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商洛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文科综合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广东省流动人口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东冀、西翼和山 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五普”)相比,“六普”广东省内流动人数从598. 92万增至 989. 27万,省外流入人数由1506. 49万增至2149. 78万。
下图示意广东省流动人口迁移原因 (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五普”至“六普”期间,广东省流动人口
①规模大、增长快②以省内流动为主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体④流入地区分布均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与其他省份流入人口数相比,广东省内流动人口数占流动总人口比重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经济因素②家庭因素③社会因素④历史因素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3. 大量省外人口流入广东省,有利于广东省
A.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B. 降低社会保障风险
C. 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D. 减轻人口老龄化程度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与“五普”相比,“六普”广东省内流动人数从598. 92万增至 989. 27万,省外流入人数由1506. 49万增至2149. 78万。由此可知,“五普”至“六普”期间,广东省流动人口规模大、增长快,①正确。省外流动人口明显大于省内流动人口,因此②错误。图中显示,省外和省内流动人口以务工经商为主,因此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人口为主体,③正确。材料信息表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广东省流动人口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东冀、西翼和山区,流入地区分布不均衡,④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
【2题详解】
广东省流动人口迁移原因示意图中显示,省外流入人口迁移原因中务工经商的比重很大,大于省内流动人口迁移原因中务工经商的比重,与其他省份流入人口数相比,广东省内流动人口数占流动总人口比重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没有经济因素,①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省内流动人口迁移原因中,随迁家属和婚姻嫁娶的比重大于省外人口迁移原因中相应的比重,因此家庭因素是广东省内流动人口数占流动总人口比重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②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省内流动人口迁移原因中,学习培训、投亲靠友和拆迁搬家的比重大于省外人口迁移原因中相应的比重,因此社会因素是广东省内流动人口数占流动总人口比重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③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省内流动人口迁移原因中,其他因素占比很小,因此历史因素不是广东省内流动人口数占流动总人口比重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
【3题详解】
大量省外人口流入广东省,给当地环境增加了较大压力,不利于广东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A错误。大量省外人口流入广东省,给当地社会保障带来压力,因此不会降低社会保障风险,B错误。大量省外人口流入广东省,给当地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因此不会缓解交通拥堵状况,C错误。大量省外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流入广东省,使得当地老年人口比重下降或增长不快,从而减轻人口老龄化程度,D正确。
【点睛】近年来我国的流动人口显现出了一些新变化。一是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持续扩大。二是流动人口的结构日益复杂化。过去的流动人口基本上全部为农村人口,现在扩展到城市人口;过去流动的基本上是劳动力,现在扩展到未成年人、未就业人口和退休人员;过去基本是个体流动,现在举家流动的现象在增加;过去流动人口主要是壮年劳动力,现在主要是青年人,农村青少年正在成为中国流动人口的主体。
马六甲海峡主航道水深25-27 m,海上航行要求船底距海底最少为9m,马六甲海峡仅剩 16 m左右的通航深度,这一深度仍在不断减小。目前国际巨型轮船多绕道龙目海峡(如下图),龙目 海峡水深达千米,常年受海流冲击,是当今巨型轮船往来的主要通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与龙目海峡相比,马六甲海峡航行的有利条件是
A. 风浪小 B. 多顺流 C. 潮位低 D. 运量大
5. 马六甲海峡通行条件变差的原因有
①泥沙淤积②船只载运量过大③常发生地震和海啸④常出现烟雾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4. A 5. B
【解析】
【4题详解】
马六甲海峡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长,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水平气流较弱,被称为赤道无风带,因此风力较小,因此与龙目海峡相比,马六甲海峡航行的有利条件是风浪小,A正确。马六甲海峡中洋流流向具有季节变化,因此在马六甲海峡航行有顺流有逆流,B错误。两海峡的潮位高低差别不大,且对航行影响不大,C错误。材料信息表明,马六甲海峡由于主航道水深较浅,目前国际巨型轮船多绕道龙目海峡,因此马六甲海峡不具有运量大的特征,D错误。
【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马六甲海峡主航道水深25-27 m,海上航行要求船底距海底最少为9m,马六甲海峡仅剩 16 m左右的通航深度,这一深度仍在不断减小,使马六甲海峡通行条件变差,深度减小的原因是泥沙淤积,①符合题意。船只载运量过大,与马六甲海峡通行条件变差没有关系,②不符合题意。常发生地震和海啸,这是当地一直以来的特征,不是马六甲海峡通行条件变差的原因,③不符合题意。由于马六甲海峡两岸经济开发,环境污染加重,加上常出现森林火灾,烟雾天气增多,从而使得马六甲海峡通行条件变差,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
【点睛】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东向西流,导致马六甲海峡水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西向东流,使马六甲海峡海水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
下图为某地河流地貌演变阶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该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④③①②
7. 推测①阶段河流形态的成因可能是
A. 气候变干,降水减少 B.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C. 地壳下沉,河水归槽 D. 泥沙沉积,水流分汊
8. ②阶段,T处地表砾石以圆状为主,P处砾石层以棱状为主,其原因主要是
A. 河流流量不同 B. 河道落差不同
C. 搬运距离不同 D. 砾石硬度不同
【答案】6. C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图中显示河流出谷口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因缺乏地形的约束,水流也呈扇状形成多个冲沟,冲沟的河水不断下渗,河流中途消失,与图③地貌相似。随后地壳上升,冲沟下切,主冲沟下切至潜水面以下,沟谷水流得到地下水补给,则由暂时性的流水转变为经常性的流水,冲沟演变为河谷,其他冲沟逐渐变干消失,与图①地貌相似。随时间推移,下蚀变缓,侧蚀为主,河流变弯,河床不断拓宽,形成宽谷,与图④地貌相似。随后地壳再次上升,河水再次下切加深,然后侧蚀拓宽较低的河床,形成河流阶地,与图③地貌相似,因此该地区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7题详解】
气候变干,降水减少,冲沟中水流变少,侵蚀减弱,不可能导致冲沟变深,地下水不会补给冲沟中的地表水,不会形成常流性的河道,A不符合题意。从③阶段有暂时性水流的冲沟状态演变为①阶段形成常流性的河道,说明地壳抬升,流水下切,冲沟变深,地下水不断补给,从而形成常流性的河道,B符合题意。地壳下沉,河水以沉积为主,河道为淤积,地下水不可能补给冲沟中的地表水,不会产生常流性的河道,C不符合题意。与③阶段比较,①阶段河流明显分汊冲沟减少,因此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8题详解】
同一条河流,两地河流流量差别不大,且与砾石形态关系不大,A不符合题意。与T处相比,P处落差更大,流速更快,应该侵蚀能力更强,而P处砾石棱角更明显,因此河道落差不同不是导致两地砾石形态不同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②阶段T处接近冲积扇外缘,砾石沉积之前搬运距离较长,航运过程中砾石相互磨蚀,砾石棱角消失,因此地表砾石以圆状为主;P处位于出谷口,砾石层沉积之前搬运距离较短,砾石来不及磨蚀就已经沉积,因此砾石以棱状为主,因此两地砾石形态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搬运距离不同,C符合题意。两地砾石来源应相同,因此砾石硬度应该差异不大,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该山地可能位于
A. 西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东南沿海地区
10. 影响东西两坡自然带谱数目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海拔 C. 坡度 D. 相对高度
11. 导致东西坡高山针叶林带上界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东坡光照充足 B. 西坡热量条件较好
C. 东坡地势较低 D. 西坡降水较多
【答案】9. A 10. D 11. B
【解析】
【9题详解】
该山地底部存在常绿阔叶林带,应该位于亚热带地区,BC错误。该山地海拔接近7500米,最低海拔500米,东南沿海地区海拔较低,D错误。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干热河谷现象较为常见,A正确。故选A。
【10题详解】
影响自然带谱数目的因素是纬度、海拔、相对高度。东西两坡纬度、海拔相同,AB错误。东西两坡坡度相差不大,C错误。东西两坡自然带谱数目东坡多,西坡少,据图可以看出西坡相对高度小、东坡相对高度大,自然带谱数目多。D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山脉基本为南北走向,海拔3000m以上东西两坡均为高山针叶林,但东坡针叶林分布下限较低,表明东坡“较凉”;根据东西两坡基带海拔高低和植被差异(东坡海拔低,基带为干旱河谷灌丛带;西坡海拔高,基带为高山针叶林带)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且最可能位于横断山地区。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3000m以上降水较多。东坡较凉、较湿,西坡热量条件较好,光照充足。B正确。故选B。
【点睛】影响垂直自然带种类多少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在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谱越多;反之越少。
(2)海拔: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谱越多;反之越少。
(3)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多;反之越少。
(4)坡向: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自然带谱可能会较多;阴坡和背风坡可能会少。
(5)坡度:适当的坡度有利于增加自然带谱。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 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衔山是祁连山东延的余脉之一,山顶基岩裸露,区内冰锥、雪蚀洼地、石海、冻融草丘、 冰碛垄(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等冻寒地貌常见。小湖滩多年冻土上部发育了丰富的地下冰,是一个排水差、冻融草丘发育的洼地。冻融草丘有机质层 夏季可限制外部热量进入冻土层,冬季有利于冻土层排放热量。近20年来,马衔山多年冻 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目前仅在小湖滩有岛状多年冻土残存。下图示意马衔山地理位置和地形等高线(单位:m)
(1)指出马衔山脉的地形特征。
(2)推测图示地区可能出现冰碛垄景观的地点,并描述冰碛垄的形成过程。
(3)简述马衔山多年冻土层的变化趋势。
(4)分析小湖滩多年冻土能够残存的原因。
【答案】(1)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势陡,西北较平缓;山顶地势平坦。
(2)陡林沟,红哈浪岘沟。形成过程: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岩石搬运至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冰碛垄。
(3)冻土厚度变薄,面积减小;零星多年冻土消失。
(4)地势低洼,排水差,有利于冻土层的形成;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对冻土层具有保护作用;海拔较高,且位于山脉北坡,气温低。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祁连山东延的余脉马衔山为背景,以相关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形特征描述、冰碛垄特点及形成过程、冻土层变化趋势及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意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马衔山脉的地形特征应山脉走向、地形起伏差异等方面从图中进行归纳描述。图中显示,海拔最高的山顶和山脊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图示地区,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区等高线密集,因此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势陡,西北地区等高线稀疏,因此西北较平缓;图中显示,山顶地区地势差异较小,地势相对平坦。
(2)图示地区可能出现冰碛垄景观的地点可根据图中岛状多年冻土、零星多年冻土和古冰川遗迹等信息进行推测,图中显示,陡林沟和红哈浪岘沟的上部有岛状多年冻土、零星多年冻土分布,沟中有古冰川遗迹,因此冰碛垄应分布在陡林沟和红哈浪岘沟。冰碛垄的形成过程: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和破碎物,冰川形成后,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巨大岩石块搬运至冰川末端,冰川融化,在冰川末端的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垄状堆积地形,形成冰碛垄。
(3)马衔山多年冻土层的变化趋势从材料信息中寻找方向进行叙述。材料信息表明,马衔山多年冻 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目前仅在小湖滩有岛状多年冻土残存,说明冻土厚度变薄,面积减小;图中信息表明,零星多年冻土已消失。
(4)小湖滩多年冻土能够残存的原因从材料信息中寻找方向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小湖滩多年冻土上部发育了丰富的地下冰,是一个排水差、冻融草丘发育的洼地。说明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差,地下水丰富,有利于冻土层的形成;材料信息表明,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夏季可限制外部热量进入冻土层,冬季有利于冻土层排放热量。说明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对冻土层具有保护作用;图中显示,小湖滩地区海拔在3500米左右,海拔较高,且位于山脉北坡,为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气温低,容易保存冻土层。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气候温和,降水集中在冬春季,是全世界优质葡萄酒的最大产区,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因此也被称为世界葡萄酒中心。苏玳产区位于波尔多左岸,加龙河和它的支流锡龙河在此交汇,与加龙河流经阳光明媚的平原不同,锡龙河一直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苏玳产区的葡萄会在成熟时感染贵腐菌,菌丝透过果皮深入葡萄内部,葡萄内部的水分蒸发出去,使得糖分等物质都得以浓缩,孕育出了风格独特的贵腐葡萄酒。但是贵腐葡萄的产生需要一种独特的微型气候——早上阴冷多雾,以促进贵腐菌的生长和蔓延;下午干燥炎热,防止过度潮湿使葡萄腐烂变质。在每年秋季采收贵腐葡萄时,会耗费大量劳动力成本,需要多次逐粒逐串挑选,最终酿制成价格昂贵的苏玳贵腐葡萄酒。
(1)分析波尔多地区被称为世界葡萄酒中心的原因。
(2)推断苏玳产区产生贵腐葡萄微型气候条件的成因。
(3)说明贵腐葡萄采收期劳动力成本高原因。
【答案】(1)葡萄酒酿造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葡萄种植面积大,葡萄酒产量大;葡萄酒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当地人喜好葡萄酒,酒庄多。
(2)苏玳产区位于两条河的交汇处,水汽充足;两条河流经地区温差较大,导致水温相差较大,水汽易凝结成雾;在干燥的秋季,清晨气温较低,有利于贵腐菌滋生;午后天气干热,浓雾消散。
(3)整串葡萄难以同时感染贵腐菌,采收时须手工完成,劳动力投入大;需要多次采摘,耗费时间长;必须是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工人才能正确挑拣,劳动力成本高。
【解析】
【详解】(1)波尔多地区被称为世界葡萄酒中心与这里的葡萄酒酿造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有关;根据材料,这里是世界最大的葡萄酒产区,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葡萄种植面积大,葡萄酒产量大;这里的葡萄酒由特殊的贵腐葡萄酿制,葡萄酒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当地人长期饮用且喜好葡萄酒,酒庄多,刺激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根据材料,贵腐葡萄微型气候条件主要是早上阴冷多雾、下午干燥炎热的特点。根据图示可知,苏玳产区位于两条河的交汇处,水体蒸发量大,产区水汽充足;加龙河流经阳光明媚的平原,锡龙河一直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这说明产区的两条主要河流经地区温差较大,导致水温相差较大,水汽易凝结成雾;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夏秋季节多晴天,在干燥的秋季,葡萄成熟时期,清晨气温较低多雾,有利于贵腐菌滋生;午后天气干热,浓雾消散。
(3)根据材料,贵腐葡萄酒需要贵腐葡萄酿制,而贵腐葡萄需感染贵腐菌才能生成。整串葡萄难以同时感染贵腐菌。因此,每年秋季采收贵腐葡萄时,会耗费大量劳动力成本,需要多次逐粒逐串挑选采收。由于采收须手工完成且需要多次采摘,为保证葡萄采摘质量,采摘人员还必须是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工人才能正确挑拣,故贵腐葡萄采收期耗用劳动力多、耗用劳动力的时间长、耗用劳动力的水准高,劳动力成本高。
【点睛】一、如何分析一地的农业生产气候条件(有利与不利)
分析内容包括:光、热、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
影响因素:①光照强:中低纬,气候干旱、天气晴朗(降水少) ②热量足:中低纬,海拔较低
③光热充足:中纬夏季日照长④气候灾害包括:洪涝(夏涝、梅雨)、干旱(春旱、伏旱)、低温冷害、霜冻和雪灾等成因与气候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大)(海拔高或纬度低)和地形有关。
如: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水旱灾害多。②干旱区、海拔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③纬度高和海拔高:热量不足,多低温冷害
二、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2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3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等。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硇村地处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西南部,位于太行山东麓。该村四面环山,景色迷人,王硇村更是以古石楼群而闻名于世。全村现存完好的古院落有130余处,石楼建筑面积超过72000平方米,有大小楼房100多栋,房屋有2000多间。这里的古石楼建筑融合了南北风格,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落之一。如今王硇村已经有了4张名片: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下图示意王硇村地理位置。
针对王硇村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为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愁提出合理措施。
【答案】制定合理的古村落保护规划,严禁任何倒拆倒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修缮古村落建筑;合理开发古村落原汁原貌的传统文化,使地方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得以传承;发展当地适宜的特色产业,提高居民经济收入,留住村民;合理设计古村落周边新增建筑物风格,与古村石楼相谐调。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古村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为了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应制定合理的村落旅游整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修缮古村落建筑;旅游开发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使古村落传统文化消亡或商业化、表演化,因此应防止过度商业开发,保留古村落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使地方传统在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得以传承;旅游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也会造成破坏,因此应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使旅游业与古村落和谐发展;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提高村民经济收人,留住村落原住民。
【点睛】保护开发古村落模式有两种,单纯性的保护成本相对较低,这是一种静态和固态的保护,把房子破损的地方进行修葺,然后让游客参观。另一种是保护利用,把古村修好后,建民宿、酒吧、商业街,这是一种动态的保护。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微塑料的种类繁多,以材质划分,目前环境中检出的微塑料主要包括聚乙烯(FE)..聚丙 烯(PP)、聚氛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醋(PEst)和聚对苯二甲酸类(PET)。这些塑料 垃圾经过物理降解、光降解和生物降解作用,进一步分解形成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后进 入水环境。下图示意我国淡水环境中各种微塑料检出比例。
指出我国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特征,并说明微塑料进入淡水产生的危害。
【答案】特证:淡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物种类多;其中聚丙烯和聚乙烯类所占比重最大。危害:微塑料大量赋存会对水生系统成严重的生态风险;可能过食物链传递,威胁人体健康;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加大治理难度。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淡水环境中各种微塑料检出比例示意图及相关文字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微塑料水污染的特征及危害,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我国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特征应从我国淡水环境中各种微塑料检出比例示意图中信息归纳得出。图文信息显示,目前环境中检出的微塑料主要包括聚乙烯(FE)..聚丙 烯(PP)、聚氛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醋(PEst)和聚对苯二甲酸类(PET)。说明淡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物种类多;图中显示,聚丙烯和聚乙烯类的微塑料占比都为19%,占比最大,因此在各种微塑料污染物中,聚丙烯和聚乙烯类所占比重最大。微塑料进入淡水产生的危害应从生态平衡、人体健康和治理难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微塑料大量赋存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从而严重危害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微塑料容易在水生生物体富集,再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最终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从而威胁人体健康;微塑料进入水环流,与水中其他污染物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形成复合污染,加大对环境的危害,也加大了治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