文书制度发生根本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22.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人为的原因在于( )
    A.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B.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C.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D. 传统农耕文明影响工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背景类选择题,时空是:明后期至清前期(中国)。依据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的是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明后期至清前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闭关锁国及海禁政策抑制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得中国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发生在清朝中期以后,与题干“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不符,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也发生在清中期以后,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明末清初中国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因此,传统农耕文明影响工商业发展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23.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 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 科举制度弊端日益显露
    C. 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 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中“比德于玉”是指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玉一样的品德,材料中“规言矩行”是指说话赶路不离规矩,比喻言行谨遵法度。这反映了明代生员的穿衣风格深受儒家道德伦理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明代八股取士的影响,并且科举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题干比较的是庶民和生员的服饰,和社会等级有关,但只从这两类人,无法得出明代整个社会结构日益固化,排除C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主体是市民,其构成主要是小商贩、雇员、艺人等中下层城市居民,与材料中的“生员”身份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24. 顾炎武提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并建议“用辟举之法"“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取士之方,不特诸生之一途而已也”。由此可知,顾炎武的主张( )
    A. 宣扬民主平等的政治理念B. 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材料“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意思是要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全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给皇帝一人独断,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C项正确;顾炎武的思想仍属于传统儒学范畴,没有主张民主平等,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明朝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顾炎武的主张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2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的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邓广铭、田余庆、戴逸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经数千年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的重要特征,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和汉朝“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思想文化措施。
    【答案】(1)新变化: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华夏族(或答“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原因: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地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联系增强;战争将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
    (2)秦: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对比题、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据材料一“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信息可知,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是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华夏族。第二小问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新变化的原因,据材料一“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可得出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地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春秋时期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使得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
    【小问2】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二“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虑,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取了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的措施。汉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第一次文明转型”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转型。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泛起“微澜”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帝国“收敛性”的主要表现?
    【答案】(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儒道法思想孕育着道德、哲学、变革思想,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准。
    (2)经济: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
    (3)政治: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思想: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方式: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友好交往。
    【解析】
    【小问1】
    本题属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上:根据材料“君主官僚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分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形成了贵族政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地方分权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经济上: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所有,分配给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学派成为主要思想流派,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准。
    【小问2】
    本题属于特点类材料分析,时空是:宋元时期时期(中国)。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非常显著,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宋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新型经济”指商品经济。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宋金元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一大重要体现是地区中心的府城、州城、县城的迅速崛起,出现新型工商业市镇并能够发展为新城市,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宋代以前,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管理严格。宋代以后,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打破了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同时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随着宋朝商业的高度发展,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
    【小问3】
    本题属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学生可从“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几个方面列举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由材料可知第三帝国指明清时期,所以其“内向”性表现在对内的强化君主专制上。即政治上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对外的 “非竞争”性,指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与外国的积极扩张正好相对。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对外。方式上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友好交往。
    27. 下图《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目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结合目录和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某一趋势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观点: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说明:古代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次较长的分裂割据时期。每一次的分裂都酝酿着统一。秦汉、隋唐、元明清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纷争,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一一秦朝。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三国两晋南北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隋文帝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在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中,但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综上,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示例2】观点:秦朝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发展趋势。
    说明: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建立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仅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也增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由此可见,在秦朝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各民族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趋势还可以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制度创新、选官制度、赋税制度、区域经济、经济结构、思想文化、民族交融、对外关系等角度作答)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题的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目录和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某一趋势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学生可根据国家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这一趋势提取观点: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说明:结合春秋战国分裂局势到秦汉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又处于分裂状态,到隋朝的统一,唐朝的繁盛,五代十国的分裂再到宋元明清国家的统一进行论述。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人物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史料来源
    司马光(1019—1086年,尚书左仆射)
    变乱旧章,兴害除利,舍是取非……(乃至)病民伤国
    《传家集》
    罗大经(1196—1252年,理学家)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鹤林玉露》
    何乔新(1427—1502年,刑部尚书)
    安石之意,盖以欲行王政,当先致富强。而宋之中叶,帮藏耗竭,兵卫寡弱,不足以有为也……
    《椒邱文集》
    卫的数量
    驻地
    11 卫
    山东沿海
    14 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 卫
    广东沿海

    相关试卷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广元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广元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唐朝中期推行的一项经济制度规定,梁启超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四川省广元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四川省广元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