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综合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2023年5月我国珠峰科考13名登山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并完成了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下图为考察人员登顶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 考察人员都佩戴墨镜,主要考虑到考察地( )
A. 太阳辐射强 B. 大气能见度高
C. 风力作用强 D. 积雪反射率高
2. 在珠峰峰顶,便携式定位接收机获取的位置数据来自( )
A.地理信息系统 B. 卫星遥感技术
C.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 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墨镜的作用是为了保护眼睛,冰川分布地区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应戴遮阳帽遮阳,该区域太阳辐射强,积雪广布,积雪反射率高,会直接导致到达考察人员眼睛内的辐射强,容易发生“雪盲”,必须戴墨镜保护眼睛,与该地太阳辐射强相比,积雪反射率高对眼睛的伤害更大,D正确,A错误;大气能见度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但这不是带墨镜的主要原因,B错误;戴墨镜主要不是抵御大风,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不能提供位置信息,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导航、定位的功能,可以为便携式定位接收机提供位置的相关信息,C正确;卫星遥感技术是的功能是遥感监测,不能提供位置信息,B错误;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是预报灾情的,不能提供位置信息,D错误。故选C。
3. 读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图,完成下面小题。
该地峰林、峰丛、孤峰形成的先后次序是( )
A. 峰丛、峰林、孤峰 B. 孤峰、峰丛、峰林
C. 峰丛、孤峰、峰林 D. 孤峰、峰林、峰丛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峰林、峰丛、孤峰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石灰岩出露地表时间越早,受流水溶蚀越早,被侵蚀程度越重。从图中可以看出,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说明流水溶蚀程度较轻;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断续相连,流水溶蚀程度较重,受溶蚀时间较早;孤峰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说明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受溶蚀时间最早。所以地表喀斯特地貌发育一般顺序为峰丛一峰林一孤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 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新生代 D. 前寒武纪
【答案】B
【解析】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前寒武纪元古宙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D错误;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A错误;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B正确;新生代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C错误。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5.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变化明显,表现在( )
A. 臭氧增多 B.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C. 水汽增多 D. 氧气增多
【答案】B
【解析】联系已学可知,由于人们使用化石燃料、大面积毁林以及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所以目前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了,B正确;制冷工业释放氟氯烃化合物导致一些区域的臭氧减少,A错误;水汽和氧气没有明显的变化,CD错误。故选B。
骆驼刺是一种落叶灌木,其典型特征是根系发达、叶片细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影响骆驼刺形态和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质构造 B. 光照 C. 水热 D. 人工栽培
7. 骆驼刺可能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和哪个省区( )
A. 西北地区新疆 B. 北方地区湖北 C. 青藏地区西藏 D. 南方地区四川
【答案】6. C 7. A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典型特征是根系发达、叶片细小”,叶片细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根系发达可以汲取土壤深处的地下水,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资源短缺,影响骆驼刺形态和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水热,C正确;地质构造、光照的影响小,骆驼刺是野生植物,不是人工栽培的,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承接上一题,骆驼刺耐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气候干旱,适合骆驼刺生长,A正确;湖北属于南方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大,不适合骆驼刺生长,B错误;西藏属于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不符合骆驼刺生长,C错误;四川属于南方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大,不适合骆驼刺生长,D错误。故选A。
2021年我国能源局印发了《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十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做到分布式光伏“宜建尽建”。全国掀起整县光伏试点推进浪潮。下图为皖南某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景观和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该地各月光伏发电度数结算差异较大,下列各月发电量最多的月份是( )
A. 2月 B. 5月 C. 8月 D. 11月
9. 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
A. 环境污染小 B. 发电效率高 C. 受天气影响小 D. 占地面积小
10. 从发电角度,分布式“宜建尽建”的地区是( )
A. 贵州 B. 安徽 C. 重庆 D. 西藏
【答案】8. C 9. D 10. D
【解析】
【8题详解】
光伏发电受天气变化和昼夜长短等因素的影响,题中四个选项中,皖南(安徽南部)地区8月受伏旱天气影响,多晴天,且昼较长、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多,光伏发电量多,C正确;其余月份降水较多,或昼较短、太阳高度小,获得太阳辐射少,排除ABD,故选C。
【9题详解】
屋顶太阳能发电不占用土地,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占地面积小,D正确。太阳能清洁可再生,无论是集中式光伏发电还是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对环境污染都小,A错误。太阳能分布广泛,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屋顶太阳能分散布局,发电效率低,B错误。太阳能来自太阳,是以光与热的形式体现的能源,受天气影响大,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最适宜推广光伏发电的地区,应是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宜光伏发电的地区。贵州、安徽、重庆、西藏四个地区中,西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日数多,是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最适宜推广分布式光伏“宜建尽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北京时间2023年9月9日6时10分,摩洛哥马拉喀什西南88千米处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0千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右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圈层① B. 圈层② C. 圈层③ D. 圈层④
12. 监测震后受灾范围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GPS B. RS C. GIS D. VR
13. 以下有关地球内部圈层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圈层是岩石圈 B. ①③圈层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
C. ③④圈层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 D. ③④圈层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
14. 下列关于地震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地震发生后横波先到达地表 B. 地震一定会引起海啸
C.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D.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答案】11. A 12. B 13. D 14. D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圈层①是地壳、圈层②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圈层③是地幔,圈层④是地核。由材料可知,震源深度为10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陆地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圈层①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对比灾前和灾后景象以估算受损情况,不需要用到GPS,A错误。RS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获取灾前和灾后景象需要用到RS,B正确;GIS主要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估算受损情况需要用到GIS,C错误。VR是虚拟现实,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据图可知①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故①圈层为地壳,A错误;图中①圈层为地壳,③圈层为地幔,二者的分界线为莫霍界面,B错误;④圈层为地核,③④圈层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D正确,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纵波的传播速度要快于横波,故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地表,A错误;海底地震有可能引发海啸,但发生在内陆的地震不会引发海啸,B错误;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来确定的,并且一次地震的能量是固定的,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C错误;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在同一个地震中,不同地点的烈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D正确。故选D。
2014年的“掉深”事故中,中国海军372号艇的官兵,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坚韧的毅力,在3分钟内执行500多个动作,成功处置事故,创造了潜艇史上成功摆脱“掉深”的先例。“掉深”即“海中断崖”,是由于海水性质发生跃变,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使潜艇犹如人“从山顶跳下悬崖”一样,引发潜艇的破损并导致沉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下列关于造成“掉深”现象的海水性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水盐度由上至下急剧增加 B. 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小
C. 海水温度由上至下急剧降低 D. 水下滑坡引起海啸
16. 海水的温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 B. 洋流 C. 季节 D. 深度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掉深”即海中断崖,由于海水性质出现差异,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少,而浮力与密度有关,因此可推测“掉深”为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少,B正确,A错误;海水温度越低,密度越大,浮力越大,C错误;海啸不会引起潜艇出现掉深事故,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导致不同纬度地区的海水温度有所不同。 太阳辐射能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导致表层海水温度也呈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因此,纬度是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之一,A正确;洋流、季节和深度也会对海水温度产生影响,但它们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洋流可以影响局部地区的水温,但不会改变整个海域的温度分布规律,B错误;季节变化会影响海水的温度,但这种影响通常局限于特定季节和地区,C错误;深度对海水温度的影响也较小,因为海洋的热容量非常大,表层海水的温度变化对深层海水的影响有限,D错误。故选A。
读“土壤剖面的垂直土层序列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甲、乙、丙、丁土层顺序正确的是( )
A. 有机层、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
B. 生物层、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
C. 生物层、淋溶层、母质层、淀积层
D. 有机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18. 对土壤肥力和矿物养分的形成影响显著的分别是( )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甲、丁
【答案】17. D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甲层是由植物残体堆积体组成,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组成,是有机层;乙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是淋溶层,位于腐殖质层之下;丙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是淀积层,位于淋溶层之下;丁是指土层下部的层次,是未经受土壤发育过程的显著影响的土壤母质,是母质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成土母质为土壤的发生发育提供最初的物质来源矿物质,由上题可知,甲是有机层,丁是母质层,因此对土壤肥力和矿物养分的形成影响显著的分别是甲、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较为严重。根据联合国2008年数据,我国拥有全世界21%的人口,但水资源只占总量的6%,人均水资源量仅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国658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缺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导致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较为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
①人口基数庞大②水资源分布不均③缺乏大江大河④水污染严重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20. 缓解我国华北地区供水压力的有效措施包括( )
①毁林开荒②跨流域调水③大幅降低水价④防治水污染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19. A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我国拥有全世界21%的人口,水资源只占总量的6%,故人口基数庞大是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①项正确;我国水资源分布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时空分布都不均,是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之一,②项正确;我国河湖众多,有排名居世界前列的大江大河,③项错误;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是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之一,④项正确。由以上可知①②④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不能缓解供水压力,故①项错误;跨流域调水能调节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水北调缓解华北地区供水压力,②项正确;大幅降低水价,会增加水浪费,不能缓解供水压力,故③项错误;水污染严重是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之一,防治水污染可以缓解供水压力,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0分)
2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1)若上图示意热力环流,则甲、乙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气压较高是的____。
(2)若上图示意城市热岛效应,则图中甲为__________(选填城市或乡村)。
(3)若上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人类对图中环节影响最大的是_____(填序号)。
(4)若上图示意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水运动状况,则图中甲、乙两地位于地中海的是_______。
【答案】甲 乙 城市 ③ 乙
【解析】(1)热力环流的原因是近地面冷热不均,甲地气流上升的原因是近地面气温高,乙地近地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
(2)城市热岛效应的发生是城市气温较乡村高,气流上升,故甲为城市。
(3)若上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则②是蒸发,①是水汽输送,④是降水,③是地表径流,人类对地表径流影响最大。
(4)直布罗陀海峡东侧的地中海密度大,水面低于海峡西侧的大西洋,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故乙地位于地中海。
2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植被的生长特征具有环境的适应性。有的植物根系长达20米,地上茎叶很小(左图):有的植物枝繁叶茂,常常可见茎花和板根(下图)。
(1)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来看,左图所示植被主要位于我国的____地区,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______。若该植被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___,以获得更多的地下水。
(2)右图所示的植被类型是______,其分布地区终年气温______,降水______,植物全年生长旺密。
(3)比较图示两类型植被:右图所示植被的植物种类更______(多或少),垂直结构更____(简单或复杂)。造成两种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水分或热量)
【答案】(1)西北 干旱 低
(2)热带雨林 高 丰富/多
(3)多 复杂 水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左图所示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的很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地下深层水分,说明当地地表水缺乏,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若该植被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以获得更多的地下水。
【小问2详解】
结合植被茎花、板根的现象,可知右图所示的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其分布区终年气温高,降水丰富,植被受环境影响,多茎花、茎果、板状根现象,植物全年生长旺盛。
【小问3详解】
热带雨林中,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生长,右图所示植被的植物种类更多样,垂直结构更复杂,多藤本、附生植物,造成两种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左图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矮小,根系发达,右图降水丰沛,水热条件适宜,植被生长旺盛。
2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下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下右图为某地区新型温室大棚景观。
(1)试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温室大棚内气温高的原因。
(2)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说明其有助于保温的原理。
(3)温室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蔬菜,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量可以进入温室;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地面辐射能量很少能透出温室,使能量保存在温室中,导致大棚内气温高。
(2)在大棚内洒水,可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夜间水汽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作用(或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因此有助于保温。
(3)温室大棚与自然状态相比,大棚保温作用强,棚内昼夜温差小,糖分累积少,积累的营养物质少,蔬菜质量较差。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是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可以穿过塑料薄膜或是玻璃,使得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量可以进入温室,使温室内部升温; 而温室内部升温后会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中传播,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其穿透能力差,难以穿透塑料薄膜和玻璃进入外界大气中,使得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能量很少能透出温室,使能量保存在温室中,导致大棚内气温高。
【小问2详解】
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降温速度较慢,在大棚内洒水可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使大棚内夜间降温较慢;由于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较强,夜间大棚内的水汽能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棚内的大气逆辐射作用,有助于大棚内部的保温。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温室大棚与自然状态相比,大棚内的保温作用强,使得棚内昼夜温差小,蔬菜的糖分累积少,积累的营养物质少,蔬菜质量较差;而自然状态下,外界昼夜温差较大,使得自然状态下蔬菜能够受到昼夜温差的影响积累较多的养分和糖分,使得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质量好于大棚内。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7月9日8时-11日15时广元再次遭遇强降雨,广元市地处我国西南川陕交界的低山丘陵地带,部分县区被暴雨和大暴雨袭击,造成嘉陵江、白龙江、南河等江河水位上涨。截至11日16时,全市122个乡镇、58388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39万亩,转移人口13707人、倒塌房屋65间,直接经济总损失3.94亿元。灾情还在进一步统计中。
(1)广元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2)洪涝灾害给广元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3)解决广元的洪涝灾害的措施有?
【答案】(1)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嘉陵江在广元的支流众多,汇水量大;广元市多山地丘陵,人口城市多集中在河谷地带,损失大。
(2)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3)提高洪涝灾害检测预警水平,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工作;加固加高河堤;清空水库拦截洪水;疏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退耕还湖,扩大分洪蓄洪区;政府完善救灾政策体系,准备好救灾人员和物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涉及洪水的形成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思考——自然原因:强降水、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流域的汇水速度(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河道的排水速度(河道顺直程度、河道通畅程度、纵向坡度)。人为原因——破坏流域内植被、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占用分洪区等。结合广元的实际情况,分析其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广元地处川陕立交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大且集中;嘉陵江在广元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汇水量大;广元市多山地丘陵,而人口城市多集中在河谷地带,上游来水快,一旦发生洪水,往往损失大。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截至11日16时,全市122个乡镇、58388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39万亩,转移人口13707人、倒塌房屋65间,直接经济总损失3.94亿元”可知,洪水可能淹没房屋、农田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小问3详解】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组织管理措施——①工程措施:上游修建水库;中游兴修水利工程,加固大堤,建立分洪、蓄洪区,河道裁弯取直;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②生物措施:上中游地区植树造林;调整农业结构;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湖。 ③组织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实行防洪保险等。结合广元的情况,其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有:提高洪涝灾害检测预警水平,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工作;广元河流众多,要加固加高河堤,清空水库拦截洪水,疏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由于农业的开垦,湖泊面积萎缩,调蓄能力降低,导致洪灾发生,因此要退耕还湖,扩大分洪蓄洪区;针对洪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政府完善救灾政策体系,准备好救灾人员和物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监测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共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