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教粤科版四年级下册13大气压强第1课时免费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粤教粤科版四年级下册13大气压强第1课时免费教案设计,共6页。
表格4 一 年级 科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模板主备教师冯晨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课题)大气压力第几课时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2. 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实验操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活动认识到大气压力。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活动认识到大气压力。教具准备吸盘、托盘、钩码、胶管、水槽、注射器、吸管、可乐、口服液的吸管等材料。 教学过程个性思考部分 一、问题情景:波波指着墙上的吸盘说:“吸盘没有涂上胶水,为什么也能牢牢地吸在瓷砖上呢?”妍妍观察后说:“这个小小的吸盘还可以挂不少东西呢!”几位主题人物正在讨论着这个话题。我们很多学生也会发现这些问题,也同样会提出类似的疑问。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有关大气压力的知识,探究有关的科学问题。1.图片出示教学科书的任务驱动页。2.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有见过或者用过图示的吸盘呢?吸盘上有没有胶水?3.目的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的实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二、活动一:吸盘的秘密看看吸盘的样子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吸盘上没有涂胶水,但是为什么能够吸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呢?这一连串有关吸盘的问题,正是这个活动需要进行探究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吸盘的样子和结构,了解吸盘的特点。然后,试一试把吸盘轻轻地放在光滑的物体(如玻璃)表面上,看看吸盘能不能被吸在物体的表面上(一般情况下,吸盘是不会被吸在物体的表面上的)。但是,如果把吸盘紧紧地按压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如玻璃)上,吸盘里的空气就被挤压出来,吸盘外的大气压力就会把吸盘牢牢地如果将吸盘紧紧按压在玻璃表面,吸盘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吸盘里的空气会怎样?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板上呢?压在物体的表面上了。所以说,吸盘能吸在物体表面是由于受到大气压力的缘故。引申的问题吸盘能吸在所有的物体表面吗?试一试,怎样才能让吸盘牢牢地吸在物体上。1.媒体:出示吸盘的图片和实物并观察。2.操作:让学生代表演示让吸盘吸住玻璃的做法。3.问题:如何让吸盘可以稳稳地吸住玻璃?原理是什么?4.目的通过实验与观察让学生知道吸盘吸住玻璃的原理,初步知道大气压力的存在。三、活动二: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通过用吸盘吸附在物体平坦光滑的表面上,然后在吸盘上挂重物,检验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砝码);同时也选用不同的物体,了解吸盘吸在什么物体上吸得牢,挂得多和挂得重。我们知道,不同的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是不同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吸盘吸在物体上面就越牢固,同时所能挂的物体就越多越重。在本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究,把活动结果填写在教材里的表格中,对吸盘的研究进行一个科学的分析,从中分析、归纳出吸盘能够吸紧物体的条件和方法。引申的问题为什么在吸盘吸物体之前,先用清水弄湿吸盘,这样吸盘能吸得更牢呢?1.问题吸盘放在各种物体的表现上是一样的牢固吗?它最重能挂起多重的物体?2.实验(1)小组猜测实验现象和结果,并以此设计实验所要的用品。(2)分组实验,注意实验的要求,做好观察与实验记录。3.小结通过做这个对比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同的物体的表面上粘吸盘,吸盘能挂住的钩码的数量一样吗?钩码挂得多的物体表面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4.目的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来猜想,并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而设计实验,并在不断进行改良。通过做对比实验了解吸盘能挂得多的秘密,并将自己的实验进行小结和归纳。5.谈话生活中除了吸盘外,还有别的物体运用了大气压力的例子吗?四、资料:马德堡半球实验大气的压力早先人们以为空气没有重量,不会产生压强。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存在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4年后帕斯卡进一步证实,大气压是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学者奥托•冯•格里克做了一个震动世界的实验。他做了两个铜质的空心半球,直径都是37厘米,能够互相吻合。为了防止漏气,又在两个半球的吻合处加上浸透蜡和松节油的皮圈,并在一个半球上装了活栓,通过活栓抽掉球里的空气。实验时用抽气机把球内空气抽出,然后用两队马往相反的方向各拉一个半球,结果8对马也没有把它们拉开。但是只要把活栓转动一下,使空气流进球里,就能毫不费力地把两个半球分开。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生动地告诉人们,大气压强不但存在,而且大得惊人。 作业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大气压力 板书设计大气压力 上课时间 月 日教学后记本节课我让学生充分感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一年级上册9.树叶变黄了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探索新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青岛版 (五四制2017)五年级下册14 斜面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联系生活 拓展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13 光的反射第2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科学实践活动,拓展与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