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17-2018学年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二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展开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邹平双语学校2017—2018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区) 高二 年级 化学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Ca 40 Fe 56 Ni 59 Cu 64 Ba 137 P 31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发生放热反应
C.一个氯分子(Cl﹣Cl)变成2个Cl原子时会放出能量
D.生石灰投入水中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已知101kPa时的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的中和热为﹣57.3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①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mol;
②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mol;
③H2SO4(aq)+Ba(OH)2(aq)=BaSO4(s)+H2O(l);△H=﹣57.3kJ/mol;
④H+(aq)+OH﹣(aq)=H2O(l);△H=﹣57.3kJ/mol.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热就是反应中放出的能量
B.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C.由C(s,石墨)═C(s,金刚石)△H=+1.9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4.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大小两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固定小烧杯
B.若用50 mL 0.55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和50 mL 0.50 mol•L﹣1的硝酸充分反应,两反应测定的反应热不相等
C.实验时需要记录初始温度T1 和最高温度T2
D.做一次实验根据公式即可得出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5.已知:CH4(g)+2O2(g)═CO2(g)+2H2O(g)△H1
CH4(g)+2O2(g)═CO2(g)+2H2O(l)△H2
CH4(g)+O2(g)═CH3OH(l)△H3
H2O(g)═H2O(l)△H4
CH3OH(l)+O2(g)═CO2(g)+2H2O(l)△H5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H1>△H2 B.△H2=△H1+△H4 C.△H3=△H2﹣△H5 D.△H4<0
6.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的电极材料不一定参与电极反应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7.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下列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pH由大变小 B.负极附近Zn2+浓度逐渐增大
C.H+向负极移动 D.溶液中H2SO4的浓度不变
8.在2004年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它用磺酸类质子溶剂,在200℃左右时供电,乙醇电池比甲醇(CH3OH)电池效率高出32倍,且更安全.电池总反应为:C2H5OH+3O2=2CO2+3H2O,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极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工作时电子由b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a极
C.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为:4H++O2+4e﹣=2H2O
D.电池工作时,1 mol乙醇被氧化时就有6 mol电子转移
9.X、Y、Z、M四种金属,已知X可以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X和Z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时,Z为正极;用石墨电极电解含Y和Z的离子的溶液时,阴极先析出Y;M的离子氧化性强于Y的离子,则这些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M B.X、Z、M、Y C.M、Z、X、Y D.X、Z、Y、M
10.利用如图装置,其中不能实现铁的电化学防护的一组是( )
A.X为锌,开关K置于M处 B.X为锌,开关K置于N处
C.X为铜,开关K置于M处 D.X为碳棒,开关K置于N处
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镀锡的铁制品,镀层部分受损后,露出的铁表面不易被腐蚀
B.船底镶嵌锌块,锌作负极,以防船体被腐蚀
C.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O2+2H2O+4e﹣═4OH﹣
D.工业上电解饱和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2e﹣═Cl2↑
12.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液为硫酸,工作时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Pb为正极被氧化 B.SO42﹣只向PbO2极移动
C.电池液密度不断减小 D.溶液的pH值不断减小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B.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
C.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
14.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N2(g)+3H2(g)2NH3(g),若氮气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s,那么由0.06mol•L﹣1降到0.024mol•L﹣1需要的反应时间为( )
A.等于1.8 s B.等于1.2 s C.大于1.8 s D.小于1.8 s
15.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C.加入硫酸铜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16.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乙醇:2CO(g)+4H2(g)⇌CH3CH2OH(g)+H2O(g),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达到最大限度的是( )
A.CO全部转化为乙醇
B.断4NA个H﹣H键的同时,生成46g乙醇
C.若反应在恒温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若反应在绝热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中温度不再改变
二、非选择题(每空3分,共52分)
17.依据事实,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或计算反应热.
(1)在25℃、101kPa下,1g液态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22.5kJ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
①CH3COOH(l)+2O2(g)═2CO2(g)+2H2O(l)△H1=﹣880kJ/mol.
②C(s)+O2(g)═CO2(g)△H2=﹣393 kJ/mol.
③H2(g)+O2(g)═H2O(l)△H3=﹣285.8kJ/mol
则反应:C(s)+2H2(g)+CO2(g)=CH3COOH(l)△H= kJ•mol﹣1.
18.航天飞机常采用新型燃料电池作为电能来源,燃料电池一般指采用H2、CH4、CO、C2H5OH等可燃物质与O2一起构成的电池装置,它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该电池以KOH溶液为电解质,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OH﹣═CO32﹣+3H2O
(1)负极上的电极反应为 .
(2)消耗标准状况下5.6LO2时,有 mol电子发生转移.
(3)开始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9.某同学进行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的有关实验,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如下(见表格),请结合表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
序号
反应温
度/℃
参加反应的物质
Na2S2O3
H2SO4
H2O
V/mL
c/mol·L-1
V/mL
c/mol·L-1
V/mL
A
20
10
0.1
10
0.1
0
B
20
5
0.1
10
0.1
5
C
20
10
0.1
5
0.1
5
D
40
5
0.1
10
0.1
5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判断,在上述实验中,反应速率最快的可能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2)在比较某一因素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时,必须排除其他因素的变动和干扰,即需要控制好与实验有关的各项反应条件,其中:
①能说明温度对该反应速率影响的组合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下同);
②A和B、A和C的组合比较,所研究的问题是__ __;
③B和C的组合比较,所研究的问题是 。
(3)教材中利用了出现黄色沉淀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请你分析为何不采用排水法测量单位时间内气体体积的大小进行比较:_ _。
20.如图所示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金属腐蚀条件的实验装置图,试分析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起始时若甲、乙、丙三套装置的导管中液面高度相同,则过一段时间后导管中液面最高的是 (填装置代号).
(2)通过甲、乙装置的对比实验说明,钢铁中碳的含量越 (填“高”或“低”)越容易被腐蚀.
(3)乙装置中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4)为防止铁的锈蚀,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方法是 (写出一点即可).
第 页,共 页
第 页,共 页
高二化学第一次月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发生放热反应
C.氯分子(Cl﹣Cl)变成2个Cl原子时会放出能量
D.生石灰投入水中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解答】解:A、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铝热反应需要高温下发生,属于放热反应,故A正确;
B、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物质中化学键的断裂过程需要吸热,即氯分子(Cl﹣Cl)变成2个Cl原子时会吸收能量,故C错误;
D、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2.已知101kPa时的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的中和热为﹣57.3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①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mol;
②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mol;
③H2SO4(aq)+Ba(OH)2(aq)=BaSO4(s)+H2O(l);△H=﹣57.3kJ/mol;
④H+(aq)+OH﹣(aq)=H2O(l);△H=﹣57.3kJ/mol.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分析】①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H=+5518kJ/mol表示吸热;
②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H=﹣5518kJ/mol表示放热;
③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57.3kJ/mol表示吸热;
④中和热是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
【解答】解:①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H=﹣5518kJ•mol﹣1,故①错误;
②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所以热化学方程式正确,故②正确;
③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过程中放热,所以反应△H>﹣57.3kJ•mol﹣1,故③错误;
④中和热是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mol,所以热化学方程式H+(aq)+OH﹣(aq)=H2O(l)△H=﹣57.3kJ/mol正确,故④正确;
故选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热就是反应中放出的能量
B.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C.由C(s,石墨)═C(s,金刚石)△H=+1.9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解答】解:A、反应过程中吸收的热也是反应热,故A错误;
B、在恒压条件下,△H(焓变)数值上才等于恒压反应热,故B错误;
C、比较稳定性应比较其能量的高低,由C(石墨)﹣→C(金刚石)△H=+1.9 kJ•mol﹣1可知,金刚石能量高,不稳定,故C错误;
D、因为硫固体变为硫蒸气要吸热,所以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大小两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固定小烧杯
B.若用50 mL 0.55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和50 mLA0.50 mol•L﹣1的硝酸充分反应,两反应测定的反应热不相等
C.实验时需要记录初始温度T1 和最高温度T2
D.做一次实验根据公式即可得出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解答】解:A.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故A错误;
B.中和热是稀的强酸溶液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所以两反应测定的中和热相等,故B错误;
C.中和热的测定中需要测量酸、碱的初始温度,酸碱混合后的最高温度,然后求出两者的平均温度,代入Q=cm△T计算,故C正确;
D.每完成一次中和热测定,至少需要读三次温度:反应前酸溶液、碱溶液的温度和反应中最高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5.已知:CH4(g)+2O2(g)═CO2(g)+2H2O(g)△H1
CH4(g)+2O2(g)═CO2(g)+2H2O(l)△H2
CH4(g)+O2(g)═CH3OH(l)△H3
H2O(g)═H2O(l)△H4
CH3OH(l)+O2(g)═CO2(g)+2H2O(l)△H5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H1>△H2 B.△H2=△H1+△H4 C.△H3=△H2﹣△H5 D.△H4<0
【解答】解:A、对于放热反应,当反应物相同时,产物的能量越低,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则△H越小,由于液态水的能量比水蒸汽的能量低,故△H2<△H1,故A正确;
B、将①+④×2即可得反应②,反应热做相应的变化,故应有:△H2=△H1+2△H4,故B错误;
C、将反应②﹣⑤即可得反应③,反应热做相应的变化即可,故有△H3=△H2﹣△H5,故C正确;
D、水由气态变为液态会放热,而放热的△H小于0,故△H4<0,故D正确.
故选B.
6.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实质是电极上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会有电子的转移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解答】解:A.构成原电池正负极的材料可能是导电的非金属和金属,如Zn、C和稀硫酸原电池,故A错误;
B.原电池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则原电池反应中有电流产生,所以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实质是电极上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会有电子的转移,故B正确;
C.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流出,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C正确;
D.原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失电子、正极上得电子,所以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故D正确;
故选A.
7.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下列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pH由大变小 B.负极附近Zn2+浓度逐渐增大
C.H+向负极移动 D.溶液中H2SO4的浓度不变
【解答】解:A、铜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不断减小,pH增大,故A错误;
B、锌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生成锌离子,锌离子浓度增大,故B正确;
C、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氢离子移向正极,故C错误;
D、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2H++2e﹣=H2↑,硫酸浓度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8.在2004年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它用磺酸类质子溶剂,在200℃左右时供电,乙醇电池比甲醇(CH3OH)电池效率高出32倍,且更安全.电池总反应为:C2H5OH+3O2=2CO2+3H2O,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极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工作时电子由b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a极
C.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为:4H++O2+4e﹣=2H2O
D.电池工作时,1 mol乙醇被氧化时就有6 mol电子转移
【解答】解:A.燃料电池中通入氧化剂的电极是正极,通入燃料的电极是负极,则a极为原电池负极、b极是正极,故A错误;
B.放电时,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a是负极、b是正极,则电池工作时电子由a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b极,故B错误;
C.放电时,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4H++O2+4e﹣=2H2O,故C正确;
D.电池工作时,根据C2H5OH+3H2O﹣12e﹣=2CO2+12H+知,1 mol乙醇被氧化时就有12 mol电子转移,故D错误;
故选C.
9.X、Y、Z、M四种金属,已知X可以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X和Z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时,Z为正极;用石墨电极电解含Y和Z的离子的溶液时,阴极先析出Y;M的离子氧化性强于Y的离子,则这些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M B.X、Z、M、Y C.M、Z、X、Y D.X、Z、Y、M
【解答】解:较活泼金属能置换较不活泼的金属,X可以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所以金属的活动性X>Y;
X和Z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时,Z为正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X>Z;
若电解Y和Z离子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说明Y离子氧化性强于Z离子,所以金属的活动性Z>Y,M离子的氧化性强于Y离子,所以金属的活动性Y>M,综上可知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X>Z>Y>M.
故选D.
10.利用如图装置,其中不能实现铁的电化学防护的一组是( )
A.X为锌,开关K置于M处 B.X为锌,开关K置于N处
C.X为铜,开关K置于M处 D.X为碳棒,开关K置于N处
【解答】解:将开关置于N处时,铁为阴极,无论X是什么,铁均不放电,被防护,则BD均不选;
将开关置于M处时,若X为锌,则铁作原电池的正极,被防护,则A不选;
将开关置于M处时,若X为铜,则铁作原电池的负极,易被腐蚀,则C选.
故选C.
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镀锡的铁制品,镀层部分受损后,露出的铁表面不易被腐蚀
B.船底镶嵌锌块,锌作负极,以防船体被腐蚀
C.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O2+2H2O+4e﹣═4OH﹣
D.工业上电解饱和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2e﹣═Cl2↑
【解答】解:A.镀锡的铁制品,镀层部分受损后,铁与锡形成原电池,铁为原电池的负极,所以露出的铁表面更容易被腐蚀,故A错误;
B.锌、铁和海水能构成原电池,锌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铁作正极,作正极的金属铁被保护,故B正确;
C.钢铁的吸氧腐蚀中,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所以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故C正确;
D.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电极反应为2Cl﹣﹣2e﹣═Cl2↑,故D正确.
故选A.
12.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液为硫酸,工作时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Pb为正极被氧化 B.SO42﹣只向PbO2极移动
C.电池液密度不断减小 D.溶液的pH值不断减小
【解答】解:A.由总反应式可知Pb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应为原电池负极,故A错误;
B.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向Pb移动,故B错误.
C.电极反应式为PbO2+SO42﹣+2e﹣+4H+═PbSO4+2H2O,生成水,密度减小,故C正确;
D、由铅蓄电池的总反应PbO2+2H2SO4+Pb═2PbSO4+2H2O可知,硫酸被消耗,所以酸性减弱,pH不断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B.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
C.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
【解答】解:A.当前能源结构中,燃料的燃烧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故A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故B正确;
C.因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故C正确;
D.因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有关,物质的质量越多,能量变化也越多,故D错误;
故选:D.
14.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N2(g)+3H2(g)2NH3(g),若氮气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s,那么由0.06mol•L﹣1降到0.024mol•L﹣1需要的反应时间为( )
A.等于1.8 s B.等于1.2 s C.大于1.8 s D.小于1.8 s
【解答】解:反应物的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为0.1﹣0.06=0.04mol•L﹣1,v===0.02mol/(L•s),反应物的浓度由0.06mol•L﹣1降到0.024mol•L﹣,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为0.06﹣0.024=0.036mol•L﹣1,若反应速率不变,则所需时间为×2=1.8s,但随着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故所需时间大于1.8s,
故选C.
15.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C.加入硫酸铜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解答】解:A.加热,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反应速率增大,故A不选;
B.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铁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不生成氢气,故B选;
C.加入硫酸铜,铁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反应,反应速率增大,故C不选;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固体表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D不选.
故选B.
16.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乙醇:2CO(g)+4H2(g)⇌CH3CH2OH(g)+H2O(g),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达到最大限度的是( )
A.CO全部转化为乙醇
B.断4NA个H﹣H键的同时,生成46g乙醇
C.若反应在恒温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若反应在绝热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中温度不再改变
【解答】解:A、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转化,故A错误;
B、断4NA个H﹣H键的同时,生成46g乙醇,都体现正反应方向,故B错误;
C、如果体积不变,密度始终不变,所以密度不变,不一定达到最大限度,故C错误;
D、若反应在绝热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中温度不再改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7.依据事实,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或计算反应热.
(1)在25℃、101kPa下,1g液态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22.5kJ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H3OH(l)+O2(g)═CO2(g)+2H2O(l)△H=﹣725.8kJ•mol﹣1 .
(2)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
①CH3COOH(l)+2O2(g)═2CO2(g)+2H2O(l)△H1=﹣880kJ/mol.
②C(s)+O2(g)═CO2(g)△H2=﹣393 kJ/mol.
③H2(g)+O2(g)═H2O(l)△H3=﹣285.8kJ/mol
则反应:C(s)+2H2(g)+CO2(g)=CH3COOH(l)△H= ﹣84.6 kJ•mol﹣1.
【解答】解:(1)在25℃、101kPa下,1g甲醇(CH3OH)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1mol甲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热为22.68kJ×32=725.8KJ,所以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H(l)+O2(g)═CO2(g)+2H2O(l)△H=﹣725.8 kJ•mol﹣1,
故答案为:CH3OH(l)+O2(g)═CO2(g)+2H2O(l)△H=﹣725.8 kJ•mol﹣1;
(2)据盖斯定律,②+③×2﹣①得C(s)+2H2(g)+CO2(g)=CH3COOH(l)△H=﹣393 kJ/mol+(﹣285.8kJ/mol×2)﹣(﹣880kJ/mol)=﹣84.6KJ/mol,
故答案为:﹣84.6.
18.航天飞机常采用新型燃料电池作为电能来源,燃料电池一般指采用H2、CH4、CO、C2H5OH等可燃物质与O2一起构成的电池装置,它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该电池以KOH溶液为电解质,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OH﹣═CO32﹣+3H2O
(1)负极上的电极反应为 CH4+10OH﹣﹣8e﹣=CO32﹣+7H2O .
(2)消耗标准状况下5.6LO2时,有 1 mol电子发生转移.
(3)开始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pH 增大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答】解:(1)该燃料电池中,负极上燃料甲烷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正负极反应式分别为:2H2O+O2+4e﹣=4OH﹣、CH4+10OH﹣﹣8e﹣=CO32﹣+7H2O,故答案为:CH4+10OH﹣﹣8e﹣=CO32﹣+7H2O;
(2)氧气物质的量==0.25mol,根据2H2O+O2+4e﹣=4OH﹣知,转移电子物质的量=4n(O2)=4×0.25mol=1mol,故答案为:1;
(3)放电时,正极附近生成氢氧根离子导致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则溶液的pH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19、某同学进行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的有关实验,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如下(见表格),请结合表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
序号
反应温
度/℃
参加反应的物质
Na2S2O3
H2SO4
H2O
V/mL
c/mol·L-1
V/mL
c/mol·L-1
V/mL
A
20
10
0.1
10
0.1
0
B
20
5
0.1
10
0.1
5
C
20
10
0.1
5
0.1
5
D
40
5
0.1
10
0.1
5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判断,在上述实验中,反应速率最快的可能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2)在比较某一因素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时,必须排除其他因素的变动和干扰,即需要控制好与实验有关的各项反应条件,其中:
①能说明温度对该反应速率影响的组合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下同);
②A和B、A和C的组合比较,所研究的问题是____;
③B和C的组合比较,所研究的问题是____。
(3)教材中利用了出现黄色沉淀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请你分析为何不采用排水法测量单位时间内气体体积的大小进行比较:__。
【解析】 (1)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显著。(2)要采取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一个条件的影响时,其余的条件要做到相同。(3)SO2可溶于水,测量气体体积时会带来误差,且设计较复杂。
【答案】 (1)D (2)①B和D ②相同温度条件下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③相同温度条件下,该反应速率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哪种反应物的浓度 (3)SO2可溶于水,测定不精确(或:实验装置较复杂,不易控制)
20.如图所示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金属腐蚀条件的实验装置图,试分析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起始时若甲、乙、丙三套装置的导管中液面高度相同,则过一段时间后导管中液面最高的是 乙 (填装置代号).
(2)通过甲、乙装置的对比实验说明,钢铁中碳的含量越 高 (填“高”或“低”)越容易被腐蚀.
(3)乙装置中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H2O+O2+4e﹣═4OH﹣ .
(4)为防止铁的锈蚀,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方法是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或者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写出一点即可).
【解答】解:(1)甲为铁粉在氯化钠溶液中的腐蚀,乙为铁粉与碳形成原电池的腐蚀,而丙的腐蚀没有电解质溶液,所以腐蚀的速率大小为:乙>甲>丙,故过一段时间后液面最高的是乙,故答案为:乙;
(2)甲中为铁粉,乙为铁粉与碳粉的混合物,甲的腐蚀速率小于乙的,通过甲、乙装置的对比说明钢铁中碳的含量越高,钢铁越易腐蚀,
故答案为:高;
(3)乙装置中发生电化学腐蚀时,分解铁失去电子,正极氧气得到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故答案为:O2+4e﹣+2H2O═4OH﹣;
(4)金属的防护措施有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另外还有电镀、喷镀、喷油漆等方法使金属与空气、水等物质隔离,以防止金属腐蚀,
故答案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或者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邹平双语学校2017—2018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区) 高二 年级 化学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Ca 40 Fe 56 Ni 59 Cu 64 Ba 137 P 31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发生放热反应
C.一个氯分子(Cl﹣Cl)变成2个Cl原子时会放出能量
D.生石灰投入水中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已知101kPa时的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的中和热为﹣57.3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①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mol;
②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mol;
③H2SO4(aq)+Ba(OH)2(aq)=BaSO4(s)+H2O(l);△H=﹣57.3kJ/mol;
④H+(aq)+OH﹣(aq)=H2O(l);△H=﹣57.3kJ/mol.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热就是反应中放出的能量
B.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C.由C(s,石墨)═C(s,金刚石)△H=+1.9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4.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大小两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固定小烧杯
B.若用50 mL 0.55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和50 mL 0.50 mol•L﹣1的硝酸充分反应,两反应测定的反应热不相等
C.实验时需要记录初始温度T1 和最高温度T2
D.做一次实验根据公式即可得出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5.已知:CH4(g)+2O2(g)═CO2(g)+2H2O(g)△H1
CH4(g)+2O2(g)═CO2(g)+2H2O(l)△H2
CH4(g)+O2(g)═CH3OH(l)△H3
H2O(g)═H2O(l)△H4
CH3OH(l)+O2(g)═CO2(g)+2H2O(l)△H5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H1>△H2 B.△H2=△H1+△H4 C.△H3=△H2﹣△H5 D.△H4<0
6.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的电极材料不一定参与电极反应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7.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下列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pH由大变小 B.负极附近Zn2+浓度逐渐增大
C.H+向负极移动 D.溶液中H2SO4的浓度不变
8.在2004年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它用磺酸类质子溶剂,在200℃左右时供电,乙醇电池比甲醇(CH3OH)电池效率高出32倍,且更安全.电池总反应为:C2H5OH+3O2=2CO2+3H2O,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极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工作时电子由b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a极
C.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为:4H++O2+4e﹣=2H2O
D.电池工作时,1 mol乙醇被氧化时就有6 mol电子转移
9.X、Y、Z、M四种金属,已知X可以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X和Z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时,Z为正极;用石墨电极电解含Y和Z的离子的溶液时,阴极先析出Y;M的离子氧化性强于Y的离子,则这些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M B.X、Z、M、Y C.M、Z、X、Y D.X、Z、Y、M
10.利用如图装置,其中不能实现铁的电化学防护的一组是( )
A.X为锌,开关K置于M处 B.X为锌,开关K置于N处
C.X为铜,开关K置于M处 D.X为碳棒,开关K置于N处
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镀锡的铁制品,镀层部分受损后,露出的铁表面不易被腐蚀
B.船底镶嵌锌块,锌作负极,以防船体被腐蚀
C.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O2+2H2O+4e﹣═4OH﹣
D.工业上电解饱和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2e﹣═Cl2↑
12.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液为硫酸,工作时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Pb为正极被氧化 B.SO42﹣只向PbO2极移动
C.电池液密度不断减小 D.溶液的pH值不断减小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B.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
C.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
14.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N2(g)+3H2(g)2NH3(g),若氮气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s,那么由0.06mol•L﹣1降到0.024mol•L﹣1需要的反应时间为( )
A.等于1.8 s B.等于1.2 s C.大于1.8 s D.小于1.8 s
15.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C.加入硫酸铜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16.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乙醇:2CO(g)+4H2(g)⇌CH3CH2OH(g)+H2O(g),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达到最大限度的是( )
A.CO全部转化为乙醇
B.断4NA个H﹣H键的同时,生成46g乙醇
C.若反应在恒温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若反应在绝热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中温度不再改变
二、非选择题(每空3分,共52分)
17.依据事实,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或计算反应热.
(1)在25℃、101kPa下,1g液态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22.5kJ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
①CH3COOH(l)+2O2(g)═2CO2(g)+2H2O(l)△H1=﹣880kJ/mol.
②C(s)+O2(g)═CO2(g)△H2=﹣393 kJ/mol.
③H2(g)+O2(g)═H2O(l)△H3=﹣285.8kJ/mol
则反应:C(s)+2H2(g)+CO2(g)=CH3COOH(l)△H= kJ•mol﹣1.
18.航天飞机常采用新型燃料电池作为电能来源,燃料电池一般指采用H2、CH4、CO、C2H5OH等可燃物质与O2一起构成的电池装置,它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该电池以KOH溶液为电解质,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OH﹣═CO32﹣+3H2O
(1)负极上的电极反应为 .
(2)消耗标准状况下5.6LO2时,有 mol电子发生转移.
(3)开始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9.某同学进行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的有关实验,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如下(见表格),请结合表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
序号
反应温
度/℃
参加反应的物质
Na2S2O3
H2SO4
H2O
V/mL
c/mol·L-1
V/mL
c/mol·L-1
V/mL
A
20
10
0.1
10
0.1
0
B
20
5
0.1
10
0.1
5
C
20
10
0.1
5
0.1
5
D
40
5
0.1
10
0.1
5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判断,在上述实验中,反应速率最快的可能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2)在比较某一因素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时,必须排除其他因素的变动和干扰,即需要控制好与实验有关的各项反应条件,其中:
①能说明温度对该反应速率影响的组合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下同);
②A和B、A和C的组合比较,所研究的问题是__ __;
③B和C的组合比较,所研究的问题是 。
(3)教材中利用了出现黄色沉淀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请你分析为何不采用排水法测量单位时间内气体体积的大小进行比较:_ _。
20.如图所示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金属腐蚀条件的实验装置图,试分析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起始时若甲、乙、丙三套装置的导管中液面高度相同,则过一段时间后导管中液面最高的是 (填装置代号).
(2)通过甲、乙装置的对比实验说明,钢铁中碳的含量越 (填“高”或“低”)越容易被腐蚀.
(3)乙装置中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4)为防止铁的锈蚀,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方法是 (写出一点即可).
第 页,共 页
第 页,共 页
高二化学第一次月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发生放热反应
C.氯分子(Cl﹣Cl)变成2个Cl原子时会放出能量
D.生石灰投入水中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解答】解:A、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铝热反应需要高温下发生,属于放热反应,故A正确;
B、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物质中化学键的断裂过程需要吸热,即氯分子(Cl﹣Cl)变成2个Cl原子时会吸收能量,故C错误;
D、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2.已知101kPa时的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的中和热为﹣57.3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①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mol;
②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mol;
③H2SO4(aq)+Ba(OH)2(aq)=BaSO4(s)+H2O(l);△H=﹣57.3kJ/mol;
④H+(aq)+OH﹣(aq)=H2O(l);△H=﹣57.3kJ/mol.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分析】①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H=+5518kJ/mol表示吸热;
②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H=﹣5518kJ/mol表示放热;
③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57.3kJ/mol表示吸热;
④中和热是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
【解答】解:①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H=﹣5518kJ•mol﹣1,故①错误;
②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所以热化学方程式正确,故②正确;
③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过程中放热,所以反应△H>﹣57.3kJ•mol﹣1,故③错误;
④中和热是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mol,所以热化学方程式H+(aq)+OH﹣(aq)=H2O(l)△H=﹣57.3kJ/mol正确,故④正确;
故选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热就是反应中放出的能量
B.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C.由C(s,石墨)═C(s,金刚石)△H=+1.9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解答】解:A、反应过程中吸收的热也是反应热,故A错误;
B、在恒压条件下,△H(焓变)数值上才等于恒压反应热,故B错误;
C、比较稳定性应比较其能量的高低,由C(石墨)﹣→C(金刚石)△H=+1.9 kJ•mol﹣1可知,金刚石能量高,不稳定,故C错误;
D、因为硫固体变为硫蒸气要吸热,所以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大小两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固定小烧杯
B.若用50 mL 0.55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和50 mLA0.50 mol•L﹣1的硝酸充分反应,两反应测定的反应热不相等
C.实验时需要记录初始温度T1 和最高温度T2
D.做一次实验根据公式即可得出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解答】解:A.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故A错误;
B.中和热是稀的强酸溶液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所以两反应测定的中和热相等,故B错误;
C.中和热的测定中需要测量酸、碱的初始温度,酸碱混合后的最高温度,然后求出两者的平均温度,代入Q=cm△T计算,故C正确;
D.每完成一次中和热测定,至少需要读三次温度:反应前酸溶液、碱溶液的温度和反应中最高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5.已知:CH4(g)+2O2(g)═CO2(g)+2H2O(g)△H1
CH4(g)+2O2(g)═CO2(g)+2H2O(l)△H2
CH4(g)+O2(g)═CH3OH(l)△H3
H2O(g)═H2O(l)△H4
CH3OH(l)+O2(g)═CO2(g)+2H2O(l)△H5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H1>△H2 B.△H2=△H1+△H4 C.△H3=△H2﹣△H5 D.△H4<0
【解答】解:A、对于放热反应,当反应物相同时,产物的能量越低,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则△H越小,由于液态水的能量比水蒸汽的能量低,故△H2<△H1,故A正确;
B、将①+④×2即可得反应②,反应热做相应的变化,故应有:△H2=△H1+2△H4,故B错误;
C、将反应②﹣⑤即可得反应③,反应热做相应的变化即可,故有△H3=△H2﹣△H5,故C正确;
D、水由气态变为液态会放热,而放热的△H小于0,故△H4<0,故D正确.
故选B.
6.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实质是电极上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会有电子的转移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解答】解:A.构成原电池正负极的材料可能是导电的非金属和金属,如Zn、C和稀硫酸原电池,故A错误;
B.原电池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则原电池反应中有电流产生,所以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实质是电极上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会有电子的转移,故B正确;
C.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流出,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C正确;
D.原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失电子、正极上得电子,所以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故D正确;
故选A.
7.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下列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pH由大变小 B.负极附近Zn2+浓度逐渐增大
C.H+向负极移动 D.溶液中H2SO4的浓度不变
【解答】解:A、铜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不断减小,pH增大,故A错误;
B、锌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生成锌离子,锌离子浓度增大,故B正确;
C、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氢离子移向正极,故C错误;
D、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2H++2e﹣=H2↑,硫酸浓度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8.在2004年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它用磺酸类质子溶剂,在200℃左右时供电,乙醇电池比甲醇(CH3OH)电池效率高出32倍,且更安全.电池总反应为:C2H5OH+3O2=2CO2+3H2O,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极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工作时电子由b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a极
C.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为:4H++O2+4e﹣=2H2O
D.电池工作时,1 mol乙醇被氧化时就有6 mol电子转移
【解答】解:A.燃料电池中通入氧化剂的电极是正极,通入燃料的电极是负极,则a极为原电池负极、b极是正极,故A错误;
B.放电时,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a是负极、b是正极,则电池工作时电子由a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b极,故B错误;
C.放电时,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4H++O2+4e﹣=2H2O,故C正确;
D.电池工作时,根据C2H5OH+3H2O﹣12e﹣=2CO2+12H+知,1 mol乙醇被氧化时就有12 mol电子转移,故D错误;
故选C.
9.X、Y、Z、M四种金属,已知X可以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X和Z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时,Z为正极;用石墨电极电解含Y和Z的离子的溶液时,阴极先析出Y;M的离子氧化性强于Y的离子,则这些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M B.X、Z、M、Y C.M、Z、X、Y D.X、Z、Y、M
【解答】解:较活泼金属能置换较不活泼的金属,X可以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所以金属的活动性X>Y;
X和Z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时,Z为正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X>Z;
若电解Y和Z离子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说明Y离子氧化性强于Z离子,所以金属的活动性Z>Y,M离子的氧化性强于Y离子,所以金属的活动性Y>M,综上可知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X>Z>Y>M.
故选D.
10.利用如图装置,其中不能实现铁的电化学防护的一组是( )
A.X为锌,开关K置于M处 B.X为锌,开关K置于N处
C.X为铜,开关K置于M处 D.X为碳棒,开关K置于N处
【解答】解:将开关置于N处时,铁为阴极,无论X是什么,铁均不放电,被防护,则BD均不选;
将开关置于M处时,若X为锌,则铁作原电池的正极,被防护,则A不选;
将开关置于M处时,若X为铜,则铁作原电池的负极,易被腐蚀,则C选.
故选C.
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镀锡的铁制品,镀层部分受损后,露出的铁表面不易被腐蚀
B.船底镶嵌锌块,锌作负极,以防船体被腐蚀
C.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O2+2H2O+4e﹣═4OH﹣
D.工业上电解饱和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2e﹣═Cl2↑
【解答】解:A.镀锡的铁制品,镀层部分受损后,铁与锡形成原电池,铁为原电池的负极,所以露出的铁表面更容易被腐蚀,故A错误;
B.锌、铁和海水能构成原电池,锌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铁作正极,作正极的金属铁被保护,故B正确;
C.钢铁的吸氧腐蚀中,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所以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故C正确;
D.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电极反应为2Cl﹣﹣2e﹣═Cl2↑,故D正确.
故选A.
12.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液为硫酸,工作时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Pb为正极被氧化 B.SO42﹣只向PbO2极移动
C.电池液密度不断减小 D.溶液的pH值不断减小
【解答】解:A.由总反应式可知Pb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应为原电池负极,故A错误;
B.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向Pb移动,故B错误.
C.电极反应式为PbO2+SO42﹣+2e﹣+4H+═PbSO4+2H2O,生成水,密度减小,故C正确;
D、由铅蓄电池的总反应PbO2+2H2SO4+Pb═2PbSO4+2H2O可知,硫酸被消耗,所以酸性减弱,pH不断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B.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
C.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
【解答】解:A.当前能源结构中,燃料的燃烧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故A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故B正确;
C.因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故C正确;
D.因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有关,物质的质量越多,能量变化也越多,故D错误;
故选:D.
14.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N2(g)+3H2(g)2NH3(g),若氮气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s,那么由0.06mol•L﹣1降到0.024mol•L﹣1需要的反应时间为( )
A.等于1.8 s B.等于1.2 s C.大于1.8 s D.小于1.8 s
【解答】解:反应物的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为0.1﹣0.06=0.04mol•L﹣1,v===0.02mol/(L•s),反应物的浓度由0.06mol•L﹣1降到0.024mol•L﹣,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为0.06﹣0.024=0.036mol•L﹣1,若反应速率不变,则所需时间为×2=1.8s,但随着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故所需时间大于1.8s,
故选C.
15.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C.加入硫酸铜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解答】解:A.加热,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反应速率增大,故A不选;
B.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铁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不生成氢气,故B选;
C.加入硫酸铜,铁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反应,反应速率增大,故C不选;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固体表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D不选.
故选B.
16.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乙醇:2CO(g)+4H2(g)⇌CH3CH2OH(g)+H2O(g),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达到最大限度的是( )
A.CO全部转化为乙醇
B.断4NA个H﹣H键的同时,生成46g乙醇
C.若反应在恒温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若反应在绝热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中温度不再改变
【解答】解:A、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转化,故A错误;
B、断4NA个H﹣H键的同时,生成46g乙醇,都体现正反应方向,故B错误;
C、如果体积不变,密度始终不变,所以密度不变,不一定达到最大限度,故C错误;
D、若反应在绝热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中温度不再改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7.依据事实,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或计算反应热.
(1)在25℃、101kPa下,1g液态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22.5kJ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H3OH(l)+O2(g)═CO2(g)+2H2O(l)△H=﹣725.8kJ•mol﹣1 .
(2)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
①CH3COOH(l)+2O2(g)═2CO2(g)+2H2O(l)△H1=﹣880kJ/mol.
②C(s)+O2(g)═CO2(g)△H2=﹣393 kJ/mol.
③H2(g)+O2(g)═H2O(l)△H3=﹣285.8kJ/mol
则反应:C(s)+2H2(g)+CO2(g)=CH3COOH(l)△H= ﹣84.6 kJ•mol﹣1.
【解答】解:(1)在25℃、101kPa下,1g甲醇(CH3OH)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1mol甲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热为22.68kJ×32=725.8KJ,所以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H(l)+O2(g)═CO2(g)+2H2O(l)△H=﹣725.8 kJ•mol﹣1,
故答案为:CH3OH(l)+O2(g)═CO2(g)+2H2O(l)△H=﹣725.8 kJ•mol﹣1;
(2)据盖斯定律,②+③×2﹣①得C(s)+2H2(g)+CO2(g)=CH3COOH(l)△H=﹣393 kJ/mol+(﹣285.8kJ/mol×2)﹣(﹣880kJ/mol)=﹣84.6KJ/mol,
故答案为:﹣84.6.
18.航天飞机常采用新型燃料电池作为电能来源,燃料电池一般指采用H2、CH4、CO、C2H5OH等可燃物质与O2一起构成的电池装置,它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该电池以KOH溶液为电解质,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OH﹣═CO32﹣+3H2O
(1)负极上的电极反应为 CH4+10OH﹣﹣8e﹣=CO32﹣+7H2O .
(2)消耗标准状况下5.6LO2时,有 1 mol电子发生转移.
(3)开始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pH 增大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答】解:(1)该燃料电池中,负极上燃料甲烷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正负极反应式分别为:2H2O+O2+4e﹣=4OH﹣、CH4+10OH﹣﹣8e﹣=CO32﹣+7H2O,故答案为:CH4+10OH﹣﹣8e﹣=CO32﹣+7H2O;
(2)氧气物质的量==0.25mol,根据2H2O+O2+4e﹣=4OH﹣知,转移电子物质的量=4n(O2)=4×0.25mol=1mol,故答案为:1;
(3)放电时,正极附近生成氢氧根离子导致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则溶液的pH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19、某同学进行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的有关实验,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如下(见表格),请结合表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
序号
反应温
度/℃
参加反应的物质
Na2S2O3
H2SO4
H2O
V/mL
c/mol·L-1
V/mL
c/mol·L-1
V/mL
A
20
10
0.1
10
0.1
0
B
20
5
0.1
10
0.1
5
C
20
10
0.1
5
0.1
5
D
40
5
0.1
10
0.1
5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判断,在上述实验中,反应速率最快的可能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2)在比较某一因素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时,必须排除其他因素的变动和干扰,即需要控制好与实验有关的各项反应条件,其中:
①能说明温度对该反应速率影响的组合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下同);
②A和B、A和C的组合比较,所研究的问题是____;
③B和C的组合比较,所研究的问题是____。
(3)教材中利用了出现黄色沉淀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请你分析为何不采用排水法测量单位时间内气体体积的大小进行比较:__。
【解析】 (1)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显著。(2)要采取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一个条件的影响时,其余的条件要做到相同。(3)SO2可溶于水,测量气体体积时会带来误差,且设计较复杂。
【答案】 (1)D (2)①B和D ②相同温度条件下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③相同温度条件下,该反应速率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哪种反应物的浓度 (3)SO2可溶于水,测定不精确(或:实验装置较复杂,不易控制)
20.如图所示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金属腐蚀条件的实验装置图,试分析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起始时若甲、乙、丙三套装置的导管中液面高度相同,则过一段时间后导管中液面最高的是 乙 (填装置代号).
(2)通过甲、乙装置的对比实验说明,钢铁中碳的含量越 高 (填“高”或“低”)越容易被腐蚀.
(3)乙装置中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H2O+O2+4e﹣═4OH﹣ .
(4)为防止铁的锈蚀,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方法是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或者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写出一点即可).
【解答】解:(1)甲为铁粉在氯化钠溶液中的腐蚀,乙为铁粉与碳形成原电池的腐蚀,而丙的腐蚀没有电解质溶液,所以腐蚀的速率大小为:乙>甲>丙,故过一段时间后液面最高的是乙,故答案为:乙;
(2)甲中为铁粉,乙为铁粉与碳粉的混合物,甲的腐蚀速率小于乙的,通过甲、乙装置的对比说明钢铁中碳的含量越高,钢铁越易腐蚀,
故答案为:高;
(3)乙装置中发生电化学腐蚀时,分解铁失去电子,正极氧气得到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故答案为:O2+4e﹣+2H2O═4OH﹣;
(4)金属的防护措施有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另外还有电镀、喷镀、喷油漆等方法使金属与空气、水等物质隔离,以防止金属腐蚀,
故答案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或者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相关资料
更多