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万物生长靠太阳”,确实太阳对于我们以地球为家园的人类来说是太重要、太熟悉、太亲切了。完成下面小题。
1. 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
A. 氧和氦 B. 氢和氮 C. 氨和氧 D. 氢和氦
2. 我国下列地区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是( )
A. 青藏高原 B. 四川盆地 C. 山东丘陵 D. 华北平原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能最丰富,A正确;四川盆地、山东丘陵、华北平原均位于季风区,降水多,太阳能不如青藏高原丰富,BCD错误。故选A。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了数次大冰期(指地质时期中的寒冷期,通常表现为全球平均气温偏低,冰川覆盖面积巨大)。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3. 与第四纪相比,“爬行动物的时代”全球气候的总体特点是( )
A. 冷湿 B. 冷干 C. 暖干 D. 暖湿
4. 下列重要事件与时期对应正确的是( )
A. 前寒武纪—形成联合古陆 B. 早古生代—裸子植物盛行
C. 中生代—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D. 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人类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显示,第四纪时期温度低,降水多,主要表现为冷湿,“爬行动物的时代”主要为中生代时期,温度高,降水少,表现为暖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人类出现于新生代第四纪,D正确;中生代裸子植物盛行,新生代喜马拉雅山形成,BC错误;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A错误。故选D。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字母代表的是( )
A. A-大气圈 B. C-地幔 C. D-地核 D. G-岩石圈
6. 图中,C圈层的主体是( )
A. 河流 B. 湖泊 C. 冰川 D. 海洋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图中A层中有云层,为大气圈,A正确;C为水圈,D为地壳,G在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图中C为水圈,主体为海洋,河流、湖泊、冰川水量占比均远小于海洋,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表为某市连续三天的天气预报图,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与前两日相比,12月12日昼夜温差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①增强④减弱 B. ①增强③增强
C. ②增强③减弱 D. ②增强④增强
【答案】7. C 8. A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反射作用,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反射作用,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晴朗的天气云层较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①增强,使得白天的温度较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即④较弱,保温作用较弱,夜晚的温度较低,导致昼夜温差较大,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故选A。
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飞机平稳地飞行在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完成下面小题。
9. 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正在的大气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 )
A. 有若干电离层方便通信 B. 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
C. 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高 D. 气温上冷下热气流平稳
10. 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特点是( )
A. 对流运动显著 B. 平流运动显著
C. 上升运动显著 D. 下沉运动显著
【答案】9. C 10. A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可知,飞机在云层的上方,云层主要分布在对流层,故飞机飞行应该是平流层,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C正确;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部分,A错误;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是高层大气,B错误;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逐渐升高,气温上热下冷,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是对流层,大气运动特点是对流运动显著,A正确;平流运动显著的是平流层,B错误;空气对流运动包括垂直上升与下沉运动,不是单独的上升运动显著或下沉运动显著,CD错误。故选A。
地面冷热不均,会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致使等压面产生变化。下图为北半球某地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丁、丙
C. 乙、甲、丙、丁 D. 甲、乙、丁、丙
12. 若此图表示的是海陆之间的气压关系,则甲为( )
A. 热源,如夜间的海洋 B. 热源,如白天的海洋
C. 冷源,如白天的陆地 D. 冷源,如夜间的陆地
【答案】11. B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等压面特征判断,高空丁处等压面凸起,应为高气压,高空丙处等压面下凹,应为低气压,同一地点的高空等压面与低空等压面往往对称相反,则位于近地面的甲地为低气压,乙处为高气压,即近地面气压值甲<乙,高空气压值丁>丙。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气压值甲>丁,乙>丙,综上所述,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乙>甲>丁>丙,B正确,ACD错。故选B。
【12题详解】
若此图表示的是海陆之间的气压关系,由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气压值甲<乙,故此时近地面风从乙吹向甲,则甲处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说明热源在甲,排除CD;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相反,此时风从乙吹向甲,若为白天,则甲为陆地,若为晚上,则甲为海洋,A正确,B错。故选A。
13. 海浪是海里的波浪。我国有许多冲浪爱好者,每年去沿海地区冲浪。下列有关波浪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波浪越高,能量越大 B. 风速越小,波浪越大
C. 波浪越高,波峰越低 D. 波的传播方向与风向相反
【答案】A
【解析】波浪是海水受风力等外力影响,促使它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而发生向上、向下、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这就形成了海上波浪。风速越小,波浪越小,B错误;波浪越高,波峰越高,能量越大,A正确,C错误;波的传播方向与风向相同,D错误。故选A。
14. 浙江钱塘江潮水是中国著名的自然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水上涨时,观潮的游客挤满海塘(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挡潮堤坝)。下图为日地月位置关系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位置。当钱塘江出现大潮时,月球位于( )
A. 甲、乙位置 B. 甲、丙位置 C. 丙、丁位置 D. 乙、丁位置
【答案】B
【解析】太阳、月球和地球大致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叠加在一起,形成大潮,即月球位于甲、丙时,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5.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一种形式。图(下图)中下列有关洋流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洋流是北半球暖流 B. ②洋流是南半球寒流
C. ①洋流流经高纬度地区 D. ②洋流是北半球寒流
【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纬度分布,左图越向南纬度越高,水温越低,①为南半球暖流,流经中纬度地区,右图越向南纬度越低,水温越高,②为北半球寒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 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在野外地貌观察时,应该选择的观测点要( )
A. 深山峡谷 B. 低平洼地 C. 视野开阔 D. 视野狭小
【答案】C
【解析】地貌观察时,深山峡谷周围高,遮挡视线,观察范围小,不是最佳观测点,A错误。低平洼地处,四面高的地方会遮挡视线,不是最佳观测点,B错误。视野开阔的地点观察范围广,是最佳观测点,C正确。视野狭小观察范围小,不是最佳观测点,D错误。故选C。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区,植被垂直结构越丰富。下图为森林的成层现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森林植被出现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 )
A. 湿度自上而下增大 B. 光照自上而下减弱
C. 气温自上而下升高 D. 风速自上而下降低
18. 下列森林植被中,垂直结构最丰富的是( )
A. 亚寒带针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阔叶林 D. 热带雨林
【答案】17. B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光照垂直递减率较大,自上而下减弱,所以喜光的高大乔木占据上层,需要光照较少的灌木占据中层,喜阴植被生长在林下层。 B 正确;湿度、气温、风速的垂直变化对森林植被的分层现象影响不大, ACD 错误。故选 B。
【18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森林植被中,层次最多的是热带雨林,因为热带雨林植被生长在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气温高,降水丰富, D正确;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植被,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植被,亚寒带针叶林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下的植被,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都比热带雨林气候要差很多,因此层次都不如热带雨林带中多, ABC 错误。故选 D 。
小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研究“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野外挖掘了一处土壤剖面,并带回少量土壤用于实验研究。下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各土层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淀积层 B. ②-腐殖质层 C. ③-母质层 D. ④-有机层
20. 小李同学欲增加带回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以提高该土壤肥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浇纯净水 B. 倒入熟石灰 C. 加入腐烂食物 D. 拌入细沙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森林土壤一般结构特征判断,图中①位于最表层,应为有机层,②位于有机层之下,应腐殖质层,③位于淋溶层之下,应为淀积层,④位于母岩层之上,应为母质层。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净水、熟石灰、细沙均不含有有机质,且对有机质的补充和分解影响不大,因此浇纯净水、倒入熟石灰、拌入细沙并不能直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排除ABD;腐烂食物含有大量有机质,加入腐烂食物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提高土壤肥力,C符合题意。故选C。
21.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下列地区中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是( )
A. 华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西南地区 D. 华南地区
【答案】A
【解析】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蒸发较弱,旱灾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华南、西南降水多,气候湿润;我国的西北地区虽然降水量少,气候干燥,但由于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干旱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华北地区降水较少,用水量大,我国旱灾的多发区应为华北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 泥石流是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其自然原因是( )
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较少,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具备的条件:地势起伏大,松散物质多,短时间内大量水流,①④正确。降水少,难以形成短时间内大量水流,②错误;地表基岩广布,松散物质少,不易发生泥石流现象,③错误。故选C。
23. 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下列有关我国防灾减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以防为主,放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 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
C. 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
D. 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
【答案】B
【解析】我国防灾减灾过程中一旦面临重大灾害要由中央统一决策地方部门分工协作,全民参与,不应该各自为战,B符合题意;面对灾害,中央统一决策,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坚持“以防为主,放抗救相结合”的方针,ACD都是防灾减灾的正确做法。故选B。
24. 第5号台风“杜苏芮”于2023年7月28日9时55分在福建沿海登陆。7月29日,在邯郸旅游的丹霞同学接到灾害通报后,用手机APP规划了回石家庄的自驾线路,线路规划主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数字地球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D. 遥感技术
【答案】B
【解析】数字地球主要是对数据信息的呈现与模拟,不能进行线路规划,A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分析地理信息,可以进行线路规划,B正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进行线路规划,C错误;遥感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不能进行线路规划,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 根据下图,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____,目前已知最大的宇宙范围是____。
(2)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小行星带是处在火星与E____两行星轨道之间:天王星与H____两行星因距日较远,属远日行星。
(3)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____、____和液态水。
【答案】(1)太阳系 可观测宇宙
(2)木星 海王星
(3)适宜的温度 适于呼吸的大气
【解析】本题以太阳系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剖面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分布规律、运动特征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中所属太阳系,比太阳系更高一级的为银河系,目前已知最大的宇宙范围是可观测宇宙。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太阳系八颗行星按距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是处在火星和木星(E)轨道之间,天王星(G)和海王星(H)距离太阳较远,为远日行星。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以及地球上拥有液态水。
26.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③____;⑦____;⑧____。
(2)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三种类型。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华北地区的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
(3)下列关于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②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过程之一
③加剧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
(2)陆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3)B
【解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及地理意义,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运用、掌握,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图中③在大气中,由海洋上空到陆地上空,为水汽输送;⑦在地下,为地下径流,⑧来自植物,为植物蒸腾。
【小问2详解】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多为内流河,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上内循环,华北地区的河流多为外流河,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
【小问3详解】
水在水循环各环节中不断地运动,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①正确;水在水循环各环节中运动过程中,不断转换能量和携带物质运动,因此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过程,从而调整全球各地之间热量收支,以到达热量收支平衡,②正确、③错误;水循环过程中,水的运动(特别是地表径流)通过侵蚀、沉积等作用会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④正确。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
(1)图中甲、丙曲线分别表示大洋表层的____、____。
(2)图中可知,大洋表层的温度分布规律是____,影响因素是____。
(3)图中表示大洋表层盐度最高的海域是____,原因是____。
【答案】(1)海水密度 海水盐度
(2)由低纬向高纬降低 太阳辐射
(3)副热带海域 降水少,蒸发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解析】本题以海水性质为材料,涉及海水性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海水的热量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则海水温度越高,相反则海水温度越低,故海水温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乙是海水温度;甲随纬度升高而升高,代表海水密度,丙在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极地递减,代表海水盐度。
【小问2详解】
海水的热量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则海水温度越高,相反则海水温度越低,故海水温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因素,纬度不同,太阳辐射不同。
【小问3详解】
海水盐度在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极地递减,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原因是降水少,蒸发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导致海水盐度高。
28.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表示的是在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地貌(地貌名称)。B图地貌是____(地貌名称),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往往形成于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
(2)C图所示①②③④是____地貌的演化过程,该种地貌在我国____高原分布最广。图中石钟乳是在____作用下形成的,石林的形成原因为____作用。
(3)简要分析说明C图所示地貌对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利影响。
【答案】(1)流水堆积 (河口)三角洲 (新月形)沙丘
(2)喀斯特 云贵 流水沉积 流水溶蚀(侵蚀)
(3)土层薄、肥力低,不宜农耕;地下多溶洞,不宜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地形崎岖,不宜铺设交通网络。
【解析】本大题以地貌景观示意图、喀斯特地貌演变过程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A图河道多分汊,且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大致呈三角状的泥沙堆积体,表示河口三角洲,是在流水堆积(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地貌。B图表示沙丘地貌,由风力堆积形成,往往形成于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当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主要的自然环境特点是干旱。
【小问2详解】
C图所示①②③④是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该种地貌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最广。图中石钟乳的形成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在滴落的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逸出,碳酸氢钙变为碳酸钙沉积)形成的;石林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小问3详解】
喀斯特地貌形成地面喀斯特和溶洞、地下暗河等地下喀斯特地貌。由于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土层浅薄,且土壤肥力低,地表水易下渗,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多溶洞和地下暗河,不适宜大型工程设施的建设;地表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线路的建设等。
12月10日星期六
12月11日星期日
12月12日星期一
1-3℃
0-5℃
-1-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监测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共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