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溶液与溶解度的那些事儿 试卷
展开1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1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
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 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 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 四要素:
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质量:单位:克
● 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
● 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 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 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 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 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 从A溶解度是80g。
● 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 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4气体的溶解度
● 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 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5混合物的分离
● 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 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