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地理
展开浙江建人高复2019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地理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l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柳絮即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每年四月开始,北方部分地区柳絮飘飞。下图为柳絮飘飞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南方柳絮飘飞较少主要原因是
A. 风力较小 B. 光照较多
C. 气温较高 D. 降水较多
2. 柳絮飘飞对当地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①留下火灾隐患 ②影响出行安全
③引起过敏反应 ④阻碍物种繁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生活经验,每年四月开始,北方部分地区柳絮飘飞,也就是说柳絮飞舞的季节主要是春季。四月份,南方气温较高是柳絮飞舞的条件,C错误;四月南方雨季到来,光照较少,B错误;四月南方相比较于北方,风力较小,降水较多,二者都是限制柳絮飞舞的条件,此时南方和北方比较,四月雨带到达南方,降水多少是最大的差别,A错误,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柳絮是过敏源,会引起打喷嚏、流鼻涕、易引发过敏症状,引起呼吸道疾病;柳絮容易飞入眼睛,导致眼睛不适,甚至阻碍人的视线,引起出行安全问题;柳絮是易燃物,温度较高时,极有可能引发火灾,所以避免在有柳絮的地方抽烟和用火;①②③正确。春季飞絮实际上是雌性杨树、柳树自然繁衍的现象,飞絮里携带的黑色颗粒,就是雌树的种子,白絮借助风力在空气中飘飞,然后落地生根、生长壮大,有利于物种繁衍,④是有利的方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柳絮的飞舞时间和气温、光照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形成柳絮最重要的条件是温度高,湿度小,只有达到一定的积温才能产生柳絮飞舞的条件,风是动力,让其飞舞,而高温让其生长成熟脱落;北方春季气温回升,干燥、高温、光照充足、湿度小以及一定的风速是利于杨柳絮飞舞的天气条件。
木质素是主要存在于陆地植物体中的有机物,可定量的作为河口陆源物质的指示物。在越南,红河每年通过巴拉特河口、川漓河口和太平河口向南海输送大量的沉积物。研究发现红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以粉砂及吸附于它的陆源有机物为主(砂粒越大,陆源有机物的吸附作用越弱)。木质素来源既有高度降解的土壤有机质,也有新鲜的植物碎屑。下图示意红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每100mg有机物中木质素含量的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影响河口从岸向海木质素含量在近岸递增的主要因素是
A. 流速 B. 水温
C. 盐度 D. 流量
4. 红河口水下三角洲木质素中新鲜植物碎屑多的原因是
A. 流量大,携带沉积物多
B. 土壤肥沃,生物量较大
C. 高温多雨,植物更新速度快
D. 降水多,碎屑的降解速度慢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研究发现红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以粉砂及吸附于它的陆源有机物为主,河口水下三角洲从岸向海流速越来越低,并且受海洋顶托作用影响,沉积物颗粒大小从岸向海应该是先大后小,颗粒大的不易被搬运,流速越来越慢,大的容易先沉积下来,小的后沉积,并且砂粒越大,陆源有机物的吸附作用越弱,吸附的陆源有机物越少,即木质素含量越低。砂粒越小,陆源有机物的吸附作用越强,吸附的陆源有机物越多,即木质素含量越高,所以从岸向海木质素含量在近岸递增的主要因素是流速,流速影响沉积物颗粒大小,进而影响它的吸附沉积物能力,最终导致木质素从岸向海的分布不同,和水温、盐度、流量都无关,也无法通过材料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红河口水下三角洲木质素中新鲜植物碎屑多只有植被生长旺盛才新鲜,说明高温条件下热量充足、降雨多水源充足,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因此红河口水下三角洲此时应当是炎热多雨,植物生长更新速度快,C正确;流量大,携带沉积物多,但是不一定都是新鲜植物碎屑,也有可能是高度降解的土壤有机质,因此无法判断,A错误;土壤肥沃,生物量较大,土壤中有机质极易被分解,因此也有可能是高度降解的土壤有机质,而无法确定是新鲜植物碎屑,B错误;降水多,碎屑的降解速度快而不是慢,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提取有用的信息,尤其是“研究发现红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以粉砂及吸附于它的陆源有机物为主(砂粒越大,陆源有机物的吸附作用越弱)。木质素来源既有高度降解的土壤有机质,也有新鲜的植物碎屑”这句话的理解,需要理解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影响因素以及木质素来源物质的气候条件主要是高温多雨。
下图示意使用GIS分析某类自然灾害(X)的模型构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 该类自然灾害(X)是
A. 地震 B. 城市内涝 C. 滑坡 D. 塌陷
6. 近年来该类自然灾害在我国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大,其原因不可能包括
A. 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 B. 湖泊面积减少
C. 不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 D. 城区与郊区温差有所下降
【答案】5. B 6.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城市内涝的原因。
【5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的X自然灾害分析模型判断,有产汇流模型、排水模型,说明是城市的内涝,B对。台风灾害没有汇流模型,泥石流、塌陷都涉及不到排水模型,所以A、C、D错。
【6题详解】
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城市地势低洼,易内涝,A包括。湖泊面积减少,调蓄洪水能力下降,引起内涝,B包括。不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下渗水量减少,易形成内涝,C包括。随着城市发展规模增大,城市、郊区温差只可能增加,不会下降,D不包括,选D。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英国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所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认为,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郑和船队早于哥伦布70年到达美洲大陆,早于库克船长350年发现澳洲与南极洲。下图是他根据史料绘制的洪保将军(郑和属下)船队的航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从有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船队出使南亚各国的最佳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8. 关于洪保船队的见闻和经历,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航段:正值旱季,阳光直射
B. ②航段:夜空中北极星指引航向
C. ③航段:沿岸荒漠广阔无垠
D. ④航段:沿途物质补给非常困难
【答案】7. D 8. D
【解析】
试题分析:
【7题详解】
南亚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从有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在古代就是要顺风航行。出使南亚各国是向西航行,冬季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吹动洋流向西流动,所以冬季是最佳出使季节。D对。春季、秋季风力不稳定,A、C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吹动海水向东流,出使船只是逆水, B错。
【8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①航段要顺水顺风造船,正值旱季,北半球是冬季,没有阳光直射,A错。②航段,位于南半球,夜空中看不到北极星,B错。③航段,沿岸有暖流经过,气候湿润,没有荒漠景观,C错。④航段,沿途基本上没有陆地,物质补给非常困难,D对。
考点:季风环流,洋流分布规律,洋流性质及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2019年2月18日,北京市发改委等8家单位联合提出将热泵系统作为北京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地源热泵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地下蓄能,进行能量季节迁移,冬天供暖蓄冷,夏天制冷蓄热,用最少的能耗获得最大的效益。下图为“地源热泵系统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地源热泵
A. 所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B. 春秋两季的利用率最高
C. 我国西部地区更易推广 D. 在中纬度地区效益最大
10. 北京市推广热泵系统的现实意义主要是
A. 降低投资成本 B.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C. 简化管网系统 D. 利于缓解地面沉降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题详解】
地源热泵系统属于可再生能源技术,最终能源来源为太阳能,大地是太阳能最好的、最广泛的接收器,A错误;冬夏两季的利用率最高,B错误;地源热泵系统需要技术,我国西部地区技术落后,不易推广,C错误;在中纬度四季分明的地区冬夏效益最大,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地源热泵系统的能量来源于自然能源。它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空调”。因此北京市推广热泵系统的现实意义主要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故选B。
国内研究一般把人口持续净流出3年及3年以上的城市认为是“收缩型城市”,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下图为“钢都”鞍山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 2011~2018年期间,鞍山
①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②就业机会显著增加
③人口的老龄化加剧 ④住房的空置率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2. 鞍山成为“收缩型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①产业结构单一 ②铁矿趋于枯竭
③人口出生率下降 ④上海的虹吸效应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1. C 12.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钢都”鞍山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了人口数量变化、人口空间变化、城市与城市化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11题详解】
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北欧各国等,我国现阶段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①错误;读图可知,2011~2018年期间,鞍山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均减少,其中常住人口减少了约20万,户籍人口减少了9万多,据此可推知,鞍山就业机会减少,导致外来打工人数减少,②错误;鞍山非户籍人口减少数量大,非户籍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人口减少,当地人口的老龄化加剧,③正确;随着鞍山市人口数量减少,住房的空置率增加,④正确。故C项正确。
【12题详解】
鞍山是以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单一,①正确;铁矿是非可再生资源,随着多年的开采,趋于枯竭,②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收缩型城市指人口持续净流出3年及3年以上的城市,鞍山成为“收缩型城市”与人口出生率下降关系不大,③错误;鞍山是我国国有老工业基地,过去国有大型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但近年来鞍山一直都在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部分高耗能、重污染企业被淘汰,加重了鞍山地区的就业压力,促使部分年轻人离开鞍山寻找就业机会,产业转型升级是导致鞍山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④错误。故A项正确。
【点睛】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100% 。
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正式通车,线路穿越西湖、黄山等7个5A级风景区,桥隧比高达87.6%。下图为杭黄高铁线路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3. 杭黄高铁绕成“Z”字形的主要原因是
A. 减缓坡度,降低建设成本 B. 连接景区,带动经济发展
C. 降低时速,增加安全系数 D. 保护生态,减少景区干扰
14. 杭黄高铁桥隧比很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起伏 B. 河流阻隔
C. 城镇分布 D. 科学技术
【答案】13. B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杭黄高铁绕道千岛湖等景区从而绕成“Z”字形,因此该做法的主要原因是连接景区,带动经济发展;该线路穿山越岭,增加了工程成本;降低时速是因为经过了山区,高差大且线路弯曲造成的;绕成“Z”字形是为了靠近景区、开发景区,不是为了减少景区干扰。据此分析选B。
【14题详解】
架桥修隧道适用于河谷、山地等地势起伏大的地形,根据图示可知,杭黄高铁穿越了天目山、黄山等山地,由于山地多且地势高差大,高铁的桥隧比很高,选A。
【点睛】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评价思路
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应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1.区位条件
某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
2.自然条件
某地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可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来分析。(1)地质条件: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质构造中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2)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
3.资源条件
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保证。
4.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5.科学技术因素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镇湖镇是江苏省苏州手工刺绣(简称“苏绣”)的主要发源地和重要产地。20世纪80年代,该地苏绣多为农户家庭副业;20世纪末,镇湖镇政府投资建成绣品街,集聚近500家绣庄。近年来,当地绣商前往朝鲜寻找加工厂代工生产苏绣,并运回镇湖镇售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 20世纪末,镇湖镇政府建设绣品街主要是为了
A. 减少原料运输成本 B. 共用街区基础设施
C. 提升产品竞争力 D. 降低绣庄地租水平
16. 与苏州相比,朝鲜生产苏绣的区位优势是
A. 刺绣技艺水平较高 B. 绣品市场距离较近
C. 绣品原料品质较优 D. 刺绣人工成本较低
【答案】15. C 16.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江苏镇湖镇政苏绣的发展历程为例,考查产业集聚及产业转移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分析,20世纪末,镇湖镇政府投资建成绣品街,集聚近500家绣庄在此集聚,逐渐产生与吸引一系列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在该地聚集而成群形成以苏绣为主导企业的产业园区,这样的目的就是增加集聚效应,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性。与苏州相比,朝鲜经济较落后,刺绣水平较低,A错;但由于劳动力价格较低,具有廉价劳动力优势,D对;苏州作为苏绣的重要产地和销售市场,与朝鲜相比,苏州更占优势,B、C错误。故选D。
【点睛】产业专业
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该农业最可能是
A. 人工草地畜牧业 B. 粮草结合混合农业
C. 多元开发立体农业 D. 热带地区迁移农业
18. 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A. 改变自然带类型 B. 保持土壤肥力
C. 增大气温日较差 D. 增加原生物种
【答案】17. A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分析该农业生产模式,有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可判断出是人工草地畜牧业,A正确。没有发现有种植作物,不属于混合农业,B项错误。没有体现出山区特征,故C错误。该地没有出现热带作物,也没有迁移活动出现,不属于热带迁移农业,D错误。
【18题详解】
自然带类型与所在地的降水有关,该模式无法改变,A错误。由于将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B正确。增加经济收入和增加大量就业机会是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不是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CD排除。
19.水星离太阳太近,总是湮没在太阳的光辉里,只有在水星大距时,出现短暂的观测机会。水星大距是指在地球上看,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角距离达到最大,当水星在太阳东边时为东大距、在太阳西边时为西大距。下图为2019年6月24日水星东大距时太阳系部分天体某时刻相对位置示意图。完成问题。
图中水星东大距时,在地表观测水星的时间和方位分别是
A. 日出前 东南 B. 日出后 西北 C. 日落前 东南 D. 日落后 西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水星总是湮没在太阳的光辉里,只有在水星大距时,出现短暂的观测机会”可知,观测水星的时间只能在日落后或日出前,BC错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水星东大距时,水星处在轨道②的位置,所以观测水星的时间只能选择在日落以后。根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结合太阳东升西落生活常识可以推断,轨道②位置位于地球上观测者的西北方向,A错误,D正确。故选D。
20.日晷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并指向正北、正南方向,晷盘南北两面都有计时刻度。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过的角度是一致的。读“北京故宫赤道日晷图”和“故宫赤道日晷示意图”,在“故宫赤道日晷示意图”中,t时刻对应的月份和地方时可能为
A. 3月;8时
B. 9月;8时
C. 6月;16时
D. 12月;16时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示晷盘是24小时制,通过晷针投影所在位置,以及晷盘刻度可知应为16时;由方向标可看出,晷针投影在晷盘北面,且影长较短,说明北京故宫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应为6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埃及及周边区域略图。
材料二 历史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1970年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大坝下泄的水清澈无悬沙,农田由季节性灌溉改为常年灌溉。埃及耕地面积约占国土的3.7%,耕地、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两岸尤其是三角洲地区。
材料三 埃及是非洲第二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与欧盟、非洲、阿拉伯国家等签有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之间货物流通免除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中国巨石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玻璃纤维制造企业,产品大量销往欧盟,2017 年巨石首个海外玻纤生产基地在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全面建成,成为非洲唯一的玻璃纤维生产基地。
(1)简析埃及耕地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2)简述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尼罗河谷地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主要影响。
(3)简要说明在埃及投资建厂对提高巨石集团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4)随着埃及石油消费量增长,该国大力发展石化工业。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在甲城市加工石油会产生更多的环境问题,并带来更大的危害”。请阐述支持该观点的理由。
【答案】(1)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水源短缺;人口众多、增长快;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占用耕地。
(2)利:减轻旱涝灾害;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增加耕地面积;不利: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加重。
(3)人口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石油、石英砂矿丰富,降低能源、原材料成本;避开关税及贸易壁垒;离欧盟市场更近,海运便利,降低运输成本。
(4)甲城人口较多,经济活动较密集;石化工业(大气、水等)环境污染严重,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危害更大;甲城位于沿海,加重海洋环境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如鱼类死亡、渔业减产等)等。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埃及为背景,考查了耕地短缺的原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详解】(1)注意审题,一是注意“耕地资源”,二是“短缺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之分。从图中经纬度及文字沙漠可以判断,埃及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沙漠广布;根据材料“埃及是非洲第二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可知,埃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占用耕地。
(2)注意审题,一是注意“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回答水库的作用;二是“对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影响”,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水库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可减轻水旱灾害,调节气候,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库区泥沙可以用来增加耕地面积。水库蓄水拦沙,使水库以下水量减少,泥沙沉积量减少,三角洲面积减小,土壤肥力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重。
(3)本题主要从在埃及投资建厂的有利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廉价,土地租金低,石油、石英砂矿丰富,离欧盟市场近。根据材料知,埃及与欧盟、非洲、阿拉伯国家等签有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之间货物流通免除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
(4)在回答过程中注意限定词,要从“在甲城市加工石油”和“产生的环境问题”角度作答。读图文可知,甲城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人口、耕地较多,经济活动较密集。石化工业污染大气和水体,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甲城临海,石化工业排放废水会造成海洋污染,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湘西保靖县的“黄金茶”氨基酸含量高,品质好,被誉为中国最好的绿茶之一。其丰富的氨基酸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过高或过低的光照都不利于氨基酸的合成。“黄金茶”茶区四周环山,常年云雾缭绕,进山道路崎岖颠簸,农户以小农经营为主,自家茶园分布较为分散,茶叶多经过简单加工后出售,年均收入较低。为改变此状况,保靖县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打造“黄金茶”区示范基地。公司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按保底价进行统一回收,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一体化经营的经济共同体。下图示意该茶区相关情况。
(1)简要分析“黄金茶”产区云雾缭绕的原因。
(2)湘西地区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推测该地气候对“黄金茶”品质的有利影响。
(3)分析湘西茶农守着“黄金茶”但收入较低的原因。
(4)评价保靖县发展“公司+农户+基地”模式的优越性。
【答案】(1)森林茂盛,水汽含量多;河谷地区,水汽充足;四周山地阻挡,水汽不易扩散;。水汽沿山地爬升遇冷凝结成雾;夜晚气温降低,水汽易冷却凝结;出现逆温;风力较小。
(2)(多云雾天气)光照强度适宜;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地形阻挡冬季风,冻害影响小;冬季温和,利于茶树越冬;山区地带,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3)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道路崎岖);生产规模小且分散(规模效益差),采收成本相对较高;加工水平粗放(简单加工),难以保证茶叶质量;产品(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较低);信息闭塞,宣传力度不足。
(4)公司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优选的良种,肥料等)和技术支持,有利于提高产品(茶叶)质量和产量;公司稳定的订货,降低了农户生产的风险;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答出提高农民收入即可);农户为公司提供稳定的茶叶供应,有效地降低公司采购成本;有利于集约化经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
【详解】(1)山上的云雾其实是一种小水滴.山上云雾缭绕是因为上中的树木多,进而水分就会非常多,而水分向上蒸发;河谷地区,水汽充足;四周山地阻挡,水汽不易扩散;山的上边的气温会比较低(海拔增高1000米温度下降6度);水蒸汽遇冷之后就会出现液化现象形成很小的水滴,因为非常的小,所以不会落下来形成雨;夜晚气温降低,水汽易冷却凝结;出现逆温;风力较小;这就是为什么山上总是云雾缭绕的原因。
(2)茶树是典型的亚热带作物,具有喜温、喜湿、喜阴的生态特性。因此选择茶树的生长地区,必须将气候条件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光照、温度和水分等是与茶树生长关系最为密切的气候因素。据材料“其丰富的氨基酸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过高或过低的光照都不利于氨基酸的合成。“黄金茶”茶区四周环山,常年云雾缭绕,”(多云雾天气)光照强度适宜;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种植在山谷和山坡,地形阻挡冬季风,冻害影响小;冬季温和,利于茶树越冬;山区地带,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3)根据材料“进山道路崎岖颠簸,农户以小农经营为主,自家茶园分布较为分散,茶叶多经过简单加工后出售,年均收入较低。”可知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道路崎岖);生产规模小且分散(规模效益差),采收成本相对较高;加工水平粗放(简单加工),难以保证茶叶质量;产品(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较低);信息闭塞,宣传力度不足。
可从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组合,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商品化程度,有余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和保护农民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节约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易费用(成本降低)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