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年杭州亚运会火炬“薪火”在第一棒火炬手罗雪娟手中传递,如图。火炬的高度约为( )
A. 73mm
B. 73cm
C. 173mm
D. 173cm
2.2023年国庆节,南海九江超级龙舟联赛某场比赛场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锣鼓声能够在真空传播
B. 锣鼓声与加油声的音色相同
C. 用锣鼓声指挥选手,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 有节奏的锣鼓声不可能成为噪声
3.谚语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下列谚语中的加点字分析正确的是( )
A.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 “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 “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 “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4.小明一家到西樵山旅游,看到湖里的鱼儿在水杉的倒影间嬉戏,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杉的倒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 “水杉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 看到“嬉戏的鱼儿”,是鱼的虚像
D. 看到“嬉戏的鱼儿”,是鱼的实体
5.如图所示,几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嘴贴近瓶口吹气或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瓶口吹气,发声体主要是瓶内的水
B. 改变敲击瓶子力度,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C. 相同力度向瓶口吹气,最左边的瓶子音调最低
D. 相同力度敲击瓶子,最左边的瓶子音调最高
6.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图是某晶体的凝固图象B. 凝固过程持续了24min
C. 该物质在4min时是固态D. 该物质在12min时不吸热也不放热
7.如图所示,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可用凸透镜矫正
B. 乙图: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可用凹透镜矫正
C. 丙图:台式放大镜使用时,物体和透镜之间的距离应等于透镜的焦距
D. 丁图:望远镜的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实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
8.如图甲,小明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发声体在______;同一示波器显示的声波波形图如图乙、丙、丁,其中响度相同的两个是乙和______,丙和丁的频率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9.《天工开物》记录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手工技术。如图所示,人们晾晒豆株时要尽量将豆株铺开,这是通过增大液体______的方式来加快液体蒸发的速度。小明想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其它因素,他在三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如图所示,通过A、B两图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______是否有关;通过______两图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是否有关。
10.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水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象,经分析在0℃∼4℃范围内,水具有______(选填“热胀冷缩”或“热缩冷胀”)的性质;水在4℃时的密度最______(选填“大”或“小”);水结冰后,质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2023年5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后,以地面为参照物,该卫星是______的,以太阳为参照物,该卫星是______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选填“相对”或“绝对”)的。
12.冬天,汽车开进地下车库时,车窗玻璃有时会蒙上一层雾,可以通过擦车窗玻璃的_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除雾。在车库路口转弯处,装有如图所示的反光镜,它属于______(选填“平面”“凸面”或“凹面”)镜,有扩大视野的作用。倒车入库时,常要用到的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工作的。
13.如图是一种常见的红外感应水龙头,当用手遮挡红外线感应窗时,感应窗发出的红外线照射到手上发生了______(选填“漫”或“镜面”)反射,______(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红外线的传播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介质。
14.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射到半圆形玻璃砖上的O点,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入射光线是______,折射角的大小为______°;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______(选填“偏折”或“远离”)。
15.小明观看南海狮山水舞灯光秀,发现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1)喷泉附近会比较凉爽,这是因为喷泉周围大量的小水滴______时(填物态变化名称),要从空气中______热(选填“吸”或“放”),从而降低空气温度。
(2)音乐喷泉是利用播放的音乐来控制水柱,达到与音乐同步的效果。音乐声越洪亮水柱就会越高,控制水柱高度的是声音的______(填声音的特性),音乐通过______(填介质)传入小明的耳朵。
(3)如图所示,湖面上呈现的倒影是光的______形成的,水柱颜色变换是通过电脑控制红、______、蓝三原色光的亮暗并照射到水柱上实现的。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16.作图题
(1)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行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甲所示,请你在图乙画出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v−t图象。
(2)一束光经平面镜PQ反射后进入小明的眼睛,如图所示,请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i的大小。
(3)请在如图中分别画出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2分。
17.按要求填空:
(1)如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图乙所示的温度计示数,读数为______℃;图丙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
(2)如图甲是小明探究“水的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①小明观察到烧杯中出现的气泡如图乙所示且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表明此时的水______(选填“已经”或“还没”)沸腾,气泡逐渐变大的原因与温度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图丙是实验得出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此处的大气压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18.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竖直纸板可沿虚线折叠。
(1)实验前,应将纸板垂直放置平面镜上。如图甲,先让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______;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______时针方向转动。
(2)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
(3)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______(选填字母符号)
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
(4)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实验,目的是______(选填字母符号)。
A.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B.寻求普遍规律,避免结果偶然性
(5)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能做到,你认为没有能做到的原因是:反射时______。
19.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
(1)小明先调节光具座上的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目的是使烛焰的像能成在______。
(2)再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如图甲所示,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这成像原理可制成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仅移动凸透镜至40.0cm刻度线处,得到的像是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如图乙所示位置,发现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找到烛焰的像,原因是此时烛焰成的是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可在______(选填“A”或“B”)处观察到烛焰的像。
20.小明同学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
(1)首先把天平放在______台上,将______归零,发现如图甲所示情况,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
(2)天平平衡后,小明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存在的错误是______。若测量过程中,当右盘放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最终仍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这时她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使天平恢复平衡。
(3)小明重新进行正确的操作,天平平衡后,托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______g。
21.小明观察发现,在玻璃窗中可看到室内物体的影像;在将玻璃窗外推的过程中,可看到窗里影像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如图甲,为了搞清楚原因,他进行如下探究。
(1)把透明玻璃板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另一支大小相同的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图中未画出)′放在玻璃板后,如图乙所示。
(2)要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人眼应在蜡烛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记下蜡烛A和B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并作记录;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A的像会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经过多次实验后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保持蜡烛A不动,将图乙中玻璃板绕竖直边CD垂直纸面逆时针(俯视)转动一个小角度,如图丙所示,则蜡烛A的像应是在图中的______(选填“A1”“A2”或“A3”)位置。
(4)请解释在玻璃窗外推过程,看到窗里影像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22.如图甲所示是某高速路段路上的一个区间测速的相关标识,区间测速通过计算车辆通过该路段的平均车速,来判定车辆是否超速,假设某车辆以图乙仪表盘中的速度进入该区间测速路段,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以100km/h的速度行驶了0.2h,然后再以图乙仪表盘中的速度继续行驶直至离开该区间测速路段。
(1)求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
(2)求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以图乙仪表盘中的速度行驶的总时间;
(3)通过计算判断在该区间测速路段,该车辆的平均速度有没有超出限定速度。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智慧交通走进生活我国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特定区域广泛应用。汽车是怎么“看”到信号灯的?原来,路口建设有“智慧交通系统”,实时为装有传感器的无人驾驶汽车传递整体路网情况,让过去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动态调整绿灯时长。利用“智慧交通系统”还可以发布“拥堵延时指数”(“拥堵延时指数”是指汽车在拥堵状态所用时间与畅通状态所用时间的比值),方便人们做出行规划。
(1)无人驾驶汽车可以通过车上的摄像机识别路人是否招手,在进行识别时,其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透镜,汽车驶向路人一小段距离后,再次识别到的人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节假日同路段越拥堵,“拥堵延时指数”将______(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3)小明从家坐车去图书馆,借助“智慧交通系统”得到两套出行方案。方案①:路程较短,为9km;方案②:用时较短。如图1所示,方案①中的道路限速(“40”表示汽车在该道路上行驶的最高速度为40km/h)和拥堵延时指数均已标明,已知畅通状态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最高限速的90%。则:方案①中,畅通状态花费的时间是______min;方案②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若方案②比方案①用时少10min,则方案②的路程为______km。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人的手臂长度约为70cm,由图知火炬的高度与火炬手的手臂长度接近,故B正确。
故选:B。
根据生活经验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长度的估测,在不了解物体长度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
2.【答案】C
【解析】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锣鼓声不能够在真空传播,故A错误;
B、锣鼓声是乐器的音色,加油声是人的音色,锣鼓声和加油声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用锣鼓声指挥选手,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
D、有节奏的锣鼓声影响人们正常学习、休息、工作、生活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时可能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休息、工作、生活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音色和噪声;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答案】D
【解析】解:A、雪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C、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B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故D正确;
故选:D。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各种物态变化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和掌握,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4.【答案】C
【解析】解:AB、“水杉的倒影”在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故AB错误;
C、人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成像、光的反射成像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答案】B
【解析】解:A、向瓶口吹气,发声体主要是瓶内的空气柱,故A错误;
B、改变敲击瓶子力度,可以改变振幅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
C、瓶内的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所以相同力度向瓶口吹气,最右边的瓶子音调最低,故C错误;
D、相同力度敲击瓶子,是瓶和瓶子中的水振动发声,瓶内的水越少,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最右边的瓶子音调最高,故D错误。
故选:B。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知道音调和响度。
6.【答案】A
【解析】解:A、由图象可知:物质降温,是物质的凝固过程,所代表的物态变化过程为凝固,故A正确;
BD、8~18min时段,是该物质的凝固过程,不断放热,凝固过程持续了10min;该物质在12min时会放出热量,故BD错误;
C、该物质在第4min时是在凝固过程前,为液态,故C错误。
故选:A。
(1)由图象可知:物质降温,是物质的凝固过程;
(2)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凝固前是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本题考查了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及图象的分析。
7.【答案】D
【解析】解:A.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配戴发散透镜(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A错误;
B.图乙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是远视眼的成像原理,远视眼应该戴凸透镜进行矫正,使光线提前会聚,故B错误;
C.丙图中,台式放大镜使用时,物体和透镜之间的距离应小于透镜的焦距,故C错误;
D.图丁中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远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远大于它的二倍焦距,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1)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需要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3)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同时考查了有关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8.【答案】振动 丙 不相同
【解析】解: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由于音叉在振动,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响度与振幅有关,图中乙和丙波形图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的两个是乙和丙。
由波形图可知,丙和丁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不同,丙和丁的频率不相同。
故答案为:振动;丙;不相同。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影响因素是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影响因素是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难度不大,属基础题。
9.【答案】表面积 温度 A、C
【解析】解:(1)晾晒豆株时要尽量将豆株铺开,这是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蒸发;
(2)由图A、B两图可知,温度不同,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速相同,故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
(3)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相同,空气流动速度不同,故选A、C。
故答案为:表面积;温度;A、C。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速。
解题关键是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10.【答案】热胀冷缩 大 不变
【解析】解:由图象知,一定质量的水在4℃时,体积最小,由公式ρ=mV可知,此时其密度最大;
在0℃~4℃范围内,水的质量不变,温度升高时水的体积减小,温度降低时其体积增大,所以在这一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物质质量的大小与外界条件无关,只取决于物体本身所含物质的多少,水结冰后,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大;不变。
分析图象中水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根据图象找出0℃~4℃水的体积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物质质量的大小与外界条件无关,只取决于物体本身所含物质的多少。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同时要熟知密度、体积、质量三者的关系。
11.【答案】静止 运动 相对
【解析】解:在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后,以地面为参照物,该卫星与地面之间的位置不变,所以卫星是静止的。
以太阳为参照物,该卫星和太阳之间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所以卫星是运动的。
同样是卫星,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不同,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相对。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2.【答案】内侧 凸面 超声波
【解析】解:
冬天,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液化放热,因此可以通过擦车窗玻璃的内侧除雾;
在车库路口转弯处,装有如图所示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
超声波的方向性好,因此可以用来做倒车雷达。
故答案为:内侧;凸面;超声波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2)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
(3)现代汽车广泛利用了倒车雷达,它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
本题考查了凸面镜的应用、液化现象和超声波的应用,难度一般。
13.【答案】漫 遵循 不需要
【解析】解:当手对着红外线感应窗时,水会自动流出,使用该水龙头时,手的表面粗糙不平,感应窗发出的红外线照射到手上发生了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感应窗内的红外线接收管接收到信号后控制出水,红外线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故答案为:漫;遵循;不需要。
漫反射是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热作用,用于红外遥感、红外遥控、红外夜视等;红外线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本题考查了漫反射和红外线,属于基础题。
14.【答案】BO 30 偏折
【解析】解:一束光从空气射到半圆形玻璃砖上的O点,发生反射和折射;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所以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折射角为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大小为90°−60°=30°;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故答案为:BO;30;偏折。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5.【答案】汽化 吸 响度 空气 反射 绿
【解析】解:(1)喷泉周围有大量小水滴,小水滴在常温下就可以汽化为水蒸气,汽化时要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2)音乐声越洪亮,声音的响度就越大,水柱就会越高,控制水柱高度的是声音的响度;音乐通过空气传入小明的耳朵。
(3)湖面上呈现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水柱颜色变换是通过电脑控制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亮暗并照射到水柱上实现的。
故答案为:(1)汽化;吸;(2)响度;空气;(3)反射;绿。
(1)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声现象、平面镜成像、光的三原色,属于基础题。
16.【答案】解:(1)车的路程−时间图像为一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是正比例函数图像,说明车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车的速度为:v=st=90m3s=30m/s,
其v−t图像如图所示:
(2)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50°,反射角为90°−50°=40°,入射角也等于40°,在法线左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3)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凹透镜的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解析】(1)车的路程−时间图像为一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车的速度,据此画出其v−t图像;
(2)知道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可求反射角、入射角,在法线左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
(3)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延长线通过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和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殊光线,属于基础题目。
17.【答案】1.30 −4 37.5 已经 无关 98 低于
【解析】解:(1)甲图中刻度尺额分度值是0.1cm,物体的长度为:L=7.30cm−6.00cm=1.30cm。
乙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液面在零刻线以下读数为−4℃。
丙图中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读数为37.5℃。
(2)①乙图中气泡由小到大,上升到液体表面,说明此时水已经沸腾。
气泡变大的原因是由于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而与温度的高低无关。
②丙图中温度为98℃,保持不变,说明水已经沸腾,即水的沸点是98℃,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则此处的大气压低于标准气压。
故答案为:(1)1.30;−4;37.5;(2)①已经;无关;②98;低于。
(1)刻度尺读数时首先要明确量程以及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线的位置读数。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2)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读图分析液体的沸点,沸点和大气压强的关系。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和温度计的读数,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属于基础实验,难度一般。
18.【答案】光路 顺 同一平面内 C B 光路可逆
【解析】解:(1)让光束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利用光线在纸板上的漫反射从而显示光路,便于观察。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光线绕入射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入射角和反射角都将变大,故反射光线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2)将纸板右半部分向后翻转,则此时两部分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无法观察到反射光线,故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若将纸板绕CD向后倾斜,此时法线不变,入射光线向后倾斜,因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故此时反射光线将在纸板前方,故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AB.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实验,是为了寻求普遍规律,避免因入射角为特殊角而产生的偶然性,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若有一方能从镜子看到另一方的眼睛,则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另一方一定能从镜子中看到前者的眼睛。
故答案为:(1)光路;顺;
(2)同一平面内;
(3)C;
(4)B;
(5)光路是可逆的。
(1)让光束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光路,便于观察。
当入射光线绕入射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反射光线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2)(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据此分析。
(4)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实验,是为了寻求普遍规律,避免因入射角为特殊角而产生的偶然性。
(5)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本题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掌握光的反射规律是关键。
19.【答案】同一高度 光屏的中央位置 放大 投影仪 倒立 虚像 B
【解析】解:(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整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由图甲可知,蜡烛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25.0cm−10.0cm=15.0cm,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根据光在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u′=30cm时,即凸透镜移动至40cm刻度线处,此时u>2f,在屏上能再次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3)由图丙可知,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同侧,应该在B处观察。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光屏的中央位置;(2)放大;投影仪;倒立;(3)虚像;B。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据此进行分析;
(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同侧。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20.【答案】水平 游码 右 用手拿砝码 向右移动游码 76.8
【解析】解:(1)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之前,首先需要将天平放置在水平台上,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接着,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也就是归零。观察天平的横梁,如果横梁不平衡,如题目中图甲所示,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那么就需要通过调节平衡螺母来使天平平衡。根据“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的原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横梁平衡。
(2)使用调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为了防止污染砝码,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拿,所以错误之处是用手拿取砝码。
如果在测量过程中,当右盘放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仍然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即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即表明物体较重,砝码较轻,那么这时应该进行的操作向右移动游码,直到横梁平衡。
(3)根据题目中图丙所示的天平状态,可以读出物体的质量。托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是50g+20g+5g=75g,
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是1.8g。因此,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即m=75g+1.8g=76.8g。
故答案为:(1)水平;游码;右;(2)用手拿砝码;向右移动游码;(3)76.8。
(1)调节横梁平衡时,若指针右偏,平衡螺母左调,指针左偏,平衡螺母右调;称量过程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
(2)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天平的使用规则及注意事项是一个重点知识,包括放置天平、怎样调节横梁平衡、调节横梁平衡前要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怎样读数等等。
21.【答案】竖立 未点燃 A 不变 A3 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解析】解:(1)拿另一支外形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观察蜡烛B;接着缓慢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从而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体等大,与物距大小无关,所以如果把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3)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保持蜡烛A不动,将图乙中玻璃板绕竖直边CD垂直纸面逆时针(俯视)转动一个小角度,则蜡烛A的像应是在图中的A3位置;
(4)由于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在玻璃窗外推过程,看到窗里影像的位置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1)竖立;未点燃;(2)A;不变;(3)A3;(4)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大小相等,实验中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来研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2)(3)(4)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等知识,是初中光学重点内容,也是中考常考题型。
22.【答案】解:(1)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s=vt=100km/h×0.2h=20km;
(2)由图甲可知,区间测速的路程是34km,由图乙可知,仪表盘中的速度是70km/h,以图乙仪表盘中的速度行驶的路程:s′=34km−20km=14km,
以图乙仪表盘中的速度行驶的总时间:
t′=s′v′=14km70km/h=0.2h;
(3)该车辆在该区间测速路段行驶的总时间为:t总=t+t′=0.2h+0.2h=0.4h,
在该区间测速路段该车辆的平均速度:
v″=s总t总=34km0.4h=85km/h,
由图可知,限速为80km/h,此时85km/h>80km/h,
所以平均速度超出了限定速度。
答:(1)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是20km;
(2)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以图乙仪表盘中的速度行驶的总时间为0.2h;
(3)该车辆的平均速度超出限定速度。
【解析】(1)已知汽车行驶的时间和速度,利用s=vt计算行驶的路程;
(2)根据该区间的路程和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求出以7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根据v=st的变形式t=sv计算以70km/h的速度行驶的总时间;
(3)根据(1)(2)求出汽车在测速区间的总时间,利用v=st算出从区间测速起点到终点的平均速度,然后与80km/h比较即可判断。
本题考查了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要求学生认识标志牌,并能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3.【答案】凸 变大 越大 15 54 15.3
【解析】解:(1)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当汽车驶向路人小段距离后,再次识别到的人像将变大。
(2)“拥堵延时指数”是指汽车在拥堵状态所用时间与畅通状态所用时间的比值,节假日堵车,说明拥堵所用的时间越长,拥堵状态所用时间与畅通状态所用时间的比值就越大。
(3)通畅状态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最高限速的90%,所以通畅状态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v=40km/h×90%=36km/h=10m/s,
畅通状态花费的时间是:
t=sv=9000m10m/s=900s=15min,
方案②中平均速度为:
v1=60km/s×90%=54km/h,
方案①拥堵的10m/s时间是:
t=1.8×900s=1620s=27min,
方案②用时是:
t1=27min−10min=17min,
则方案②的路程是:
s1=v1t1=54km/h×1760h=15.3km。
故答案为:(1)凸;变大;(2)越大;(3)15;54;15.3。
(1)摄像机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根据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监测物理试卷,文件包含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中期末监测八年级物理试卷pdf、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中期末监测八年级物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