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第1页
    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第2页
    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国产武装直升机摸拟演练,甲、乙两个编队排列并保持“75”字样从广场上空平稳飞过,则( )
    A. 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B. 以乙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
    C. 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
    D. 以乙为参照物,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是静止的
    3.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关于这段时间内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乙车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 甲、乙两车在这40s内的平均速度都是15m/s
    D. 乙车在10−30s内的平均速度是12.5m/s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 次声波我们人类听不见,是因为它的振幅太小
    C. 人们利用超声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人们能分辨二胡和小提琴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5.下列是小雨收集的为房间隔音的材料,相比而言,你认为隔音效果最差的材料是( )
    A. 包装用的泡板B. 高密度海绵
    C. 烧烤用的锡箔纸D. 旧毛毡
    6.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新建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在当阳境内正线里程约46.838km。如图为坝陵群力村的一路段,设计者在铁路两边安装的挡板主要是为了( )
    A. 交通安全
    B. 美化环境
    C. 减小大气污染
    D. 减小噪声污染
    7.据央视12月19日午间新闻报道,黑龙江漠河北极村出现了日晕与钻石尘同框的奇特景象。钻石尘是指低空大气中的水蒸气在气温极低时直接变成微小冰晶悬浮在空中,一般肉眼难以见到,但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光弧、光斑和光环等光学现象,使得它们看起来像一颗颗钻石一样闪闪发光。钻石尘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
    A. 液化B. 凝固C. 升华D. 凝华
    8.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 荷花倒影B. 手影
    C. 彩虹D. 碗中竹筷
    9.如图所示是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所用透镜是凸透镜的是( )
    A. B.
    C. D.
    10.物体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
    A. 质量B. 体积C. 温度D. 密度
    11.如图是小明家新买的智能门锁,门锁上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可以实现面部识别开门,还可以输入密码或者通过指纹或者用钥匙开门。该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类似于( )
    A. 照镜子
    B. 照相机
    C. 投影仪
    D. 放大镜
    12.下面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成像原理图分别是( )
    A. 甲和乙B. 丙和丁C. 甲和丁D. 丙和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13.我们常用的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______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其读数为______。科学研究表明,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最低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273.15℃,不可能比它更低,热力学温度就是把这个温度规定为零,单位为开尔文(K),它每一度的大小与摄氏度相同。那么,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热力学温度值为______K。
    14.如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内装满水,把一支铅笔靠近放在玻璃杯的后方,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这支笔。当把铅笔向远处慢慢移动的过程中,会看到铅笔尖的长度逐渐______。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会突然改变方向,而“改变方向“后的像为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当铅笔继续向远处移动时,铅笔的像逐渐_____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15.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小明利用焦距分别为10cm、20cm的两块凸透镜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望远镜,他应该选用焦距为______的凸透镜作物镜。用该望远镜观察的物体越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越______。
    16.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通常用一种灯光照射来灭菌消毒,这种灯发出的光就是______,用B超做检查时,B超诊断仪向患者体内发射______,通过返回的信息来进行诊断。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17.高铁上为了方便旅客能观察到行李架上的物品是否遗留,设计人员在其上方安装了一块平面镜,如图是其简化图,其中PQ为行李架,MN为平面镜,A是物品,B为旅客的眼睛,请画出旅客看到物品A的光路图。
    18.如图,一束光射入水中,在杯底的A点形成光斑。如果逐渐往杯中加水,当水面上升到B位置时,请用作图法找出此时杯底的光斑C点所在的位置。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19.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竖立一块透明薄玻璃板,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1)小明拿一支与蜡烛A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眼睛在玻璃板的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多个角度观察,当蜡烛B跟______完全重合时,蜡烛B所在位置就是蜡烛A像的位置。
    (2)在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时,蜡烛B替代的是______(选填“蜡烛A”或“蜡烛A的像”)。
    (3)在蜡烛A远离玻璃板过程中,它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在图中的______(选填“B1”“B2”或“B3”)位置。
    20.小明在学习完“测量盐水的密度”后,也想用同样的方法测一测每天都喝的“学生牛奶”的密度,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所示,为了将横梁调节平衡,他下一步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2)将适量牛奶倒入烧杯中,再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其总质量为______。
    (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量筒内牛奶的体积为______。
    (4)接着测出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为121.4g,则牛奶的密度为______kg/m3。
    (5)小明在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时,不小心撒出了几滴牛奶在量筒外,这会导致最终的测量结果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21.某小组同学在室温下“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烧杯,记录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

    (1)组装器材时,首应先固定______(选填“A”“B”或“C”)。
    (2)实验中通过烧杯中的水给试管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给试管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
    (3)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由图像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
    (4)第(3)问中,根据图像分析发现冰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这种行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
    A.问题
    B.证据
    C.解释
    D.交流
    (5)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乙图中CDE所示,在DE段烧杯中的水已沸腾,此时试管中的水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6)另一小组因为没有酒精灯,无法给冰加热,但是后来发现碎冰也全部熔化了,因此他们认为:熔化不一定要吸热。你觉得他们的观点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的理由是:____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22.我国有些地方修筑了“音乐公路”,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悦耳的乐曲。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如图所示,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较密,汽车行进时振动很快,于是就发出了声音。凹槽的疏密可以根据乐曲的音调高低来设计,假设某音乐公路长1080m,规定的行驶速度是54km/h,设定乐曲为《歌唱祖国》。
    (1)汽车按规定速度行驶完这段公路要多长时间?
    (2)如图,乐曲《歌唱祖国》的第一个音符“5”(sl)的频率为392Hz,汽车发出这个音时,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约是多少?

    (3)第十个音符是“4”(fa),它对应的凹槽之间的距离比“5”(sl)对应的凹槽之间的距离要______(选填“长”或“短”)。
    23.如图甲所示的纯净水,其净含量为555mL。在液态时瓶底是凹进去的,放入冰箱冷冻室一段时间后拿出来,发现瓶内的水都结成了冰,如图乙所示,而且瓶底凸了出来,同时在水瓶的外表面上很快蒙上了一层水雾。(已知ρ水=1×103kg/m3,ρ冰=0.9×103kg/m3)
    (1)计算这瓶水质量是多少?结成冰后的质量是多少?
    (2)这瓶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多少c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纯净水瓶外表面上的一层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这种现象在______(选填“冬天”或“夏天”)更明显。
    (4)请解释为什么玻璃瓶装的饮品只能放入冰箱冷藏室,而不能放入冰箱冷冻室?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A错误;
    B、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B错误;
    C、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C错误;
    D、物体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方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做题时应认真排查。
    2.【答案】C
    【解析】解:A、以甲为参照物,乙相对于甲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乙是静止的,故A错误。
    BC、以乙为参照物,甲相对于乙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甲是静止的,故B错误、C正确。
    D、以乙为参照物,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相对于乙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观众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3.【答案】C
    【解析】解:A.根据图可知,甲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匀速直线运动是做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所以甲车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变速运动,故A错误;
    B.根据图可知,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乙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甲车和乙车在40s内行驶的路程都是600m,那么甲车和乙车的平均速度为,v=st=600m40s=15m/s,
    故C正确;
    D.乙车在10s−30s的路程为s′=400m−100m=300m,
    所用的时间为t′=30s−10s=20s
    那么乙车在第10s−30s内的平均速度是v′=s′t′=300m20s=15m/s,
    故D错误。
    故选:C。
    A.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由此进行判断;
    B.图乙中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CD.平均速度等于行程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平均速度的计算。
    4.【答案】D
    【解析】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听觉有一定的范围,即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且有一定的响度,所以,只要物体振动,人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B、人类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次声波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所以次声波我们人类听不见,故B错误;
    C、人们利用超声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人们能分辨二胡和小提琴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并不是所有的声音人耳都能听得到,只有响度和频率合适,人耳才可能听得到;
    (2)人类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3)声音的利用有两个:一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4)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本题考查了声学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5.【答案】C
    【解析】解:蓬松多孔的材料具有吸收声音的效果,因此能够有效阻挡声音的传播,隔音效果好。包装用的泡板、高密度海绵、旧毛毡的隔声性能比较好,烧烤用的锡箔纸平滑,隔音效果最差。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蓬松多孔的材料可以吸收部分声波,隔音性能好。
    本题考查的是材料的隔声性能,属于基础性题目。
    6.【答案】D
    【解析】解:
    在铁路两边安装的挡板,能阻断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减弱噪声噪声污染主要从三种方式上来进行: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本题考查了减小噪声污染的方法,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要求平时学习时,要多联系生活、多解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解:钻石尘是指低空大气中的水蒸气在气温极低时直接变成微小冰晶悬浮在空中,钻石尘的形成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本题考查凝华现象,属于基础题。
    8.【答案】B
    【解析】解: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荷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影是光在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手在后面留下的影子,故B符合题意;
    C.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筷子看上去弯折,是碗中竹筷反射的光线斜射向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偏折,看起来像折断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起来水中的筷子好像折断了等。
    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需要利用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
    由图可知,ABD中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远离主光轴,说明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是凹透镜;
    由图可知,C中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靠近主光轴,说明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是凸透镜。
    故选:C。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根据图中光线的折射情况来确定透镜的类型。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作用的认识和理解,会聚是指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靠近主光轴,发散是指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远离主光轴。
    10.【答案】A
    【解析】解:物体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质量不变,温度、体积和密度会发生变化。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及温度有关。
    本题考查了质量的特性,属于基础题。
    11.【答案】B
    【解析】解:门锁上的摄像头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都是利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B。
    摄像头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当u>2f时,凸透镜才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本题探究凸透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熟记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解题关键。
    12.【答案】A
    【解析】解: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甲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所以乙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
    图丙中光线在视网膜后汇聚,表示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因此是远视眼,凸透镜表示远视眼的矫正,所以丁是远视眼的矫正做法。
    故选:A。
    (1)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需配戴凹透镜。
    (2)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形成原因和矫正措施。
    13.【答案】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9℃ 373.15
    【解析】解:我们常用的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其读数为−19℃。科学研究表明,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最低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273.15℃,不可能比它更低,热力学温度就是把这个温度规定为零,单位为开尔文(K),它每一度的大小与摄氏度相同。那么,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热力学温度值为T=100+273.15K=373.15K。
    故答案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19℃;373.15。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
    0℃和100℃之间的温度区间被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为:T=t+273.15K。
    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一定要熟知。同时对最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规定也应该全面了解。
    14.【答案】变长 实 变小
    【解析】解: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靠近瓶子的位置较近时,瓶子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逐渐远离时,即逐渐靠近焦点,由凸透镜成虚像的规律可知,透过透镜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到达某一位置时,铅笔尖忽然改变方向;此时的铅笔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的实像;
    当铅笔向远处慢慢移动的同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人眼也要逐渐靠近玻璃杯,像变小。
    故答案为:变长;实;变小。
    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属于一道光学综合题。此实验最好亲自做一下比较好。
    15.【答案】20cm 小
    【解析】解:自制望远镜时应选择焦距较长、直径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物镜;观察物体时,需要调节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若用该望远镜观察的物体越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越小,当观察最远处物体时,两块凸透镜间的距离约等于两块凸透镜的焦距之和。
    故答案为:20cm;小。
    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一个凸透镜,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成在目镜一倍焦距以内,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望远镜成像原理的了解和掌握。
    16.【答案】紫外线 超声波
    【解析】解: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通常用一种灯光照射来灭菌消毒,这种灯发出的光就是紫外线,用B超做检查时,B超诊断仪向患者体内发射超声波,通过返回的信息来进行诊断。
    故答案为:紫外线;超声波。
    紫外线的主要特点是化学作用,常用于杀菌消毒,使荧光物质发光;
    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考查的是紫外线和超声波的特点及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17.【答案】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点A的对称点A′,连接A′B交平面镜于点O,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解析】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和像点与发光点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反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利用对称法做光路图,是利用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一定通过发光点的像点的性质。
    18.【答案】解:水面始终水平,入射光线位置不变,入射角是相同的,折射角大小也相同,两条折射光线是相互平行的,在该束光与水面B的交点上,作法线,再过该点,作平行于原水面折射光线的光线,此为水面B的折射光线,该光线与杯底的交点,为光斑的位置,用字母C表示,如下图所示:

    【解析】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不变时,折射角也不变,根据作图可以知道光斑移动方向。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9.【答案】前面 蜡烛A的像 蜡烛A的像 不变 B1
    【解析】解:(1)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眼睛应该在玻璃板的前面观察。
    当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蜡烛B所在位置就是蜡烛A像的位置,用到等效替代法。
    (2)蜡烛A、B完全相同,当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蜡烛B替代蜡烛A,说明蜡烛A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3)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大小相等,在蜡烛A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A大小不变,故它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玻璃板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在图中的B1位置。
    故答案为:(1)前面;蜡烛A的像;(2)蜡烛A的像;(3)不变;(4)B1。
    (1)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眼睛应该在玻璃板的前面观察。
    当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蜡烛B所在位置就是蜡烛A像的位置。
    (2)蜡烛A、B完全相同,用蜡烛B替代蜡烛A,去与蜡烛A的像重合,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大小相等,据此分析。
    (4)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据此分析。
    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掌握平面镜成像规律是关键。
    20.【答案】首先要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 172.4g 50cm3 1.02×103 偏大
    【解析】解:(1)如图甲所示,游码没有移到标尺最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所以,我们调平衡时首先要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
    (2)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为2g,则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m总=100g+50g+20g+2.4g=172.4g;
    (3)如图乙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2mL,示数为:V=50mL=50cm3;
    (4)量筒中牛奶的质量为:m=m总−m1=172.4g−121.4g=51g,
    牛奶密度为:ρ=mV=51g50cm3=1.02g/cm3=1.02×103kg/m3;
    (5)小明在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时,不小心撒出了几滴牛奶在量筒外,测得量筒内的牛奶的体积偏小,由密度公式知道,所测密度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首先要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2)172.4g;(3)50cm3;(4)1.02×103;(5)偏大。
    (1)从天平使用前的调平衡过程分析,由图可知,游码没有移到零刻度线,所以,首先要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天平在读数时,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3)弄清量筒的分度值,根据液面对应的刻度读出量筒中牛奶的体积;
    (4)量筒中牛奶的质量等于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
    知道量筒中牛奶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牛奶的密度;
    (5)小明在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时,不小心撒出了几滴牛奶在量筒外,测得量筒内的牛奶的体积偏小,利用密度公式ρ=mV计算的密度偏大。
    本题主要考查天平、量筒的读数及密度的基本计算,天平和量筒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放、调、称、读等都是基本的知识要求,必须掌握扎实牢固。
    21.【答案】C 让试管内的冰受热均匀 不变 C 不会 错误 环境温度比冰高,冰也在吸热
    【解析】解:(1)为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碰到杯底或杯壁,应自下而上安装器材,所以应先固定图甲的C;
    (2)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可以使试管受热均匀,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3)由图像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根据图像分析发现冰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是科学探究中的解释;
    (5)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试管中的水已经达到了沸点,但此时试管中的水与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不能从外界吸热,故不会沸腾;
    (6)因为室内空气的温度高于冰的温度,所以冰会从室内空气中吸收热量而熔化,因此他的想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1)C;(2)让试管内的冰受热均匀;(3)不变;(4)C;(5)不会;(6)错误;环境温度比冰高,冰也在吸热。
    (1)根据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判断出安装方式;
    (2)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试管受热均匀,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3)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根据图像分析发现冰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
    (5)水沸腾的特点:到达沸点,吸收热量;
    (6)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持续吸热。
    本题考查晶体的熔化过程和液体沸腾的条件,难度不大。
    22.【答案】长
    【解析】解:(1)这段公路s=1080m=1.08km,汽车的速度v=54km/h,行驶完的时间:t=sv=1.08km54km/h=0.02h=1.2min;
    (2)汽车的速度v=54km/h=15 m/s,即1秒钟行驶的距离为15m,
    音符“5”(sl)的频率为392Hz,即1秒钟内要振动392次,所以相邻的凹槽之间的距离为:15m392=0.038m=3.8cm;
    (3)音符“4”(fa)比“5”(sl)的振动频率低,即每秒时间振动的次数少,所以对应的凹槽之间的距离要长。
    答:(1)汽车按规定速度行驶完这段公路要时间是1.2min;
    (2)“5”(sl)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约是3.8cm;
    (3)长。
    (1)已知路程和汽车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可得行驶完的时间;
    (2)根据汽车1秒钟行驶的距离,和音符的频率,可得相邻的凹槽之间的距离;
    (3)音符“4”(fa)比“5”(sl)每秒振动的次数少,所以对应的凹槽之间的距离长。
    解决本题要很好理解速度和频率的含义,难度中上。
    23.【答案】液化 夏天
    【解析】解:(1)水的密度ρ1=1×103kg/m3=1g/cm3,水的体积V1=555mL=555cm3,
    由ρ=mV可得这瓶水的质量:
    m1=ρ1V1=1g/cm3×555cm3=555g;
    (2)水结冰后质量不变m2=m1=555g,这瓶水结冰后体积:
    V冰=m冰ρ冰=555g0.9g/cm3≈616.7cm3,
    这瓶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
    ΔV=V2−V1=616.7cm3−555cm3=61.7cm3;
    (3)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通常是夏天水蒸气的温度比水瓶高,放热液化形成;
    玻璃瓶装的饮品放入冰箱冷冻室结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体积变大,容易将瓶子胀破而出现安全事故。
    答:(1)这瓶水质量是555g;
    (2)这瓶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61.7cm3;
    (3)液化;夏天
    (3)玻璃瓶装的饮品放入冰箱冷冻室结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体积变大,容易将瓶子胀破而出现安全事故。
    (1)知道水的密度、水的体积,利用ρ=mV求这瓶水的质量;
    (2)水结冰后质量不变,知道冰的密度,利用ρ=mV求这瓶水结冰后体积,进而求出这瓶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多少;
    (3)水结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体积变大。
    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相关试卷

    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文件包含2024秋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期中质量监测八年级物理试题人教版docx、2024秋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期中质量监测八年级物理答案人教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文件包含2024秋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期中质量监测八年级物理试题人教版答题卡pdf、2024秋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期中质量监测八年级物理试题人教版pdf、2024秋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期中质量监测八年级物理答案人教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文件包含2024秋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期中质量监测九年级物理试题人教版docx、2024秋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期中质量监测九年级物理试题人教版答题卡pdf、2024秋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期中质量监测九年级物理答案人教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