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单元 扇形统计图教案 - 苏教版数学六下 教案 51 次下载
-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教案 - 苏教版数学六下 教案 53 次下载
- 第四单元 比例教案 - 苏教版数学六下 教案 54 次下载
- 第五单元 确定位置教案 - 苏教版数学六下 教案 54 次下载
- 第六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 苏教版数学六下 教案 56 次下载
数学六年级下册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展开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获得比较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对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以及列举、转化、假设等常用解题策略有较为深刻的感悟,已经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进一步根据解题的需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习惯,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和假设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并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
1.学会运用画图、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
3.进一步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体会画图、转化等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实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能够灵活应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师:从三年级上册起,每学期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策略吗?(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复习整理)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地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
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师: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想到可以先求美术组的总人数,再求男生人数。
②根据分数的意义,由美术组男生人数占人数的,可以推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有女生2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男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③“把美术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转化成“美术组男生人数与总人数的比是2∶5”,进而得到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再列式解答。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小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策略解决。以后解决问题时,可以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1.完成教材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先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
3.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在线段图上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1)
画图的策略: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清楚。
把分数转化成比:更容易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材第28~29页的内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重点: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出现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1.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2.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下表。
大船只数 | 小船只数 | 乘坐的总人数 | 和42人比较 |
9 | 1 | 9×5+3=48 | 多了6人 |
8 | 2 |
|
|
|
|
|
|
|
|
|
|
|
|
|
|
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大船只数 | 小船只数 | 乘坐的总人数 | 和42人比较 |
5 | 5 | 5×5+5×3=40 | 少了2人 |
|
|
|
|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解决问题的策略(2)
5-3=2(人) 8÷2=4(只)
6×5+4×3=42(人)
6+4=10(只)
假设 调整 检验
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苏教版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示课题,练习与实践,总结交流提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故知新,合作交流,质疑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讲解,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