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0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化学模拟试题
2020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化学模拟试题(七)
展开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化学模拟试题(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Fe—56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50分。第1~10每小题2分,第11~20每小题3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明矾易溶于水,可用作净水剂
B.浓H2SO4具有脱水性,可用来干燥HC1
C.碳酸钠具有碱性,可用于胃酸中和剂
D.氧化镁熔点很高,可用于耐高温材料
解析 明矾溶于水能形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够吸收水中固体杂质颗粒,可以净水,不具有氧化性,不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A错误;浓H2SO4具有吸水性,与氯化氢不反应,可用来干燥HCl,B错误;碳酸钠碱性太强,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可用碳酸氢钠治疗,C错误;氧化镁熔点高,可用于耐高温材料,D正确。
答案 D
2.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Fe3O4俗称铁红,常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B.食盐、糖、醋可用作调味剂,不可用作食品防腐剂
C.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和用次氯酸盐漂白纸浆的原理相同
D.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解析 A项,Fe2O3俗称铁红,常作红色油漆和涂料,故A错误;B项,食盐、糖、醋可用作调味品,也可用作食品防腐剂,B错误;C项,活性炭为糖浆脱色,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变化,次氯酸盐漂白纸浆,利用次氯酸盐的强氧化性把有色物质漂白,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项,光导纤维的成分是SiO2,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D正确。
答案 D
3.下列表示物质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8个中子的碳原子的核素符号:12C
B.HF的电子式:H+[∶F∶]-
C.Cl-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CO2的结构式:O===C===O
解析 8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4,核素符号:14C,A错误;HF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B错误;Cl-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结构示意图:,C错误;CO2分子中含有2个碳氧双键,结构式:O===C===O,D正确。
答案 D
4.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CS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解析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发生:12KMnO4+5C2H4+18H2SO4===12MnSO4+6K2SO4+10CO2↑+28H2O,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生成MnSO4和K2SO4均溶于水,因此不会分层,A错误。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生:2Mg+CO22MgO+C,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碳颗粒产生,B正确。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发生:Na2S2O3+2HCl===2NaCl+SO2↑+S↓+H2O,有刺激性气味SO2产生,产生S沉淀,C正确。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2FeCl3+Fe===3FeCl2黄色消失,Fe2+遇KSCN不显色,D正确。
答案 A
5.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硫常用于漂白纸浆
B.漂粉精可用于游泳池水消毒
C.碳酸钡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D.氧化铁常用于红色油漆和涂料
解析 A项,二氧化硫有漂白性,故常用于漂白纸浆,A正确;B项,漂粉精有强氧化性,故可用于游泳池水消毒,B正确;C项,碳酸钡虽然可与盐酸反应,但是生成的氯化钡有毒,故不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C不正确;D项,氧化铁是红棕色粉末,故常用于红色油漆和涂料,D正确。
答案 C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B.CH3—CH2OH和 CH3—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
C.He和He互为同位素
D.分子式为C4H10的物质为纯净物
解析 D项,分子式为C4H10的结构有两种情况,故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D错误。
答案 D
7.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
B.电解饱和食盐水获取烧碱和氯气:2Cl-+2H2OH2↑+Cl2↑+2OH-
C.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稀硫酸:Ba2++OH-+H++SO===BaSO4↓+H2O
D.SO2溶于水显酸性:SO2+H2O===2H++SO
解析 A项,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且离子方程式要遵循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和转移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故A错误;B项,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上生成氯气、阴极上生成氢气同时阴极附近有NaOH生成,离子方程式为2Cl-+2H2OH2↑+Cl2↑+2OH-, 故B正确;C项,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且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的计量数都是2,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BaSO4↓+2H2O,故C错误;D项,SO2溶于水显酸性:SO2+H2OH2SO3H++HSO,故D错误。
答案 B
8.下表为截取的元素周期表前4周期的一部分,且X、Y、Z、R和W均为主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X
Y
Z
R
W
A.五种元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都大于2
B.X、Z原子序数可能相差18
C.Y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是强酸
D.Z的氧化物与X单质不可能发生置换反应
解析 因为第一周期只有H、He两种元素,截取部分是元素周期表前4周期的一部分,所以X位于第二周期,且五种元素都是主族元素,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可知,X可能是C、N、O。A项,五种元素属于ⅢA~ⅦA族,所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大于2,故A正确;B项,X位于第二周期,则Z是第三周期元素,所以原子序数相差8,故B项错误;C项,Y是第三周期元素,可能是是Al、Si、P,而Al、Si、P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都不是强酸,故C错误;D项,若X是C,则Z是Si,其氧化物为SiO2,存在置换反应:SiO2+2CSi+2CO↑,故D错误。
答案 A
9.有机化合物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下关于常见的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可以用CH2Cl2不存在同分异构体证明
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D.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
解析 A项,乙烯含有C===C,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苯使溴水褪色是苯萃取溴水的溴,两者褪色的原因不相同,A错误;B项,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二氯甲烷是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而生成的,二氯甲烷不存在同分异构体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B正确;C项,石油分馏可得到煤油,煤油是碳氢化合物能燃烧,煤油和钠不反应,且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煤油能保存少量金属钠,C正确;D项,乙醇、乙酸能发生酯化反应,乙酸乙酯能发生水解反应,所以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目的是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乙酸钠溶于水中,D正确。
答案 A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油通过氢化可以变成脂肪
B.丙烯和氯乙烯均可以合成食品包装材料
C.苯分子的碳碳双键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硝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能用来鉴别所有的蛋白质
解析 A项,植物油为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加氢后,可以变成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由液态的油变成固态的脂肪,A正确;B项,丙烯可以合成聚丙烯,无毒;氯乙烯可以合成聚氯乙烯,有毒;因此氯乙烯不可以作为合成食品包装材料,B错误;C项,苯分子没有碳碳双键,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碳碳单键与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C错误;D项,蛋白质可以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例如在鸡蛋白溶液中滴入浓硝酸,则鸡蛋白溶液呈黄色。这是由于蛋白质(含苯环结构)与浓硝酸发生了颜色反应的缘故,可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不是所有蛋白质,D错误。
答案 A
11.恒温恒容下,将1 mol X和2 mol Y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s)+2Y(g)2Z(g),10 min后达到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前,容器中压强随反应进行而减小
B.平衡后,容器中Y和Z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为1∶1
C.10 min后,升高温度,Y的反应速率不变
D.生成Z的物质的量一定小于2 moI
解析 A项,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容器中压强始终不变,A错误;B项,平衡时Y和Z的物质的量的多少不确定,Y和Z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为1∶1,B错误;C项,升高温度,Y的反应速率增大,C错误;D项,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不可能进行到底,因此1 mol X和2 mol Y反应生成Z的物质的量一定小于2 mol,D正确。
答案 D
12.镁—空气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池反应方程式为:2Mg+O2+2H2O===2Mg(OH)2。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入氧气的电极为负极
B.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Na+由负极移向正极
C.负极的电极反应为Mg-2e-+2OH-===Mg(OH)2
D.当电路中转移0.04 mol电子时,参加反应的O2为体积224 mL
解析 A项,氧气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所以通入氧气的电极为正极,A错误;B项,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溶液中的OH-由正极移向负极,Na+不能通过阴离子交换膜,B错误;C项,负极镁失电子变成镁离子,与正极移过来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所以电极反应式为:Mg-2e-+2OH-===Mg(OH)2,C正确;D项,未注明是否为标准状况,无法确定氧气的体积,D错误。
答案 C
13.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亚硝酸是弱电解质的是( )
A.用HNO2溶液做导电试验,灯光较暗
B.HNO2是共价化合物
C.亚硝酸不与氯化钠反应
D.常温下0.1 mol/L亚硝酸溶液的氢离子约为0.01 mol/L
解析 A项,用HNO2溶液做导电试验,灯光较暗,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小,不能说明亚硝酸部分电离,所以不能证明亚硝酸是弱电解质,A错误;B项,HNO2是共价化合物,不能说明亚硝酸部分电离,所以不能证明亚硝酸是弱电解质,B错误;C项,亚硝酸不与氯化钠反应,说明二者不符合复分解反应条件,不能说明亚硝酸是弱电解质,C错误;D项,常温下0.1 mol/L亚硝酸溶液的氢离子约为0.01 mol/L,氢离子浓度小于亚硝酸浓度,说明亚硝酸部分电离,则证明亚硝酸是弱电解质,D正确。
答案 D
14.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关于合成氨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表明,在化学反应中存在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B.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物的化学键变得容易断裂
C.过程②需吸收能量,过程③则放出能量
D.常温下该反应难以进行,是因为常温下生成物的化学键难以形成
解析 由图中可知,每3个氢分子和1个氮气分子断键得到原子,然后生成2个氨分子,生成氨分子之前是氢原子和氮原子,A正确;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合成氨的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速度加快,意味着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变的更容易,B正确;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而化学键的形成则放出能量,从图中可看出②为化学键断裂过程,③为新的化学键形成过程,C正确;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所以该反应在常温下难以进行,D错误。
答案 D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化氢气体分解和石英熔化克服的化学键类型不同
B.MgCl2晶体中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
C.Cl2、Br2、I2 的分子间作用力依次增大,沸点依次升高
D.F2和HF两种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
解析 A项,碘化氢气体分解克服的是共价键,石英熔化克服的也是共价键,克服的化学键类型相同,A错误;B项,MgCl2晶体中只存在离子键,B错误;C、Cl2、Br2、I2都是分子晶体,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依次增大,沸点依次升高,C正确;D项,F2和HF两种分子中,F原子的最外层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但H最外层是2电子稳定结构,D错误。
答案 C
16.以反应5H2C2O4+2MnO+6H+===10CO2↑+2Mn2++8H2O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分别量取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迅速混合并开始计时,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编号
H2C2O4溶液
酸性KMnO4溶液
温度/℃
浓度/(mol·L-1)
体积/mL
浓度/(mol·L-1)
体积/mL
①
0.10
2.0
0.010
4.0
25
②
0.20
2.0
0.010
4.0
25
③
0.20
2.0
0.010
4.0
5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②③所加的H2C2O4溶液均要过量
B.实验①测得KMnO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 s,则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2.5×10-4 mol·L-1·s-1
C.实验①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D.实验①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了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可能是生成的Mn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
解析 A项,要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则实验①②③所加的H2C2O4溶液均要过量,正确;C项,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满足除了温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满足此条件的实验编号是②和③,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除了浓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满足此条件的实验编号是①和②,正确;D项,实验①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了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可能是生成的Mn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正确。
答案 B
1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0 g二氧化硅晶体中含有NA个SiO2分子
B.光照条件下,16 g CH4与71 g Cl2反应生成的CH3Cl分子数为NA
C.1 mol Li 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Li2O,转移电子数为2NA
D.标准状况下,22.4 L NO与NH3的混合气体中所含氮原子数为NA
解析 A项,SiO2是硅原子和氧原子以1∶2的比例形成的原子晶体,没有分子,A错误;B项,CH4与Cl2发生反应生成CH3Cl、CH2Cl2、CHCl3、CCl4、HCl五种物质,因此16 g CH4与71 g Cl2反应生成的CH3Cl分子数小于NA,B错误;C项,1 mol Li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C错误;D项,22.4 L NO与NH3的混合气体为1 mol,含有氮原子总数为NA,D正确。
答案 D
18.25 ℃时,向0.1 mol/L NH3·H2O溶液中通入HCl气体,溶液中与pOH[pOH=-lg c(O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点的溶液中:c(NH3·H2O)>c(NH)
B.pOH=7的溶液中的溶质是NH4Cl
C.pOH=3的溶液中:c(NH)+c(H+)+c(NH3·H2O)-c(OH-)=0.1 mol/L
D.NH3·H2O的Kb=1.0×10-4.7
解析 A项,C点lg =0,故溶液中:c(NH3·H2O)=c(NH),A错误;B项,若溶液液中的溶质只有NH4Cl,为强酸弱碱盐,水解呈酸性,pOH>7,B错误;C项,pOH=3的溶液中c(H+)-c(OH-)=1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