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老王》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16《短文两篇—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 教案 5 次下载
- 名著导读课《骆驼祥子》导读设计 教案 教案 3 次下载
-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知识点梳理 学案 22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设计
展开以读贯之,披文悟情--《陋室铭》教学设计
湖北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 陈昌学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部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的一篇铭文。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含而不露地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致,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魅力!
【教学设想】
《新课标》对七年级学习要求是“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让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课堂上教师指导,最终达到积累警句,理解成诵,直至理解主旨。《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故教学时,可先布置预习,用作业纸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大意,再对照注解,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发现疑问,课上讨论。课上,组织学生互助解决文字障碍,在熟读基础上背诵文章,以二三个重点问题引领讨论,激发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兴趣,从而品味文章旨趣。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文体特点。
2.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用法及特点。
3.欣赏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类比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4、通过填补法诵读课文,理解陋室不陋的三个方面,体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重难点及教学方法。七年级学生的文言词汇积累少,阅读能力较低,根据学情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要求,本课教学,强调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突破。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翻译重点语句。欣赏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类比、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2.教学难点:用填补法诵读课文,理解陋室不陋的三个方面,体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圈点勾画,ppt课件、录音带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 诵读法、填补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主要五个环节:一导入;二自学;三诵读;四探究;五背诵。
一、故事导入 ---走进课文 (3分钟)
1、出示两副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刘禹锡因“二王八司马事件”被贬至此。地方官员对他多方刁难,但他连写两副对联表达对此的不屑。两副对联的意思是一致的,“身在和州”即“人在历阳”,因此他在表达纵使自己被流放被压迫,但依旧能苦中作乐,依旧关注京城,依旧在为自己的信仰争辩。
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了解《陋室铭》写作背景,出示有关图片。
辅助材料----了解文体。(2分钟)
多媒体出示“铭”的相关材料,让学生来了解“铭”的特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提问:本文韵脚是哪几个字?
三、激情诵读----熟悉课文(25分钟)
(一)初读课文---读通文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对语气。
1、学生自由读文句,有质疑处,师生共同指导。
2、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学生诵读。
(二)再读课文----读懂语句。(突破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重点字词句。(让学生找出有疑问的句子,教师可补充。)
解释加点的字的意思。
有仙则名( )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可以调素琴( ) 无案牍之劳形( )
一词多义:无丝竹之乱耳( ) 何陋之有( )
翻译重点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三读课文----读出感情。(突破教学重点)
用填补法诵读课文,体会陋室的特点。(三次填补诵读,难度渐进)
第一次:
山不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 阶绿,草色入 。谈笑有鸿儒, 无白丁。可以 素琴,阅金经。 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孔子云:“ ?”
第二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三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诵读后小组讨论,教师适时补充:陋室环境清雅、生活情趣高雅、往来人物高雅,作者从这三个方面体现陋室不陋的特点)
四读课文----读出神韵。(突破重难点)
语文学习中可以采取比较揣摩发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发,即对课文的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删一删、调一调、换一换等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学生的预感。古文也可以使用。本节课,主要用删一删的方法学习,通过删除一些词语或句子让学生比较揣摩原文的好处,然后让学生自己使用此法独立欣赏。
第一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以山水作类比,点明主旨,因主任“德馨”而“陋室”不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的表明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二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 。 , 。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三次:
, 。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小结课文,熟读成诵(5分钟)
文章运用简要而生的的语言描述了“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类比和例证,有立的分析证明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本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句式整齐,骈散结合,诵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充满了音乐美,口齿含香,余音绕梁。
五、完成作业,接受熏陶(5分钟)
1、(必做题)课后配上自己喜欢的音乐,诵读课文。
2、(必做题)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二题。
3、(选做题)用比较揣摩发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如: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比较揣摩原文中“绿”“青”的使用妙处。)
(2)采用上面方法找句子并赏析。
六、温馨寄语:
生活可以贫困,但精神不能潦倒!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附:板书设计:
居室环境---清幽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陋室铭》 交往人物---高雅 “陋室不陋” 中心论点:
日常生活---儒雅
【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勘称铭文的典范之作。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而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课文,始终以“生”为中心,以“诵读”贯穿全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听读、默读、领读、齐读等,在读中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诵,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诵读”和“知识积累”两个板块是重心,最后联系实际谈体会,赏析拓展警句,其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修炼自己的品德素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共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课文主旨探究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链接,走近作者,追溯背景,释“铭”解题,明确目标,指导朗读,翻译古文,小试牛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