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生物真题/答案/解析_2020高考生物模拟卷
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高三下学期综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一)(解析版)
展开
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高三下学期综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一)(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14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个2分,共28分
1.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还吸烟,那么他们死于肺癌的可能性比死于艾滋病的可能性会高出10倍左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病毒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艾滋病病毒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不需戒烟
D.戒烟预防肺癌应成为护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重中之重
2.下列有关核酸和蛋白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合成离不开核酸参与,核酸合成也离不开蛋白质参与
B.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溶酶体等细胞器都含有这两种成分
C.蛋白质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的N元素存在于碱基中
D.二者结构的多样性不只是取决于单体的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3.下图是溶酶体发生过程及其“消化”功能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e起源于高尔基体,b来自内质网
B.d是衰老的线粒体,不能为生命活动供能
C.溶酶体的作用是消化侵入细胞的病菌、病毒和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D.囊泡融合的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4.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和水都能自由通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B.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叶表皮细胞原生质层紫色加深
C.可通过原生质层的位置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D.甲物质也可能被叶表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
5.将某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一中BC段较AB段CO2浓度增加减慢,是因为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
B.两图中分别出现FG段与ef段的变化,原因是部分气孔关闭,叶片吸收CO2的量减少
C.图二中gh段时氧气含量增加,且到达i点时,该植株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上图所示的结果表明,该植株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植物体中有机物含量有所增加
6.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都要经过发生、生长、成熟、衰老和凋亡的过程
B.在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都会发生复杂的变化
C.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
D.紫外线及其他射线通过损伤细胞内的DNA分子导致细胞癌变
7.某种鼠中,短尾基因D对长尾基因d为显性,黑鼠基因H对灰鼠基因h为显性。且基因D或h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基因型均为DdHh的雌雄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A.2:1 B.6:3:1 C.6:2:1:1 D.4:2:1
8.下面是探究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思路,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方法1:纯合显性雌性个体×纯合隐性雄性个体→F1
方法2:纯合隐性雌性个体×纯合显性雄性个体→F1
结论:①若子代雌雄全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②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A.“方法1+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B.“方法1+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C.“方法2+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D.“方法2+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9.利用DNA指纹技术进行亲子鉴定具有极高的准确率,下列不能作为该项技术的科学依据的是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不同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C.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中的核DNA是相同的
D.子代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10.基因转录出的初始RNA,经不同方式的剪切可被加工成翻译不同蛋白质的mRNA。某些初始RNA的剪切过程不需要蛋白质性质的酶参与。大多数真核细胞mRNA只在个体发育的某一阶段合成,不同的mRNA合成后以不同的速度被降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某些初始RNA的剪切、加工可由RNA催化完成
B.一个基因可能参与控制生物体的多个性状
C.mRNA的合成与降解与个体发育阶段有关
D.初始RNA的剪切、加工在核糖体内完成
1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是
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
B.突变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
C.一般情况下,根尖细胞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D.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12.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B.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必须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和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
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C.肺泡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共通过11层生物膜
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
14.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虚线内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端与效应器相连,b端与感受器相连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C.在d、e点之间连接了灵敏电流计,刺激F点和G点都能使电流计发生相同的偏转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无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正确,每小题3分,选对但不全可得1分,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18分
15.为探究生长素与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分别处理等长、生理状态相同的黄化豌豆幼苗切段,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培养液中的乙烯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升高而升高,且培养液中乙烯浓度越高,切段生长所受抑制越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探究活动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以增强说服力
B.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是因为能促进乙烯的合成
C.该实验可说明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和乙烯浓度
16.某同学欲在弃耕一年的自家菜地中开展两个活动: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两活动的取样点应相同,且要随机取样
B.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C.只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土样中的各种存活动物逐个计数
D.调査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17.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甲可知,D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才开始受到破坏
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8.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变形虫去核实验,说明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是细胞进行正常代谢活动的前提
B.用带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磷脂分子进行细胞膜融合实验,可证明膜的流动性
C.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S菌拟核中的DNA
D.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19.关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发酵技术,在鲜奶中加入乳酸菌可制成乳酸制品
B.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是为了抑制乳酸菌繁殖
C.白酒的酿造过程中主要利用了霉菌的发酵作用
D.厨师常在夏天将做好的菜肴放在冰箱中冷藏,其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20.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获得的新品种可以直接投放到环境中不会影响生态环境
B.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
C.通常用一种限制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处理运载体DNA
D.为养成抗除草剂的农作物新品种导入的抗除草剂的基因只能以受精卵为载体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54分
21.(10分)RuBP羧化酶是植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RuBP(五碳化合物)在RuBP羧化酶的作用下结合,直接产物是TP(磷酸丙糖)。如图是小麦植株的叶肉细胞中相关代谢途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RuBP羧化酶在叶肉细胞内发挥作用的具体场所是______,图中TP到RuBP的变化需要在酶和______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2)淀粉是光合作用的暂时产物,其运出叶绿体时需先水解成TP或葡萄糖,后者将通过图中的______转运到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合成蔗糖。蔗糖运输进入根细胞后将水解为______,再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3)一般说来,当小麦植株净光合速率为零时,植株内某一叶肉细胞内消耗的CO2量会明显大于该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这是因为 。
22.(11分)孟德尔曾利用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当只考虑一对相对性状时,F2总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于是其提出假说,作出了4点解释,最终总结出了相关的遗传定律。请以高茎(D)和矮茎(d)这一对相对性状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1909年,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后来人们又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___________。该对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开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
(2)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的,则F2将不会出现严格的_____________的性状分离比现象。
(3)如果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不是成对存在的,而是纯合个体的体细胞中每种遗传因子有4个(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1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茎,F2中高茎∶矮茎=____________。
(4)如果雌雄配子不是随机结合的,而是相同种类的配子才能结合(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_____________。如果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d的花粉有1/2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_____________。
23.(11分)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空气中的病原体、过敏原和有毒颗粒物可以使人患病。如图所示为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机体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原体的过程(A、B、C表示激素,D、E表示不同的免疫活性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患者中很多是儿童,这是因为儿童呼吸道黏膜的过滤能力有限,导致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第_________道防线。
(2)患者多表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T细胞分泌的物质D_________刺激了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有关的内分泌腺分泌的C_________增加,产热增加所致。
(3)感冒发热饮水较多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____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导致尿量增加,有利于将毒素排出体外。
(4)据图分析可知,当人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时,在雾霾天更易患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2分)近年来,银鱼产量大幅下滑,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权威人士认为,过度捕捞是主因。鄱阳湖肉食性的鳜鱼、鳙鱼等大鱼被渔民大量捕捞后,湖里一种名为红尾鱼的杂鱼就大量繁殖,红尾鱼以银鱼卵为食,导致银鱼没等长大就葬身鱼腹。
(1)银鱼多生活于中下层,白天气温升高成缺氧时,银鱼会进入上层活动,它们一起的还有小鲫鱼和小参鱼,这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结构的改变;幼鱼有较强的趋光性,夜晚用灯光能将其诱集成群,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信息。
(2)银鱼幼鱼阶段以一些植食性浮游动物及一些藻类为食,银鱼幼鱼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__营养级;体长达到80mm以后逐渐向肉食性转移,110mm以上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与幼鱼比较,成鱼增重1g需要消耗藻类的能量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银鱼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储存在体内的有机物中。
(3)依据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你认为银鱼合理捕捞的时机是____________。另外,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在采取保护措施进行捕捞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0分)将外源基因整合到叶绿体基因组中并成功表达,这就是叶绿体转基因技术,该技术能有效改良植物的品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外源基因,可采用PCR技术,该技术利用了____________的原理。
(2)对大多数高等植物而言,与传统的细胞核转基因相比,叶绿体转基因更稳定,因其不会随_____(填“花粉”或“卵细胞”)传给后代,从而保持了_________(填“父本”或“母本”)的遗传特性。
(3)利用_______________处理植物体细胞可得到原生质体,再通过_____________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原生质体,当原生质体再长出__________________时,便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出相应的转基因幼苗。
(4)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应该包括启动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有它才能启动基因转录。
1.【答案】D
【解析】
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A错误;
B、病毒不含核糖体,B错误;
C、烟中的烟碱、尼古丁都属于化学致癌因子,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需要戒烟,C错误;
D、戒烟预防肺癌应成为护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重中之重,D正确。
故选:D。
1、艾滋病病毒(HIV)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器,其遗传物质为RNA。
2、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本题主要是对艾滋病方面知识的考查,考查了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2.【答案】B
【解析】
解:A、蛋白质合成需要核酸作为模板,核酸合成聚合酶(蛋白质)的催化,A正确;
B、溶酶体中不喊你核酸,B错误;
C、蛋白质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的N元素存在于碱基中,C正确;
D、二者结构的多样性不只是取决于单体的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如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D正确。
故选:B。
1、核酸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核酸的合成也需要蛋白质(酶)的催化。
2、DNA分布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RNA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3、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
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功能和分布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
解:A、由图可知,e起源于内质网,b来自高尔基体,A错误;
B、d是衰老的线粒体,不能为生命活动供能,B正确;
C、溶酶体的作用是消化细胞从外界吞入的细菌、病毒和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器,C正确;
D、小泡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A。
分析题图:a是高尔基体,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c是内质网,d是线粒体,e是包裹线粒体的小泡,f是溶酶体与包裹线粒体的小泡融合,g表示溶酶体中的酶发挥水解作用。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4.【答案】B
【解析】
解:A、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所以甲物质和水都能自由通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A正确;
B、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叶表皮细胞的液泡中紫色加深,B错误;
C、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所以可通过原生质层的位置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质壁分离,C正确;
D、如果甲物质是KNO3,则可被叶表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D正确。
故选:B。
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1)细胞保持活性;(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3)细胞液浓度要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本题考查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5.【答案】
C
【解析】
解:A、图一中的B点为凌晨,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凌晨气温下降,植物呼吸作用减弱,因此BC段较AB段CO2浓度增加减慢的原因是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A正确;
B、两图中分别出现FG段与ef段的变化,原因是中午的时间段,光照较强,水分散失多,导致部分气孔关闭,叶片吸收CO2的量减少,B正确;
C、图二中gh段时仍吸收二氧化碳,说明氧气含量增加,且到达h点时,该植株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错误;
D、图一中比较A点和I点,I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说明一昼夜二氧化碳净吸收用于合成有机物,因此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D正确。
故选:C。
分析图解:
图一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为0,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C点时玻璃钟罩内CO2浓度最高,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F点玻璃钟罩内CO2浓度最低,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
图二中,纵坐标表示植物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d、h两点植物光合速率为0;f点时可能由于光照过强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了一昼夜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量的变化,考生在解题关键能够仔细比较分析两个曲线图,找到两个曲线图的代谢相同点,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识图能力、理解能力和区分能力,并且准确分析曲线趋势变化的原因。
6.【答案】
C
【解析】
解:A、细胞都要经过发生、生长、成熟、衰老和凋亡的过程,A正确;
B、在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都会发生复杂的变化,B正确;
C、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紫外线及其他射线通过损伤细胞内的DNA分子导致细胞癌变,D正确。
故选:C。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能与细胞坏死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答案】
A
【解析】
解:由于D、d和H、h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型为DdHh的两只小鼠杂交,可以转化成2个分离定律问题:Dd×Dd→DD:Dd:dd=1:2:1,由于DD致死,因此短尾:长尾=2:1,Hh×Hh→HH:Hh:hh=1:2:1,由于hh致死,因此后代都是黑鼠,所以两只基因型均为AaBb的DdHh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黑鼠短尾、黑鼠长尾,且比例是2:1。
故选:A。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D、d和H、h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理解纯合致死对性状分离比例的影响,解答该题时,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能使问题简化。
8.【答案】
C
【解析】
解:方法1:纯合显性雌性与隐性纯合雄性:
①若子代雌雄全表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①错误;
②雄性个体表现不可能为隐性性状,②错误;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③错误;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④错误.
方法2:纯合显性雄性与隐性纯合雌性:
①若子代雌雄全表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①正确;
②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上没有相关基因,②正确;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③错误;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④错误.
故选:A.
分析题意:方法1为正交,则方法2为反交,如果正反交结果一致,说明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若正反交结果不一致,则基因不在位于X、Y同源区段,可能在Y或仅在X上.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伴性遗传,首先要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再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采用逐渐分析法计算基因型种类;要求考生能根据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9.【答案】
A
【解析】
解:A、细胞核中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呈线性排列,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
B、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具有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使得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B正确;
C、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中的核DNA是相同的,即同一个人核DNA排列顺序是相同的,可作为亲子鉴定的科学依据,C正确;
D、子代的染色体与其两个亲代具有遗传关系,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是进行亲子鉴定的理论依据,D正确。
故选:A。
1、DNA分子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DNA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2、基因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特异性和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答案】
B
【解析】
解:A、某些剪切过程不需要蛋白质性质的酶参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则这些mRNA的剪切由RNA催化完成,A正确;
B、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个基因可转录形成多种mRNA,可控制生物体的多种性状,B错误;
C、大多数真核细胞mRNA只在个体发育的某一阶段合成、不同的mRNA合成后以不同的速度被降解,说明mRNA的产生与降解与个体发育阶段有关,C正确;
D、RNA在细胞核内合成,则其剪切、加工在细胞核内完成,所以不在核糖体内完成,D正确。
故选:B。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内。
本题考查mRNA剪切和加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
B
【解析】
解: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B正确;
C、一般情况下,根尖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但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由于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用显微镜观察不到基因突变,所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不可能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D错误。
故选:B。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基因重组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答案】
D
【解析】
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A错误;
B、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一般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达到,而用秋水仙素等处理植物也能获得新物种,不需要地理隔离,B错误;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还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互助来实现,C错误;
D、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与环境适应的程度,即自然选择有关,D正确。
故选: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答案】
C
【解析】
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B错误;
C、肺泡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经过肺泡壁细胞:两层膜;进入血浆通过血管壁细胞:两层膜;进出红细胞,两层膜;出血浆通过血管壁细胞:两层膜;进入组织细胞:一层膜;进入线粒体,两层膜,共十一层,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理化性质及组成成分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答案】
B
【解析】
解:A.分析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可知,a为传入神经,连接感受器,c为传出神经,连接效应器,A错误;
B.c处为组织液,如果理化性质改变很容易影响神经递质在两神经间的传递,B正确;
C.在d、e 点之间连接了灵敏电流计,神经冲动只能由d点传到e,刺激F点,神经冲动先传至d,再传至e,故电流计会有2次偏转,刺激G点神经冲动只能传至e,故电流计会有1次偏转,故电流计的偏转不相同,C错误;
D.神经冲动是单向传导的,只能由d点传到e,所以即使不放药物,刺激e点d点也不会有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B。
据图分析:图为反射弧的结构图,首先要根据c处的突触的结构判断兴奋传导的方向,故a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再确定感受器和效应器,然后再逐项解答。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5.【答案】
ABC
【解析】
解:A、该探究活动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即生长素浓度为0的一组,以增强说服力,A正确;
B、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原因可能能促进乙烯的合成,B正确;
C、该实验可说明生长素与乙烯共同调节切段细胞的伸长,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切段的长度,D错误。
故选:ABC。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切段的长度。
2、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说明生长素与乙烯共同调节切段细胞的伸长。
本题考查了有关植物激素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学生了解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乙烯合成,掌握对照实验的分析,难度不大。
16.【答案】
D
【解析】
解:A、蒲公英与土壤中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同,因此两活动的取样点不相同,A错误;
B、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B错误;
C、对于土壤中个体较微小、数目较多个体,一般采用目测估计法,不必逐个计数,C错误;
D、没有对照组,调査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要求考生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及适用范围;识记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答案】
BD
【解析】
解: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错误;
B、由图甲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
C、从图乙可知,F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性,C错误;
D、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D正确。
故选:BD。
据图甲分析,随着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合理的载畜量为A-C点。
据图乙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的增长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因此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态、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18.【答案】
AD
【解析】
解:A、给去核的细胞重新移入细胞核形成重组细胞,重组细胞能正常生活且能进行分裂繁殖,这说明只有保持细胞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A正确;
B、用带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膜蛋白,无法标记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B错误;
C、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未能证明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是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未能证明是拟核中的DNA,B错误;
C、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D正确。
故选:AD。
1、变形虫细胞核+部分细胞质,细胞能生活,只有细胞质,死亡;细胞核取出后,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死亡;植入细胞核的细胞质,细胞能正常生活。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本题考查细胞核和细胞膜的实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识记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过程、采用的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答案】
BC
【解析】
解:A、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酸奶有一种特殊的酸味,A正确;
B、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制作泡菜时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目的是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的发酵,B错误;
C、白酒的酿造过程中主要利用了酵母菌的发酵作用,C错误;
D、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都是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冰箱中温度低,能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繁殖速度慢,数量少,不能充分分解食物,达到保鲜的目的,D正确。
故选:BC。
(1)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2)低温能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发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0.【答案】
B
【解析】
解:A、基因工程获得的新品种如果直接投放到环境中,可能会影响生态环境,A错误;
B、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运载体,B正确;
C、通常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和运载体DNA,以便获得相同的黏性末端,C错误;
D、为育成抗除草剂的作物新品种,导入抗除草剂基因时可以受精卵为受体,也可以体细胞为受体,最后再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即可获得转基因植物,D错误。
故选:B。
1、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2、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其中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同种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和运载体DNA,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基因工程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及操作步骤,掌握基因工程的应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答案】
叶绿体基质 [H](或NADPH)、ATP GR 葡萄糖和果糖 植株中有若干非绿色细胞存在,它们只进行细胞呼吸。当整个植株消
耗的CO2量等于产生的CO2量时,一个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除来
自细胞自身呼吸产生外,还有其他非绿色细胞呼吸产生的
【解析】
解:(1)根据题干: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RuBP(五碳化合物)在RuBP羧化酶的作用下结合,直接产物是TP(磷酸丙糖)即C3化合物,推知RuBP羧化酶参与暗反应过程,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NADPH)可以被卡尔文循环所利用,图中TP(C3)到RuBP(五碳化合物)的变化需要在酶和[H](或NADPH)、ATP 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2)根据图示可知,淀粉运出叶绿体时先水解成TP或葡萄糖,图中GR指向蔗糖,即葡萄糖将通过图中的GR转运到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合成蔗糖;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结合形成的二糖,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
(3)植物有绿色部分的茎叶等,也有非绿色部分的根、花等,非绿色部分需要绿色部分提供有机物,植株中有若干非绿色细胞存在,它们只进行细胞呼吸,故当整个植株消耗的CO2 量等于产生的CO2 量时,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一个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 除来自细胞自身呼吸产生外,还有其他非绿色细胞呼吸产生的。
故答案为:
(1)叶绿体基质[H](或NADPH)、ATP
(2)GR 葡萄糖和果糖
(3)植株中有若干非绿色细胞存在,它们只进行细胞呼吸。当整个植株消耗的CO2 量等于产生的CO2 量时,一个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除来自细胞自身呼吸产生外,还有其他非绿色细胞呼吸产生的。
(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因素,如果在某一个因素下,改变这个条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改变,说明这个影响因素不再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即饱和点。在光下植物不仅进行光合作用,还进行呼吸作用,当消耗的CO2 量等于产生的CO2 量时,说明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2)光反应产生[H]和ATP,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暗反应中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消耗[H]和ATP。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以及光合作用的需要的条件,需要进行简单的过程图分析,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
22.【答案】
相对 基因分离 等位基因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高茎:矮茎=3:1的性状分离比 高 35:1 1:1 5:1
【解析】
解:(1)豌豆茎的高矮属于一对相对性状,遗传上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3)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的,则DD与Dd的表现型不同,所以F2将不会出现严格的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为1:2:1而不是3:1。
(4)如果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不是成对存在的,而是纯合个体的体细胞中每种遗传因子有4个,则F1的基因型为DDdd,表现型是高茎。F1产生的为D:Dd:d=1:4:1,F2中高茎:矮茎═(1-×):(×)=35:1。
(5)如果雌雄配子不是随机结合的,而是相同种类的配子才能结合(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1,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1:1;若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d的花粉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F1产生的卵细胞有D、d,花粉有D、d,则F2中矮茎的比例为,高茎:矮茎=5:1。
故答案为:
(1)相对 基因分离
(2)等位基因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高茎:矮茎=3:1的性状分离比
(4)高 35:1
(5)1:1 5:1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纯种高茎×纯种矮茎F1均为高茎,F1F2中有高茎,也有矮茎,且高茎和矮茎之比约为3:1.同时孟德尔还进行了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正交和反交实验的结果一致。
本题考查孟德尔单因子和双因子杂交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具体过程及实验现象,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3.【答案】
一 淋巴因子 甲状腺激素 降低 下丘脑 细胞外液渗透压 垂体 减少 T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功能下降
【解析】
解:(1)呼吸道黏膜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2)患者多表现出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T细胞分泌的物质D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有关内分泌腺分泌的C甲状腺激素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产热增加。
(3)感冒发热饮水较多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则导致尿量增加,有利于将毒素排出体外。
(4)据图分析可知,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会降低T细胞活性,使免疫能力下降。
故答案为:
(1)一
(2)淋巴因子 甲状腺激素
(3)降低 下丘脑 细胞外液渗透压 垂体 减少
(4)T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功能下降
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D表示淋巴因子,E表示抗体。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4.【答案】
垂直 物理 二、三 增多 热能 生长、发育、繁殖 超过时 捕捞红尾鱼(或减少捕捞肉食性鳜鱼、鳙鱼等大鱼)
【解析】
解:(1)银鱼多生活于中下层,白天气温升高或缺氧时,银鱼会进入上层活动,跟它们一起的还有小鲫鱼和小参鱼,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改变。幼鱼有较强的趋光性,夜晚用灯光能将其诱集成群,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2)由于银鱼幼鱼阶段以一些植食性浮游动物及一些藻类为食,因此银鱼幼鱼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三营养级;110mm以上银鱼成鱼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转变为肉食性,所以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与幼鱼比较,成鱼的营养级别增加,损耗的能量更多,增重1g需要消耗藻类的能量增多。银鱼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体内的有机物中。
(3)银鱼合理捕捞的时机是种群数量超过时,捕捞后剩余量,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另外,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考虑,还应采取的保护措施是捕捞银鱼天敌红尾鱼(或减少捕捞肉食性鳜鱼、鳙鱼等大鱼)。
故答案为:
(1)垂直 物理
(2)二、三 增多 热能 生长、发育、繁殖
(3)超过时 捕捞红尾鱼(或减少捕捞肉食性鳜鱼、鳙鱼等大鱼)
1、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2,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3,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5.【答案】
DNA双链复制 花粉 母本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农杆菌转化(或基因枪) 细胞壁 目的基因、标记基因、终止子 RNA聚合酶结合和识别的部位
【解析】
解:(1)PCR技术依据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
(2)对大多数高等植物而言,与传统的细胞核转基因相比,叶绿体转基因更稳定,叶绿体转基因是属于细胞质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特点,而花粉中细胞质较少,受精卵中细胞质几乎来之卵细胞的,因此叶绿体转基因不会随着花粉遗传给后代。
(3)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可以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处理植物体细胞可得到原生质体,再通过农杆菌转化(或基因枪)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原生质体,当原生质体再长出 细胞壁时,便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出相应的转基因幼苗。
(4)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应该包括启动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终止子等,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RNA聚合酶结合和识别的部位,有它才能启动基因转录。
故答案为:
(1)DNA双链复制
(2)花粉 母本
(3)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农杆菌转化(或基因枪) 细胞壁
(4)目的基因、标记基因、终止子 RNA聚合酶结合和识别的部位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及操作步骤;识记PCR技术的原理、条件等;了解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识记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难度适中。
生物试题一答案
1-5:DBABC 6-10:CADAD 11-14:BDCB
15.ABC 16.D 17.BD 18.AD 19.BC 20.B
21.(10分)
(1)叶绿体基质(2分) [H](或NADPH)、ATP(2分)
(2)GR(2分) 葡萄糖和果糖(2分)
(3)当整个植株消耗的CO2量等于产生的CO2量时,一个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除来自细胞自身呼吸产生外,还有其他非绿色细胞呼吸产生的(2分)
22.(11分)
(1)等位基因(1分)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1分)
(2)高茎∶矮茎=3∶1(2分)
(3)高(1分) 35∶1(2分)
(4)1∶1(2分) 5∶1(2分)
23.(11分)
(1)一(1分)
(2)淋巴因子(2分) 甲状腺激素(2分)
(3)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2分) 减少(2分)
(4)T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功能下降(2分)
24.(12分)
(1)垂直(1分) 物理(1分)
(2)二、三(2分) 增多(1分) 热能(1分) 生长、发育、繁殖 (2分)
(3)超过K/2时(2分) 捕捞红尾鱼(或减少捕捞肉食性鳜鱼、鳙鱼等大鱼)(2分)
25.(10分)
(1)DNA双链复制(1分)
(2)花粉(1分) 母本(1分)
(3)纤维素酶和果胶酶(1分) 农杆菌转化(或基因枪)(1分) 细胞壁(1分)
(4)目的基因、标记基因、终止子(2分) RNA聚合酶结合和识别的部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