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21-40题,每题2分,共60分)
    2024年10月11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小行星带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25136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钟南山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钟南山星”所属的天体系统有( )
    A. 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 B. 太阳系、河外星系
    C. 地月系、太阳系、河外星系 D. 太阳系、银河系
    2. “钟南山星”的“左邻右舍”的行星分别是( )
    A. 地球、火星 B. 火星、木星 C. 木星、土星 D. 水星、金星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钟南山星”属于小行星,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不属于地月系、河外星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太阳系包括八大行星,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主要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所以“钟南山星”的“左邻右舍”的行星分别是火星和木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4年太阳活动更为活跃,实测耀斑出现的次数远远超过2023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对流层
    4. 太阳耀斑爆发对地球带来的可能影响不包括( )
    A. 指南针突然失灵 B. 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C. 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D. 全球各地区出现地震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课本内容可知,耀斑是太阳表面大气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活动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B正确;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黑子,A错误;日冕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C错误;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不是太阳大气层,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太阳活动对对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突然失灵,A不符题意;太阳活动对电离层,扰乱无线电短波通信,B不符题意;极地附近产生极光,C不符题意;地震与太阳活动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
    2020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共同向世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如图为考察人员的合影照。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 考察人员合影地的地貌类型是( )
    A. 冰川地貌 B. 流水地貌 C. 风成地貌 D. 喀斯特地貌
    6. 在珠峰峰顶,便携式定位接收机获取的位置数据来自( )
    A. 地理信息系统 B.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 5G通信技术 D. 无人机自动测量
    【答案】5. A 6. B
    【解析】
    【5题详解】
    喜马拉雅山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因此,考察人员合影地的地貌类型是冰川地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在地理信息技术中,能够有定位、导航功能的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收集、储存、分析、预测的功能,没有获取位置数据的功能;5G是通信技术和无人机测量,都不能准确获得位置数据,ACD错误。故选B。
    2024年10月1日16时34分,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31.97°N,117.61°E)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完成下面小题。
    7.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8.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7. A 8. A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震源深度仅为10km,因此震源应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故选A。
    【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但破坏性强于纵波,故纵波先到达地面后不会导致建筑物马上倒塌,人们可以利用横波未到的12秒时间迅速逃生,即“黄金12秒”,A正确;而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均与“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无关,BCD错误。故选A。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关于图示地貌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B. 风蚀蘑菇——海浪沉积作用
    C. 三角洲——流水侵蚀作用
    D. 三角洲——冰川沉积作用
    10. 地貌与其主要分布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A. 风蚀蘑菇——湿润地区
    B. 风蚀蘑菇——高山地区
    C. 三角洲——河流中上游
    D. 三角洲——河流入海口
    【答案】9. A 10. D
    【解析】
    【9题详解】
    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成因是河流到达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水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故选A。
    【10题详解】
    结合以上分析,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故选D。
    青藏高原在特殊高山地形和典型山地气候的条件下,发育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高寒喀斯特地貌。与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相比,其溶蚀力较弱,很难形成溶洞、天坑等。完成下面小题。
    11. 与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相比,高寒喀斯特地貌溶蚀力较弱的原因是( )
    A. 气温低,降水少 B. 岩石透水性差
    C. 植被覆盖率低 D. 海拔高,温差小
    12. 若快速获取高寒喀斯特地貌的景观,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GIS技术 B. GNSS技术 C. RS技术 D. 数字地球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大量的降水能够为喀斯特溶蚀作用提供充足的水源,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使水的溶蚀作用缺乏足够的水量支撑;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温度较高,化学反应速率快,使得溶蚀作用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而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低温环境下化学反应速率慢,导致喀斯特溶蚀力较弱,由此判断,A符合题意;两地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岩石类型相似,岩石透水性没有明显差异,排除B;植被覆盖率高低对溶蚀力大小影响不大,排除C;与南方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晴天多,空气稀薄,因此温差较大,排除D。故选A。
    【12题详解】
    GIS技术、GNSS技术、RS技术分别表示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技术、遥感技术,这三种地理信息技术中,能够直接获得地面景观数据的只有RS(遥感)技术,因此若快速获取高寒喀斯特地貌的景观,宜采用RS(遥感)技术,C符合题意,排除AB;数字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按地球的坐标加以整理,存入全球分布的计算机中,构成一个全球的数字模型,它并不能直接获得地表景观数据,排除D。故选C。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②表示大气的( )
    A. 反射作用 B. 吸收作用 C. 辐射作用 D. 保温作用
    14.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概念。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
    A.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减弱
    【答案】13. A 14. C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②表示照射到云层上的太阳光被反射回宇宙空间。因此②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故选A。
    【14题详解】
    C02对地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返还地面的能量越多;大气将吸收的能量返还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图中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大气对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③代表大气逆辐射,④代表地面辐射。故选C。
    下图示意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的( )
    A.密度、温度、盐度 B. 温度、密度、盐度
    C. 温度、盐度、密度 D. 密度、盐度、温度
    16. 5°N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密度特点及其成因是( )
    A. 密度高——海水温度高,盐度低 B. 密度低——海水温度低,盐度高
    C. 密度高——海水温度低,盐度低 D. 密度低——海水温度高,盐度低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表层海水温度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因此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①是表层海水温度变化曲线;由于副热带海域的降水较少,蒸发较为旺盛,盐度最高,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高纬递减,呈马鞍状分布,可知②为盐度分布曲线;表层海水密度主要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密度越低,表层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增,可知③为密度分布曲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5°N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较低,由于该海域附近的海水温度较高,且该区域的降水较多,其海水盐度较低,因此可知5°N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较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森林植被类型多样。下面是两种典型森林植被的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1、图2两种森林植被分别是( )
    A. 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 B.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C. 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 D. 常绿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18. 下列描写符合图1中森林群落的是( )
    A. 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B. 往往由单一树种构成
    C.林木具有耐寒抗旱性 D. 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答案】17. A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图1中林木高大茂密,植被数量多,垂直结构复杂,为热带雨林植被,而常绿阔叶林群落外貌终年常绿,树木很少超过25m,因此图1树木符合热带雨林的特点;图2中植被为松树或杉树,所以为亚寒带针叶林植被,而落叶阔叶林,叶片较为宽阔,秋冬季落叶,与图2不符。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图1中森林群落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中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B错误;全年呈深绿色,无明显的季相变化,A错误;常见板状根、茎花等现象,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D正确;热带雨林分布在热带地区,耐寒抗旱性差,C错误。故选D。
    在黑龙江省龙骨山,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平头鸭嘴龙化石,被学者称为“神州第一龙”。研究发现平头鸭嘴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它的前肢短小,后肢粗大,指尖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靠尾巴保持平衡,鸭子似的嘴巴便于在泥沼里铲出植物。下图为“神州第一龙”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白垩纪晚期,平头鸭嘴龙生活的环境可能是( )
    A. 气候干旱,树木稀疏 B. 林草茂盛,河沼遍布
    C. 海洋环境,尚未成陆 D. 气候寒冷,土壤贫瘠
    20. 若博物馆要给“神州第一龙”化石骨架做一个介绍牌,其年代信息可以写为( )
    A. 显生宙-古生代-白垩纪 B. 元古宙-中生代-白垩纪
    C. 元古宙一古生代-白垩纪 D. 显生宙-中生代-白垩纪
    【答案】19. B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鸭嘴龙出没于1亿年前白垩纪晚期,此时被子植物迅速兴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地球上林草茂盛;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河沼遍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神州第一龙”平头鸭嘴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白垩纪处于中生代最后一个纪,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中间一个代,因此若博物馆要给“神州第一龙”化石骨架做一个介绍牌,其年代信息可以写为显生宙—中生代—白垩纪,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左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图右为无锡市2019年12月8日与9日天气情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③
    22. 与8日相比,9日气温日较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①减弱,④增强 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②增强,③减弱 D. ①增强,④减弱
    【答案】21. B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和位置判断,图中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从大气上界进入近地面大气层时,近地面大气层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近地面大气并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太阳辐射经大气的削弱后直接到达地面(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辐射(④)后升温,因此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②→④,大气逆辐射(③)是近地面大气损失能量的方式,不属于大气温度升高的过程,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8日的天气为多云,9日天气为晴天。与8日相比,9日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较多,地面吸收的能量多,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④)能量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③)较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大气损失能量快,因此气温低,导致9日气温日较差大,这两日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位于近地面,③④位于高空,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③④
    24. 该图( )
    A. 若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①处为城市
    B. 若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①处为陆地
    C. 若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谷地
    D. 若为白天裸地与草地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草地
    【答案】23. A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位于近地面的①②两地气压要高于位于高空的③④两地,而根据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是由高压向低压运动,可判断近地面①处气压高于②处,高空④处气压高于③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题详解】
    根据垂直气流运动状况,可判断近地面①处气温较低,②处气温较高。若为城市热力环流,则①处为郊区,排除A;若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①处为陆地,B正确;若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山顶,排除C;若为白天裸地与草地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裸地,排除D。故选B。
    坎儿井是新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古老集水建筑物,主要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满足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下图为坎儿井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采用暗渠输水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少水汽输送 B. 增加地表下渗
    C. 减少径流蒸发 D. 减少大气降水
    26. 从水循环角度来看,当地水资源较少的原因是( )
    ①降水少 ②蒸发弱 ③下渗弱 ④水汽输送少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25. C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水汽输送主要依靠风,A错。暗渠是水平的,且没有改变地表结构,对下渗影响小,B错误,区域降水少,水资源相对短缺,夏季高温,地表径流蒸发大,采用暗渠输水,地下径流蒸发量小,可减少径流蒸发,C正确。降水一般比较稳定,该设施不能减少降水,D错误;故选C。
    【26题详解】
    该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①④正确;该地夏季温度高,蒸发强,土质疏松,下渗强,②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左图为“某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右图为“某海域表层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左图所示海区、对应可能是右图中的点(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8. 右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由图可知该洋流是( )
    A. 北半球的暖流 B. 北半球的寒流
    C. 南半球的暖流 D. 南半球的寒流
    29. 若右图中点①与②,③与④分别处于同一纬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与②的盐度大小相同 B. ②的密度大于④的密度
    C. ④的密度大于③的密度 D. ①的盐度大于③的盐度
    【答案】27. C 28. D 29. B
    【解析】
    【27题详解】
    据图可知,左图所示海水温度为10-20℃,图中①水温低于0℃,②水温为0-10℃,③水温为10-20℃,④位于20℃等温线上,为20℃,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该洋流由南向北流,且由低水温流向高水温处,由此判断可知该洋流为南半球的寒流,D正确;北半球暖流由南向北流,由高水温流向低水温处,A错误;北半球寒流由北向南流,由低水温流向高水温处,B错误;南半球暖流由北向南流,由高水温流向低水温处,C错误。故选D。
    【29题详解】
    据图可知,①比②水温低,则①的海水盐度低于②,A错误;②比④水温低,则②的海水密度大于④,B正确;③比④水温低,则③的海水密度大于④,C错误;①比③水温低,则①的盐度低于③,D错误。故选B。
    营口盐场位于我国四大盐区的辽东湾盐区,是辽宁省最大的盐场。营口盐场地处辽东半岛西南沿海,占地175km²,素有“百里银滩”之称,当地降水量较少且集中于夏秋季。下图为营口盐场晒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 推测营口盐场晒盐旺季集中于(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1. 营口盐场晒盐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地形平坦②降水量丰富③风力较小④多晴朗天气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0. A 31. D
    【解析】
    【30题详解】
    由题中信息可知,当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季,冬季气温低,蒸发弱;春季降水少,光照充足,气温较高,且风力较大,有利于水分蒸发,便于晒盐。故A选项正确。
    【31题详解】
    结合所学只是可知,盐场需要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等有利于蒸发的气候条件和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营口盐场晒盐的有利条件包括①地形平坦和④多晴朗天气,②降水量丰富和③风力较小并非有利因素,排除ABC,故选D。
    福建黄岐半岛海洋鲍鱼养殖公司与山东沿海海洋鲍鱼养殖公司联合养殖鲍鱼,采用海带与鲍鱼共养的方式。鲍鱼既不耐寒也不耐热,每年4月把鲍鱼利用海运运至山东沿海海洋养殖基地养殖,10月把鲍鱼利用海运运至福建黄岐半岛沿海海洋养殖基地养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鲍鱼养殖每年4~10月离开福建沿海海洋养殖基地,主要原因是此期间( )
    A. 山东鲍鱼养殖成本更低 B. 山东沿海海域水质明显提高
    C. 福建沿海海域缺乏食物 D. 福建沿海海域养殖鲍鱼条件较差
    33. 该往返两地的鲍鱼养殖方式关键是为了( )
    A. 缩短鲍鱼生长周期 B. 增加鲍鱼养殖密度
    C. 扩大鲍鱼消费市场 D. 减轻鲍鱼养殖污染
    【答案】32. D 33. A
    【解析】
    【3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鲍鱼既不耐寒也不耐热,每年4月把鲍鱼利用海运运至山东沿海海洋养殖基地养殖,10月把鲍鱼利用海运运至福建黄岐半岛沿海海洋养殖基地养殖,福建沿海纬度低,4-10月气温高,不适宜鲍鱼生长,故福建沿海海域养殖鲍鱼条件较差,D正确;往返养殖增加运输成本,养殖成本更高,A错误;福建沿海海域面积广,鱼类食物多,C错误;山东沿海海域水质更好会影响养殖,但不是往返养殖的主要原因,B错误。故选D。
    【33题详解】
    该往返两地的鲍鱼养殖方式关键是可以避免了因海水温度过低或过高影响鲍鱼生长,让鲍鱼一直处于适合生长的环境,从而缩短养殖周期,提升养殖收益,A正确;往返两地的鲍鱼养殖方式不会增加鲍鱼养殖密度,B错误;往返两地的鲍鱼养殖方式关键不是为扩大鲍鱼消费市场与减轻鲍鱼养殖污染,CD错误。故选A。
    位于迪拜的杰贝勒阿里人工岛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跨度达15 km,增加海岸线720 km,建有65个港口泊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岛上建设有私人住宅、公寓、摩天大楼和酒店以及主题公园。下图示意杰贝勒阿里人工港设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海上人工岛的建设是利用了海洋的( )
    A. 动力资源 B. 空间资源
    C. 化学资源 D. 生物资源
    35. 棕榈树型的人工港设计可以( )
    ①提高港口的吞吐量 ②增强船员注意力 ③延长港口海岸线 ④减小港口内风浪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6. 杰贝勒阿里人工港对沿海生态的影响是( )
    A. 天然沙滩范围扩大 B. 自然海流运动改变
    C. 海洋生物种类增多 D. 海洋生态环境改善
    【答案】34. B 35. C 36. B
    【解析】
    【34题详解】
    海上人工岛一般在小岛和暗礁基础上建造,是填海造地的一种,有时是独立填海而成的小岛,属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一种方式,B正确;没有利用动力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ACD错误。故选B。
    【35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棕榈树型的人工岛设计,扩大了陆地面积,延长了海岸线,增加了港口数量,提高了港口的吞吐量,①③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棕榈树的造型可以降低港口内风浪的速度,减小风浪,④正确;不会增强船员的注意力,可能会分散其注意力,②错误。故选C。
    【36题详解】
    随着人工港的建设,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加大,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天然沙滩范围缩小,人工沙滩范围扩大,自然海流运动会被改变。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红壤是在暖湿的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快速分解,矿物元素被雨水淋溶(氧化铁、氧化铝最不易被溶解,且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形成粒团而不易被雨水冲刷破坏)而形成的具有“酸、黏、瘦”特征的土壤。下图是用掺砂方式改良后的红壤。完成下面小题。
    37. 造成红壤“酸、黏、瘦”特征的因素主要是( )
    A. 成土母质 B. 气候 C. 植被 D. 地形
    38. 用掺砂方式改良土壤的主要目是( )
    A.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B. 改良土壤的黏度
    C. 控制土壤的流失量 D. 改变土壤酸碱度
    【答案】37. B 38. B
    【解析】
    【3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红壤“酸、黏、瘦”特征是在暖湿的条件下,有机质被快速分解,矿物元素被雨水淋溶形成的,即与气候有关,B正确;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和矿物质成分,植被主要影响土壤的肥力,地形通过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影响土壤的发育,均与红壤“酸、黏、瘦”特征的形成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38题详解】
    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排泄物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掺砂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A错误;掺砂可以改善土壤的黏度,B正确;保持水土才可控制土壤的流失量,掺砂改良黏度后,红壤易被雨水冲刷,可能会增加土壤的流失量,C错误;改变土壤酸碱度需使用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进行中和,掺砂不能改变土壤酸碱度,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9. 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光照条件不同 B. 土壤性质不同
    C. 热量条件不同 D. 水分条件差异
    40. 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A. 植被稠密 B. 种类繁多 C. 群落结构简单 D. 叶面宽大
    【答案】39. D 40. C
    【解析】
    【39题详解】
    “草原巨人”纺锤树生长在热带草原气候区,为减少干季水分蒸发,形成图示植被外形特点,将水分储存在植物体内;骆驼刺根系发达,主要是该地区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较深;热带季雨林分布地区年降水丰富,树木可独木成林,因此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为水分条件的差异,D正确;与光照条件、土壤性质、热量条件差异没有必然性的关系,A、B、C错误。故选D。
    【40题详解】
    骆驼刺根系发达,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较深,根据材料可知,骆驼刺应为温带荒漠地区的典型植被。由于所在地区气候干旱,所以植被稀疏,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C正确,A、B错;气候干旱,为保持植被体内水分,减少叶片水分蒸发,叶面不可能宽大,D错。故选C。
    二、综合题(共40分)
    41. 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常见的形式有海陆风、城市风等。左图为洞庭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在右图上画出白天湖陆风大气环流示意图,在图中写出近地面高低气压,并在图上画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
    (2)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说出洞庭湖湖面夜晚降水量较____(少、多)
    (3)在洞庭湖边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会带来____效应,使湖风____,陆风____。(增强/减弱)
    【答案】(1) (2)多
    (3)热岛 增强 减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向下凹陷,高空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向上凸出;湖泊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向上凸出,高空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向下凹陷,水平气流低空由湖泊流向陆地,高空相反。大气环流示意图如下:
    【小问2详解】
    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可知,因比热容不同,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成云致雨,湖泊降温慢,气温高,气流上升,水汽容易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所以湖面夜晚降水量较多。
    【小问3详解】
    洞庭湖边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由于城市排放的废热较多,加上其它综合因素影响,城市的气温一般高于郊区,形成热岛,这样就会使得白天陆地的气温被热岛升高,从而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白天产生的湖风加强。但城市热岛使得夜晚陆地温度升高,从而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从而使夜晚产生的陆风减弱。
    42.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的海水____(A环节名称)形成水汽,水汽被____(B环节名称)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____(C环节名称),降落到地面的水,通过____(F环节名称)和____(D环节名称)又返回海洋,这种水循环称为____循环(写名称)
    (2)P代表的水循环称为____,N代表的水循环叫____。
    (3)根据全球水平衡原理,P、M、N三种水循环中,____循环(写字母)对地球淡水资源更新有重要意义。____循环(写字母)参与水量最大。
    【答案】(1)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海陆间
    (2)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3)M N
    【解析】
    【小问1详解】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间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结合图可知,A为蒸发,B为水汽输送,C为降水,F为地表径流,D为地下径流。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P发生在陆地表面和陆地上空,因此属于陆地内循环;N发生在海洋表面和海洋上空,因此属于海上内循环。
    【小问3详解】
    根据全球水平衡原理,P、M、N三种水循环中,海陆间循环M通过海水的蒸发形成淡水,并将干净的淡水输送到陆地,使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断更新。由于海上内循环N发生在海上,水汽来源是最大的,所以水量最大。
    4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中国浙江杭州举行。本届亚运会会徽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等元素组成。
    材料二:下图为杭州湾地理位置示意图及本届亚运会会徽。
    (1)描述图中杭州湾地区海水盐度分布特征____,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钱塘江入海口附近海水盐度随季节变化很大,入海口海水盐度最低的季节是____,其原因为____。
    (2)从水温角度来看,洋流①为____流,洋流②为____流。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其形成原因为____。
    (3)亚运会期间正值中秋节,大量游客来到钱塘江观潮,“钱塘观潮”欣赏的海水运动形式为____,该海水运动形式对河流和海上航运会产生重要影响,大型船舶可趁____(涨潮/落潮)进入河流和港口。若利用潮汐能发电,一天内可发电的次数是____次。
    【答案】(1)自西向东增大(自河流入海口向外海增大) 入海径流(或河流) 夏季 降水量大(入海径流多)
    (2)寒 暖 寒暖流交汇,鱼类的饵料丰富
    (3)潮汐 涨潮 4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右图中盐度等值线数值递变方向可知,杭州湾地区海水盐度空间分布特征为自西向东增大或自河流入海口向外海增大。河流淡水能够稀释海水盐度,因此河流入海口自西向东受河水稀释的程度不断变弱,使得海水盐度自西向东增大,因此该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入海径流。钱塘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使得钱塘江处于汛期,入海径流大,海水受入海径流的影响大,海水盐度低,而冬季钱塘江处于枯水期,入海径流小,海水盐度低。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洋流①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即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应是寒流,洋流②则相反,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应为暖流。舟山渔场为中国最大渔场,读图可知,南下的沿岸流(①)与北上的台湾暖流(②)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 交汇,海水受到扰动,深层营养物质上泛,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有利于鱼类生长繁殖且吸收鱼群聚集,渔业资源丰富。
    【小问3详解】
    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钱塘江大潮是地月引力引起潮汐现象。涨潮时海水向岸运动,与大型船舶进入河流和港口的方向一致,有利于船舶进入河流和港口,同时大型船舶航行和停泊对水深要求高,涨潮时港口和河流水深较深,有利于船舶进港和进入河流。潮汐发电是利用潮位差发电,涨潮和落潮时潮位差大,均可发电,钱塘江附近的海潮为半日潮,一天涨潮和落潮各两次,因此一天内可发电的次数为4次。
    44. 海某中学学生利用暑期到浙江某地开展红壤和植被野外观察活动。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在野外考察时,调查小组发现当地林木个体高大,四季常绿,林冠整齐一致,樟科、山茶科等是这里的优势树种。通过测量,他们还发现,白天林内的气温比林外低4-5℃。下图是考察地的“红壤剖面”图,及回校后,通过实验测得的红壤中各主要成分比重统计图。
    (1)通过实验测定,同学们发现红壤中含赤铁矿较多。土壤中的赤铁矿主要来自( )
    A. 生物 B. 气候 C. 母质 D. 化肥
    (2)从土壤中各成分的比重看,浙江红壤的肥力相对较____,判断理由是____。因此“红壤剖面”缺失(或发育不明显)的土壤层是____层。
    (3)理想状态下发育完整的土壤剖面一般分为有机质层、____层、____层、____层和母质层。
    (4)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土壤和南方森林区土壤相比,主要缺乏____层、____层。
    (5)从材料中关于植被特点的描述可以看出,该地的天然植被类型为____。
    【答案】(1)C (2)低 有机质含量少 腐殖质
    (3)腐殖质 淋溶 淀积
    (4)淋溶 淀积
    (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
    【小问1详解】
    土壤中的赤铁矿属于土壤构成中的矿物质,而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其主要来源不是生物、气候和化肥,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小问2详解】
    读图2可知,红壤有机质含量仅占1%(理想土壤占5-10%),因此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而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往往是评判该土壤是否肥沃的主要指标,由此确定,浙江红壤的肥力相对较低。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存在于有机质层和腐殖质层,由于当地红壤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枯树落叶构成的有机质层较明显,而由于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容易分解为无机物,使得腐殖质层发育不明显或缺失。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形成过程中土壤中物质通过转化、迁移和积累,形成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理想状态发充完整的土壤面一般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沉淀层、母质层、母岩层。
    【小问4详解】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土壤发育程度较差。西北沙漠地区降水稀少,能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向下运移现象不明显,这些物质在下层沉淀积累也不明显,因此土壤缺乏淋溶层、淀积层,由于西北沙漠地区植物稀少,有机质层和腐殖质层发育也不明显,而南方森林区土壤中有机质层和腐殖质层也不突出,但南方森林土壤的淋溶层、淀积层相当明显,因此南方森林区土壤相比,西北沙漠地区主要缺乏淋溶层、淀积层。
    【小问5详解】
    由材料可知,当地林木个体高大,四季常绿,林冠整齐一致,当地的优势树种主要是樟科、山茶科,在该植被类型基础上发育了红壤,由这些特征综合判断,该地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物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相关试卷

    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地理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地理 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江苏省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PDF版附解析),共25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