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及反思
展开设疑引思 导趣促学 导讲释疑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选择苏轼作为本课的线索人物,游东京城体验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了解宋词的概况。 东京城之初印象。 选取《数字清明上河图》中反映东京城城市特色的配文视频片段。 东京城游玩第一站:大相国寺(都市生活) 学生阅读大相国寺基本信息并简单描述佛寺应有形象,展示宋代大相国寺繁忙交易的情境,创造强烈的思维冲突,设计问题:1、相国寺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里苏轼能买到哪些商品? 2、大相国寺的变化能说明什么? 通过问题的设计,体会到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 宋代节日及习俗 出示《东京梦华录》中的大相国寺夜景,视频资源和文人笔下的宋代节日引出传统节日内容。 该部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以师生活动为主。 小话题:说说节日里的习俗,,出示教科书中关于宋代春节的相关介绍“相关史事”,找出古今春节的异同,将宋代节日及习俗列表整理展示: 通过表格,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师利用多媒动画的形式并配合史料,根据问题导向,学生认识到东京城的城市风貌和大相国寺的繁荣。 创造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配合古今史料,了解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东京城游玩第二站:逛街景(瓦子) 布置问题,观看相关视频。通过回答相应问题,介绍瓦子。 出示《梦梁录》中的史料,指出瓦子的功能和特点。 选用《清明上河图》中瓦子和勾栏的画面,从图片素材反应瓦子的繁华和城市生活的丰富。 出示《东京梦华录》材料,布置相关问题,说明瓦子的规模、经营情况并介绍勾栏及相关表演项目,认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生活的特点。 过程小结:认识宋代都市生活丰富的原因。 学生活动: 1、说说宋代都市生活种最吸引你的地方? 2、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提供模拟历史情景剧,帮助学生分析成因。 小组讨论,以剧本台词为素材。 结合素材,得出结论:宋代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生活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城市生活又促进了宋代社会的繁荣。 苏轼终身成就——词人 唐宋文学作品比较,总结出词的特点:1.句子有长短,便于歌唱;2.有一定的格式——词牌名。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苏轼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概括作品的特点。 简单介绍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诗词特点。 出示苏轼的人物生平,教师引导从人生阅历的角度分析作品特点的成因。 学生活动:宋词连连看 将诗词和对应的词人连线,并说明原因以进一步加深对词人的理解。 解读瓦子中店铺门口悬挂的招牌信息,认识到宋代商业经营中蕴含品牌经营的观念和宋代市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体会苏轼豪迈的词风,通过学生活动并理解作品风格和词人本身的生活阅历密切相关。 利用化繁为简,有兴趣的呈现方式,突破本课难点。 出示人民网统计的宋代文学的相关大数据,认识到宋词的繁荣及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
总结提升 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供素材,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本节课的内容置于宋元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将各要素有机的融合到一起。 按照线索提示,学生自主完成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内化。 通过完成本课内容的总结归纳,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板书设计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游东京 品都市生活 闹元宵 忆节日习俗 诵名篇 赏宋词
历史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a href="/ls/tb_c12542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介绍,新课导入,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