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19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

    2019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19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19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9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浙江省丽水市2019年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4分)
    1.生活垃圾通常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处置矿泉水瓶的正确方法是(    )
    A. 扔进有害垃圾桶       B. 扔进其他垃圾桶       C. 扔进可回收物垃圾桶       D. 看到应圾桶就扔选去
    【答案】 C
    【考点】材料制造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解答】矿泉水瓶属于废旧塑料,可以重新利用,因此应该扔进可回收物垃圾桶里;
    故答案为:C。
    2.2019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是我国第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这一天的丹相最接近图中(    )

    A.   新月               B. 上弦月              C. 满月               D. 下弦月
    【答案】 B
    【考点】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解答】月相是依照农历划分的,农历四月初八,属于上弦月;故B符合;
    故答案为:B。
    3.茶花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花期较长,花型秀美多样,萌果圆球形。茶花在分类上属于(   )

    A. 被子植物                           B. 裸子植物                           C. 蕨类植物                           D. 苔藓植物
    【答案】 A
    【考点】植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是当今世界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被子植物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并且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着。
    【解答】茶花能够开花、结果,属于被子植物;
    故答案为:A。
    4.国际千克原器作为质量计量标准,由铂依合金制成,科学家发现其质量有极微小变化。2019年5月20日,服役129年的国际千克原器退役,今后将使用普朗克常量来定义千克,以提高千克定义的精确性。下列关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铂依原子不做热运动,不具有内能
    B. 用铂依合金制作的原因之一是其耐磨损
    C. 保存在双层玻璃钟罩内有助于防氧化、防腐蚀
    D. 质量变化过程中,所含铂依合金的多少发生变化
    【答案】 A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内能,质量及其特点
    【解析】【分析】物体都由分子、原子和离子 组成(水由分子组成,铁由原子组成,盐由离子组成),而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且是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热运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0℃的情况下也会做热运动,内能就以热运动为基础),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内能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是分子无规运动能量总和的统计平均值。在没有外场的情形下分子无规运动的能量包括分子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以及分子内部运动的能量。
    【解答】A、铂依合金是固体,其分子依然运动,只是比较弱,任何物质在任何情况都有内能;故A错误;
    B、铂依合金固体在129年才发生极微小的变化,且铂依合金硬度较大,所以耐磨损;故B正确;
    C、铂依合金保存在双层玻璃钟罩内可以隔绝与空气的接触,可以防止铂依合金的氧化和腐蚀;故C正确;
    D、质量代表所含物质的多少,当铂依合金质量发生变化时,其含量一定发生改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5.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应填入的是(    )

    A. 原子                                     B. 中子                                     C. 电子                                     D. 质子
    【答案】 A
    【考点】构成物质的微粒
    【解析】【分析】原子指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状态中可以分割。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构成一般物质的最小单位,称为元素。
    【解答】由图可知,微观粒子中既能构成物质。又能形成离子的是原子;故A符合;
    故答案为:A。
    6.据统计,2018年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119次,与2017年相比,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下列关于地震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地震带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处 B.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C. 发生地震时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D. 现在已经能对地震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
    【答案】 B
    【考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地震,地震的防范和预报
    【解析】【分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A、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和边缘地带,其分布是不均匀的;故A错误;
    B、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力所致,而地震是内力导致的现象之一;故B正确;
    C、发生地震时要远离建筑物;故C错误;
    D、地震的预测还不无法做到准确、及时的预报;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如图是利用大规模阵列抛物镜面收集太阳能的工作原理图。下列关于太阳光传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定日镜面上发生反射 B. 在定日镜面上发生折射
    C. 经过定日镜后沿直线传播 D. 经过定日镜后传播速度不变
    【答案】 B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A B、定日镜是平面镜,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故A正确,B错误;
    C D、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只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其它都不改变,如传播速度等;故CD正确;
    故答案为:B。
    8.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测溶液pH C. 气密性检查 D. 稀释浓硫酸
    【答案】 C
    【考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常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解答】A、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不可以超过试管总体积的三分之一;故A错误;
    B、 测溶液PH值时,pH试纸不可以直接伸入溶液中,会造成污染;故B错误;
    C、 气密性检查,双手紧握试管,一端放入液体中,液体中出现气泡,则气密性良好;故C正确;
    D、 稀释浓硫酸时,应是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统计表明,2019年3月肺结核发病数97866人,死亡194人。可以用多种方法预防传染病流行,下列预防肺结核传染的方法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 注射肺结核疫苗                B. 出行常带口罩                C. 隔离肺结核病人                D. 经常锻炼身体
    【答案】 C
    【考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切实做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自身的抵抗力。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水平。搞好食品卫生,做好个人卫生和消毒工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搞好耕畜、家畜的防病治疾工作,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接触过传染病的用品及居室均应严格消毒。
    【解答】A.注射肺结核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A不符合;
    B.出行常带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B不符合;
    C.隔离肺结核病人,属于控制传染源;故C不符合;
    D.经常锻炼身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不符合;
    故答案为:C。
    10.如图是壁挂式拿起即亮手电筒的结构示意图,手电筒插入基座不亮,拔离即亮,塑料片起到了开关的作用。该手电筒的工作电路图是(    )

                               . 
    A B C D
    【答案】 D
    【考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解析】【分析】电路图  是指用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电路图是人们为研究、工程规划的需要,用物理电学标准化的符号绘制的一种表示各元器件组成及器件关系的原理布局图。
    【解答】由实物图可知,基座中的塑料片通过切断两节电池之间的连接,来控制电路的通断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小丽为确认所回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铁,剪取金属片打磨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检验,这样设计的依据是(     )

    A. 铁、铝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B. 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反应
    C.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D. 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答案】 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金属活动性指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生成金属阳离子的倾向,属于热力学范畴。利用金属活动性,可以比较金属在水中(而不是其他环境或干态)的还原性强弱与其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预测水中一系列的置换反应的方向。
    【解答】A、由图可知,试管内的反应是化学反应,与物理性质无关;故A错误;
    B、试管内都是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与氧气无关;故B错误;
    C、试管内都是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没有利用到与酸的性质;故C错误;
    D、试管内都是金属片加入到金属盐溶液中,而金属单质能够把比其活动性弱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耐药菌”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如图,上方箭头表示抗生素开始用于医疗的时间,下方相应箭头表示该抗生素的耐药菌出现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B. 可用抗生素治疗所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C. 耐药菌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耐药菌出现的时间和抗生素用于医疗的时间没有关系
    【答案】 C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细菌
    【解析】【分析】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解答】A、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A错误;
    B、抗生素只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不能通过抗生素来治疗;故B错误;
    C、耐药菌的是抗生素的不断选择所致的;故C正确;
    D、由图可知,耐药菌的出现时间与抗生素使用是有关系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C. 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 甲和西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答案】 D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
    【解析】【分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溶解度)的溶液。即溶质与溶剂接触时,溶解速度与析出速度相等的溶液。溶质的量未达到对应的饱和状态的溶液,称做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解答】A、甲恒温蒸发20g水,依然没有溶质析出,说明甲之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B、丙中有晶体析出,说明丙一定是饱和溶液,对丙过滤后形成的丁也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
    C、乙是甲蒸发20g水后形成的,溶剂减少而溶质不变,所以乙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比甲大;故C正确;
    D、丙是饱和溶液,而甲是不饱和溶液,但两者的温度不同,所以其溶质质量分数有可能相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4.某品牌加酶洗衣粉使用方法中提示:用温水浸泡。某科学兴趣小组对该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每次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测得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水温(℃)
    30
    40
    50
    60
    70
    80
    除去奶渍所需时间(秒)
    28
    12
    6
    4
    12
    17
    根据表中有关数据判断,能正确表示温度对该酶催化效率影响的图像是(    )

    A B C D
    【答案】 B
    【考点】酶的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若酶分子变性或亚基解聚均可导致酶活性丧失。
    【解答】由表格中数据可知,除去除去奶渍所需时间越短,则酶的活性越高,而随着温度的升高,除去奶渍所需时间先减少后增大,说明酶的活性是增大后降低;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一只手握住甲、乙两个核桃,逐渐增大握力,发现甲核桃碎裂时乙核桃完好。下列有关两核桃相互挤压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核桃相接触部位受到的压强相等 B. 甲对乙的作用力小于乙对甲的作用力
    C. 甲对乙的作用力没有使乙核桃发生形变 D. 甲对乙的作用力与乙对甲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 A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压强大小比较
    【解析】【分析】相互作用力,为宇宙存在的自然基本力之一,成立的条件: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施加一个力。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F/S,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符号是Pa。几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如果这个物体仍然或变成处于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是合力为零则这几个力的作用合力为零,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解答】A、两个核桃的接触面积相等,而受力又相等,根据P=F/S可知,压强也相等;故A正确;
    B、甲对乙的作用力和乙对甲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故B错误;
    C、乙没有破碎,但依然发生了形变,只是形变程度较小而已;故C错误;
    D、甲对乙的作用力作用在乙上,而乙对甲的作用力作用在甲上,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所以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共10题;共40分)
    16.  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某天体成功着陆,实现了航天器首次在该天体背面巡视探测,该天体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本次探测还进行了多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实验,最终棉花种子首先萌发出土,长出第一片嫩芽。
    (1)“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天体是__________(填字母);
    A. 月球                                         B. 火星                                         C. 太阳
    (2)萌发实验中要为种子提供充足的水分和氧气、适宜的________。
    【答案】 (1)A(2)温度
    【考点】人类对月球和行星的探测,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解答】(1)嫦娥四号探测器探究的是月球;故答案为:A;
    (2)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氧气;故答案为:温度;
    故答案为:(1)A;(2)温度。
    17.  2018年7月22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试种的海水稻成熟,产量超出世界水稻平均亩产量。海水稻适宜在盐碱地大规模种植,不需施用肥料、农药,不需除草,稻米颜色呈胭脂红。

    (1)海水稻稻米颜色呈胭脂红,这一性状是由________决定;
    (2)大力发展海水稻种植的好处有__________(填字母)。
    A. 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
    B. 减少农药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C. 解决了所有农作物在盐碱地种植的问题
    【答案】 (1)基因(2)A,B
    【考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
    【解答】(1)生物的形状都是由基因决定的;(2)A、海水稻适宜在盐碱地大规模种植,大大扩宽了水稻的种植面积,能够提升粮食的总产量,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故A正确;
    B、海水稻种植时不需施用肥料、农药,不需除草,有利于环境保护;故B正确;
    C、海水稻只解决了水稻在盐碱地的种植问题,其他作物依然不能在盐碱地种植;故C错误;故答案为:AB;
    故答案为:(1)基因;(2)AB。
    18.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如图是处理汽车排放的某种有毒气体的微观模型。请回答:

    (1)用模型表示方框中的微粒________;
    (2)该反应属于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
    【答案】 (1)
    (2)化合反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解答】(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拆分,原子重组的过程,而图中空白部分则是分子拆分成为原子的过程,即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如图: ;(2)反应前是2个一氧化碳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后生成2个二氧化碳分子,符合化合反应特征;故答案为: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1) ;(2)化合反应.
    19.在“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中,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如图)。请回答:

    (1)在使用显微镜过程中,要使镜筒上升,应向________(填“前”或“后”)旋转粗准焦螺旋;
    (2)血管2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该血管的名称是________。
    【答案】 (1)后
    (2)毛细血管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血管是指血液流过的一系列管道。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牙质及上皮等地方外,血管遍布人体全身。血管按构造功能不同,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解答】(1)显微镜使镜筒上升,向后旋转粗准焦螺旋即可;(2)红细胞单行通过,则说明血液流速较慢,该血管是毛细血管;故答案为:毛细血管;
    故答案为:(1)后;(2)毛细血管。
    20.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可获知物质的性质,从物质的状态、颜色、温度变化、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可寻找物质发生变化的证据,分析各种证据能加深对物质变化和变化规律的认识。请回答:
    (1)将锌粒放入稀硫酸中,锌粒表面产生气泡,产生该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经引燃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支持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最主要证据是________。
    【答案】 (1)Zn+H2SO4=ZnSO4+H2↑
    (2)产生黑色固体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是指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分子的过程,称为化学反应。在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物等,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反应是否生成新的分子。金属活动性指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生成金属阳离子的倾向,属于热力学范畴。利用金属活动性,可以比较金属在水中(而不是其他环境或干态)的还原性强弱与其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预测水中一系列的置换反应的方向。
    【解答】(1)锌在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前,所以锌粒加入硫酸中产生的气泡是氢气,且发生的置换反应;产生该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2)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一定是产生了反应前没有的新物质,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最后能够观察到黑色固体生成,则说明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故答案为:产生黑色固体;
    故答案为:(1)Zn+H2SO4=ZnSO4+H2↑;(2)产生黑色固体.
    21.最近,人造肉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豆蛋白肉,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另一种是清洁肉,将动物干细胞置于营养液中培养,形成类似肌肉的组织,其外观、口感与传统肉相似。请回答:
    (1)大豆蛋白肉中的蛋白质在小肠中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
    (2)将干细胞培养成肌肉组织主要是控制了干细胞的________过程。
    【答案】 (1)氨基酸
    (2)分化
    【考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有机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分化指非特化的早期胚胎细胞获得特化细胞(如心脏、肝脏或肌肉细胞)特性的过程。
    【解答】(1)蛋白质被消化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2)干细胞能够形成不同的组织,是其分化的能力,但现在干细胞只形成类似肌肉的组织,说明其分化的方向被控制;故答案为:分化;
    故答案为:(1)氨基酸;(2)分化。
    22.归纳与演绎是科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下表是兴趣小组归纳“根据 ,运用浮力知识间接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请回答:
    方法
    实验器材
    操作过程
    思维过程
    数据处理
    适用范围

    弹簧测力计
    烧杯





    =
    ρ物=    ________千克/米3
    ρ物>ρ液

    量筒
    细铁丝


    ……
    ρ物=________(用V1、V2、V3、ρ水表示)
    ……
    ρ物<ρ液
    【答案】 3×103;
    【考点】浮力大小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沉浮条件:下沉:ρ物>ρ液 , G物>F浮 ,m物>m排
    悬浮:ρ物=ρ液 , G物=F浮 ,m物=m排
    上浮:ρ物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