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河南省开封市一模(12月)数学(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0届河南省开封市一模(12月)数学(文)试题
一、单选题
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补集定义先求得,再根据交集运算即可求解.
【详解】
集合或
所以
因为
则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集合补集与交集的混合运算,属于基础题.
2.复数的实部小于虚部,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将复数化简后求得实部与虚部,即可根据实部小于虚部求得实数的取值范围.
【详解】
根据复数的除法运算,则
所以实部为,虚部为
由实部小于虚部可知
解不等式可得
即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复数的概念,复数除法运算,属于基础题.
3.已知,为非零向量,则“”是“与夹角为锐角”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根据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式可知,若,则与夹角为锐角或零角,若与夹角为锐角,则一定有,所以“”是“与夹角为锐角”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
4.已知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轴正半轴重合,终边经过点,则(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得,结合正切的二倍角公式即可求得的值.
【详解】
因为角的终边经过点
由三角函数定义可得
根据正切的二倍角
代入可得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切二倍角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5.已知定义在上的奇函数,满足时,,则的值为( )
A.-15 B.-7 C.3 D.15
【答案】A
【解析】根据奇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中心对称,可求得的值.根据奇函数性质,即可求得的值.
【详解】
因为奇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则,解得
因为奇函数当时,
则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奇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函数的性质应用,属于基础题.
6.某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人数所占比例依次由高到低分为,,,,五个等级,等级,等级,等级,,等级共.其中等级为不合格,原则上比例不超过.该省某校高二年级学生都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先从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若该校高二年级共有1000名学生,则估计该年级拿到级及以上级别的学生人数有( )
A.45人 B.660人 C.880人 D.900人
【答案】D
【解析】根据等级的人数和占比,可计算出样本容量.再根据扇形图可计算出、、等级一共的人数,即可估计该年级拿到级及以上级别的学生人数.
【详解】
由条形图和扇形统计图可知,在抽取的部分学生中等级共有人,占样本容量的
所以样本容量为
则样本中等级人数为人
由条形图可知样本中等级人数为人
所以在样本中级及以上级别的学生人数为人
则该年级拿到级及以上级别的学生人数为人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条形图与扇形图在统计中的应用,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7.国庆阅兵式上举行升旗仪式,在坡度为的观礼台上,某一列座位与旗杆在同一个垂直于地面的平面上,某同学在该列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测得旗杆顶端的仰角分别为和,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距离为米,则旗杆的高度约为( )
A.米 B.22米
C.30米 D.35米
【答案】C
【解析】由正弦与余弦的差角公式求得的值.设旗杆高为,根据观礼台的斜面距离和坡度可求得观礼台的水平长度和垂直高度.表示出的值,再在三角形中解三角形即可求得旗杆高度.
【详解】
由正弦与余弦的差角公式可知
根据题意,设旗杆高度为,将各个位置用点标出来如下图所示:
则,且
可得
则由
可得
则
因为
则满足即
解方程可求得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解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正弦与余弦差角公式的用法.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8.设函数在点处的切线经过点,则实数的值为( )
A.-2 B.-1 C.0 D.1
【答案】C
【解析】函数过点,代入可求得.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得导数后将切点的横坐标带入为切线斜率,即可求得的值,进而求得的值.
【详解】
因为函数在点处的切线经过点
所以,代入可得
因为
所以经过点与点的斜率为
且
即,解得
所以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利用导数求函数切线方程的方法,利用两点间斜率公式表示出斜率,与导函数相等即可,属于基础题.
9.已知是斐波那契数列,则,(且),下图程序框图表示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前项的算法,则( )
A.10 B.18
C.20 D.22
【答案】C
【解析】根据程序框图的结构,计算出前几项,结合归纳推理即可得解.
【详解】
第一次循环:
第二次循环:
第三次循环:
由以上循环可知,每循环一次,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2项
所以当时,共输出数列的项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程序框图循环结构的特征,斐波那契数列的特征,归纳推理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0.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圆:与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若的面积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B.
C.2 D.
【答案】A
【解析】根据为圆:与在第一象限的交点,结合双曲线中的关系可判断为直角三角形.由双曲线中焦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的等量关系,即可求得离心率.
【详解】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下图所示:
圆:,由双曲线中可知
圆的半径为,圆心为原点
因而为圆的直径
所以
根据双曲线中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
由题意可得,即
由双曲线离心率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圆与双曲线的综合应用,双曲线焦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离心率求法,属于基础题.
11.将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图象,若的对称中心为坐标原点,则关于函数有下述四个结论:
①的最小正周期为 ②若的最大值为2,则
③在有两个零点 ④在区间上单调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标号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A
【解析】根据辅助角公式化简,根据平移后的图像关于原点中心对称可求得解析式.根据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可依次判断四个选项是否正确.
【详解】
函数,由辅助角公式可得
将图像向右平移单位长度可得
因为的对称中心为坐标原点,由正弦函数图像与性质可知过
即,可得
则
对于①的最小正周期为,所以①正确;
对于②若的最大值为2,则,解得,所以②错误
对于③,令,当时,满足,.解方程可得或,所以③正确;
对于④, ,则其一个单调递增区间为,解得,当时满足在区间上单调,所以④正确.
综上可知,正确的为①③④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综合应用,辅助角公式的用法,三角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综合性较强,属于中档题.
1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1,平面过正方体的一个顶点,且与正方体每条棱所在直线所成的角相等,则该正方体在平面内的正投影面积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正方体每条棱所在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可得该平面的截面.由正方体的棱长及投影形状,即可求出正投影的面积.
【详解】
正方体的棱长为1,平面过正方体的一个顶点,且与正方体每条棱所在直线所成的角相等,可得空间几何体及平面如下图所示:
该正方体在平面内的正投影如下图所示:
则即为该正方体在平面内的正投影面积,该投影是正六边形.
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
则由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
则
所以
则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空间几何体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问题,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属于难题.
二、填空题
13.已知向量,,若,则______.
【答案】1
【解析】根据向量加法和减法的坐标运算,先分别求得与,再结合向量的模长公式即可求得的值.
【详解】
向量,
则,
则
因为
即,化简可得
解得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向量坐标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向量模长的求法,属于基础题.
14.已知点,动点的坐标满足条件,则的最小值是______.
【答案】
【解析】根据不等式组,可得动点的可行域.结合点的位置,由几何关系即可求得的最小值.
【详解】
因为动点的坐标满足条件
则动点运动的可行域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当与垂直时, 的值最小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不等式表示的可行域,点到可行域距离最小值的求法,属于基础题.
15.如图,两个同心圆的半径分别为1和2,点在大圆上从点出发逆时针匀速运动,点在小圆上从点出发顺时针匀速运动.图中的阴影是运动一秒钟后,,分别扫过的扇形.假设动点,运动了两秒钟,在,扫过的扇形中任取一点,则该点落在公共区域内的概率是______.
【答案】
【解析】根据动点运动的过程,可得2秒钟后重叠部分.分别求出总的面积和重叠部分面积,根据几何概型概率的求法即可求解.
【详解】
由题意可知,两秒钟后形成的图形如下图所示:
大圆半径为2,小圆半径为1.重叠部分的圆心角为
所以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两部分总的面积为
则点落在公共区域内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几何概型概率的求法,扇形面积公式,属于基础题.
16.若数列满足,则称数列为“差半递增”数列.若数列为“差半递增”数列,且其通项与前项和满足,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答案】
【解析】根据,利用递推公式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再根据新定义的意义,代入解不等式即可求得实数的取值范围.
【详解】
因为
所以当时,
两式相减可得,即,所以数列是以公比的等比数列
当时,
所以
则
由“差半递增”数列的定义可知
化简可得
解不等式可得
即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列递推公式的简单应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在新定义里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三、解答题
17.已知等差数列满足.
(1)求的通项公式;
(2)记为的前项和,求数列的前项和.
【答案】(1) . (2)
【解析】(1)根据递推公式,带入求得首项.由递推可得,作差即可得等差数列的公差,即可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先求得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可得的通项公式,根据裂项求和即可求得数列的前项和.
【详解】
(1)由已知为等差数列,记其公差为.
①当时,,
两式相减可得
解得
②当时,,所以.
则.
(2)
所以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利用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裂项求和法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动点到点的距离比到轴的距离大1个单位长度.
(1)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2)若过点的直线与曲线交于,两点,且,求直线的方程.
【答案】(1) (2) 或.
【解析】(1)由抛物线定义可知动点的轨迹为抛物线,根据题意可得准线方程,由准线方程可求得抛物线的方程.
(2)当斜率不存在时,带入检验是否成立;当斜率存在时,设出直线方程,联立抛物线,根据韦达定理可得.由向量数量积定义即可得关于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的值.
【详解】
(1)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知动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以为准线的抛物线
所以动点的轨迹方程为:
(2)①当的斜率不存在时,可知,不符合条件
②当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时,设:,
则,联立可得,
设,,则,.
因为向量,方向相反,所以
所以,即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或.
【点睛】
本题考查了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求法,直线与抛物线相交时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求法,属于基础题.
19.底面为菱形的直四棱柱,被一平面截取后得到如图所示的几何体.若,.
(1)求证:;
(2)求三棱锥的体积.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解析】(1)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关系,可得平面,即可证明.
(2)根据条件可证明平面,即点到平面的距离等于点到平面的距离.根据等体积可知,即可求得三棱锥的体积.
【详解】
(1)证明:连接,由可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由题意易知,
所以,,
因为
所以平面
又平面
所以
(2)设,
由已知可得平面平面
所以
同理可得,
所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为的中点,为的中点
所以
且,
由平面几何知识,得
所以
因为,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等于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所以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直线与平面的垂直证明,利用等体积法求三棱锥的体积.转换顶点时,注意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属于中档题.
20.某次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中,数学试卷有一道满分10分的选做题,学生可以从A,B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某校有900名高三学生参加了本次考试,为了了解该校学生解答该选做题的得分情况,作为下一步教学的参考依据,计划从900名考生的选做题成绩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为此将900名考生选做题的成绩按照随机顺序依次编号为001~900.
(1)若采用系统抽样法抽样,从编号为001~090的成绩中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的成绩编号为025,求样本中所有成绩编号之和;
(2)若采用分层抽样,按照学生选择A题目或B题目,将成绩分为两层.已知该校高三学生有540人选做A题目,有360人选做B题目,选取的样本中,A题目的成绩平均数为5,方差为2,B题目的成绩平均数为5.5,方差为0.25.
(i)用样本估计该校这900名考生选做题得分的平均数与方差;
(ii)本选做题阅卷分值都为整数,且选取的样本中,A题目成绩的中位数和B题目成绩的中位数都是5.5.从样本中随机选取两个大于样本平均值的数据做进一步调查,求取到的两个成绩来自不同题目的概率.
【答案】(1)4300;(2) (i)平均数为5.2,方差为1.36.(ii)
【解析】(1)根据系统抽样的特征,各个编号成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即可求得前10项的和.
(2)根据分层抽样特征可知抽出的样本中A题目的成绩有6个,B题目的成绩有4个.求出10名学生的总成绩,即可得10名学生的平均成绩.根据所给A题目和B题目的平均数和方差,将方差公式变形,即可求得10名学生的成绩方差.从选取的成绩可知,A题目中超过平均成绩的有3人,B题目超过平均值的有2人,根据古典概型概率求法,用列举法把所有情况列举出来,即可得解.
【详解】
(1)由题易知,若按照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出的编号可以组成以25为首项,以90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故样本编号之和即为该数列的前10项之和,
所以.
(2)(i)由题易知,若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出的样本中A题目的成绩有6个,按分值降序分别记为,,…,;B题目的成绩有4个,按分值降序分别记为,,,.
记样本的平均数为,样本的方差为.由题意可知,
,
,
所以,估计该校900名考生选做题得分的平均数为5.2,方差为1.36.
(ii)本选做题阅卷分值都为整数,且选取的样本中,A题目成绩的中位数和B题目成绩的中位数都是5.5,易知样本中A题目的成绩大于样本平均值的成绩有3个,分别为,,,B题目的成绩大于样本平均值的成绩有2个,分别为,.
从样本中随机选取两个大于样本平均值的数据共有种10方法,为:
,,,,,,,,,,
其中取到的两个成绩来自不同题目的取法共有6种,为:
,,,,,,
记“从样本中随机选取两个大于样本平均值的数据,取到的两个成绩来自不同题目”为事件,
所以.
【点睛】
本题考查了简单随机抽样中的系统抽样与分层抽样的方法与特征,平均数及方差的求法,古典概型概率的求法.方差公式的应用与变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属于中档题.
21.已知函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1)当时,证明:,;
(2)若函数在上存在两个极值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解析】(1)将带入解析式,求得导函数,并判断当时函数的单调性,根据函数单调性求得函数在时的最小值,即可证明.
(2)先求得导函数,讨论在的不同取值范围内函数的单调情况,根据函数的单调情况判断其极值的个数,即可求得实数的取值范围.
【详解】
(1)证明:当时,,则,
当时,,则,又因为,
所以当时,,仅时,,
所以在上是单调递减,所以,即.
(2),因为,所以,,
①当时,恒成立,所以在上单调递增,没有极值点.
②当时,在区间上单调递增,
因为,.
当时,时,
所以在上单调递减,没有极值点.
当时,,所以存在,使
当时,,时,
所以在处取得极小值,为极小值点.
综上可知,若函数在上存在极值点,则实数.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根据单调性求得最值来证明不等式成立.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讨论在不同范围内函数的单调情况及最值情况.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属于难题.
22.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
(1)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和的直角坐标方程;
(2)设是曲线上一点,此时参数,将射线绕原点逆时针旋转交曲线于点,记曲线的上顶点为点,求的面积.
【答案】(1) :,:.(2)
【解析】(1)根据参数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转化,先将的参数方程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根据极坐标与直角坐标方程的转化,再将直角坐标方程转化为极坐标方程.根据极坐标与直角坐标方程的转化,将的极坐标方程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
(2)根据参数求得的极坐标.根据变换过程可得点的极坐标,根据三角形面积为即可求得的面积.
【详解】
(1)由已知可得:
则极坐标方程为
:.
(2)设点的横坐标为,则由已知可得
且直角坐标,极坐标,其中,
极坐标,则有
所以.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参数方程、直角坐标方程和极坐标方程的转化,利用极坐标方程求三角形的面积,属于中档题.
23.已知,,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证明:
(1);
(2).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证明见解析;
【解析】(1)根据三项基本不等式,可直接证明不等式成立.
(2)根据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可得,同理证明,后,将不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即可证明.
【详解】
(1)证明:由三项基本不等式可知
不等式得证.
(2)证明:由于,,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则有:
,即,
所以,
同理,,
相加得:,左右两边同加得:
所以
不等式得证.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不等式的简单证明,基本不等式在证明不等式中的用法,属于中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