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指将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中间隔离绿化带设计成低于道路表面50—300mm,能有效将道路上灰尘和雨水收集进道路两边的绿化带。下图为武汉市某区打造海绵城市而建造的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照片。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设计绿化带下沉深度,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 地势起伏 B. 降雨量及降雨强度
C. 土壤入渗率 D. 绿化带面积
2. 武汉市打造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主要目的是
A. 补给地下水,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 B.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C. 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城市气候 D. 削减路面径流,缓解城市内涝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一种生态环保的雨水渗蓄设施,由于各地气候差异,降雨量、土壤渗透系数的差异,各地设计下沉标准也因地制宜,降雨是主导因素,降水多少直接影响绿化带下沉深度,故答案选B项。
【2题详解】
武汉市夏季降水量大,看海现象时有发生,城市排水系统有待改善,所以下沉式道路绿化大是武汉打造海绵城市防止内涝最主要的目的和措施之一,故答案选D项。
【点睛】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中,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进而改变下垫面的特点。
①调节径流,加大了蒸发量和降水量。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库、堤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农林措施中,“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入渗,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入海年径流量,但对海洋来说,从总量上变化不大,相对海洋给大陆的水汽输送量影响是比较小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同时严重破坏了水产资源,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④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是有利于与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下表是我国四省(或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在该地区居住的离开原籍半年以上的人口)的普查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3. 表中内容反映甲、乙、丙三省( )
A. 已出现人口负增长 B. 人口流动量大
C. 人口大省 D. 经济发达
4. 目前丁市人口增长状况易导致( )
A 人口增长模式改变 B. 老龄化加重
C. 城市化减缓 D. 城市管理难度加大
【答案】3. C 4. D
【解析】
甲、乙、丙三省人口普查数占全国的比重较大,所以它们都是人口大省.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原因。结合表中数据可看出甲、乙、丙三省人口普查数占全国的比重较大,所以它们都是人口大省,C对;甲、乙两省第六次人口比重比第五次减少,所以经济不发达,从表中信息看不出人口增长和流动情况.
【4题详解】
从表格中可出丁为直辖市,人口数量少,近些年人口比重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说明经济较发达,吸引人口迁入,城市人口増长必然带来一系列城市化问题,增加管理难度;外来务工者增多,可以缓解老龄化问题,加速城市化进程,但不会改变人口增长模式,故D项正确。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天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按种植前、后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读图a沼泽形成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势平缓,排水不畅 B. 地下水埋藏浅
C. 大气降水稳定,季节变化小 D. 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6. 读图b种植速生林后当地环境影响变化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速生林使地面蒸发加强,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B. 速生林涵养水源能力强,使沼泽面积扩大
C. 速生林大量消耗地下水,使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
D. 速生林保持水土能力强,使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林更加发育
【答案】5. C 6. C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a,沼泽形成的原因是,地势平缓,排水不畅,A正确。地下水埋藏浅,B正确。大气降水稳定,季节变化小,属于湿润气候,不是沼泽形成原因,C不正确。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土壤含水量大,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选C。
【6题详解】
速生桉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读图b,种植速生桉后,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使当地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C对,D错。速生桉遮挡太阳辐射,使地面蒸发减少,A错。速生桉大量吸收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沼泽面积缩小,B错。
下图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而 形成的。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80%以上的翡翠原料出口中国并被加工、销售。近年来,缅甸限制翡翠原料的出口,准备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 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的主要月份可能是( )
A. 5—6 月 B. 7—8 月 C. 9—10 月 D. 11 月至次年 4 月
8. 近年来,缅甸准备将翡翠原料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到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提高翡翠石料的利用率 B. 降低翡翠的运输成本
C.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D. 提高翡翠石料的附加值
【答案】7. D 8. D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翡翠产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时间长,河流水位高,每年5—10月为雨季,人工采集翡翠应选择河流的枯水期,即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分析选D。
【8题详解】
效益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缅甸准备将翡翠原料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到中国,主要是为了提高翡翠石料的附加值,获得更高的出口价值和经济效益,其它选项也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因素,据此分析选D。
【点睛】人工采集翡翠或其他河床沉积物中的产品一般都应选择河流的枯水期;效益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极地涡旋(简称“极涡”)是指通常盘踞在极地高空的冷性大型涡旋,其位置、强度、移动对极地及高纬地区的天气影响明显。2015年12月底,一个位于冰岛的强大风暴将北大西洋热量带向北极,迫使北极“极涡”离开极地,携带冷空气南下,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2016年1月中下旬爆发极其罕见的超强寒潮。下图是2016年1月23日北极“极涡”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极地涡旋的形成原因是( )
A. 冷锋附近,气流上升 B. 海域广阔,气流上升
C. 空气聚积,气流下沉 D. 地球冷极,气流下沉
10. 图示时刻,甲地高空的风向是(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11. 此次“极涡”南下( )
A. 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减缓 B. 造成华南地区的极端天气
C. 扩大了北半球寒带的范围 D. 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
【答案】9. D 10. D 11. 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题目内容“盘踞在极地高空的冷性大型涡流”,所以关键词是“极地高空”。由于近地面气候寒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对于高空因为气流下沉,所以在“极地的高空”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为极地“涡旋”,故该题选D。
【10题详解】
根据高空风向的受力分析:高空,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平行于等压线,根据甲地等压线的分布和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甲风向为向为西南风,故该题选D。
【11题详解】
根据题意,极地涡旋形成寒潮,冷空气南下,使得北半球大部分气温下降,华南地区很少出现寒潮天气,也出现了寒潮;寒带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而产生的,不是一次极端天气形成的,故C错误;极端天气的出现在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的,不能说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减缓,故A错误;“极涡”南下导致我国出现大面积寒冷天气,但不至于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蔓越莓生长在寒冷的湿地中。智利蔓越莓4月前后果实成熟,加工成蔓越莓干口味纯正,品质稳定,深受中国消费者青睐,我国正在致力于打造“东方蔓越莓之都”。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 蔓越莓适合引种到我国的( )
A. 三江平原 B. 黄河三角洲 C. 滇南谷地 D. 吐鲁番盆地
13. 智利蔓越莓( )
A. 生长在地中海气候区 B. 收获期正值长江丰水期
C. 加工厂靠近原料产地 D. 大量鲜果海运出口我国
【答案】12. A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蔓越莓生长在寒冷的湿地中。在我国具备这样的环境条件的地方只有在三江平原。而黄河三角洲(暖温带季风气候)、滇南谷地(高寒气候)、吐鲁番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具备气候寒冷的湿地环境。故正确的答案是A。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蔓越莓生长在寒冷的湿地中”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不具有这样的特征,故A错误;“智利蔓越莓4月前后果实成熟”,长江丰水期为夏秋季节,4月份长江还没有进入丰水期,故B错误;蔓越莓属于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不能鲜果出售,需要在原料地加工生产成蔓越莓干出售。所以生产蔓越莓干属于原料指向型的工业,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点睛】
农作物的移栽,移栽地应该与原来的分布区的环境特征相近或相似。从而找出正确选项;分析蔓越莓生产习性,运用关系知识分析,得出蔓越莓加工生产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是正确的答案。
下图为我国某地2019年元旦日出景观素描图,小船向人前方行进、逆流而上,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河流大致流向为( )
A. 由南向北 B. 由东北向西南
C. 甲由北向南 D. 由西北向东南
15. 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在( )
A. 2019年2月 B. 2019年7月
C. 2019年12月 D. 2020年5月
【答案】14. B 15. C
【解析】
元旦时北半球日出东南方向,小船逆流而上,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说明图中河流流向与日出方向大致垂直。一年内,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应是关于冬至日对称的日期。
【14题详解】
元旦日出方向是东南方向,船向人前方行进。小船逆流而上,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说明图中河流流向与日出方向大致垂直,船向前逆流划行,如下图所示:故河流大致流向为由东北向西南,故B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对称性。一年内,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应是关于冬至日对称的日期,该日是1月1日,冬至日是12月22日,对称的图示日落景观日期是2019年12月12日左右,C对。A、B、D错。
二、综合题
16.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发送量(万人) | 0.0 | 0.0 | 0.0 | 0.0 | 15.6 | 42.5 | 72.8 | 110.8 | 135.1 | 156.3 | 156.3 | 156.3 |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_____个月。
(2)说明上左图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
(3)据下列表格要求,提取右图中信息,评价白山市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各一条)
| 图中相关信息 | 旅游业发展条件的评价 |
有利 |
|
|
不利 |
|
|
(4)左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答案】(1)6
(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3)
| 列举信息 | 条件评价 |
有利 | 拥有5A级旅游景区(长白山天池等) | 旅游资源质量高(知名度高;有特色) |
有朝鲜族民俗村、长白山大峡谷等 | 旅游资源种类多(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 | |
部分景点位于主要交通线附近 | 部分景点交通的通达性好 | |
不利 | 多数景点不临近铁路、高速公路(旅游点分布较偏远) | 有些景点交通的通达性较差(旅游活动耗时较长;花费较多) |
一般旅游景点多 | 多数旅游景点吸引力较差 | |
城镇级别较低 | 接待能力较差(基础设施较差) | |
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 | 旅游季节较短 |
(4)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解析】
【分析】
考点:影响航行的因素以及表现、水文特征的分析、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区域资源过度开发产生的问题。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航运的因素以及表现。河流在结冰期时往往不能通航,因此运输量为0。表格中的数据是吉林省境内河流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因此如果河流结冰,不能通航,则累计数量为0或不变。读图分析可知,该省境内在1月到4月,每个月份的累计数量都为0,这四个月没有旅客的发送,因此可以说明,这四个月为河流的结冰期,不能通航;而且从10月到11月、11月12月,这2个月期间,旅客发送量的累积量没有变化,说明这两个月河流也处于结冰期,因比总上可知,该区域河流的结冰期一共持续了6个月。
(2)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的气候、植被覆盖率、地形等特征,从水量、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水能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a河发源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的补给量大,河流的水量大;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季节变化也大;长白山森林茂密,植被的覆盖率高,河流的含沙量较少;a河上游流经长白山区,地形崎岖,落差大,因此河流水流急,水能丰富。
(3)本题主要考查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要结合图示信息,主要从游览价值(包括旅游资源的质量、地域组合、集群状况)、交通的通达度、距离市场的距离、旅游区的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和“白山市主要旅游景点的分布示意图”可知,白山市有长白山天池等5A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质量高;区域有朝鲜族的风俗民情等自然景观,同时也具有长白山大峡谷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种类多;由图示可知,该区域部分景点位于主要交通线附近,因此交通的通达性好;但是也可以看出,多数景点不临近铁路、高速公路,因此交通的通达性较差,从而导致旅游活动过程中耗时长,花费较多;该地除了少数知名度较大的旅游景点外,多数为一般旅游景点,吸引力较差;由于白山市,城市等级较低,基础设施较差,从而导致旅游接待能力较差;该地位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因此适合旅游的季节较短。
(4)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矿泉水资源过度开发所带来的问题。矿泉水生产企业不断扩大规模,直接的影响就是矿泉水资源不断减少,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可知,矿泉水减少,进而会导致地表水减少和地下水水位下降;而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变化,又会影响区域的湿地、植被以及生态环境。
17.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据图示信息,描述其图幅范围内的地势特征。
(2)根据环境条件,说明图中甲盆地内城市间交通联系适宜发展航空运输的理由(两条即可)
材料二:位于“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河西走廊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70%以上的玉米种子来自这里。每年9、10月份是河西走廊成熟的玉米种子集中晾晒的时期,大片的沙漠荒滩变成了金色的“玉米滩”,这里成了种子的天然晒场。
制种是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种子,河西走廊具有建立制种基地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中国制种业41家骨干企业在河西走廊建立了生产基地或加工中心,这些生产基地大都建立在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进行集约经营。全球前5家制种公司也有4家落户河西走廊,可以说河西走廊在为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制种。
(3)依据材料二,分析9、10月份河西走廊有利于种子脱水干燥的自然条件。
(4)据图文信息,归纳两条河西走廊制种业发展的特点,并针对当地农业生产面临的环境 问题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1)①中部高,东南部、西北部低。
(2)甲盆地内沙漠戈壁广布,建设地面交通不便;盆地面积广大,城市分散(或城市间相距较远),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宜长距离运输;盆地内无高大山脉,且多睛天,少云雾,有利于飞机飞行。(任答两点即可)
(3)河西走廊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候干燥,空气流动快,蒸发旺盛;沙漠荒滩白天升温快,地表温度高;土质疏松干燥,透气性好,易吸附水分,使种子脱水干燥。(三点即可得分)
(4)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环境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农业生产实行专门化(专业化);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建议:要注意发展节水农业,防止水源短缺:合理调控上中下游用水,防止因缺水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注意排灌结合,防止土地盐渍化。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甘肃省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影响,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根据图可以看出该地为我国的青藏高原,中部高,东南部和西北部低。
(2)适宜发展航空运输的理由主要从自然地理条件方面分析,包括地形、天气状况、地面状况等。从图中可看出甲盆地(从经纬度或者从塔里木河可看出)应在我国的塔里木盆地。盆地内沙漠戈壁广布,建设地面交通不便;盆地面积广大,且城市多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城市间相距较远;而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宜长距离运输;盆地内无高大山脉,且多睛天,少云雾,有利于飞机飞行。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肃位于内陆地区,河西走廊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光照条件好,气温日较差较大。 9、10月份当地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候干燥,空气流动快,蒸发旺盛;再加上白天升温快,地表温度高;土质疏松干燥,透气性好,易吸附水分,使种子脱水干燥,有利于生产优质种子。
(4)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位于“一带一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70%以上的玉米种子来自这里。”,因此可以结合材料可以分析得出河西走廊制种业发展的特点为:农业生产实行专门化(专业化);“这些生产基地大都建立在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进行集约经营” 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环境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建议从当地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即可。河西走廊水资源紧张,商品粮种植耗水量大,易造成土地的退化;该地区农业发展方向调整的需要,现代农业对优良作物种子的需求增加;制种基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考虑,最终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也就是最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结合甘肃干旱的气候条件,包括发展节水农业、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避免土壤板结,同时要避免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土壤的盐碱化;合理调整上中下游的用水问题,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环境。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解析】
【详解】(1)注意设问中是分析环境条件,定语是出现"小老头树"的区域,而任何一种地理现象的岀现,都离不开当地的地理环境。所以在分析时,要找到小老头树的存在或生长背景,并与小老头树的特征关联起来。因为植被和土地壤是反映区棫自然特征的两面镜子,这些即材料中“被称为…….前面的文字,分析时提取关键字:“降水是小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有干土层”,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树所在的区域应为黄土高原西部,风较大。“小老头树的状态为:树木生长不良、枝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等。降水少,水分不足,不利于植被生长——生长不良;有干土层,不利于植被扎根,扎根不深——根基不稳;风大,易摇动树,树木不能正常生长——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最终致使树枝叶稀疏,长不大。
(2)“小老头树”是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树木”后出现的,而在大于400毫米以上区域则长势良好,因为这里栽种树木后出现的各种现象是由于当地满足不了植被生长所需的水分而导致的,最终可能会引起已经恢复的自然生态有所倒退。还有注意是“人工连片种植"代表大规模的人工种植,所以我们对一个区域生态环境修复或治理时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对于一些生态较脆弱的区域应该进小区域治理,尽可能走自然恢复之路,尽可能少的人工活动进行干预。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