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2019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二、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某种蛋白质类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B. 某种固醇类的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可促进精原细胞分化形成精细胞C. 抗利尿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D.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神经纤维膜内的负电位变成正电位【答案】B【解析】【分析】受体是细胞识别信号分子的基础,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使血糖降低。性激素可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是细胞分裂的结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起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详解】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某种蛋白质类激素如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A正确;某种固醇类的激素如性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可促进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精细胞,精细胞的形成过程是细胞分裂的结果,不是细胞分化的过程,B错误;抗利尿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C正确;兴奋性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的负电位变成正电位,D正确。故选B【点睛】理解受体与信号分子的识别以及信号分子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区别是本题的易错点。 2.下列有关条件叙述,正确的是A. 变异、自然选择、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B.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 单一方向刺激是植物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发生极性运输的必要条件D. 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是动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与单向刺激无关。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分离,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详解】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其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B正确;在植物的幼嫩部分发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是指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运输过程,与单向刺激无关,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错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发生质壁分离,D错误。故选B。【点睛】掌握不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解题的依据,对于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理解和对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的理解是解题关键。 3.为提高温室番茄产量,研究补光时长和补光光质对番茄净光合速率Pn(即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减去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延长补光时间可提高净光合速率B. 补充3种光质均能提高净光合速率C. 补充红光与蓝光可能提高了合成有机物的速率D. 补充红蓝复合光可能降低了消耗有机物的速率【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补光2小时的条件下,单独补蓝光和补红光的促进净光合速率的效果相同,补充红蓝复合光比单独补蓝光和单独补红光的促进净光合速率的效果更佳。与对照组相比,补光4小时的条件下,单独补蓝光和补红光的促进净光合速率的效果相同,补充红蓝复合光比单独补蓝光和单独补红光的促进净光合速率的效果更佳。且同等光质条件下,补光的时间越长,促进净光合速率的效果更强。【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同等光质条件下补光4小时比补光2小时的净光合速率高,A正确;与对照组相比,补充3种光质均能提高净光合速率,B正确;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补充红光与蓝光可能提高了色素吸收的光能,进而提高了合成有机物的速率,C正确;补充红蓝复合光提高了净光合速率,积累了有机物,无法判断其对呼吸速率即消耗有机物速率的影响,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将各个实验组的数据与对照组相比进而得出结论是解题的突破点。 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不需要设置蒸馏水培养的对照组B. “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需设置蒸馏水培养的对照组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需设置蒸馏水培养的对照组D. “同时验证H2O2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的实验需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答案】C【解析】【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在预实验中需要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中,实验组加适量酶液,对照组加等量蒸馏水。【详解】“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中不通入空气的装置和通入空气的装置都属于实验组,属于对比实验,不需要另外设置蒸馏水培养的对照组,A正确;“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中为明确不同2,4-D浓度对生根的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实验中应设置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枝条的对照组,B正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不需设置蒸馏水培养的对照组,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了前后自身对照,C错误;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性是加过氧化氢酶的组与不加催化剂的组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其高效性是加过氧化氢酶的组与加无机催化剂的组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故“同时验证H2O2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的实验需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不同实验中是否需要使用蒸馏水的组作为对照实验,意在考查考生为达到实验目的所进行实验流程的理解能力。 5.光裸的岩地上长出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地衣阶段形成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苔藓不会使岩石分解B. 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多,分解者的功能强C. 森林阶段群落中不能找到地衣、苔藓,但能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D. 人类在弃耕农田的活动会改变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速度和方向【答案】D【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演替是优势种的取代过程。【详解】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形成的土层加厚,A错误;灌木植物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木阶段,灌木植物阶段比草木阶段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多,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B错误;群落演替是优势种的取代过程,在森林阶段群落中仍然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人类在弃耕农田的活动会改变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以这四只果蝇为材料进行实验。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 取两只相同性状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可判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B. 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可判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C. 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可判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D. 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可判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答案】C【解析】【分析】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性状的个体基因型为AA、Aa,隐性性状的个体基因型为aa,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显性性状的个体基因型为XAXA、XAXa、XAY,隐性性状的个体基因型为XaY,XaXa,故选两个表现型相同的雌雄个体杂交,有可能两个个体都是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则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无法判断显隐性和基因的位置。需要注意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之一是子代数量多。【详解】取两只相同性状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若都是纯合子,子代表现型与亲本相同,根据子代的表现型不可判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错误;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若亲本为一杂合子和一隐性纯合子,根据子代的表现型不可判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B错误;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若子代所有个体表现型与母本相同,说明母本的表现型为显性性状,若子代所有个体的表现型与父本相同,说明父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子代雌雄均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母本是杂合子,即母本的表现型为显性性状,所以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可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判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C正确;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 若亲本为一杂合子和一隐性纯合子,根据子代的表现型不可判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显隐性判断方法的掌握能力,理解果蝇的子代数量多,一对亲本杂交即可在所有子代中观察到可能出现的所有表现型,以及理解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三、非选择题7.回答下列问题:(1)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受到明显的影响。这一事例说明___________。(2)某人带着一只母鸡和15千克玉米流落在一个除有饮用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的荒岛上,他选择了先吃鸡再吃玉米的策略,结果在荒岛上存活了30天后得到了援助。如果选择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的策略,存活时间不会超过20天。选择后一种策略存活时间短的原因是___________。(3)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土壤放在60℃恒温箱中灭菌1小时,而不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原因是___________。【答案】 (1).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 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时,通过鸡这一环节会浪费一部分能量,人获得的能量少,所以存活的时间短 (3). 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解析】【分析】15千克玉米中的能量是一定的,如果玉米被鸡吃,然后人再吃鸡下的蛋,该过程中玉米的能量在鸡这一环节存在损失,人再吃鸡蛋获得的能量减少,所以选择先吃鸡再吃玉米的策略会增加人获得的能量,从而使人存活的时间延长。这一现象说明了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详解】(1)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受到明显的影响。这一事例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2)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能量损耗增多,如果他选择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的策略,在此过程中人占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而如果他选择了先吃鸡再吃玉米的策略,人吃玉米时只占第二营养级,这样粮食中的能量流向人的过程中能量损耗减少,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能量,所以人存活的时间会变长,相反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时,通过鸡这一环节会浪费一部分能量,人获得的能量少,所以存活的时间短。(3)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采用了对照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的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1h,目的是灭菌,不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的原因是避免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抓住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8.细胞周期的有序调控如同自动洗衣机的设定程序。在细胞周期中有一系列检验点对细胞增殖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细胞增殖严格有序进行。在细胞质中细胞周期蛋白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周期蛋白浓度越高,激酶活性越高,细胞周期蛋白及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后,激酶被激活帮助细胞通过这些检验点。如周期蛋白1与激酶1结合形成复合物MPF后,激酶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周期蛋白2与激酶2结合形成复合物SPF后,激酶2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下图显示了上述调控过程中MPF和周期蛋白的活性浓度变化规律。注:M表示分裂期,G1表示DNA合成前期,表示DNA合成期,G2表示DNA合成后期(1)周期蛋白1的增加除了能够促进细胞内发生“染色质螺旋化”的变化外,还能促进细胞内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的周期蛋白为___________(填“周期蛋白1”或“周期蛋白2”),若使更多细胞阻滞在G2/M检验点,根据题干信息,可采取什么措施? _____(3)若将G2和M期细胞融合,则G2细胞进入M期的时间______(填“提前”或“延后”或“不变”),为什么?【答案】 (1). 核膜消失 (2). 纺锤体形成 (3). 核仁解体 (4). 周期蛋白1 (5). 降低细胞内周期蛋白1的表达或抑制激酶1活性 (6). 提前 M期细胞内存在周期蛋白1与激酶1结合的复合物MPF,并进入融合细胞,促进融合细胞由G2期进入M期【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周期蛋白1与激酶1结合形成复合物MPF后,激酶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周期蛋白2与激酶2结合形成复合物SPF后,激酶2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可知激酶2的作用是促进DNA复制过程的完成,而激酶1的作用是促进完成复制的细胞进入分裂期。【详解】(1)由题意可知,周期蛋白1与激酶1结合形成复合物MPF后,激酶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M期的分裂前期细胞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质螺旋化、核膜消失、纺锤体形成、核仁解体。(2)由图可知周期蛋白活性的浓度增加时,细胞由G2期进入M期,结合题干信息“周期蛋白1与激酶1结合形成复合物MPF后,激酶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可推知图中周期蛋白为周期蛋白1。根据上述信息,若要使更多细胞阻滞在G2/M检验点,可抑制周期蛋白1的表达或抑制激酶1的活性,均会阻止细胞由G2期进入M期。(3)由于M期细胞内存在周期蛋白1与激酶1结合复合物MPF,所以若将G2和M期细胞融合,复合物MPF进入融合细胞,促进融合细胞由G2期进入M期,所以若将G2和M期细胞融合,则G2细胞进入M期的时间将提前。【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分析题图,并从图中和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9.201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节律时钟(由若干蛋白质组分构成)调控装置的发现者。植物的节律时钟控制很多生理过程,如向性生长和光合作用等。(1)研究显示:向日葵幼苗白天表现出向光性,但在夜间却能重新转向东方。在单侧光下,向日葵幼苗表现出向光性,植物向光性除与背光侧和向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还可能与___________(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为了揭示向日葵幼苗夜间重新转向东方的机理,科学家提出了两种假设:①环境昼夜交替引起该现象(外因);②植物自身存在昼长和夜长均恒定的生物时钟(内因)。下列实验设计有助于区分上述两种假设的是___________。(多选)A.在温度不同的暗室内分别测定幼苗顶芽的转向速率B.在装有全天候定向光照的温室内观察是否出现节律性转向C.在若干个光照强度不同的温室内分别测定幼苗顶芽的转向速率D.在夏至(昼长夜短)和秋分(昼夜等长)夜间分别测定大田幼苗顶芽转向速率(2)为了探究节律时钟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构建了TOC和ZTL两种拟南芥突变株(两者的节律时钟周期分别为20和28小时,昼夜时长为1︰1),并测定两者在不同条件下(T20和T28)光合作用的相关指标。其中T20和T28表示室内控制光照/黑暗循环周期分别为20和28小时(光照与黑暗时长为1︰1)。测定结果如图所示。①植物的干重能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因此科学家在研究中比较了两种突变株的干重。作为光合作用强度的观测指标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_。②据图分析实验数据,植物干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3)控制动物节律有关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答案】 (1). (背光侧和向光侧)生长抑制物质 (2). B D (3). 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吸收量和氧气释放量 (4). 当拟南芥体内的节律时钟和外界的光照/黑暗循环周期相吻合时,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含量较高,这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进而增加植物的干重 (5). 下丘脑【解析】【分析】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由于在单侧光下,胚芽鞘的生长素进行了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大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的一侧促进生长快,所以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的特性。有研究证明,植物的向光性还可能和植物体内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有关。据图分析影响植株干重的外界因素除了CO2浓度、温度和光照强度外,还有昼夜时长。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拟南芥体内的节律时钟和外界的光照/黑暗循环周期相吻合时,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含量较高,这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进而增加植物的干重。【详解】(1)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不均衡所出现的现象,除了与背光侧和向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外,还可能与(背光侧和向光侧)生长抑制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为了揭示向日葵幼苗夜间重新转向东方的机理,区分上述两种假设,可在装有全天候定向光照的温室内观察是否出现节律性转向,如果出现节律性转向,则说明是内因导致的向光性;若在夏至(昼长夜短)和秋分(昼夜等长)夜间分别测定大田幼苗顶芽转向速率,二者的转向速率不同,则说明是外因导致的向光性,故BD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2)①植物的干重能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作为光合作用强度的观测指标除了比较干重外,还可以采用CO2吸收量和O2释放量来表示。②据图分析实验数据,T20组在室内控制光照/黑暗循环周期在20小时的情况下,植物体中的叶绿素含量和植物干重量均高于T28组,而在室内控制光照/黑暗循环周期在28小时的情况下,植物体中的叶绿素含量和植物干重量均高于T20组,说明当拟南芥体内的节律时钟和外界的光照/黑暗循环周期相吻合时,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含量较高,这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进而增加植物的干重。 (3)动物体中的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点睛】本题考查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并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对提炼出的信息概括出相应的结论是本题的难点。 10.李某是一位成年男性,患有甲病。对李某的家系调查,发现①李某的父母都正常。②李某的哥哥因甲病在多年前已经去世。③李某的女儿不患甲病。④李某的姐姐不患甲病,生育的2子1女中1个儿子在幼年时就因该病天折,另外两个孩子不患甲病。⑤李某这一代的配偶均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1)试分析,甲病(基因A-a)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李某姐姐的女儿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2)甲病的发生是某酶编码基因发生突变。李某的父母都正常,试分析:李某患甲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仅写一条)。(3)李某女儿与一正常男性结婚,医生建议其生育___________(男孩/女孩),理由是___________。【答案】 (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 XAXA或者XAXa (3). 李某母亲携带突变的致病基因,产生的带突变基因的生殖细胞参与了受精(或李某母亲产生生殖细胞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的带突变基因的生殖细胞参与了受精。) (4). 女孩 (5). 李某女儿基因型为XAXa,因此与正常男性(XAY)婚配,则其生育女儿都正常,生育男孩有50%的可能患有该病【解析】【分析】根据;李某的父母均正常,李某患甲病可知,甲病属于隐性遗传病,由于李某这一代的配偶都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李某姐姐的丈夫不含甲病的致病基因,但李某姐姐的儿子有一个患甲病(已经夭折),说明该儿子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李某的姐姐,所以可判断甲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详解】(1)父母都正常,李某患有甲病,可推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李某的姐姐生下的有患病的儿子,但李某的姐姐的配偶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所以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李某的姐姐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基因型为XAXa,李某的姐姐的配偶基因型为XAY,所以他们的女儿的基因型为XAXA或者XAXa。(2)李某的父母都正常,但李某患病,可能的原因是李某母亲携带突变的致病基因,产生的带突变基因的生殖细胞参与了受精,发育形成的李某因带有致病基因而患病。(3)由于男性的X染色体一定传给女儿,所以李某表现正常的女儿的基因型为XAXa,她与一正常男性结婚,生下的女儿均正常,生下的儿子一半正常一半患病,所以医生建议其生育女孩。【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特点,解答本题可根据题干信息画出遗传系谱图,再根据“无中生有”判断显隐性,然后再根据个别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作为突破点进而判断该基因的遗传方式。 11.圆褐固氮菌能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是异养需氧型的微生物。某同学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获得圆褐固氮菌。回答下列问题:(1)圆褐固氮菌与硝化细菌在同化作用上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2)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这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通过统计平板上的___________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分离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的稀释度,原因是___________。(3)培养圆褐固氮菌时不能隔绝空气的理由是___________。(4)简要写出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用“→”连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能否直接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3). 菌落数 (4). 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的数量不同,密度有差异 (5). 圆褐固氮菌为需氧型生物;属于固氮生物,需要氮气作为氮源 (6).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解析】【分析】圆褐固氮菌为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可利用氮气作为氮源。微生物纯化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如果要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则需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详解】(1)圆褐固氮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在土壤中能够独立生活,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硝化细菌能利用氨氧化释放的能量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养需氧型,故圆褐固氮菌与硝化细菌在同化作用上的主要区别在于能否直接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2)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由于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的数量不同,密度有差异,所以分离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的稀释度,一般选择平板上出现30~300个菌落数的稀释度进行培养和计数。(3)圆褐固氮菌为需氧型微生物,且属于固氮生物,需要氮气作为氮源,故培养圆褐固氮菌时不能隔绝空气。(4)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为: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菌落的计算方法,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过程,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微生物培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12.基因工程能够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回答下列问题:(1)“中心法则”是基因工程兴起的基础理论之一,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阐明的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用“→连接)___________。(2)从基因文库中提取的目的基因可通过PCR进行扩增,简要叙述扩增目的基因的大致过程:___________。在PCR过程中,两个引物是___________的结合位点,也是子链延伸的起点,dNTP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与基因组文库相比,cDNA文库的基因数相对要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3)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可以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并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的DNA上,这种方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采用显微注射仪直接将___________注入到受精卵细胞中。【答案】 (1). (2). 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链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然后在热稳定性DNA聚合酶作用下延伸,如此重复循环多次 (3). Taq酶 (4). 提供合成DNA的原料(和能量) (5). cDNA文库只能收集到生物发育到某时期己发生转录的基因,而基因组文库能收集到全部基因 (6). 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维持稳定和表达 (7). 基因表达载体【解析】【分析】克里克的中心法则内容描述的是DNA复制和基因表达过程中的遗传信息流动的过程。基因工程的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其中目的基因的获取可以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也可以人工合成。【详解】(1)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包括: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由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故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阐明的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2)扩增目的基因的大致过程为: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链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然后在热稳定性DNA聚合酶作用下延伸,如此重复循环多次。在PCR过程中,两个引物是Taq酶的结合位点,也是子链延伸的起点,dNTP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合成DNA的原料。基因组文库包含了生物的所有基因,cDNA文库是用某种生物发育的某个时期的mRNA反转录产生的多种互补DNA片段,所以与基因组文库相比,cDNA文库的基因数相对要少。(3)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所以转化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在受体细胞中维持稳定和表达。(4)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之前需要先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所以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采用显微注射仪直接将基因表达载体注入到受精卵细胞中。【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操作步骤,重点考查了目的基因的扩增过程和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熟悉基因工程各步骤的操作是解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