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流域开发的时间进程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当黄河流域早已成为秦汉帝国经济重心的时候,南方还处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发初期。
开发长江流域,解决劳动力不足是一个关键问题,黄河流域的每一次战乱都为长江流域提供了一次发展契机。从西汉末年王莽之乱以及随之而至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到三国分裂、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难”、十六国更迭,黄河流域累经兵燹,人口大量南迁。仅公元4世纪初永嘉之难至刘宋时期即公元420年前后,南渡人口共约90万。当时刘宋全境人口共500多万,南下的北方移民占1/6,这使江南开发所需劳动力得到补充。
南北两大经济区地位的互换与北方政治中心对南方经济的依赖是逐渐形成的。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人口总的变化来看,自东汉末年以后,黄河流域的人口数量在全国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而长江流域却呈明显上升状况。“安史之乱”引发的北方人口南迁,再度推动原已颇具规模的江南经济走上新的发展阶段,不但使之成为北方政治中心赖以撑持的支点,而且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对此当时朝野给予了充分肯定,如韩愈指出:“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杜牧进一步肯定了这一事实:“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北宋末年由“靖康之难”而造成的第三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江南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这里有发达的经济、丰富的物产以及众多的人口,仅在有限的平原地区之内就养活了全国近22%的人口,同时还负担了国家大量粮赋。据《宋史·食货志》所载,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运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以后随着东南经济不断发展,至道元年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朝廷又将江淮漕粮增至700万石,这一数字是输往京师总漕粮的82%。包拯说:“东南上游,财富攸出,乃国家仰足之源,而调度之所也。”在运往京师的巨额漕粮中,“江南所出过半”,而来自太湖平原一带的漕粮,又“素甲于江浙”,可谓名副其实的“苏湖熟,天下足”。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并不代表移至整个长江流域,而仅限于下游长江三角洲与太湖平原;长江流域各段的农业开发进程并不一致,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早在战国时期已进入与中原地区同步开发进程,唯位于中游的江汉平原至宋元时期才进入农业开发。宋元时期江汉平原一直处于湖沼状态,先秦文献中称其为“云梦泽”,湖沼水体成为开发利用的障碍。江汉平原的形成与全面开发大约从南宋后期开始,经元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接受这里粮食的包括南北十余省,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宋代盛产粮食的太湖平原,至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转变:以工商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棉花和蚕桑,粮食作物反而退居到次要地位。随着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代之而起的江汉平原承担了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中心的职能。长江上中下游的全面开发为整个流域带来了繁盛。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江南在唐宋之时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国家对江南经济的倚赖,也反过来促进了国家对江南农业的重视和投入。这个阶段是水利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农业技术大发展的时期,麦稻二熟制、双季稻以及耐旱高产的占城稻,都得以在江南推广普及。这一切,促使江南农业飞跃发展,原先“火耕水耨”的粗犷农业很快进入了高水平的精耕细作状态,土地的开垦和熟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南一地不仅“四郊无旷土”,而且对肥料的重视,使这里的农田成了全国最肥沃的土地之一,从而造就了粮食单产和总产的高产奇迹,因此范仲淹称这里是“膏腴千里,国之仓庾”。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民谚,最初被范成大引录于他在南宋绍熙三年(1192)修撰的《吴郡志》中:“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稍后,朱熹的女婿黄勉斋在庆元年间任石门(今桐乡)库官时,也在《监石门酒务》一文中引录了相似的民谚,“吴越天下富,京畿游侠乡……世言苏湖熟,治溉及四方”,说明当时这一民谚确实已广为流传。吴泳和高斯得在引用这一民谚时,尤其强调这是江南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果,“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苏湖熟,天下足。虽其田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
明清以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效益较高的蚕桑和棉织在江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蚕桑、棉织为特色的区域经济。桑、棉对粮田的挤占以及工商贸易带来的激增的非农业人口,使江南这个“全国粮仓”的粮食储备日益不足,甚至逐渐沦为缺粮区,民食不能自给。好在此时,湖广地区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稻米种植区,湖广之粮顺长江而下即达江南,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江南口粮不足的后顾之忧。至此,原本的“苏湖熟,天下足”演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节选自俞为洁《苏湖熟,天下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的黄河流域,不仅是全国的政治军事重心,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战乱导致劳动力南迁,对黄河流域是重大损失,对长江流域是发展机遇。
C.从西汉末年到北宋末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长江流域各段农业开发进程并不一致,大体按上中下游的顺序逐段开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三段引述了诸多史料,旨在论述江南在当时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尤其是在全国粮食生产与供给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
B.材料一重点谈及人口南迁和南方经济发展问题,因为在农耕时代,劳动力多少是生产力高低的标志,人口增长能极大促进农业发展。
C.材料二第一段引述范仲淹“膏腴千里,国之仓庾”的论述,恰好能够印证材料一第三段关于江南粮赋重要地位的相关内容。
D.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江南蚕桑和棉织不断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挤占粮田,导致江南粮食生产不能自给。
3.如果对材料一第一段进行展开论述,下列选项最适宜充当论据的一项是( )
A.引景帝之子刘发因其母位卑无宠,无法跻身中原诸王之列而封长沙王的史实直接证明。
B.引述《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加以证明。
C.引述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臣闻楚有七泽,其一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来证明。
D.引东汉时期修建的余杭(今属浙江)南湖工程既有灌溉之利,又有防洪作用的史料证明。
4.两则材料都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相关内容,简析这一内容在两则材料中的不同作用。
5.江南一带在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大部队南下所遇到的第一个关口,不是敌军据守,而是一道天然障碍——横在面前的黄泛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强行让黄河从花园口决堤改道,以阻止日军,造成了宽二十余公里的黄水滥泥区。那里浅则没膝,深则及脐。
部队过黄泛区时,都找了向导带路。结果证明,由于受旱涝无常的影响,黄泛区地貌一年四季变化很大,向导们画出的路线图,无一不是“去年的皇历”。骑兵通讯员曹水儿和参谋汪可逾两人掉队了,他俩不能去找向导,行动时一旦对外暴露,连个帮手都没有。不过曹水儿不在乎:我们有战马滩枣!
滩枣凭着它超乎寻常的灵敏与直感,追踪着野战军大部队的行迹。在漫无边际的黄泛区,它随时可以确定什么地方泥泞太深,不可踏入;什么地方无须过于谨慎,仰着脖颈蹚过去就是。
汪可逾一路上都是骑马的,过黄泛区时就不行了,马背上驮一个人,重量太大,很容易下陷。滩枣在前面曲曲弯弯地探索前进,曹水儿和汪可逾跟随在后。他俩两眼紧盯着马蹄印迹走,从不敢随意迈一脚出去。
滩枣为什么朝着回返方向走出去老远,迂回了好大好大一个圈子,又兜了回来?曹水儿猛然醒悟,原来它是为了避开大面积的滥泥区!老军马仿佛在绕行一个隐形的迷宫,七绕八绕,走了多少“冤枉路”,终于准确无误地抵达迷宫的出口。
大部队艰难徒涉,不敢放慢脚步,也不敢稍事休息,否则会身不由己地向下陷,越陷越深,只有一鼓作气不停地向前冲。终于如蚯蚓一般,部队从数十公里的污泥中钻了出来。
过了黄泛区,就顺利多了,一路越过豫东地区涡河、沙河、颍河、洪河,八月二十三日进抵河南正阳县境内的汝河一线。
曹水儿、汪可逾两人,也尾随大部队赶到了汝河北岸。
听枪声炮声便知道,前面激战正酣。
汝河是汉江的一个较大的支流,河面宽六七十米,但水深近三米,无法徒涉。忽然,曹水儿兴奋地叫起来,一道浮桥出现在眼前。自不待言,这是大部队在密集的炮火下,用十多条木船连接搭建的。浮桥宽约四米,桥面填满了树枝,铺了厚厚一层土。
“汪参谋坐稳了!”
骑兵通讯员大吼,在战马后臀猛力拍了一掌。滩枣四蹄腾空而起,载着汪可逾飞速驰过浮桥,曹水儿紧随其后。敌人迫击炮集群射击,炮弹打过来,上下游连连激起高高的水柱。
上岸后便是一片开阔地,不时受到炮击。这下让曹水儿犯难了,他们再没有任何地形地物可以利用,人员马匹全都暴露无遗。他担心汪参谋,一旦有事,连一个急救包也没有,两手空空的怎么救援她?
但绝不可犹豫不决,后面追兵说到就到了,不当俘虏的话,就只能硬着头皮快速通过。只有让汪参谋乘马先行一步,飞速通过开阔地,他从后面跑步跟上来。汪可逾一听要哭了,说什么也不同意她一个人先走。
曹水儿急了:“汪参谋!你是首长,不过眼下你得绝对服从我!”
汪可逾忽然来主意了,她试探着说:“可不可以两个人同乘一匹马?”
骑兵通讯员无可奈何地说:“那就看滩枣的实战发挥了,我们试试看!”
他扳住鞍桥,纵身上马,弯下腰去拉汪参谋。她被拎了起来,顺势一个骗腿①,坐在骑兵通讯员身后,两臂环抱,手紧紧抓住了他腰间的军用皮带。
一马双跨腾空而去,身后荡起一团团尘土,如一缕黄色烟雾迅速延伸开来。滩枣野性勃发,背上的两人似有若无,它身体的倾斜度愈来愈大,展现出其超强的腿部力量与卓越的平衡感。不断有迫击炮弹轰来,或在前或在后,或较远或更近,弹片噗噗地不断从耳边飞过,弹着点掀起的泥土唰唰地从空中溅落下来。然而,尘土飞扬中,滩枣见首不见尾,硬是驮着两人飞过了那标示死亡的开阔地。
他们事后才知道,这是千里跃进征程中唯一的也是最为凶险的一道关口。
曹水儿他们尾随大军,从汝河南岸一口气赶到了息县淮河渡口。见沿岸一支部队正在待命渡河,随即上前打听,你们是哪个部队的?那些大兵一个个疲惫不堪,不耐烦搭理他。曹水儿又问,我们独九旅在什么位置?对方没好气,暴躁地对他说:“你们九旅早过河了!”
不知道水情可否徒涉,也不了解对岸有无敌情,既然自己部队已经上了南岸,还等什么?过河!阴沉的夜晚,滩枣刚刚入水,水便淹到了它的腹部。马背上的汪参谋连忙脱下布鞋,两条小腿浸在水里。虽然是曹水儿牵着缰绳,其实他是在信马由缰,深深浅浅迈出的每一步,完全由老军马拿定主意。不知用了多长时间,两人慢慢吞吞地终于上了南岸。
已经继续向南边进发的两人并不知道,在渡口北岸待命渡河的是野战军总部及六纵部队。连续几天大雨,淮河早已满漕,水流湍急,不可徒涉。敌人将沿河上下的船只全部烧毁,只剩下几只破损的小划子,即便修复起来,一次也渡不了几个人,对于上万人的大部队来说更是无济于事。
两天后曹水儿碰到了从北边赶过来的大部队的一个老乡。老乡告诉他,他牵马徒涉的那个夜晚,野战军“一号”首长正亲自用一根竹竿在测量水情,布置架设浮桥事宜。首长看到了一个场景,派卫士长送去一张字条,是写给野战军参谋长的:“我亲眼得见,一个饲养员牵马从上游不远处过河,并已到达南岸。架桥任务取消,全部徒涉过河。”
受命围追堵截的国军共计二十三个旅,先后抵达淮河一线,其中整编第八十五师走在最前面。这个季节淮河本无大水,偏是国军刚抵达河边,洪峰应时赶到。他们既不可能徒涉,也无法架桥,只能眼睁睁看着解放军登上南岸扬长而去。
(有删改)
【注】①骗腿:指侧身抬起一条腿,跨过马背骑到马身上的动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黄泛区的介绍,除了交代其形成原因,更强调了“浅则没膝,深则及脐”的行军艰难,只有向导带领才能走出黄水滥泥区。
B.曹水儿对滩枣领着他们兜圈子,开始不解,后来“猛然醒悟”,说明他对战马意图的领悟与战马本身的行为并不同步。
C.汪可逾骑马过浮桥,“敌人迫击炮集群射击”,是以炮火随时会致人死亡的环境来映衬她的英勇无畏,表现她驾驭战马的高超本领。
D.滩枣驮着两人飞过标示死亡的开阔地,速度快,画面感强,惊心动魄,闪烁着英雄主义的光辉,直接表现了解放军战士无往而不胜。
7.关于曹水儿牵马徒涉息县淮河渡口这个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水儿牵马徒涉的行为是冒险的,这样写更突出了他们追赶自己部队的急切心理。
B.涉水过河“慢慢吞吞”,暗示前几天淮河发大水无法徒涉,这次渡河需要摸索前行。
C.补叙曹水儿牵马徒涉时的情形,主要是为了表现部队首长在困难面前积极寻找出路。
D.曹水儿徒涉成功,大部队也因此改变方法,顺利过河,这个情节充满了戏剧性。
8.文本从多个角度侧面表现战马滩枣的特性,请简要说明。
9.在行军过程中,战马滩枣被赋予重要地位,作者这样设计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认识。
二、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剑A期乎断B不期乎C镆铘D良马期乎E千里F不期乎G骥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在文中的意思是法律、法令,与成语“奉公守法”的“法”意思相同。
B.释,在文中的意思是放弃,与《屈原列传》中“复释去张仪”的“释”意思不同。
C.一,在文中的意思是一样,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意思相同。
D.表,在文中的意思是作标记,与《过秦论》中“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疑问开篇,先提出问题“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再阐释原因。
B.文章否定拘泥古法的做法,提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
C.本文第三段通过“荆人袭宋”的故事,用类比的方法说明泥守先王之法的害处。
D.本文引用“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等寓言故事来论证因时变法的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14.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对待先王之法的问题。请根据文本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说明作者持此观点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
史浩①
片帆初落甬勾东②。碧湖空。满汀风。回首一川,银浪飐③孤篷。且驾两椽烟雨里,凭曲槛,浥空濛。
闲移拄杖上晴峰。莫匆匆。伴冥鸿。笑指家山,萍叶藕花中。脚力倦时呼小艇,归棹稳,月朦胧。
【注】①史浩:字直翁,号真隐居士,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词人。②甬勾东:地名,属宁波。③飐:风吹使颤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中一“空”、一“满”使得全词空间感更为开阔,营造了迷离旷远的意境。
B.“笑指”两句表现了词人即将抵达故乡的喜悦激动之情,为全词注入了一份别样的柔情。
C.这首词灵活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上下两片都利用自然景物来烘托词人的情感。
D.本词上片选用了“片帆”“碧湖”“银浪”“孤篷”“烟雨”等寄托羁旅愁情的常用意象。
16.明代袁宏道说:“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请谈谈本词体现了哪些“自然之趣”。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校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当解说员说到“没有忧患意识的国家,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时,小刚深有感触,即刻想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两句话。
(2)小明在演讲中引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 , ”两句,启示同学们无论面对多少阻隔,都要按既定方向前进,不应逆转。
(3)唐宋诗词中常用典故收尾,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如“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研究火山“暴走”全球的82岁“火山院士”刘嘉麒,至今已与火山结缘60载。曾有人问他:“这么多年,您都去过哪儿啊?”这位白发老人呵呵一笑,答道:“你应该反过来问,(甲)。”十进长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探北极、两征南极……在近60年的工作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七大洲、五大洋,走过50余个国家和地区,跨越山川湖海、大漠高原,只为探寻漫漫历史长河中隐藏在大自然深处的秘密。作为我国第一位火山研究领域的院士,他将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的研究提高到国际水平,率先查明了我国火山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等领域做了大量系统性、原创性的工作。
谈起自己为研究火山“暴走”全球的经历,刘嘉麒没等记者先提问,便 A 地讲了起来。“我们搞地质的,如果一辈子看不到火山喷发,也是挺遗憾的一件事儿。”刘嘉麒回忆,火山喷发现场,自己亲眼见过五六次。“比放焰火壮观得多”的景象,令他 B :火红的岩浆像潮水一样滚滚流淌,热浪袭人,现场测量显示,岩浆温度超过了1000摄氏度。
火山喷发之美,动人心魄;而火山研究,(乙)。2000年,刘嘉麒曾远赴印度尼西亚考察喀拉喀托火山,这座著名的火山曾在1883年发生过一次巨大的喷发,造成3万多人死亡。一百多年来,它始终处于活动期。刘嘉麒和团队成员为了近距离观察研究这座火山,毅然决定向山顶进发。他们一路攀爬,本想攀登到喷气冒烟的山顶观测火山口状态,然而就在距离山顶不足200米时,意外发生了——地面突然开始震动,“这是火山喷发的前兆!”随着刘嘉麒语调升高,记者的心也不由得提到了嗓子眼。“大家 C ,狼狈地往山下逃,谁也顾不上谁……”所幸火山没有马上喷发,这群科考人员才躲过了一劫。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在刘嘉麒几十年的探险经历中,遇上过不止一回。“心理阴影?从来没有过,满世界地跑,也从来没想过怕死,科学探险本来就是一场冒险,勇敢一点是必要的。”不过,在他看来,这并不意味着要去做无谓的冒险——不仅要清楚可能存在的风险,还要知道怎么去保证自己的安全。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暴走”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的秩序是靠“礼”来维持的。
B.英国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C.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
D.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请从句式、用词和修辞三个角度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2.请用四个词语或短语概括文中刘嘉麒院士身上体现出的科学家精神,每个词语或短语不超过5个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其中“松弛感”一词使用频率很高,有人认为松弛感不是摆烂,而是允许一切发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百日冲刺”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答案,共1页。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高三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2024届高三语文“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一模,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