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一 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一 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一 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专题一  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原卷版)第1页
    专题一  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原卷版)第2页
    专题一  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原卷版)第3页
    专题一  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解析版)第1页
    专题一  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解析版)第2页
    专题一  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一 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一 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一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一坐标图像题-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6页, 欢迎下载使用。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考点一 坐标图像题
    【真题研析】
    ►考法01 金属与酸反应的曲线
    ►考法02 中和反应中的曲线
    ►考法03 催化作用曲线
    ►考法04 二氧化碳与碱反应中的曲线
    ►考法05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曲线
    ►考法06 电解水实验中的曲线
    ►考法07 溶液类曲线
    ►考法08 溶解度曲线
    【核心精讲】
    ►知识点一 金属与酸反应的曲线
    ►知识点二 中和反应中的曲线
    ►知识点三 催化作用曲线
    ►知识点四 二氧化碳与碱反应中的曲线
    ►知识点五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曲线
    ►知识点六 电解水实验中的曲线
    ►知识点七 溶液类曲线
    ►知识点八 溶解度曲线
    【命题探究】
    考点二 数字化实验型图像
    【真题研析】
    ►考法01 探究气体浓度或压强的变化
    ►考法02 探究温度的变化
    ►考法03 pH变化曲线
    ►考法04 综合探究及其他变化
    【核心精讲】
    ►知识点一 一般思路和方法
    ►知识点二 常见题型及解决思路
    【命题探究】

    考点一 坐标图象题
    考点一 金属与酸反应中的曲线
    1.(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室温时,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质量相同的一块镁片和一块锌片分别与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如图甲,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压强变化推测两个反应都有热量放出
    B.曲线①的压强上升比曲线②高,说明①产生H2总量更多
    C.曲线②是Mg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
    D.反应结束后Zn一定有剩余
    【答案】A
    【详解】A、镁、锌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根据图乙随着反应的进行,曲线①、曲线②的压强都是先增大,后小幅下降,可推测两个反应过程中都有热量放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图乙,曲线①、曲线②最后压强相等,说明两者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镁的活动性比锌强,则曲线①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最终压强相等,说明反应后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时,消耗镁、锌的质量比是24:65,因此镁片一定有剩余,而锌片不一定有剩余,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2.(2023·湖南益阳·中考真题)数字化实验利用传感器能准确地测定实验过程的相关数据。下图是某同学将少量锌粒放入盛有过量稀硫酸的恒容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与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C点表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答案】(1)
    (2)ZnSO4、H2SO4
    【详解】(1)AB段装置内压强增大,反生的反应为锌和稀硫酸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由图可知,B点时压强最大,说明锌和稀硫酸反应结束,气体总量不再变化,BC段压强略减小,是因为锌和稀硫酸反应放热,反应结束后容器内温度逐渐恢复到室温,压强减小,C点表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ZnSO4、H2SO4;故填:ZnSO4、H2SO4。
    3.(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①表示常温下,向pH=2的稀盐酸中滴加pH=12的NaOH溶液
    B.②表示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体积不变)中点燃足量红磷
    C.③表示分别向等质量镁粉和铝粉中加入足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D.④表示向一定量H2O2溶液中加入MnO2制取O2
    【答案】D
    【详解】A、最终溶液pH>12,则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pH应大于12。不符合题意;
    B、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开始燃烧放热,气体膨胀,气压变大。反应结束后停止放热温度会恢复到室温,所以一段时间后压强会降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最终容器内气体减少,但容器体积不变,则压强会比开始时小,不符合题意;
    C、,,则消耗等质量的镁和铝,铝生成的氢气较多。所以分别向等质量镁粉和铝粉中加入足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开始硫酸不足,产生的氢气质量相同,最终铝产生的氢气较多。不符合题意;
    D、根据及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可知,液体中氢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氧元素质量减少,所以液体总质量减少,所以液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增大,反应结束后液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二 中和反应中的曲线
    4.(2024·新疆·中考真题)用数字传感器探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和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C.该实验是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D.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D
    【详解】A、根据图像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pH 逐渐增大,说明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反应过程中,pH 是从小于 7 逐渐增大到大于 7,盐酸pH7,说明该实验是向稀盐酸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45s 时,pH 等于 7,表示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正确。
    故选D。
    5.(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借助数字技术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图1所示是室温下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装置,图2是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
    (1)根据图2曲线判断,图1中的溶液B是 。
    (2)图2中a点所示的溶液pH 7(填“”“”或“”),溶液呈现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3)c点所示的溶液中个数与个数关系是: (填“”“”或“”)。
    (4)a点到b点pH变化的微观本质是 。
    【答案】(1)稀盐酸
    (2) > 碱性
    (3)7,溶液呈碱性;
    (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c点时,溶液pH7,则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A、M点时,电导率最低,表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M点之前所加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根据反应实质可知加入稀盐酸每消耗一个氢氧根离子,增加1个氯离子,溶液中的离子总数不变,离子浓度变小,说法错误;
    B、B点溶液pH=10(>7)呈碱性,溶液中的溶质除了生成的NaCl,还有剩余的NaOH,说法错误;
    C、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说法错误;
    D、M点之前,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离子个数不变,离子浓度减小,电导率逐渐降低,M点时所加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电导率降到最低,M点后稀盐酸过量,盐酸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溶液中氢离子、氯离子个数都增加,较之前离子浓度增加,电导率升高,则M点到N点溶液的电导率升高的原因可能是滴加的稀盐酸过量所致。
    故选:D。
    2.(2024·吉林长春·三模)实验小组借助传感器对稀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进行研究。三颈烧瓶中盛放溶液X,用恒压漏斗匀速滴加另一种溶液,并用仪器不断搅拌。实验装置和测定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溶液是稀溶液
    B.溶液中数量不断增加
    C.通过图乙可知稀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放热
    D.时溶液中存在溶质只有氯化钠
    【答案】C
    【详解】A、由pH图像可知初始三颈烧瓶中盛放溶液X的pH是小于7显酸性的,随时间逐渐增大的最后pH大于7,故是将稀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X溶液是稀盐酸,故A错误;
    B、由图可知,0—40s时pH不断增大,说明随着不断滴入稀NaOH溶液,溶液中H+数量不断减少,故B错误;
    C、由图乙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稀 NaOH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放热,故C正确;
    D、60s 时溶液pH大于7,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完全反应,氢氧化钠过量,此时溶液中存在溶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故D错误。
    故选C。
    3.(2024·湖北十堰·一模)为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及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小龙同学按图甲连接好实验装置,往盛有一种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另一种初温相同的溶液,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图乙是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实时显示数据和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胶头滴管中的试剂是稀盐酸
    B.60秒时烧杯中的溶质是和
    C.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放出热量
    D.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温度升到最高
    【答案】B
    【详解】A、由图可知,一开始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胶头滴管中的试剂是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60秒时,pH<7,此时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HCl,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D、恰好完全反应时,pH=7,此时溶液温度升到最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4-25九年级上·山西阳泉·期中)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小组同学们设计了数字化实验,如图甲所示。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实时测定了集气瓶内的压强变化,相关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bc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
    B.cd段对应的变化是红磷燃烧
    C.d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D.集气瓶中的水可以吸收白烟,降温
    【答案】B
    【详解】A、 bc 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出热量,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 cd 段,压强减小,对应的是红磷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的过程,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C、de 段瓶内气压增大,对应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气体体积变小,叙述 正确,不符合题意;
    D、红磷燃烧放热,集气瓶中的水可以降温,同时可以吸收白烟(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4-25九年级上·河南商丘·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探究铜加热变黑是和空气中的什么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图1为实验装置,图2为玻璃管内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从0~ 200秒氧气的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
    (2)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你认为数字化实验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铜与氧气发生反应,消耗了氧气
    (2)铜+氧气氧化铜
    (3)实时监测、数据精准
    【详解】(1)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消耗了氧气,因此从0~ 200秒氧气的含量下降;
    (2)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铜+氧气氧化铜;
    (3)数字化实验实时监测、数据精准,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6.(24-25九年级上·山西阳泉·期中)某学习小组利用数字化仪器对镁与盐酸的反应进行研究。将打磨后的镁条放入锥形瓶中,再将注射器中某浓度的盐酸压入锥形瓶中,测定实验过程中密闭容器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段产生氢气的速率比段慢
    B.点时镁和盐酸反应结束
    C.点的溶质只有一种
    D.向点溶液滴加少量溶液并振荡,一定有白色沉淀产生
    【答案】B
    【详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ab段产生氢气的速率比bc段快。A不正确;
    B、由图中信息可知,c点时压强不再增大,则c点时镁和盐酸反应结束。B正确;
    C、由图中信息可知,b点的溶质是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镁和未反应的盐酸中的溶质氯化氢2种。C不正确;
    D、向d点溶液滴加少量NaOH溶液并振荡,不一定有白色沉淀产生,因为该点溶液中含有盐酸,如果加入的氢氧化钠不足以和盐酸反应,则不产生沉淀。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7.(24-25九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实验小组利用图-1数字化实验研究,加热氯酸钾时含量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2。(已知:氯酸钾的熔点是)
    ①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由图2可知加热氯酸钾时,试管口略向上倾斜的原因是 。
    ③温度低于400℃,试管内O2含量逐渐下降的原因是 。
    【答案】 氯酸钾分解的温度高于氯酸钾的熔点,避免加热过程中氯酸钾熔化后流到试管口 温度低于400℃,氯酸钾还没有分解产生氧气,但在受热过程中试管内的空气排出,导致试管内O2含量逐渐下降
    【详解】①图2中,氯酸钾在接近400℃时,氧气的含量很快上升,说明氯酸钾在受热后,温度接近400℃时会分解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由图2可知加热氯酸钾,温度接近400℃时,氯酸钾会分解生成氧气,由于氯酸钾的熔点是,因此温度接近400℃时,氯酸钾已经熔化,故该实验中试管口略向上倾斜的原因是:氯酸钾分解的温度高于氯酸钾的熔点,避免加热过程中氯酸钾熔化后流到试管口。
    ③温度低于400℃,试管内的氯酸钾还没有分解,但在受热过程中试管内的空气排出,导致试管内O2含量逐渐下降。
    8.为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铜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催化效果,利用数字化仪器测得室温下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分别与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在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内混合时装置内压强的变化过程。
    ①由图像可知:常温下, 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催化效果更好。
    ②小明推测两条曲线最终将合并在一起,请你说出他的理由 。
    【答案】二氧化锰 两组实验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体积相等或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详解】①根据图中的曲线,装置内压强曲线的斜率越大,反应生成氧气的速率越快,则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更好;
    ②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该实验中两组实验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体积相等,则最终产生氧气的体积也相等,即两组实验装置内的压强最终会相等。
    9.(24-25九年级上·辽宁丹东·期中)完成以下基础实验与学科实践内容
    Ⅱ.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数字化实验手段用装置A探究其他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选用粉末作催化剂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压强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如图所示。
    分析图中实验1,溶液的浓度越大(即),反应速率 (选填“越快”、“越慢”或“不影响”);分析图中实验2所示数据,你认为影响该反应速率的条件是 。
    (3)探究制氧机的原理
    查阅资料:过氧化氢和过碳酸钠都可以产生氧气。
    小组同学取上述两种药品分别加入0.2g二氧化锰进行对比实验,比较过氧化氢溶液和过碳酸钠制取氧气的效率。测得数据如图1(20min后几乎不产生氧气)请分析制氧剂选择过碳酸钠的依据是 。
    化学制氧机内缸如图2,为保证制氧的效果稳定,制氧机反应仓的加水量在夏季比冬季的高,原因是 。
    【答案】 越快 温度
    (3) 20分钟以内,过碳酸钠产生的氧气比过氧化氢产生的氧气多 夏天温度高,反应速率快,需要多加水,可以减慢氧气产生的速度
    【详解】
    Ⅱ. 根据图中实验1,相同时间内,H2O2的浓度越大,产生的气体越多,锥形瓶内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图中实验2所示数据,影响该反应速率的条件是温度;
    (3)根据图1中测得数据(20min后几乎不产生氧气),制氧剂选择过碳酸钠的依据是:20min内,生成氧气的量比过氧化氢多;
    为保证制氧的效果稳定,制氧机反应仓的加水量在夏季比冬季的高,是因为夏季温度高,反应速率快,多加水,可减缓生成氧气的速率。
    10.(2024·吉林长春·三模)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I.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表:
    Ⅱ.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实验探究】
    (1)实验一:甲同学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立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中,甲同学采用两只矿泉冰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实验二: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乙同学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 。
    (3)实验三:丙同学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 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实验中,丙同学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 。
    (4)实验四: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

    ①已知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推测图1中,BC段中的M点对应的溶质主要有 。
    ②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 。
    【反思感悟】
    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能量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答案】(1)瓶子变瘪,且比装水时更瘪
    (2)若NaOH有剩余,此时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白色沉淀可能是CaCl2与NaOH反应生成的Ca(OH)2
    (3) 红 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Na2CO3溶液呈碱性,会干扰酚酞试液对NaOH的检验
    (4) Na2CO3、NaHCO3 CO2与NaOH反应放热
    【详解】(1)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氢氧化钠反应,都会导致压强减小,矿泉水瓶变瘪。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瓶子变瘪,且比装水时更瘪。
    (2)根据表格信息,Ca(OH)2的溶解度为0.165g。实验中CO2与NaOH反应,会生成Na2CO3,BaCl2能与Na2CO3反应生成BaCO3白色沉淀,因此利用BaCl2溶液可以检验反应产物中是否含有Na2CO3。若NaOH有剩余,此时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则NaOH可能与CaCl2反应生成Ca(OH)2白色沉淀,从而干扰对Na2CO3的检验。故填:若NaOH有剩余,此时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白色沉淀可能是CaCl2与NaOH反应生成的Ca(OH)2。
    (3)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遇中性物质或酸性物质不变色。实验结论是溶液X中有NaOH剩余,NaOH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因此实验中发现溶液呈红色;
    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Na2CO3溶液呈碱性,会干扰酚酞试液对NaOH的检验,因此不能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先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BaCl2能与Na2CO3反应生成BaCO3沉淀、NaCl,NaCl溶液、BaCl2溶液都呈中性,不会干扰酚酞试液对NaOH的检验。故填: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Na2CO3溶液呈碱性,会干扰酚酞试液对NaOH的检验。
    (4)①根据资料,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根据图像,随着CO2的通入,溶液pH不断减小,说明CO2与NaOH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刚开始反应时氢氧化钠浓度较大,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随着CO2的不断通入,碳酸钠与CO2、H2O反应转化为碳酸氢钠,M点溶液的pH位于8.5~11.0之间,则此时已有碳酸氢钠产生,而碳酸钠尚未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主要有碳酸钠、碳酸氢钠。
    ②图2中,DE段温度升高,变化的原因是CO2与NaOH反应放热。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
    溶解度曲线
    查阅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常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命题点有: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溶解度大小的判断及比较、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的含义等。
    中和反应
    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的温度变化、pH变化。
    中和反应的考查,在实验探究题和选择题中呈现。常见的考点有: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的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化学反应中的各物质间质量关系
    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各物质间存在定量关系;
    利用质量关系、比例关系定量认识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在选择题中出现,基于守恒和比例关系推断化学反应的相关信息;
    催化作用
    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催化作用的考查,一般在选择题中出现,常见的考点有: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或氢氧化钠稀溶液的反应
    二氧化碳与水或氢氧化钠稀溶液的反应,在实验探究题和选择题中呈现。主要考点气体压强变化、无现象反应发生的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B试管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二不成立
    ②另取少量B试管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硝酸镁溶液

    猜想一不成立,猜想三成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

    含有

    将Ⅰ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分成两等份
    向其中一份加入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不含
    向另一份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A
    B
    C
    D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在密闭装置内点燃红磷
    电解水
    向一定量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再恢复至原温度
    1.足量酸与等质量金属反应
    (1)产生氢气的质量由金属的质量决定,金属在生成盐中的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值越大,最终产生的氢气的质量越大,图像的拐点越高
    (2)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金属活动性越强
    2.足量金属与等质量酸反应
    (1)等质量、等浓度的酸与足量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由酸的质量决定,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2)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金属活动性越强
    3.分别向等质量的金属中逐渐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酸至过量
    (1)开始反应时金属过量,酸完全反应,产生
    氢气的质量由酸决定,故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2)随着酸的不断增加,酸过量,金属完全反
    应后,氢气的质量不再改变,产生氢气的质量
    由金属决定,金属在生成盐中的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值越大,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越大
    (3)该图不能说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酸碱中和反应时的溶液pH变化曲线
    酸碱中和反应时的溶液pH变化曲线
    往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起点pH<7,随着碱溶液的加入,pH逐渐变大,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pH=7,再继续加入碱溶液,溶液显碱性,pH>7)
    往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起点pH>7,随着酸溶液的加入,pH逐渐变小,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pH=7,再继续加入酸溶液,溶液显酸性,pH<7)
    图Ⅰ:相同条件下,有催化剂的反应比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曲线斜率大,反应结束时间早,但二者完全反应时生成物的质量相等。
    图Ⅱ: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1)曲线I对应加入的水使瓶内压强减小,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但不能说明与水反应,曲线Ⅱ对应加入与水等体积氢氧化钠溶液,压强急剧减小,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2)曲线I与曲线Ⅱ可知瓶内压强都是先短暂增加,然后都减小,短暂增加是因为加入液体使瓶内气体被压缩;振荡锥形瓶增大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接触面积,使溶解接触更充分,反应速率加快,因此导致FG段气压快速变小;
    (3)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所以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二氧化碳减少的最多,石灰水次之,溶于水的二氧化碳最少。
    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如图,
    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的气压增大比氧气消耗导致的气压减小差更明显;
    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氧气消耗,温度降低;
    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水进入集气瓶。

    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1:2,质量比为1:8
    解读: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A物质。A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解读: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A物质的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加入A物质。A溶解至饱和后不再溶解,溶解质量分数先增大,后不变。
    曲线中点的含义
    (1)曲线上的点: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恰好为饱和溶液。
    (2)曲线上方的点: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的晶体。
    (3)曲线下方的点: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4)交点:某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曲线中线的含义
    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1)陡升型(大部分固体,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如KNO3等)。
    (2)缓升型(少数固体,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NaCl等)。
    (3)下降型(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如熟石灰等)。
    点的移动代表的含义
    (1)点向正上方移动:加溶质可以认为使点向正上方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对应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上方)。
    (2)点向下竖直移动:加溶剂相当于把点向下竖直移动。
    (3)点向左水平移动:降温相当于把点向左水平移动。
    (4)点向右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把点向右水平移动。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问题
    如图所示,以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例:
    溶解度大小的判断及比较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升降情况判断提纯方法
    曲线走向
    提纯方法
    陡升型(如甲)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缓升型(如乙)
    恒温蒸发溶剂
    (1)若甲中混有少量丙,可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甲。
    (2)若乙中混有少量甲,可采用恒温蒸发溶剂法提纯乙。
    (3)若丙中混有少量甲,可采用升温结晶法提纯丙。
    (4)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甲。
    图1: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图2: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实验序号
    铁粉/g
    水/mL
    活性炭/g
    NaCl/g

    2
    5
    0
    0

    2
    5
    0

    2
    5
    0

    2
    5
    因素
    举例
    气体体积增加(气压增大)
    生成气体
    产生H2、O2、CO2
    放热
    反应放热:生石灰与水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中和反应、氧化反应等
    加液体或注气
    溶解放热:氢氧化钠固体和浓硫酸
    气体体积减小(气压减小)
    消耗气体
    气体溶解:二氧化碳、氨气溶于水
    吸热
    反应减少气体
    抽气
    硝酸铵溶解
    解读:稀释碱性溶液时,开始时溶液的pH﹥7,随着加水量的增加, pH不断减小,但不会小于7。
    解读:稀释酸性溶液时,开始时溶液的pH﹤7,随着加水量的增加, pH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或等于7。
    酸入碱:
    开始时溶液呈碱性,pH>7,随着酸的加入,pH逐渐减小,当酸碱刚好完全反应时,pH=7,溶液呈中性;随着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

    相关试卷

    题型01 坐标图像题(讲练)--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答题技巧(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题型01 坐标图像题(讲练)--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答题技巧(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题型01坐标图像题原卷版docx、题型01坐标图像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01 坐标图像题(5大类型)-【讲通练透】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题型01 坐标图像题(5大类型)-【讲通练透】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题型01坐标图像题5大类型原卷版docx、题型01坐标图像题5大类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2022-2024)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9 坐标图像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三年(2022-2024)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9 坐标图像题(解析版),共31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