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19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5月)全真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泰安市2019年5月高考全真模拟题
理科综合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其组成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核中存在糖类以及核酸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的结构
B. 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上不存在转运麦芽糖的载体蛋白
C. 酵母菌中的内质网是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蛋白质的细胞器
D. 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内的,但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
2、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3、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详解】A、细胞核中存在染色质(染色体),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并且DNA和RNA的组成单位都含有糖类,分别是脱氧核糖和核糖,正确;
B、葡萄糖属于单糖、可通过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被细胞吸收,而麦芽糖属于二糖、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所以在动物细胞细胞膜上存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而不存在转运麦芽糖的载体蛋白,正确;
C、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体内有分化的细胞器,蛋白质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的场所是高尔基体,错误;
D、溶酶体内呈酸性,有许多水解酶,因此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内的,溶酶体内H+浓度高,所以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正确;
故选C。
2.下列有关细胞代谢过程中的水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菌细胞中的核糖体和细胞核在其生命活动中都可以产生水
B.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会消耗水但无水产生
C.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O2在线粒体基质中反应产生水
D.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的渗透压随吸水过程逐渐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许多细胞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水分,如多肽的合成,葡糖糖、脂肪的氧化分解,光合作用过程、呼吸作用过程都能产生水。
光合作用
光反应 场所:类囊体薄膜
2H2O—光→ 4[H]+O2
ADP+Pi(光能,酶)→ATP
暗反应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C5→(酶)2C3
2C3+4([H])→(CH2O)+C5+H2O
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
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
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
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A、真菌细胞中的核糖体上进行多肽合成时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产生水,细胞核中DNA分子合成时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结合,产生水,正确;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光反应阶段消耗水,暗反应阶段合成C5: 2C3+4([H])→(CH2O)+C5+H2O ,产生水,错误;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O2在线粒体内膜上反应产生水,不是线粒体基质,错误;
D、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吸水,细胞内渗透压减小,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细胞才进行Na+、K+的跨膜运输
B.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的
C. 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物质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始终呈正相关
D. 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即可完成,不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
小分子: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详解】A、在静息电位产生时,钾离子外流,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正确;
C、细胞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还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不仅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也与载体数量有关,错误;
D、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并且需要消耗能量,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人体和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秋季,华北地区的杨树叶片中赤霉素的含量降低,脱落酸含量升高
B. 人在炎热环境中主要通过神经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主要途径是增加散热
C. 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现象都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等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 。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 。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 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脱落酸作用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华北地区的秋季植物脱落酸含量升高,树叶脱落,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和萌发,此时赤霉素含量降低,植物代谢降低,正确;
B、人在炎热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的主要手段是增加散热,通过神经调节完成,正确;
C、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事例为: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现象,正确;
D、下丘脑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但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错误;
故选D。
5.下列实践活动中采取的相关措施或方法不科学的是
A. 在油菜花期喷洒一定浓度2,4-D溶液可防止连续阴雨天气造成的减产
B. 调查野外某些小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
C.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可以从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等方面入手
D. 在农田中放养适量的青蛙和无毒蛇,可以达到防治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 活动范围不大的生物,如植物、松毛虫等适用于样方法;
对于鱼等活动范围大的要用标志重捕法。
2. ① 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②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详解】A、2,4-D是生长素类似物,适宜浓度的2,4-D溶液可防止落花落果,适合有花果类植物,不适合油菜,错误;
B、活动范围不大的生物可以采用样方法,一些小动物活动比如松毛虫,活动范围较小,适用于样方法,正确;
C、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可以从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等方面入手,正确;
D、青蛙、蛇可以捕食农业害虫,因此在水稻田中放养适量的青蛙和蛇可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正确;
故选A。
6.下图1是某家庭有关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的遗传系谱图,图2是另一家庭有关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图。已知两种遗传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两个家庭的成员均不携带对方家庭所患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A. 图1中3号的致病基因来自1号和2号
B. 图1中4号的基因型是AA或Aa
C. 若图1中4号与图2中Ⅲ号婚配,则他们生出一个携带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男孩的概率是1/12
D. 若图1中5号与图2中Ⅲ号婚配,则他们生出一个携带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女孩的概率是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相关的知识。据图判断,图甲中1、2号个体正常,女儿3号患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图中Ⅰ、Ⅱ个体正常,儿子Ⅳ号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根据题意,甲病和乙病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伴X染色体遗传病,因此乙病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图1中由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2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3号、5号个体基因型为aa,故3号的致病基因来自1、2号,正确;
B、图1中,1、2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 ,4号表现型正常,基因型是1/2AA,1/2Aa,正确;
C、若图1中4号基因型是1/3AA,2/3Aa,图2中Ⅲ号携带色盲基因的概率为1/2,1/2XBXb,两者婚配,则他们生出一个携带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男孩的概率是2/3×1/2×1/2×1/4=1/24,错误;
D、若图1中5号基因型为aa, 图2中Ⅲ号携带色盲基因的概率为1/2,1/2XBXb,两者婚配,则他们生出一个携带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女孩的概率是1/2×1/2×1/2=1/8,正确;
故选C。
7.为了确定合理放牧强度,实现对草地的可持续利用,科研人员在西北某地草原牧场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放牧强度
物种丰富度(相对值)
草地地上总生物量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轻度放牧
28
25
22
165
140
140
中度放牧
26
24
22
150
145
149
重度放牧
25
23
18
155
110
105
(1)调查草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采用________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2)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由表中物种丰富度的实验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草地地上总生物量实验结果可推测,要使该草地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______________放牧强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草地的生物群落与它的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 (1).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很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2). 取样器取样 (3).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 随放牧强度的增强和放牧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 (5). 中度 (6). 随放牧时间的延长,中度放牧的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的变化最小(或影响不大) (7). 无机环境
【解析】
【分析】
1.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调查一般用样方法,一些活动性较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2.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和放牧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随放牧时间的延长,中度放牧时草地植物地上总生物量变化最小,所以要使西北某地草原牧场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中度放牧强度。
【详解】(1)活动范围不大的生物,如植物、松毛虫等适用于样方法;对于鱼等活动范围大的要用标志重捕法。由于许多土壤小动物有很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放牧强度的增强和放牧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
(3)要使草地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中度放牧量,因为随着放牧时间的延长,中度放牧的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的变化最小;
(4)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草原生态系统是指该草地的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点睛】本题以探究“确定合理放牧强度”为题,考查了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物种丰富度的定义,草原生态系统的意义等相关知识点,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
8.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研究环境条件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测定了同一株小麦两种不同向光角度的叶片(接收直射光照面积不同)午后(此时小麦出现“午睡”现象)的部分指标,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净光合速率
叶片温度
胞间CO2浓度
直立叶
12.9
37.5
245
平展叶
8.8
37.7
264
(1)根据表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直立叶和平展叶的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说明二者的气孔开度____________,但平展叶的净光台速率却明显低于直立叶的,此时二者胞间C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说明由气孔开闭引起的胞间CO2浓度不足________(填“是”或“不是”)造成“午睡”现象出现的唯一因素。
(2)D1是一种对光系统Ⅱ活性起调节作用的关键蛋白,科研人员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并推测午间较强光照可能会导致由色素和蛋白质组成的光系统Ⅱ受损。
由上图中结果可知,午间较强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麦出现“午睡”现象。试推测,水杨酸(SA)对小麦午间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研究,下面提出的关于农业生产中通过减轻“午睡”现象来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合理的是________(多选)。
A.培育较强光照下D1基因表达量高的小麦品种
B.增加CO2量的供应,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原料
C.大量供水,保证小麦有充足的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D.在中午光照强度达到最大之前向小麦喷洒适宜浓度的水杨酸
【答案】 (1). 基本相同 (2). 平展叶的高于直立叶的 (3). 不是 (4). 使细胞中D1蛋白的含量降低,导致光系统II活性降低 (5). SA能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降低及光系统II活性降低的程度,缓解小麦的“午睡”现象 (6). AD
【解析】
【分析】
植物蒸腾作用旺盛会导致叶片气孔开度下降,气孔开度下降又引起细胞吸收的CO2减少,导致叶肉细胞间的CO2不足,使午后小麦光合速率降低。根据表格中数据显示,直立叶和平展叶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直立叶净光合速率大于平展叶的净光合速率,但直立叶胞间CO2浓度小于平展叶的胞间CO2浓度;图1显示,较强光照会导致D1蛋白含量下降,图2说明喷洒适宜浓度的SA会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降低,对小麦的“午睡” 现象起到缓解作用,据此,若要减少“午睡”现象提高小麦产量,从外源因素考虑,可喷洒适宜浓度的水杨酸,从分子水平考虑,可通过提高D1蛋白的含量来实现,据此作答。
【详解】(1)据图所示,直立叶和平展叶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因此二者的气孔开度基本相同,但平展叶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直立叶,而胞间CO2浓度是平展叶高于直立叶的,说明气孔开闭引起的胞间CO2浓度不足不是造成“午睡”现象的唯一因素。
(2)强光照使细胞中D1蛋白的含量降低,引起光系统Ⅱ发生损伤,导致光系统II活性降低,光反应的速率下降;图1中数据显示,强光照会导致D1含量下降,因此“午睡”原因可能是午间较强光照使细胞中D1蛋白的含量降低,从而导致光系统Ⅱ活性降低。根据图2中D1蛋白含量所示,可推测经SA处理后,能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及光系统Ⅱ活性降低程度,缓解小麦的“午睡”现象。
(3)通过减轻“午睡”现象来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合理的是:
A、由于正常植物“午睡”原因可能是午间较强光照使细胞中D1蛋白的含量降低,从而导致光系统Ⅱ活性降低,因此培育较强光照下D1基因表达量高的小麦品种,可以缓解此现象,正确;
B、由题(1)可知,气孔开闭引起的胞间CO2浓度不足不是造成“午睡”现象的唯一因素,因此增加CO2量的供应,不能缓解此现象,错误;
C、此时供水不能缓解,错误;
D、图2说明喷洒适宜浓度的SA会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降低,对小麦的“午睡” 现象起到缓解作用,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以“环境条件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背景,结合反映实验处理和结果信息的表格,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题干,根据图中数据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和判断,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9.研究发现动物体内的胰岛素还具有减轻缺糖、缺氧对神经元造成的损伤的功能。研究人员将生理状态良好的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随机均分为3组,并作如下处理。请完善以下实验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1)第1组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5h;第2组先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h,再置于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0.5h;第3组先在适宜条件下用________的培养液培养1h,再置于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0.5h。这三组神经元细胞分别经过上述处理后,同时在__________的条件下继续培养24h。各组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
时间(h)
存活率(%)
组别
0
6
12
24
1
98
96
95
94
2
85
78
71
62
3
88
83
78
74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说明胰岛素能减轻缺糖、缺氧对神经元造成的损伤?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与动物体内血糖调节的激素,除胰岛素外,还有__________;它们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稳定的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含有适宜浓度的胰岛素 (2). 适宜且相同 (3). 能 (4). (在各测定时间)第3组细胞的存活率均高于第2组的 (5).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6). (负)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1. 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胰岛素的反馈调节机制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血糖降低又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2. 本实验为验证;胰岛素能减轻缺糖缺氧对神经元造成的损伤,设置了三组:1组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5h,设置1组目的是与2组形成对照,由表中数据分析可得,2组和3组相比,3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2组细胞存活率,所以说明3组是加入了胰岛素,实验方法为:先在适宜条件下用含适宜浓度胰岛素的培养液培养1h,再置于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0.5h。
【详解】(1)本实验为验证;胰岛素能减轻缺糖缺氧对神经元造成的损伤,由表可知,设置了三组,分别检测0h、6h、12 h、和24 h各组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结果是1组存活率最高,为参照值:1组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5h,设置1组目的是与2组形成对照,由表中数据分析可得,2组和3组相比,3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B组细胞存活率,所以说明3组是加入了胰岛素,实验方法为:先在适宜条件下用含适宜浓度胰岛素的培养液培养1h,再置于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0.5h。这三组神经元细胞分别经过上述处理后,同时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培养24h。
(2)根据表中数据可以说明胰岛素能减轻缺糖、缺氧对神经元造成的损伤,因为(在各测定时间)第3组细胞的存活率均高于第2组的。
(3)参与动物体内血糖调节的激素,除胰岛素外,还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但胰岛素是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它们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稳定的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点,解题要点是对血糖调节过程的识记,并能完成对实验设计方案的完善和补充。要注意实验设计中对照性原则的运用,由于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
10.某种植物的红花由基因M控制,白花由基因m控制,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N、n对该植物花色的表达有影响,NN使花色完全消失而表现为白花,Nn使花色减弱而表现为粉红花,且基因M、m与基因N、n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纯种白花植株与纯种红花植株作亲本杂交,F1全为双杂合粉红花植株,F1再自交产生F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2)F2的白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若让F2中的全部粉红花植株自交,则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3)若将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则所得植株中纯种红花类型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4)某同学欲通过测交实验来鉴定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请判断该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mmNN 、MMnn (2). 红花:粉红花:白花=3:6: 7 (3). 4/7 (4). 红花:粉红花:白花=5:10:9 (5). 0 (6). 不可行;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中mmN_、mmnn两者的测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基因M、m与基因N、n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再根据“红花由基因M控制,白花由基因m控制,且NN使花色完全消失而表现为白花,Nn使花色减弱而表现为粉红花”,红花的基因型为nnM_,粉红花的基因型为NnM_,白花的基因型NN_ _、Nnmm和nnmm。让纯种白花植株(NNmm)与纯种红花植株(nnMM)作亲本杂交,F1全为双杂合粉红花植株(NnMm),F1再自交产生F2,F2中有红花(nnM_)、粉红花(NnM_)和白花,其表现型比例=(1/4×3/4):(2/4×3/4):(1-1/4×3/4-2/4×3/4)=3:6:7。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NNmm(白花)和 nnMM(红花),由于F1为双杂合的粉红花(NnMm),所以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粉红花:白花=3:6:7。
(2)F2白花植株共占7份,其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有NNMM、NNmm、nnmm,各占1份,所占的比例为3/7,所以其杂合子占4/7。若让F2中全部粉红花植株(1/3NnMM、2/3NnMm)自交,则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nnM_):粉红花(NnM_):白花=(1/3×1/4+2/3×1/4×3/4):(1/3×2/4+2/3×2/4×3/4):(1-1/3×1/4+2/3×1/4×3/4-1/3×2/4+2/3×2/4×3/4)=5:10:9。
(3)若将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则所得植株都是单倍体,不存在纯种抗病类型。
(4)由于 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NN_ _、Nnmm和nnmm,其中后两者的测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所以不能通过测交实验来鉴定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
【点睛】关键:一是根据题意确定三种表现型对应基因型;二是充分利用分离定律的思想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其次是易错题(3)小题,原物种为二倍体产生的单倍体没有纯合子和杂合子之分,因为个体细胞内只含一个染色体组,不同基因都是成单的。
11.β-胡萝卜素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天然色素类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地用作食品、饮料、饲料的添加剂。下图表示从产胡萝卜素的酵母菌菌体或胡萝卜中提取、获得胡萝卜素的操作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发酵罐内培养酵母菌R时,向培养基中添加玉米粉和豆饼的目的主要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______。培养过程中,除了控制好温度等条件外,还要适时通入无菌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中A过程是_____________,该过程应控制好温度和处理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萃取过程所用的有机溶剂都是易燃物,若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所以该过程宜采用的加热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B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外,还可采用酶解法来提取胡萝卜素,此时,应该将胡萝卜制成胡萝卜泥,然后加入适量且温度相同的_________反应一段时间,以达到去除细胞壁的目的。
【答案】 (1). 碳源和氢源 (2). 促进酵母菌R大量繁殖 (3). 干燥 (4). 防止胡萝卜素分解 (5). 水浴加热 (6). 过滤 (7). 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 (8).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解析】
【分析】
题图中有两条路线,分别表示从产胡萝卜素的酵母菌菌体和从胡萝卜中提取、获得胡萝卜素的操作流程,从酵母菌体中提取,需要涉及到微生物培养,使用直接从胡萝卜中提取需要经历粉碎、干燥,之后分别将收集到含有胡萝卜素的培养液和干燥后的胡萝卜经过萃取、过滤、浓缩、最终鉴定提取到的胡萝卜素的纯度。
【详解】(1)微生物酵母菌的培养要提供生物所需的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向培养基中添加玉米粉和豆饼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培养过程中,要适时通入无菌空气的目的是使菌体处于有氧呼吸状态,有利于酵母菌R快速大量繁殖。
(2)胡萝卜粉碎之后,使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之前,必须对胡萝卜样品进行干燥处理,为保证胡萝卜素不被破坏,要注意温度和时间,以防止胡萝卜素分解;由于胡萝卜素是脂溶性植物色素,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乙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所以常用有机溶剂萃取胡萝卜素,有机溶剂用明火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所以要采用水浴加热。
(3)图中B过程是对实验材料萃取后,要进行的是过滤处理,可以去除萃取液中的不溶物,便于后续对色素的提取。
(4)植物细胞细胞壁的的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加入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有利于去除细胞壁。
【点睛】本题以“胡萝卜素的提取”为线索,考查了微生物培养、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的步骤和原理,以及使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分解植物细胞壁等相关知识,考查的细节较多,难度不大,需要考生识记、掌握。
12.下图是研究人员利用PCR技术检测受检人是否携带HIV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图中所示引物时,应满足要求:
①引物自身不能存在互补配对序列,以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引物之间不能存在互补配对序列,以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引物只能和HIV逆转录形成的DNA序列互补配对。
(2)在PCR反应体系中,除具备缓冲液和引物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所用T4DNA连接酶能连接的末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含有标记基因,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这类基因通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IV携带者T细胞中的核DNA能指导合成HIV的蛋白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引物自身通过折叠形成双链区 (2). 两引物结合成双链 (3). Taq酶、模板DNA分子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4). 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5). 鉴別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6). 抗生素抗性基因 (7). HIV的RNA逆转录出的DNA能整合到HIV携带者T细胞的核DNA中,且能被正常转录、翻译
【解析】
【分析】
1. HIV是典型的RNA病毒,遗传物质为RNA(核糖核酸),其单体为核糖核苷酸;HIV携带者T细胞的核DNA能指导合成HIV的蛋白质,是因为HIV的RNA通过逆转录形成DNA,然后整合到T细胞的核DNA中,经过正常转录和翻译,从而合成蛋白质。
2. 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应具备:
启动子:RNA酶的结合部位
终止子: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短片段,转录结束的标志
目的基因:该实验的目的和核心
标记基因:共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复制原点:DNA复制起点,即DNA聚合酶结合位点
【详解】(1)①引物自身不能存在互补配对序列,避免引物自身通过折叠形成双链区;
②引物之间不能存在互补配对序列,避免两引物结合成双链。
(2)在PCR反应体系中,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四种脱氧核苷酸,模板DNA分子、缓冲液和引物等。
(3) DNA连接酶是连接DNA链3‘-OH末端和,另一DNA链的5’-P末端,使二者生成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成完整的链。所用T4DNA连接酶能连接的末端是黏性末端和平末端。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含有标记基因,其作用是鉴別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这类基因通常是抗生素抗性基因。
(4)HIV携带者T细胞中的核DNA能指导合成HIV的蛋白质,是因为HIV的RNA通过逆转录形成DNA,然后整合到T细胞的核DNA中,经过正常转录和翻译,从而合成蛋白质。
【点睛】该题考查了HIV病毒的特点,病毒的侵染繁殖机制,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识记,包括:
1、提取目的基因
获取目的基因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一步。如植物的抗病(抗病毒 抗细菌)基因,
种子的贮藏蛋白的基因,以及人的胰岛素基因干扰素基因等,都是目的基因。用鸟枪法获得目的基因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是工作量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又由于真核细胞的基因含有不表达的DNA片段,一般使用人工合成的方法。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如果以质粒作为运载体,首先要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质粒,使质粒出现一个缺口,露出黏性末端。然后用同一种限制酶切断目的基因,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部分限制性内切酶可切割出平末端,拥有相同效果)。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三步。目的基因的片段与运载体在生物体外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后,下一步是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中进行扩增。
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这是基因工程的第四步工作。
理科综合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其组成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核中存在糖类以及核酸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的结构
B. 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上不存在转运麦芽糖的载体蛋白
C. 酵母菌中的内质网是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蛋白质的细胞器
D. 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内的,但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
2、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3、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详解】A、细胞核中存在染色质(染色体),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并且DNA和RNA的组成单位都含有糖类,分别是脱氧核糖和核糖,正确;
B、葡萄糖属于单糖、可通过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被细胞吸收,而麦芽糖属于二糖、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所以在动物细胞细胞膜上存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而不存在转运麦芽糖的载体蛋白,正确;
C、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体内有分化的细胞器,蛋白质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的场所是高尔基体,错误;
D、溶酶体内呈酸性,有许多水解酶,因此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内的,溶酶体内H+浓度高,所以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正确;
故选C。
2.下列有关细胞代谢过程中的水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菌细胞中的核糖体和细胞核在其生命活动中都可以产生水
B.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会消耗水但无水产生
C.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O2在线粒体基质中反应产生水
D.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的渗透压随吸水过程逐渐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许多细胞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水分,如多肽的合成,葡糖糖、脂肪的氧化分解,光合作用过程、呼吸作用过程都能产生水。
光合作用
光反应 场所:类囊体薄膜
2H2O—光→ 4[H]+O2
ADP+Pi(光能,酶)→ATP
暗反应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C5→(酶)2C3
2C3+4([H])→(CH2O)+C5+H2O
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
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
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
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A、真菌细胞中的核糖体上进行多肽合成时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产生水,细胞核中DNA分子合成时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结合,产生水,正确;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光反应阶段消耗水,暗反应阶段合成C5: 2C3+4([H])→(CH2O)+C5+H2O ,产生水,错误;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O2在线粒体内膜上反应产生水,不是线粒体基质,错误;
D、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吸水,细胞内渗透压减小,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细胞才进行Na+、K+的跨膜运输
B.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的
C. 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物质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始终呈正相关
D. 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即可完成,不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
小分子: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详解】A、在静息电位产生时,钾离子外流,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正确;
C、细胞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还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不仅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也与载体数量有关,错误;
D、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并且需要消耗能量,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人体和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秋季,华北地区的杨树叶片中赤霉素的含量降低,脱落酸含量升高
B. 人在炎热环境中主要通过神经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主要途径是增加散热
C. 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现象都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等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 。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 。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 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脱落酸作用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华北地区的秋季植物脱落酸含量升高,树叶脱落,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和萌发,此时赤霉素含量降低,植物代谢降低,正确;
B、人在炎热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的主要手段是增加散热,通过神经调节完成,正确;
C、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事例为: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现象,正确;
D、下丘脑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但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错误;
故选D。
5.下列实践活动中采取的相关措施或方法不科学的是
A. 在油菜花期喷洒一定浓度2,4-D溶液可防止连续阴雨天气造成的减产
B. 调查野外某些小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
C.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可以从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等方面入手
D. 在农田中放养适量的青蛙和无毒蛇,可以达到防治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 活动范围不大的生物,如植物、松毛虫等适用于样方法;
对于鱼等活动范围大的要用标志重捕法。
2. ① 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②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详解】A、2,4-D是生长素类似物,适宜浓度的2,4-D溶液可防止落花落果,适合有花果类植物,不适合油菜,错误;
B、活动范围不大的生物可以采用样方法,一些小动物活动比如松毛虫,活动范围较小,适用于样方法,正确;
C、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可以从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等方面入手,正确;
D、青蛙、蛇可以捕食农业害虫,因此在水稻田中放养适量的青蛙和蛇可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正确;
故选A。
6.下图1是某家庭有关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的遗传系谱图,图2是另一家庭有关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图。已知两种遗传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两个家庭的成员均不携带对方家庭所患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A. 图1中3号的致病基因来自1号和2号
B. 图1中4号的基因型是AA或Aa
C. 若图1中4号与图2中Ⅲ号婚配,则他们生出一个携带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男孩的概率是1/12
D. 若图1中5号与图2中Ⅲ号婚配,则他们生出一个携带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女孩的概率是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相关的知识。据图判断,图甲中1、2号个体正常,女儿3号患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图中Ⅰ、Ⅱ个体正常,儿子Ⅳ号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根据题意,甲病和乙病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伴X染色体遗传病,因此乙病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图1中由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2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3号、5号个体基因型为aa,故3号的致病基因来自1、2号,正确;
B、图1中,1、2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 ,4号表现型正常,基因型是1/2AA,1/2Aa,正确;
C、若图1中4号基因型是1/3AA,2/3Aa,图2中Ⅲ号携带色盲基因的概率为1/2,1/2XBXb,两者婚配,则他们生出一个携带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男孩的概率是2/3×1/2×1/2×1/4=1/24,错误;
D、若图1中5号基因型为aa, 图2中Ⅲ号携带色盲基因的概率为1/2,1/2XBXb,两者婚配,则他们生出一个携带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女孩的概率是1/2×1/2×1/2=1/8,正确;
故选C。
7.为了确定合理放牧强度,实现对草地的可持续利用,科研人员在西北某地草原牧场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放牧强度
物种丰富度(相对值)
草地地上总生物量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轻度放牧
28
25
22
165
140
140
中度放牧
26
24
22
150
145
149
重度放牧
25
23
18
155
110
105
(1)调查草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采用________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2)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由表中物种丰富度的实验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草地地上总生物量实验结果可推测,要使该草地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______________放牧强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草地的生物群落与它的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 (1).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很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2). 取样器取样 (3).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 随放牧强度的增强和放牧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 (5). 中度 (6). 随放牧时间的延长,中度放牧的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的变化最小(或影响不大) (7). 无机环境
【解析】
【分析】
1.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调查一般用样方法,一些活动性较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2.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和放牧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随放牧时间的延长,中度放牧时草地植物地上总生物量变化最小,所以要使西北某地草原牧场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中度放牧强度。
【详解】(1)活动范围不大的生物,如植物、松毛虫等适用于样方法;对于鱼等活动范围大的要用标志重捕法。由于许多土壤小动物有很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放牧强度的增强和放牧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
(3)要使草地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中度放牧量,因为随着放牧时间的延长,中度放牧的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的变化最小;
(4)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草原生态系统是指该草地的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点睛】本题以探究“确定合理放牧强度”为题,考查了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物种丰富度的定义,草原生态系统的意义等相关知识点,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
8.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研究环境条件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测定了同一株小麦两种不同向光角度的叶片(接收直射光照面积不同)午后(此时小麦出现“午睡”现象)的部分指标,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净光合速率
叶片温度
胞间CO2浓度
直立叶
12.9
37.5
245
平展叶
8.8
37.7
264
(1)根据表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直立叶和平展叶的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说明二者的气孔开度____________,但平展叶的净光台速率却明显低于直立叶的,此时二者胞间C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说明由气孔开闭引起的胞间CO2浓度不足________(填“是”或“不是”)造成“午睡”现象出现的唯一因素。
(2)D1是一种对光系统Ⅱ活性起调节作用的关键蛋白,科研人员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并推测午间较强光照可能会导致由色素和蛋白质组成的光系统Ⅱ受损。
由上图中结果可知,午间较强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麦出现“午睡”现象。试推测,水杨酸(SA)对小麦午间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研究,下面提出的关于农业生产中通过减轻“午睡”现象来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合理的是________(多选)。
A.培育较强光照下D1基因表达量高的小麦品种
B.增加CO2量的供应,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原料
C.大量供水,保证小麦有充足的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D.在中午光照强度达到最大之前向小麦喷洒适宜浓度的水杨酸
【答案】 (1). 基本相同 (2). 平展叶的高于直立叶的 (3). 不是 (4). 使细胞中D1蛋白的含量降低,导致光系统II活性降低 (5). SA能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降低及光系统II活性降低的程度,缓解小麦的“午睡”现象 (6). AD
【解析】
【分析】
植物蒸腾作用旺盛会导致叶片气孔开度下降,气孔开度下降又引起细胞吸收的CO2减少,导致叶肉细胞间的CO2不足,使午后小麦光合速率降低。根据表格中数据显示,直立叶和平展叶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直立叶净光合速率大于平展叶的净光合速率,但直立叶胞间CO2浓度小于平展叶的胞间CO2浓度;图1显示,较强光照会导致D1蛋白含量下降,图2说明喷洒适宜浓度的SA会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降低,对小麦的“午睡” 现象起到缓解作用,据此,若要减少“午睡”现象提高小麦产量,从外源因素考虑,可喷洒适宜浓度的水杨酸,从分子水平考虑,可通过提高D1蛋白的含量来实现,据此作答。
【详解】(1)据图所示,直立叶和平展叶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因此二者的气孔开度基本相同,但平展叶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直立叶,而胞间CO2浓度是平展叶高于直立叶的,说明气孔开闭引起的胞间CO2浓度不足不是造成“午睡”现象的唯一因素。
(2)强光照使细胞中D1蛋白的含量降低,引起光系统Ⅱ发生损伤,导致光系统II活性降低,光反应的速率下降;图1中数据显示,强光照会导致D1含量下降,因此“午睡”原因可能是午间较强光照使细胞中D1蛋白的含量降低,从而导致光系统Ⅱ活性降低。根据图2中D1蛋白含量所示,可推测经SA处理后,能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及光系统Ⅱ活性降低程度,缓解小麦的“午睡”现象。
(3)通过减轻“午睡”现象来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合理的是:
A、由于正常植物“午睡”原因可能是午间较强光照使细胞中D1蛋白的含量降低,从而导致光系统Ⅱ活性降低,因此培育较强光照下D1基因表达量高的小麦品种,可以缓解此现象,正确;
B、由题(1)可知,气孔开闭引起的胞间CO2浓度不足不是造成“午睡”现象的唯一因素,因此增加CO2量的供应,不能缓解此现象,错误;
C、此时供水不能缓解,错误;
D、图2说明喷洒适宜浓度的SA会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降低,对小麦的“午睡” 现象起到缓解作用,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以“环境条件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背景,结合反映实验处理和结果信息的表格,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题干,根据图中数据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和判断,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9.研究发现动物体内的胰岛素还具有减轻缺糖、缺氧对神经元造成的损伤的功能。研究人员将生理状态良好的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随机均分为3组,并作如下处理。请完善以下实验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1)第1组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5h;第2组先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h,再置于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0.5h;第3组先在适宜条件下用________的培养液培养1h,再置于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0.5h。这三组神经元细胞分别经过上述处理后,同时在__________的条件下继续培养24h。各组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
时间(h)
存活率(%)
组别
0
6
12
24
1
98
96
95
94
2
85
78
71
62
3
88
83
78
74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说明胰岛素能减轻缺糖、缺氧对神经元造成的损伤?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与动物体内血糖调节的激素,除胰岛素外,还有__________;它们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稳定的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含有适宜浓度的胰岛素 (2). 适宜且相同 (3). 能 (4). (在各测定时间)第3组细胞的存活率均高于第2组的 (5).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6). (负)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1. 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胰岛素的反馈调节机制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血糖降低又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2. 本实验为验证;胰岛素能减轻缺糖缺氧对神经元造成的损伤,设置了三组:1组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5h,设置1组目的是与2组形成对照,由表中数据分析可得,2组和3组相比,3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2组细胞存活率,所以说明3组是加入了胰岛素,实验方法为:先在适宜条件下用含适宜浓度胰岛素的培养液培养1h,再置于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0.5h。
【详解】(1)本实验为验证;胰岛素能减轻缺糖缺氧对神经元造成的损伤,由表可知,设置了三组,分别检测0h、6h、12 h、和24 h各组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结果是1组存活率最高,为参照值:1组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5h,设置1组目的是与2组形成对照,由表中数据分析可得,2组和3组相比,3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B组细胞存活率,所以说明3组是加入了胰岛素,实验方法为:先在适宜条件下用含适宜浓度胰岛素的培养液培养1h,再置于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0.5h。这三组神经元细胞分别经过上述处理后,同时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培养24h。
(2)根据表中数据可以说明胰岛素能减轻缺糖、缺氧对神经元造成的损伤,因为(在各测定时间)第3组细胞的存活率均高于第2组的。
(3)参与动物体内血糖调节的激素,除胰岛素外,还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但胰岛素是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它们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稳定的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点,解题要点是对血糖调节过程的识记,并能完成对实验设计方案的完善和补充。要注意实验设计中对照性原则的运用,由于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
10.某种植物的红花由基因M控制,白花由基因m控制,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N、n对该植物花色的表达有影响,NN使花色完全消失而表现为白花,Nn使花色减弱而表现为粉红花,且基因M、m与基因N、n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纯种白花植株与纯种红花植株作亲本杂交,F1全为双杂合粉红花植株,F1再自交产生F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2)F2的白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若让F2中的全部粉红花植株自交,则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3)若将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则所得植株中纯种红花类型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4)某同学欲通过测交实验来鉴定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请判断该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mmNN 、MMnn (2). 红花:粉红花:白花=3:6: 7 (3). 4/7 (4). 红花:粉红花:白花=5:10:9 (5). 0 (6). 不可行;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中mmN_、mmnn两者的测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基因M、m与基因N、n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再根据“红花由基因M控制,白花由基因m控制,且NN使花色完全消失而表现为白花,Nn使花色减弱而表现为粉红花”,红花的基因型为nnM_,粉红花的基因型为NnM_,白花的基因型NN_ _、Nnmm和nnmm。让纯种白花植株(NNmm)与纯种红花植株(nnMM)作亲本杂交,F1全为双杂合粉红花植株(NnMm),F1再自交产生F2,F2中有红花(nnM_)、粉红花(NnM_)和白花,其表现型比例=(1/4×3/4):(2/4×3/4):(1-1/4×3/4-2/4×3/4)=3:6:7。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NNmm(白花)和 nnMM(红花),由于F1为双杂合的粉红花(NnMm),所以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粉红花:白花=3:6:7。
(2)F2白花植株共占7份,其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有NNMM、NNmm、nnmm,各占1份,所占的比例为3/7,所以其杂合子占4/7。若让F2中全部粉红花植株(1/3NnMM、2/3NnMm)自交,则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nnM_):粉红花(NnM_):白花=(1/3×1/4+2/3×1/4×3/4):(1/3×2/4+2/3×2/4×3/4):(1-1/3×1/4+2/3×1/4×3/4-1/3×2/4+2/3×2/4×3/4)=5:10:9。
(3)若将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则所得植株都是单倍体,不存在纯种抗病类型。
(4)由于 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NN_ _、Nnmm和nnmm,其中后两者的测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所以不能通过测交实验来鉴定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
【点睛】关键:一是根据题意确定三种表现型对应基因型;二是充分利用分离定律的思想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其次是易错题(3)小题,原物种为二倍体产生的单倍体没有纯合子和杂合子之分,因为个体细胞内只含一个染色体组,不同基因都是成单的。
11.β-胡萝卜素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天然色素类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地用作食品、饮料、饲料的添加剂。下图表示从产胡萝卜素的酵母菌菌体或胡萝卜中提取、获得胡萝卜素的操作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发酵罐内培养酵母菌R时,向培养基中添加玉米粉和豆饼的目的主要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______。培养过程中,除了控制好温度等条件外,还要适时通入无菌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中A过程是_____________,该过程应控制好温度和处理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萃取过程所用的有机溶剂都是易燃物,若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所以该过程宜采用的加热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B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外,还可采用酶解法来提取胡萝卜素,此时,应该将胡萝卜制成胡萝卜泥,然后加入适量且温度相同的_________反应一段时间,以达到去除细胞壁的目的。
【答案】 (1). 碳源和氢源 (2). 促进酵母菌R大量繁殖 (3). 干燥 (4). 防止胡萝卜素分解 (5). 水浴加热 (6). 过滤 (7). 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 (8).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解析】
【分析】
题图中有两条路线,分别表示从产胡萝卜素的酵母菌菌体和从胡萝卜中提取、获得胡萝卜素的操作流程,从酵母菌体中提取,需要涉及到微生物培养,使用直接从胡萝卜中提取需要经历粉碎、干燥,之后分别将收集到含有胡萝卜素的培养液和干燥后的胡萝卜经过萃取、过滤、浓缩、最终鉴定提取到的胡萝卜素的纯度。
【详解】(1)微生物酵母菌的培养要提供生物所需的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向培养基中添加玉米粉和豆饼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培养过程中,要适时通入无菌空气的目的是使菌体处于有氧呼吸状态,有利于酵母菌R快速大量繁殖。
(2)胡萝卜粉碎之后,使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之前,必须对胡萝卜样品进行干燥处理,为保证胡萝卜素不被破坏,要注意温度和时间,以防止胡萝卜素分解;由于胡萝卜素是脂溶性植物色素,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乙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所以常用有机溶剂萃取胡萝卜素,有机溶剂用明火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所以要采用水浴加热。
(3)图中B过程是对实验材料萃取后,要进行的是过滤处理,可以去除萃取液中的不溶物,便于后续对色素的提取。
(4)植物细胞细胞壁的的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加入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有利于去除细胞壁。
【点睛】本题以“胡萝卜素的提取”为线索,考查了微生物培养、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的步骤和原理,以及使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分解植物细胞壁等相关知识,考查的细节较多,难度不大,需要考生识记、掌握。
12.下图是研究人员利用PCR技术检测受检人是否携带HIV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图中所示引物时,应满足要求:
①引物自身不能存在互补配对序列,以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引物之间不能存在互补配对序列,以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引物只能和HIV逆转录形成的DNA序列互补配对。
(2)在PCR反应体系中,除具备缓冲液和引物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所用T4DNA连接酶能连接的末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含有标记基因,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这类基因通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IV携带者T细胞中的核DNA能指导合成HIV的蛋白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引物自身通过折叠形成双链区 (2). 两引物结合成双链 (3). Taq酶、模板DNA分子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4). 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5). 鉴別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6). 抗生素抗性基因 (7). HIV的RNA逆转录出的DNA能整合到HIV携带者T细胞的核DNA中,且能被正常转录、翻译
【解析】
【分析】
1. HIV是典型的RNA病毒,遗传物质为RNA(核糖核酸),其单体为核糖核苷酸;HIV携带者T细胞的核DNA能指导合成HIV的蛋白质,是因为HIV的RNA通过逆转录形成DNA,然后整合到T细胞的核DNA中,经过正常转录和翻译,从而合成蛋白质。
2. 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应具备:
启动子:RNA酶的结合部位
终止子: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短片段,转录结束的标志
目的基因:该实验的目的和核心
标记基因:共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复制原点:DNA复制起点,即DNA聚合酶结合位点
【详解】(1)①引物自身不能存在互补配对序列,避免引物自身通过折叠形成双链区;
②引物之间不能存在互补配对序列,避免两引物结合成双链。
(2)在PCR反应体系中,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四种脱氧核苷酸,模板DNA分子、缓冲液和引物等。
(3) DNA连接酶是连接DNA链3‘-OH末端和,另一DNA链的5’-P末端,使二者生成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成完整的链。所用T4DNA连接酶能连接的末端是黏性末端和平末端。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含有标记基因,其作用是鉴別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这类基因通常是抗生素抗性基因。
(4)HIV携带者T细胞中的核DNA能指导合成HIV的蛋白质,是因为HIV的RNA通过逆转录形成DNA,然后整合到T细胞的核DNA中,经过正常转录和翻译,从而合成蛋白质。
【点睛】该题考查了HIV病毒的特点,病毒的侵染繁殖机制,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识记,包括:
1、提取目的基因
获取目的基因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一步。如植物的抗病(抗病毒 抗细菌)基因,
种子的贮藏蛋白的基因,以及人的胰岛素基因干扰素基因等,都是目的基因。用鸟枪法获得目的基因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是工作量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又由于真核细胞的基因含有不表达的DNA片段,一般使用人工合成的方法。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如果以质粒作为运载体,首先要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质粒,使质粒出现一个缺口,露出黏性末端。然后用同一种限制酶切断目的基因,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部分限制性内切酶可切割出平末端,拥有相同效果)。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三步。目的基因的片段与运载体在生物体外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后,下一步是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中进行扩增。
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这是基因工程的第四步工作。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