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I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答卷I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卷II时,答案一定要答在答案纸上,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5分)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表示陆地内循环的是( )
A. a-b-d-f B. b-d-f
C. a-b-c-i-n D. a-b-d-h-o
2. 长江水源补给量最多的过程是( )
A. a-b-c-i B. a-b-c-g-k
C. a-b-d-h-l D. a-b-d-j
【答案】1. B 2. A
【解析】
【分析】
考查水循环相关知识。
【1题详解】
陆地内循环没有海洋参与,只有蒸发和降水,没有a环节,因此可以用排除法,正确答案选B。a代表海洋水汽蒸发,b代表陆地水汽蒸发,c代表降雨,d代表降雪,e代下渗,ij代表地表径流,mno代表径流入海。
【2题详解】
长江大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湿润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来自大气降水,夏季风进行水汽输送,因此属于海陆间循环,该过程包含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因此过程是a-b-c-i,正确答案选A。
【点睛】牢记水循环环节,以及水循环类型,陆地内循环没有海洋参与,同样海上内循环也没有陆地参与。
海水透明度是海水能见度的一种量度。常以直径30cm的白色圆盘垂直放入海水中的可见深度来表示。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水中的悬浮物质、浮游生物、进入海水中的径流、光线等。下图是我国沿海8月份海水多年平均透明度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据图文材料分析,对南海的海水透明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最可能是
A. 河流注入 B. 距陆地远近
C. 云量多少 D. 洋流
4. 对于我国南海透明度描述正确是
A. 纬度越低,透明度越高
B. 河流入海口附近,透明度高
C. 距海岸线越近,透明度变化越大
D. 8月份南海各区域透明度达到一年中最高值
5. 下列关于图中甲处透明度等值线数值及原因对应最可能的是
A. 12—浮游生物较多,透明度低 B. 12—人类活动多透明度低
C. 32—此时正午太阳高度大,透明度高 D. 32—海水浅,透明度高
【答案】3. D 4. C 5. C
【解析】
【3题详解】
从图中看出:河流入海口附近透明度低;距陆地近,透明度越低;材料中指出,光线影响透明度,云量会影响光线,影响海水透明度。图中透明度等值线与洋流没有相关性,影响小,选择D。
【4题详解】
曾母暗沙,纬度最低,透明度不是最高,A错。河流入海口,含沙量和污染物多,透明度低,B错。距海岸线越近,透明度等值线越密集,受人类活动影响差别大,C正确。8月南海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量大,泥沙含量大,透明度低,远离海岸的地方,太阳直射的海域,透明度大,D错。故选C。
【5题详解】
图中距陆地越远,受人类影响越少,透明度越高;南沙群岛面积小河流少,透明度高;太阳高度越大,光线越强,透明度越高;所以南沙群岛处推测数值增大,等值线差为4,所以甲等值线数值是32, C和D数值正确。当前是8月,南沙群岛太阳高度大,透明度大,C正确。故选C。
鲁伍马河发源于坦桑尼亚东南部的马塔戈罗山脉,主要支流有鲁建达、卢切林构、利空得、穆胡威西和卢美苏勒等河。鲁伍马河流经数处大瀑布,自鲁武马海西侧入海,河口处未形成河口三角洲。下图示意鲁伍马河地理位置和鲁武马海盆海水等深线。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 图示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①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②大陆架南北狭长
③动物具有季节性迁徙特征 ④地势平坦开阔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7. 鲁伍马河河口未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
A. 海底地形陡,泥沙难以沉积 B. 支流较少,径流量小
C. 流域植被茂密,泥沙含量少 D. 河流落差小,流速慢
8. 图示城市最有利于发展深水港口的是
A. 林迪 B. 帕尔马 C. 莫辛布瓦 D. 彭巴
【答案】6. B 7. A 8. D
【解析】
【6题详解】
图示地区位于非洲东海岸4°S-10°S之间,无寒暖流交汇,也无上升流,因此渔业资源不丰富,①错误;从等深线看,大陆架南北狭长分布,②正确。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动物具有季节性迁徙特征,③正确。发源于坦桑尼亚东南部的马塔戈罗山脉,主要支流有鲁建达、卢切林构、利空得、穆胡威西和卢美苏勒等河。鲁伍马河流经数处大瀑布,地势不平坦开阔,④错误。B正确。故选B。
【7题详解】
据图判断,鲁伍马河河口地区大陆架狭窄,据等深线判断,大陆坡陡;鲁伍马河流经数处大瀑布自鲁武马海西侧入海,流速较快,泥沙难以在河口沉积,所以河口未形成三角洲,A对。据材料分析,鲁伍马河支流众多,B错误。图示地区位于非洲东海岸4°S-10°S之间,该河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泥沙含量大,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深水港应该建在等深线密集的港湾处,附近没有河流经过,泥沙沉积不严重。彭巴沿海等深线密集,港阔水深,利于大型船舶停泊,最适宜发展深水港口。D正确。A、B、C不是理想区位。故选D。
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突出于海底1000m以上的部分。海山因其独特的分布、地形和环境等特征,对生物分布、海水流动、海洋渔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如下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各类海山中,山体最高的是( )
A. 浅海山 B. 中等深度海山
C. 深海山 D. 难以确定
10. 部分海山具有较高的生物独有性,原因最可能是这些海山( )
A. 受人类干扰小 B. 光热条件比周边好
C. 周围养分充足 D. 存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
11. 大规模海山的存在可能会使洋流( )
①加速流动
②形成上升流
③形成绕山环流
④被阻断并逆向流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9. A 10. D 11. A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山体进行判断,海平面海拔为0m,山顶距海平面较近,山体较高。综合分析选项,浅海山距离海平面最近,故其海拔最高,故选A。
10题详解】
生特独有性主要与孤立的生存环境、缺少天敌等因素有关,分析选项,D答案符合材料的要求,而受人类干扰小、光热条件比周边好、周围养分充足不是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海山阻挡了洋流,使洋流绕山流动,海山之间存在狭管效应,流速加快,同时在抬升作用下出现上升流。①②③正确,故选A。
地壳运动可以引起河道的改变及流水作用,而构造与流水相互作用的结果基本取决于构造运动的速度、流水作用的强度等,下图表示通天河水系变迁(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阶段I虚线处的地质构造可能是( )
A. 断层 B. 背斜
C. 向斜 D. 火山
13. 阶段II甲、乙两地发生的地质过程是( )
A. 甲——隆升、乙——隆升 B. 甲——陷落、乙——陷落
C. 甲——陷落、乙——隆升 D. 甲——隆升、乙——陷落
14. 通天河两条新的支流形成过程中伴随着( )
A. 地壳抬升、流水堆积 B. 地壳下沉、流水堆积
C. 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D. 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答案】12. A 13. D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据图分析,虚线处的河流发生改道,河流被切断,应该是岩层发生断裂作用,两侧岩层发生变化,促使河流发生改道,判读为断层,故选A。
【13题详解】
甲地河流被切断、改道,说明海拔升高,最可能岩层挤压过程中出现隆升;乙地河水汇聚,说明海拔降低,最可能的作用应表现为陷落。故选D。
【14题详解】
通天河水系的变化过程中,两条新的支流不断经过溯源侵蚀,侵蚀了甲和乙两条河流,故此判断应该是地壳抬升引起的。故选C。
“夏雨隔牛背,鸟湿半边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些诗句常常形容盛夏季节出现的分布不均、历时短暂的强降雨。这面的山坡大雨倾盆,那面的山坡却风和日丽,说得夸张一些,就是“牛背雨”。它由夏季降雨云团分布不均、地面受热不均造成 小范围内空气对流此强彼弱引起。高大复杂的地形或地物容易使其生成,现在一些城市的“牛背雨”日趋显著。
据此完成下面小題。
15. “牛背雨”出现概率最大的时间段是
A. 午夜到日出 B. 日出到正午
C. 午后到傍晚 D. 日落到午夜
16. 城市更容易生成“牛背雨”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流受高楼大厦阻挡形成小气旋 B. 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形成小型反气旋
C. 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加剧蒸腾作用 D. 城市湿地增加使空气中的水汽增加
【答案】15. C 16. A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
【15题详解】
“牛背雨”是小范围内空气对流此强彼弱引起。一天中正午过后气温最高,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故午后到傍晚“牛背雨”出现概率最大。故选C。
【16题详解】
城市气流受高楼大厦阻挡形成,对流运动强烈,小气旋更容易生成“牛背雨”。反气旋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城市绿地湿地面积减少。故选A。
在北半球中纬度锋面气旋发展的后期,若冷锋赶上暖锋,则东侧的暖锋向西、向南伸展,最后螺旋状地环绕在气旋中心四周形成类似于“暖心”的结构。这一过程被称为暖锋后弯卷入过程。
下图示意冬季某时刻北美大西洋300米高度气温与气旋中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图示范围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
A. 14.9℃ B. 13.9℃ C. 12.9℃ D. 9.9℃
18. 甲地短时间内迎来的天气变化是()
A. 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髙
B. 风力减弱,降水增多,气温下降
C. 风力加强,降水减少,气温升卨
D. 风力减弱,降水减少,气温下降
【答案】17. B 18. A
【解析】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
【17题详解】
图示地区等温距为2℃,气旋中心“暖心”的最高气温为14℃—16℃,冷空气最低气温2℃—4℃,最高气温与冷空气最低气温相差值为10℃—14℃,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13.9℃,B正确。
【18题详解】
根据锋面图例可知,甲地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气由暖气团向冷气团一侧运动,会经历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气温升高,气压梯度力会增大,风力应该增大,故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髙。因此A正确。
“北溪2号”管道是一条与“北溪1号”平行的、跨越波罗的海从俄罗斯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系统,总长1224千米,计划2019年底投产,届时,俄罗斯将向德国等欧盟国家每年输气550亿立方米,满足欧洲10%的天然气需求。目前,欧洲超过40%的天然气消费来自俄罗斯,其中约80%经由乌克兰输送,但这些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的多次危机已经损害了欧洲的能源安全。“北溪1号”于2011年建成,近年来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得以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溪1号”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B. 天然气清洁无污染、燃烧效率高
C. 俄欧之间的天然气供需现状 D. 管道输送损耗小,成本低
20. “北溪2号”与“北溪1号”管道均选择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的主要目的是
A. 缩短管道长度 B. 降低施工难度
C. 减少周边国家制约 D. 增加天然气输送量
21. “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对欧洲的主要意义是
A. 提高能源利用率 B. 保障能源安全
C. 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D. 增加就业机会
【答案】19. C 20. C 21.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9题详解】
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均衡是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得以建设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虽然近年来“北溪1号”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但是这些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的多次危机已经损害了欧洲的能源安全,才促使了“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故A错误;天然气清洁无污染、燃烧效率高,说明天然气的优点但不能决定要建设这条线路,故B错误;管道输送损耗小,成本低,只是选择管道运输的原因,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0题详解】
结合材料“欧洲超过40%的天然气消费来自俄罗斯,其中约80%经由乌克兰输送,但这些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的多次危机已经损害了欧洲的能源安全”可推知,两条管道均选择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远离波罗的海周边国家的领海,是为了减少周边国家的制约。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1题详解】
该天然气管道建设对欧洲来说可增加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保障能源安全,故B正确。该天然气管道建设只能增加天然气供应,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应用过程中的问题,故A错误;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能源,故C错误;虽然可增加就业机会,但对劳动力短缺的德国等国家来说,反而会造成就业更加紧张,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读南北纬40°之间的太平洋自然地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22. 关于南北纬40°之间的太平洋不同纬度浮游生物、磷酸盐及鱼量分布,分析正确的是
A. 北纬8°至南纬4°之间浮游生物量大是海水下沉
B. 南纬4°至南纬20°之间磷酸盐含量降低是秘鲁寒流流经
C. 北纬20°至北纬40°之间鱼量高是冷暖海水交汇
D. 南半球浮游生物、磷酸盐及鱼量大于北半球同纬度区域
23. 南北纬40°之间的太平洋表层和底层生物地带性明显与地带数目较多的海域是
A. 低纬度大洋表层 B. 中纬度大洋表层
C. 低纬度大洋底层 D. 中纬度大洋底层
【答案】22. C 23. B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读图,北纬8°至南纬4°之间浮游生物量小,A错。南纬4°至南纬20°之间磷酸盐含量降低是注入河流少,与洋流无关,B错。北纬20°至北纬40°之间鱼量高是冷暖海水交汇,C对。南半球浮游生物、磷酸盐及鱼量小于北半球同纬度区域,D错。
【23题详解】
南北纬40°之间的太平洋表层和底层生物地带性明显与地带数目较多的海域是中纬度大洋表层,B对。低纬度大洋表层生物带性不明显,A错。中、低纬度大洋底层生物带性不明显,C、D错。
【考点定位】大洋自然带分布特点及原因。
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4. 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5. 此图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24. D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②,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②对。 ①是植物释放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影响小,①错。③是动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影响小,③错。④是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增大,④对。D对,A、B、C错。
【25题详解】
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②错。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③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双向的,如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排放二氧化碳,④错。A对,B、C、D错。
【点睛】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增大。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动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影响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图所示,2018年2月28日北京时间11时,某地(105°E)花坛呈现“一半亮、一半暗”。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6.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日北京时间15时花坛受阳光照射情况的为( )
A. B. C. D.
27. 若不考虑天气状况,该地能再看到图中所示情景的日期大致为( )
A. 7月13日 B. 4月12日
C. 8月28日 D. 10月14日
【答案】26. D 27. D
【解析】
试题考查太阳视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105°E,比北京时间晚1个小时,当北京时间11点时,该地为上午10点,太阳位于东南,影子朝向西北,当北京时间15点时,该地为14点,从10点到14点,太阳向西移60°,太阳高度相同,图中大楼影子向东移60°,影子长短相同,将图中楼房影子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就可得出北京时间15时花坛受阳光照射情况,D正确。
【27题详解】
要想再看到图示情景,必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2月28日相同;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2月28日太阳直射在5°S左右,再次直射时间为10月14日,D正确;7月13日、4月12日、8月28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选D。
下图为世界某海区表层水温等温线图,图中等温线的弯曲是受洋流影响而形成,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中四地在该季节发生的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 ( )
A. ① 地盛行偏南风 B. ② 地气温较高 C. ③ 地日温差变小 D. ④ 地降水较多
29. 珊瑚对其生存环境的要求极高,图中所示海区曾是珊瑚的重要分布区,但现在约有90%左右的珊瑚死亡,其原因最合理是( )
A. 海洋运输污染海域 B. 风暴潮与海啸摧残
C. 洋流改向破坏生态 D. 风卷沙尘沉积掩埋
【答案】28. D 29. A
【解析】
28题详解】
读图,根据海陆轮廓及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北印度洋海域,因为等温线的弯曲是受洋流影响而形成,由此判断,该海域洋流呈逆时针运动,此时为北半球冬季,该海域盛行东北季风,故A错误;此时该区域是冬季,且②地纬度相对较高,气温较低,B错误;③地此季节较为干燥,晴天多,日温差变大,C错误;而④位于迎风地带,降水较多,故D正确。
故选:D。
【29题详解】
读图,根据海陆轮廓及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北印度洋海域,为世界重要的石油运输海上通道,海上石油运输的泄露导致水质下降是影响珊瑚死亡的主要原因,A正确;风暴潮与海啸对珊瑚影响较小;该地洋流常年都具备季节变化的特征,不是珊瑚死亡的主要原因;风卷沙尘沉积掩埋对珊瑚死亡影响小,故BCD错误。
故选:A。
【点睛】珊瑚的生长环境:水深100-200米的平静而清澈的岩礁、平台、斜坡和崖面、凹缝中。对于与虫黄藻共生的珊瑚来说,其存活与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光照是珊瑚水族箱养殖或异地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2017年2月20-2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0. 此次寒潮
A. 源地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 B. 西北地区降温的幅度大于南方
C. 移动路径总体自西北向东南 D. 冷气团饱含水汽,北方降水多
31. 寒潮过境后
A. 新疆北部山区融雪侵蚀严重 B. 重庆市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
C. 内蒙古高原上河流出现春汛 D. 广州市清理结冰路面,保证交通
【答案】30. C 31. B
【解析】
【30题详解】
根据图中四个城市在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可知西北乌鲁木齐降温的幅度小于南方广州、重庆,暖气团饱含水汽,北方城市降水多;根据四个城市位置可知移动路径总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我国冬季寒流源地位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不是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故选C。
【31题详解】
寒潮过境后,新疆北部山区气温下降,不会出现融雪;重庆市受寒潮影响,农业受冻寒灾害影响大,需要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2月是冬季,内蒙古高原上河流不会出现春汛;广州市纬度较低,路面不会结冰。故选B。
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朝正西方向拍摄到的道路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2. 图中行道树落叶有明显的时间差异,且空间上间隔分布明显,原因是( )
A. 落叶较晚的树所处土层较厚
B. 落叶较晚的树附近水分较好
C. 树种不同,对环境适应有差异
D. 周围路灯照射,光照时间较长
33. 该地区行道树以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为主,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开放性 D. 可变性
【答案】32. D 33. A
【解析】
考查小区域环境差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2题详解】
图中小范围内土层、水分等差异小,对树叶落叶时间差异影响小,A、B错误;图中显示,该道路两侧的树种相同,C错误;图中不同位置行道树接受到的光照时间不同,路灯周围行道树照射光照时间较长,造成其成长状况略有差异,D正确。故选D。
【33题详解】
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温度较低,且降水量相对较少,因此适宜耐寒、耐旱的法国梧桐生长,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A。
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只要对着植物拍摄,就能立即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
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4. 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A. 武夷山区 B. 太行山区 C. 长白山区 D. 昆仑山区
35. 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由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答案】34. A 35. D
【解析】
【34题详解】
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图片中有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陵山区,A对。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位于温带,B、C、D错。故选A。
35题详解】
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中,①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②茶树适宜在中层,便于采茶。③榛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D对。A、B、C错。故选D。
【点睛】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应是武陵山区。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榛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
2018年1月初至2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地区部分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但冬天的降雪对于农作物越冬是有利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就是具体表现。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6. 上述谚语最适用的省区是( )
A. 黑、吉 B. 新、湘 C. 豫、晋 D. 冀、赣
37. 关于冬雪对越冬作物的好处描述正确的是( )
A. 冬雪覆盖地面时可以反射大量太阳辐射,导致地温低,可以冻死害虫
B. 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
C. 冬季部分积雪融化,缓解了一年中主要的旱情
D. 覆盖的冬雪融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38. 此次大范围降雪期间( )
A. 适逢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大雪
B. 由于出现极夜,我国长城站科考人员返回国内
C. 我国不存在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65°的地方
D. 赤道上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北
【答案】36. C 37. B 38. D
【解析】
【36题详解】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明冬天积雪越厚,地里小麦明年开春后长势更好,收成更佳。地里有小麦过冬,该作物是冬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如河南(豫)河北(冀)山西(晋),故选C。黑龙江(黑)、吉林(吉)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以春小麦为主,故A错误。新疆(新)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地里无小麦,故不是谚语描述地区,B错误。湖南(湘)江西(赣)在我国亚热带地区,雨热同期,降水多,水热组合好作物以水稻为主,故D错误。
【37题详解】
根据谚语“三层被”得知主要是积雪越厚,对小麦有盖被保温的作用,A选项说地温低,不利于小麦过冬,故A错误。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故B正确。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融化缓解春季旱情;但冬雪最主要作用是保证作物越冬不是缓解旱情,故C错误。雪的氮化物含量高,融化后确实能增强土壤肥力,但不是冬雪对越冬作物最主要的作用,故D错误。
【38题详解】
我国大雪节气在冬至日前,故在12月7日前后,与题干1月初至2月初时间段不符,故A错误。此次降雪期间,南极出现极昼现象,长城科考站人员研究工作最忙的时候,故B错误。此次降雪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并向北移动,我国纬度较低的地区,有可能正午太阳高度为65°,故C错误。目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赤道日出东南,影子向西北,故D正确。
【点睛】日影长短及变化方向: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广泛运用,法国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无人机飞过一片田地,就能知道土地的水肥状况;坐在家里利用互联网就可以选购农具、化肥、种子……经过多年的发展,法国农业正着力打造一个“大农业”数据体系,这一数据库涵盖了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9. 位于甲地的农民在7月份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最想获取的信息是
A. 农作物抗早需水量 B. 有机肥的施用量
C. 低毒杀虫剂喷洒量 D. 种植方式的优化
40. 农业大数据信息对自然条件近似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最可能借鉴乙地农业大数据信息的区域是
A. 印度德干高原 B. 新西兰南岛和北岛
C. 中国东北平原 D.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41. 丙地为著名的葡萄产地波尔多,在使用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当地葡萄种植仍未放弃传统,即使是浇水也要经过农业部门的严格审批,其主要目的是
A. 节约淡水资源 B. 提高作物耐早能力
C. 保证葡萄品质 D. 扩大作物种植规模
【答案】39. A 40. B 41. C
【解析】
【39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7月份该地高温少雨,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降水远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因此此时农民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最想获取的信息是农作物抗早需水量,A对。
【40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与乙地气候最接近的是新西兰南岛和北岛,因此最可能是新西兰借鉴乙地农业大数据信息,指导本国的农业发展,B对。
【41题详解】
因为在波尔多,葡萄是“看天吃饭”,当地葡农种植葡萄几乎都是生态种植,不合理的喷药或浇水,都会影响到葡萄品质,因此必须经过农业部门的严格审批,以保证葡萄的品质。C对。
下图为黑龙江某高速公路跨越的河谷剖面图示意图,L为桥梁路面,长约50米,甲、乙为谷坡,甲地立柱埋藏深度比乙地立柱深1米,两个立柱底部出露地面的部分堆积了2米多厚的大块碎石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 甲、乙两地立柱埋藏深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两地
A. 坡度不同 B. 坡向不同 C. 土壤质地不同 D. 植被覆盖率不同
43. 甲、乙两地立柱底部堆积的碎石层,其主要作用可能是
A. 隔热保温 B. 减轻雨水冲刷 C. 加强立柱坚固度 D. 减轻洪水侵蚀
【答案】42. B 43. A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因素
【42题详解】
立柱的主要功能是稳定桥梁,读图可知,两地的坡度相差不大,A错;土壤质地无从考证,C错;植被覆盖率对立柱的埋藏深度影响不大,D错;该地位于黑龙江,纬度较高,气温低,冻土发育,甲坡位于谷地的北侧,为阳坡,热量条件较好,表层冻土不稳定,因此立柱的埋藏深度较深,B正确。
【43题详解】
冻土与立柱的关系密切,碎石堆有隔热保温的作用,能减少冻土冻融带来的危害,A正确;该立柱位于路面以下,受雨水冲刷较弱,B错;加强立柱的坚固应该用水泥浇筑而不是用碎石堆,C错;碎石堆位于洪水水位之上,不会受到洪水侵蚀,D错。
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致金沙江断流,形成堰塞湖。12日17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泄,威胁逐步减除。11月3日原地点再次发生滑坡,原堰塞体水面以上新增塌方体,金沙江再次断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一旦决口会使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4. 与金沙江堰塞湖的形成紧密相关的因素是( )
A. 河流水量大 B. 河谷宽而深
C. 滑坡体量大 D. 两侧山体较陡峭
45. 为了排除险情,下列处置措施中最为恰当的是( )
①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
②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
③上游干流截流控制流量
④加固堰塞体防止溃坝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44. C 45. A
【解析】
【44题详解】
根据材料分析,10月11日凌晨发生滑坡、11月3日原地点再次发生滑坡,因此滑坡是金沙江堰塞湖形成的主要直接因素。C正确,ABD选项材料中无判断信息,ABD错误。故选C。
【45题详解】
堰塞湖水位上涨会淹没上游海拔较低的地区,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可以解决堰塞湖水位上涨的问题,①正确;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可以解决堰塞体溃坝造成的洪灾问题,②正确。上游干流截流控制流量,对于堰塞湖水位的上涨只能减缓,不能根本解决,③错误。加固堰塞体,只能防止堰塞体垮塌,但不能解决堰塞湖水位上涨的问题,④错误。所以①②是排除堰塞湖险情更为恰当的处置措施。A正确。故选A。
非选择题(55分)
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黑河流域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以祁连山为界,南北横跨数百千米,在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1)说明5月份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生物量较为接近的原因。
(2)说明野牛沟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的规律,并从水热条件分析其原因。
(3)判断野牛沟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的月份,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析气候变暖对野牛沟不同海拔高寒革甸生产力的影响。
【答案】(1)野牛沟流域纬度和海拔较高;5月份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均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生物量较少,积累速度较慢,生物量较为接近。
(2)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原因:在海拔3180米的区域降水条件较差,在海拔3400米的区域气温条件较差;3300米海拔区域水热综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
(3)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在7月份。依据:7月份不同海拔处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说明水热条件较好。
(4)在海拔较低区域,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加,使得该区域水分条件变差,进而使生产力下降;在海拔较高区域,水分条件较好,热量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使草甸生产力升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详解】(1)祁连山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海拔较高,5月份时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植被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在不同海拔较为接近。
(2)由于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增加,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呈单峰型,先增加后减少,3300米海拔区域水热综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
(3)由图可知7月份高寒草甸生长最为旺盛,所以此时水热条件最佳。
(4)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湿度下降,有利于较高海拔植被生长,不利于较低海拔植被生长。
4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深水型水库易产生水温分层现象,导致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同时,有机质在水库深水区的沉积和降解会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在水库深层形成缺氧环境,这会引起库底沉积物中锰的释放,导致深水区水体中锰浓度升高,危害城市供水安全。
辽宁省碧流河水库是一座以城市供水为主的大型水库,是大连市的生命之泉。该水库正常蓄水位为69 米,而取水口位于主坝水位42.5米处。下图示意2014年2月~2015 年2月碧流河水库坝前水温及溶解氧季节变化剖面图。
(1)说出碧流河水库的主要补给来源。
(2)描述碧流河水库坝前水温的季节性分层特点。
(3)指出碧流河水库取水口附近锰浓度最高的时期,并分析原因。
(4)为减轻碧流河水库中锰浓度升高对供水的影响,保障大连市城市供水安全,试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1)以大气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2)3~5月(春季)和10~次年2月(秋冬季),上下层水体水温相差较小,分层不明显;6~9月(夏季),上下层水体水温差异大,分层现象明显。
(3)时段:乙时期。
原因:此时段水温分层现象明显,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下层缺氧;取水口水位较低,溶解氧浓度低,沉积物中的锰释放较多。
(4)①分层取水,新设取水口,适当在6~9月从中上层取水;②联合供水,为大连市建设其他供水水库,适时切换其他供水水源。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
【详解】(1)碧流河水库位于大连,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且不易融化,春季融化补给河流,故以大气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2)甲时期和丙时间水库水温在不同深度差异小,故3~5月(春季)和10~次年2月(秋冬季),上下层水体水温相差较小,分层不明显;6~9月(夏季),上层水温高,下层水温低,上下层水体水温差异大,分层现象明显。
(3)水温分层现象导致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乙时期水温分层现象明显,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下层缺氧;缺氧环境引起库底沉积物中锰的释放,取水口水位较低,溶解氧浓度低,沉积物中的锰释放较多,故乙时期碧流河水库取水口附近锰浓度最高。
(4)乙时期中上层锰浓度较低,可分层取水,新设取水口,适当在6~9月从中上层取水;可适当开源,联合供水,为大连市建设其他供水水库,适时切换其他供水水源。
【点睛】河流补给有雨水、永久性冰川融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48.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
(2)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
(3)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
(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
【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沛,植被生长普遍快、繁茂,高大稠密。
(2)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任答三点)
(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大型动物食物相对不足。(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考查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考查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根据该岛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光照、水分、热量充沛,使该地植被生长迅速,高大稠密,形成热带雨林植被。
(2)该地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有机物氧化分解较快;全年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对表土的侵蚀与冲刷作用较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肥力下降;水热资源丰富,植被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地地质稳定,无活火山,矿物质补给量较小。
(3)冰期时,全球气温较低,两极地区、大陆的高山地区冰川面积较大;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露出海面,大陆桥显现。
(4)该岛屿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较小,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相对稳定,所以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的生物进化连续。冰期结束后,气候由冷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缩小;雨林地区,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大型动物食物相对不足,不利于生长发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I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答卷I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卷II时,答案一定要答在答案纸上,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5分)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表示陆地内循环的是( )
A. a-b-d-f B. b-d-f
C. a-b-c-i-n D. a-b-d-h-o
2. 长江水源补给量最多的过程是( )
A. a-b-c-i B. a-b-c-g-k
C. a-b-d-h-l D. a-b-d-j
【答案】1. B 2. A
【解析】
【分析】
考查水循环相关知识。
【1题详解】
陆地内循环没有海洋参与,只有蒸发和降水,没有a环节,因此可以用排除法,正确答案选B。a代表海洋水汽蒸发,b代表陆地水汽蒸发,c代表降雨,d代表降雪,e代下渗,ij代表地表径流,mno代表径流入海。
【2题详解】
长江大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湿润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来自大气降水,夏季风进行水汽输送,因此属于海陆间循环,该过程包含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因此过程是a-b-c-i,正确答案选A。
【点睛】牢记水循环环节,以及水循环类型,陆地内循环没有海洋参与,同样海上内循环也没有陆地参与。
海水透明度是海水能见度的一种量度。常以直径30cm的白色圆盘垂直放入海水中的可见深度来表示。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水中的悬浮物质、浮游生物、进入海水中的径流、光线等。下图是我国沿海8月份海水多年平均透明度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据图文材料分析,对南海的海水透明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最可能是
A. 河流注入 B. 距陆地远近
C. 云量多少 D. 洋流
4. 对于我国南海透明度描述正确是
A. 纬度越低,透明度越高
B. 河流入海口附近,透明度高
C. 距海岸线越近,透明度变化越大
D. 8月份南海各区域透明度达到一年中最高值
5. 下列关于图中甲处透明度等值线数值及原因对应最可能的是
A. 12—浮游生物较多,透明度低 B. 12—人类活动多透明度低
C. 32—此时正午太阳高度大,透明度高 D. 32—海水浅,透明度高
【答案】3. D 4. C 5. C
【解析】
【3题详解】
从图中看出:河流入海口附近透明度低;距陆地近,透明度越低;材料中指出,光线影响透明度,云量会影响光线,影响海水透明度。图中透明度等值线与洋流没有相关性,影响小,选择D。
【4题详解】
曾母暗沙,纬度最低,透明度不是最高,A错。河流入海口,含沙量和污染物多,透明度低,B错。距海岸线越近,透明度等值线越密集,受人类活动影响差别大,C正确。8月南海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量大,泥沙含量大,透明度低,远离海岸的地方,太阳直射的海域,透明度大,D错。故选C。
【5题详解】
图中距陆地越远,受人类影响越少,透明度越高;南沙群岛面积小河流少,透明度高;太阳高度越大,光线越强,透明度越高;所以南沙群岛处推测数值增大,等值线差为4,所以甲等值线数值是32, C和D数值正确。当前是8月,南沙群岛太阳高度大,透明度大,C正确。故选C。
鲁伍马河发源于坦桑尼亚东南部的马塔戈罗山脉,主要支流有鲁建达、卢切林构、利空得、穆胡威西和卢美苏勒等河。鲁伍马河流经数处大瀑布,自鲁武马海西侧入海,河口处未形成河口三角洲。下图示意鲁伍马河地理位置和鲁武马海盆海水等深线。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 图示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①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②大陆架南北狭长
③动物具有季节性迁徙特征 ④地势平坦开阔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7. 鲁伍马河河口未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
A. 海底地形陡,泥沙难以沉积 B. 支流较少,径流量小
C. 流域植被茂密,泥沙含量少 D. 河流落差小,流速慢
8. 图示城市最有利于发展深水港口的是
A. 林迪 B. 帕尔马 C. 莫辛布瓦 D. 彭巴
【答案】6. B 7. A 8. D
【解析】
【6题详解】
图示地区位于非洲东海岸4°S-10°S之间,无寒暖流交汇,也无上升流,因此渔业资源不丰富,①错误;从等深线看,大陆架南北狭长分布,②正确。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动物具有季节性迁徙特征,③正确。发源于坦桑尼亚东南部的马塔戈罗山脉,主要支流有鲁建达、卢切林构、利空得、穆胡威西和卢美苏勒等河。鲁伍马河流经数处大瀑布,地势不平坦开阔,④错误。B正确。故选B。
【7题详解】
据图判断,鲁伍马河河口地区大陆架狭窄,据等深线判断,大陆坡陡;鲁伍马河流经数处大瀑布自鲁武马海西侧入海,流速较快,泥沙难以在河口沉积,所以河口未形成三角洲,A对。据材料分析,鲁伍马河支流众多,B错误。图示地区位于非洲东海岸4°S-10°S之间,该河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泥沙含量大,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深水港应该建在等深线密集的港湾处,附近没有河流经过,泥沙沉积不严重。彭巴沿海等深线密集,港阔水深,利于大型船舶停泊,最适宜发展深水港口。D正确。A、B、C不是理想区位。故选D。
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突出于海底1000m以上的部分。海山因其独特的分布、地形和环境等特征,对生物分布、海水流动、海洋渔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如下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各类海山中,山体最高的是( )
A. 浅海山 B. 中等深度海山
C. 深海山 D. 难以确定
10. 部分海山具有较高的生物独有性,原因最可能是这些海山( )
A. 受人类干扰小 B. 光热条件比周边好
C. 周围养分充足 D. 存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
11. 大规模海山的存在可能会使洋流( )
①加速流动
②形成上升流
③形成绕山环流
④被阻断并逆向流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9. A 10. D 11. A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山体进行判断,海平面海拔为0m,山顶距海平面较近,山体较高。综合分析选项,浅海山距离海平面最近,故其海拔最高,故选A。
10题详解】
生特独有性主要与孤立的生存环境、缺少天敌等因素有关,分析选项,D答案符合材料的要求,而受人类干扰小、光热条件比周边好、周围养分充足不是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海山阻挡了洋流,使洋流绕山流动,海山之间存在狭管效应,流速加快,同时在抬升作用下出现上升流。①②③正确,故选A。
地壳运动可以引起河道的改变及流水作用,而构造与流水相互作用的结果基本取决于构造运动的速度、流水作用的强度等,下图表示通天河水系变迁(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阶段I虚线处的地质构造可能是( )
A. 断层 B. 背斜
C. 向斜 D. 火山
13. 阶段II甲、乙两地发生的地质过程是( )
A. 甲——隆升、乙——隆升 B. 甲——陷落、乙——陷落
C. 甲——陷落、乙——隆升 D. 甲——隆升、乙——陷落
14. 通天河两条新的支流形成过程中伴随着( )
A. 地壳抬升、流水堆积 B. 地壳下沉、流水堆积
C. 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D. 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答案】12. A 13. D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据图分析,虚线处的河流发生改道,河流被切断,应该是岩层发生断裂作用,两侧岩层发生变化,促使河流发生改道,判读为断层,故选A。
【13题详解】
甲地河流被切断、改道,说明海拔升高,最可能岩层挤压过程中出现隆升;乙地河水汇聚,说明海拔降低,最可能的作用应表现为陷落。故选D。
【14题详解】
通天河水系的变化过程中,两条新的支流不断经过溯源侵蚀,侵蚀了甲和乙两条河流,故此判断应该是地壳抬升引起的。故选C。
“夏雨隔牛背,鸟湿半边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些诗句常常形容盛夏季节出现的分布不均、历时短暂的强降雨。这面的山坡大雨倾盆,那面的山坡却风和日丽,说得夸张一些,就是“牛背雨”。它由夏季降雨云团分布不均、地面受热不均造成 小范围内空气对流此强彼弱引起。高大复杂的地形或地物容易使其生成,现在一些城市的“牛背雨”日趋显著。
据此完成下面小題。
15. “牛背雨”出现概率最大的时间段是
A. 午夜到日出 B. 日出到正午
C. 午后到傍晚 D. 日落到午夜
16. 城市更容易生成“牛背雨”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流受高楼大厦阻挡形成小气旋 B. 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形成小型反气旋
C. 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加剧蒸腾作用 D. 城市湿地增加使空气中的水汽增加
【答案】15. C 16. A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
【15题详解】
“牛背雨”是小范围内空气对流此强彼弱引起。一天中正午过后气温最高,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故午后到傍晚“牛背雨”出现概率最大。故选C。
【16题详解】
城市气流受高楼大厦阻挡形成,对流运动强烈,小气旋更容易生成“牛背雨”。反气旋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城市绿地湿地面积减少。故选A。
在北半球中纬度锋面气旋发展的后期,若冷锋赶上暖锋,则东侧的暖锋向西、向南伸展,最后螺旋状地环绕在气旋中心四周形成类似于“暖心”的结构。这一过程被称为暖锋后弯卷入过程。
下图示意冬季某时刻北美大西洋300米高度气温与气旋中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图示范围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
A. 14.9℃ B. 13.9℃ C. 12.9℃ D. 9.9℃
18. 甲地短时间内迎来的天气变化是()
A. 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髙
B. 风力减弱,降水增多,气温下降
C. 风力加强,降水减少,气温升卨
D. 风力减弱,降水减少,气温下降
【答案】17. B 18. A
【解析】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
【17题详解】
图示地区等温距为2℃,气旋中心“暖心”的最高气温为14℃—16℃,冷空气最低气温2℃—4℃,最高气温与冷空气最低气温相差值为10℃—14℃,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13.9℃,B正确。
【18题详解】
根据锋面图例可知,甲地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气由暖气团向冷气团一侧运动,会经历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气温升高,气压梯度力会增大,风力应该增大,故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髙。因此A正确。
“北溪2号”管道是一条与“北溪1号”平行的、跨越波罗的海从俄罗斯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系统,总长1224千米,计划2019年底投产,届时,俄罗斯将向德国等欧盟国家每年输气550亿立方米,满足欧洲10%的天然气需求。目前,欧洲超过40%的天然气消费来自俄罗斯,其中约80%经由乌克兰输送,但这些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的多次危机已经损害了欧洲的能源安全。“北溪1号”于2011年建成,近年来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得以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溪1号”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B. 天然气清洁无污染、燃烧效率高
C. 俄欧之间的天然气供需现状 D. 管道输送损耗小,成本低
20. “北溪2号”与“北溪1号”管道均选择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的主要目的是
A. 缩短管道长度 B. 降低施工难度
C. 减少周边国家制约 D. 增加天然气输送量
21. “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对欧洲的主要意义是
A. 提高能源利用率 B. 保障能源安全
C. 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D. 增加就业机会
【答案】19. C 20. C 21.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9题详解】
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均衡是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得以建设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虽然近年来“北溪1号”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但是这些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的多次危机已经损害了欧洲的能源安全,才促使了“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故A错误;天然气清洁无污染、燃烧效率高,说明天然气的优点但不能决定要建设这条线路,故B错误;管道输送损耗小,成本低,只是选择管道运输的原因,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0题详解】
结合材料“欧洲超过40%的天然气消费来自俄罗斯,其中约80%经由乌克兰输送,但这些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的多次危机已经损害了欧洲的能源安全”可推知,两条管道均选择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远离波罗的海周边国家的领海,是为了减少周边国家的制约。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1题详解】
该天然气管道建设对欧洲来说可增加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保障能源安全,故B正确。该天然气管道建设只能增加天然气供应,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应用过程中的问题,故A错误;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能源,故C错误;虽然可增加就业机会,但对劳动力短缺的德国等国家来说,反而会造成就业更加紧张,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读南北纬40°之间的太平洋自然地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22. 关于南北纬40°之间的太平洋不同纬度浮游生物、磷酸盐及鱼量分布,分析正确的是
A. 北纬8°至南纬4°之间浮游生物量大是海水下沉
B. 南纬4°至南纬20°之间磷酸盐含量降低是秘鲁寒流流经
C. 北纬20°至北纬40°之间鱼量高是冷暖海水交汇
D. 南半球浮游生物、磷酸盐及鱼量大于北半球同纬度区域
23. 南北纬40°之间的太平洋表层和底层生物地带性明显与地带数目较多的海域是
A. 低纬度大洋表层 B. 中纬度大洋表层
C. 低纬度大洋底层 D. 中纬度大洋底层
【答案】22. C 23. B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读图,北纬8°至南纬4°之间浮游生物量小,A错。南纬4°至南纬20°之间磷酸盐含量降低是注入河流少,与洋流无关,B错。北纬20°至北纬40°之间鱼量高是冷暖海水交汇,C对。南半球浮游生物、磷酸盐及鱼量小于北半球同纬度区域,D错。
【23题详解】
南北纬40°之间的太平洋表层和底层生物地带性明显与地带数目较多的海域是中纬度大洋表层,B对。低纬度大洋表层生物带性不明显,A错。中、低纬度大洋底层生物带性不明显,C、D错。
【考点定位】大洋自然带分布特点及原因。
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4. 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5. 此图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24. D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②,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②对。 ①是植物释放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影响小,①错。③是动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影响小,③错。④是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增大,④对。D对,A、B、C错。
【25题详解】
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②错。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③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双向的,如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排放二氧化碳,④错。A对,B、C、D错。
【点睛】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增大。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动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影响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图所示,2018年2月28日北京时间11时,某地(105°E)花坛呈现“一半亮、一半暗”。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6.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日北京时间15时花坛受阳光照射情况的为( )
A. B. C. D.
27. 若不考虑天气状况,该地能再看到图中所示情景的日期大致为( )
A. 7月13日 B. 4月12日
C. 8月28日 D. 10月14日
【答案】26. D 27. D
【解析】
试题考查太阳视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105°E,比北京时间晚1个小时,当北京时间11点时,该地为上午10点,太阳位于东南,影子朝向西北,当北京时间15点时,该地为14点,从10点到14点,太阳向西移60°,太阳高度相同,图中大楼影子向东移60°,影子长短相同,将图中楼房影子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就可得出北京时间15时花坛受阳光照射情况,D正确。
【27题详解】
要想再看到图示情景,必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2月28日相同;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2月28日太阳直射在5°S左右,再次直射时间为10月14日,D正确;7月13日、4月12日、8月28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选D。
下图为世界某海区表层水温等温线图,图中等温线的弯曲是受洋流影响而形成,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中四地在该季节发生的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 ( )
A. ① 地盛行偏南风 B. ② 地气温较高 C. ③ 地日温差变小 D. ④ 地降水较多
29. 珊瑚对其生存环境的要求极高,图中所示海区曾是珊瑚的重要分布区,但现在约有90%左右的珊瑚死亡,其原因最合理是( )
A. 海洋运输污染海域 B. 风暴潮与海啸摧残
C. 洋流改向破坏生态 D. 风卷沙尘沉积掩埋
【答案】28. D 29. A
【解析】
28题详解】
读图,根据海陆轮廓及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北印度洋海域,因为等温线的弯曲是受洋流影响而形成,由此判断,该海域洋流呈逆时针运动,此时为北半球冬季,该海域盛行东北季风,故A错误;此时该区域是冬季,且②地纬度相对较高,气温较低,B错误;③地此季节较为干燥,晴天多,日温差变大,C错误;而④位于迎风地带,降水较多,故D正确。
故选:D。
【29题详解】
读图,根据海陆轮廓及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北印度洋海域,为世界重要的石油运输海上通道,海上石油运输的泄露导致水质下降是影响珊瑚死亡的主要原因,A正确;风暴潮与海啸对珊瑚影响较小;该地洋流常年都具备季节变化的特征,不是珊瑚死亡的主要原因;风卷沙尘沉积掩埋对珊瑚死亡影响小,故BCD错误。
故选:A。
【点睛】珊瑚的生长环境:水深100-200米的平静而清澈的岩礁、平台、斜坡和崖面、凹缝中。对于与虫黄藻共生的珊瑚来说,其存活与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光照是珊瑚水族箱养殖或异地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2017年2月20-2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0. 此次寒潮
A. 源地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 B. 西北地区降温的幅度大于南方
C. 移动路径总体自西北向东南 D. 冷气团饱含水汽,北方降水多
31. 寒潮过境后
A. 新疆北部山区融雪侵蚀严重 B. 重庆市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
C. 内蒙古高原上河流出现春汛 D. 广州市清理结冰路面,保证交通
【答案】30. C 31. B
【解析】
【30题详解】
根据图中四个城市在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可知西北乌鲁木齐降温的幅度小于南方广州、重庆,暖气团饱含水汽,北方城市降水多;根据四个城市位置可知移动路径总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我国冬季寒流源地位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不是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故选C。
【31题详解】
寒潮过境后,新疆北部山区气温下降,不会出现融雪;重庆市受寒潮影响,农业受冻寒灾害影响大,需要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2月是冬季,内蒙古高原上河流不会出现春汛;广州市纬度较低,路面不会结冰。故选B。
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朝正西方向拍摄到的道路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2. 图中行道树落叶有明显的时间差异,且空间上间隔分布明显,原因是( )
A. 落叶较晚的树所处土层较厚
B. 落叶较晚的树附近水分较好
C. 树种不同,对环境适应有差异
D. 周围路灯照射,光照时间较长
33. 该地区行道树以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为主,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开放性 D. 可变性
【答案】32. D 33. A
【解析】
考查小区域环境差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2题详解】
图中小范围内土层、水分等差异小,对树叶落叶时间差异影响小,A、B错误;图中显示,该道路两侧的树种相同,C错误;图中不同位置行道树接受到的光照时间不同,路灯周围行道树照射光照时间较长,造成其成长状况略有差异,D正确。故选D。
【33题详解】
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温度较低,且降水量相对较少,因此适宜耐寒、耐旱的法国梧桐生长,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A。
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只要对着植物拍摄,就能立即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
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4. 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A. 武夷山区 B. 太行山区 C. 长白山区 D. 昆仑山区
35. 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由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答案】34. A 35. D
【解析】
【34题详解】
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图片中有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陵山区,A对。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位于温带,B、C、D错。故选A。
35题详解】
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中,①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②茶树适宜在中层,便于采茶。③榛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D对。A、B、C错。故选D。
【点睛】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应是武陵山区。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榛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
2018年1月初至2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地区部分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但冬天的降雪对于农作物越冬是有利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就是具体表现。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6. 上述谚语最适用的省区是( )
A. 黑、吉 B. 新、湘 C. 豫、晋 D. 冀、赣
37. 关于冬雪对越冬作物的好处描述正确的是( )
A. 冬雪覆盖地面时可以反射大量太阳辐射,导致地温低,可以冻死害虫
B. 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
C. 冬季部分积雪融化,缓解了一年中主要的旱情
D. 覆盖的冬雪融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38. 此次大范围降雪期间( )
A. 适逢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大雪
B. 由于出现极夜,我国长城站科考人员返回国内
C. 我国不存在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65°的地方
D. 赤道上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北
【答案】36. C 37. B 38. D
【解析】
【36题详解】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明冬天积雪越厚,地里小麦明年开春后长势更好,收成更佳。地里有小麦过冬,该作物是冬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如河南(豫)河北(冀)山西(晋),故选C。黑龙江(黑)、吉林(吉)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以春小麦为主,故A错误。新疆(新)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地里无小麦,故不是谚语描述地区,B错误。湖南(湘)江西(赣)在我国亚热带地区,雨热同期,降水多,水热组合好作物以水稻为主,故D错误。
【37题详解】
根据谚语“三层被”得知主要是积雪越厚,对小麦有盖被保温的作用,A选项说地温低,不利于小麦过冬,故A错误。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故B正确。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融化缓解春季旱情;但冬雪最主要作用是保证作物越冬不是缓解旱情,故C错误。雪的氮化物含量高,融化后确实能增强土壤肥力,但不是冬雪对越冬作物最主要的作用,故D错误。
【38题详解】
我国大雪节气在冬至日前,故在12月7日前后,与题干1月初至2月初时间段不符,故A错误。此次降雪期间,南极出现极昼现象,长城科考站人员研究工作最忙的时候,故B错误。此次降雪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并向北移动,我国纬度较低的地区,有可能正午太阳高度为65°,故C错误。目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赤道日出东南,影子向西北,故D正确。
【点睛】日影长短及变化方向: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广泛运用,法国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无人机飞过一片田地,就能知道土地的水肥状况;坐在家里利用互联网就可以选购农具、化肥、种子……经过多年的发展,法国农业正着力打造一个“大农业”数据体系,这一数据库涵盖了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9. 位于甲地的农民在7月份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最想获取的信息是
A. 农作物抗早需水量 B. 有机肥的施用量
C. 低毒杀虫剂喷洒量 D. 种植方式的优化
40. 农业大数据信息对自然条件近似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最可能借鉴乙地农业大数据信息的区域是
A. 印度德干高原 B. 新西兰南岛和北岛
C. 中国东北平原 D.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41. 丙地为著名的葡萄产地波尔多,在使用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当地葡萄种植仍未放弃传统,即使是浇水也要经过农业部门的严格审批,其主要目的是
A. 节约淡水资源 B. 提高作物耐早能力
C. 保证葡萄品质 D. 扩大作物种植规模
【答案】39. A 40. B 41. C
【解析】
【39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7月份该地高温少雨,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降水远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因此此时农民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最想获取的信息是农作物抗早需水量,A对。
【40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与乙地气候最接近的是新西兰南岛和北岛,因此最可能是新西兰借鉴乙地农业大数据信息,指导本国的农业发展,B对。
【41题详解】
因为在波尔多,葡萄是“看天吃饭”,当地葡农种植葡萄几乎都是生态种植,不合理的喷药或浇水,都会影响到葡萄品质,因此必须经过农业部门的严格审批,以保证葡萄的品质。C对。
下图为黑龙江某高速公路跨越的河谷剖面图示意图,L为桥梁路面,长约50米,甲、乙为谷坡,甲地立柱埋藏深度比乙地立柱深1米,两个立柱底部出露地面的部分堆积了2米多厚的大块碎石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 甲、乙两地立柱埋藏深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两地
A. 坡度不同 B. 坡向不同 C. 土壤质地不同 D. 植被覆盖率不同
43. 甲、乙两地立柱底部堆积的碎石层,其主要作用可能是
A. 隔热保温 B. 减轻雨水冲刷 C. 加强立柱坚固度 D. 减轻洪水侵蚀
【答案】42. B 43. A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因素
【42题详解】
立柱的主要功能是稳定桥梁,读图可知,两地的坡度相差不大,A错;土壤质地无从考证,C错;植被覆盖率对立柱的埋藏深度影响不大,D错;该地位于黑龙江,纬度较高,气温低,冻土发育,甲坡位于谷地的北侧,为阳坡,热量条件较好,表层冻土不稳定,因此立柱的埋藏深度较深,B正确。
【43题详解】
冻土与立柱的关系密切,碎石堆有隔热保温的作用,能减少冻土冻融带来的危害,A正确;该立柱位于路面以下,受雨水冲刷较弱,B错;加强立柱的坚固应该用水泥浇筑而不是用碎石堆,C错;碎石堆位于洪水水位之上,不会受到洪水侵蚀,D错。
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致金沙江断流,形成堰塞湖。12日17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泄,威胁逐步减除。11月3日原地点再次发生滑坡,原堰塞体水面以上新增塌方体,金沙江再次断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一旦决口会使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4. 与金沙江堰塞湖的形成紧密相关的因素是( )
A. 河流水量大 B. 河谷宽而深
C. 滑坡体量大 D. 两侧山体较陡峭
45. 为了排除险情,下列处置措施中最为恰当的是( )
①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
②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
③上游干流截流控制流量
④加固堰塞体防止溃坝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44. C 45. A
【解析】
【44题详解】
根据材料分析,10月11日凌晨发生滑坡、11月3日原地点再次发生滑坡,因此滑坡是金沙江堰塞湖形成的主要直接因素。C正确,ABD选项材料中无判断信息,ABD错误。故选C。
【45题详解】
堰塞湖水位上涨会淹没上游海拔较低的地区,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可以解决堰塞湖水位上涨的问题,①正确;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可以解决堰塞体溃坝造成的洪灾问题,②正确。上游干流截流控制流量,对于堰塞湖水位的上涨只能减缓,不能根本解决,③错误。加固堰塞体,只能防止堰塞体垮塌,但不能解决堰塞湖水位上涨的问题,④错误。所以①②是排除堰塞湖险情更为恰当的处置措施。A正确。故选A。
非选择题(55分)
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黑河流域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以祁连山为界,南北横跨数百千米,在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1)说明5月份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生物量较为接近的原因。
(2)说明野牛沟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的规律,并从水热条件分析其原因。
(3)判断野牛沟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的月份,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析气候变暖对野牛沟不同海拔高寒革甸生产力的影响。
【答案】(1)野牛沟流域纬度和海拔较高;5月份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均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生物量较少,积累速度较慢,生物量较为接近。
(2)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原因:在海拔3180米的区域降水条件较差,在海拔3400米的区域气温条件较差;3300米海拔区域水热综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
(3)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在7月份。依据:7月份不同海拔处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说明水热条件较好。
(4)在海拔较低区域,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加,使得该区域水分条件变差,进而使生产力下降;在海拔较高区域,水分条件较好,热量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使草甸生产力升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详解】(1)祁连山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海拔较高,5月份时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植被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在不同海拔较为接近。
(2)由于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增加,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呈单峰型,先增加后减少,3300米海拔区域水热综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
(3)由图可知7月份高寒草甸生长最为旺盛,所以此时水热条件最佳。
(4)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湿度下降,有利于较高海拔植被生长,不利于较低海拔植被生长。
4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深水型水库易产生水温分层现象,导致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同时,有机质在水库深水区的沉积和降解会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在水库深层形成缺氧环境,这会引起库底沉积物中锰的释放,导致深水区水体中锰浓度升高,危害城市供水安全。
辽宁省碧流河水库是一座以城市供水为主的大型水库,是大连市的生命之泉。该水库正常蓄水位为69 米,而取水口位于主坝水位42.5米处。下图示意2014年2月~2015 年2月碧流河水库坝前水温及溶解氧季节变化剖面图。
(1)说出碧流河水库的主要补给来源。
(2)描述碧流河水库坝前水温的季节性分层特点。
(3)指出碧流河水库取水口附近锰浓度最高的时期,并分析原因。
(4)为减轻碧流河水库中锰浓度升高对供水的影响,保障大连市城市供水安全,试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1)以大气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2)3~5月(春季)和10~次年2月(秋冬季),上下层水体水温相差较小,分层不明显;6~9月(夏季),上下层水体水温差异大,分层现象明显。
(3)时段:乙时期。
原因:此时段水温分层现象明显,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下层缺氧;取水口水位较低,溶解氧浓度低,沉积物中的锰释放较多。
(4)①分层取水,新设取水口,适当在6~9月从中上层取水;②联合供水,为大连市建设其他供水水库,适时切换其他供水水源。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
【详解】(1)碧流河水库位于大连,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且不易融化,春季融化补给河流,故以大气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2)甲时期和丙时间水库水温在不同深度差异小,故3~5月(春季)和10~次年2月(秋冬季),上下层水体水温相差较小,分层不明显;6~9月(夏季),上层水温高,下层水温低,上下层水体水温差异大,分层现象明显。
(3)水温分层现象导致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乙时期水温分层现象明显,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下层缺氧;缺氧环境引起库底沉积物中锰的释放,取水口水位较低,溶解氧浓度低,沉积物中的锰释放较多,故乙时期碧流河水库取水口附近锰浓度最高。
(4)乙时期中上层锰浓度较低,可分层取水,新设取水口,适当在6~9月从中上层取水;可适当开源,联合供水,为大连市建设其他供水水库,适时切换其他供水水源。
【点睛】河流补给有雨水、永久性冰川融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48.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
(2)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
(3)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
(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
【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沛,植被生长普遍快、繁茂,高大稠密。
(2)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任答三点)
(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大型动物食物相对不足。(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考查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考查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根据该岛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光照、水分、热量充沛,使该地植被生长迅速,高大稠密,形成热带雨林植被。
(2)该地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有机物氧化分解较快;全年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对表土的侵蚀与冲刷作用较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肥力下降;水热资源丰富,植被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地地质稳定,无活火山,矿物质补给量较小。
(3)冰期时,全球气温较低,两极地区、大陆的高山地区冰川面积较大;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露出海面,大陆桥显现。
(4)该岛屿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较小,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相对稳定,所以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的生物进化连续。冰期结束后,气候由冷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缩小;雨林地区,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大型动物食物相对不足,不利于生长发育。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