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 烃的衍生物实验活动1 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 烃的衍生物实验活动1 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国洪
一、课标解读
醛类、酮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三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2“实验活动1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的内容。
1.内容要求
认识了解醛乙酸乙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知道酮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
2.学业要求
(1)能写出酯的官能团、简单代表物的结构简式和名称。
(2)能描述和分析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水解反应,能书写相应的反应式。
(3)能基于官能团、化学键的特点与反应规律分析和推断含有典型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反应式。
(4)能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完成推断有机物、检验官能团、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等任务。
(5)能参与环境保护等与有机化合物性质应用相关的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并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判断、评价和决策。(1)能写出醛类和酮的官能团、简单代表物(乙醛、甲醛、苯甲醛、丙酮)的结构简式和名称;能够列举简单代表物(乙醛、甲醛、苯甲醛、丙酮)的主要物理性质。
(2)能结合分子结构特点,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分析和推断其他醛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从官能团和结构变化的角度理解醇、醛、酸的转化关系。能列举甲醛、苯甲醛和丙酮等代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实验为第七章“有机化合物”中“乙醇乙酸”章节的内容,教材中涉及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制备中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知识零散,包括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水浴加热的作用和浓硫酸的作用等实验细节,学生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希望通过结合原理的分析,让学生通过理解而将零散的知识点结构化、系统化。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素养功能):能结合醛、酮类物质的官能团及化学键极性特点分析和推断醛、酮类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人教版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醛类、酮两部分的内容。旧教材内容中仅零散的涉及到甲醛的结构、性质和应用,丙酮仅作为拓展知识在“科学视野”中出现。新教材系统的介绍了醛类代表物(甲醛、苯甲醛)、酮(代表物丙酮)。
新教材内容的改变带来的教学启示:教学时不能仅停留于认识乙醛的结构和性质,以及辨识醛与酮的层面,只要求学生掌握醛和酮的化学性质等碎片化知识;而应结合“醇、醛、酸”的转化关系,重视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等化学知识关联的结构化设计,充分发挥结构化知识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第五节“有机合成”的学习和完成本章最后的“整理与提升”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学生在第一课时前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步了解了醇、醛、酸之间的相互转化乙醇和乙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羟基和羧基两个官能团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也具备一定的有机实验观察能力、现象分析能力,但知识的迁移能力、发散思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方面仍有欠缺,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还有待加强。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不足,如由于甲醛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与新制氢氧化铜、银氨溶液反应的快慢、条件、消耗反应物的量等均与乙醛不同。对“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认识不够深入,应用该模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认识有机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基于官能团分析、预测、总结归纳物质性质)有待加强。
四、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过基础实验探究乙酸乙酯反应条件的作用。
2. 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
3. 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特征,体验科学过程。通过分子结构特点的类比迁移,预测其他醛类物质(甲醛、丙醛、苯甲醛)的主要性质,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并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官能团的特点和性质区别醛和酮,以丙酮为例认识酮的主要化学性质;
3.通过列举甲醛、苯甲醛和丙酮等代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4.通过思考与讨论掌握“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应用该模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评价目标】
1.通过对甲醛性质的预测和探究实验的设计乙酸乙酯制备和水解实验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丙醛和丙酮的辨析对比,诊断并发展学生微观探析能力;
32.通过“醇、醛、酸、酯”转化关系模型的建构,并将该模型应用于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通过讨论醛醇、酮酸、酯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诊断并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酸乙酯制备原理;乙酸乙酯实验室制备的装置。结合分子结构特点,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预测其他醛类物质的主要性质;根据官能团的特点和性质区别醛和酮;“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的建立。
难点:乙酸乙酯制备实验实验分析。“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的灵活运用。
六、教学方法
情境导学:创设甲醛、苯甲醛、丙酮乙酸乙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这些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实验促学:立足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水解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角度学习酯的性质。1.甲醛的性质预测及实验探究,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建构醛类的性质;
2.醛性质的归纳总结,促进学生“醇、醛、酸”转化模型的建立;
3.丙醛与丙酮的对比,促进学生把握有机物官能团的本质区别;
4.酮类性质的归纳总结,促进学生形成对酮类的系统化认知;
5.醛、酮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促进学生辨证地看待化学物质和化学问题。
习题测学评价诊学:通过课堂环节中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课堂练习检测等来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验助学:结合甲醛性质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角度学习醛的性质。
学案促学:通过学案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 法:交流合作、实验探究、演绎归纳
七、教学思路
本节课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甲醛(室内污染物之一、福尔马林溶液)引入,分析乙酸乙酯制备的反应原理,并结合已学习的乙醛进行类比迁移,先预测甲醛的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进行探究验证。,再在典型代表物甲醛、乙醛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归纳总结出醛类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进一步建构“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实验基础上进行反应条件的探究与分析;最后再通过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完善学生对酯类化合物的认识。
通过限定结构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引入丙酮,结合生活中含丙酮的物质如指甲油,除胶剂等来了解丙酮的物理性质。通过醛和酮的辨识对比,以及具体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一步完善“醛(或酮)还原为醇”的认识。结合代表物丙酮自主归纳总结酮类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最后,分析和探讨醛、酮类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主板书:醛类、酮
副板书:相关化学方程式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乙酸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所以它可以与碳酸盐溶液反应,产生CO2气体
B. 乙酸具有酸性,所以能与钠反应放出H2
C. 乙酸分子中含有碳氧双键,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
D. 乙酸在温度低于16.6 ℃时,就凝结成冰状晶体
2.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产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下层得到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B. 反应中乙酸分子中的羟基被—O—CH2CH3取代
C. 反应中乙醇分子的氢原子被取代
D. 酯化反应中,浓硫酸作用为催化剂和吸水剂
3.乙醇和乙酸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关于乙醇和乙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B. 沸点都比C2H6的沸点高
C. 两者之间能发生酯化反应 D. 两者均是某些调味品的主要成分
4.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
5.若乙酸分子中的氧原子都是16O,乙醇中的氧原子都是18O,二者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含有18O的分子有(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6.如图是某种有机物的简易球棍模型,该有机物中只含有C、H、O三种元素,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式是C3H6O2 B. 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 能发生酯化反应 D.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7.下列有机物中,既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又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 )
A. 甲烷 B. 乙烯
C. 乙醇 D. 醋酸
8.下列有关乙酸和乙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白醋的醋味源于乙醇 B. 米酒主要成分为乙酸
C. 二者均为无机物 D.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
9. 将乙酸加入到下列溶液中,能产生明显现象的是( )
A. 盐酸 B. Na2SO4溶液
C. NaHCO3饱和溶液 D. NaCl溶液
10. 下列有关有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ClClHH与CHClClH是同分异构体
B. 乙醇、乙酸、乙烷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C. 乙烯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且反应类型相同
D. 相同质量的CH4、C2H4、苯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小的是CH4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与己烷发生氧化反应而褪色
B. 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往大试管中依次加入浓硫酸、无水乙醇、冰醋酸
C. 烯烃可以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以此制备新戊烷
D. CF2Cl2 只有一种结构
12. 实验室采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实验结束后,取下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再沿该试管内壁缓缓加入1 mL紫色石蕊溶液,发现紫色石蕊溶液存在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层与乙酸乙酯液层之间(整个过程不振荡试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备的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和乙醇杂质
B. 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C.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及吸收乙醇、中和乙酸
D. 石蕊层为三色环,由上而下的颜色依次是蓝、紫、红
13. 化学式为C2H6O的化合物A具有如下性质:A+Na―→慢慢产生气泡;A+CH3COOHeq \(――→,\s\up7(浓硫酸),\s\d5(△))有香味的产物。
(1) 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化合物A可作出的判断是( )
A. 一定含有—OH B. 一定含有—COOH
C. A为乙醇 D. A为乙醛
(2) 含A的体积分数为75%的水溶液可以用作________________。
(3) A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化合物A与CH3COOH反应生成的有香味的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醛是一种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是新装修家庭中的主要污染物
B.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具有杀菌、防腐性,可用于保鲜鱼肉等食品
C.苯甲醛属于芳香醛,是一种有苦杏仁气味的无色液体。是制造染料、香料及药物的
重要原料
D.丙酮是最简单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例如,钢瓶贮存
乙炔时,常用丙酮作为溶剂溶解乙炔
自然界中的许多植物中含有醛,其中具有特殊香味的醛可用作植物香料,如桂皮含肉桂
醛(),杏仁含苯甲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肉桂醛和苯甲醛互为同系物
B.肉桂醛能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
C.1 ml肉桂醛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最多与5 ml H2加成
D.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肉桂醛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
3.香料茉莉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为。下列关于茉莉酮的说法正确的是
A.1 ml该有机物与H2充分反应,最多消耗2 ml H2
B.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1H16O
C.该有机物属于不饱和酮类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
D.该有机物能发生还原反应,但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4.把有机物氧化为,所用氧化剂最合理的是
A.O2B.酸性KMnO4溶液C.溴水D.银氨溶液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甲基苯甲醛()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在加热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醇都能被空气中的O2所氧化,生成对应的醛
C.将1-丙醇与氧气的混合气体通过赤热的铜,发生反应生成丙醛
D.1 ml任何一元醛与足量银氨溶液发生反应时,最多可以得到 2 ml Ag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乙酸乙酯制备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从福尔马林溶液的实际用途或甲醛作为室内污染物,小结甲醛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推导酯化反应并分析其中反应原理
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锻炼陌生反应的猜测书写能力。
引导学生回忆醛的典型代表物乙醛的具体反应,运用类比迁移方法预测甲醛的性质。实验药品及实验装置图
准备好相应实验药品及仪器从乙醛类比推测甲醛的性质。培养学生分类的思想,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给出学生任务——设计探究实验方案,验证甲醛的化学性质。
展示并进行评价。对比乙醛,重点强调甲醛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量的关系。学生按照给出的信息搭建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实验条件的分析
设计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帮助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角度认识甲醛乙酸乙酯的化学性质。发展学生基于物质的微观结构描述和预测物质性质的能力。
根据实验操作与现象设置6道思考题,更深入理解乙酸乙酯的制备反应
小组讨论思考,组织答案。
醛性质的归纳总结与“醇、醛、酸”的转化模型建立乙酸乙酯水解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乙酸乙酯的水解引导学生结合代表物甲醛、乙醛的性质总结醛类物质的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醛类物质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特点,请学生利用球棍模型拆合法分析醛类物质反应时,官能团如何转变。
学生体验并参与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提升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总结实验的能力通过代表物归纳醛类物质的性质。强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化学观念。同时,通过球棍模型的拆合,助力学生从官能团和结构变化的角度理解醛类物质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有机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基于官能团分析、预测、总结归纳物质性质。
讨论分析,对实验方案进行进一步改进介绍自然界桂皮中含有的肉桂醛、杏仁中的苯甲醛。给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卡片”。
并抛出真实情境——苯甲醛在空气中久置,在容器内壁会出现苯甲酸晶体。
学生讨论、思考得出改进方案。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以补充、丰富和深化对醛类的认识。
分析真实情境,推测是由于苯甲醛被空气氧化导致,并给出实验室中保存苯甲醛试剂的建议。培养学生应用“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解决真实问题情境,强化知识间的关联。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选择性必修3实验活动3 糖类的性质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思路,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节 核酸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四章 生物大分子第一节 糖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