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2019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是( )
A. 发酵工程 B. 酶工程 C. 基因工程 D. 细胞工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详解】基因工程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在农业、医学、环境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是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掌握基因工程技术的相关应用,明确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如图为某二肽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虚框①~④表示其中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氨基,④是羧基 B. 肽键②是连接氨基酸的化学键
C. 形成②时脱去的水中,氢只来自氨基 D. R基③决定氨基酸的种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参与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氨基是氨基酸中与羧基连接在同一个中心碳原子上的氨基,氨基酸的R基中的氨基或羧基不参与肽键的形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①是氨基,②是肽键,③是R基,④是羧基,该化合物为二肽。
【详解】图中①是氨基,④是羧基,A正确; 肽键②是连接氨基酸的化学键,通过脱水缩合形成,B正确; 形成②时脱去的水中,氢来自氨基和羧基,C错误; R基③决定氨基酸的种类,大约有20种,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二肽分子结构示意图,考查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要求考生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及肽键形成的实质,特别是掌握肽键形成过程中氢的来源,这是该题的重点。
3.如图是低倍镜下蚕豆叶下表皮保卫细胞长度测量的局部视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换高倍镜可使图示保卫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B. 换高倍镜后应调节粗调节器使物像清晰
C. 换高倍镜后目镜测微尺每小格代表的长度增加
D. 换高倍镜后图示保卫细胞所占的格数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
2、目镜测微尺是处在目镜的隔板上,每格实际表示的长度不随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仅与目镜的放大倍数有关,只要目镜不变,它就是定值。
【详解】移动装片才能使图示保卫细胞移至视野的中央,A错误;高倍镜下只能通过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B错误;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表示的长度不随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仅与目镜的放大倍数有关,只要目镜不变,它就是定值,若目镜的发大倍数改变,则其所代表的长度也改变,C错误;换高倍镜后图示保卫细胞所占的格数增加,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观察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如表是对某食物样品液进行营养成分鉴定得到最终颜色记录,据此判断该食物样品所含的营养成分中一定含有( )
鉴定标本
鉴定用试剂
最终颜色
1
双缩脲试剂
紫色
2
苏丹Ⅲ染液
橘红色
3
班氏试剂
蓝色
4
碘液
棕黄色
A. 蛋白质和脂肪 B. 淀粉和脂肪 C. 淀粉 D. 还原性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双缩脲试剂可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出现紫色,说明其中含有蛋白质;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出现橘黄色,说明其中含有脂肪;用班氏试剂检测时没有发生颜色变化,说明其中不含还原糖;用碘液检测时没有发生颜色变化,说明其中不含淀粉。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该题的重点是掌握细胞内糖的鉴定、脂肪的鉴定和蛋白质的鉴定原理以及实验现象。
5.如图代表新鲜菠菜叶光合色素纸层析的结果。若以秋冬的银杏落叶为材料,得到的色素带最可能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
(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
(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
(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3、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据图示分析,由下而上的色素依次为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黄素(黄色)、胡萝卜素(橙黄色),若以秋冬的银杏落叶为材料,由于在低温条件下叶绿素已分解,落叶中主要含叶黄素、胡萝卜素,所以得到的色素带最可能是③④。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6.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人体出现的反应是( )
A. 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B. 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C. 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
D. 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交感神经兴奋,其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使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保持体温相对稳定。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7.下列关于如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①③④与蛋白质加工和运输有关
B. 结构②与细胞分裂有关
C. 细胞连续分裂时结构⑤⑥会周期性消失和重建
D. 结构⑥与核糖体的形成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细胞器的功能:
1、线粒体:双层膜结构;短棒状;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大部分的能量;新陈代谢越旺盛的部位,线粒体含量越多;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器。
2、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都有, 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
3、中心体:无膜结构(微管蛋白构成),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构成,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内质网:单层膜围成的网状结构,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与脂质的合成有关。
5、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6、核仁:在真核细胞内与rRNA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7、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参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参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现。
(二)分析题图:图中①为内质网,②为中心体,③为线粒体,④为高尔基体,⑤为核膜,⑥为核仁。
【详解】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同时该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A正确;结构②为中心体,其与细胞分裂有关,B正确;细胞连续分裂时⑤核膜和会周期性消失和重建,C正确;结构⑥为核仁,其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如图是高倍镜视野中一个已发生质壁分离且形态趋于稳定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①②表示场所。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处是外界溶液
B. ②处呈深紫色
C. b/a(%) 表示质壁分离程度
D. 将该细胞置于清水中可能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a、b、c分别表示原生质层的宽度、长度以及细胞的长度。①、②分别表示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外界溶液、细胞液。
【详解】由题图可知,①处是外界溶液,A正确;②处是呈深紫色细胞液,B正确;(%) 表示质壁分离程度,C错误;如果该细胞失水过多,使细胞失去活性,将这样失去活性的细胞置于清水中,也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故置于清水中可能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9. 下列关于人体内血脂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可以来自于小肠的乳糜微粒
B. 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偏高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
C. 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与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
D. 脂高血糖素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
【答案】B
【解析】
高密度脂蛋白可将周围组织的胆固醇转送到肝脏而排出,体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越高,则预示身体清除胆固醇的能力越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越小。
10.如图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以下①~④所示的四个精 细胞。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 ①与② B. ①与③ C. ②与③ D. ①与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四个精细胞中两两相同,但是题中要考虑交叉互换。
【详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则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精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图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可能是①与③或者②与④,故选B。
11.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 )
A. 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 B. 突触小泡→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C. 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D.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存在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12.科学家测定了某保护区MG、CE、DP、DW四种鸟类的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由此判断它们的亲缘关系。这属于进化的( )
A. 胚胎学证据 B. 生物化学证据
C. 比较解剖学证据 D. 古生物化石证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有共同祖先,其证据包括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生物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等。
【详解】科学家测定了某保护区MG、CE、DP、DW四种鸟类的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测定该基因序列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这是生物化学证据。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13.如图中数字代表生命过程,字母代表细胞类型,其中a为干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表示细胞分化
B. ②过程表示细胞分裂
C. 细胞b和细胞c中的DNA和RNA完全相同
D. 细胞a和细胞c的形态结构不同,决定了两者的功能差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不同的细胞,进而形成不同的组织;细胞分化是指起源相同的一种或一类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2、根据题意和识图分析可知,图中a为干细胞,图中①过程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因此表示细胞分化;图中②过程细胞数目增加且细胞形态不变,因此是细胞分裂。
【详解】由题图可知,①过程是细胞分化,A正确;由题图可知,②是细胞分裂,B正确;b→c→d过程,是细胞分化的过程,DNA相同,RNA不完全相同,C错误;细胞a和c的形态、结构不同,其功能不同,D正确。
14.以下是酶分离提纯的基本步骤,正确的流程顺序是
①层析提取酶蛋白 ②过滤 ③破碎细胞④沉淀酶蛋白 ⑤结晶酶蛋白
A. ③②④①⑤ B. ④③②⑤① C. ④⑤③①② D. ③②⑤④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在生物体内的存在(或分布)部位:酶是在生物体活细胞中合成的。多数酶在细胞内直接参与生物化学反应,少数的酶要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
2、酶的制备:
(1)胞内酶的制取:如果提取存在于细胞内的酶,需要破碎生物组织细胞,可用破碎仪、研磨器或匀浆器等机械将组织细胞破碎,使酶从活细胞中释放出来,进入细胞外的溶液中,经过滤、离心制备成粗酶液。
(2)胞外酶的制备:对于唾液淀粉酶、胰蛋白酶等分泌到细胞外的酶,可以直接从动物分泌物或细胞外的组织间隙中提取。
【详解】酶的分离、纯化流程为:用物理、化学或酶解法破碎细胞→过滤获得滤液→改变pH或加入硫酸铵使酶蛋白沉淀→通过层析提纯酶蛋白→通过冷冻干燥结晶酶蛋白→酶制剂。如果提取的是胞外酶,破碎细胞的步骤可省掉,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对于酶制剂的提取、纯化相关步骤的识记是解题的关键。
15.如图中甲图表示一个细胞周期,乙图表示处于bc期的一个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a为一个细胞周期 B. DNA复制发生于ab期
C. 乙图细胞将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D. 乙图细胞将发生DNA双链解开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分析图解:图甲中S期属于分裂间期,因此c→b表示分裂间期,其中c→d表示G1期,a→b表示G2期,而b→c表示分裂期; 图乙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图甲中c→b表示分裂间期,b→c表示分裂期,因此图中c→c为一个细胞周期,A错误;DNA复制发生于S期,B错误;乙图细胞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后期时将发生染色单体分离,C正确;乙图细胞中染色体高度螺旋,不能发生转录,DNA双链不会解开,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了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掌握各时期发生的变化特征,识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是该题的重点。并且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判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16.如图,若①侧生长素浓度低于a值,则②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可以是( )
A. 0≤x≤d B. a≤x≤b C. a≤x≤c D. a≤x≤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较远地侧慢,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即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是指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近地侧生长快,而表现为背地生长,只体现促进作用。
2、题图分析:由于重力的作用,使①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生长素浓度;a、b、c、d四点浓度条件下,b促进作用最强,ac两处促进作用相同,d处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②侧生长素浓度(x)大于①侧,并且②生长速度大于①处生长速度,因此,a≤x≤c。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17.如图是人体内物质X和脂肪的代谢示意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表示三羧酸循环 B. 物质Y是氨基酸 C. 物质X是蛋白质 D. 物质M是脂肪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首先观察题图,分析知识点是甘油三酯在脂肪细胞中代谢,然后梳理有关脂质代谢过程,最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考虑并作出判断。结合甘油三酯在脂肪细胞中代谢途径,进行发散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选项通过分析、比较做出判断。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物质X彻底水解得到的葡萄糖,所以物质X是多糖;物质Y是葡萄糖代谢的一种三碳化合物,应该是丙酮酸;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是三碳化合物,则M是甘油,N是脂肪酸。图中①表示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表示三羧酸循环,A正确;识图分析可知,物质Y是丙酮酸,B错误;物质X彻底水解得到的葡萄糖,所以物质X是多糖,C错误;物质M是甘油,D错误。
18.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器官甲是下丘脑 B. 器官乙是垂体
C. 图中激素丙的分泌量应减少 D. 图示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示意图,其中器官甲为下丘脑,器官乙为垂体,激素丙为抗利尿激素。
【详解】图中器官甲是下丘脑,A正确;器官乙是垂体,B正确;激素丙为抗利尿激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该激素分泌量增多,C错误;图示水平衡调节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19.位于南美洲西海岸900公里处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群岛上生活着14种“达尔文地雀”,其种间杂交一般是不育的.对加拉帕戈斯群岛生物多样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群岛的物种多样性仅与生物种类的多少有关
B. 对该群岛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主要采取就地保护的方式
C. 对岛上的动物进行物种多样性研究,应采用样方法
D. 对该群岛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应包括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两个方面
【答案】B
【解析】
物种多样性与生物种类、生物个体的多少有关,A项错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主要的措施是就地保护,B项正确;对动物进行物种多样性研究,应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C项错误;对该群岛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应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或C项,错因在于未能正确理解物种多样性的含义。物种多样性与生物种类、生物个体的多少有关,因此调查物种多样性,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生物种类,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生物的个体数量。
20.有两个大麦纯系品种:一个是矮秆(br)但易感染锈病(t)的品种,另一个是高杆(Br)但抗锈病(T)的品种。现用高杆抗锈病(BrbrTt)大麦品种作为亲本进行自交,子代矮秆抗锈病纯合子所占的百分率为0.36%,推测亲本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是( )
A. Br与T连锁;br与t连锁
B. Br与t连锁;br与T连锁
C. Br与b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T与t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 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适用条件:
(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4、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应用:
(l)指导杂交育种,把优良性状重组在一起。
(2)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详解】由分析可知,子代矮秆抗锈病纯合子所占的百分率为0.36%,说明BrbrTt个体产生brT配子的概率=6%,而正常情况下,BrbrTt个体产brT配子的概率=1/4,其远大于6%,说明brT配子的产生是交叉互换得来,br基因和t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Br基因和T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连锁基因再发生交叉互换的计算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二、探究题
21.细胞和细胞增殖
巨噬细胞能吞噬细菌、病毒等,图1表示巨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图2表示肠道病毒EV71在宿主细胞肠道内增殖的过程,该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1)与巨噬细胞完成吞噬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其细胞膜具有______。与巨噬细胞相比,细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
(2)图1中含有水解酶的细胞器是______。结合图1信息和巨噬细胞中水解酶的主要作用,阐述巨噬细胞为机体免疫建立“细胞识别”的基础的过程:______。
(3)图2中①、②过程所需的原料均是______。
(4)据图2分析,+RNA的功能有______。(多选)
A.翻译的模板 B.复制的模板 C.病毒的组成成分 D.催化①、②过程
(5)下列有关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在病毒体内合成物质M B.在培养基上直接培养病毒
C.病毒能引发特异性免疫 D.病毒的核酸有两种
【答案】 (1). 流动性 (2).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 溶酶体 (4). 水解酶能催化分解被吞噬细菌的蛋白质等物质产生抗原片段,这些抗原片段经加工处理会被呈递到巨噬细胞膜上,由此为机体免疫建立“细胞识别”的基础 (5). 4种核糖核苷酸 (6). ABC (7). 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可知,该图是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的过程,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过程,是胞吞,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形成吞噬泡后,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含有蛋白质水解酶等多种水解酶,在溶酶体水解酶的作用下,将细菌的蛋白质等物质分解产生抗原片段,使得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以便于被T细胞识别。
分析题图2可知,肠道病毒EV71的核酸是RNA,图中M是+RNA翻译形成的病毒的蛋白质,由于病毒营寄生生活,因此原料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氨基酸;病毒蛋白质合成是在宿主细胞内核糖体合成的,图中①②为RNA复制。
【详解】(1)与巨噬细胞完成吞噬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其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与巨噬细胞相比,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结构上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图1中含有水解酶的细胞器是溶酶体。巨噬细胞为机体免疫建立“细胞识别”的基础的过程:水解酶能催化分解被吞噬细菌的蛋白质等物质产生抗原片段,这些抗原片段经加工处理会被呈递到巨噬细胞膜上,由此为机体免疫建立“细胞识别”的基础。
(3)图2中①、②过程表示RNA的自我复制过程,所需的原料均是4种核糖核苷酸。
(4)据图2分析,+RNA的功能有翻译的模板、复制的模板、病毒的组成成分。
(5)有关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病毒能引发特异性免疫。病毒不能独立代谢,其核酸只有一种DNA或RNA,不能在培养基上直接培养病毒
【点睛】本题考查了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和呈递以及病毒的增殖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免疫中吞噬细胞的功能,理解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进行生命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该题的重点。尤其是根据图2结合RNA病毒的特点和遗传信息的流动解决问题是该题的难点。
22.生命活动调节
胰岛B细胞内K+浓度为细胞外的28倍,而细胞外Ca2+浓度为细胞内的15000倍。与神经细胞一样,胰岛B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呈内负外正的膜电位。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能引起胰岛B细胞和组织细胞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图所示。
(1)据图可知,进食后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供应增加,首先使细胞内的______过程加强,导致ATP/ADP的比值上升,进而影响图示ATP敏感的K+通道和Ca2+通道的开闭状态,此时胰岛 B 细胞的膜两侧电荷分布为______。
(2)胰岛B细胞内ATP/ADP的比值上升最终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多选)
A.此过程中需要细胞膜上K+通道和Ca2+通道的协调
B.Ca2+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Ca2+促进囊泡的形成、运输和分泌
D.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不需要消耗ATP
(3)结合图示信息,写出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降低血糖浓度的途径:______。
为研究血浆维生素D3(用VD3表示)与糖尿病的关系,科研人员根据血浆VD3的含量将受试者分为3组,跟踪统计4年后的糖尿病发病率,结果如表。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血浆VD3(ng/mL)
VD3<18.6
18.6≤VD3<31
31≤VD3<50
糖尿病的发病率(%)
12.4
4.6
0.0
(4)据表分析,血浆VD3含量与糖尿病发病率呈______(正相关/负相关)。
(5)研究发现,当胰岛B细胞内Ca2+达到一定浓度后,胰岛素开始释放。结合图信息推测血浆VD3的功能是______。
A.抑制胰岛B细胞吸收Ca2+ B.促进胰岛B细胞吸收Ca2+
C.抑制胰岛B细胞排出Ca2+ D.促进胰岛B细胞排出Ca2+
【答案】 (1). 有氧呼吸 (2). 内正外负 (3). ABC (4). 增加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组织细胞内葡萄糖合成糖原、蛋白质和脂肪 (5). 负相关 (6). 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减低。
【详解】(1)据图可知,进食后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供应增加,首先使细胞内的有氧呼吸过程加强,导致ATP/ADP的比值上升,进而影响图示ATP敏感的K+通道和Ca2+通道的开闭状态,此时胰岛B细胞的膜两侧电荷分布为内正外负。
(2)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内ATP/ADP的比值上升最终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此过程中需要细胞膜上K+通道和Ca2+通道的协调;Ca2+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a2+促进囊泡的形成、运输和分泌。
(3)结合图示信息,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降低血糖浓度的途径:增加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组织细胞内葡萄糖合成糖原、蛋白质和脂肪。
(4)据表分析,血浆VD3含量与糖尿病发病率呈负相关。
(5)研究发现,当胰岛B细胞内Ca2+达到一定浓度后,胰岛素开始释放。据图信息可推测血浆VD3的功能是促进胰岛B细胞吸收Ca2+。
【点睛】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考查题目,涉及到血糖调节、神经调节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等知识点,要求学生理解血糖的条件过程以及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具体作用,掌握神经调节中电位变化与离子通道之间的关系,这是该题的重点;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3.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
遗传性乳光牙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用Aa表示这对等位基因),患者牙齿严重磨损。图1为某家族该遗传病的系谱图。图2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 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同源(图中I片段),其上的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非同源(图中Ⅱ-1、Ⅱ-2片段),其上的基因不互为等位。
(1)据图1推断,遗传性乳光牙的遗传方式是______。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遗传性乳光牙的致病基因由______产生。Ⅲ-9为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
(3)已知先天性夜盲症是一种隐性基因(b)控制的先天性眼病,在夜晚或暗环境下视力很差。该致病基因位于如图2的Ⅱ-2片段上,其遗传特点为______。(多选)
A.通常表现为隔代遗传 B.通常表现为代代遗传
C.人群中男女患病概率相同 D.人群中男性患病概率高于女性
(4)进一步调查发现,Ⅲ-8未患先天性夜盲症,她与一个牙齿正常但患先天性夜盲症的男性结婚,已育有一个牙齿正常但患先天性夜盲症的女儿,则Ⅲ-8的基因型为______(不考虑变异)。现Ⅲ-8再次怀孕生“二胎”,医生指出通过性别筛选无法降低生出患先天性夜盲症孩子的概率,写出其判断依据:______。
【答案】 (1). A (2). 基因突变 (3). 0 (4). AD (5). AaXBXb (6). 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他们的后代无论男女都有1/2先天性夜盲率,因此通过性别筛选无法降低换先天性夜盲孩子的概率
【解析】
【分析】
分析图Ⅱ-5、Ⅱ-6和Ⅲ-7号可知,亲代个体均患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而且亲代父亲患病而后代女儿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分析题图2:X、Y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图中I片段上有等位基因存在,而在图中Ⅱ-1、Ⅱ-2片段上没有等位基因存在,即表现为伴X或者伴Y遗传。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隔代交叉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母病(儿)子必病;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世代连续性、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父病女必病;伴Y遗传的特点是:父亲患病后代中的儿子都患病。
【详解】(1)由分析可知:遗传性乳光牙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新基因产生的根本途径是基因突变,Ⅲ-9正常,故不可能为杂合子。
(3)如图2的Ⅱ-2片段属于X染色体特有的区段,先天性夜盲症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人群中男性患病概率高于女性、通常表现为隔代遗传等特点。
(4),Ⅲ-8未患先天性夜盲症,她与一个牙齿正常但患先天性夜盲症的男性结婚,已育有一个牙齿正常但患先天性夜盲症的女儿(aaXbXb),说明Ⅲ-8的基因型为AaXBXb,由于丈夫的基因型为XbY,故他们的后代无论男女都有1/2先天性夜盲率,因此通过性别筛选无法降低换先天性夜盲孩子的概率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和伴性遗传以及遗传病概率的计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特点和判断系谱图的口诀,理解伴性遗传的应用和遗传定律的计算是该题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识图分析判断遗传病的类型,结合伴性遗传和遗传定律解决问题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4.基因工程与微生物
如图1表示制备抗体的两个途径的模式图。图2是图1普通质粒的放大,其上有3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复制原点是质粒复制不可或缺的序列。
(1)下列关于Y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Y细胞是杂交瘤细胞
B.既能产生单一抗体,又能在体外快速增殖
C.图1中过程①使用的是细胞融合技术
D.Y 细胞的增殖需要细胞分裂素
(2)据图1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______。(多选)
A.制备抗体2的途径中,目的基因是V1基因
B.图示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是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C.获得Y细胞的过程不需要筛选
D.抗体1和抗体2的结构不完全相同
(3)限制酶可用于基因工程中的______。(多选)
A.获取目的基因
B.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
C.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
D.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4)据图2,综合考虑基因工程的步骤,若只能选择一种限制酶切割质粒,该限制酶应是______,写出你作出判断的理由:______。
(5)为筛选图1中的大肠杆菌,采用的培养基部分成分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牛肉膏
0.5g
蛋白胨
1g
NaCl
0.5g
琼脂
2g
水
200mL
A.此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B.筛选时需要用到氨苄青霉素和新霉素
C.配制此培养基需要高压灭菌
D.培养基配制过程中应先调pH再定容
【答案】 (1). D (2). ABD (3). AC (4). PstI (5). BamHI会破坏复制原点,导致质粒无法复制且无法筛选;EcoRI能破坏标记基因,导致后续无法筛选 (6). D
【解析】
【分析】
1、据图1分析,细胞A表示效应B细胞,细胞Y表示杂交瘤细胞,结构甲表示基因表达载体,①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②过程表示杂交瘤细胞的培养,③过程表示提取信使RNA,④过程表示逆转录,⑤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⑥表示导入受体细胞。
2、分析图2可知,该质粒上存在上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即限制酶PstI、限制酶BamHI和限制酶EcoRI,但是BamHI的识别序列位于复制原点内,一旦用其切割会破坏复制原点,导致质粒无法复制且无法筛选;EcoRI的识别位点位于标记基因内,切割后会破坏标记基因,导致后续无法筛选,因此选择限制酶PstI进行酶切不会影响载体的功能。
3、分析表格中培养基的成分可知,含有琼脂,琼脂属于凝固剂,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培养基的配制流程: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培养基按功能分:
种类
制备方法
特征
用途
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鉴别培养基
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
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详解】(1)由图1可知,细胞Y表示杂交瘤细胞,但Y细胞的增殖不需要细胞分裂素。
(2)据图1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制备抗体2的途径中,目的基因是V1基因;图示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是化学方法人工合成;抗体1和抗体2的结构不完全相同。获得Y细胞的过程需要筛选。
(3)限制酶可用于基因工程中的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两个过程。
(4)切割质粒时要保证目的基因和复制原点不被破坏,因此选择限制酶PstI酶切割较为理想。据图2可知,BamHI会破坏复制原点,导致质粒无法复制且无法筛选;EcoRI能破坏标记基因,导致后续无法筛选。
(5)为筛选图1中的大肠杆菌,采用的培养基部分成分如表,根据表格结果分析,培养基配制过程中应先定容后再调pH值,即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培养基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培养基的制备流程、成分、类型以及功能是解决第(5)问的方法;掌握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作用和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理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这是该题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识图分析判断图1中各种细胞的名称以及判断图中①-⑥发生的过程是突破该题重点的方法。
25.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如图表示水稻细胞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结构和生理过程。
(1)如图的反应过程属于光合作用的______阶段,其发生的场所甲是______。
(2)如图中电子(e)的最终受体是______。
A.H2O B.NADP+ C.NADPH D.ATP
(3)如图中甲内H+的来源有______。
光呼吸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的一个生理过程,该过程可通过耗费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降低光合速率,最终导致植物产量下降。
人们认为在干旱地区喷施低浓度的NaHSO3溶液提高作物产量与光呼吸有关。科研人员以水稻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研究,相关实验方案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干旱处理
低NaHSO3溶液
叶绿素含量
光呼吸速率
产量
第1组
施加
喷施
高于第2组
低于对照组
高于对照组
第2组
施加
未喷施
/
高于对照组
低于对照组
对照组
(1)
(2)
/
/
/
(4)对照组的实验条件(1)和(2)分别是______。
(5)结合题干信息和表中的实验结果,解释干旱地区喷施低浓度的NaHSO3溶液提高作物产量的原因:______。
【答案】 (1). 光反应 (2). 类囊体薄膜 (3). B (4). 水光解产生、从叶绿体基质中运出来 (5). 未施加、未喷施 (6). 对比对照组和第2组的结果,可以看出干旱条件提高了光呼吸速率,使得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耗费增加,光合速率下降,水稻有机物合成量下降,对比第1 组和第2组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干旱条件下喷施低NaHSO3溶液,一方面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反应,提高光合速率,增加有机物合成量,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光呼吸速率,使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耗费下降,光合速率下降减缓,由此水稻有机物积累增多,产量提高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过程:
2、分析题意和表格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干旱地区喷施低浓度的NaHSO3溶液提高作物产量与光呼吸有关。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条件下是否喷施低浓度的NaHSO3溶液,因变量是光呼吸速率和产量,其他均为无关变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对比对照组和第2组的结果,可以看出干旱条件提高了光呼吸速率;对比第1组和第2组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干旱条件下喷施低NaHSO3溶液,一方面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另一方面,降低了光呼吸速率,产量提高。
【详解】(1)题图表示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2)图中电子(e)的最终受体是NADP+,最终生成NADPH。
(3)图中甲内H+的来源有水光解产生,暗反应从NADPH还原后,从叶绿体基质中运进来。
(4)实验设计的原则是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故对照组的实验条件(1)和(2)分别是未施加、未喷施。
(5)由实验表格可知:对比对照组和第2组的结果,可以看出干旱条件提高了光呼吸速率,使得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耗费增加,光合速率下降,水稻有机物合成量下降,对比第1 组和第2组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干旱条件下喷施低NaHSO3溶液,一方面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反应,提高光合速率,增加有机物合成量,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光呼吸速率,使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耗费下降,光合速率下降减缓,由此水稻有机物积累增多,产量提高,故干旱地区喷施低浓度的NaHSO3溶液可提高作物产量。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识记光反应中发生具体物质变化和场所以及暗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场所,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能够分析题意和表格中的数据获取有效信息,正确判断实验的目的和自变量以及因变量,这是该题的重难点;正确分析数据结合实验目的得出正确结论是突破第(4)(5)问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