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重点高中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2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重点高中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2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关于《春秋》的讨论中,将《春秋》视为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世界模型:具有启发性,因为它传达了孔子贤明的判断;具有典范性,因为它教会我们自己理解世界;具有诊断性,因为它帮助我们辨别错误并相应地调整我们的行为。司马迁写作的历史以类似的方式运转,他想通过《史记》努力地去塑造他的模型,从而影响这个世界。
我们谈到“改变历史的书籍”,不能不想到《春秋》和《史记》。《史记》就像它的原型《春秋》-样,都是企图用说教的形式来代替世俗的权力对社会产生作用。正如司马迁对《春秋》的描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敞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在这种观点里,《春秋》本身被当作人类世界的规则。所以,司马迁认为《春秋》必须被阅读才能产生效果,才能实现孔子“为国以礼”的理想。正如孟子所写:“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所有这一切背后的认识是,通过正名可以重塑世界。孔子强调名称与实际事物应当相符,即每个社会角色都应该符合其名称所代表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反叛和谋杀在书中被明确定罪,这些行为就会因被震慑而消失,社会的和谐就不再依赖于严格的法律和惩罚,而是通过“礼”这种神奇的、非强制的手段。正如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在这里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正确的言语必,页受到礼制的约束,如果言语被不适当地使用,将导致混乱和道德失衡。
《论语》中有两个段落表明了孔子著名的“正名”主张。其一,他指出,如果被邀请去治理卫国,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正名。当他的对话者对这个计划表示惊讶时,孔子解释说,名不正将导致礼乐不兴,这样会导致刑罚失当。其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换句话说,孔子认为社会的顺利运转取决于人们正确履行社会规约他们的角色。
汉代的学者认为,他们仍然可以从《春秋》中听到孔子的声音,他们急切地找寻文本,从中寻找孔子如何用恰当的词语采评论历史事件的证据。因此,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关于《春秋》的讨论中写道,有国者、为人臣者、父亲和儿子都必须学习《春秋》,这样他们才能恰当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避免导致被误解的灾难。他继续写道:“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司马迁的这段文字清楚地提到了孔子的“正名”学说,当他提出他的《史记》以《春秋》为蓝本时,他的意思是,《史记》继承了孔子通过语言改造世界的方案。
阅读《史记》,我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司马迁在践行这种方案。虽然历史事实可能无法充分表现奖善惩恶的“天道”,但历史学家可以通过识别有价值但被遗忘的个体,通过谴责那些因行为而损害了良好声誉的人,增加宇宙中正义数量的累积。历史学家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工作来验证天道。对历史学家来说,完成他们试图发现的过程似乎是一个无望的循环,但司马迁从未认为历史学家只是一个中立、客观的观察者。相反,他从一开始就相信历史学家在宇宙的顺利运转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侯格瑞《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之“改造世界”)
材料二:
侯格瑞阅读《史记》的方法有两大亮点:首先是独特的阅读视角,即凌空鸟瞰、把握全貌。每一个人读《史记》都是一篇一篇地读,侯格瑞本人也一定是这样。但侯氏的阅读方法与一般读者大相径庭的是:侯氏是鸟瞰,一般读法是在地面上平视。《史记》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宇宙世界”,鸟瞰才能看到全貌,平视只能看到一个局部。在这里,“阅读”已不只是在浏览,而是探讨、创作,或者叫深度阅读,要把体会、感悟写成论文,写成著作。平视的读法,是对《史记》记载的每一件历史事件的思考,或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思考。所以,平视的读法看到的是《史记》分门别类的编纂史料,做历史判断的思维受到局限。而侯氏的鸟瞰看到的是一个“宇宙世界”模型,对历史判断的思维境界上升了几个台阶。
其次是独特的阅读方式。一般的阅读是沿着阅读的对象思考问题,侯氏的阅读是演示创作阅读对象的过程,即演示司马迁的创作过程。例如鲁隐公之被弑、卫州吁之篡权,一般的读者限于对所见记载作思考,侯氏的阅读则是从模块上把所有关于鲁隐公、卫州吁的历史碎片集中起来按时间顺序排列,思考司马迁为什么选择这些历史碎片,它是怎样组装在模块上的,也就是用演示司马迁的创作过程来解释鲁隐公为什么被弑、卫州吁是怎样篡权的。这一阅读方式与其阅读视角是紧密相连的。它告诉我们通过阅读《史记》探究某一个问题时,首先要从《史记》各体例中把相关事件的记述全部集中起来,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历史碎片。它在各部分,即在各个篇章的记载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些不同,司马迁是怎么思考的,司马迁的结论是什么。这样的思维路径能使每位读者都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节选自张大可《侯格瑞是怎样读(史记)的》)
【注】侯格瑞(Grant Hardy):是美国当代汉学界最知名的《史记》研究学者。他书名中的“青铜”指代中国在那段历史时期的物质世界,用“竹简”指代司马迁根据这段历史写成的历史著作《史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孔子非常重视名称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提出“正名”的主张,希望通过言语的形式实现其“为国以礼”的思想。
B.材料一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力主要来自《春秋》,他认识到《春秋》的多种功能,想以此为蓝本书历史来影响世界。
C.材料一认为司马迁并不会完全客观地记录历史,他主要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去验证天道,达到奖善惩恶、改造世界的目的。
D.材料二总结了侯格瑞阅读《史记》方法中的两大亮点,但材料一主要展示其独特的阅读视角,几乎不涉及独特的阅读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是对《史记》的专题研究,作者的旁征博引证明研究学问需要开阔的视野。
B.材料二中的“阅读对象”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可以指人物,也可以指历史事件。
C.只要能对历史著作进行深度阅读、演示历史作品的创作过程,就能成为历史学家。
D.材料二以鲁隐公被弑、卫州吁篡权为例,主要是为了展示侯格瑞独特的阅读方式。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对《史记》认识的一项是(3分) ( )
A.《史记》根据个人的地位和影响把人物传记部分分为本纪、世家和列传三类。
B.《史记》叙述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对刘邦动杀机,把项羽塑造成重“礼”之人。
C.《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史记》把孔子、陈涉等身份相对低微之人列入记述诸侯的“世家”之内。
4.侯格瑞在材料一中谈自己对《史记》的理解和评价,为什么用大量篇幅讲述《春秋》和孔子?(4分)
答:
5.《史记·屈原列传》讲述了在楚国日趋衰亡的背景下屈原由被楚怀王信任、疏远到流放的过程,以及与渔父对话和投江自尽的细节,前人评价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请结合材料二说说我们该怎样深读这篇史传。 (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啼晓鸡
吴伯箫
①从很早就向往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翁《归田园居》里的名句,也是从心底里爱好着,玩味不已的。这还不是什么遁世思想,有以寄迹山林;实是田野风物,那竹篱茅舍、豆棚瓜架之类,所给予的熏染过深的缘故。
②在都市里,烟囱,楼厦挤得满满的,处处都是摩托车霓虹灯。人们黄昏起床,黎明就寝,昼夜生活压根给它翻了个儿,对守夜司晨的鸡犬之声他们怕很生疏吧。同那古昔战场上长矛盔甲一样,在氨气炮坦克车的队里,怪嫌寒碜的。于今,报晓么,有自鸣钟,有早号,汽笛;防护么,有警察,红头阿三。鸡狗禽兽之裔,还不滚一边去!你看,一更二更敲着梆子过夜的更夫,都躲到僻静的城角落去了呢。
③可是,虽说如此,对喔喔的鸡啼,汪汪的犬吠,还是觉得有些亲近。无论在哪里听到,总仿佛还乡里、遇故知般情味,这也许是没落的表征吧,我对这点没落却是固执的。你且想想看:秋天,晌午时分,老大的太阳,正煦暖的晒着,温都都的。在乡间,一个小村落里,谁家禾场上秋收后一大堆草垛的顶上,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它摇摇的先兀自向四方眺望一会,忽然伸长了脖颈,“哥嘟嘟,”响亮地叫起来了。停一息,听了听什么,“哥嘟嘟,……”又叫了一声。紧跟着,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不知有多少雄鸡,百数十个吧,也一齐答了应声;这里喔喔,那里喔喔,远远近近,嚷成一片的闹着。你不神往么?草垛跟前,谁家烂漫天真的孩子,手指点在腮边,红红的脸,都看呆了呢。“咯咯哒,咯咯哒……”你瞧,偏偏那边又采了母鸡生了蛋的呼唤,真叫人高兴!要是太平丰年,家给人足的时候,在这一阵正午的鸡啼声里,你想象不到家家的饭菜香,及那食桌边熙熙和乐的情趣么?
④犬吠呢?你且别怕。虽则踏入一座山庄或走近一家宅院的时候,总会有瘦的,肥的,波波嗡嗡的大小狗,以凶凶嘴脸向你袭来示威;然而它不会伤害你的,不过是虚张声势,迎你过来送你过去而已。若真的在一家门口伫立稍久的话,那吠声便会给你唤出一个人来。“狗!谁呀?”清脆娇婉的声音,说不定还是一位桃花面素朴的姑娘哩。要是熟,就请进去作个客人;不熟,“这家杏花开得真好!”或“枣都红满树了?”说了一句话就走也行。那条狗,一壁厢,却已用亲熟的目光注视着你,摇了尾巴了。
⑤怎么样.可过瘾?
⑥若有工夫,以袖手旁观的态度,看看鸡斗,瞧瞧狗打架,不也有趣么?你看那胜者的趾高气扬,败者的垂头曳尾?就很令人兴感。甚而爱管闲事,以同情心驱策,都想打抱不平。可是我不劝你去学唐明皇:因了喜欢民间清明节的斗鸡戏,便在宫中修了鸡坊,选六军五百小儿,驯养几千只长安雄鸡,来专用于斗鸡游戏。上之好之,民风尤甚,那是满可不必的,咱们万岁爷晚年原有点儿荒唐。养狗,而至喂肥了无所事事,去看它赛跑,也无卿;酒色财气,鱼乌狗马之什,成了癖,是都足以使人不争气,堕往泥潭里去的。
⑦要真的像孟尝君的食客,鸡鸣狗盗①,也罢了。本来么,鸡叫开关,偏偏夜才三更,不到鸡叫时候,你就学那一声,骗一回塞边鸡,骗一回守关人,有啥关系?总比愁白了头发还过不去关的伍子胥好得多不是?“绛帻鸡人报晓筹”②,《周礼·春官》中就有所谓祭祀夜呼以警百官早起的“鸡人”在。
⑧再说犬守夜吧,夜里犬吠却有点怕人。特别那一阵紧一阵慢,村犬狺狺然的齐声乱吠,就往往把孩子们关在了被里。以为哪里又遭了毛贼了。大人们也不敢睡熟,惯常坐起来,放土枪,警备万一的不测。鸡啼呢,就好:长夜漫漫何时旦?当你在旅床上辗转不寐,风雨夜雷电交迫的时候,啼鸡一声,就有了盼头了。尽管是漆黑漆黑的黑夜,总敌不住一遍遍的鸡声相催,慢慢的东方欲白,月没星稀,天就大亮了。
⑨农家春耕季节,鸡叫头遍长工就起来喂牛。鸡叫三遍就带了犁耙绳索上坡。最怀念:闪灼的星天下,料峭的春风中,鸡啼声里,犬吠声里,那伴了三头耕牛,两只猎狗,一车农具的上坡人啊。咯啰啰的说话,隐约约的人影,犹如梦中。如果在跟前,你不愿同他们一块儿走走么?于我是迷恋着的。还有,除夕夜阑,祠堂前,家人正围绕着发纸马、烧金银锞、放鞭炮的时候,五更鸡啼也一声声繁了起来,那情景又是怎样的静穆深远呢?很多人童年记忆的网里,对此怕就打着很密的结吧。
⑩鸡呜的时辰真怪:在夜,要欲曙天;在昼,要日当午。阴雨也罢,冷暖也罢,到时辰就喔喔地啼了起来。且是那样有尺寸斟酌的。康德老先生那有名的哲学散步,虽以时间的准确,惹了人的异常叹服,但比之唱晓雄鸡,不是还有点距离么?我们平时是不想,但想来确够神秘。
⑪有闻鸡起舞的故事,有长鸣鸡的传说。朝有“束带待鸡鸣”,野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喂,你锁在都城的朋友,笼里金丝雀与木架上鹦鹉听够了,何妨于星月夜,驿桥边,胸怀郁悒的时候,去听一听那千户万户的鸡鸣犬吠声呢。它是可以给你很多安慰、很多鼓舞的。
⑫不信,前路茫茫正自踌躇当儿,山那畔,隐隐的雄鸡啼处,村舍就不远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于“山屋”
(有删改)
【注】①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尝君供养众多门客,他曾被困在秦国,门客中有人偷东西,有入学鸡鸣,最终帮他逃出秦国。②诗句的意思是“戴红巾的报时官手执更筹报晓”。鸡人,周代的报时官。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②段写都市人与乡村生活相反的生活方式,强调都市人对鸡犬之声的生疏和轻蔑,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写鸡鸣作准备。
B.第⑤段只使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对乡村鸡犬之声的描写,下启对鸡犬之声进一步的思考。
C.文本语言给人面对面娓娓交谈的感觉,如第⑩段直呼“都城的朋友”,邀请他到乡村驿桥边享受鸡犬之声,解除胸中郁悒,平易亲切。
D.第⑨段写鸡鸣春耕,把“人”的因素完美地融进乡村风物之中,突出了鸡啼犬吠催人奋进的特点,照应第③段结尾的“家家饭菜香”。
7.关于第③段的“秋日鸡鸣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先写煦暖的太阳,再写秋收后的禾场,为大公鸡的出场渲染出柔和亮丽的情境。
B.使用工笔手法描绘大公鸡,从站位、姿态、动作和叫声等方面表现其洒脱之美。
C.整段描写叠合回忆与想象,植入天真的孩子形象,目的是再现作者的童年生活。
D.写数百只雄鸡的和鸣,从听觉的角度展示乡村风物,更加突出了画面的立体感。
8.本文主要的写作对象为“啼晓鸡”,为什么在第④段和第⑧段两次描写“犬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
9.文中多次使用典故,并由此引入对“平常生活之美”的思考,富有层次感。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哀公问孔子曰:“寡人生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辟席曰:“吾君之问,乃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言之?”哀公曰:“否。吾子就席,微吾子,无所闻之矣。”孔子就席曰:“君入庙门,升自阼阶,仰见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安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旦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安不至矣?君平旦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门廷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安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之四郊,亡国之墟列必有数矣,君以此思惧,则惧将安不至矣?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安不至矣?夫执国之柄,履民之上,懔乎如腐索御奔马。《易》曰:‘履虎尾。’《诗》曰:‘如履薄冰。’不亦危乎?”哀公再拜曰:“寡人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刘向《新序》卷四)
材料二: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理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太宗每力行不倦,数年间,海内康宁,突厥破灭,因谓群臣曰:“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栽,遵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征之力也。”顾谓征曰:“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玉虽有[A]美质[B]在于[C]石间[D]不值[E]良工[F]琢磨[G]与瓦砾[H]不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与《锦瑟》“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日”用法相同。
B.“丘小人也”与《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也”用法不同。
C.顾,回头看,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的“顾”意思不同。
D.弘,光大,与《谏太宗十思疏》“弘兹九德”的“弘”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孔子从哀公日常见到的事物和经历的事情人手,启发他置身特定的场景中去感受和思考,相信他能弥补自认为的不足,最后引用经典中的话引导他。
B.唐太宗鉴于古代帝王灭亡的原因,并考虑到自己受身居深宫无法充分了解天下事的限制,希望侍臣们做他的耳目,不要因为天下太平无事就大意。
C.唐太宗虽然不具备玉的美好品质,但是在魏征的尽心辅佐下,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和睦,并使远方的外族臣服,因此他夸赞魏征是技艺高超的玉工。
D.唐太宗自述,贞观初年除了魏征劝他实行帝道和王道,其他大臣都持反对意见,他采纳了魏征的意见,结果只经过几年的时间就把国家治理太平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子就席,微吾子,无所闻之矣。
译文:
(2)哀公再拜曰:“寡人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14,孔子和魏征都引用舟和水的比喻来说明道理,但他们所针对的情况和要达到的目的各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3分)
答: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①
贾 至
银烛朝天紫陌②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③,百啭流莺绕建章④。
剑珮声随玉墀⑤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⑥里,朝朝染翰⑦侍君王。
【注】①贾至(718-772),唐代诗人,时任中书舍人(皇帝的文秘人员,负责起草诏令,参议政事和中书省管理)。两省:指门下省和中书省。②紫陌:通往皇宫的大道。③青琐:皇宫门窗上的装饰。④建章:汉代官名,这里指大明宫。⑤玉墀:宫殿前的台阶。⑥凤池:即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⑦染翰:写文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颔联写殿前杨柳低垂,流莺婉转啼鸣,暗示百官朝见皇上的宏大场面。
B.银烛照着昏暗的京城大道,诗人走到大殿时天色已亮,足见紫陌之长。
C.大臣们走在玉石台阶之上,佩剑和佩玉发出声响,反衬出早朝的肃静。
D.第六句从嗅觉角度表现早朝场景,华服染香,给早朝增添庄重的色彩。
16.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评价这首诗的特点是“格高气畅”,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6分)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 , ”两句询问几位弟子的志向,表现了他长于启发的特点。
(2)张老师在讲怀古词时指出,词人常以历史遗迹的冷落荒凉表达兴衰的感慨,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是“ , ”。
(3)古代诗词常借“楼”的意象来抒发情感,如“ , ”就把楼和思念之愁联系在一起。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工(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这清明时节的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换,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竞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必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动,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间没有停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
19.文中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来,一些主打科学启蒙的“科学玩具”受到家长关注,成为玩具市场的“新宠”。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引导孩子接触科学,有助于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纵观科学史,不少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 ① ,引导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往往是小时候与科学的不期而遏。科学的魅力是无穷的,走近科学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中借助“科学玩具”,能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发科学热情。
但应看到,大部分“科学玩具”都使用了化工材料,而这些化工材料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制造“科学玩具”者不仅要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方面下功夫, ② 。据媒体报道,很多“科学玩具”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原料,但是那些原料经历了多个环节的再生产,毒性仍然存在。如果孩子们做好防范,如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等,就能避免伤害。所以为“科学玩具”上好“安全锁”很重要,那样能让孩子更好地与科学相遇。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答:①
②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
答:
22.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一些主打科学启蒙的‘科学玩具’受到家长关注”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B.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C.“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而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D.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有很多关于治学的感悟,流传到今天被人们信奉为至理名言。但把这些名言警句放在一起看,似乎有些情理相悖。如:
《论语》里面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杜甫告诉世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朱熹却告诫人们:“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却有人感叹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B(“材料一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力主要来自《春秋》”有误 , 材料一开头两段的相关信息是“司马迁写作的历史以类似的方式 运转”, 后面也有信息说“他提出他的《史记》以《春秋》为蓝本”, 是说《史记》的写作受《春秋》影响很大 , 司马迁作为太史令书写历史 是其职责 , 所以不能说创作动力主要来自《春秋》。)
2. C(“就能成为历史学家”有误 , 材料二最后一句说“这样的思维路径能使每位读者都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是对侯格瑞的阅读方式 体现出的意义所做的评价 , 指出它的重要作用 , 但未必会使读者成为历史学家 。以侯格瑞为例 , 他有这样的阅读方式 , 只是被称作 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学者。)
3. C(C项是对《史记》在文学、史学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赞誉,与材料一没有关联。A项指出《史记》中关于人物传记的三种类型,这几种类型属于司马迁塑造的模型,把人物根据地位分为三类,也符合“正名”的思想。B项显示出司马迁对“礼”的重视, 与材料一有关论述一致。D项说“把孔子、陈涉等身份低微之人”抬升到“世家”之内, 照应材料一最后一段中“通过识别有价值但被遗忘的个体”,并给予“正名”。)
4. ①通过《春秋》来推究司马迁的写作意图 。作者看到了《春秋》对司马迁的深刻影响,认为司马迁也想通过写作建构自己的世界模型,从而达到影响世界的目的。②以孔子的“正名”思想来阐释司马迁的写作原则。作者认为司马迁继承了孔子重视礼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编写历史,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5. ①用凌空鸟瞰的阅读方式整体把握《屈原列传》, 除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外,还要体会司马迁本人的创作思想和情怀。②要学会演示历史学家的创作过程,《屈原列传》把屈原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背景下,启发读者思考忠臣与国家兴亡的关系;屈原与渔父对话和投江自尽的细节,展示了一个忠臣的内心世界和高洁品质等。这样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能引用观点 2分,能结合《屈原列传》2分,能用观点分析《屈原列传》2分。意思对即可)
6. D(“照应第③段结尾的‘家家饭菜香》”有误 , 第③段的“家家饭菜香”是由鸡啼之声带给人的美好想象 , 与第 ⑨段的“鸡鸣春耕”没有 直接的照应关系。)
7. C(“植入天真的孩子形象 , 目的是再现作者的童年生活”有误 , 作者描写秋日鸡鸣 , 目的是展现乡村风物之美 , 在鸡鸣图中植入一个 天真的孩子形象 , 主要是为了增加画面的真实感 , 并不是为了再现自己的童年生活。)
8. (1)第④段写“犬吠”,主要是把它与第③段的“鸡鸣”放在一起描绘乡村生活画面, 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2)第⑧段写“犬吠”,写它在深夜带给人的恐惧,与“啼晓鸡”形成对比,突出啼晓鸡鸣带给人的安慰。(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9. ①引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引出下文的鸡鸣犬吠,从外部表现乡村风物之美。②引用唐明皇的故事,先批评对鸡、犬之类不正常的喜爱,又引用孟尝君的故事把话题转到“啼晓鸡”上,分别表现啼晓鸡给人盼头、催人勤奋和准时等特点,赞美乡村风物的内在美。③引用闻鸡起舞等典故,启发读者在雄鸡唱晓声中感受安慰和鼓舞的力量。(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10. BDG(断句加标点:玉虽有美质 , 在于石间 , 不值良工琢磨 , 与瓦砾不别。)
11. A(A项“蓝田日暖玉生烟”的“ 日”是名词“太阳”, 没有活用 。B项前一个“也”表示判断语气 , 后一个“也”表示祈使语气 , 二者用法 不相同;C项后一个“顾”意思是“但、不过”, 和前一个意思不相同;D项后一个“弘”意思是“光大”, 和前一个意思相同。)
12. C(“唐太宗虽然不具备玉的美好品质”错 , 不具备玉的美好品质是唐太宗自谦的说法 , 不能看作事实。)
13. (1)您请回席就座 , 如果没有您 , 我就没有办法听到指教了 。(“就席”“微”翻译正确分别给 1分 , 大意正确给2分)
(2)哀公拜了两拜说:“寡人虽然不聪慧 , 也要实践您的这番教导。”(“敏”“事”翻译正确分别给 1分 , 大意正确给2分)
14. ①孔子针对的是哀公从来不懂什么叫危险的情况 ,目的是想要哀公感受并懂得什么叫危险。②魏征针对的是唐太宗明确意识到百姓力量的可畏的情况,目的是肯定唐太宗的清醒,使他更坚定自己的认识,谨慎治国。(答出第一点给 1分,答出第二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
材料一
鲁哀公问孔子道: "寡人出生在公侯的深宅大院之中,在奶妈宫女的手中长大,寡人从来不懂什么叫悲哀,从来不懂什么叫忧愁,从来不懂什么叫劳苦,从来不懂什么叫恐惧,从来不懂什么叫危险。”孔子离开坐席,说: "我的主公所问的问题,是圣明君主才会提出的问题,我是个见识浅薄的人,哪配谈这个问题呢?”哀公说:"不然。您请回席就座,如果没有您,我就没有办法听到指教了。”孔子回到坐席上,说:"主公您进入宗庙的大门,从东面的台阶登上大堂,仰头看看椽子和栋梁,低头看看几案,这里陈设的器皿都还在,而当初使用这些礼器的人却早已死去了,主公您根据这种情形品味一下什么是悲哀,那么悲哀之情怎么能不油然而生呢?主公您在天将明未明之际就梳洗穿戴,天刚亮就上朝与大臣们议论国事,若有一项制度推行不下去,那就是国家不安定的征兆,主公您根据这种情形品味一下什么是忧愁,那么忧愁之情怎么能不油然而生呢?主公您天刚亮就上朝与大臣们讨论国事,日落西山才退朝休息,这中间一定有一些诸侯的子孙在主公您的门下侍候听命,主公您根据这种情形品味一下什么叫劳苦,那么劳苦的感觉怎能不感同身受呢?主公您走出曲阜四面的城,来眺望曲阜的四郊,在满目罗列的古代亡国的废墟之上一定有些人建房居住了,您根据这种情形品味一下什么叫恐惧,那么国破家亡的恐惧之感怎能不油然而生呢?我听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把船浮起来,水也能把船打翻,主公您用这船和水的比喻想想什么叫危险,那么危险的感觉怎么能不涌上心头呢?掌握国家大权,身在万民之上,就像用一根烂绳子来驾驭飞跑的骏马。《周易》说:‘踩在老虎的尾巴上。《诗经》说:‘像走在薄薄的冰层上。那不也是很危险吗?”哀公拜了两拜说: "寡人虽然不聪慧,也要实践您的这番教导。”
材料二 :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晨就必有夜晚一样,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最终到了灭亡的结局。我已经身居九重深宫,不可能对天下的事情都看到,所以委托卿等,作为我的耳目了解下情况。千万不可以认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就不在意。《尚书》说:‘值得爱的不是君吗?值得畏的不是民吗?做天子的,如果有道那么人们就推戴他做人主,如果无道那么人们就把他废弃而不用,这实在可怕啊。”魏征回答说:"从古以来丧失国家的君主,都是因为在安定的时候忘记了危亡,在清平的时候忘记了动乱,所以不能长治久安。如今陛下拥有天下,内外清平安定,能够留心治国的方法,经常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谨慎的心态,国家的气运自然会长久。我又听古人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打翻。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值得敬畏,确实是这样。”
太宗坚持竭力实行,毫不懈怠,几年之间,天下安康和睦 , 突厥被打败臣服,于是太宗对群臣说:" 贞观初年,人们都持不同意见,认为当今一定不能实行帝道、王道,只有魏征劝我推行。我听了他的话,不过几年,就做到中原安宁,边远的外族臣服。使我终于取得这样的成就,都是魏征的功劳。”又回头对魏征说:"玉虽然有美好的本质,但藏在石头里, 没有遇上好的工匠去雕琢研磨, 那就和瓦块碎石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遇上好的工匠,就可以成为流传万代的珍宝。我虽然没有美好的本质,被你雕琢研磨,多亏你用仁义来约束我, 用道德来光大我,使我能有今天这样的功业,你也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工匠啊。”
15.A(“暗示百官朝见皇上的宏大场面”有误 , 此处描写大明宫的建筑 , 肃穆中透出春天的生机,但还没有写到百官朝见皇上的场面。)
16.①银烛朝天,作者已经早早赶往朝廷,体现出恪尽职守的精神。②剑颯声响,御香薰衣,走在大殿的台阶上,暗含朝廷官员的自豪之意。③勉励两省僚友,共沐皇恩,为朝廷建言献策,体现积极治国的情怀。(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17. (1)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2)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3)示例: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
瞑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江楼感旧》)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每答出一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也给分)
18.①表明这场冷雨下的范围之广 , 突出了其连绵不绝的特点 。 (1分)②表明作者的视野由近及远 , 逐步地变得开阔 。 (2分)③与前文的短句搭配 , 给读者错落有致、酣畅淋漓的感觉 。(2分)
19. ①“迷换”应为“迷幻”。②“必竟”应为“毕竟”(每处2分)
20. ①都是从小被激发出科学热情的 ②更要提醒孩子注意防范安全隐患(每处2分 , 只要意思对 , 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21. 它们在生产过程中 ,被加入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原料,那些原料经历了多个环节的再生产,毒性仍然存在。(“加入了”前加“被”;“但是”前后不存在转折关系,所以删除“但是”一词。每处2分。其他答案修改正确且不改变原意,酌情给分)
22. C(材料中的“科学玩具”和 C项“木”“树”的引号都表示强调 。A项“慈祥”引号表示反语 , B项“活菩萨”引号表示比喻义 , D项“杂 交水稻之父”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23. 审题指导:材料所选名言都是有关学习的句子 , 大多为考生所熟悉 , 有的甚至出自教材 。但三组名言各有对比之处,如果不细加思考 , 可能会被“情理相悖”所误导 。审题时要弄明白每句名言所处的情境、论述的对象。
如“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是说“学习”与“反思”的辩证关系 , 这个“思”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的反思,针对的是只会努力学习不善于思考的情况 。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思”, 是指不愿意学习的情境下的胡思乱想 。两句话中的 “ 思”内涵不一样。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首先强调的是读书的“量”,由“量”的积累最终会引起“质”的变化 , 但里面的“破”也是对“ 质”的要求,读书要读破、读通,这一点与朱熹的主张相同 。朱熹说“读书要精读”,就是把书读透,在没有读透一本书的情况下不要贪多 。朱熹在此强调精读,并没有反对多读。
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读书多了之后,人的气质就会得到升华 。而“百无一用是书生”并不是批评读书,这句话的背景是面对外敌入侵时,读书人恨自己不能用所读之书与敌人作战,是知识分子一种爱国的表现。
写作提示:①可以立足于学习本身,就其中一组名言展开议论发表看法;②可以从名言的背景出发,弄清楚它们针对的特殊情况,不可错误理解古人,甚至胡乱引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 。③不拘泥于古人对问题的成见,只要自己投入学习,也一样会 有深刻的感悟 。至于孰是孰非,用自己的实践去体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希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14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