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双流中学2019届高三3月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
双流中学高2016级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国某一河流,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上旬,河道出现“连底冻”(从水面到河底全断面冻結成冰)现象。下图示意该流域降水、径流量年内分配。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该河流最可能位于A. 青藏高原 B. 塔里木盆地C. 内蒙古高原 D. 华北平原2. 与7月相比,4月径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 降水量较大 B. 下渗量较小C. 融雪量较少 D. 地下水补给较多3. 近年来,该河径流量有小趋势,与此无关的是A. 气候暖干化 B. 过度放牧C. 大量开采矿产 D. 冰川融水减少【答案】1. C 2. B 3. D【解析】【分析】本题以某条河流的径流量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为例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径流量变化的影因素【1题详解】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根据图示分析该地降水量200-300mm左右,降水集中在夏季,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上旬,河道有结冰期,故此判断为能蒙古地区,C正确;青藏高原的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塔里木盆地的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华北平原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影响河流径流量大小的因素,据图判断4月份降水量小于4月,A错;该地为能蒙古缺乏高山冰雪补给,4月份融雪量大,C错;地下水的补给一年中较为稳定,变化较小,D错;与7月相比,4月径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此时地表融雪量大,冻土消融速度慢,阻隔地表水下渗,导致径流量增加,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影响径流量变化的因素,河流径流量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冬季积雪量减少,春节季节性积雪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A错误;过度放牧会大量打机井及饮用河流水,导致径流量减少,B错;大量矿产资源的开发会消耗大量水,也会造成径流量减少,C错;内蒙古地区缺乏冰川融水的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减少无关,D对。【点睛】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思路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②径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流域:河流集水区域,地表以山脉为分界线,即分水岭。③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地势的起伏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⑥水能:水量大小和地势起伏状况决定水能大小(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量越大,水能越大) 。⑦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⑧径流量变化⑨流速(受地形地势影响,短促的起伏大的河流流速快,长而平直的河流流速慢) 唐装是中国的传统服装,面料主要使用真丝、织锦缎等,大都是手工精心缝制,具冇强烈的民族气息和传统色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 仅从面料来看,盛行唐装较广的地区最可能是A. 西双版纳 B. 成都平原 C. 山东半岛 D. 青藏高原5. 为了进一步提高唐装的市场竞争力,其生产企业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 以机器代替手工 B. 扩大生产规模 C. 提高劳动力工资 D. 加强品牌宣传【答案】4. B 5. D【解析】【4题详解】四川盆地是我国著名的桑蚕基地,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结合材料“面料主要使用真丝、织锦缎等”可知,仅从面料来看盛行唐装较广的地区最可能是成都平原,B正确;西双版纳、山东半岛、青藏高原不产桑蚕。5题详解】加强品牌宣传可提高唐装的市场竞争力,D正确;由材料“大都是手工精心缝制”可知,不能用机器代替手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劳动力工资不会提高唐装的竞争力。 我国农田垄作历史悠久,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下图中,左图为华北某乡镇驻地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右图为农田垄作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 农田垄作主要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哪一自然条件的改造( )A. 气候 B. 地形C. 土壤 D. 水源7. 与平地耕作相比,该地进行农田垄作的好处有( )A. 利于农田的灌溉、施肥B. 缩小受光面积,减少水分蒸发C. 夜间散热慢,减轻冻害威胁D. 利于防洪但不利于抗旱8. 该地进行垄作多年后,出现土壤流失、肥力下降等现象,其原因很可能( )A. 常年降水丰富,暴雨冲刷B. 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侵蚀力强C. 沿垄沟走向土壤易被流水侵蚀D. 低山丘陵地形,土层薄,土质疏松【答案】6. C 7. A 8. C【解析】【6题详解】由图可知农田垄作事实上是通过改变土壤形状达到一些耕作目,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到有利作用,C正确。【7题详解】垄作比平地耕作有许多优势。它能使土壤受光面积增大,吸热散热快,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BC错。垄台与垄沟的位差大,大雨后有利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溉以免受旱,有利集中施肥,可节约肥,A对D错。故选A。【8题详解】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A错。该地为平原地形,等高线稀疏,坡度小,B错。沿垄沟走向土壤在降水集中季节(夏季)易被流水侵蚀,C对。平原地形,土层厚,D错。故选C。 金沙江自北向南由青藏高原流至云贵高原后,在丽江石鼓镇附近突然转向东北,与原流向呈锐角状急转弯,因此被称为“长江第一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 “长江第一湾”的主要成因是A. 地转偏向力 B. 南部地形隆起 C. 凹岸侵蚀 D. 凸岸堆积10. 图中怒江河段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是A. 航运 B. 发电 C. 养殖 D. 供水11. 一名来自福建省的游客在此地旅游时能明显感受到的是A. 日出时间更晚 B. 日出时间更早 C. 昼长更长 D. 正午太阳高度更大【答案】9. B 10. B 11. A【解析】【分析】考察地形对水文的影响以及河流的开发利用方式。【9题详解】金沙江的流向是自北向南,和怒江澜沧江流向相同,突然向东北拐弯时,因为受到地形的影响,有图例可知,南部有隆起构造。南部山地隆起改变了金沙江的流向,由自北向南流改下自西向东流。正确答案选B。地转偏向力对河流的影响是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和地转偏向力无关。A错误。与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无关。CD错误。【10题详解】怒江位于横断山区横断山区是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同时水量丰富可以建设发电站开发水能。正确答案选B。地势险要,不适合进行航运,A错误。该处地势较高,多颌骨居民区较少,不适合进行养殖和供水CD错误。【11题详解】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横断山区位于福建以西,福建的日出时间和北京时间比较接近,而横断山区的时间位于东八区以西,日出时间较晚,举例来说,横断山区日出时间为8点,而此时福建的时间可能是9点,早已经过了日出时间。正确答案选A。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昼夜长短与纬度以及季节变化有关系。BCD错误。【点睛】地球运动题较难。时间的差异是与经度有关。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同一经度的地方时相同;东边经度比西边经度的地方时早。经度每相差1°时间就相差4分钟,每相差15度时间就相差1小时。但是并不是完全只与经度相关,也受季节变化和纬度的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银杏树在我国的自然分布范围很广。其在我国水平分布规律是:北纬 30°线附近的银杏,其东西分布的距离最长,随着纬度的增加或减少,银杏分布的东西距离逐渐缩短,纬度越高,银杏的分布愈趋向于东部沿海,纬度越低,银杏的分布越趋向于西南部的高原山区。云南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银杏树也分布较广。云南各地政府积极发展银杏产业, 某著名制药企业在云南打造了多个银杏叶供应基地,用来进行生物制药。据测试,云南产的银杏叶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比苏浙等产地高出1倍。下图示意云南省银杏基地的分布。 (1)分析我国银杏树水平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2)分析云南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的原因。(3)说明某制药集团银杏产业发展首选云南的理由。(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简述云南大力发展银杏产业的意义。【答案】(1)银杏树喜温凉湿润,北纬30°线附近气候最适宜;随着纬度的增加,西部气候干燥,对生长不利,故分布愈趋向于东部沿海;随着纬度减少,热量增多,西南部的高原山区气候才适宜其生长。(2)云南气候湿热;云南山地多,气候垂直差异显著;云南开发晚,生态环境受人类影响小。(3)云南山地具有适宜银杏生长的气候条件,产业基础较好;云南银杏叶,中黄酮等有效成分高,质量好;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当地政府政策支持。(4)利于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医药制药产业发展);山区大面积种植银杏,可减少水土流失等灾害,利于生态保护。【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银杏树在我国水平分布规律是:北纬 30°线附近的银杏,其东西分布的距离最长,随着纬度的增加或减少,银杏分布的东西距离逐渐缩短,纬度越高,银杏的分布愈趋向于东部沿海,纬度越低,银杏的分布越趋向于西南部的高原山区。原因是银杏树喜温凉、湿润,北纬30°线附近气候最适宜。随着纬度的增加,西部气候干燥,对生长不利,东部较湿润,故分布愈趋向于东部沿海。随着纬度减少,温度升高,在西南部的高原山区,气候才适宜其生长。(2)云南气候湿热,山麓地带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云南山地多,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气候类型多样,导致生物类型多种多样。云南开发晚,生态环境受人类影响小,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所以植物种类数最多。(3)云南山地具有适宜银杏生长的气候条件,产业基础较好。云南产的银杏叶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比苏浙等产地高出1倍,中黄酮等有效成分高,质量好。经济落后,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云南各地政府积极发展银杏产业,有当地政府政策支持。(4)云南大力发展银杏产业,用来进行生物制药。有利于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产业规模扩大,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医药制药产业发展。纬度低的地区,银杏的分布趋向于西南部的高原山区。山区大面积种植银杏,可减少水土流失等灾害,利于生态保护。【点睛】银杏树喜温凉、湿润,北纬30°线附近气候最适宜。西南部的高原山区,气候才适宜其生长。云南产的银杏叶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比苏浙等产地高出1倍,中黄酮等有效成分高,质量好。云南大力发展银杏产业,用来进行生物制药,说明政府支持力度大。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蜜蜂对气温敏感,活跃期适宜温度为15—25℃。蜜蜂从胶源植物采集树脂,分泌蜂胶(富舍天然抗生物的蜡状物质)并涂抹在蜂巢内外,使蜂巢不受细菌、病毒和虫类等侵袭。蜂胶具有抗菌抗癌功效,是一种珍贵的保健品生产原料。巴西阿拉戈斯(下图)以种植园农业为主,经济落后。自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发展养蜂业,采集优质蜂胶供出口。近年来,当地种植园主雇佣蜂农带蜜蜂给瓜果授粉。21世纪以来,中国以蜂胶为原料的产业发展迅速,但浙江等省的养蜂业日渐衰落,从阿拉戈斯进口的蜂胶逐年增加。(1)与浙江相比,分析阿拉戈斯养蜂的有利自然条件。(2)阿拉戈斯蜂胶品质较浙江优良,从气候角度解释其原因。(3)说明阿拉戈斯种植园雇佣蜂农蜜蜂授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4)针对蜂胶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请为浙江蜂胶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阿拉戈斯地处l0°S附近,水热条件更优越,四季皆有丰富的蜜源和胶源植物; 全年高温,蜜蜂活跃期较长。 (2)阿拉戈斯全年湿热,细菌、病毒、虫类繁殖较快;蜜蜂为了抵御病菌的侵袭,分泌出天然抗生物含量更高的蜂胶。(3)提高瓜果品质,促进种植园增产增收;扩大蜜源和胶源,增加蜂蜜和蜂胶产量;拓展蜂农的收入渠道;促使蜂胶出口量增加,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保证优质的原料来源(如进口优质的蜂胶、大力推广使用无污染的集胶器等);改善蜂胶加工过程,保证产品质量和功效;制定行业产品标准和产品分级;加大蜂胶产品的科研投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详解】(1)阿拉戈斯养蜂有利自然条件主要结合蜜蜂的生长习性与两地的气候状况及胶源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蜜蜂对气温敏感,活跃期适宜温度为15~25℃。蜜蜂从胶源植物采集树脂,分泌蜂胶”。从气候来看,浙江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巴西阿拉戈斯地区位于低纬度,气温较高,活跃期长。从胶源看,热带的胶源植物丰富。(2)从气候角度解释阿拉戈斯蜂胶品质较浙江优良的原因。主要从阿拉戈斯的气候对蜜蜂分泌蜂胶的影响分析。阿拉戈斯为热带气候,全年湿润,病毒、细菌等繁殖快,蜜蜂为了抵御病菌的侵袭,分泌出质量较高的蜂胶。而浙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相对较少。(3)阿拉戈斯种植园雇佣蜂农蜜蜂授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角度分析,包括对于瓜果及蜂胶两方面。对于瓜果影响看,雇佣蜂农蜜蜂授粉,提高瓜果品质,促进种植园增产增收。从对于蜂胶生产的影响看,扩大蜜源和胶源,增加蜂蜜和蜂胶产量;拓展蜂农的收入渠道;促使蜂胶出口量增加,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有利于经济发展。(4)浙江蜂胶产业的良性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主要从原料品质、产品加工、行业标准及加大科技投入等方面考虑。产品良莠不齐,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是原料来源及加工,因此要保证优质的原料来源,如进口优质的蜂胶、大力推广使用无污染的集胶器等;发展科技改善蜂胶加工过程,保证产品质量和功效;从宏观方面制定行业产品标准和产品分级,加强监管;加大蜂胶产品的科研投入,开发多种产品,产品多元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点睛】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包括经济、政策、市场、技术、交通运输、劳动力等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地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国家农业政策的变化也会对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有很大影响。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在43、44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千湖沙漠,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东临大西洋。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伸50千米,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当地年降雨量可以达到1400-1600mm。降水集中在雨季,就形成了“千湖”现象。到了旱季,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就体现出沙漠的地貌特征。这里植被稀少,成为南美洲北部地区难得一见的沙漠景观,1981年被确定为“国家公园”。目前有不少中国游客慕名而去。下图千湖沙漠位置图和景观图。(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千湖沙漠旅游资源的独特性。(2)说出中国游客前往千湖沙漠旅游的注意事项。【答案】(1)①降水丰富,却植被稀少,形成沙漠,与一般沙漠景观差异大;②雨季时形成大量湖泊,沙漠景观独特(2)①了解千湖沙漠景观的主要特点;②确定出游的时间;③准备防暑、防晒等物品及药品;④了解当地的政策及风俗民情。【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旅游价值独特性分析以及旅游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需要分析材料关键信息,结合到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答题。【详解】(1)由材料可知,“当地年降雨量可以达到1400-1600mm。降水集中在雨季,就形成了“千湖”现象。到了旱季,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就体现出沙漠的地貌特征”,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2)一般旅游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从了解旅游景观的特点、确定时间、出行方式、了解当地自然条件以及人文习俗等方面分析。了解千湖沙漠景观的主要特点;确定出游的时间;准备防暑、防晒等物品及药品;了解当地的政策及风俗民情。【点睛】本题组需要注意的是旅游活动应该提前准备或者注意的事项。一般需要了解旅游景观的特点(有助于旅游景观的欣赏)、确定出行时间、出行方式、了解当地自然条件(准备衣物、用具、药品等)以及人文习俗(尊重风土人情,避免冲突等)。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和纺织纤维。微塑料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比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强。如今微塑料已遍布地球各个海域,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带微塑料的数量越多。2018年4月21日,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戴维斯海也首次检测出微塑料。推测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并分析微塑料产生的危害。【答案】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塑料制品,经过风化后形成微塑料;清洗含有纺织纤维的衣物时,产生微塑料;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通过洗涤过程进入水环境。危害:微塑料会造成海洋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微塑料及其吸附的污染物易被低等生物误食,导致动物生病甚至死亡,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微塑料和污染物在高等生 物体内富集,会危害高等生物(包括人类)的健康。【解析】【详解】本题以南极科考在南极发现微塑料为主题,考查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和纺织纤维,说明其来源为各种塑料制品、含有塑料纤维的衣物、日化用品中的微塑料等。危害主要是分析其对海洋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危害人身安全等的影响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