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备战2020年高考化学临考题号押题 押课标卷理综第9题 化学实验基础
展开
押课标卷理综第9题 化学实验基础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一、考题分析
化学实验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必考点,选择题主要考查仪器的使用,物质制备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合,物质分离提纯、物质检验的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解释与评价等,比较基础属于容易题。
二、近四年考点分布分析
全国卷
年份
题号
考点分布
仪器使用
基本操作
物质制备原理与
元素
物质分离
提纯检验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评价
I
2019
9
溴苯制备
2018
9
乙酸乙酯制备
2017
10
制备氢气还原WO3
2016
10
长颈漏斗
NO收集方法
描述型
II
2019
10
表格型
2018
9、13
甲烷光照实验
表格型
2017
10
表格型
2016
13
胶体制备
除杂
表格型
III
2019
13
表格型
2018
10
圆底烧瓶
描述型
2017
9
滴定管
表格型
2016
9
1.【2019年全国1卷】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解析】A项、若关闭K时向烧瓶中加注液体,会使烧瓶中气体压强增大,苯和溴混合液不能顺利流下。打开K,可以平衡气压,便于苯和溴混合液流下,故A正确;B项、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溴溶于四氯化碳使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故B正确;C项、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故C正确;D项、反应后得到粗溴苯,向粗溴苯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其中溶解的溴,振荡、静置,分层后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适当的干燥剂,然后蒸馏分离出沸点较低的苯,可以得到溴苯,不能用结晶法提纯溴苯,故D错误。故选D。
2.【2019年全国2卷】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答案】A
【解析】
A.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无机小分子,则实验现象中不会出现分层,A项错误;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二氧化碳的洗气瓶,发生反应为:CO2+2Mg2MgO+C,则集气瓶因反应剧烈冒有浓烟,且生成黑色颗粒碳单质,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B项正确;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S2O32-+2H+=S↓+SO2↑+H2O,则会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C项正确;D. 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的铁粉,铁粉会将溶液中所有的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使黄色逐渐消失,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因振荡后的溶液中无铁离子,则溶液不会变色,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D项正确;答案选A。
3.【2019年全国3卷】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目的
实验
A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B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C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D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
【答案】A
【解析】A、氯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不能制备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选;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因此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B不选;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与乙酸乙酯不反应,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选;D、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硫,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选;答案选A。
1.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B
C
D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收集气体
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
【答案】B
【解析】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倒边搅拌,若顺序相反则容易引起液体飞溅,故A不能达到目的;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胶头滴管垂直位于容量瓶的正上方,故B能达到目的;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故C不能达到目的;D、乙炔中的H2S等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应先通过一个盛碱液的洗气瓶将杂质除去,故D不能达到目的;故选B。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馏时可通过加碎瓷片防暴沸
B.可用精密pH试纸区分pH=5.1和pH=5.6的两种NH4Cl溶液
C.用加水后再分液的方法可将苯和四氯化碳分离
D.根据燃烧产生的气味,可区分棉纤绵和蛋白质纤维
【答案】C
【解析】A.加热液体至沸腾时,必须要在反应容器内加碎瓷片,防止暴沸,否则出现暴沸将会很危险,A项正确;B.精密pH试纸可以将pH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所以可以区分pH=5.1和pH=5.6的两种NH4Cl溶液,B项正确;C.苯和四氯化碳互相溶解,均难溶于水,因而加水不影响苯和四氯化碳的互溶体系,不可以分液,可采用蒸馏分离,C项错误;D. 棉纤绵成分是纤维素,蛋白质纤维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因而可以用燃烧法区别,D项正确。故答案选C。
一、回归教材(以人教版为例) 巩固基础
1.物质保存与取用
通常情况下:
玻璃瓶(不能装氢氟酸)
瓶材料
塑料瓶(不装强氧化性物质和有机物如:KMnO4、液溴、苯、CCl4等)
广口瓶(一般装固体药品)
瓶口
细口瓶(一般装液体药品)
玻璃塞(不能装碱性溶液)
瓶塞
橡胶塞(不能装强氧化性物质和有机物如:KMnO4、液溴、苯、CCl4等)
无色试剂瓶
瓶身
棕色试剂瓶(盛装见光易分解物质,如新制氯水、浓硝酸、卤化银等)
特殊物质保存:
①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
②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③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④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⑤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2.常见物质的除杂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质试剂
主要操作方法
(1)
N2
O2
灼热的铜丝网
用固体转化气体
(2)
CO
CO2
NaOH溶液
洗气
(3)
Cu
CuO
稀盐酸或稀硫酸
过滤
(4)
NH3
H2O
碱石灰
通过碱石灰干燥管
(5)
Fe2O3
Al2O3
NaOH溶液
过滤
(6)
Cl2
HCl
饱和食盐水
洗气
(7)
乙烯
SO2、H2O
碱石灰
加固体转化法
(8)
甲烷(乙烷)
C2H4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洗气
(9)
溴苯
Br2
NaOH稀溶
分液
(10)
苯
苯酚
NaOH溶液
分液
(11)
CO2
HCl(SO2)
饱和NaHCO3溶液
洗气
(12)
NO
NO2
水
洗气
(13)
SO2
HCl
饱和NaHSO3溶液
洗气
(14)
Na2CO3
NaHCO3
加热
转化法
(15)
FeCl3溶液
FeCl2
Cl2
加氧化剂转化法
(16)
FeCl2溶液
FeCl3
Fe
加还原剂转化法
(17)
I2晶体
NaCl
加热升华
(18)
KNO3晶体
NaCl
蒸馏水
重结晶
(19)
乙醇
水(少量)
新制CaO
蒸馏
(20)
丁醇
乙醚
蒸馏
3.常见物质的检验
(1)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阳离子
检验方法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H
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NH+OH-NH3↑+H2O
Na+、K+
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是黄色、浅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
—
Al3+
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Al3++3OH-===Al(OH)3↓
Al(OH)3+OH-===AlO+2H2O
Al(OH)3+3H+===Al3++3H2O
Fe2+
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或向亚铁盐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2Fe2++Cl2===2Fe3++2Cl-
Fe3+
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红色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Fe3++3SCN-===Fe(SCN)3
Fe3++3OH-===Fe(OH)3↓
Ag+
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但溶于氨水
Ag++Cl-===AgCl↓
AgCl+2NH3·H2O===[Ag(NH3)2]++Cl-+2H2O
(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阴离子
干扰离子
排干扰措施
Cl-
SO
加过量的Ba(NO3)2溶液
CO
加稀硝酸酸化
OH-
SO
CO
加盐酸酸化
SO
Ag+
SO
CO
加盐酸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CO
SO
加硝酸后将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常见气体的检验
酸性气体的检验。
碱性气体的检验(NH3)。
还原性气体的检验。
强氧化性气体的检验。
二、解题步骤
一、仪器的使用及基本操作
1.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要量取15.80mL溴水,须使用棕色的碱式滴定管
B.用pH试纸检测气体的酸碱性时,需要预先润湿
C.溴苯中混有溴,加入KI溶液,振荡,用汽油萃取出碘
D.中和热测定时环形玻璃搅拌棒要不断顺时针搅拌,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反应
【答案】B
【解析】A.溴水可氧化橡胶,应选酸式滴定管,故A错误;B.气体溶于水后才能显示一定的酸碱性,因此,用pH试纸检测气体的酸碱性时,需要预先润湿,故B正确;C.溴与KI反应生成的碘易溶于溴苯,汽油与溴苯互溶,无法萃取,应选NaOH溶液充分洗涤、分液,故C错误;D.环形玻璃搅拌棒应该上下移动,进行搅拌,温度计插在玻璃环中间,无法旋转搅拌棒,故D错误;答案选B。
2.下列有关仪器的使用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分液漏斗、容量瓶及滴定管使用前都必须检漏
B.量筒、锥形瓶及冷凝管在使用前都必须放在烘箱中烘干
C.粗盐经溶解后,在过滤过程中需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漏斗中的液体
D.除去乙酸中少量的乙醇可加入过量的氧化钙后蒸馏
【答案】A
【解析】A.分液漏斗、容量瓶、酸式滴定管均使用了磨口部件,使用前要检漏,碱式滴定管使用前要检查乳胶管与玻璃珠是否结合紧密,防止漏液,A项正确;B.锥形瓶及冷凝管在使用过程中均要接触水溶液或水,所以不需要在使用前干燥,B项错误;C.过滤时滤纸是湿的,如用玻璃棒搅拌,滤纸尤其是单层滤纸很容易破损,导致过滤失败或不彻底,C项错误;D.主要成分乙酸将与氧化钙发生反应,而乙醇不与氧化钙反应,D项错误;答案选择A项。
3.下列实验中所用的试剂、仪器或用品(夹持装置、活塞省去)能够达到该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试剂
仪器或用品
A
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酸化NaCl溶液、Zn电极、Fe电极、铁氰化钾
烧杯、电流表、导线、胶头滴管
B
铝热反应
氧化铁、铝粉
滤纸、酒精灯、木条、盛沙子的蒸发皿
C
配制1.000 mol/L NaCl
NaCl
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试剂瓶
D
制备乙酸乙酯
乙醇、乙酸、饱和碳酸钠
大小试管、酒精灯
【答案】A
【解析】A.酸化NaCl溶液、Zn电极、Fe电极构成的原电池中,加入铁氰化钾后,无蓝色沉淀生成,说明铁作正极被保护,A可以达到实验目的,A正确;B.铝热反应需要氯酸钾、镁条来引发反应,无镁条和氯酸钾反应不能发生,B错误;C.用NaCl固体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天平、烧杯、玻璃棒、容量瓶和胶头滴管等,另外还缺少试剂蒸馏水,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错误;D.酯化反应需要用浓硫酸作催化剂,无浓硫酸作催化剂,反应不能发生,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A。
4.下列操作及其描述错误的是( )
A.①为萃取时的振荡操作,振荡过程中应打开活塞放气
B.②为酸式滴定管排气操作,排气后记录初始读数
C.③为闻气体气味的操作,无论有毒无毒都不能将鼻孔凑近瓶口
D.④为配制溶液过程中摇匀的操作,摇匀后如果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也不能再加水
【答案】B
【解析】A. 萃取时应避免分液漏斗内压强过大,振荡后,应打开活塞放气,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 由图可知,带有橡胶管和玻璃球的滴定管为碱式滴定管,故B错误; C. 因气体性质不明,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无论有毒无毒都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 定容摇匀后,由于部分溶液留在容量瓶刻度线上方,所以液面低于刻度线,属于正常现象,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否则导致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大,溶液的浓度偏低,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答案选B。
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合理的是
A.用pH试纸检测气体的酸碱性时,需要预先润湿
B.蒸馏实验中,忘记加沸石,应立即趁热加入沸石
C.要量取15.80mL溴水,须使用棕色的碱式滴定管
D.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FeCl3溶液中混有的Fe2+
【答案】A
【解析】A. 由于气体只有溶于水才能显示酸碱性,所以用pH试纸检测气体的酸碱性时,需要预先润湿,故A项正确;B. 蒸馏实验中,忘记加沸石,需要先冷却后再加入沸石,以防暴沸,故B项错误;C. 溴水具有强氧化性,应该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故C项错误;D. 由于Cl-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所以不能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FeCl3溶液中混有的Fe2+,故D项错误。故选A。
6.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过滤操作中,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
B.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可以接触试管内壁
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
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导流用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
【答案】B
【解析】A.过滤操作中,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使液体顺利流下,A正确;B.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接触试管内壁,容易造成试剂污染,B错误;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可以使残余在滴定管的尖嘴的液体进入到锥形瓶,C正确;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用玻璃棒引流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D正确。故选B。
二、物质的分离提纯检验
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加热使I2升华,可除去铁粉中的I2
B.电解氯化铝溶液,可制备铝单质
C.加入烧碱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分液,可除去苯中的苯酚
D.将氨水滴加到饱和溶液中,可制备胶体
【答案】C
【解析】A.加热时Fe与I2反应,应选磁铁分离,A错误;B.氧化性H+>Al3+,电解氯化铝溶液时不能得到铝单质,应电解熔融氧化铝来冶炼Al,B错误;C.NaOH与苯酚发生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苯酚钠,与苯不反应,因此可用足量NaOH溶液除去苯中的苯酚,C正确;D.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到沸水中,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Fe(OH)3胶体,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
8.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A.CO2(CO)——通入氧气中,点燃
B.C12( HCl)——通入足量饱和食盐水中,再干燥
C.FeCl2溶液(FeC13)——加入过量铜粉,再过滤
D.NaHCO3溶液(Na2CO3)——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再过滤
【答案】B
【解析】A项、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且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A错误;B项、Cl2不溶于饱和食盐水,而HCl极易溶于饱和食盐水,通入足量饱和食盐水中能把HCl杂质除去,再干燥得到C12,故B正确;C项、铜粉与FeC13反应生成FeC12与CuC12,溶液中引入了铜离子杂质,可以用铁粉除去FeC12溶液中的FeC13,故C错误;D项、Na2CO3能与适量的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故D错误。故选B。
9.实验室从废定影液[含Ag(S2O3)23-和Br-等]中回收Ag和Br2的主要步骤为:向废定影液中加入Na2S溶液沉银,过滤、洗涤及干燥,灼烧Ag2S制Ag;制取Cl2并通入滤液氧化Br-,用苯萃取分液。其中部分操作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装置甲分离Ag2S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用装置乙在空气中高温灼烧Ag2S制取Ag
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滤液中Br-的Cl2
D.用装置丁分液时,先放出水相再放出有机相
【答案】C
【解析】A.过滤分离Ag2S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容易损坏滤纸,A不正确;B.蒸发皿不能用于灼烧,在空气中高温灼烧Ag2S会生成SO2,污染环境,同时生成的Ag会被氧化成Ag2O,B不正确;C.KMnO4与浓盐酸不需加热就能反应生成Cl2,C正确;D.分液时,先放出水相,再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有机相,D不正确;故选C。
10.下列化学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A.用氨水鉴别AlCl3溶液与AgNO3溶液
B.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区分 HCOOH和HCHO
C.除去CO2气体中的SO2气体,将混合气体通入BaCl2溶液洗气
D.一定量的稀HNO3与足量的Cu反应,尾气直接用NaOH溶液吸收
【答案】A
【解析】A.氨水和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氨水过量沉淀不溶解;氨水和硝酸银溶液混合,首先反应生成氢氧化银白色沉淀,当氨水过量时沉淀溶解,生成可溶性络合物,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A正确;B.甲酸和甲醛都含有醛基,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溶液的紫色褪去,现象相同不能鉴别,B错误;C.由于性HCl的酸性比H2SO3及H2CO3都强,所以CO2和SO2与氯化钡溶液都不能发生反应,因此不能除去,可利用酸性H2SO3>H2CO3,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CO2气体中的杂质气体SO2,C错误;
D.Cu和稀硝酸反应生成NO,NO和NaOH溶液不反应,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A。
11.下列对有关实验操作及现象的结论或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H2O2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
产生大量气泡
FeCl3催化 H2O2的分解
B
将酸性KMnO4溶液滴入丙烯醛中
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
C
向某溶液中滴加稀H2SO4溶液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味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32-
D
向某溶液中滴加几滴NaOH稀溶液,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检验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一定不含有NH4+
【答案】A
【解析】A.H2O2溶液中没有加FeCl3溶液前几乎无气泡产生,加入后产生大量气泡,说明FeCl3对 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A正确;B.醛基、碳碳双键都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此不能根据溶液的紫红色褪去来确定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B错误; C. 向某溶液中滴加稀H2SO4溶液,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原溶液可能含有SO32-,也可能含有HSO3-或S2O32-等离子,C错误;D.若溶液中含有NH4+,由于溶液稀,反应产生NH3·H2O,也不能放出氨气,因此不能看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D错误;故选项是A。
三、物质的制备
12.MnSO4·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微红色斜方晶体,某同学设计下列装置制备硫酸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I烧瓶中放入的药品X为铜屑
B.装置II中用“多孔球泡”可增大SO2的吸收速率
C.装置III用于吸收未反应的SO2
D.用装置II反应后的溶液制备MnSO4·H2O需经历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及干燥的过程
【答案】A
【解析】A.Cu与浓硫酸常温下不反应,X不可能为Cu,A项错误; B.装置Ⅱ中用“多孔球泡”,增大接触面积,可增大SO2的吸收速率,B项正确; C.Ⅲ中NaOH溶液可吸收尾气,C项正确; D.用装置Ⅱ反应后的溶液制备MnSO4•H2O,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及干燥可得到,D项正确; 答案选A。
13.实验室用Ca与H2反应制取氢化钙(CaH2)。下列实验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装置甲制取H2 B.装置乙净化干燥H2
C.装置丙制取CaH2 D.装置丁吸收尾气
【答案】D
【解析】A. 装置甲利用稀盐酸与锌在简易装置中制取H2,实验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选项A不选;
B. 装置乙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利用浓硫酸干燥氢气,起到净化干燥H2的作用,实验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选项B不选;C. 装置丙利用纯净的氢气在高温条件下与钙反应制取CaH2 ,实验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选项C不选;D. 装置丁是用于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及氧气进入与钙或CaH2反应,实验原理与吸收尾气不符合,过量氢气应收集或点燃,选项D选。答案选D。
14.下列图示(加热装置省略,其序号与选项的序号对应)的实验操作,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B.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少量纯净的氯气
C.研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D.实验室制备少量NO
【答案】C
【解析】A、乙醇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无法判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因是乙醛还是乙醇,故A错误;B、因盐酸易挥发,收集到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故B错误;C、研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加入的溶液的体积相同,金属离子和过氧化氢的浓度也相同,符合控制变量法的原则,可达到实验目的,故C正确;D、NO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应用排水法收集,故D错误;
故选C。
15.下列实验操作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均正确的是(加热装置略)( )
A
B
C
D
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制硝基苯
乙醇与浓硫酸作用制乙烯
中和热的测定
蒸馏分离水与乙醇的混合物
【答案】A
【解析】A.苯与浓硝酸均易挥发,反应温度应控制在50~60 ℃,控制水浴温度,选项A正确;B.混合液反应温度应迅速升温至170 ℃,故温度计水银球应没入溶液中,选项B错误;C.中和热测定应填充保温隔热材料,并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且两烧杯口平齐,选项C错误;D.乙醇和水通过蒸馏分离,蒸馏操作时温度计水银球应与支管口平齐,选项D错误。答案选A。
16.实验室模拟工业上侯德榜制碱原理制备纯碱,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A.实验室模拟工业上侯德榜制碱原理制备纯碱过程中需要加热固体碳酸氢钠分解以制得碳酸钠,装置A是固体加热灼烧的装置,涉及此操作,故A不选;B.装置B是蒸发溶液得到晶体的过程,侯德榜制碱原理中不需要蒸发溶液操作,故B选;C.该装置为过滤操作,溶液中析出碳酸氢钠晶体需要过滤得到碳酸氢钠晶体,涉及此操作,故C不选;D.工业上利用侯德榜制碱原理制备纯碱,需要向氨化的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析出碳酸氢钠,涉及此操作,故D不选;答案选B。
四、表格型实验操作现象解释评价
17.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相同条件下,用1mol·L-1的CH3COOH和1mol·L-1的HCl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
CH3COOH是弱电解质
B
向某溶液中加铜和浓H2SO4
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原溶液可能含有NO3-
C
向某钠盐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该钠盐为Na2SO3或NaHSO3
D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先出现蓝色沉淀
Ksp[Mg(OH)2]>
Ksp[Cu(OH)2]
【答案】C
【解析】A.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做导电性实验,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小,所以醋酸为弱酸,A正确;B.铜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氧化为铜离子,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一氧化氮,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因此原溶液可能含有NO3-,B正确;C.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为氯气或二氧化硫,则盐可能为NaClO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也可能为Na2SO3或NaHSO3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C错误;D.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越小,加入氨水时越容易生成沉淀,可以得出Ksp[Mg(OH)2]>Ksp[Cu(OH)2]结论,D正确。正确选项C。
18.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出现浑浊
蛋白质可能发生了变性
B
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
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乙烯
C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
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强
D
向NaCl和NaBr的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AgNO3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AgBr)
Ksp(AgBr)<Ksp(AgCl)
【答案】A
【解析】A. 鸡蛋清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少量CuSO4可能会使其发生变性,故A项正确;B. 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70℃后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但乙醇易挥发,二者均可使高锰酸钾褪色,则该实验不能证明乙烯能使KMnO4溶液褪色,故B项错误;C.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说明SO32-的水解程度比HSO3-大,即SO32-结合H+的能力比HSO3-的强,故C项错误;D. NaCl和NaBr的浓度大小未知,产生的淡黄色沉淀也可能是溴离子浓度较大所导致,因此该实验现象不能说明Ksp(AgBr)
19.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装有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入裂化汽油,充分振荡,静置
下层为橙色
裂化汽油可萃取溴
B
向Ba(ClO)2溶液中通入SO2
有白色沉淀生成
酸性:H2SO3>HClO
C
分别向相同浓度的ZnSO4溶液和CuSO4溶液中通入H2S
前者无现象,后者有黑色沉淀生成
Ksp(ZnS)>Ksp(CuS)
D
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饱和
Na2SO4溶液
有白色不溶物析出
Na2SO4能使蛋白质变性
【答案】C
【解析】A.裂化汽油含不饱和烃,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则不能作萃取剂,故A错误;B.Ba(ClO)2溶液中通入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钡,不能比较酸性大小,故B错误;C.Ksp小的先沉淀,由现象可知Ksp(ZnS)>Ksp(CuS),故C正确;D.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发生盐析,为可逆过程,而蛋白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
20.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
蔗糖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炭,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B
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硫酸亚铁溶液
溶液变成棕黄色,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出现气泡,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Fe2+催化H2O2分解产生O2
C
铝片先用砂纸打磨,再加入到浓硝酸中
无明显现象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铝表面被浓硝酸氧化为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D
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KCl、KI的混合液中逐滴滴加稀AgNO3溶液
先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答案】B
【解析】A.蔗糖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将蔗糖脱水变成碳,过程放热,碳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浓硫酸表现强氧化性,故正确;B.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铁离子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故错误;C.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故正确;D.含等浓度的碘离子和氯离子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先生成碘化银沉淀,说明碘化银的溶度积小,故正确。
2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目的
操作
A
比较S与Cl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测定等浓度Na2S、NaCl溶液的pH
B
制取硅酸胶体
向饱和硅酸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
C
检验FeCl3溶液中是否含有FeCl2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3[Fe(CN)6]溶液
D
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向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答案】C
【解析】A.测定相同浓度的NaCl溶液和Na2S溶液的pH,可比较盐酸、氢硫酸的酸性,但不能利用氢化物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需要比较硫酸和高氯酸的酸性强弱,故A错误;B.制备硅酸胶体,需要稀盐酸,浓溶液会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故B错误;C.取少量该溶液滴加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如果产生特征蓝色沉淀,说明含有二价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Fe2++2[Fe(CN)6]3-═
Fe3[Fe(CN)6]2↓,故C正确;D.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应该加入适量NaOH溶液,故D错误。
押课标卷理综第9题 化学实验基础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一、考题分析
化学实验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必考点,选择题主要考查仪器的使用,物质制备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合,物质分离提纯、物质检验的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解释与评价等,比较基础属于容易题。
二、近四年考点分布分析
全国卷
年份
题号
考点分布
仪器使用
基本操作
物质制备原理与
元素
物质分离
提纯检验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评价
I
2019
9
溴苯制备
2018
9
乙酸乙酯制备
2017
10
制备氢气还原WO3
2016
10
长颈漏斗
NO收集方法
描述型
II
2019
10
表格型
2018
9、13
甲烷光照实验
表格型
2017
10
表格型
2016
13
胶体制备
除杂
表格型
III
2019
13
表格型
2018
10
圆底烧瓶
描述型
2017
9
滴定管
表格型
2016
9
1.【2019年全国1卷】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解析】A项、若关闭K时向烧瓶中加注液体,会使烧瓶中气体压强增大,苯和溴混合液不能顺利流下。打开K,可以平衡气压,便于苯和溴混合液流下,故A正确;B项、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溴溶于四氯化碳使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故B正确;C项、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故C正确;D项、反应后得到粗溴苯,向粗溴苯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其中溶解的溴,振荡、静置,分层后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适当的干燥剂,然后蒸馏分离出沸点较低的苯,可以得到溴苯,不能用结晶法提纯溴苯,故D错误。故选D。
2.【2019年全国2卷】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答案】A
【解析】
A.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无机小分子,则实验现象中不会出现分层,A项错误;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二氧化碳的洗气瓶,发生反应为:CO2+2Mg2MgO+C,则集气瓶因反应剧烈冒有浓烟,且生成黑色颗粒碳单质,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B项正确;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S2O32-+2H+=S↓+SO2↑+H2O,则会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C项正确;D. 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的铁粉,铁粉会将溶液中所有的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使黄色逐渐消失,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因振荡后的溶液中无铁离子,则溶液不会变色,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D项正确;答案选A。
3.【2019年全国3卷】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目的
实验
A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B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C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D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
【答案】A
【解析】A、氯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不能制备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选;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因此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B不选;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与乙酸乙酯不反应,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选;D、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硫,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选;答案选A。
1.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B
C
D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收集气体
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
【答案】B
【解析】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倒边搅拌,若顺序相反则容易引起液体飞溅,故A不能达到目的;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胶头滴管垂直位于容量瓶的正上方,故B能达到目的;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故C不能达到目的;D、乙炔中的H2S等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应先通过一个盛碱液的洗气瓶将杂质除去,故D不能达到目的;故选B。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馏时可通过加碎瓷片防暴沸
B.可用精密pH试纸区分pH=5.1和pH=5.6的两种NH4Cl溶液
C.用加水后再分液的方法可将苯和四氯化碳分离
D.根据燃烧产生的气味,可区分棉纤绵和蛋白质纤维
【答案】C
【解析】A.加热液体至沸腾时,必须要在反应容器内加碎瓷片,防止暴沸,否则出现暴沸将会很危险,A项正确;B.精密pH试纸可以将pH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所以可以区分pH=5.1和pH=5.6的两种NH4Cl溶液,B项正确;C.苯和四氯化碳互相溶解,均难溶于水,因而加水不影响苯和四氯化碳的互溶体系,不可以分液,可采用蒸馏分离,C项错误;D. 棉纤绵成分是纤维素,蛋白质纤维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因而可以用燃烧法区别,D项正确。故答案选C。
一、回归教材(以人教版为例) 巩固基础
1.物质保存与取用
通常情况下:
玻璃瓶(不能装氢氟酸)
瓶材料
塑料瓶(不装强氧化性物质和有机物如:KMnO4、液溴、苯、CCl4等)
广口瓶(一般装固体药品)
瓶口
细口瓶(一般装液体药品)
玻璃塞(不能装碱性溶液)
瓶塞
橡胶塞(不能装强氧化性物质和有机物如:KMnO4、液溴、苯、CCl4等)
无色试剂瓶
瓶身
棕色试剂瓶(盛装见光易分解物质,如新制氯水、浓硝酸、卤化银等)
特殊物质保存:
①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
②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③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④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⑤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2.常见物质的除杂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质试剂
主要操作方法
(1)
N2
O2
灼热的铜丝网
用固体转化气体
(2)
CO
CO2
NaOH溶液
洗气
(3)
Cu
CuO
稀盐酸或稀硫酸
过滤
(4)
NH3
H2O
碱石灰
通过碱石灰干燥管
(5)
Fe2O3
Al2O3
NaOH溶液
过滤
(6)
Cl2
HCl
饱和食盐水
洗气
(7)
乙烯
SO2、H2O
碱石灰
加固体转化法
(8)
甲烷(乙烷)
C2H4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洗气
(9)
溴苯
Br2
NaOH稀溶
分液
(10)
苯
苯酚
NaOH溶液
分液
(11)
CO2
HCl(SO2)
饱和NaHCO3溶液
洗气
(12)
NO
NO2
水
洗气
(13)
SO2
HCl
饱和NaHSO3溶液
洗气
(14)
Na2CO3
NaHCO3
加热
转化法
(15)
FeCl3溶液
FeCl2
Cl2
加氧化剂转化法
(16)
FeCl2溶液
FeCl3
Fe
加还原剂转化法
(17)
I2晶体
NaCl
加热升华
(18)
KNO3晶体
NaCl
蒸馏水
重结晶
(19)
乙醇
水(少量)
新制CaO
蒸馏
(20)
丁醇
乙醚
蒸馏
3.常见物质的检验
(1)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阳离子
检验方法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H
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NH+OH-NH3↑+H2O
Na+、K+
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是黄色、浅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
—
Al3+
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Al3++3OH-===Al(OH)3↓
Al(OH)3+OH-===AlO+2H2O
Al(OH)3+3H+===Al3++3H2O
Fe2+
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或向亚铁盐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2Fe2++Cl2===2Fe3++2Cl-
Fe3+
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红色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Fe3++3SCN-===Fe(SCN)3
Fe3++3OH-===Fe(OH)3↓
Ag+
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但溶于氨水
Ag++Cl-===AgCl↓
AgCl+2NH3·H2O===[Ag(NH3)2]++Cl-+2H2O
(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阴离子
干扰离子
排干扰措施
Cl-
SO
加过量的Ba(NO3)2溶液
CO
加稀硝酸酸化
OH-
SO
CO
加盐酸酸化
SO
Ag+
SO
CO
加盐酸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CO
SO
加硝酸后将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常见气体的检验
酸性气体的检验。
碱性气体的检验(NH3)。
还原性气体的检验。
强氧化性气体的检验。
二、解题步骤
一、仪器的使用及基本操作
1.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要量取15.80mL溴水,须使用棕色的碱式滴定管
B.用pH试纸检测气体的酸碱性时,需要预先润湿
C.溴苯中混有溴,加入KI溶液,振荡,用汽油萃取出碘
D.中和热测定时环形玻璃搅拌棒要不断顺时针搅拌,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反应
【答案】B
【解析】A.溴水可氧化橡胶,应选酸式滴定管,故A错误;B.气体溶于水后才能显示一定的酸碱性,因此,用pH试纸检测气体的酸碱性时,需要预先润湿,故B正确;C.溴与KI反应生成的碘易溶于溴苯,汽油与溴苯互溶,无法萃取,应选NaOH溶液充分洗涤、分液,故C错误;D.环形玻璃搅拌棒应该上下移动,进行搅拌,温度计插在玻璃环中间,无法旋转搅拌棒,故D错误;答案选B。
2.下列有关仪器的使用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分液漏斗、容量瓶及滴定管使用前都必须检漏
B.量筒、锥形瓶及冷凝管在使用前都必须放在烘箱中烘干
C.粗盐经溶解后,在过滤过程中需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漏斗中的液体
D.除去乙酸中少量的乙醇可加入过量的氧化钙后蒸馏
【答案】A
【解析】A.分液漏斗、容量瓶、酸式滴定管均使用了磨口部件,使用前要检漏,碱式滴定管使用前要检查乳胶管与玻璃珠是否结合紧密,防止漏液,A项正确;B.锥形瓶及冷凝管在使用过程中均要接触水溶液或水,所以不需要在使用前干燥,B项错误;C.过滤时滤纸是湿的,如用玻璃棒搅拌,滤纸尤其是单层滤纸很容易破损,导致过滤失败或不彻底,C项错误;D.主要成分乙酸将与氧化钙发生反应,而乙醇不与氧化钙反应,D项错误;答案选择A项。
3.下列实验中所用的试剂、仪器或用品(夹持装置、活塞省去)能够达到该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试剂
仪器或用品
A
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酸化NaCl溶液、Zn电极、Fe电极、铁氰化钾
烧杯、电流表、导线、胶头滴管
B
铝热反应
氧化铁、铝粉
滤纸、酒精灯、木条、盛沙子的蒸发皿
C
配制1.000 mol/L NaCl
NaCl
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试剂瓶
D
制备乙酸乙酯
乙醇、乙酸、饱和碳酸钠
大小试管、酒精灯
【答案】A
【解析】A.酸化NaCl溶液、Zn电极、Fe电极构成的原电池中,加入铁氰化钾后,无蓝色沉淀生成,说明铁作正极被保护,A可以达到实验目的,A正确;B.铝热反应需要氯酸钾、镁条来引发反应,无镁条和氯酸钾反应不能发生,B错误;C.用NaCl固体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天平、烧杯、玻璃棒、容量瓶和胶头滴管等,另外还缺少试剂蒸馏水,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错误;D.酯化反应需要用浓硫酸作催化剂,无浓硫酸作催化剂,反应不能发生,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A。
4.下列操作及其描述错误的是( )
A.①为萃取时的振荡操作,振荡过程中应打开活塞放气
B.②为酸式滴定管排气操作,排气后记录初始读数
C.③为闻气体气味的操作,无论有毒无毒都不能将鼻孔凑近瓶口
D.④为配制溶液过程中摇匀的操作,摇匀后如果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也不能再加水
【答案】B
【解析】A. 萃取时应避免分液漏斗内压强过大,振荡后,应打开活塞放气,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 由图可知,带有橡胶管和玻璃球的滴定管为碱式滴定管,故B错误; C. 因气体性质不明,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无论有毒无毒都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 定容摇匀后,由于部分溶液留在容量瓶刻度线上方,所以液面低于刻度线,属于正常现象,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否则导致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大,溶液的浓度偏低,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答案选B。
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合理的是
A.用pH试纸检测气体的酸碱性时,需要预先润湿
B.蒸馏实验中,忘记加沸石,应立即趁热加入沸石
C.要量取15.80mL溴水,须使用棕色的碱式滴定管
D.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FeCl3溶液中混有的Fe2+
【答案】A
【解析】A. 由于气体只有溶于水才能显示酸碱性,所以用pH试纸检测气体的酸碱性时,需要预先润湿,故A项正确;B. 蒸馏实验中,忘记加沸石,需要先冷却后再加入沸石,以防暴沸,故B项错误;C. 溴水具有强氧化性,应该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故C项错误;D. 由于Cl-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所以不能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FeCl3溶液中混有的Fe2+,故D项错误。故选A。
6.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过滤操作中,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
B.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可以接触试管内壁
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
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导流用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
【答案】B
【解析】A.过滤操作中,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使液体顺利流下,A正确;B.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接触试管内壁,容易造成试剂污染,B错误;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可以使残余在滴定管的尖嘴的液体进入到锥形瓶,C正确;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用玻璃棒引流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D正确。故选B。
二、物质的分离提纯检验
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加热使I2升华,可除去铁粉中的I2
B.电解氯化铝溶液,可制备铝单质
C.加入烧碱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分液,可除去苯中的苯酚
D.将氨水滴加到饱和溶液中,可制备胶体
【答案】C
【解析】A.加热时Fe与I2反应,应选磁铁分离,A错误;B.氧化性H+>Al3+,电解氯化铝溶液时不能得到铝单质,应电解熔融氧化铝来冶炼Al,B错误;C.NaOH与苯酚发生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苯酚钠,与苯不反应,因此可用足量NaOH溶液除去苯中的苯酚,C正确;D.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到沸水中,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Fe(OH)3胶体,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
8.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A.CO2(CO)——通入氧气中,点燃
B.C12( HCl)——通入足量饱和食盐水中,再干燥
C.FeCl2溶液(FeC13)——加入过量铜粉,再过滤
D.NaHCO3溶液(Na2CO3)——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再过滤
【答案】B
【解析】A项、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且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A错误;B项、Cl2不溶于饱和食盐水,而HCl极易溶于饱和食盐水,通入足量饱和食盐水中能把HCl杂质除去,再干燥得到C12,故B正确;C项、铜粉与FeC13反应生成FeC12与CuC12,溶液中引入了铜离子杂质,可以用铁粉除去FeC12溶液中的FeC13,故C错误;D项、Na2CO3能与适量的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故D错误。故选B。
9.实验室从废定影液[含Ag(S2O3)23-和Br-等]中回收Ag和Br2的主要步骤为:向废定影液中加入Na2S溶液沉银,过滤、洗涤及干燥,灼烧Ag2S制Ag;制取Cl2并通入滤液氧化Br-,用苯萃取分液。其中部分操作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装置甲分离Ag2S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用装置乙在空气中高温灼烧Ag2S制取Ag
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滤液中Br-的Cl2
D.用装置丁分液时,先放出水相再放出有机相
【答案】C
【解析】A.过滤分离Ag2S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容易损坏滤纸,A不正确;B.蒸发皿不能用于灼烧,在空气中高温灼烧Ag2S会生成SO2,污染环境,同时生成的Ag会被氧化成Ag2O,B不正确;C.KMnO4与浓盐酸不需加热就能反应生成Cl2,C正确;D.分液时,先放出水相,再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有机相,D不正确;故选C。
10.下列化学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A.用氨水鉴别AlCl3溶液与AgNO3溶液
B.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区分 HCOOH和HCHO
C.除去CO2气体中的SO2气体,将混合气体通入BaCl2溶液洗气
D.一定量的稀HNO3与足量的Cu反应,尾气直接用NaOH溶液吸收
【答案】A
【解析】A.氨水和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氨水过量沉淀不溶解;氨水和硝酸银溶液混合,首先反应生成氢氧化银白色沉淀,当氨水过量时沉淀溶解,生成可溶性络合物,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A正确;B.甲酸和甲醛都含有醛基,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溶液的紫色褪去,现象相同不能鉴别,B错误;C.由于性HCl的酸性比H2SO3及H2CO3都强,所以CO2和SO2与氯化钡溶液都不能发生反应,因此不能除去,可利用酸性H2SO3>H2CO3,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CO2气体中的杂质气体SO2,C错误;
D.Cu和稀硝酸反应生成NO,NO和NaOH溶液不反应,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A。
11.下列对有关实验操作及现象的结论或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H2O2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
产生大量气泡
FeCl3催化 H2O2的分解
B
将酸性KMnO4溶液滴入丙烯醛中
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
C
向某溶液中滴加稀H2SO4溶液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味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32-
D
向某溶液中滴加几滴NaOH稀溶液,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检验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一定不含有NH4+
【答案】A
【解析】A.H2O2溶液中没有加FeCl3溶液前几乎无气泡产生,加入后产生大量气泡,说明FeCl3对 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A正确;B.醛基、碳碳双键都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此不能根据溶液的紫红色褪去来确定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B错误; C. 向某溶液中滴加稀H2SO4溶液,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原溶液可能含有SO32-,也可能含有HSO3-或S2O32-等离子,C错误;D.若溶液中含有NH4+,由于溶液稀,反应产生NH3·H2O,也不能放出氨气,因此不能看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D错误;故选项是A。
三、物质的制备
12.MnSO4·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微红色斜方晶体,某同学设计下列装置制备硫酸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I烧瓶中放入的药品X为铜屑
B.装置II中用“多孔球泡”可增大SO2的吸收速率
C.装置III用于吸收未反应的SO2
D.用装置II反应后的溶液制备MnSO4·H2O需经历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及干燥的过程
【答案】A
【解析】A.Cu与浓硫酸常温下不反应,X不可能为Cu,A项错误; B.装置Ⅱ中用“多孔球泡”,增大接触面积,可增大SO2的吸收速率,B项正确; C.Ⅲ中NaOH溶液可吸收尾气,C项正确; D.用装置Ⅱ反应后的溶液制备MnSO4•H2O,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及干燥可得到,D项正确; 答案选A。
13.实验室用Ca与H2反应制取氢化钙(CaH2)。下列实验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装置甲制取H2 B.装置乙净化干燥H2
C.装置丙制取CaH2 D.装置丁吸收尾气
【答案】D
【解析】A. 装置甲利用稀盐酸与锌在简易装置中制取H2,实验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选项A不选;
B. 装置乙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利用浓硫酸干燥氢气,起到净化干燥H2的作用,实验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选项B不选;C. 装置丙利用纯净的氢气在高温条件下与钙反应制取CaH2 ,实验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选项C不选;D. 装置丁是用于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及氧气进入与钙或CaH2反应,实验原理与吸收尾气不符合,过量氢气应收集或点燃,选项D选。答案选D。
14.下列图示(加热装置省略,其序号与选项的序号对应)的实验操作,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B.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少量纯净的氯气
C.研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D.实验室制备少量NO
【答案】C
【解析】A、乙醇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无法判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因是乙醛还是乙醇,故A错误;B、因盐酸易挥发,收集到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故B错误;C、研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加入的溶液的体积相同,金属离子和过氧化氢的浓度也相同,符合控制变量法的原则,可达到实验目的,故C正确;D、NO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应用排水法收集,故D错误;
故选C。
15.下列实验操作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均正确的是(加热装置略)( )
A
B
C
D
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制硝基苯
乙醇与浓硫酸作用制乙烯
中和热的测定
蒸馏分离水与乙醇的混合物
【答案】A
【解析】A.苯与浓硝酸均易挥发,反应温度应控制在50~60 ℃,控制水浴温度,选项A正确;B.混合液反应温度应迅速升温至170 ℃,故温度计水银球应没入溶液中,选项B错误;C.中和热测定应填充保温隔热材料,并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且两烧杯口平齐,选项C错误;D.乙醇和水通过蒸馏分离,蒸馏操作时温度计水银球应与支管口平齐,选项D错误。答案选A。
16.实验室模拟工业上侯德榜制碱原理制备纯碱,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A.实验室模拟工业上侯德榜制碱原理制备纯碱过程中需要加热固体碳酸氢钠分解以制得碳酸钠,装置A是固体加热灼烧的装置,涉及此操作,故A不选;B.装置B是蒸发溶液得到晶体的过程,侯德榜制碱原理中不需要蒸发溶液操作,故B选;C.该装置为过滤操作,溶液中析出碳酸氢钠晶体需要过滤得到碳酸氢钠晶体,涉及此操作,故C不选;D.工业上利用侯德榜制碱原理制备纯碱,需要向氨化的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析出碳酸氢钠,涉及此操作,故D不选;答案选B。
四、表格型实验操作现象解释评价
17.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相同条件下,用1mol·L-1的CH3COOH和1mol·L-1的HCl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
CH3COOH是弱电解质
B
向某溶液中加铜和浓H2SO4
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原溶液可能含有NO3-
C
向某钠盐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该钠盐为Na2SO3或NaHSO3
D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先出现蓝色沉淀
Ksp[Mg(OH)2]>
Ksp[Cu(OH)2]
【答案】C
【解析】A.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做导电性实验,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小,所以醋酸为弱酸,A正确;B.铜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氧化为铜离子,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一氧化氮,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因此原溶液可能含有NO3-,B正确;C.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为氯气或二氧化硫,则盐可能为NaClO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也可能为Na2SO3或NaHSO3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C错误;D.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越小,加入氨水时越容易生成沉淀,可以得出Ksp[Mg(OH)2]>Ksp[Cu(OH)2]结论,D正确。正确选项C。
18.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出现浑浊
蛋白质可能发生了变性
B
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
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乙烯
C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
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强
D
向NaCl和NaBr的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AgNO3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AgBr)
Ksp(AgBr)<Ksp(AgCl)
【答案】A
【解析】A. 鸡蛋清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少量CuSO4可能会使其发生变性,故A项正确;B. 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70℃后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但乙醇易挥发,二者均可使高锰酸钾褪色,则该实验不能证明乙烯能使KMnO4溶液褪色,故B项错误;C.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说明SO32-的水解程度比HSO3-大,即SO32-结合H+的能力比HSO3-的强,故C项错误;D. NaCl和NaBr的浓度大小未知,产生的淡黄色沉淀也可能是溴离子浓度较大所导致,因此该实验现象不能说明Ksp(AgBr)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装有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入裂化汽油,充分振荡,静置
下层为橙色
裂化汽油可萃取溴
B
向Ba(ClO)2溶液中通入SO2
有白色沉淀生成
酸性:H2SO3>HClO
C
分别向相同浓度的ZnSO4溶液和CuSO4溶液中通入H2S
前者无现象,后者有黑色沉淀生成
Ksp(ZnS)>Ksp(CuS)
D
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饱和
Na2SO4溶液
有白色不溶物析出
Na2SO4能使蛋白质变性
【答案】C
【解析】A.裂化汽油含不饱和烃,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则不能作萃取剂,故A错误;B.Ba(ClO)2溶液中通入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钡,不能比较酸性大小,故B错误;C.Ksp小的先沉淀,由现象可知Ksp(ZnS)>Ksp(CuS),故C正确;D.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发生盐析,为可逆过程,而蛋白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
20.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
蔗糖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炭,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B
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硫酸亚铁溶液
溶液变成棕黄色,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出现气泡,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Fe2+催化H2O2分解产生O2
C
铝片先用砂纸打磨,再加入到浓硝酸中
无明显现象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铝表面被浓硝酸氧化为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D
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KCl、KI的混合液中逐滴滴加稀AgNO3溶液
先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答案】B
【解析】A.蔗糖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将蔗糖脱水变成碳,过程放热,碳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浓硫酸表现强氧化性,故正确;B.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铁离子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故错误;C.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故正确;D.含等浓度的碘离子和氯离子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先生成碘化银沉淀,说明碘化银的溶度积小,故正确。
2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目的
操作
A
比较S与Cl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测定等浓度Na2S、NaCl溶液的pH
B
制取硅酸胶体
向饱和硅酸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
C
检验FeCl3溶液中是否含有FeCl2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3[Fe(CN)6]溶液
D
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向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答案】C
【解析】A.测定相同浓度的NaCl溶液和Na2S溶液的pH,可比较盐酸、氢硫酸的酸性,但不能利用氢化物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需要比较硫酸和高氯酸的酸性强弱,故A错误;B.制备硅酸胶体,需要稀盐酸,浓溶液会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故B错误;C.取少量该溶液滴加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如果产生特征蓝色沉淀,说明含有二价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Fe2++2[Fe(CN)6]3-═
Fe3[Fe(CN)6]2↓,故C正确;D.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应该加入适量NaOH溶液,故D错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