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
物体的浮沉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内容
苏科版第十章第五节
1.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编排来看:本节是在学习了浮力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它是浮力知识的进一步实际应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学会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以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为主线,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有关浮沉问题。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新理念。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浮力,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浮沉现象,学生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物体的浮沉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如他们认为物体越重,所受浮力越大等。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讨论和归纳,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分析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总结出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了解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浮至漂浮的动态过程,分析浮力和重力的变化情况。
4.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幻灯片,思考:物体的浮与沉究竟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10.5 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活动 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教师:请同学们推测这些物体当它们放入水中后会是怎样的状态。物品有挤扁了的牙膏皮、把实心橡皮泥、苹果、蜡烛、带盖小瓶、钢珠、鹌鹑蛋学生:进行推测。教师:进行演示后提问。用怎样的方法可以使原来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使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呢?学生答:小瓶的重力增加了,而在浸没的过程中浮力没有变化。
教师:综合起来看,在这些方法中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是怎样改变的?
学生:改变了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浮力。在液体的密度不变时,改变排开液体的体积;或者在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时,改变液体的密度都可以改变浮力。
教师:可见改变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就可以改变物体的浮与沉。
教师:补充悬浮的条件再板书物体的浮沉条件结论,
如果物体在浸没时浮力和重力相等,物体即不上浮也不下沉,可以停在液体内任何深度的地方,人们把这种状态叫悬浮。
则物体的浮沉条件可以归纳为:
当物体浸没时:如G>F浮,则物体下沉。
如G
如G=F浮,则物体悬浮。
当物体部分浸没时,如G=F浮,则物体漂浮。
3、判断物体浮沉的另一种方法。
教师:比较物体重力和浮力来判断物体的浮沉是判断浮沉的基本方法。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根据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推导出另一种判断浮沉的方法。
现在我们把这种方法推导如下。
对实心的物体而言:G=mg=ρ物gV物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ρ液gV排
对于浸没的物体而言:V物=V排
若ρ液<ρ物,则F浮
若ρ液=ρ物,则F浮=G,物体悬浮在液体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若ρ液>ρ物,则F浮>G,物体上浮。
上浮稳定后处于漂浮状态,这时F浮=G
教师:可见判断物体的浮沉可用两种方法,比较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4、生活 物理 社会
潜水艇的浮与沉
三、小结(略)
四、作业(略)
5.板书设计
10.5 物体的浮与沉
1、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体浸没时:G>F浮,下沉
G
G=F浮,悬浮
物体部分浸没,G=F浮,漂浮
2、实心的物体:G=mg=ρ物gV物
F浮=ρ液gV排
浸没的物体:V物=V排
若ρ液<ρ物,则F浮
若ρ液=ρ物,则F浮=G,物体悬浮在液体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若ρ液>ρ物,则F浮>G,物体上浮。
上浮稳定后处于漂浮状态,这时F浮=G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新课引入
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是多少呢?
看完这段视频大家会对它有更多的了解
播放蛟龙号视频
用金属制造的潜水艇为什么可以在水中自由的上浮和下潜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0.5物体的浮与沉(板书)
新课教学
(一)
演示:分别把铝块和木块放入水中
提问:两物体会处于怎样的状态?
(PPT)物体在液体中向上运动--上浮最终有一部分露出水面---漂浮。
物体在液体中向下运动——下沉,结果是沉底。
试一试:请学生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如何运动?
提出疑问
你认物体上浮和下沉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分析浮在水面和沉入水底的物体的受力情况。
有不同意见的吗?为什么?
演示:铁球漂在水银面上
进一步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看来我们还得经一步来研究
学生猜测
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猜想、观察
把实心橡皮泥、苹果、蜡烛、带盖小瓶、钢珠、鹌鹑蛋等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上浮:重力小的 浮力大的
下沉:重力大的 浮力小的
此时引导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蛋和苹果和铁钉,通过实验纠正错误。)
观看视频,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进一步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亲身体会探究的乐趣。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猜想并进行实验纠错,为下面探究浮沉条件做铺垫。
试一试:使下沉的物体上浮,上浮的物体下沉(选择4个)
使漂在水面上的苹果沉下去?
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瓶沉下去?
怎样使沉在水底的鹌鹑蛋浮起来?
怎样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
讨论设计方案:
插钉子
加水或加钢珠
加盐
加盐或捏成船型,吹起
让学生自己找到具体的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质疑能力
同学们很聪明,都找到了方法。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说明什么呢?
我们从受力分析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沉浮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力呢?(板画)
插钉子,加钢珠这些我们最终改变了什么呢?
吹气,加盐最终改变了什么呢?
物体受到了力。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重力
浮力
通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的推进,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物理方法
从物体受力分析的角度去分析物体的浮沉
动画:改变浮力的大小,判断物体的运动。
上浮的最终结果
上浮的过程浮力怎么变化呢?
增大浮力或者减小重力可以使下沉的物体浮上来。
增大重力或者减小浮力可以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
生: 画受力分析图
漂浮
学生分析
通过归纳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前面二力平衡知识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理论探究也是科学探究的方法之一
用动画演示很快的实验过程和学生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细节。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若F浮=G,那么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呢?演示实验:鹌鹑蛋悬浮。(PPT)
漂浮和悬浮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呢?
观察鹌鹑蛋悬浮
都是在液体中的静止状态
漂浮时部分浸入,即V排<V物
悬浮时浸没,即V排=V物
悬浮实验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完成可能费时间,且成功率不高。但这一特殊情况又必须展示。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悬浮状态有直观的了解
通过对悬浮和漂浮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种状态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是如何改变物体的浮力或者重力的呢?
回答问题:
方法一:改变瓶中的配重
方法二:改变液体的密度
方法三:改变橡皮泥排开液体的体积
分析实验现象,回答问题:改变了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
在理论初步建立后再反思刚才的实验操作,一起到呼应作用,二起到升华作用。
总结结论:(板书)2.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
F浮>G 上浮
F浮=G (浸没) 悬浮
F浮=G (部分浸入) 漂浮
我们再来看一看之前一些同学的看法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分析:
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不相等时,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会下沉或上浮
学生分析下沉和上浮时重力和浮力的变化情况。
学生分析:要判断一个物体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不能只看一个力是大还是小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7,
做一做,潜水艇模型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讨论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
自主阅读教材文本,讨论
学生操作潜水艇模型
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家还记得这个时刻吗?播放放飞梦想气球的视频,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支气球,请同学放飞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小结:物体沉浮
这样应用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ppt)。请各位同学自选一个或几个物体做一个调查研究报告:他们是怎样在空气中实现上升和下降的!
学生吹气,气球下落?
学生利用浮沉条件分析。
课后做调查报告,做一做孔明灯
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7.教学反思
每位学生按要求做好相关的复习和预习工作,明确了知识目标,教学符合大纲的基本要求,重、难点的知识目标明确,适合学生实际。知识点注意由浅入深、能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一次上课,把握较差。实际效果不能非常满意。通过这次学习,我再次明确了教学法,再次上课,我会理顺教学流程,把握好教学环节。解决学生自学实验操作问题,改变以往部分学生不会操作问题,节约教学时间。从观看蛟龙号视频提出问题:金属制成的潜水艇为什么可以自由在水中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引入研究的课题。通过观察物体浸没在水中出现的两种运动状态和两种静止状态。学生体验并创设问题情景并提出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合理猜想;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方案并亲手试验,通过探究纠正之前的一些片面认识,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的浮与沉的兴趣。
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基本体现了发现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疑引入。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出了按知识的自身结构,以发现逻辑的方式使内容自然呈现。让上浮的物体下沉,下沉的物体上浮,在方法背后总结得出物体沉浮的条件是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的。再次通过受力分析得到上浮下沉条件,从二力平衡的角度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同时引入漂浮的状态、悬浮状态,沉底状态。通过回顾刚才改变浮沉具体的方法,学生之前学过重力、二力平衡条件及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改变重力和浮力的方法,再次让学生理解具体方案的本质是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实际操作中,依据了教材编排顺序,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各知识点按照课本顺序一一进行呈现,具体探究以学生常规认知思路为基础,采用了交叉呈现知识点的方法,并在各部分的尾部利用习题巩固学生本部分所学。针对目前初二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结合本节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使教学实验更加严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总体表现了内容呈现和目标实现相一致。如在指导学生看书,实验和背景知识、创设情景等。具体安排时,根据教学内容做到了上下承接。通过比较两个气球浮与沉的实验让学生理解浮沉条件在空气中同样适用。课外延伸调查研究和小制作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浓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潜水艇材料并利用潜水艇模型体验其工作原理,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潜水艇中的实际运用。本堂课的教学达到了教学目的,自主作业、基础练习、巩固练习,作业有效及时反馈,使得本节课教师可以合理微调,掌控教学节奏,把握教学时间,解决问题有的放矢。
经过这次网络学习培训后我发现自己应该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规律。以后的教学还需要修改教学环节,变换些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这些方面自己感觉做的远远不够。以后需要再次加强。
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易混淆点,探究重点,典例分析,真题操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易混淆点,探究重点,典例分析,真题操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基本设计思路,思维共享,猜 想,消化与吸收,让我们一起来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