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长郡中学高三考前演练(二)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2019届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长郡中学高三考前演练(二)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物质的“共性”,说法错误的是
A. 核酸和ATP含有相同的化学元素
B. 吲哚乙酸与脂肪酶都含有羧基(-COOH)
C. 抗体和淋巴因子都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D. 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空间结构一样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组成核酸和ATP的化学元素都是C、H、O、N、P这五种。
(2)在植物体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3)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4)体液免疫的过程如下图所示。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空间结构如下图所示。
【详解】A、组成核酸和ATP的化学元素都是C、H、O、N、P,A正确;
B、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吲哚乙酸,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吲哚乙酸与脂肪酶都含有羧基(-COOH),B正确;
C、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C正确;
D、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空间结构不一样,D错误。
故选D。
2.如表所示为某同学总结的实验材料与适用实验及原因,搭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 实验材料 | 适用实验 | 原因 |
A | 哺乳动物血细胞 |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 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
B | 新鲜的动物肝脏 |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 新鲜肝脏代谢旺盛,含有大量 的过氧化氢 |
C | 新鲜的菠菜叶片 |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 | 叶绿体中含有4种色素,且含 量较多 |
D | 液泡中含有色素的 细胞 | 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 液泡有颜色,便于观察液泡膜与细胞壁的分离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的白细胞含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血小板没有细胞核,但有线粒体等细胞器,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也就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因此成熟的红细胞是制得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新鲜的动物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能将过氧化氢及时分解。绿叶中色素的提取,所选用的材料应含有叶绿体,且叶绿体中4种色素的含量较多。质壁分离的“质”指的是原生质层,“壁”指的是细胞壁。
【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也就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是制得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A错误;
B、新鲜肝脏代谢旺盛,含有大量的过氧化氢酶,可用于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B错误;
C、新鲜的菠菜叶片,其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4种色素,且含量较多,可用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C正确;
D、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物质都来自于光合作用
B. 有氧呼吸产生的[H]可以用于有机物合成
C. 无氧呼吸产生ATP,却无[H]的生成过程
D. 适当提高昼夜温差能增加大棚蔬菜的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O2。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H]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用于与O2结合生成H2O。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其过程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产生少量的ATP。适当提高昼夜温差,在夜间适当降温,可以减少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因此能增加大棚蔬菜的产量。
【详解】A、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物质不一定都来自于光合作用,例如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根从土壤中吸收的,A错误;
B、有氧呼吸产生的[H]用于与O2结合生成H2O,B错误;
C、无氧呼吸产生ATP发生在第一阶段,此阶段有[H]的生成过程,C错误;
D、适当提高昼夜温差,可以减少夜间有机物的消耗,能增加大棚蔬菜的产量,D正确。
故选D。
4.研究人员让一群灰体果蝇(灰体与黑体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雌雄果蝇比例相同)自由交配,产生的F1中灰体∶黑体=35 ∶1,则亲代灰体果蝇中纯合子比例为
A. 1/3 B. 2/3 C. 5/7 D. 13/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一群灰体果蝇自由交配,产生的F1中灰体∶黑体=35 ∶1”分析可知,灰体对黑体为显性性状,且亲本灰体果蝇中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而F1中黑体果蝇均为隐性纯合子。
【详解】依题意可知,F1中黑体果蝇占1/36。亲代灰体果蝇中,假设杂合子所占比例为x,则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x,进而推知该群亲代灰体果蝇产生的含有隐性基因配子的概率为1/2x,则有1/2x×1/2x=1/36,解得x=1/3,因此亲代灰体果蝇中纯合子比例为1—1/3=2/3。
故选B。
5.某同学查资料得知细胞分裂素可解除顶端优势。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作用部位,该同学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多株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用未经处理的幼苗作对照组,用在①②处同时涂抹等量细胞分裂素溶液的幼苗作实验组,观察其生长状况(如图)。下列对实验组幼苗的设计评价合理的是
A. 实验组设计错误,应选两组完整幼苗分别在①②处涂抹细胞分裂素
B. 实验组设计正确,能研究细胞分裂素解除顶端优势的作用部位
C. 实验组设计错误,应切除①处后在②处涂抹细胞分裂素
D. 实验组设计错误,应切除②处后在①处涂抹细胞分裂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依题意并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侧芽,②表示顶芽。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胞分裂素的作用部位,实验原理是细胞分裂素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分裂素作用的部位,即①部位或②部位,因变量是侧芽的发育情况。
【详解】A、应设两个实验组,即选两组完整幼苗,一组①处、另一组在②处涂抹等量细胞分裂素溶液,所以实验组设计错误,A正确;
B、在①②处同时涂抹等量细胞分裂素溶液,没有反映出自变量,自变量应该是细胞分裂素作用的部位,即①部位或②部位,因此该实验组设计错误,不能研究细胞分裂素解除顶端优势的作用部位,B 错误;
C、该实验的因变量是侧芽的发育情况,切除①所示的侧芽后在②所示的顶芽处涂抹细胞分裂素,无法观察侧芽的发育情况,C错误;
D、实验组切除②所示的顶芽后,在①所示的侧芽处涂抹细胞分裂素溶液,与对照组相比有2个自变量(是否有顶芽、是否涂抹细胞分裂素溶液),而且切除顶芽后也会解除顶端优势,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D错误。
故选A。
【点睛】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应实验变量的控制是解题的关键。
6.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错误的是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实际上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B.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能反映出一条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
C.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草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
D.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豆苗与杂草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导致“草盛豆苗稀”的现象发生。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的蛙声,仿佛在说着丰收年,因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隐含了“青蛙捕食水稻害虫”的食物关系。“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绘的是:蔓延到远方的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晴朗的阳光下的一片绿草连接着荒凉、破损的城镇,蕴含了群落的次生演替的过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可以在同种的雌雄个体间传递信息。
【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杂草与豆苗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所隐含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B正确;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其中的“流萤”是指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而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以此与异性取得联系,所以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7.水杨酸(SA)在植物体许多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以黄瓜幼苗为材料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组 别 | 第1~3天 | 第4~9天 | 第10天 | ||||
叶面喷洒 | 日温/夜温 | 光照 | 日温/夜温 | 光照 | 分组 | 检测 | |
A | H2O | 25℃/18℃ | 适宜 | 25℃/18℃ | 适宜 | A1 | 光合速率 |
A2 | G基因表达量 | ||||||
B | ? | 25℃/18℃ | 适宜 | 18℃/12℃ | 弱光 | B1 | 光合速率 |
B2 | G基因表达量 | ||||||
C | SA | 25℃/18℃ | 适宜 | 18℃/12℃ | 弱光 | C1 | 光合速率 |
C2 | G基因表达量 |
(1)设计实验时,应该遵循的是________。
①所选幼苗长势相同②细苗进行随机分组③每组均用一株幼苗作为材料④重复进行实验
(2)实验中A组为________组,B组叶面应喷洒________。检测光合速率之前,应________(填“诱导气孔开放”“诱导气孔关闭”或“不做处理”),以使结果更科学准确。
(3)G基因表达产物是光合作用中需要的一种酶,它依赖于[H]发挥催化作用,推测这种酶参与了暗反应中________过程。
(4)实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①检测结果表明,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________,但提前外施SA可明显减轻________的影响。
②G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SA的上述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________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合成以达到适应不良条件胁迫的能力。
(5)该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②④ (2). 对照 (3). (等量)H2O (4). 诱导气孔开放 (5). C3的还原 (6). 明显降低 (7). 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 (8). 促进 (9). 探究水杨酸在低温、弱光条件下对黄瓜幼苗光合速率和G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解析】
【分析】
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据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时间、不同光照强度、不同温度及是否喷洒SA,因变量为光合速率和G基因表达量,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重复性原则等,所以本实验所选幼苗长势相同、幼苗进行随机分组并重复进行实验,故选①②④。
(2)据表分析,A组应该为空白对照组,B组和C组在第4﹣9天作为一组对照,而C组喷洒的是水杨酸(SA),则故B组叶面应喷洒(等量)H2O;检测光合速率之前,应诱导气孔开放使结果更科学准确。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G基因的表达产物(一种酶)依赖于[H]发挥催化作用,而[H]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说明该酶参与了暗反应阶段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
(4)①据图并结合表格分析,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提前外施SA可明显减轻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②图中外施SA后,G基因表达量明显提高,SA的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促进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合成以达到适应不良条件胁迫的能力。
(5))根据题意和题表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杨酸对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8.下图为某山区猞猁和兔子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波动图。在野外,猞猁会捕食兔子作为其食物来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表示的动物是____,请根据能量流动特点进行分析:____。
(2)为什么甲、乙两种动物的数量会呈现周期性变化?____。
(3)甲的K值____(填“是”或“不是”)固定不变的。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
【答案】 (1). 猞猁 (2). 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低于低营养级生物,高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较少,所以乙为猞猁 (3). 当甲的数量增加时,乙由于食物丰富,乙的数量也会增加,这样,甲的数量随之下降;甲的数量下降时,乙由于食物匮乏,数量也会下降。这是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4). 不是 (5). 在环境条件未受到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
【分析】
依题意“猞猁会捕食兔子”可知,猞猁与兔子之间为捕食关系,存在负反馈调节,猞猁所处的营养级别高于兔子,所以猞猁的数量比兔子的少,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甲、乙曲线分别对应于兔子与猞猁。
【详解】(1) 猞猁与兔子之间是捕食关系,猞猁所处的营养级别高于兔子。依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低于低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高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较少,所以曲线乙表示的动物是猞猁。
(2) 图示中的乙捕食甲。当甲的数量增加时,乙因食物丰富,其数量也会增加;乙的数量增加,被捕食的甲的数量增多,使得甲的数量随之下降;甲的数量下降时,乙因食物匮乏,其数量也会下降。可见,甲、乙两种动物的数量会呈现周期性变化,这是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3)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甲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点睛】明确一条食物链中的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之间为捕食关系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识记和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环境容纳量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负反馈调节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9.某研究小组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破坏动物体内与物质输送有关的一种特定的“VNUT蛋白”,就能提高胰岛素效果,降低血糖值。进一步研究发现,VNUT蛋白能将三磷酸腺苷搬运和储存到细胞的囊泡内,三磷酸腺苷分子可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或使胰岛素难以发挥作用;若无VNUT蛋白,则三磷酸腺苷既不会蓄积在囊泡内,也不会释放到细胞外,胰岛素的分泌量不再受到遏制。现有人认为某种药物X可能会影响VNUT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胰岛素的产生,最终影响小鼠的血糖浓度,可能是治疗糖尿病的新药。为确定药物X是否有此功能,某人欲进行实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人类而言,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________内波动,参与血糖调节的最主要的激素是____________。
(2)若进行实验探究,需要检测指标有VNUT蛋白含量、_________和_________。
(3)实验过程:将60只________的小鼠(雌雄各50%)进行适应性饲喂5 d后,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注射__________,乙组注射________(作为对照);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喂一段时间,定期测定并记录实验结果。
(4)若题干所述观点是正确的,则与乙组小鼠相比,甲组小鼠检测到的指标应该是__________,根据该实验结果,可得出____________的结论。
【答案】 (1). 0.8〜1.2 g/L (2).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3). 胰岛素分泌量 (4). 血糖浓度 (5). 血糖浓度偏高 (6). 适量的药物X (7). 等量的生理盐水 (8). VNUT蛋白含量下降、胰岛素的分泌量偏高、血糖浓度偏低 (9). 药物X是治疗糖尿病的新药
【解析】
【分析】
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药物X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实验原理是:①VNUT蛋白能将三磷酸腺苷搬运和储存到细胞的囊泡内,三磷酸腺苷分子可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或使胰岛素难以发挥作用;若无VNUT蛋白,则三磷酸腺苷既不会蓄积在囊泡内,也不会释放到细胞外,胰岛素的分泌量不再受到遏制;②药物X可能通过抑制VNUT蛋白的合成而影响胰岛素的产生,最终影响血糖浓度。可见,应以血糖浓度偏高的动物为实验材料,自变量为是否用药物X处理,因变量即检测的指标包括VNUT蛋白含量、胰岛素的分泌量、血糖浓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
【详解】(1) 正常人体的血糖在0.8~1.2g/L内波动,参与血糖调节的最主要的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由题意信息“某种药物X可能会影响VNUT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胰岛素的产生,最终影响小鼠的血糖浓度”可知:若进行实验探究,需要检测的指标有VNUT蛋白含量、胰岛素的分泌量、血糖浓度。
(3) 由题意信息“影响小鼠的血糖浓度、某种药物X可能是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可知:实验动物应为血糖浓度偏高的小鼠。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药物X处理,因此甲组(实验组)应注射适量的药物X,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4) 若题干所述观点是正确的,即药物X通过抑制VNUT蛋白的合成而解除三磷酸腺苷分子对胰岛素的分泌量的遏制,则与乙组小鼠相比,甲组小鼠检测到的指标应该是VNUT蛋白含量下降、胰岛素的分泌量偏高、血糖浓度偏低,根据该实验结果,可得出“药物X是治疗糖尿病的新药”的结论。
【点睛】梳理实验设计的原则、血糖的调节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由题意准确定位实验目的(探究药物X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及实验原理,进而明辨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10.常见的黄体雄蝴蝶与一些罕见的白体雌蝴蝶(一般是某个基因发生突变产生)杂交,F1全为黄体。F1互相交配,F2所有雄蝴蝶都是黄体,而雌蝴蝶中一半为白体,一半为黄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提示:等位基因用A、a表示):
(1)请以遗传图解形式解释上述杂交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不小心将几只亲本黄体雄蝴蝶与F1雄蝴蝶混在一起,你用什么办法将它们区分?请写出实验思路、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将亲本黄体雄蝴蝶与F1雄蝴蝶分别与白体雌蝴蝶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如果子代全部都是黄体蝴蝶,则是亲本黄体雄蝴蝶;如果子代出现有黄体和白体,则是F1雄蝴蝶。
【解析】
【分析】
①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之一是: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在雌雄性别中的比例是否一致判定基因位置:若后代中同一性状的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无关,则可确定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同一性状的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不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有关,则可确定基因在性染色体上。③蝴蝶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性别决定为ZW型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性将Z染色体遗传给子代的雄性个体,将W染色体遗传给子代的雌性个体。据此依据题意呈现的亲本、F1的表现型和F2的表现型及比例,判断相关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显隐性及有关个体的基因型。
【详解】(1) 黄体雄蝴蝶与一些罕见的白体雌蝴蝶杂交,F1全为黄体,说明黄体对白体为显性。F1互相交配,F2所有雄蝴蝶都是黄体,而雌蝴蝶中黄体∶白体=1∶1,说明体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进而推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亲本的黄体雄蝴蝶与白体雌蝴蝶基因型分别为ZAZA、ZaW,F1雄蝴蝶与雌蝴蝶的基因型分别为ZAZa、ZAW,F2雄蝴蝶的基因型为ZAZA、ZAZa,F2雌蝴蝶的基因型为ZAW、ZaW。在以遗传图解形式解释上述杂交过程时,要注意写清楚亲代、F1和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相关的过程需用箭头连接。
(2) 亲本黄体雄蝴蝶与F1雄蝴蝶的基因型分别为ZAZA、ZAZa。假如不小心将几只亲本黄体雄蝴蝶与F1雄蝴蝶混在一起,则可以采取测交方案将它们区分,其实验思路为:将亲本黄体雄蝴蝶与F1雄蝴蝶分别与白体雌蝴蝶(ZaW)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ZAZA与ZaW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ZAZa、ZAW,全部都是黄体蝴蝶;ZAZa与ZaW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ZAZa、ZaZa、ZAW、ZaW,黄体蝴蝶与白体蝴蝶均有。可见实验结果及结论是:如果子代全部都是黄体蝴蝶,则是亲本黄体雄蝴蝶;如果子代出现黄体蝴蝶和白体蝴蝶,则是F1雄蝴蝶。
【点睛】ZW型性别决定和基因在染色体位置及显隐性的判断
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出现新的性状,则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性状与性别有关,则基因位于 性染色体上,跟性别没有关系则位于常染色体上
本题的难点与关键点在于:①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在雌雄性别中的比例是否一致判定基因位置:若后代中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无关,则可确定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不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有关,则可确定基因在性染色体上。②
11.漆树种子中的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脂溶性溶剂)可开发为食用油或转化为生物柴油。目前常用溶剂法萃取漆树种子油脂,其过程为:漆树种子→粉碎→加溶剂→水浴加热→溶剂不断回流提取→蒸发溶剂→收集油脂。回答下列问题:
(1)漆树种子中的油脂通常可用________进行染色,染色结果是________。
(2)对漆树种子油脂进行萃取时,为不影响油脂品质和提取效果,应使用________(填“自然晾干”、“高温烘干”或“新鲜”)的漆树种子。粉碎漆树种子的目的____________。
(3)利用不同溶剂进行萃取时,对油脂的萃取得率和某些重要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实验结果如下表。
| 萃取得率 | 酸值 | 过氧化值 |
丙酮 | 23. 72% | 8. 26 | 9. 82 |
石油醚 | 26. 35% | 7. 96 | 5. 73 |
乙醛 | 25. 30% | 8. 12 | 5. 83 |
正己烷 | 26. 17% | 7. 98 | 6. 13 |
混合溶剂 | 28. 73% | 8. 31 | 7. 53 |
(注:萃取得率(%)=(M样品-M残渣)/M样品×100%;酸值高,说明油脂品质差;过氧化物是油脂变质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其含量常用过氧化值来表示。)
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作为萃取溶剂较为合理,理由是________。
(4)萃取过程中,影响萃取的因素除漆树种子和溶剂外,还有________ (写出两点即可)。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__________装置。
【答案】 (1). 苏丹Ⅲ(或苏丹Ⅳ) (2). 橘黄色(或红色) (3). 自然晾干 (4). 便于和溶剂充分接触,提高萃取效率 (5). 石油醚 (6). 萃取得率最高,可得到较多的油脂,酸值和过氧化值最小,说明油脂品质较高 (7). 萃取温度(水浴温度)、萃取时间等 (8). 蒸馏
【解析】
【分析】
(1)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2)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方法。芳香油溶解于有机溶剂后,需要蒸发出有机溶剂。萃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蒸馏装置。
【详解】(1) 漆树种子中的油脂通常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进行染色,染色结果是橘黄色(或红色)。
(2) 因为新鲜的种子含水量高,用于提取的有机溶剂会被水稀释,进而降低对油脂的提取效果,而高温烘干会改变油脂的结构,所以对漆树种子油脂进行萃取时,为不影响油脂品质和提取效果,应使用自然晾干的漆树种子。为了便于材料和溶剂充分接触,提高萃取效率,应粉碎漆树种子。
(3) 依据表格数据可知:与用其他有机溶剂作为萃取溶剂时相比,用石油醚作为萃取溶剂时,萃取得率最高,可得到较多的油脂,酸值和过氧化值最小,说明油脂品质较高,因此用石油醚作为萃取溶剂较为合理。
(4) 萃取过程中,影响萃取的因素除漆树种子和溶剂外,还有萃取温度(水浴温度)、萃取时间等。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蒸馏装置。
【点睛】本题以用溶剂法萃取漆树种子油脂为载体考查与萃取相关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用萃取法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原理、过程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并从表格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结合题意作答。
12.医学研究发现,人体肝细胞中产生的抗凝血酶Ⅲ在抗凝血、防血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培育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大量生产抗凝血酶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应从人的肝细胞中提取并分离mRNA,逆转录成单链DNA。根据已知的抗凝血酶Ⅲ基因的碱基序列设计特异性________,经PCR和电泳,可得到大量抗凝血酶Ⅲ基因,此过程所用原料为__________。
(2)重组后的人抗凝血酶Ⅲ基因表达载体由山羊β-酪蛋白基因启动子、抗凝血酶Ⅲ基因、标记基因和终止子组成,其中__________决定了人抗凝血酶Ⅲ基因只能在山羊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3)山羊的ES细胞来自早期胚胎干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培养时,ES细胞具有________的特性。将重组人抗凝血酶Ⅲ基因表达载体包埋在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脂质体内并转染ES细胞时,目的基因表达载体进入ES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_。
(4)对山羊进行同期发情和超数排卵处理,得到代孕母羊和多个卵母细胞,当卵母细胞培养至_______________时,可去核并移入上述ES细胞的细胞核,完成核移植。为选择雌性胚胎,可在囊胚时取___________细胞做DNA分析用以鉴定性别。检测羊奶中是否含有抗凝血酶Ⅲ的方法是_________。
【答案】 (1). 引物 (2). 4种脱氧核苷酸 (3). 山羊β-酪蛋白基因启动子 (4). 只分裂不分化 (5). 胞吞 (6). MⅡ中期 (7). 滋养层 (8). 抗原-抗体杂交
【解析】
【分析】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PCR技术是一种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断的核酸合成技术;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两种)。
(2)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3)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在饲养层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只分裂不分化的状态。
(4)减Ⅱ中期的卵母细胞具备受精能力,细胞质中合成的与分裂、分化有关的物质能刺激融合后的重组细胞进行分裂分化,进而形成重组胚胎,因此核移植时常选用MⅡ中期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
(5)囊胚时期的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内细胞团细胞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可利用囊胚的滋养层细胞进行性别鉴定。
【详解】(1) 依题意可知:抗凝血酶Ⅲ基因属于目的基因,合成目的基因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因此利用PCR技术扩增抗凝血酶Ⅲ基因时,需要根据已知的抗凝血酶Ⅲ基因的碱基序列来设计特异性引物,所用原料为4种脱氧核苷酸。
(2) 启动子能够启动基因的转录,重组人抗凝血酶Ⅲ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山羊β-酪蛋白基因启动子决定了人抗凝血酶Ⅲ基因只能在山羊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3)在饲养层细胞上培养时,ES细胞具有只分裂不分化的特性。将重组人抗凝血酶Ⅲ基因表达载体包埋在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脂质体内并转染ES细胞时,脂质体类似于囊泡,因此目的基因表达载体进入ES细胞的方式为胞吞。
(4) 卵母细胞需要培养至MⅡ中期时才具备受精的能力,因此将培养至该时期的卵母细胞可去核并移入上述ES细胞的细胞核,完成核移植。囊胚时期的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内细胞团细胞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可见,为选择雌性胚胎,可在囊胚时取滋养层细胞做 DNA(基因)分析用以鉴定性别。抗凝血酶Ⅲ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检测羊奶中是否含有抗凝血酶Ⅲ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
【点睛】本题结合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考查了基因工程、核移植、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此题需识记并理解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及过程、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与作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的方法、胚胎干细胞的内涵及应用、核移植过程与胚胎移植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