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卷生物(解析版)
展开
2019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卷生物(解析版)
1.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肝细胞胲上有识别并结合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B. 人成熟红细胞无浅粒体,其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C. 浆细胞中含有丰富的溶酶体,有利于快速清除病原体
D. 根尖分生区细胞中高尔基体与分裂后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答案】A
【解析】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作用于肝细胞,因此肝细胞胲上有识别并结合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A正确;人成熟红细胞无浅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吞噬细胞中含有丰富的溶酶体,有利于快速清除病原体,C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壁形成与末期,D错误。
2.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假设一个精原细胞产生得到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细胞的个数比为1:1。则该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
B.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
C.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均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
D. 两个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
【答案】B
【解析】
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则所形成的四个精细胞均异常,A错误;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则该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2个精细胞均异常,而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2个精细胞均正常,所以正常精细胞与异常精细胞之比为1:1,B正确;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则形成的四个精细胞均异常,C错误;若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则形成的八个精细胞均异常,D错误。
【点睛】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分裂异常分析:假设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2n条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某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或者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导致产生含有(n+1)、(n-1)条染色体的配子,如下图所示:
3.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旷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探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
B. 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KT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
C. NAA能抑制主根生长,KT能促进主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
D. 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乙组中NAA对主根是抑制作用,对侧根是促进作用,因此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A正确;甲、乙对比,说明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甲、丙对比,说明KT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B正确;甲、乙、丙说明NAA能抑制主根生长,KT能促进主根生长,但是不能说明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C错误;乙、丁组说明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正确。
4.下图为人体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两种机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激素B是胰岛素,则其能与受体b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若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受体b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升高
C. 若该图表示下丘脑细胞,则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应具有与神经递质相结合的受体
D. 激素都是依赖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效应
【答案】C
【解析】
若激素B是胰岛素,则其能与受体b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错误;若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受体b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则胰高血糖素不能发挥作用,导致血糖浓度不能升高,B错误;若该图表示下丘脑细胞,则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可能具有与大脑皮层发出的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相结合的受体,C正确;图中显示激素A是与细胞内的受体a结合而发挥作用的,D错误。
5.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是
A. 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
B. 基因表达的过程即是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C. 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
D. 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RNA聚合酶催化转录,其结合位点是基因首端的启动子,即结合位点在DNA上,A正确;基因表达的过程即是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B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C正确;由于多个密码子可以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所以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D正确。
6.研究发现,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是促进细胞凋亡的一种关键蛋白质,正常细胞的Smac存在于线粒体中,当线粒体收到释放这种蛋白质的信号时,就将这种蛋白质释放到线粒体外,然后Smac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反应,促进细胞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Smac与IAPs反应加强将导致细胞中溶酶体活动减弱
B. Smac基因与IAPs基因的表达过程均在线粒体中进行
C. 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速度与线粒体Smac释放速度有关
D. Smac释放到线粒体外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Smac与IAPs反应加强促进细胞凋亡,将导致细胞中溶酶体活动增强,A错误;线粒体中的蛋白质,有的是细胞核基因表达的产物,有的是线粒体基因表达的产物,依题意信息无法确定Smac基因与IAPs基因是属于细胞核基因,还是属于线粒体基因,因此不能得出“Smac基因与IAPs基因的表达过程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结论,B错误;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属于细胞凋亡,而Smac与IAPs反应可促进细胞凋亡,所以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速度与线粒体Smac释放速度有关,C正确;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是大分子物质,是以胞吐的方式从线粒体释放到线粒体外,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D错误。
【点睛】本题以“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细胞凋亡、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抓住题意中的关键信息,诸如 “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是细胞中一个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Smac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反应,促进细胞凋亡”等等,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7.将5mL小球藻浓缩液置于密闭玻璃容器中,注入适量清水,在温度适宜的暗室中进行实验,用仪器记录该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从第5min起给予光照,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0〜5min之间氧气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在5〜15min之间,氧气量增加的速率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3)如果小球藻的呼吸速率不变,在5〜15min之间,小球藻的光合作用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____________摩尔/分钟。
(4)溴甲酚紫能在植物生理活动的酸碱范围内灵敏地变色,pH>6.7时呈紫色,pH<6.7时呈黄色。在上述实验的容器中滴入适量溴甲酚紫指示剂,实验的第5min溶液最可能呈____________,第15min时溶液最可能呈____________。
【答案】 (1). 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2). 逐渐减小 (3). 容器内CO2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4). 6×10-8 (5). 黄色 (6). 紫色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在0~5min内,由于没有光照,小球藻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有氧呼吸,且呼吸作用强度平均值=(5-4)÷5×10-7=2×10-8摩尔/分钟;从第5min起给予光照,则在5~15min内,小球藻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若呼吸速率不变,则光合速率的平均值=(8-4)÷10×10-7+2×10-8=6×10-8摩尔/分钟。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在0〜5min之间小球藻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该容器内氧气量减少。
(2)在5~15min内,由于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所以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少。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若小球藻的呼吸速率不变,在5〜15min之间,小球藻的光合作用速率的平均值为6×10-8摩尔/分钟。
(4)实验的前5min内,小球藻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导致溶液呈酸性,因此实验的第5min溶液最可能呈黄色;而在5〜15min之间,小球藻的光合速率一直大于呼吸速率,导致容器内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溶液呈碱性,所以第15min时溶液最可能呈紫色。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明确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反应物和光合作用的产物,进而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量计算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
8.登革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有起病急骤、发热等症状,下图为登革热病毒的致病机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登革热病毒感染会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说明登革热病毒表面存在不同的___________。当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物质甲分泌量少,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革热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___________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含量升高,从而使产热增加,导致机体发热。发热使人体饮水较多,___________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导致尿量增加。
(3)物质甲和抗体Ⅰ能促进___________,使复合物增多,复合物增多又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大,___________外渗而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 (1). 抗原(或抗原决定簇) (2). 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3). 甲状腺激素 (4). 细胞外液渗透压(或血浆渗透压) (5). 病毒在吞噬细胞内的繁殖 (6). 血浆蛋白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病毒侵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处理,并将之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因此物质甲为淋巴因子;抗原刺激B细胞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不同,其中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通透性增大,进而引起组织水肿;抗体Ⅱ与子代病毒中和后病毒被清除。
详解:(1)一定的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具有特异性,登革热病毒感染会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说明登革热病毒表面存在不同的抗原或者抗原决定簇;由分析可知,甲是淋巴因子,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当T细胞活性下降时,其分泌的物质甲(淋巴因子)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
(2)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导致与产热相关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体温上升。发热要多饮水,饮水较多,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集合管和肾小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减弱,导致尿量增加。
(3)物质甲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由图可知,该物质和抗体Ⅰ能促进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繁殖,使复合物增多,加重病症,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外渗引起组织水肿。
点睛: 本题结合病毒致病机理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群、物种数和生物量 | 调查结果 | ||
2013年(养殖前) | 2015年(养殖后) | ||
水生高等植物 | 物种数 | 13 | 5 |
生物量(湿重kg/1 000 m2) | 560 | 20 | |
浮游藻类 | 物种数 | 11 | 20 |
生物量(干重g/m3) | 2 | 10 | |
鱼类 | 物种数 | 15 | 8 |
生物量(湿重kg/1 000 m2) | 30 | 750 | |
虾、贝类等小型动物 | 物种数 | 25 | 8 |
生物量(湿重kg/1 000 m2) | 55 | 13 |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________发生了显著变化,抵抗力稳定性明显__________。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
(3)若浮游藻类继续大量繁殖,则会危及养殖鱼类的安全,甚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由这种原因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时间往往发生在一天中的________(填“凌晨”“中午”或“傍晚”),因为此时间段_____。
(4)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食物链(或营养结构、物种丰富度) (2). 减小 (3). 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多以及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 (4). 凌晨 (5). 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最低 (6). 吸收营养物质,竞争阳光
【解析】
【分析】
由表格可知天然湖泊改为人工鱼塘后,只有浮游藻类植物种类和生物量都增多,其它种类和生物量均减少;养殖前的高等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养殖后鱼类的生物量最高。
【详解】(1)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改造后物种的总数明显减少,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明显下降。
(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
(3)晚上动植物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但是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凌晨时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最低,最容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4)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的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营养物质来抑制其生长。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需从食物链和种间关系的角度思考解决,能够根据表格判断该湖泊改造后的物种数与生物量的变化情况。
10.已知某种昆虫的灰体(A)与黑体(a)、长翅(B)与残翅(b)、有眼(D)与无眼(d)、刚毛(E)与截毛(e)、这四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四个纯合品系:①aaBBDDEE、②AAbbDDEE、③AABBddEE和④AABBDDee。假定不发生突变和染色体交换,回答下列问题:
(1)若A/a、B/b这二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来确定这二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一对染色体上。(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若D/d、E/e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性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来确定这二对等位基因是否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答案】 (1). 选择①×②杂交组合,分别得到F1和F2,预期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若杂交组合的F2中出现三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2∶1,则可确定这二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若出现其他结果,则可确定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是位于一对染色体上 (2). 实验思路:选择③×④杂交组合进行正反交,观察F1雄性个体的表现型预期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若正交得到的F1中雄性个体与反交得到的F1中雄性个体均为有眼刚毛,则证明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若出现其他结果,则可确定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是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要求学生会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通过实验分析出基因所在的位置。
(1)设计实验来确定这二对等位基因(A、a、B、b)是否位于一对染色体上,首先需要得到杂合体AaBb,若其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则AaBb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2:1,若其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则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因此需要选择①×②杂交组合,分别得到F1和F2,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可判断出这二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一对染色体上。
(2)若D/d、E/e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性染色体上,设计实验来确定这二对等位基因是否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首先需要得到杂合体,因此选择③×④杂交组合,若这二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则对于D/d、E/e这两对等位基因来说,③的基因型为XdEYdE或XDeXdE,④的基因型为XDeYDe或XDeXDe, ③×④杂交组合进行正反交,可根据F1雄性个体的表现型判断出这二对等位基因是否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若正交得到的F1中雄性个体与反交得到的F1中雄性个体均为有眼刚毛,则证明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若出现其他结果,则可确定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是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
11.在《魅力中国城》初赛竞演的“城市味道”环节中,黔东南以家乡的味道为主题,通过酸汤鱼、五彩姐妹饭等十几道特色农家菜,展示了黔东南州最具特色的城市美食,回答下列问题。
(1)“酸汤”是通过天然发酵而成,参与该发酵过程的主要微生物是____________。
(2)制作酸汤常用到煮沸的水和米汤,将水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米汤相当于液体培养基,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水和_______________等营养。
(3)酸汤发酵初期,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增加,亚硝酸盐在__________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等特定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________________。
(4)出坛后的酸汤,若不及时食用,一段时间后会在其表面出现一层白膜,这是_________(填微生物名称)繁殖引起的,与进行酸汤发酵的主要微生物相比,该微生物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___。
(5)在酸汤制作时,密封之前向发酵液中加入少许优质的酸汤母液,这样做有什么好处?_________。
【答案】 (1). 乳酸菌(乳酸杆菌) (2). 除去水中的氧气并消毒 (3). 无机盐、碳源、氮源 (4). 适宜的pH、温度 (5). 亚硝胺 (6). 酵母菌 (7). 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或具有核膜) (8). 提供优质菌种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泡菜制作的操作步骤和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题意分析答题。
(1)酸汤是通过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发酵)形成的。
(2)制作酸汤时,将水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并消毒;米汤相当于乳酸菌的培养液,可以为其提供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
(3)亚硝酸盐在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等特定条件下,会转变成亚硝胺。
(4)酸汤表面氧气含量高,因此其表面出现的一层白膜是酵母菌;与原核生物乳酸菌相比,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具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
(5)在酸汤制作时,密封之前向发酵液中加入少许优质的酸汤母液,以提供优质菌种。
12.甲醇可诱导激活酵母基因A的启动子,使基因A高效表达,因此在基因工程中常将基因A的启动子拼接在目的基因序列前,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量。现用酵母生产乙肝疫苗,目的基因序列简图及相关酶切位点如图1所示,携带目的基因进行转化的质粒结构如图2所示。
(1)在乙肝携带者体内能分离到一种空的乙肝病毒外壳,这种病毒外壳 ___________(“能”或“不能”)作为乙肝疫苗使用。为了获得对乙肝的抗性,需要反复注射三次疫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1和图2所示的序列,应在位置___________(填“①”或“②”)添加上___________(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名称)切割位点。
(3)为得到转化成功的酵母,可使用加入___________培养基进行筛选。为了让抗原基因大量表达,还需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在投入生产前,需用___________的方法检验疫苗的特异性。
(4)为了使乙肝抗原基因能在酵母细胞中稳定存在,最好的方法是将含目的基因的DNA___________。
【答案】 (1). 能 (2). 反复注射抗原,可使机体产生较一次免疫更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对病毒作出快速免疫应答 (3). ① (4). EcoRⅠ (5). 氨苄青霉素 (6). 甲醇 (7).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8). 整合到酵母细胞染色体DNA中
【解析】
分析:结合图1分析,为了获得完整的目的基因,选用的限制酶不能在“ATG---TAA”序列的中间,所以所选限制酶只能在①处切割和用NotⅠ在目的基因的另一端处切割。结合图2中质粒上存在的限制酶切割位点,①处选用的限制酶最好是EcoRⅠ.因为目的基因的两端选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不同,这样切割出来的目的基因和质粒在连接时能保证它们既不自相连接,也不反向连接。
详解:(1)乙肝病毒带有能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抗原,其中外壳蛋白才是直接接触免疫系统的物质,所以推测病毒中作为抗原的是外壳,换句话说,乙肝病毒外壳可作为疫苗使用。注射乙肝疫苗常常要注射三次,主要目的是可使机体产生比一次免疫更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对病毒作出快速免疫应答。
(2)根据前面的分析,在含目的基因的图1中,应在位置①添加上EcoR Ⅰ的切割位点,这样才能保证切割出完整目的基因,同时能在质粒上切出相同切口并与之能按特定方向连接。
(3)筛选转化成功的酵母常常需要根据质粒上存在的标记基因,即抗氨苄青霉素基因的作用想到在培养基中加入氨苄青霉素,若转基因酵母能表现出其应有的抗性,则说明转化成功。根据转化成功的酵母具有甲醇诱导下高效表达的特点,还需在培养基中加入甲醇进行筛选。由于疫苗是抗原,所以在投入生产前,需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检验疫苗的特异性。
(4)为了使乙肝抗原基因能在酵母细胞中稳定存在,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含目的基因的DNA整合到酵母细胞染色体DNA中。
点睛:注意切割目的基因的限制酶和质粒的限制酶选择的条件:一是保证两种要切割的DNA上同时都存在共同的限制酶切割位点;二是限制酶切割时不能破坏目的基因中的编码序列;三是不能同时把质粒上所有标记基因都破坏;四是在选择目的基因的限制酶时能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最好选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