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三一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2019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三一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ATP和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RNA可以为细胞代谢提供活化能
B. 植物叶肉细胞的线粒体中既有RNA的合成,也有ATP的合成
C. ATP水解去除两个磷酸基团后得到产物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
D. 真核细胞中细胞呼吸合成的ATP可用于细胞核中合成R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3个磷酸基组成;“A”表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T”代表三个,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代表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形成ADP和Pi,释放其中的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ADP和Pi又可以吸收能量形成ATP;ATP合成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ATP水解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详解】A、细胞中RNA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活化能,A错误;
B、植物叶肉细胞的线粒体中既有RNA的合成,也有ATP的合成,B正确;
C、ATP水解去除两个磷酸基团后得到的产物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C正确;
D、真核细胞中细胞呼吸合成的ATP可用于细胞核中合成RNA,D正确。
故选:A。
2.滤泡性淋巴瘤起源于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在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向滤泡性淋巴瘤细胞发展转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下列对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与淋巴瘤细胞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两类细胞的基因相同,表达的基因不一定相同
B. 该瘤细胞膜上各种蛋白含量减少,易扩散和转移
C. 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的代谢速率低于瘤细胞
D. 淋巴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比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B细胞向滤泡性淋巴瘤细胞发展转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故细胞与淋巴瘤细胞的基因不一定相同,表达的基因不一定相同,A错误;
B、该瘤细胞膜上某种糖蛋白含量减少,易扩散和转移,B错误;
C、瘤细胞分裂旺盛,代谢旺盛,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的代谢速率低于瘤细胞,C正确;
D、淋巴瘤细胞分裂旺盛,其细胞周期比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短,D错误。
故选:C。
3.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活性影响因素时绘制的实验结果图(实验中用盐酸创设酸性条件,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中温度、淀粉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等为无关变量
B. pH值为1时淀粉酶可能已经失活,淀粉发生分解是盐酸起催化作用
C. pH值为3和9时淀粉剩余量相同,说明两种条件下淀粉酶活性相同
D. 实验中用适量的H202和H202酶代替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材料更为科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酶,考查探究酶活性影响因素实验的设计与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的横坐标、纵坐标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结合淀粉水解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pH下酶活性的变化。根据淀粉、H202分解的不同特点判断实验选材的科学性。
【详解】图中横坐标为pH,该实验探究的是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pH为实验的自变量,温度、淀粉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等为无关变量,A项正确;据图可知,pH为7时,淀粉剩余量最少,说明淀粉酶活性最强,过酸或过碱酶的空间结构会被破坏,导致酶失去活性,pH值为1时淀粉酶可能已经失活,淀粉发生分解是盐酸起催化作用,B项正确;pH为3时酸性溶液和酶的作用均可以使淀粉水解,pH值为3和9时淀粉剩余量相同,不能说明两种条件下淀粉酶活性相同,C项错误;淀粉剩余量为实验的因变量,由于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影响实验的因变量,但不会影响H202的分解,因此用适量的H202和H202酶代替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材料更为科学,D项正确。
【点睛】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1)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宜选择H202和H202酶,不宜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酸碱性不会影响H202的水解,但会影响淀粉的水解。
(2)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宜选择淀粉和淀粉酶,不宜选择H202和H202酶,因为H202的水解直接受温度的影响。
4.乙肝病毒侵入机体后,吞噬细胞会发挥作用并引发相应的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并消灭病原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 B淋巴细胞不参与上述免疫过程
C. 记忆细胞可来源于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D. 效应T细胞能直接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A、吞噬细胞吞噬并消灭病原体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B细胞参与上述体液免疫过程,B错误;
C、记忆细胞可来源于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
D、效应T细胞不能直接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能与靶细胞直接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
故选:C。
5.某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细胞中断裂的染色体片段由于在细胞分裂末期不能进入子细胞核,而成为细胞核外的团块,他把这样的团块称为微核,已知微核与染色体形态变化同步,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核通过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核
B. 微核的形成可能是因为断裂的染色体片段缺少着丝点
C. 若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最好选择处于分裂末期的细胞
D. 微核可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其主要成分与核糖体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性状各异的同一种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细胞分裂末期,重新形成核膜,核膜将染色体包裹形成子细胞核,A错误;可能是断裂的染色体片段缺少着丝粒,没有纺锤丝的牵引而无法进入子细胞核,在核外形成微核,B正确;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态稳定,数目清晰。因此,若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最好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C错误;微核是由染色体片段组成的,可用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或龙胆紫)进行染色。微核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而核糖体主要成分是rRNA和蛋白质,D错误。故选B。
【点睛】识记染色体、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根据题意进行分析微核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人类某遗传病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A、B同时存在时个体表现正常,其佘情况下均表现为患病。下图是某家系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已知1号个体为纯合子,理论上4号和5号个体 生育的男孩或女孩中,正常的概率均为1/4,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2号的基因型是AaXBXb
B. 5号的基因型是aaXBXb
C. 3号与2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4
D. 1号和2号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2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基因A、B同时存在时个体表现正常,其余情况下均表现为患病,由1号个体为纯合子可推知,1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Y,则患者4号个体一定至少含有一个A基因,可初步推知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_XbY。理论上4号和5号个体生育的男孩或女孩中,正常的概率均为1/4=1/2×1/2,把两对等位基因分开来考虑,可推知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5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故B项正确;根据1号个体(AAXBY)和4号个体(AaXbY)的基因型,可推知2号个体(表现正常,基因A、B同时存在)的基因型是AaXBXb,A项正确;根据1号个体(AAXBY)和2号个体(AaXBXb)的基因型,可推知3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的概率是1/2×1/2=1/4,故C项正确;1号个体(AAXBY)和2号个体(AaXBXb)再生一个患病男孩(A_XbY)的概率是1/2×1/2=1/4,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系谱图中各个体的表现型以及题意,判断相关的基因型,并能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对各选项进行准确判断。
二、探究题
7. 科学家从发菜藻体中分离出细胞进行液体悬浮培养。通过实验测定了液体悬浮培养条件下温度对离体发菜细胞的光合与呼吸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均正常,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作答:
(1)发菜细胞与水绵细胞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发菜细胞_______________。据图分析,离体发菜细胞生长的最适温度是______℃。
(2)据图可知离体发菜细胞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其中与____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更高,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______℃。
(3)若在持续保持温度为35℃的条件下,长时间每天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交替,离体发菜细胞____(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原因是_________。
(4)在离体发菜细胞培养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突然增强光照时,短时间内细胞中C3的含量将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5
(2)呼吸 45
(3)不能 35度时离体发菜细胞的真实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2倍,离体发菜细胞进行12小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等于24小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因此一昼夜有机物积累量为0,所以不能正常生长。(2分)
(4)增强光强,细胞中ATP和[H]的量增加,C3的还原加快。(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发菜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在光照条件下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温度对应25度。
(2)由图可以判断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最高,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也就是净光合速率为零时温度是45度。
(3)持续保持温度为35℃的条件下,长时间每天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交替,看图可知净光合=呼吸速率,每天12小时光照积累的有机物恰好在12小时黑暗中消耗完全。所以发菜细胞不能生长。
(4)增强光照,ATP和[H]增多,将C3消耗更多,剩下的C3变少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一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
(1)调节过程①和②中,后天形成的是过程_________________。
(2)食物刺激中枢神经,通过传出神经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调节,调节过程中作用于胃窦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胃酸刺激小肠粘膜细胞分泌促胰液素,通过_____________运输,作用于胰腺。
(4)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调节信号分子的受体至少有_________种,这些信号分子都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是____________作用。
(5)最近科学家从小肠分离出一种多肽一cKK释放肤。进食后,在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作用下,通过cKK释放肚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和胰蛋白酶分泌增加;而分泌的胰蛋白酶又可使cKK释放肤水解,胆囊收缩素和胰蛋白酶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 (2). 神经 (3). 神经递质 (4). 体液 (5). 4 (6). 协同 (7). 反馈 (8). 保证激素和酶的含量,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解析】
试题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类型。其中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方式,是由条件刺激(信号刺激)引起的后天性反射;而非条件反射由非条件刺激(如食(实)物)引起的先天性反射。神经调节中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高效、体液运输和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一种器官或细胞可以接受一种或多种信号分子的刺激,从而改变其原有的生理活动,如本题中胰腺接受了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共4中信号分子的协同刺激。体内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态,从而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看到、闻到的信号刺激产生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即②,而①是食物直接刺激引起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2)食物进入胃内后刺激神经中枢兴奋,使效应器产生反应,即胃窦分泌胃泌素,属于一种神经调节的过程,胃窦属于效应器,接受的信号是神经递质。
(3)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4)图中胰腺接受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共4中信号分子的刺激,这些信号分子都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属于协同作用。
(5)由题干描述“cKK释放肤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和胰蛋白酶分泌增加,而分泌的胰蛋白酶又可使cKK释放肤水解,胆囊收缩素和胰蛋白酶分泌减少”可知,这个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相关激素和酶的含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点睛】本题关键点:一是结合图示区分开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二是明确胰腺可接受四种信号分子的刺激。
9.科研人员对某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下表所示为部分调查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植被类型 | 鸟类丰富度(种) | 平均种群密度(只/hm2) |
森林 | 55 | 16.36 |
落叶松沼泽 | 51 | 11.51 |
灌丛沼泽 | 23 | 14.39 |
草丛沼泽 | 21 | 3.94 |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鸟类一般属于______。
(2)若要调查森林中某种鸟类的数量,应采用的方法为______,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______。
(3)上述几种植被类型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是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以上几种植被类型中植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森林中鸟类平均密度最大,说明森林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_____。
(4)科研人员调查发现这几种植被类型中有机碳储量各不相同,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植物枯枝落叶量、动物遗体残骸量和______。
【答案】 (1). 消费者 (2). 标志重捕法 (3). 鸟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4). 森林 (5).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 (6). 水平 (7).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8). 分解者分解量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估算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详解】(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鸟类是异养型生物,一般属于消费者。
(2)鸟类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要调查鸟类的数量,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3)上述几种植被类型中,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最高;以上几种植被类型中植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森林中鸟类平均密度最大,说明森林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4)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植物枯枝落叶量、动物遗体残骸量和分解者的分解量。
【点睛】易错点:群落垂直结构中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10.某昆虫的红眼(A)与白眼(a),直刚毛(B)与卷刚毛(b)两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各种表现型的纯合品系:①红眼直刚毛②红眼卷刚毛③白眼直刚毛④白眼卷刚毛。
(1)实验一:选取纯合品系②与③进行正反交,观察F1中雄性个体的性状,若出现______,则该昆虫的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实验二:用①为父本,④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F1中雄性个体的性状,
若均表现为______,则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均表现为______,则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若均表现为______,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3)实验二中的结果是子代雄性个体均为红眼直刚毛,让其与母本回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数量比为42:42:8:8,则说明其______自由组合定律(填“遵循”或“不遵循”),原因是______,其中数量最多的两种表现型是______。
【答案】 (1). 白眼 (2). 红眼卷刚毛 (3). 白眼直刚毛 (4). 红眼直刚毛 (5). 不遵循 (6). 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7). 红眼直刚毛和白眼卷刚毛
【解析】
【分析】
解答(1)(2)题关键是以题意中呈现的每个实验结论--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为切入点,结合题意推知每个实验双亲的基因型,进而推知子代的基因型;解答(3)的关键是以题意中呈现的“实验二中的结果是子代雄性个体均为红眼直刚毛”为切入点,明辨两对基因(A/a与B/b)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再依据该子代雄性个体与母本回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的数量比,判断该子代雄性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两对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若该昆虫的红、白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纯合品系②与③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二者进行正交[AA(♀)×aa(♂)]和反交[aa(♀)×AA(♂)]所得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相同,均为Aa,都表现为红眼。若该昆虫的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纯合品系②的基因型为XAXA、XAY,纯合品系③的基因型为XaXa、XaY,二者进行正交(XAXA×XaY)和反交(XaXa×XAY),则正交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Y,表现型为红眼,而反交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XaY,表现型为白眼;可见,在实验一中,若F1中雄性个体出现白眼的性状,则该昆虫的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在实验二中,如果B/b基因位于X染色体,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父本①的基因型为AAXBY,母本④的基因型为aaXbXb,二者杂交,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都表现为红眼卷刚毛;若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父本①的基因型为BBXAY,母本④的基因型为bbXaXa,二者杂交,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Y,都表现为白眼直刚毛;若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父本①的基因型为AABB,母本④的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都表现为红眼直刚毛。
(3)实验二中的结果是子代雄性个体均为红眼直刚毛,则A/a与B/b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该子代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让其与母本(aabb)回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数量比为42:42:8:8,说明该子代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B:ab:aB:Ab=48:48:8:8,进而推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中后代数量最多的两种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aabb,表现型分别是红眼直刚毛和白眼卷刚毛。
【点睛】易错点: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实验二中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数量比为42:42:8:8,则说明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11.某研究小组利用“滤膜法”对受污染的河流水体进行了大肠杆菌活菌数目的测定。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向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后,装人图甲所示的试管中,再将污水样滴加进去振荡摇匀,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情况为_________,,说明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产生了CO2。若要用重铬酸钾检测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了酒精,具体做法是_________。
(2)利用图乙所示的“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数目时,应先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灭菌后待培养基冷却至_________℃左右时,在_________附近倒平板。
(3)图乙中滤膜的孔径应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肠杆菌。若将滤膜转移到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统计_________色的菌落数目,就可估算出单位体积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目,但这样得到的统计值往往要比实际值低,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 由蓝变绿再变黄 (2). 取2mL培养液的滤液注入干净的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 0.5mL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摇匀后规察溶液顔色的变化 (3). 高压蒸汽灭菌 (4). 50 (5). 酒精灯火焰 (6). 小于 (7). 黑 (8). 两个或多个大肠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只能观察到一个菌落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可以使得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伊红为酸性染料,美蓝为碱性染料,大肠杆菌在含有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深紫色(黑色),并有金属光泽,伊红-美蓝是专一鉴别大肠杆菌的指示剂;常用的纯化微生物时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1)微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微生物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以用重铬酸钾进行检测,即取2mL培养液的滤液注入干净的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 0.5mL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摇匀后规察溶液顔色的变化。
(2)微生物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倒平板。
(3)分析图解可知,实验将待测水样进行过滤,得到的滤膜进行微生物培养,因此水中的大肠杆菌应留在滤膜上,即图乙中滤膜的孔径应小于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可以鉴定出菌落为黑色的具有金属光泽的大肠杆菌菌落,因此该小组通过统计黑色菌落的数目,计算出单位体积样品中大肠杆菌数目。由于培养基中两个或多个大肠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只能观察到一个菌落,因此理论上他们的统计值比实际值偏低。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二氧化碳、酒精以及大肠杆菌鉴定的原理,能够分析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会导致结果偏小的原因。
12.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将获得的幼蚕组织先______,并用______酶短时处理以便获得单个细胞。
(2)在培养获得单个细胞时,为避免杂菌污染,除对培养液和用具进行无菌处理以外,还应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培养过程中,发现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此现象称为______。
(3)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培养的家蚕细胞时,需要运载体协助,而运载体一般不选择______(噬菌体、昆虫病毒),原因是______。
(4)导入成功后,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是否成功表达,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若有______出现,表明目的基因已经表达成功。
【答案】 (1). 剪碎 (2). 胰蛋白 (3). 抗生素 (4). 接触抑制 (5). 噬菌体 (6). 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细菌而不是家蚕 (7).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8). 杂交带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若有杂交带出现,表明目的基因已经表达成功;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要想获得单个动物细胞,需将获得的动物组织先剪碎;并用胰蛋白酶短时处理。
(2)在培养获得的单个细胞时,为避免杂菌污染,除对培养液和用具进行无菌处理以外,还应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的抗生素;培养细胞过程中,发现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此现象称为接触抑制。
(3)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细菌而不是家蚕;因此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培养的家蚕细胞时,运载体一般不选择噬菌体。
(4)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可以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若有杂交带出现,表明目的基因已经表达成功
【点睛】易错点:导入目的基因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可以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若有杂交带出现,表明目的基因已经表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