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冲刺(一)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唐山一中2019届高三冲刺卷(一)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1.“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这是清朝诗人刘开描写亳州芍花的诗句。芍花兼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下列有关芍花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它们的成分不同,功能不同
B. 它们都含有DNA和RNA
C. 它们都含有多种酶,是代谢的重要场所
D. 它们都含有自由水和ATP
【答案】B
【解析】
芍花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组成成分不同,功能也不同,A正确;细胞质基质中没有DNA,B错误;芍花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都含有多种酶,是代谢的重要场所,C正确;三者都含有自由水和ATP等,D正确。
2.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2时物质A开始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 T1时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大于细胞液的渗透压,而T3时相反
C. 0-T1时细胞体积的变化量与原生质体的变化量相等
D. T2时细胞失水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细胞已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示可知,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植物细胞在物质A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发生了自动复原,推测该物质可以进入细胞。
【详解】分析曲线图可知,该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说明物质A可以进入细胞,而且一开始就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而不是T2时开始进入,A错误;T1时细胞原生质体体积减小,细胞失水,此时由于细胞质在外层,所以细胞质基质先失水,渗透压上升,这时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而T3时相反,B正确;该细胞含有细胞壁,当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化时,细胞壁的体积变化很小,细胞壁的伸缩性小,原生质体伸缩性大,因此,0-T1时细胞体积的变化量与原生质体的变化量不相等,C错误;T2时细胞失水量达到最大值,T3时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说明此细胞未死亡,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的信息,分析图示中原生质体体积变化的原因,再根据题意作答。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步骤为: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B. 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过程中,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C. 性状分离模拟实验中代表雌、雄配子的2个小桶中彩球总数可以不同。
D. 搭建6个碱基对的 DNA 双螺旋结构,需要磷酸与脱氧核糖连接物24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需要经过甲基绿吡罗红染色。
假说演绎法的步骤: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2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每只小桶内放比例相等的两种小球。
【详解】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然后用盐酸进行水解,经过缓水流冲洗,再经过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在低倍镜下找到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进行观察,A正确;孟德尔通过预测测交后代出现1:1的分离比,进行的演绎推理,B正确;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只小桶相当于雌雄生殖器官,2只小桶内的球数目可以不同,C正确;搭建6个碱基对的DNA模型,即含12个脱氧核苷酸,1个脱氧核苷酸内需要1个磷酸与脱氧核糖连接物,另外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中脱氧核苷酸之间还需6-1=5个,故需要连接物的数目是:12+5×2=22个,D错误。故选D。
4.与果蝇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相比,果蝇受精卵的分裂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A. 部分染色体片段的交换 B. 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C.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与分离 D. 核仁、核膜的消失与重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的主要特点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接着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果蝇受精卵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该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分离,其典型特征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部分交换,有丝分裂过程,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也能发生部分交换,A错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即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与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核膜、核仁都会出现消失和重建的现象,D错误。
5.人体内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需要细胞外液和甲、乙、丙、丁四大系统的参与,图示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是循环系统,①②③中所含物质种类和含量均相同
B. 乙是消化系统,①②③的渗透压来源于蛋白质的不到10%
C. 丙是呼吸系统,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导致③的pH升高
D. 丁是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可通过①运输至突触后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其中①是组织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涉及到四大系统,其中甲是循环系统,乙是消化系统,丙是呼吸系统,丁是泌尿系统。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是循环系统,①是组织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相同,A错误;乙是消化系统,细胞内液含有的蛋白质较多,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因此①②③的渗透压来源于蛋白质的不到10%,B正确;丙是呼吸系统,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不会导致③血浆的pH明显升高,C错误;丁是泌尿系统,神经递质可通过①组织液运输至突触后膜,D错误。
6.研究人员发现口腔中味觉受体蛋白与味物质结合后结构发生变化,这一结构变化反映给味觉细胞并传递至大脑皮层即可产生味觉。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味觉产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 味觉产生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过程
C. 口腔细胞中的特有基因决定了味觉受体蛋白的合成
D. 神经递质和激素一样只在细胞外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信息给予的形式考查反射与反射弧、酶的特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等相关知识,涉及知识较多,要求考生熟悉相关内容并构建知识网络,进而分析选项作答。
【详解】食物刺激了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使其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形成味觉,由于此过程只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参与,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味觉形成过程中兴奋经过了由感受器传到大脑皮层的过程,经过了突触,因此会有“电一化学一电”信号的转化过程,B正确;人体各细胞均有味觉受体蛋白基因,而不是口腔细胞特有的,C错误;激素既可以在细胞外又可以在细胞内起作用,D错误。
【点睛】神经递质、酶、激素的比较:
(1)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物质,对于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还有少量RNA,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3)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
7.为探究某品种水稻幼苗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实际光合速率,某科研小组将水稻幼苗置于多组装置中进行实验(各装置中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相同且适宜)。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测定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并计算出O2的产生量,分别绘制成A、B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m值是在___________条件下测得的。若实验中的每组装置都只能利用一盏瓦数不变的台灯照射,则可以通过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改变光照强度。
(2)光照强度a时,总光合速率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呼吸速率。
(3)光照强度为b时,水稻叶肉细胞的细胞器中[H]的移动方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进行实验时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其他条件不变,则b点、c点分别__________ (左移/右移)
【答案】 (1). 黑暗 (2). 台灯与装置之间距离 (3). 小于 (4). 由线粒体基质到线粒体内膜、由类囊体薄膜到叶绿体基质 (5). 右移、左移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曲线A、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和氧气的产生量。
m是在光照强度为0即黑暗条件下测得的实际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光照强度小于b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0,即呼吸速率>光合速率;b点表示光补偿点,c点表示光饱和点。
【详解】(1)m对应的光照强度为0,即在黑暗下测得的结果。可以通过改变台灯与装置之间的距离来改变光照强度。
(2)光照强度为a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0,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3)光照强度为b时,同时存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即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线粒体中线粒体基质产生的[H]会移向线粒体内膜,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4)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则关合速率会减慢,呼吸速率不变,故b点光补偿点会右移,因为光合速率下降,光饱和点c点会左移。
【点睛】有光就有光合作用,若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则二氧化碳释放量会大于0;若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二氧化碳既不吸收也不释放;若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则二氧化碳吸收量会>0。
8.甘肃天水市“花牛”苹果自1965年出口香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回答下列有关“花牛”苹果果园生态系统的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该果园土壤中的蚯蚓属于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
(2)某“花牛”苹果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A引起的。A招来了B和C,B把卵产入A体内,孵出的B的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A的其他个体,C特别喜食A,也捕食B。在体内有B幼虫的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C发现而被捕食。
①B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②C捕食疯狂摇摆的A,对A种群的生存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__________。
③体内有B幼虫的A摇摆身体为C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这表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1). 分解者 (2). 物质循环 (3). 捕食和竞争 (4). 有利 (5). 通过捕食,使体内有B幼虫的个体死亡.客现上促进了A种群的发展,有利于A的生存 (6). 种间关系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作用: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蚯蚓能分解有机物形成无机物,促进了物质循环,属于分解者。
(2)①C特别喜食A,也捕食B,说明C与B存在捕食关系,C又和B争夺A,故二者又存在竞争关系。
②在体内有B幼虫的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C发现而被捕食。通过捕食,使体内有B幼虫的个体死亡,客现上促进了A种群的发展,有利于A的生存。
③体内有B幼虫的A摇摆身体为C提供了捕食的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点睛】根据“B把卵产入A体内”,可知A、B之间存在寄生关系;又根据“C特别喜食A,也捕食B”,可知,B、C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A、C之间有捕食关系。
9.在农业生产中,果农经常将采后的水果用CaCl2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后储藏。为了研究其作用,某同学将刚采下的苹果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质量分数为2%的CaCl2溶液浸泡30分钟。在储藏过程中,定期测定两组乙烯生成量和乙烯合成调控基因(ERF)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获得如下实验结果。
回答下列问题:
(1)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
(2)图1实验结果表明,用CaCl2溶液处理可____(填“促进”或“延缓”)果实的成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结果分析,ERF基因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用等量蒸馏水浸泡30分钟 (2). 延缓 (3). CaCl2溶液抑制了乙烯生成,从而延缓了果实的成熟 (4). 抑制乙烯的合成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CaC12溶液,实验组加CaC12溶液,对照组不加,因变量是乙烯生成量和乙烯合成调控基因( ERF)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根据题中实验结果图可以推知CaC12溶液浸泡水果的作用。
【详解】(1)对照组应加入蒸馏水,且量与实验组的CaCl2溶液相同,且浸泡时间等其他条件均需要与对照组相同。
(2)图1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储藏天数的延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乙烯的生产量是减少的,因此可知CaCl2溶液抑制了乙烯的生成,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因此用CaCl2溶液处理可延缓果实的成熟。
(3)从图2可知随着储藏天数的延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ERF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多,再与图1结果相比较可知ERF基因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乙烯的合成。
【点睛】实验要遵循对照的原则,自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遵循等量且适宜原则。本题结论较为直接,通过图中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10.麦粉蛾野生型复眼为棕褐色,大量培养野生型麦粉蛾时出现了少量突变型的红色复眼雌、雄麦粉蛾,以下是对麦粉蛾眼色的遗传方式所做的研究:
(1)用上述野生型麦粉蛾和突变型麦粉蛾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麦粉蛾成虫均表现为棕褐色复眼,F1与突变型亲本杂交,无论正交、反交,F2雌、雄麦粉蛾成虫中均表现为棕褐色复眼:红色复眼=1:1,根据以上结果推理分析可知麦粉蛾眼色由_______对完全显性的等位基因控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随机交配,F2麦粉蛾成虫眼色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2)有人在重复(1)中实验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F1麦粉蛾幼虫、成虫均表现为棕褐色复眼,正交(F1为父本)所得F2雌、雄麦粉蛾幼虫与成虫中均表现为棕褐色复眼:红色复眼=1:1,而反交(F1为母本)所得F2雌、雄幼虫均为棕褐色,发育为成虫后才表现为雌、雄麦粉蛾均为棕褐色复眼:红色复眼=1:1。由此推测麦粉蛾眼色受到质基因控制,你是否同意该观点?_______(是/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2). 棕褐色为显性,与红色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符合一对基因的杂合子测交实验结果 (3). 棕褐色复眼:红色复眼=3:1 (4). 否 (5). 质遗传往往表现母系遗传,正交后代应该均为红色复眼
【解析】
【分析】
根据“用上述野生型麦粉蛾和突变型麦粉蛾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麦粉蛾成虫均表现为棕褐色复眼”,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野生型棕褐色为显性。
【详解】(1)野生型麦粉蛾和突变型麦粉蛾杂交,正反交结果一致,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又F1全是棕褐色,故棕褐色是显性性状。再根据F1与突变型测交后代棕褐色:红色=1:1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测交实验结果,故该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则F1代的基因型均为Aa,F1自由交配的后代中红褐色复眼:红色复眼=3:1。
(2)若麦粉蛾眼色受到质基因控制,则F1做父本与红色母本测交后代应该全部表现为红色复眼;F1做母本与红色父本测交的后代应该全部表现为红褐色复眼。而正交(F1为父本)所得F2雌、雄麦粉蛾幼虫与成虫中均表现为棕褐色复眼:红色复眼=1:1,故麦粉蛾眼色不是细胞质基因控制的。
【点睛】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状后代的表现型由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结合的基因型决定,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会表现出母系遗传,即后代的表现型与母本一致。
11.蛋白质提取、分离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1)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的步骤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纯化和纯度鉴定。
(2)若要从红细胞中提取血红蛋白,则要对获得的红细胞进行洗涤、_________和分离血红蛋白溶液、____________,才能获得含杂质较少的血红蛋白溶液。
(3)分离血红蛋白溶液环节,试管溶液明显分为四层,我们保留其中的第________层(自上而下计算)。溶液特征是__________(颜色等)。
(4)通过__________法将样品进一步纯化,经__________方法(使用最多的)进行纯度鉴定。
【答案】 (1). 样品处理 (2). 粗分离 (3). 血红蛋白释放 (4). 透析 (5). 3 (6). 红色透明 (7). 凝胶色谱法 (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包括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
蛋白质的纯度鉴定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1)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包括样品处理及粗分离(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透析)、纯化和纯度鉴定。
(2)血红蛋白因含有血红素而呈红色。需要对红细胞进行洗涤,去除杂蛋白;再将洗涤好的红细胞加水、苯充分搅拌使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再对血红蛋白溶液进行分离;再加入磷酸缓冲液进行透析。
(3)分离血红蛋白时,从上到下依次是有机溶剂;脂类物质;血红蛋白溶液;红细胞破碎物沉淀。血红蛋白水溶液位于第三层,呈红色透明液体。
(4)采用凝胶色谱法对血红蛋白进行纯化。若要对蛋白质的纯度进行鉴定,常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点睛】注意:红细胞的洗涤次数过少,无法除去血浆蛋白;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使白细胞等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
12.如图所示为培养抗虫棉的流程图,其中“Bt”代表Bt基因,“KmR”代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①过程需用的工具酶有________。②过程常使用钙离子处理农杆菌的目的是________,该过程使用含________的培养基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
(2)③过程中将棉花细胞与农杆菌混合后共同培养,旨在让T-DNA进入棉花细胞并整合到________上。
(3)经④⑤⑥过程培育出试管苗的原理是________。
(4)从个体水平检验该转基因棉的抗虫性状,常用方法是________。与普通棉相比,种植该转基因棉的优点是________。
【答案】 (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2). 使农杆菌处于感受态以便其吸收重组质粒 (3). 卡那霉素 (4). 染色体 (5).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6). 投放棉铃虫 (7). 减少农药的使用,进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图,其中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②表示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③表示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受体细胞);④表示脱分化,⑤表示再分化,⑥表示将芽培育成试管苗。
【详解】(1)图中①过程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需要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②过程是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细胞(微生物)的过程,该过程需要用钙离子处理农杆菌,使其成为感受态,便于重组质粒的导入;重组质粒上的KmR(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是标记基因,用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因此该过程可以使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
(2)过程③中将棉花细胞与农杆菌混合后共同培养,目的是让T-DNA进入棉花细胞并将其插入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3)图中④⑤⑥表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检验转基因棉的抗虫性状,常用方法是投放棉铃虫,若棉铃虫大量死亡,说明转基因成功;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能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减轻环境污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过程,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明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