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简答题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简答题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共20页。
1.(2024/新高考1卷)文言文选材双文本,《资治通鉴·汉纪》《读通鉴论》卷三
(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题型:概括内容要点
2.(2024/新高考2卷)文言文选材三文本,《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论衡·非韩》
(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题型:概括内容要点,比较分析
3(2023/新高考1卷)文言文选材双文本,《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题型:分析人物论证依据
4.(2023/新高考2卷)文言文选材双文本,《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题型:分析原因
5.(2022/新高考1卷)文言文选材单文本,《战国策·魏策三》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题型:概括人.事特点
6.(2022/新高考2卷)文言文选材单文本,《东观汉记·卷十》
(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题型:评价观点态度(主旨)
【常考题型】
1.概括/分析人、事特点。
2.分析概括原因
3.比较分析/概括
4.分析人物或作者的论证过程
5.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答题思路】
1.精准审题,明确答题角度。
2.精准定向,准确筛选文本区间。
3.理清层次,分清因果,理顺逻辑。
4.重点关注文言文双文本的比较分析。
【注意事项】
①.用自己的语言精准表达,不要直接摘抄原文,也不要用翻译代替答案。
②.概括表述要合于规范,分条作答,按问题顺序回答。
③.筛选概括信息要完整全面,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
【好题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汉书·苏武传》)
【注】燕王刘旦曾勾结上官桀父子及桑弘羊阴谋推翻汉昭帝及大司马霍光,事败自杀。
2.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的优容与尊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陵先将军①,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材料二: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②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①陵先将军,指李广;②媒蘖,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
3.材料二中司马迁说“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认为李陵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4.楚怀王错误的政治决策导致楚国内外交困,请从文段一概括具体事例。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聂以道宰江右一邑,日有村人早出卖菜,拾得至元钞①十五锭,归以奉母。母怒曰:“得非盗来而欺我乎?纵有遗失,亦不过三两张耳,宁有一束之理?况我家未尝有此,立当祸至。可急速送还,毋累我为也。”言之再,子弗从。母曰:“必如是,我须诉之官。”子曰:“拾得之物,送还何人?”母曰:“但于原拾处俟候,定有失主来矣。”子遂依命携往。顷间,果见寻钞者。村人本朴质,竟不诘其数,便以付还。傍观之人皆令分取为赏,失主靳曰:“我原三十锭,方才一半,安可赏之?”争闹不已。相持至厅事下。聂推问村人,其辞实。又密唤其母审之,合,乃俾二人各具“失者实三十锭,得者实十五锭”文状在官,后却谓失主曰:“此非汝钞,必天赐贤母以养老者。若三十锭,则汝钞也。可自别寻去。”遂给付母子,闻者称快。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一·贤母辞拾遗钞》)
材料二:
君秉正直而济以刚柔,罔有败事,尤尊礼贤士大夫,如宗令尹道传,张太常图南,以风厉四方。罪状常宁、安化诸豪,根株痛断,屏之远方,豪党为绝。掾史湖广时,湖广盐法②废坏已久,从参政海南,以上命榷牢盆,尽除老奸宿蠹,拔塞本源无遗余者。
授承务郎道州路江永县兼劝农事,以兴学校劝农桑为急先,归流民三百余,户垦良田十余顷,豪民自归其诡寄,奸民自绝其讼狱。奉使入境,遣骑邀迎,议谳疑狱,所平反皆允当。废黄泥渡,别通道使民运米盐。水潦至,不为民病。夺豪民三百年占民水利,还溉良田数万顷。岁旱,民不为忧。去之日父老童稚涕泣邀遮塞道请必无弃我。
(节选自刘岳申《元故中顺大夫广东道宣慰副使聂以道墓志铭》)
材料三:
聂以道,吉水人。少倜傥,耻为污行,尝录永丰儒学,弃之去。为吏从参政,整治海南盐法,尽除宿弊。天历中,中书奏以为武昌推官③,上惊曰:“是非不要钱聂以道耶?向者使岭南廉能吏也,今始为推官耶?”其所扬历,无不可书者。
(节选自《万历吉安府志④·卷之十八 列传一》)
【注】①至元钞:元代纸币。②盐法:国家对食盐生产和销售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③推官:即元代路总管府推官,掌管地方刑狱,到元代中后期还参与地方建设及军事活动。④府志:一般是指府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田赋等基本介绍的总集,人物列传部分多记录当地名士。
5.材料一为什么不像后两则材料一样,对聂以道有誉美之辞?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又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以故也。”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生死从司马!”超曰:“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众曰:“善!”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班超之于西域,戏焉耳矣。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盖此诸国者,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万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其叛也,不足以益匈奴之势,其服也,不足以立中夏之威;而欺弱凌寡挠乱其喙息以诧奇功超不复有人之心,而今古艳称之,不益动妄人以为妄乎?发穴而攻蝼蛄,入沼而捕鳅鲦,曰:“智之奇勇之神也。”有识者笑之久矣。
6.关于班超“智勇”的评价,王夫之却认为会让“有识者笑之久矣”,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王夫之如此评价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①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
③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由“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可知,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
②由“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可知,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
③评析:老子主张的“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韩非子主张要使用法律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是二者结合,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彰明法度,忠臣就能自我勉励;刑罚必行,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自我勉励,奸臣停止作恶而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的。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破坏法治,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越王勾践依仗贵重的龟甲占卜来与吴国打仗而不能取胜,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所以依仗鬼神保佑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曹国依仗齐国而不听从宋国,齐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宋国便灭掉了曹国。邢国依仗吴国而不听从齐国,赵国攻打吴国的时候齐国消灭了邢国。许国依仗楚国而不听从魏国,楚国进攻宋国的时候魏国便灭掉了许国。郑国依仗魏国而不听从韩国,魏国攻打楚国的时候韩国就消灭了郑国。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大国,君主不重视法治而听从秦国、魏国,依仗齐国、楚国可以利用,而使韩国越来越衰亡。所以依仗别人不能拓广自己的疆土,但韩国看不到这一点。楚国为了进攻魏国而对许、鄢用兵,齐国进攻任、扈而侵夺魏地;但这些都不足以保存韩国,而韩国不明白这一点。这些都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
我所以说:认识到治理国家的法术,那么国家虽然小,可以富足;赏罚谨慎而诚信,民众虽然少,国家可以强盛。赏罚没有准则,国家虽广大,但军队弱小,那么土地可能会不属于自己,民众也会不属于自己。没有了土地和民众,尧、舜也不能统治天下,夏、商、周三个朝代也不能强盛。君主又错误地给予奖励,臣民又白白地取得赏赐。那些置国法于不顾而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我所以说:这是指望古代君主那样的功绩,用古代君主给臣下的奖赏赏赐给今天的人;君主用这种形式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用这种形式白白地取得赏赐。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臣下白白地取得了奖赏,那么功劳就不显得尊贵。没有功劳的人受到奖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埋怨,国家财力匮乏而民众埋怨,那么民众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所以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民众,使用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所以说:一点小聪明不可以去谋划事情,只对私人效忠的人不能让他掌管法制。
材料二: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爱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2.
①在张安世的推荐下,重新起用被免官的苏武,让他担任右曹典属国的官职,并让他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分析可知,在张安世的推荐下,汉宣帝重新起用被免官的苏武,让他担任右曹典属国的官职,并让他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
②结合“‘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分析可知,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进献一份祭品(一牛、一豕、一羊为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园。任命苏武做典属国,官吏俸禄的等级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材料二:
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扬言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杨敞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
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封地。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苏武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觐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名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待、尊宠他。
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王无故和乐昌侯王武、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可怜他,就询问身边的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终年八十多岁,于宣帝神爵二年病逝。
同意。
①李陵说自己原也不是贪生怕死的小人,不会做背离君亲、抛弃妻儿的人;
②李陵刚投降时认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他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
③李陵对亲人孝敬,对士人诚信,经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危难,从他的一向表现来看有国士之风。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同意。
①材料一中李陵对苏武说,“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李陵说自己原也不是贪生怕死的小人,不会做背离君亲、抛弃妻儿的人;
②材料一李陵认为“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李陵刚投降时认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然陵不死,有所为也”,他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
③材料二中司马迁说“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李陵对亲人孝敬,对士人诚信,经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危难,从他的一向表现来看有国士之风。
【导语】这篇文言文主要通过李陵《答苏武书》和司马迁在《汉书·李广苏建传》中的评述,展现了李陵在被迫投降匈奴后的内心挣扎和忠国之志。李陵以古人不死报国为例,表达了自己虽降但仍欲报效汉朝的无奈和坚持,并对汉朝厚罚薄赏的政策提出质疑。司马迁则从另一个角度为李陵辩护,强调其忠孝和毅力,指出他如此选择的合理性,揭示李陵壮志未酬的悲剧色彩。两则材料在人物形象和主题表达上形成对照,共同探索忠诚、名节与现实利益的矛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容易有所作为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您是汉朝之臣,怎能不说这种话?……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古今所没有的遭遇。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节气,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像这样,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事却不觉得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前人说过这样的话:“即使忠诚之心不被世人遍知,也能做到视死如归。”但如果我能够安心死节,皇上难道就能对我有眷顾之情吗?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让他埋葬在异族之中吧,谁还能再弯腰下拜,回到汉廷,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
材料二:
李陵失败处距边塞有一百多里,边塞上报消息。后来听说李陵投降,皇上非常愤怒,群臣都怪罪李陵。皇上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说:“李陵对亲人孝敬,对士人诚信,经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危难。从他的一向表现来看,有国士之风。今天他办了一件不幸的事,那些贪生怕死只顾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便任意构陷,夸大其罪,是令人痛心的!况且李陵只率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长驱直入到达匈奴腹地,面对数万敌军,使匈奴顾不上救死扶伤,招来全部会射箭的民众一同围攻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尽路绝,士兵拉的是空弩,冒着白刃箭雨,还是同敌人拼死搏斗,能得到士兵拼死之力,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他。他虽然失败被俘,然而他所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了。李陵所以不死,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
4.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④内惑于宠姬郑袖、宠臣靳尚,放走张仪。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曰:‘……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可知,张仪对楚怀王说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
②由原文“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可知,楚怀王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
③由原文“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可知,楚怀王听到使者的话非常生气,轻率发动军队攻打秦国,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败秦军,以致楚将屈匄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④由原文“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可知,楚王内惑于宠姬郑袖、宠臣靳尚,放走张仪。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材料揭示了楚怀王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因轻信和不明智的决策,导致了楚国的衰败。材料一展示了楚怀王轻信秦使张仪的伎俩,导致齐楚关系破裂,最终损兵折地。在材料二中,楚怀王面对秦国的威逼,错误选择入秦,最终被扣留并去世在秦国。这些事件表现了楚怀王在重大外交事件中决策失误,反映出当时楚国政治上的被动与无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材料二:
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
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
司马光说:“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强,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
5.
①材料一主要是讲述“贤母辞拾遗钞”这个故事,重点是贤母。
②材料二是聂以道的墓志铭,其中应当会有许多对亡者的赞美之词。
③材料三是吉安当地的府志,记录当地名士,自然会有赞美之词。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选自《贤母辞拾遗钞》,重点在于讲述贤母的故事,通过贤母要求儿子归还拾得的钱钞,以及后续聂以道处理相关纠纷的情节,主要凸显贤母的贤德,聂以道只是在处理这起事件中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和公正裁决的作用,并非叙述重点,所以未对其有直接誉美之辞。
②材料二是聂以道的墓志铭,其功能就是对逝者生平功绩等进行赞美歌颂,所以会从聂以道为政的诸多方面,如对待贤士的态度、整治豪强、改善盐法、发展农业、处理案件以及兴修水利等各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功绩,进而包含大量对聂以道的誉美之词。
③材料三是当地府志,记录当地名士,通常会对所记人物的优点、贡献等进行表述。聂以道作为吉水人,在其经历中如在永丰儒学任职、跟随参政整治海南盐法等表现出的一些行为,体现了他的才能与廉洁等优点,所以自然会在记录中出现对他的赞美之词来凸显其作为当地名士的形象特点。
【导语】三则材料都围绕聂以道展开。材料一通过贤母辞拾钞一事,侧面展现聂以道处理纠纷的公正。材料二从其为政举措、对贤士态度、处理各类事务成效等多方面正面详述其功绩。材料三则简要介绍其生平经历及廉洁能干的特点,三则材料相互补充,全面呈现聂以道的形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聂以道在江西某县任县令时,一天有个村民早晨出去卖菜,捡到至元钞十五锭,回家后交给母亲。母亲生气地说:“难道不是偷来的却欺骗我吗?就算有遗失的,也不过两三张罢了,哪有这么大一捆的道理?况且咱家从来没有过这种钱,马上就会有灾祸降临。你得赶快送还,不要连累我。”说了两次,儿子不听。母亲说:“一定要这样的话,我就去告诉官府。”儿子说:“捡到的东西,送还给谁呢?”母亲说:“只要在原来捡到的地方等候,肯定会有失主来的。”儿子于是依照母亲的吩咐带着钱前往。不一会儿,果然看见寻找钱钞的人。村民本来质朴,竟然也不查问钱的数目,就把钱还给了他。旁边围观的人都让失主分出一些给村民作为酬谢,失主吝啬地说:“我原来有三十锭,现在才一半,怎么能赏给他呢?”于是争吵个不停。两人相持不下来到县衙公堂。聂以道审问村民,村民的陈述属实。又暗中叫来他的母亲询问,情况相符,于是让两人各自写了“失主确实丢了三十锭,捡到的人确实捡到十五锭”的书面陈述交在官府,然后却对失主说:“这不是你的钱钞,必定是上天赐给这位贤母用来养老的。如果是三十锭,那才是你的钱钞。你可以到别处去寻找吧。”于是把钱判给了那对母子,听到这件事的人都拍手称快。
材料二:
您秉持正直又刚柔相济,做事从没有失败过,尤其尊重礼遇贤士大夫,像宗令尹道传、张太常图南等人,以此来劝勉四方之人。您给常宁、安化那些豪强定罪,彻底铲除他们,把他们流放到远方,豪强的党羽因此绝迹。在湖广做属官时,湖广的盐法已经败坏很久了,跟随参政到海南后,奉皇上的命令管理盐务,全部清除那些老奸巨猾的人和长期存在的弊病,彻底清除根源没有遗漏。
被授予承务郎道州路江永县兼劝农事一职后,把兴办学校、鼓励农桑当作最要紧的事,使三百多户流民回归,开垦了十多顷良田,豪强自动归还他们所诡寄的田产,奸民自动不再打官司。奉命出使到某地,派人骑马迎接,审议判定疑难案件,所平反的案件都很恰当。废除黄泥渡,另外开辟道路方便百姓运输米盐。积水成灾时,也不给百姓造成灾害。剥夺豪强霸占了三百年的民用水利,归还后灌溉了数万顷良田。遇到旱灾,百姓也不忧愁。离开的时候,父老孩童哭泣着拦住道路,请求他一定不要抛弃他们。
材料三:
聂以道,是吉水人。年轻时风流倜傥,以做不光彩的事为耻,曾经在永丰儒学任职,后来弃官离去。做小吏时跟随参政,整治海南的盐法,全部清除了旧有的弊病。天历年间,中书省上奏让他担任武昌推官,皇上惊讶地说:“这不是那个不要钱的聂以道吗?以前是出使岭南的廉洁能干的官吏,现在才做推官呀?”他所经历的事情,没有不值得记载的。
6.
①西域诸国地狭兵弱主愚民散,不必用智谋和勇武就能制服。
②班超欺凌弱小的行为难以真正提升国家威望。
③班超只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奇功,这种行为不值得称赞。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西域诸国“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与汉朝相比实力极为悬殊。这些国家本身就像“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班超在这样弱小的对手面前取得的成就,就如同“发穴而攻蝼蛄,入沼而捕鳅绦”。他所面对的敌人相对太过弱小,不必用智谋和勇武就能制服。
②班超的行为存在“欺弱凌寡”的嫌疑。他在西域的行事方式比较强硬,对待“孱弱之夷”,他“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手段残忍强硬,即使小国归服,也难以提升国家威望。
③班超的行为只是为了“以诧奇功”,追求个人的奇功,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的长远利益,称赞只会促使他更加狂妄,这种行为不值得称赞。
【导语】第一则材料叙述了班超在西域用计谋击败匈奴并成功令鄯善归附汉朝的经历,展示了他的机智和勇气,得到了皇帝的赞赏。第二则材料中,王夫之对班超的功绩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依仗自身实力欺凌弱国,功绩并不值得夸耀。整体来看,文章提供了不同视角的历史评价,揭示了班超在西域的功绩及真实价值,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和舆论环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窦固派遣代理司马班超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行进到鄯善国(时),鄯善王广接待班超非常周到,后来忽然变得疏远懈怠。班超对他的下属官员说:“难道没觉察出广(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淡薄了吗?”又说:“这一定是有北方匈奴的使者到来,(鄯善王)犹豫不知(该倾向哪一方)的缘故啊。”于是招来侍奉的胡人,欺骗他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了,如今在哪里呢?”侍奉的胡人惊慌害怕地说:“已经到了三天,距离此地三十里。”班超于是把侍奉的胡人关起来,全部召集他的官吏士兵三十六人,和(他们)一起喝酒,(喝到)酒兴正浓的时候,就激励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都身处极远之地,现在匈奴使者到来才几天,而鄯善王广的礼遇尊敬就废弃了。如果让鄯善王逮捕我们送给匈奴,尸骨将长久地被豺狼吞食了,对此怎么办呢?”下属官员们都说:“如今处在危险即将灭亡的境地,是生是死都听从司马(班超)的!”班超说:“现在的计策,只有趁夜晚用火攻击匈奴人,使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们必定会非常震惊害怕,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匈奴人,那么鄯善国就会吓破胆,(我们的)功业就可成就、大事就可成功了。”众人说:“应当和从事商议这件事。”班超生气地说:“吉凶(命运)就决定在今天,从事是个平庸的文官,听到这个计划必定害怕而使计谋泄露。”众人说:“好!”夜晚,班超就率领官兵前往奔袭匈奴营地。恰逢天刮大风,班超命令十个人拿着鼓隐藏在匈奴人的房舍后面,约定说:“看到火起,都应当击鼓大声呼喊。”其余的人都拿着兵器弓弩,在门两边埋伏。班超于是顺着风向放火;(众人)前后击鼓呐喊,匈奴众人惊慌混乱,班超亲手击杀三人,官兵斩杀匈奴使者及其随从士兵三十多人首级,其余一百左右的人全部被烧死。第二天才回来,告知郭恂,郭恂大为吃惊;不久脸色改变,班超知道他的心思,抬手说:“您虽然没有一同前往,我班超怎有心独自占有(功劳)呢!”郭恂于是高兴起来。班超于是召见鄯善王广,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整个鄯善国都震惊害怕。班超把汉朝的威严和恩德告知(鄯善王),“从今以后,不要再和北方匈奴往来。”鄯善王广叩头说:“愿意归属汉朝,没有二心。”于是送儿子作为人质。班超回去禀报窦固,窦固非常高兴。详细上报班超的功劳成效,并且请求重新选派使者出使西域。皇帝说:“官吏如果像班超这样,为什么不派遣(他),却要重新选派呢!现在任命班超为军司马,让(他)继续完成以前的功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班超在西域(的所作所为),就像儿戏罢了;凭借三十六个人就在各个国家横行无忌,捉拿那些国君,想杀就杀,想擒就擒,从古至今没有凭借奇异的智慧和神勇就能做到这样事情的人。大概这些西域各国,地域狭小并且兵力薄弱,君主愚昧而且民众离散,不必用智谋和勇武就能制服它们还绰绰有余。在万里之外,衰弱的外族,暂且自己称王,实际上(实力)不能超过中原的一个亭长。它们反叛也不足以增加匈奴的势力,它们归服也不足以树立中原的威望;然而(班超)欺侮弱小,扰乱他们的生活,来获取奇功,班超不再有做人的良心,可是古今都艳羡称赞他,这不是更加促使狂妄的人更加狂妄吗?挖开洞穴去攻打蝼蛄,进入泥沼去捕捉泥鳅,(却)说:“智慧奇绝,神勇无比啊。”有见识的人嘲笑这种说法很久了。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提升练 文言文:主观简答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5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基础练 文言文:主观简答题,共22页。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共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