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贵州省遵义市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2019届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试题
理科综合试题
1.以下判断细胞死活的方法及解释正确的是( )
A. 硝酸钾溶液处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现质壁分离,说明是死细胞
B. 健那绿处理人体蛔虫的体细胞,显微镜下没有发现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说明是死细胞
C. 显微镜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在细胞质中运动,并随着光线强弱而改变受光面,说明是活细胞
D. 适宜光照等条件下,装有某植物的透明密闭小室内气压没有变化,说明植物已经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活细胞的叶绿体会运动。
【详解】用硝酸钾溶液处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现质壁分离,可能是硝酸钾溶液的浓度过高,杀死了植物细胞,A错误;蛔虫生活在无氧的环境中,无线粒体,用健那绿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B错误;显微镜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在细胞质中运动,即胞质环流,并随着光线强弱而改变受光面,说明是活细胞,C正确;适宜光照等条件下,装有某植物的透明密闭小室内气压没有变化,可能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蛔虫生活在人体的肠道中,长期处于无氧的环境,细胞内无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2.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内,后盖上盖玻片
B. 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加入A液,摇匀后再加入B液
C.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先将酶和反应物充充分混合后再保温
D.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先充分研磨叶片,后加入无水乙醇、碳酸钙和二氧化硅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一般的血细胞计数板双凹槽使用时先盖上盖玻片 后用滴管从边上轻加液体,这么做会减少气泡不用担心液体不进去表面张力会使液体进入 ,如果直接加液可能会产生气泡。
【详解】用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后再滴加培养液,A错误;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加入A液,摇匀后再加入B液,B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要先将酶与底物溶液分别处于相应温度一段时间后,再混合于不同温度下保温,因为一旦酶与底物接触就会进行反应,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应加入无水乙醇、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后充分研磨,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教材中的实验,解题的关键是要对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
3.在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精原细胞增殖具有周期性,对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B. 细胞衰老时,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
C. 胰腺细胞和心肌细胞中均含有指导合成唾液淀粉酶的mRNA
D. 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种累积效应
【答案】C
【解析】
精原细胞增殖是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对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A正确;衰老细胞体积减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多种酶的活性降低,B正确;胰腺细胞和心肌细胞中均含有淀粉酶的基因,但该基因只在胰腺细胞中表达,因此只有胰腺细胞含有指导唾液淀粉酶合成的mRNA,C错误;癌症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多基因多个基因突变产生的,是一种累积效应,D正确。
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聋哑病人仍然具有部分语言功能
B. 在反射弧完整情况下,任何形式的刺激均可引起感受器产生兴奋
C. 突触后膜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当人突然遇到低温环境时,下丘脑会感受到寒冷从而调控体温回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上有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聋哑人的听觉中枢受损,不能形成听觉,主要靠视觉感知外界的变化。
【详解】聋哑病人会丧失听觉语言功能,但仍存在部分语言中枢,如视觉中枢、书写中枢等,A正确;各类感受器都具有各自的适宜刺激,如温度感受器只能感受温度的变化,B错误;突触后膜能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感受外界温度变化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下丘脑不能直接感受温度变化,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对课本中相关过程的深度理解是解题关键。
5. 取某种植物幼茎等长切段若干(无芽和无叶)均分为四组,a组浸泡在蒸馏水中,其他三组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其中有高浓度、低浓度和最适浓度),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各组切段的平均长度,实验重复两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前的幼茎切段应浸泡在蒸馏水中以消除茎内原有激素对实验的影响
B. 实验结果说明三种浓度的生长素均能促进切段的生长
C. d组切段伸长最多,说明d组使用了最适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 b组切段伸长最少,说明b组使用了高浓度生长素溶液
【答案】D
【解析】
由于植物幼茎本身含有植物激素,所以实验前应将切段放入蒸馏水中浸泡以消除切段内原有激素的影响,A项正确;根据图示分析可知,bcd组切段的平均长度都比a组的长,说明3种浓度生长素均能促进切段的伸长,B项正确;d组伸长最多,说明d组使用的是最适浓度生长素溶液,促进作用最大,C项正确;b组切段伸长最少,说明b组可能是使用了高浓度生长素溶液,也可能是使用了低浓度生长素溶液,D项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6.已知某DNA片段上有基因A、无效片段和基因B,其分布如图所示,现将某外来DNA片段(m)插入位点a或b,下列关于变异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m为有效片段且插入位点b,则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 若m为有效片段且插入位点a,则发生了基因重组
C. 若m为无效片段且插入位点a,则发生了基因突变
D. 若m为无效片段且插入位点b,则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详解】若m为有效片段且插入位点b,由于位点b位于基因B中,说明外来有效片段插入原基因内部,导致基因结构改变,原基因不表达,但插入基因表达,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若m为有效片段且插入位点a,由于位点a也位于无效片段,所以对原基因无影响,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若m为无效片段且插入位点a,由于位点a也位于无效片段,所以没有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若m为无效片段且插入位点b,由于位点b位于基因B中,说明外来无效片段插入原基因内部,导致原基因结构被破坏,原基因不表达,这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变异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区别。
7.某植物夜间可以通过气孔吸收CO2,并把CO2经一系列反应合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液泡中的苹果酸可以运送至细胞质基质,经过反应产生CO2,进而参与卡尔文循环(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叶绿体中的类似胡萝卜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光。叶绿素b呈现___________色,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胡萝卜素的溶解度。
(2)该植物细胞进行卡尔文循环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参与卡尔文循环的CO2直接来源于___________过程和___________过程,被固定后生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填“C3”或“C5”)。
(3)经研究发现,该植物夜晚虽然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H2O),原因是____________
(4)根据题干信息可以推测,该植物很有可能生活在____________(填“温润多雨”或“炎热干燥”)的环境中。
【答案】 (1). 蓝紫 (2). 黄绿 (3). 小于 (4). 叶绿体基质 (5). 苹果酸 (6). 细胞呼吸/有氧呼吸 (7). C3 (8). 夜晚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9). 炎热干燥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该植物夜间吸收二氧化碳,与PEP结合,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液泡中的苹果酸进入细胞质基质产生丙酮酸参与细胞呼吸,或者产生二氧化碳参与卡尔文循环。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详解】(1)叶绿体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b呈黄绿色,在层析液中其溶解度小于胡萝卜素,位于滤纸的最下端。
(2)图中该植物细胞的卡尔文循环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据图分析可知,卡尔文循环需要的二氧化碳可以来自苹果酸的分解,也可来自于主要发生在线粒体的有氧呼吸。
(3)夜晚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所以该植物虽然夜晚能吸收二氧化碳,却不能合成(CH2O)。
(4)由题意可知,此类植物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二氧化碳生成的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由此推测其生活在炎热干旱的环境。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明确夜间该植物特殊的固定二氧化碳的方式,并与白天对比分析,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8.茶一般用茶树的顶芽和幼叶制成。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梢的数量大大增加,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茶树常采用扦插繁殖。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结果如图。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图中所示知,此实验的对照有两大类一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插条,作为空白对照;二是用____________处理插条进行相互对照。
②从预实验的结果可知,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___________ (填“抑制”或“促进”)作用。
③若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实验组,从图中数据判断,三十烷醇浓度的取值应设在_________ppm。
④用三十烷醇处理茶树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沾蘸法和浸泡法。与沾蘸法相比,浸泡法所用的浓度________,所需处理时间___________;并且最好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地方进行处理。
【答案】 (1). 解除了顶端优势 (2). 三十烷醇的浓度 (3). 三十烷醇浓度为0(或蒸馏水) (4). 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 (5). 促进 (6). 8~15 (7). 较低 (8). 较长 (9). 遮阴 (10). 空气湿度较高
【解析】
【分析】
1、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侧芽发育成枝条,摘除顶芽可以暂时阻断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来源而消除顶端优势。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该实验的对照有空白对照和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之间的相互对照,根据对照原则分析实验结果、获取实验结论。
【详解】(1)采茶过程是摘除顶芽的过程,摘除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来源被暂时阻断,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发育,新梢数量增加。
(2)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有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用蒸馏水处理插条作为空白对照,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处理插条进行相互对照。
②分析题图实验结果可以知道,与空白对照相比,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茶树插条生根数量多于空白对照组,因此,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促进作用。
③分析题图可以知道,三十烷醇溶液为8ppm时生根数量是45.5,12ppm时是52.0,15ppm时是23.0,因此三十烷醇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在8~15ppm之间,因此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浓度在8~15ppm的实验组。
④与沾蘸法相比,浸泡法所用的浓度低,处理时间长。为了防止溶液中水分蒸发过快,最好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顶端优势的原理及应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对照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9.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依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某实验小组对正常小鼠、患有中枢性尿崩症的小鼠和肾性尿崩症的小鼠禁水一段时间,并观察记录三组小鼠尿液渗透压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时间的变化,对照组小鼠的尿液渗透压逐渐升高,尿崩症实验鼠的尿液渗透压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正常鼠。中枢性尿崩症小鼠发病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量不足所致,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 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下降”或“不变”)。
(2)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________________, 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____________(填“多”或“少”)些。
(3)经研究发现尿崩症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或“正常”)。
(4)尿崩症患者如果渴觉减退或消失,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可引起严重失水、血浆渗透压和血清钠水平明显升高,出现极度软弱、发热、神精症症状,甚至死亡。由此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低于 (2). 下丘脑 (3). 升高 (4). 受体 (5). 多 (6). 偏高 (7). 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析】
【分析】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液渗透压较低,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说明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的,故为中枢性尿崩症;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并未改变,与正常鼠相比抗利尿激素反而偏高,为肾性尿崩症。
【详解】(1)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尿崩症实验鼠的尿液渗透压应低于正常鼠。中枢性尿崩症小鼠发病原因是由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澈素的量不足所致,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
(2)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受体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
(3)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由于水分大多随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导致尿崩症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高。
(4)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要能识记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判断正常、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10.某植物花色色素形成与基因的关系如图1,该植物两对等位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图2。请根据听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和图2可知,开红花雌性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图2中植物与开黄花植株大量杂交,若得到的子代只出现两种花色,则该黄花植株基因型为__________;若得到的子代出现三种花色,那么子代雌性植株中开红花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2)若该植物正常植株均为圆形叶纯合体,利用种子进行辐射诱变处理后单独隔离种植,出现了一株椭圆形叶突变雌株。若该性状是由于某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则:
①突变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则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该突变发生在Z染色体上,请设计杂交实验判断显性性状是圆形叶还是椭圆形叶。
Ⅰ.实验设计思路:取该椭圆形叶突变雌株与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统计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Ⅱ.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子一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圆形叶为显性性状;
若子一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椭圆形叶为显性性状。
【答案】 (1). 2 (2). bbZAZA (3). 1/4 (4). 椭圆形叶 (5). 正常圆形叶雄株 (6). 无论雌雄都表现为圆形叶 (7). 雄性都为椭圆形叶,雌性都为圆形叶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2信息准确定位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A、a基因的遗传表现为伴性遗传;以图1信息为切入点,准确地将各表现型改写成基因型填空的形式(红花为B_ZAZ_、B_ZAW,黄花为bbZAZ_、bbZAW,白花为bbZaZa、bbZaW、B_ZaZa、B_ZaW),在此基础上,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知识对(1)题进行解答。解答(2)题,需以题意“一株椭圆形叶突变雌株的出现是由于辐射诱变处理圆形叶纯合体导致的”和“该性状是由于某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为切入点,依据突变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围绕遗传规律的知识分别进行分析判断。
(1)依题意与图示分析可知:开红花雌性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即BBZAW和BbZAW。图2所示为雌性植株的基因型为BbZAW,开黄花的雄植株的基因型为bbZAZA或bbZAZa,二者杂交,若得到的子代只出现两种花色,说明该黄花植株为纯合子,其基因型为bbZAZA。若得到的子代出现三种花色,说明该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ZAZa,那么子代雌性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ZAW∶bbZAW∶BbZaW∶bbZaW=1∶1∶1∶1,即开红花个体(BbZAW)所占比例为1/4 。
(2)已知正常植株均为圆形叶纯合体,利用种子进行辐射诱变处理后获得的椭圆形叶突变性状是由于某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
①若突变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则该突变为显性突变,椭圆形叶是显性性状。
②若该突变发生在Z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用R和r表示),可取该椭圆形叶突变雌株与正常圆形叶雄株杂交,统计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圆形叶为显性性状,则该椭圆形叶突变雌株的基因型为ZrW,正常圆形叶雄株的基因型为ZRZR,子代的基因型为ZRZr、ZRW,无论雌雄都表现为圆形叶;若椭圆形叶为显性性状,则该椭圆形叶突变雌株的基因型为ZRW,正常圆形叶雄株的基因型为ZrZr,子代的基因型为ZRZr、ZrW,雄性都为椭圆形叶,雌性都为圆形叶。
11.腐乳又称豆腐乳,是中国流传数千年的特色传统民间美食,因其口感好、营养高,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深受中国老百姓及东南亚地区人民的喜爱,是一道经久不衰的美味佳肴。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毛霉是腐乳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由于其体内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__酶,可将豆腐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从而能提高其营养价值和风味。腐乳在制作时可通过___________等措施(至少两种方法)来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腐乳腐败变质。
(2)毛霉与泡菜制作所需的微生物新陈代谢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前家庭生产腐乳利用的是大气中的毛霉孢子,现代工厂化生产需要优良的毛霉菌种,因此需要对毛霉进行分离。对毛霉进行分离的培养基中应含有的基本成分除了水、无机盐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为了将毛霉从细菌中分离出来,应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____。对毛霉的接种常采用___________法,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培养基的微生物是否是我们需要的微生物。
【答案】 (1). 蛋白酶和脂肪 (2). 用盐腌制、卤汤中加酒、香辛料 (3). 毛霉是需氧型,乳酸菌是厌氧型 (4). 碳源和氮源 (5). 抗生素 (6). 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 (7). 菌落的特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腐乳的制作原理及过程、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信息进行解答。
(1)毛霉是腐乳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其体内存在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腐乳在制作时可通过用盐腌制、卤汤中加酒、香辛料等措施来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腐乳腐败变质。
(2) 毛霉是需氧型微生物,而泡菜制作所需的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
(3) 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不能抑制毛霉的生长,据此可知:为了将毛霉从细菌中分离出来,应在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纯化微生物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可根据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培养基的微生物是否是我们需要的微生物。
12.我国科学工作者已经成功培育了转基因抗虫棉,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水土污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棉时,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稳定存在、复制并且表达。选取受体细胞,一般用植物____细胞即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导入受体细胞后还需要采用______________技术培育成抗虫植株。
(2)转基因操作工具之一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该酶所具有的特异性具体表现在:一种限制酶只能_________________。当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中轴线的两侧时,切割产生的是_________末端。
(3)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将蚕粪喂鱼,塘泥肥田,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这种模式并不适合全国各地,只有在南方降水较多、气候温暖的地区才适用。以上表述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答案】 (1).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 体 (3). 农杆菌转化法 (4). 植物组织培养 (5). 识别特定的核苷酸(DNA)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 (6). 黏性(末端) (7). 物质循环再生 (8). 协调与平衡原理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四个基本步骤是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其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限制酶具有特异性,故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详解】(1)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棉时,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由于植物的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故培育转基因植物时,一般用植物体细胞即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的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受体细胞后还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成抗虫植株。
(2)限制酶具有特异性,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DNA)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后能形成两种类型的末端,即平末端和黏性末端。若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中轴线的两侧时,切割产生的是黏性末端。
(3)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但这种模式并不适合全国各地,只有在南方降水较多、气候温暖的地区才适用,又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