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讲 植被与土壤-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第16讲 植被与土壤-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新高考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植被与土壤,世界主要植被类型,森林的分类及特征,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7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8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形成过程: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
4.垂直结构: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即大多数植物群体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分层现象。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种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关系的特殊形式。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拓展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气候的影响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②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向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地貌的影响: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段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草原和荒漠;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土壤的影响:土壤肥力、水分、酸碱度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拓展2.植被的分布与环境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或没有分布,说明该地区环境条件不适合某些植被,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生长旺盛说明这些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如下表:
拓展3.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世界主要陆地植被包括森林、草原与荒漠等。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包括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草原植被包括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荒漠包括热带、亚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深绿色,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板状根可以避免由于树冠宽大,身体上部沉重而导致的头重脚轻站不稳的问题,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更有保持水分的作用,解决了热带雨林中树木根系难以进入深层土壤而又要执行对地上部分的支撑作用这一两难问题。
茎花的出现,是因为部分树木处于森林的最下层,不免受到上层大乔木的影响,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和空间,因此,在它们长期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在茎上开花的习性,使它们能在阴暗茂密的森林里生存下来。
特点:四季常青,树冠浑圆;表面光滑、无绒毛;树叶革质,质地较硬,叶片排列方向与太阳光线垂直。树种:樟树、榕树、桂花
特点:乔、灌木的叶子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有茸毛,不具光泽,呈深灰绿色或退化成刺代表树种:橄榄
革质叶片的细胞壁较厚,像皮革的质地,形状卵形、椭圆形,颜色主要为碧绿色,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储存水分的量也很大。革质叶片主要是旱生植物的叶子,主要是桂花、橡皮树、迷迭香等,叶片会带有香味。革质叶片的顶端较为尖锐,底部呈圆形、心形,长度为5—12厘米,宽度为2—3厘米;
蜡质叶片的表面具有光泽,覆盖有一层透明的蜡状物质,能够有效抵御病虫的侵害,减少细菌的滋生,同时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保证在生长过程中,拥有充足的水分。常见的植物有月桂、田七、海棠等,并不带有香味。蜡质叶片的顶端为圆钝形、近圆形,底部呈宽卵形,长度为8—10厘米,宽度为1—2厘米。
相同作用: 保水作用、 防灼伤作用、防止病虫侵害
拓展-革质叶片和蜡质叶片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夏季葱绿,冬季落叶;树叶纸质,宽而薄;结构简单,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树种:桦树、杨树、枫树
特点:叶子呈针状树种:云杉、冷杉、落叶松
特别提醒:针叶林并不等同于亚寒带针叶林。针叶林的分布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针叶树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亚寒带地区,主要由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一些耐寒树种组成。
特点:耐旱,湿季草原葱郁,干季草类枯黄,季节变化显著,引起动物大规模迁徙,有些热带草原有乔木或灌木分布。乔木常常具有分枝多的丛生树干和扁平的状树冠,叶小坚硬。
特点: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偶见较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①热带沙漠广泛分布,生物较少;②只有零星耐旱植物,如仙人掌;③在沙漠边缘地带会有灌木丛分布;④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
撒哈拉沙漠上的灌木丛和沙丘
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拓展4:森林的环境效应
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2024·安徽·模拟预测)马赛位于法国南部,濒临地中海,附近的植物独具特色,以灌木植物为主,叶片常绿,多为厚厚的革质硬叶,叶片不大,气孔深陷,叶子的排列与太阳光线成锐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马赛附近灌木植物常绿,说明马赛地区( )A.冬季温和多雨B.冬季均温较高C.夏季高温多雨D.夏季凉爽干燥2.马赛城市道路绿化植物不可能选择热带雨林树种,其原因是该城市( )①河流少、灌溉水源短缺②夏季台风频发③降雨少且季节变化大④冬季有效积温较少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解析:1.除松、柏、杉类植物外,能够保持冬季常绿的植物,说明其生长的冬季环境是比较温和的,热量较好。并不能反映降水和夏季的特征。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马赛是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不及热带雨林地区,与热带相比,冬季气温偏低,有效积温不足,降雨少且季节变化大难以满足适应高温多雨环境的热带雨林植物的生长,③④正确;与河流少、灌溉水源短缺,夏季台风频发无关,①②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4·浙江杭州·模拟预测)植物的根系种类繁多,一般具有支撑、吸收营养、呼吸、改变微环境等功能。下图为水杉膝状根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3.膝状根的数量及分布范围主要取决于( )A.水杉高度B.水域面积C.土壤肥力D.光热条件4.水杉膝状根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提升水杉生长环境稳定性B.增加水杉树木的种类数量C.减少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D.消减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
解析:3.膝状根主要是水杉在长期适应水淹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根系,所以其数量及分布范围主要取决于水域面积,水域面积越大,水淹情况越普遍,膝状根可能越多、分布越广,B正确;水杉高度、土壤肥力、光热条件与膝状根的形成及数量、分布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4.水杉膝状根能够适应水淹环境,增强水杉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的稳定性,A正确;膝状根与水杉树木种类数量增加无关,B错误;膝状根的存在不会减少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C错误;膝状根的主要作用是适应环境,而非消减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D错误。故选A。
(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公元946年长白山火山喷发时,岩浆和火山灰几乎毁灭了长白山主峰及周围半径约50千米范围内的森林植被,形成大面积裸地。位于50千米外的森林未受到火山喷发的影响,是促进长白山森林恢复的基带种源。直到公元1710年前后,长白山主峰东坡树种才得以建群,先锋树种是长白落叶松。据考察,东坡的火山灰厚度最大,火山灰孔隙度高,质地较粗。下图示意长白山主峰东坡植被在火山喷发后的林分(泛指长有林木的地段)演化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5.长白山森林恢复的基带种源主体最可能是( )A.针叶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落叶阔叶林
解析: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基带植被类型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而火山喷发后,火山灰覆盖,火山灰孔隙度高,质地较粗,土壤贫瘠,不利于阔叶林生长,而针叶林对土壤肥力要求低,能够在这种土壤贫瘠的土壤环境下生存下来,成为植被恢复的先锋物种,故长白山森林恢复的基带种源主体最可能是针叶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据材料推断长白山东坡先锋树种的生长习性是( )A.喜光耐旱B.喜阴喜湿C.喜干耐寒D.喜光耐碱
解析:结合材料分析,长白落叶松是长白山东坡的先锋树种,先锋树种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火山喷发后,火山灰覆盖,火山灰孔隙度高,质地较粗,水分条件较差,因此落叶松应具有耐旱的特征;东坡光照充足,落叶松应具有喜光的特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长白山东坡植被定殖容易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土壤营养元素少B.气候条件差C.火山灰厚度大D.人类干扰强
解析:结合材料分析,由于强烈的火山喷发,长白山东坡覆盖了厚厚的火山灰,火山灰孔隙度高,质地较粗,含有丰富的磷、钾等营养成分,但因火山灰厚度较大,土质疏松,不利于植物的生长;火山灰的覆盖还可能导致水分保持能力差,使得植被的定殖和生长面临更大的困难,C正确,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A错误;气候条件与东坡其他地区差别不大,B错误;海拔高,人类活动干扰小,D错误。故选C。
(23-24高三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南岛西部的沿海平地、河口三角洲及部分沙地上,分布着长约170km、宽3—20km的地带,该地带分布着我国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热带稀树草原,其中最典型的是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植被属于热带稀树灌丛草原。雨季,灌木丛覆盖多,零星的几棵树就可能长成茂密的林地,但旱季来临时,稀树草原就会恢复为草原,矮矮的灌木荆棘丛生。左图为海南岛地形简图,右图为海南岛河流分布简图。
说明海南岛西部热带稀树灌丛草原的成因。
海南岛属于热带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较大;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旱季时间长;西部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小;春季受干热风的影响,蒸发量较大;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总量大,旱季水分收支不平衡。(落点在纬度、蒸发量、旱季、夏季风背风坡、干热风、日照)
1.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在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空气和水分共占50%,且各自比例为20%~30%。
2.土壤的物质组成、特征和作用
3.土壤观察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 (1)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
我国不同颜色的土壤分布示意图
①黑土: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②黄土: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黄色表示土壤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③红壤: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④紫色土: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⑤水稻土: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2)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黏土。
通气、透水性强;保水、保肥性弱。
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性强
通气、透水性差;保水、保肥性强。
拓展-土壤质地的成分、特点和判断方法
(3)土壤剖面概念: 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剖面分层: 森林土壤剖面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
(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
(4)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5)时间:在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5.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为植物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不合理的土壤利用引发的问题植被破坏,土地利用不当,导致土壤侵蚀严重。土壤侵蚀和不合理的耕植方式使土壤退化,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沙化加剧。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3)养护:对于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土壤的改良措施①轮作换茬。②土壤消毒: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③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④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科学施肥。⑤作物:种植绿肥作物、种植耐盐碱作物。
土壤保护措施①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②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③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④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⑤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土壤侵蚀。⑥因地制宜,综合改良盐碱土及沙土。⑦采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加强水肥管理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⑧通过控制污染源及农业技术治理措施,减少土壤污染。
(4)土壤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实例
(2024·黑龙江佳木斯·模拟预测)浙江某高中地理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在山坡观察某森林土壤剖面,发现土壤略微发红,并完成了该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解析: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枯枝落叶少,C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D错误。故选B。
2.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A.温暖多雨B.炎热干燥C.凉爽湿润D.寒冷干燥
解析: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其他物质被淋溶带走,土壤中的氧化铁留在表层导致土壤中的氧化铁等含量较高使颜色呈现偏红色。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土壤有机碳是指以有机质形式储存于土壤中的碳。图1示意祁连山中段黑河大峡谷两岸山地垂直带谱,图2示意峡谷南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随土壤深度的累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峡谷北岸山地相比,南岸山地( )A.海拔较高,土壤有机碳储量小B.坡度较大,土壤有机碳储量小C.热量较足,土壤有机碳储量大D.水分较足,土壤有机碳储量大
解析:由材料可知,图示区域位于祁连山中段黑河大峡谷。与北岸相比,峡谷南岸为阴坡,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蒸发作用弱,水分较充足,植被生长条件好,生物量大,土壤有机碳储量大,D正确,C错误;土壤有机碳储量是指以有机质形式储存于土壤中的碳,与海拔关系不大,与植被、气候关系密切,A错误;读图可知南岸坡度虽然较大,但是植被覆盖率更高,坡度对有机质的影响小于植被,B错误。故选D。
4.导致峡谷南岸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基岩风化速度B.土质疏松程度C.枯枝落叶数量D.物种根系分布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植被类型表层土壤有机碳比重差别较大,其中山地森林在0-20cm表层土壤中有机碳比重最小,高山草甸比重最大,两者的区别在于森林根系分布较深,导致土壤有机碳随土壤深度呈较均匀变化,而高山草甸根系较浅,土壤有机碳高度集中于地表,由此可见物种的根系分布与土壤有机碳比重的差异关系最密切,D正确;基岩风化速度对土壤有机碳比重分布影响较小,A错误;土质疏松程度、枯枝落叶数量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的收支和总量,但对土壤有机碳比重垂直分布影响较小,BC错误。故选D。
5.(2024·黑龙江吉林·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东北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黑土退化变“瘦”、变“薄”、变“硬”,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挑战。被称为吉林省“南北分界线”的大黑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为600m年降水量的分界线,是松花江和辽河的分水岭,东坡积雪量大,较西坡黑土退化严重,近年来,人们采取了留茬耕作、垄沟秸秆覆盖、横坡垄作等农业生产技术,有效地遏制了黑土的退化。图为大黑山剖面示意。
(1)分析黑土变“瘦”、变“薄”、变“硬”的原因。
黑土变“瘦”:重用轻养,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生物活性遭到破坏);黑土变“薄”:水土流失,耕作层变浅,土壤结构受到破坏;黑土变“硬”:化肥施用增多,黑土板结和盐碱化现象严重,养分失衡以及营养元素含量减少。
(2)说明大黑山东坡比西坡黑土退化严重的原因。
东坡夏季降水量大,强度大,对土壤的冲刷强烈,黑土退化严重;东坡波状台地,呈波状起伏,(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流速快,坡面侵蚀强;东坡积雪量大,春季的融雪时间长,对地表侵蚀时间长;东坡土质较黏重,在台地上形成不透水层,降水在下渗时受阻,形成径流较多,坡面侵蚀较大。
(3)任选一项农业生产技术措施说明其防治黑土退化的作用原理。
留茬耕作: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地表径流流速,固定和拦蓄泥土,减轻黑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 垄沟秸秆覆盖:减弱蒸发,增加土壤湿度;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减小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横坡垄作:减缓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流水对黑土的冲刷,减少养分流失。
(2024·浙江·高考真题)有机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有机质累积量超过分解量,有机质含量极高。下图为青藏高原有机土主要分布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有机土的成土环境特征是( )A.冷湿B.冷干C.暖湿D.暖干2.图示有机土分布区的主要植被是( )A.稀树草原B.沼泽草甸C.山地针叶林D.荒漠草原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有机土的形成需要有机质积累量超过分解量,分解较慢的环境为寒冷的气候,且在长期积水和渍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因此其成土环境特征应为冷湿环境,故A正确;图示区域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不会出现温暖的气候环境,故CD错误;干燥环境将导致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故B错误。答案选择A。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图示有机质分布区内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为草甸分布,针叶林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区域,故C错误;且有机土形成环境需要长期积水和渍水,且图示区域内因海拔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多冻土分布,地表水难以下渗,容易形成沼泽地,多沼泽草甸带分布,B正确;此处海拔偏高,气温较低,不利于生长树木,且稀树草原是热带草原气候等季节性干旱气候下的植被类型,A错误;因此处气候冷湿,不易出现干旱区的植被荒漠草原,D错误。答案选择B。
(2024·广西·高考真题)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4.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A.地表光照减弱 B.地表温度升高 C.表层土变湿润 D.土壤氮素减少5.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 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解析:3.根据材料“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推测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土壤变干,该区域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乔木乘机入侵洼地,A错误,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地势变低,B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增强,D错误。故选C。4.因植被覆盖率增加,导致树岛内地表光照减弱,地表温降低,故A正确,B错误;乔木生长需水量大会导致地表土壤湿度降低,C错误;因落叶乔木具有固氮功能,土壤的氮素会增加,故D错误。故选A。5.根据材料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说明近30年,随着数导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土壤的结构和水分逐渐改变,该洼地与地带性环境差异缩小,地带性植被逐渐增多,该洼地植被逐渐与地带性植被一致,D正确;植被增多产生的凋落物会增加,A错误;随着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的变化,积累的有机物减少,土壤结构和肥力改变,故B错误;近30年,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说明演替过程中未发生中断,C错误。故选D。
(2024·全国·高考真题)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处洼地内发现了高达 72.4米的望天树(下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该地区峰丛洼地内发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A.冬季气温较高B.夏季气温较高 C.冬季降水较多D.夏季降水较多7.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B.土层薄C.降水少D.土壤黏重8.图中所示“最高树”出现的必备条件是该峰丛洼地( ) ①生物多样性高 ②地形相对封闭 ③太阳辐射强 ④相对高差大
解析:6.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发育有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好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该地区位于22.5°N附近,发育了热带雨林,说明水热条件较好,夏季时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水热条件都充足,能够满足雨林生长,故该地区发育热带雨林主要不是得益于夏季气温较高和夏季降水较多,BD错误;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降水量差异并不大,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 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可知,雨林发育于洼地,从图中也可看出该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加之洼地水分条件较好,故发育了雨林,A正确。故选A。7.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为喀斯特地区,地表易受侵蚀导致土层贫瘠、浅薄,土壤保水性能弱,植被扎根较浅,抗倒伏能力弱,故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B正确;旱生型矮林的形成与气温关系不大,且该地区纬度低,气温并不低,A错误;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C错误;土壤黏重主要是红壤的特点,石灰岩广布地区不易形成红壤,D错误。故选B。8.从图中可看出该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发育了雨林,因此需要满足地形相对封闭才能较好地阻挡冬季的冷空气。②正确;只有洼地相对高差大,使得洼地内,只有太阳高度较高时,才能接受到太阳辐射,洼地内太阳辐射较弱,而植被为了获得更多光照,不断向上生长,才能够出现“最高树”,③错误,④正确;生物多样性高一般需要满足跨纬度较大及垂直差异明显等条件,从图中可看出,洼地崖壁上植被稀少,说明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①错误。综上所述,D选项中的②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4·吉林·高考真题)河谷演化过程中,受坡度、地下水位、地表组成物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会发生地方性分异,各地貌位置的植被处于向地带性植被(与气候相适应的稳定性植被)演替的不同阶段。如图示意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某河谷地貌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现存植被最接近地带性植被的地貌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10.如果流域整体构造抬升,最早演替为地带性植被的是( )A.河漫滩草甸B.洪积扇灌丛C.沟谷沼泽林D.分水岭疏林
解析:9.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谷演变过程中,沟谷地区属于水分输入区,湿润度较高,因此其植被大多为湿润的草本植物等,因此乙和丙属于草本植物或灌丛植物类,故BC错误;河谷地区坡度较大的坡地(丁)属于水分输出区,植被大多发于成森林植被,图中显示区域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此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D正确;图中显示甲区域海拔较高,坡度较大,因此其植被与地带性植被差异较大,故A错误。故选D。10.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流域若整体构造抬升,将导致河谷与坡度的差异逐渐减小,水分输入和输出差异也逐渐减小,因此从河谷至坡上距离越近越早演替成为地带性植被,图中显示丙为冲积扇灌丛,距离丁坡地较近,构造抬升后,丙最早演替成为图中显示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故B正确;河漫滩草甸区位于河流区域,构造抬升后,其湿润度依然较高,演变速度较慢,故A错误;沟谷沼泽林区域湿润度较高,且构造抬升后易发育成集水区,不易演替成落叶林,故C错误;分水岭疏林海拔高度不变,输出水分依然较多,且气温较低,演替成为地带性落叶林的时间更长,故D错误。故选B。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23讲 城镇化-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新高考通用),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城镇化,城镇化概念及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什么是城镇化,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城镇化初期-城镇化,城镇化后期-逆城市化,城镇化后期-再城市化,发达国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04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新高考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晨昏线的应用,地转偏向力原理应用,地方时的计算,明确日期的变更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课件)-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必备知识当堂清,森林植被,关键能力看拓展,高考真题回头看,典型例题随堂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