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13大气压强第2课时免费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13大气压强第2课时免费教案,共4页。
表格4 一 年级 科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模板主备教师冯晨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课题)大气压力第几课时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2. 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实验操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活动认识到大气压力。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活动认识到大气压力。教具准备吸盘、托盘、钩码、胶管、水槽、注射器、吸管、可乐、口服液的吸管等材料。 教学过程个性思考部分 活动三: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列举了四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说明大气压力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子具体如下:1.要有大气压力的帮助,人才能用吸管吸到汽水;2.医务人员要给病人注射药物时,必须要靠大气压力的帮忙;3.为金鱼箱换水要用塑料管子把水箱里的水抽出来,这种现象叫“虹吸现象”,如果没有大气压力的存在,虹吸现象就不会出现;4.要想把罐头里的浓汤(牛奶)倒出来,就要在罐上扎两个孔,浓汤(牛奶)才能流出来。原因是大气压力在其中的一个孔压入空气,浓汤(牛奶)才能从另一个孔流出。这四个例子从生活中几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大气压力的应用情况,可以说大气压力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紧密关系的。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知道在生活中有大气压力的存在。由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教材中列举的例子之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广泛的联系。有些应用大气压力的事例,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最好能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除了讨论教材中的例子外,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更多应用大气压力的事例,拓展学生认识问题的视野。资 料 :大气层根据人造地球卫星对地球探测的结果,大气层的垂直高度可延伸到约3000千米的上空。高层的空气极为稀薄,由于空气分子不断在运动,大气层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根据大气层内空气的不同特点,可以把大气层从下往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等层次。其中对流层的平均高度只有大约11千米,却集中了空气总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风等都发生在这一层。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大气压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气体对物体表面的压强是由大量的气体分子对物体表面碰撞而产生的。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的个数越多,也就是气体的密度越大,碰撞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压强就越大,大气压是空气分子对物体表面碰撞而产生的。物体在大气中间,它的各个面都受到空气分子的碰撞,因此,各个面上都受到大气压力。标准大气压通常把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这个压强等于101325帕,即近似每平方厘米9.8牛顿。 作业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大气压力 板书设计大气压力 上课时间 月 日教学后记本节课我让学生充分感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青岛版 (五四制2017)五年级下册14 斜面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联系生活 拓展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13 光的反射第2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科学实践活动,拓展与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鄂教版 (2017)五年级上册13 光的反射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科学实践活动,拓展与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